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河南省开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开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开封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历来波澜起伏,曲折复杂。在西方,人们熟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一开始,人们主张“天圆地方”,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但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正因为如此,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曾子并不否认“天圆地方”说的存在,但他认为那说的不是天地具体形状,而是天地所遵循的规律。替代“天圆地方”说的是宣夜说。宣夜说产生的时间已经不可考,现在人们所知道的宣夜说,是汉代负责图书管理的高级官员郗萌根据其老师一代一代的讲述而记载下来的。宣夜所主张的是一种无限空间的宇宙图景,认为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之中。这与古希腊人的水晶天说完全不同。希腊人认为天是某种特殊材料形成的固体天球,日月星辰分布在不同的球层上。与西方的水晶天说相比,宣夜说的描述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正因为如此,熟悉西方天文学发展史的科学史家如李约瑟等在了解了宣夜说的具体内容后,对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从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来说,宣夜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因为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正因为如此,到了东汉末年,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与宣夜说相比,盖天说有其经典流布于世,那就是《周髀算经》。此外,《晋书》《隋书》的《天文志》也对盖天说的核心内容有所记载。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天地之间的距离,也是用这种方法推算出来的。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按照浑天说制订的《太初历》更符合实际天象。《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的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面对王充的责难,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晋朝的葛洪就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了判断浑天说是否成立的判据。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 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至于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南北朝时期的浑天家何承天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何承天的辩解表现了浑天说者为修补自己理论上的漏问所作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从公元前2世纪浑盖之争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到公元12世纪,学者们仍然在讨论浑天说和盖天说的孰是孰非。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的争论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比我国的浑盖之争更有价值。B.曾子认为“天圆地方”说的是天地遵循的规律,但这种说法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C.宣夜说比较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得到科学史家李约瑟的高度评价。D.虽然盖天说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但它确实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历时一千多年的浑盖之争,引发了中外天文学家的激烈争论,促成了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B.文章按照几种学说出现的顺序进行述评,介绍各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其演变历程。C.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2世纪的浑盖之争,足以说明中国古人对天体结构问题十分关注。D.文章回顾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指出古代天文学重视校验和观测的优良传统。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支撑“科学史就是不断试错、纠错的历史”的一项是()A.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B.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浑天说。C.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浑天说的问题。D.浑天家何承天对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释。4.文中说盖天说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你认为应该怎样阅读科学史论著?请结合这篇文章简要说明。【答案】1.D2.A3.A4.①找到了科学的测算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解释各种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②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5.①理出“史”的线索,梳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四种学说的演变历程。②比较几种学说的异同,找出几种学说的局限和进步,探究对后世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比我国的浑盖之争更有价值”有误。原文“在西方,人们热知的是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正是这场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殊不知,在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可知,原文并无比较的意思。B.“但这种说法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有误。原文“人们主张‘天圆地方’,认为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但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可知,原文并非说曾子认为的说法存在漏洞。C.“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有误。原文“宣夜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可知,宣夜说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引发了中外天文学家的激烈争论”有误。原文“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可知,原文意思只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大事,并没有国外天文学家。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选项是历史记录,讲司马迁提议修订新历法,并无针对特定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故不符合“科学史试错、纠错的历史”。B、C、D三项都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和论断的意思。