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四会中学、广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广信中学、四会中学第二次联考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C.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虽有隔膜,但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D.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 .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但对进城务工人员形成新的“地方认同”仍有助力。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中国社会的乡下人被称“土气”。(4分)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百合花茹志鹃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通讯员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 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是“在街上巷战。”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有删节)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讯员第一次借被子就碰了钉子,两手空空,还说“老百姓死封建”,反映出通讯员不善沟通,不够成熟。B.走进老乡的院子里,新媳妇正面登场,作者通过肖像描写等手法把一个美丽俊俏、活泼开朗的新媳妇带到读者面前。C.通讯员拿被子时把衣服弄破了,那媳妇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写出了通讯员想尽快逃离、不愿意和群众打交道的形象。D.小说多次写新媳妇“笑”,如我领通讯员道歉,新媳妇的笑展现出了她的羞涩怔怩。不同情境中的笑,丰富了人物形象。7.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善于通过制造矛盾冲突刻画人物,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子就是通过正面描写矛盾冲突展现新媳妇和通讯员的性格特征。B.“我”无意中摸到那两个馒头,这里再写两个馒头,不仅是对前文的照应,也起到了睹物思人、强化情感的作用。C.小说善于在不同情境下展示人物形象,如通讯员与女性交往时显示出拘谨羞涩,面对险情时勇敢无畏,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D.作者有意避开通讯员牺牲过程的描写,集中写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高潮部分弥漫深深的忧伤和悲凉的气氛。8.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行为和心理有怎样的反应?请加以梳理概括。(6分)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百合花·青春;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①学半。”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节选自《礼记·学记》)注:①敩xiāo,教导,使觉悟。后作“教”。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11.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群聚而笑之而:连词,表并列师勤而功半而:连词,表转折B.士大夫之族之:指示代词,意为这些其此之谓乎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则耻师焉,惑矣惑:迷惑相说以解说:通“悦”,愉悦D.或不焉不:通“否”又从而庸之庸:酬谢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B.北面,即北面称臣,古代君主面见臣子时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朝拜。与之相反的词是南面,即南面称王。C.六艺经传:“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现今《乐》已遗失,“六经”便成了“四书五经”中的“五经”。D.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诵读时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故称“句读”。13.下列对两则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用三组对比,分别从今人错误的态度、父母错误的认识和士大夫荒唐的行为三方面说明当时不从师的坏风气,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B.《礼记·学记》提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C.《礼记·学记》将“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以设喻的方式,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D.《师说》选文第一段将对比重心放在批判对象上,从反面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学记》选文第三段则将对比重心放在善学者上,从正面解说增进学问的方式。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惜春令[北宋]杜安世今夕重阳秋意深。篱边散、嫩菊开金。万里霜天林叶坠,萧索动离心。臂上茱萸新,似旧年、堪赏光阴。百盏香醪且酬身,牛山会难寻。[注释]臂上茱萸:臂上佩带的茱萸香袋。牛山:齐景公游牛山叹山河之美、生命有限而不禁痛哭,晏婴却笑着乘机进谏。15.下列对本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作虽先写了秋意浓厚的重阳时节雏菊烂漫的景色,但引动诗人离心的却是萧索落叶景。B.“万里霜天林叶坠”一句所取意象所绘意境与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相近。C.“臂上茱萸新”的“新”字与下文的“旧年”连在一起,给人留下了很多的想象与思考。D.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景中含情;下片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语言明白如话。16.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月亮,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2)《归园田居》中用白描手法静态描写房屋周围树木茂盛特点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写谢灵运的住处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写天空广阔远大的句子是“______”。(4)《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5)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苏轼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最后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前无古人,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 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将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才思敏捷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曹雪芹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拒糖于千里之外”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健康共识。大家普遍认为糖是肥胖的祸源,因此将无糖食品当成减肥食品。无糖食品,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但应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如糖醇或低聚糖等甜味剂品种。无糖食品就代表食品零能量吗?无糖食品强调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添加糖,但是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均可为机体提供能量,因此①。对于有减肥需求的消费者而言,除了要关注食品的含糖量,更要关注食品的能量值。商家为弥补无糖食品甜味不足的缺陷,在食品生产中加入食用代糖这一甜味剂以提高食品的甜味。根据_②,代糖可以分为天然来源的甜味剂以及人工合成甜味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糖的甜味,却没有糖的能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防肥胖等食品中。实际上,代糖的使用与体重控制之间尚没有科学定论。单纯选择食用无糖食品并非减肥良策,消费者还得在能量平衡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20.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加点的“大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乡土中国》不足八万字,是本典型的“大家小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B.两旁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绿水青山是我家,大家不要破坏她”一类的标语。C.李教练赛后点评本场比赛道:“今天大家的防守做得比较努力,有一股拼劲。”D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十足一个大家闺秀,通常很少表现自己的性情。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被称为“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我们,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我们惟有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才能获得成功。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信中学、四会中学第二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A2.B3.C4.