首页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9

2/29

剩余2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山东省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响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材料二: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B.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C.诗歌韵律的重心不是如何写好诗,而是向读者直接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D.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朱光潜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B.当代诗人在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读者,是诗歌写作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私人化、个体化行为的主要原因,这直接导致了诗歌成规的消失。C.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中国当代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D.根据艾青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第三代诗”反传统、主张口语入诗的做法值得推广。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A.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圈子化”倾向。B.“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C.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D.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4.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关丁冯骥才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燕王扫北来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也非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就说吃。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 人笑他“富人穷嘴”,他不在乎。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这模样城北的人全都见过。一次,一位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脚,小鼻子,小耳朵,其貌不扬,也不好说话,可是身上透着一点威严。若不是出身名门,抑或身怀绝技,身上绝没有这般神气。待他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叫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咧开笑嘴,他家当院成了御膳房!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从此,他只要想吃老佛爷的糖葫芦,就用车把王老五从京城拉来。有一次他还在家摆上一桌糖堆宴,把城中一些吃过见过的大人物全请来。一席过后,便将明里暗里笑话他吃糖堆的臭嘴们全堵了。要说天津卫会吃加上会玩的,大关丁的丁大少顶了天。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联军屠城后不久,天就凉下来。大关丁只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没东西可卖。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剥去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兔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 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谁也没想到,不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愈说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到一个小胡同,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表现大关丁穷不失志,活得坦荡明白,靠自己手艺吃饭不丢脸。B.“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顷刻卖光”体现了大关丁做糖堆技艺精湛。C.大关丁家在八国联军血洗天津时被抄掠一空,主要原因是大关丁在生活上过于讲究,奢靡名声在外。D.小说用大关丁衣服和卖糖堆场景的变化,映照了他从“天上掉到地上”到“又站起来了”的过程。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塑造了大丁关这一人物。B.小说写王老五到丁府做糖堆的情节,为后文写大关丁落魄时自己做糖堆做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C.小说用大关丁的视角叙述故事,写出了其日常生活变化的真实情状,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D.小说句式富有变化,有短句和整句,运用“格色”“顶了天”等天津方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8.有评论家称,冯骥才深受评书、相声等曲艺形式的影响,在叙述故事时插入了简短的评说,如文中画线句子,请分析其作用。9.《大关丁》收录在小说集《俗世奇人》中,大关丁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文段一: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袁,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序》)文段二: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B.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C.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D.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B.字,即表字。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名表示礼貌。C.谪,指贬官降职,文一“左迁”与文二“贬为江表刺史”中“贬”均有此意。D.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2)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14.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江上逢故人韦庄前年送我曲江西,红杏园中醉似泥。今日逢君越溪上,杜鹃花发鹧鸪啼。来时旧里人谁在,别后沧波路几迷。江畔玉楼多美酒,仲宣①怀土莫凄凄。[注]①仲宣,是东汉王粲的字,他曾作《登楼赋》表达身在异乡思念故土之情。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回忆起前年朋友送别自己的场景,诗人在红杏园中喝的酩酊大醉,此处用了比喻的手法。B.颔联借景抒情,写诗人与友人相聚之时,正是杜鹃花开之时,借杜鹃花开时的艳丽美景抒发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之情。C.“别后沧波路几迷”一句是写分别后,这江上烟波迷茫,方向难辨,几乎让我迷路。D.颈联情感复杂,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还写出了诗人对前途难测、命运难料的感叹。16.如何理解诗歌尾联?尾联两句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和双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2)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作用,默默无声甚至比有声更感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周瑜的气度雄伟、人才出众,而自己“__________________”,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要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18.下列词语中的“第”与文中“阖第光临”的“第”,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A.次第花开B.书香门第C.状元及第D.品而第之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家”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B.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D.