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可知,盖天说找到了科学的测算方法,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解释各种天象,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由原文“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可知,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内容,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原文“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一开始,人们主张‘天圆地方’”“替代‘天圆地方’说的是宣夜说”“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可知,理出“史”的线索,梳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四种学说的演变历程。由原文“但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因为它本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正因为如此,当曾子的学生单居离向他询问是否果真‘天圆地方’时,曾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掩也。’曾子并不否认‘天圆地方’说的存在,但他认为那说的不是天地具体形状,而是天地所遵循的规律”“熟悉西方天文学发展史的科学史家如李约瑟等在了解了宣夜说的具体内容后,对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从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来说,……正因为如此,到了东汉末年,宣夜说被天文学家们所抛弃”“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最后的结果是按照浑天说制订的《太初历》更符合实际天象”“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可知,比较几种学说的异同,找出几种学说的局限和进步,探究对后世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棵老树冯至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着一只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的枝叶。 时间对于他已经没有意义。气候的转变他也感觉不到,我只看见他春、夏、秋、冬,无论早晚,只是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他掺杂在林场的鸡、犬、马、牛的中间,早已失却人的骄傲和夸张。他“生”在这里,他没有营谋,没有积蓄,使人想到“天上的飞鸟”和“野地里的百合花”。水牛,庞大的身躯,缓缓地在草地上走着,像是古代的生物;原始的力还存留在它的身上,把它交在这个老人的手里,是十分和谐的。山坡上,树林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是一幅忧郁的画图。因为他们同样有一个忘却的久远在过去,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老人的生活从未有过变动。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一天了。这天,他抱着一只小牛进来了。他的面貌仍然是那样呆滞,但是举动里略微露出来了几分敏捷。他把小牛放在棚外,在很短的时间内把那许久不曾打扫过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上焦黄的干草,把小牛放在干草上。他不说话,这番工作无形中泄露出一些他久已消逝了的过去。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经过一番所谓兴奋后,好像眼前并没有增加什么。一天下午,老牛不知为什么忽然不爱走动了,老人举起鞭子,它略微走几步,又停住了,旁的工人都说牛是病了,山上的人赶快把它抬到山下的村庄里去。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他抽完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那只老牛一样因为他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只是一只牛,无所谓更换。可是这老人面前的不变终于起了变化。初夏的雨水分外少,山下村庄里种的秧苗都快老了,还是不能插,没有一个人不再盼望云。一天上午,老人和平素一样,吃完午饭,就赶着牛出去了。大家正在热得疲惫的时候,寂静的林场的院子里吹来一阵凉风,转瞬间烟云布遍天空,雨继续了三个钟头。人们都缓了一口气,准备着雨一止了便赶快去插秧,却没有人想起外边的大雨里还有两个生命。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来,老人牵着小牛回来了。人和牛都是一样湿淋淋的,神情沮丧,好像飓风掠过的海滨的渔村,全身都是零乱。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阳光里,自己走到厨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身的衣裤。人们乱哄哄的,仍然是没有人理会他们。等到老人再走出来时,小牛伏在地上已经不能动转。这只有几个月的小生命被骤雨激死了。当晚工人们在林边掘了一个坑,把小牛埋在里边。埋葬后,老人还在漆黑的夜色里坑旁边坐了许久。最后,一步步地挪回来。第二天,我看见他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着放牛的鞭子,但是没有牛了。几十年的岁月,没有一天没有水牛,今天他犹如一个钟面上没有指针。老牛病死,小牛淋死,主人有些凄然。考虑结果,暂时不买新牛,所成问题的,是这老人如何安插。主人经过长时的踌躇,又感念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只好给他一些养老费,送他回家去。 家?老人自己也会觉得惊奇。他在这里有几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变成一个遥远、生疏、再也难以想象的处所了。他再也没有勇气去那生疏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孙儿孙媳,但是他久也记不得他们是什么面貌,什么样的人。人们叫他走,说是回家,在他看来,好比一个远征。他这样大的年纪哪里当得起一个远征呢……又过了几天,门外的狗在叫,门前呆呆地站着一个年轻的农夫,他说:“祖父回到家里,不知为什么,也不说,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睁着眼坐着。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这如同一棵老树,被移植到另外一个地带,水土不宜,死了。在山上两年的工夫,我没有同他谈过一句话,他也不知我是哪里来的人。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会还继续在这山上生长着,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却了死亡。(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放牛老人“掺杂在林场里的鸡、犬、马、牛的中间”,天天与牛相伴而生,老人与牛的生命声息相通,牛对于老人有着特殊意义。B.小牛的出生为老人带来一些兴奋,但很快也就无所谓了,老人对于老牛的死没有悲伤,表现了他经历岁月洗礼早已超越生死的豁达态度。C.老人就像“天上的飞鸟”“野地里的百合花”一样渺小无依,久旱后的暴雨,村民忙着去插秧,无人在意老人和小牛,表现村民对他们的漠视。D.对于老人而言,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山、这片林场已成了他的“家”,牛就是他的家人,而孙儿孙媳的那个家让他有陌生感。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老人“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结尾再写老人“如同一棵老树”,既暗示了老人的生命状态,又呼应了文章标题。B.作为旁观者,我见证并关注着了放牛老人的日常生活,虽然没有同老人谈过一句话,但字里行间蕴含着我对老人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C.文章结尾说“他会还继续在这山上生长着,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却了死亡”意在说明普通人的生活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D.文章的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穿插着一些描写和议论,句式长短灵活又富于变化,语言凝重简练,给人以朴实深远的美感。8.