①土地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②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现在“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5.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个体之间”表述错误,原文是“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并非“个体之间”;且“所以”强加因果,文中并没有说二者之间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C.“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错误,材料一第五段只是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D.“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中无据,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一倒数第三段只是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并没有将其余法理社会的一纸契约进行比较。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展现人的乡土情结,符合材料一第三段“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的观点。B.展现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符合材料一第二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的观点。D.展现乡土社会“礼治”的特点,符合第四段“前者是礼俗社会”和第五段“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的观点。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所以无法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确定设题的区域,在材料一。然后筛选相关信息并进行概括。由第一段“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知,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必须靠种地来谋生,这是第一个原因。 由第一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知,泥土无法搬动,庄稼也无法行动,这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这是第二个原因。由最后一段“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乡下人的生活方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这“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这是第三个原因。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乡土社会存在的弊端,然后提出改进的建议。如材料一第二段指出“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的孤立和隔膜势必无法适应当先社会的发展,所以需要突破这地域的限制,增加社区交流往来,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如材料一第四、五、六段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乡土社会重视“礼”,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结合当下来看,需要增强法理的意识,要重视契约。如材料一倒数第二段指出“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由此可知要突破这种狭隘的思绪,要追求普遍的原则。CA8.(1)短促地“啊”了一声,写出了新媳妇的震惊,不愿相信现实。(2)给通讯员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不再忸怩羞涩;(3)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我劝不再缝了,可是她继续缝,可见她的悲伤难过;(4)在盖不盖被子时,新媳妇脸色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气汹汹地嚷了半句,表达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歉疚的复杂心理。(每点两分,答对其中3点满分)9.甲组答案示例:①百合花实指小说中“百合花被”这一物象,是小说的线索。②新媳妇把自己唯一的嫁妆——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献给牺牲了的战士,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概括了小说的基本情节。③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着普通人淳朴善良的人性,又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④《百合花》表现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年轻人追求民族解放和自由进步的青春,是一首青春的悲歌,更是青春的赞歌。乙组答案示例:①用“我”的视角来观察,讲述故事,更具真实性。②便于抒发情感,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纯洁而美好的感情,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③本文第一人称视角同时又是女性视角,更利于细腻传神地塑造人物形象。④更利于推动故事发展,让读者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故事。(每点两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写出了通讯员……不愿意和群众打交道的形象”错误,由原文“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抉了被子就走”可知,这里主要还是表现通讯员的淳朴、羞涩、执拗,并非“不愿意和群众打交道”。 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小说善于通过制造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和“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子就是通过正面描写矛盾冲突……”错误,制造矛盾冲突并不是本篇小说刻画人物主要手段,相反作为诗意小说,本文淡化了矛盾冲突;由原文“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可知,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子并没有正面描写矛盾冲突。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他说话的时候,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可知,写出了新媳妇的震惊,她不愿相信通讯员牺牲这一现实。由原文“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归呢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可知,她给通讯员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不再忸怩羞涩。由原文“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和“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可知,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我劝不再缝了,可是她继续缝,可见她的悲伤难过。由原文“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可知,此处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达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歉疚的复杂心理。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甲组答案示例:由原文“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和“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可知,百合花实指小说中“百合花被”这一物象,是小说的线索。由原文“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和标题“百合花”可知,新媳妇把自己唯一的嫁妆——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献给牺牲了的战士,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概括了小说的基本情节。由原文“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可知,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着普通人淳朴善良的人性,又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由原文“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可知,《百合花》表现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年轻人追求民族解放和自由进步的青春,是一首青春的悲歌,更是青春的赞歌。乙组答案示例:由原文“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可知,用“我”的视角来观察,讲述故事,更具真实性。由原文“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可知,便于抒发情感,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纯洁而美好的感情,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由原文“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可知,本文第一人称视角同时又是女性视角,更利于细腻传神地塑造人物形象。由原文“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可知,更利于推动故事发展,让读者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故事。10.B11.D12.D13.C14.