清初,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20.下列各句中与画线句子修辞手法使用一致的一项是()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C.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1.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入则孝,出则悌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22.请对下面的文字进行压缩,保留主要意思,写成一句话,不超过40字。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发展。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选自《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23.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程。①不久前,中国广告协会实施并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②将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网络直播营销业态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③直播营销某种意义上是信任营销,④呵护信任至关重要。⑤在很多直播营销中,之所以出现“秒光”现象的原因,⑥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主播的信任,⑦而这种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⑧是长期培训的结果。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破晓的微光划破黑夜,让我们看到希望;萤火虫的微光汇成星河,让我们看到力量。再微小的光也是光,你的生命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响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交流”。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材料二: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会长久发展下去。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B.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C.诗歌韵律的重心不是如何写好诗,而是向读者直接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D.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朱光潜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上对旋律美的追求。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B.当代诗人在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读者,是诗歌写作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私人化、个体化行为的主要原因,这直接导致了诗歌成规的消失。C.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中国当代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D.根据艾青的观点——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第三代诗”反传统、主张口语入诗的做法值得推广。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A.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圈子化”倾向。B.“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C.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减。D.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不多。4.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答案】1.C2.C3.B4.①举例论证,作者举《诗刊》《星星》等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说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②对比论证,作者在材料二第二段对比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③引用论证,作者在最后一段引用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的言论,分别说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5.①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②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③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 “向读者直接传达公性或可共享的东西”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原文“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可知,韵律影响的是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可以共享的,而并非韵律直接向读者传达。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可知,这句诗歌成为杰作更重要的是因其在生命层次上的意义。B.“当代诗人在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读者”“这直接导致了诗歌成规的消失”说法有误,由原文“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可知,“私人性、个人化写作行为”并非是因为创作者不太倾向于取悦读者,而是因为诗歌和诗人本身的边缘化。并且诗歌写作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私人化、个体化行为直接导致的应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D.“‘第三代诗’反传统、主张口语入诗的做法值得推广”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末尾原文“可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可知,作者对“反传统、主张口语入诗”的做法是持辩证态度的,并非完全肯定。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并不能说明当代诗歌边缘化。根据材料一原文信息“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可知,古典诗歌中的诗歌创作者——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与当代诗歌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而且,当代诗歌中商人群体的出现,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群体对于古典诗歌创作群体的突破与拓展。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可知,此处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可知,作者举《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证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的‘集体无意识’”“这样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可知,这是当代诗人对待诗歌的态度。由原文“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这里将当代诗人和古代的诗词大家进行对比,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引用朱光潜和艾青的言论,此处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分别证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可知,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一,是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公共性的诗歌成规消失。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可知,中国当代诗歌缺乏韵律的原因之二,是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可知,当代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三,是因为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关丁冯骥才 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燕王扫北来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也非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就说吃。