老人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9.读冯至的散文,总能在日常生活中品味出哲理。请结合本文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生活单调,没有变化。老人常年与水牛、山林相伴,不去生疏的地方,什么对他都没有影响。②远离亲人,孤寂封闭。老人不回自己的家,也不与别人交流,就像一棵老树只是活着。9. ①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朴素的自然风物,《一棵老树》写了一个放牛老人在山中默默生存、死去的故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描写了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景致。②《一棵老树》表达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哲思,《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表达了自然滋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的哲理。【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表现了他经历岁月洗礼早已超越生死的豁达态度”有误。根据前文老牛死时的内容“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他抽完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那只老牛一样因为他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只是一只牛”可知,老人只是觉得习以为常了,并没有表现出豁达。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意在说明普通人的生活中蕴含着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有误。根据“祖父回到家里,不知为什么,也不说,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睁着眼坐着。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在山上两年的工夫,我没有同他谈过一句话,他也不知我是哪里来的人”可知,作者意在表达生命对于自然而言的平淡和普通。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我只看见他春、夏、秋、冬,无论早晚,只是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他步履所到的地方,只限于周围的山坡,好像这山林外并没有世界”“老人的生活从未有过变动”可知生活单调,没有变化。老人常年与水牛、山林相伴,不去生疏的地方,什么对他都没有影响。由原文“家?老人自己也会觉得惊奇。他在这里有几十年,像是生了根,至于家,早已变成一个遥远、生疏、再也难以想象的处所了。他再也没有勇气去那生疏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孙儿孙媳,但是他久也记不得他们是什么面貌,什么样的人。人们叫他走,说是回家,在他看来,好比一个远征。他这样大的年纪哪里当得起一个远征呢……”可知,远离亲人,孤寂封闭。老人不回自己的家,也不与别人交流,就像一棵老树只是活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理解这句话要抓住“日常生活”和“哲理”,然后通过文本的具体内容来说明。 “日常生活”指文本内容展现一种贴近日常的生存状态。《一棵老树》主要讲述了一个老人在异乡的一片林场打工,随着年龄的增大,他日渐变得迟钝木讷,整日与一头老牛为伴,随着老牛的病死,小牛被大雨淋死,被主人遣送老家,他的生命也走向终结的故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文章先交代了发现山谷里隐藏着一小段兴衰历史的村庄,然后描写看到的草木间的余韵,如小溪、鼠魏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叫等。“哲理”指从日常叙写中表现精微的哲理。《一棵老树》中作者客观地远镜头地描述老人一个生命的悲哀晚景,揣摩一颗看似迟钝麻木心灵的孤独本质。人的一生难免孤独,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充盈,这就要求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多交往,同时分担他人的苦与乐,扩大和充实自我,扩展空间的延伸,超越时间上的有限。通过叙写老人对生活失去感知力来表现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通过感知自然风物,展开联想与想象,表现了自然滋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彼此关联的哲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文本二: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刘祥)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摘自《晋书·李密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志,指心意,与“余既为此志”(《项脊轩志》)中的“志”字含义相同。B.行,指行走,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中的“行”字含义相同。C.笃,指病重,与成语“笃行不息”中的“笃”字含义不同。D.薄,指迫近,与“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中的“薄”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小时候孤苦无依,幸亏祖母刘氏亲自抚养;现在,祖母年老多病,于情于理李密都应照顾祖母;李密的陈情凄楚哀婉,感人肺腑。B.地方官丝毫不考虑李密的难处,一再逼迫李密接受任命,李密不得已,直接向皇帝陈述地方官的粗暴行径,希望皇帝出面制止。C.李密认为孝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只是有先后缓急,在前边反复陈情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一个情理并具的解决办法。D.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称赞李密是一位真名士,便答应其请求;李密祖母去世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2)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14.从孔明教诲的细碎来看,与哪些人说话适宜细碎?请简要分析。【答案】10.BCF11.A12.B13.(1)而祖母刘氏早已疾病缠身,经常卧床不起,臣侍奉她服用汤药,从来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过她。(2)安乐公刘禅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却亡国,由这知道成败的原因是同样的。14.①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②与水平低于自己的人说话,适宜细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与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具体细碎。“《大诰》与凡人言”中,“《大诰》”是主语,“与凡人言”是状语和谓语动词,句意完整,后文“宜碎”则是对《大诰》的另一重说明,是前文产生的结果,两者中间应断开,即B处;“孔明与言者无己敌”中,句子主语变成了“孔明”,故应在其前断开,即C处;“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之间是因果关系,后一句主语变成了“言教”,中间应断开,即F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心意。/文体的一种,这里指文章。句意: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B.正确。句意:到九岁还不能行走。/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C.正确。病重。/切实、坚定。句意: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切实履行自身所学,不倦怠。D.正确。迫近。/薄情。句意: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贵贱不同你将她遗弃怎能算情薄。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直接向皇帝陈述地方官的粗暴行径,希望皇帝出面制止”有误。李密这么写,是为了在对比中表现自己的处境狼狈,以此烘托祖母日薄西山的危急情况。故选B。