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人笑他“富人穷嘴”,他不在乎。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这模样城北的人全都见过。一次,一位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脚,小鼻子,小耳朵,其貌不扬,也不好说话,可是身上透着一点威严。若不是出身名门,抑或身怀绝技,身上绝没有这般神气。待他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叫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咧开笑嘴,他家当院成了御膳房!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从此,他只要想吃老佛爷的糖葫芦,就用车把王老五从京城拉来。有一次他还在家摆上一桌糖堆宴,把城中一些吃过见过的大人物全请来。一席过后,便将明里暗里笑话他吃糖堆的臭嘴们全堵了。要说天津卫会吃加上会玩的,大关丁的丁大少顶了天。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联军屠城后不久,天就凉下来。大关丁只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没东西可卖。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剥去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 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兔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谁也没想到,不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愈说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到一个小胡同,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表现大关丁穷不失志,活得坦荡明白,靠自己手艺吃饭不丢脸。B.“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顷刻卖光”体现了大关丁做糖堆技艺精湛。C.大关丁家在八国联军血洗天津时被抄掠一空,主要原因是大关丁在生活上过于讲究,奢靡名声在外。D.小说用大关丁衣服和卖糖堆场景的变化,映照了他从“天上掉到地上”到“又站起来了”的过程。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塑造了大丁关这一人物。B.小说写王老五到丁府做糖堆的情节,为后文写大关丁落魄时自己做糖堆做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C.小说用大关丁的视角叙述故事,写出了其日常生活变化的真实情状,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D.小说句式富有变化,有短句和整句,运用“格色”“顶了天”等天津方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8.有评论家称,冯骥才深受评书、相声等曲艺形式的影响,在叙述故事时插入了简短的评说,如文中画线句子,请分析其作用。 9.《大关丁》收录在小说集《俗世奇人》中,大关丁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C8.①自然引出下文,暗示了主人公大关丁命运的转折变化,由“落魄”走向“复兴”,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②通过评说,表达叙述者的人生认知和是非爱憎,启迪读者思考。③简短的评说,如话家常,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答出2点即可)9.①品味、情趣之奇: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不爱吃各种高档酒楼的名菜偏爱吃满大街都有的便宜货——糖堆,还花重金请王老五到丁府给自己做糖堆;②做糖堆手艺之奇:做的糖堆果大色亮,糖裹得好,得到众人肯定。并且做糖堆做出花样,天津人之前都没吃过像大关丁所做的奇特糖堆;③人生经历之奇:从天津富得惹眼的阔少到被八国联军抄家后的落魄,再到靠自己在不经意间偷师的糖堆手艺又逐渐富裕起来并让人佩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C.“主要原因是大关丁在生活上过于讲究,奢靡名声在外”错误。由原文“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可知,大关丁家被抄的原因是因为富得惹眼。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用大关丁的视角叙述故事”错误。本文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上文写到丁家的富庶,大关丁会吃会玩,好事都落在大关丁身上。而这句天底下无论好事坏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暗示出主人公大关丁由“富庶”走向“落魄”,又走向“复兴”,主人公大关丁命运富有转折变化,使情节发展更合情合理。本文是由第三人称来叙述的,这句话是叙述者对于人生的认知和是非爱憎,通过评说,让读者由该故事想到有关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所以能够启迪读者思考。文章在叙述主人公大关丁的故事的时候,适时地加上自己对于人生的认知,而这一认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读者就像面对面谈话一样,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由原文“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也非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可知,大关丁的品味、情趣之奇,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不爱吃各种高档酒楼的名菜偏爱吃满大街都有的便宜货——糖堆,还花重金请王老五到丁府给自己做糖堆。由原文“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可知,大丁关做糖堆手艺之奇,他做的糖堆果大色亮,糖裹得好,得到众人肯定。并且做糖堆做出花样,天津人之前都没吃过像大关丁所做的奇特糖堆。由原文“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也非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可知,大关丁是天津富得惹眼的阔少。由原文“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可知,被八国联军抄家后大关丁变得落魄。由原文“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可知,大关丁靠自己做糖堆的手艺又逐渐富裕起来并让人佩服。所以大关丁的人生经历非常的奇:从天津富得惹眼的阔少到被八国联军抄家后的落魄,再到靠自己在不经意间偷师的糖堆手艺又逐渐富裕起来并让人佩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文段一: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袁,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序》)文段二:白居易,字 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B.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C.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D.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B.字,即表字。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名表示礼貌。C.谪,指贬官降职,文一“左迁”与文二“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均有此意。D.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2)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14.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答案】10.B11.B12.D13.(1)她曾经跟随穆、曹两位技艺高超的乐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容颜衰老,嫁给商人为妻。 (2)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可奏疏呈上去却没有答复。14.①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②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③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他在拜谢厚命的时候,献上文章议论政事。“好文之主”做“逢”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生平”修饰“所贮”,作定语,二者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错误。名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字表示礼貌。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同马”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直治郡,追诏授江州同马”可知,除了“越权进谏”外,还有其他原因。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善才”,技艺高超的乐师;“色”,容颜;“委身”,嫁给。(2)“论”,辩说;“累”,多次;“切”,恳切;“报”,回复,答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可知,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由原文“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可知,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识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由此可知,白居易创作了很多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由原文“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可知,章武皇帝接受劝速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言论。参考译文:文段一: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以应贡进士身份参加考试,礼部侍郎高郢选拔他为甲料,吏部判试合格,拜授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当廷策试制举应考者,白居易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廷试,录入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殿校理。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皇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元和三年五月,又任命他为左拾遗。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他在拜谢厚命的时候,献上文章议论政事。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恳切劝谏。可奏疏呈上去却没有答复。元和六年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邽。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议论他冤枉,急切请求逮捕强盗以洗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诏书下达,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根据白居易所犯的罪行,不应该治理州郡,追回诏书授任江州司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江上逢故人韦庄前年送我曲江西,红杏园中醉似泥。今日逢君越溪上,杜鹃花发鹧鸪啼。来时旧里人谁在,别后沧波路几迷。江畔玉楼多美酒,仲宣①怀土莫凄凄。[注]①仲宣,是东汉王粲的字,他曾作《登楼赋》表达身在异乡思念故土之情。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回忆起前年朋友送别自己的场景,诗人在红杏园中喝的酩酊大醉,此处用了比喻的手法。B.颔联借景抒情,写诗人与友人相聚之时,正是杜鹃花开之时,借杜鹃花开时的艳丽美景抒发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之情。C.“别后沧波路几迷”一句是写分别后,这江上烟波迷茫,方向难辨,几乎让我迷路。D.颈联情感复杂,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还写出了诗人对前途难测、命运难料的感叹。16.如何理解诗歌尾联?尾联两句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江畔酒楼多储存美酒。我们一起去畅饮美酒,不要像仲宣思念故土那样悲戚。②本联用典,借王粲《登楼陚》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③同时,诗人劝慰朋友和自己虽身在异乡,但不要过于悲戚,表达了诗人的旷达乐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错误,颈联是说先前为我送别的故人谁还在呢,分别后这江上烟波浩渺,让我几乎迷路。没有表达诗人与友人的相聚喜悦之情。故选D。【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江畔玉楼多美酒,仲宣怀土莫凄凄”意思是,江边的酒楼上有很多美酒,我们一起去畅饮美酒,不要像仲宣思念故土那样悲戚。东汉王粲曾作《登楼赋》表达身在异乡思念故土之情,这里用王粲的典故,在他乡怀念故土怎能不凄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凄凄”是悲戚,“莫凄凄”有劝慰朋友和自己之意,虽身在异乡,不要像仲宣思念故土那样悲戚,表达了诗人的旷达乐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和双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2)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作用,默默无声甚至比有声更感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周瑜的气度雄伟、人才出众,而自己“__________________”,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答案】①.久在樊笼里②.复得返自然③.别有幽愁暗恨生④.此时无声胜有声⑤.雄姿英发⑥.早生华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樊笼、幽、胜、姿、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要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18.下列词语中的“第”与文中“阖第光临”的“第”,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A.次第花开B.书香门第C.状元及第D.品而第之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家”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B.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D.清初,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20.下列各句中与画线句子修辞手法使用一致的一项是()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C.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1.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入则孝,出则悌。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答案】18.B19.D20.B21.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阖第光临”中“第”指宅子。A.“第”,依次;“次第花开”,花朵一个接着一个,按一定的顺序开放。 B.“第”,宅子;“书香门第”,旧时指出自读书人家庭,泛指好家庭背景。C.“第”,录取;“状元及第”,考中且高踞榜首。D.“第”,等级;“品而第之”,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家”的引号表示着重强调。A.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引号表示讽刺;C.引号表示引用;D.引号表示着重强调。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西洋社会格局比作一捆一捆的柴,把中国社会格局比作一圈圈的波纹,鲜明地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特点,即亲属关系社会网络不尽相同,中国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A.运用了对偶的手法。“鹰”对“鱼”,“击”对“翔”,“长空”对“浅底”。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本句中将竹海比作绿雾。C.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高昂”“欢腾”将小溪人格化。D.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绿”代指叶子,用“红”代指花朵。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手法的把握能力。A.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B.