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婴”,缠绕;“蓐”,通“褥”;“废”,停止。(2)“抗”,抵抗;“任”,任用;“一”,同样。【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李密回答张华的言论中,首先可以根据“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知道,舜、禹、皋陶等都不是普通人,所以他们的话语都很简洁优雅。但是,像他们这样的圣人、高人毕竟是少数,同时后一句也指出“与凡人言宜碎”。由此可推知: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根据文中孔明的例子“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可以推知:与水平低于自己的人说话,适宜细碎。参考译文:文本一: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文本二: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人,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刘禅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却亡国,由这知道成败的原因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与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具体细碎。”张华认为他的话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也写出作者当时的心境。B.诗人虽因菜肴简单、旧醅待客而有歉意,但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主人待客的热情。C.邻居老翁的不请自来把席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结尾两句峰回路转,别开境界。D.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结构谨严。16.这首诗选取了哪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诗人待客的兴味?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 (1)细节:为客扫花径,为客打开柴门,菜肴简单,用陈酒招待客人。(2)效果:流露出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使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自然浑成,如话家常。【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C.“邻居老翁的不请自来”错误。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中“肯”,意思是能否允许,是向客人征询。所以,“邻居老翁的不请自来”说法错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1)细节: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中为客打扫花径、为客打开柴门,是细节描写。作者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表现待客之诚。颔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写待客的菜肴简单,用旧酿的隔年浊酒来待客。因为离市场较远只好用简单的菜肴招待客人,古人好饮新酒,主人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2)效果:为客打扫花径,为客打开柴门,用陈酒招待,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又是待客的细微之处。因客到来作者喜出望外,殷勤备至;迎客就餐、酒菜欠丰,作者又满怀歉意。话语自然亲切,如话家常,既充满生活气息,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屈原深感于人民的痛苦,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幅春水始动、万物欣荣的早春图景。(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答案】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哀民生之多艰③.木欣欣以向荣④.泉涓涓而始流⑤.连峰去天不盈尺⑥.枯松倒挂倚绝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兮”“哀”“涓”“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十分独特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①的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②的风格流派。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③的组成部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依据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一个长句给“篆刻”下定义。可少量增删词语,不超过50个字。【答案】18.①才华横溢②异彩纷呈③不可或缺19.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20.篆刻是由最初在陶器上镌刻图案、花纹或族徽的实用印章发展而来的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①句中用于修饰“艺术家”,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强调了艺术家的才华,可用“才华横溢”。才华横溢:意思是很有才华。②异句中用于修饰“流派风格”,强调流派风格的突出表现,可用“异彩纷呈”。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③句中用于修饰“组成部分”,表达篆刻艺术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它的重要性,可用“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句子共有两处错误:一是成分残缺,介词“由于”涵盖主语,造成主语缺失,可删掉“由于”; 二是搭配不当,“承揽”指当事人一方为他方完成一定的工作,“传承”侧重于传授和继承,而句中更强调印章艺术是工匠代代相传的,应将“承揽”改为“传承”。所以,修改后的句子为: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使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传承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压缩语段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十分独特的门类”强调了篆刻在中国各种艺术门类中的特殊性,“篆刻是从……制陶工艺方面”则介绍了篆刻的发展历程及应用,最后“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则介绍了篆刻的组成结构与内容。因此,以下定义的思路将此句改写成长句时,可以将“篆刻是从……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等作为修饰定语成分,其中的顺序则可按照时间思路加以编排,而把“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十分独特的门类”作为句子的主体成分。故句子可改为:篆刻是由最初在陶器上镌刻图案、花纹或族徽的实用印章发展而来的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①,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碳达峰”目标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之后就逐步降低;“碳中和”目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②在2060年前实现消解与排放持平,即“净零碳排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③,低碳环保理念才能深入人心,于是各级政府都在举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所以必须让学生们深刻了解到“地球污染”的严重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爱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活动中去。