“入则孝,出则悌”解释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可见体现了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强调的是立志和诚信的重要性,与题干表述不符。D.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符合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可见强调以“己”为中心,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 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22.请对下面的文字进行压缩,保留主要意思,写成一句话,不超过40字。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发展。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选自《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答案】要过好“新集体生活”,我们就要遵守规则,凝聚共识,开放包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可采用摘句法,就是摘取最能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的语句作段意,所摘取的语句主要是中心句、重点句和过渡句。用摘句法概括段意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看看所摘的句子能不能准确、精练地概括段意;二是如果所摘的句子较长,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但不能改变原意。通过通读语段,可知材料中的“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这句话是中心句,再根据字数要求进行压缩,保留关键词:新集体生活、遵守规则、凝聚共识、开放包容,最后组织成句即可。23.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程。①不久前,中国广告协会实施并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②将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网络直播营销业态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③直播营销某种意义上是信任营销,④呵护信任至关重要。⑤在很多直播营销中,之所以出现“秒光”现象的原因,⑥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主播的信任,⑦而这种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⑧是长期培训的结果。【答案】①语序不当,改为“发布并实施”;②不合逻辑,去掉“将”;⑤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⑧搭配不当,“培训”改为“培育”或“培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①语序不当,“实施并发布”语序不当,应改为“发布并实施”;②不合逻辑,前文为“不久前……发布并实施……”,此句却说“将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促进网络直播营销业态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不符合逻辑,应该删去“将”;⑤句式杂糅,“之所以出现‘秒光’现象原因”句式杂糅,结合后文“一个重要原因是”,删去“的原因”; ⑧搭配不当,“信任的建立”不是“长期培训的结果”的结果,而是“长期培育(培养)的结果”,将“培训”改为“培育”或“培养”。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破晓的微光划破黑夜,让我们看到希望;萤火虫的微光汇成星河,让我们看到力量。再微小的光也是光,你的生命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青年微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每一点火光发挥自己的功用,便可以燃起熊熊的烈火,点燃那无边的星河。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要等待“炬火”,我们要热切关注社会,力所能及地担负责任,奉献自己,哪怕自身如萤火一样微弱也要发光发热,我们要不断砥砺自我,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要担当青年的责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李大钊曾言:“青春之人,当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吾辈当将个人之梦想汇入伟大的中国梦中,为祖国的建设添一份光,发一份热。正如每颗星星绽放自己的光芒,所以才有了这漫天星河。 正如北斗三号卫星独立运行,55 颗卫星中的每一颗都是功不可没。只有人人努力发挥好自己的功用,才得以共同造福人类,服务社会。每个向上的整体,都是团结的。而那团结又是由每一个个体的力量汇聚而成。个体的力量如果说是一朵的浪花,那么整体的力量便是滔天的巨浪;个体的力量如果说是一缕缕的丝线,那么整体的力量便是粗实的麻绳;个体的力量如果说是一点点的火舌,那么整体的力量便是冲天的火光。青年的形象,就是一个国家的形象,青年的尊严,就是一个国家的尊严。所以,我们与国同在,我们应将小我融入大我,我们要为祖国复兴,民族振兴发出自己的微光。将个体融入集体,团结协作,努力发挥好自己的能力,可以使团体走向成功。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团结协作,个体努力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的同时,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完善,潜力的发挥。在与他人合作时,可以看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既可以加强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使自己的品格和能力不断完善。 我辈之青年,应以完善自我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为果,在团结合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时代的洪流中激流勇进,展现中华少年的磅礴之力和爱国之心。每一点荧光,汇聚起来,便是人间星河。每一点火光都是平凡的,但是当它们汇聚起来,发挥好自己的功用,便可以从自身的平凡中闪耀出伟大,成就燎原之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破晓的微光”和“萤火虫的微光”虽然渺小微茫,却依然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足可见微光虽小,却也是值得我们肯定、感恩的事物。而材料最后一句“你的生命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则说明,我们是“微光”的旁观者和接受者,而发出这“微光”的,另有他人。由此,考生可以思考,微光喻指人的精神魅力,或者困境中的希望,人生的信念追求等,抓住正面力量,从积极方面去选择主题。如“星星之火”,也是可以燎原的,抓住每一丝微小的光芒,才有巨大的进步;即使再微小的光芒,我们也要感激;微微晨光点亮这喧闹和繁华世界;微微温暖融化那心中冰雪;即便是一抹微光,也让生活更加美好。微光也可以象征亲情、友情,或者联系现实写疫情下中国人怀有必胜的信念,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等。而对于这“微光”的发出者,则应选择平凡的人和事。需注意避免选择著名人物,如钟南山、袁隆平等,他们本身是太阳,所以发出的光剧烈而耀眼,不是微光。而选择的人、事越是平凡,我们越是需要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让其不平凡;我们越是要用抒情议论让表达出的精神、感情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写作时,若写成记叙文,行文构思时,可以写父母那让你震撼、促你进步的眼神、期待、关爱、付出,甚至是某个细节,都可以作为传递给你力量的“微光”;可以写同学的理解、信任、宽容、无私给你启示、让你顿悟,也可作为素材;可以写自己的自信、坚持、不放弃的精神,让你获得力量。若写议论文,可用总分的结构布局谋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强调个人力量虽然微小,但汇集起来就能形成一片光明。然后从个人与团体的角度分析,微光的巨大能量,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集腋成裘,聚沙成海,人人都努力奉献于社会,自然汇聚光明和温暖;再从个人价值实现的角度分析,强调生命的价值在于燃烧,个人要在时代的大潮发光放热,以小我融入大我,才能把握机遇,才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可运用引证法来论证,如联系经典诗文艾青《光的赞歌》的内容和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微光吸引微光,微光照亮微光,我们相互找到,然后一起发光,才能把周围的这片阴霾照亮”等。立意: 1.汇聚微光,终成暖阳。2.萤火虫的微光,奉献的力量。3.青春之光,烛照世界。4.青年微光,照亮时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6 22:30:02 页数:29
价格:¥2 大小:53.7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