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概括材料第二段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答案】21①温室气体猛增②消解一部分碳排放③只有加强宣传22.现实生活中“高碳”行为普遍存在,要进行“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尤其是对中学生,引导参与环保活动尤为重要。【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协商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可知,给生命系统形成威胁的是“温室气体”;再结合前一句“各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大”可知,此处填写表示“温室气体增多”之类意思的句子,所以可填:温室气体猛增。第二处:根据后文“在2060年前实现消解与排放持平”可知,此处强调的是通过前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要达到“碳排放消解”的目的,所以可填:消解一部分碳排放。第三处:根据前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和后文说“低碳环保理念才能深入人心”可知,此处是填写采取什么方式让存在‘高碳’行为的群众真正接受低碳环保的理念;再结合后文“于是各级政府都在举办‘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活动”可知,采取的方式是“宣传教育”;还有后句有关联词“才能”,填写句子要有“只有”与之相呼应。由此可以得出此处填写:只有加强宣传。【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段压缩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给第二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内容大意。第二段一共两句话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一句,写现实生活中,很多群众还存在“高碳”行为,要对这些还存在“高碳”行为的群众进行“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所以可概括为:现实生活中“高碳”行为普遍存在,要进行“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教育。第二层为第二句,写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让他们接受“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所以可概括为:尤其是对中学生,引导参与环保活动尤为重要。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们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坚守底线,尽显人性本色底线,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在比赛中,运动员只有坚守底线才能展现其高超的球技;同样,人的一生只有坚守人性的底线,方可尽显其英雄的本色。 坚守底线,坚守善良。人之初,性本善。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是我们做人的底线。河南教师张玉滚,铆在深山18载,陪伴了五百多山里娃的求学路;女高校长张桂梅40年坚守云岭深处的贫困地区,拖着病体全身心投入教育扶贫主战场,用大爱筑起师德丰碑;坚强、自信、乐观的张顺东、李国秀,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亲相爱……我们相信,即便是普通人的义行善举也能开出惊艳的花。只守“低线”,代价惨痛。某女主播逃避税款,半生积蓄一朝付诸东流;吴氏顶流浪荡入狱,自己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权健公司恶意直销,百亿帝国一夜轰然倒塌;长生疫苗害国害民,上市公司一度被人人喊打……我们相信,任何道德沦陷的明星和泯灭良知的企业最后都摆脱不了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坚持“高线”,社会美好作为个人,若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这样的孝心和爱心推而广之,我们的社会真的能出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和谐局面。作为企业,若能学得中国儒商文化之素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守法,洁身自好的同时,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利他的公益活动,定能为自己企业的发注入不竭的活力。正如乔家大院私塾院正堂门楼对联所云:宽宏坦荡福臻家常裕,温厚和平荣久后必昌。作为政府,要科学立法,严格立法,让无良商人和黑心企业不敢越雷池一步,要惩恶扬善并举,不让好人吃亏,不让英雄流泪,用制度打开加在良心上的锁,让善人得到大奖,让善行得到大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夫子一声长叹,纵身投入汨罗江,以死明志,以身殉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从小背上刻下精忠报国的理想,调兵遣将,势如破竹,不受利诱,屡遭诬陷,屈死于风波亭上。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一身傲骨,虽忍受饥饿的煎熬,却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古人用行动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守住“底线”,如何无愧于做顶天立地的人。时代不断变化,然而“底线”的坚守永远不变,“高线”的追求永不过时。坚守底线,尽显人性本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句话,围绕着“道德”提出两种观点。第一句话,采用“低线”的人,有时占有优势,能够如鱼得水。第二句话,坚持“高线”,守住“底线”是为人的根本。这两句话并不是选择关系,而是对立相反的关系。从倾向性上来看,很明显命题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对第一种观点持批判态度。因而我们要重点抓住第二句话进行立意。作文要求“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在立意时要求考生有“问题意识”,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重点论述在生活中坚持“高线”,做一个高尚的人,守住“底线”,做一个自律的人。建议写成议论文。首先,要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什么是“底线”?为什么不能越过“底线”(越过“底线”有什么危害?)“底线”这个题目有什么现实意义?怎样才能守住“底线”?万一不小心越过了“底线”,该怎么办?还可以弥补吗?如果可以,该怎样补救?其实“底线”不仅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而且还涵盖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等各个领域。就做人处世的底线而言,应该是对社会坚持正义、是非分明、富有爱心;对工作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保持操行。就从商的底线而言,应该是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就从医的底线而言,应该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就为官的底线而言,应该是廉洁奉公、淡泊名利,严格自律,不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向,不在常识问题上失态,不在金钱问题面前堕落。立意:1.心存敬畏,守住底线。2.坚持“高线”,提升修养。3.坚持高线,守住底线。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河南省项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新乡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许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南省开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7 03:4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710.6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