(1)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2)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的精妙。【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不足以”,是“为人师”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后要断开,排除AC;“乎”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A:“力”是“不能问”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D。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或用法的能力。A.“而”表修饰。句意: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嘲笑他们。“而”表转折,却。句意:即使老师很勤苦自己却收效甚少。B.“之”,指示代词,这些。句意:士大夫这一类人。“之”,提宾的标志。句意: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C.“惑”意为糊涂。句意: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问题就会容易解决。“说”,通“脱”,脱落。句意:问题就会容易解决。D.正确。句意: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并能感激教师。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D.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诵读时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强调了善学者借助师长的重要性”错误,此处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参考: (1)“之”,这些:“不齿”,不与同列:“乃”,竟然:“不能及”,赶不上:“其”,翻译为表强调语气或反问语气皆可。(2)“虽”,即使:“旨”,美味:“至道”,至善之道;“善”,精妙。参考译文:材料一: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节选自韩愈《师说》)材料二: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知识(学问)才会受到尊重;知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祭祀中作为神的替身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轻松不费力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等到这样时间长了,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留有提问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要引导启发他们;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不管了。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可治理;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 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因时制宜的人无所不可不拘于一途。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节选自《礼记·学记》)15.D16.(1)词的上阕描绘了重阳时节的深秋景色,虽然菊花绽放,但落叶纷纷,十分萧索,词人借景抒情,表现了凄凉萧索的心境。(2)词的下阕,词人引用典故,表现出对时光飞逝的感叹以及无人赏识的落寞之情。【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语言明白如话”错误。词的下阕,“牛山会难寻”,词人引用典故“牛山难寻”,写无人赏识的落寞之情,使文章含蓄隽永,不是明白如话。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写重阳时节,秋意浓厚。篱笆边雏菊开放,满地金黄,呈现出一片烂漫的景象。后面写林叶纷纷坠落,引动诗人离心的伤感。借景抒情,以萧瑟的秋景来写内心的萧索之情。即萧索落叶景引动诗人离心,表达词人的萧索的心境。下阕先感叹时光飞逝。再引用典故,写“牛山会难寻”,根据注释内容“叹山河之美、生命有限而不禁痛哭”“晏婴却笑着乘机进谏”分析,“牛山难寻”主要写能赏识自己的人也难以找到。所以,词人借此表达自己无人赏识的落寞之情。1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渌水荡漾清猿啼青冥浩荡不见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容易写错的字有:“掇”“檐”“渌”“漾”“冥”“萧”“尊”“酹”。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析】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每处2分)(1)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不仅”应该放在主语“诗社的兴亡”之后。(2)搭配不当,“寓意”是名词,此处应填写一个动词,应将“寓意”改为“寓示”。故正确表述为: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每点2分,答对3点5分)(1)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三处分别引用了《红楼梦》中的诗句,这样就增添了文化底蕴,增强了文学性,使语句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采用了“……却……,‘……’”的句式,所以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句式整齐,富有气势,并且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3)运用排比和引用的手法,更加具有强调的作用,使论证“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这一观点更加有力,更具说服力。【解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三处分别引用了《红楼梦》中的诗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这样就增添了文化底蕴,增强了文学性,使语句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本处描写 了白海棠、桃花、柳絮三类事物,并且采用了“……却……,‘……’”的句式,所以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句式整齐,富有气势,并且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结合前文可知,画线的句子是为了论证“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这一观点,而运用排比的手法,引用《红楼梦》中大观园中那些女子所做的诗句,更加具有强调的作用,使论证更加地有力,更具说服力。20.B21.①无糖食品并不等于无能量食品②来源的不同【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大家”一样,指代的是不限范围的所有人。A.“大家”指的是某一领域内有所建树,有公认成就的人,这里特指费孝通。B.指代的是不限范围的所有人。C.指代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D.“大家”指的是世家望族。B项与文中画横线的“大家”一样,指代的是不限范围的所有人。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因此”后面是结论,前文“无糖食品强调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添加糖,但是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均可为机体提供能量”否定了“无糖食品就代表食品零能量”的说法,应填:无糖食品并不等于无能量食品。②下句“代糖可以分为天然来源的甜味剂以及人工合成甜味剂”是根据来源不同对代糖进行分类,应填:来源的不同。22.例文:勇攀高峰,永不止步在世界东方,有一座雄伟壮丽的山峰,那就是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泰山之巍峨,令人敬仰;泰山之壮美,令人陶醉。然而,泰山的魅力并非止于其雄伟壮丽,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泰山半腰有一段平路,被称为“快活三里”。一些人爬累了,喜欢在此歇脚。然而,挑山工一般不在此久留,因为休息时间长了,腿就会发懒,再上十八盘就更困难。这段平路犹如人生道路上的舒适区,短暂的休息后,我们需要勇敢地迈出下一步,面对新的挑战。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我们,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我们惟有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才能获得成功。这不仅是泰山教给我们的道理,更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曾几何时,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开疆拓土。新中国建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24岁的梁思礼回到了祖国,26岁的邓稼先回到了祖国,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也排除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如果选择留在国外,他们会有更优渥的待遇,会有更舒适的科研环境,可是他们却毅然选择回到祖国,全力以赴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正是这种敢于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支撑着我们的民族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时刻,走向了光辉的明天。 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人却选择了在舒适区驻足,“佛系”“躺平”言论不绝于耳。面对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有人胸无大志,害怕困难,放弃努力,别人为学习新知而挥汗如雨时,他选择“躺平”;别人为祖国建设攻坚克难时,他选择“摸鱼”;别人把重担扛在肩上负重前行时,他选择“划水”。他们害怕挑战,逃避困难,甚至沉溺于短暂的安逸,而忘却了心中的梦想和肩上的责任。正如那“快活三里”,短暂的休息后,我们需要勇敢地迈出下一步,面对新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面对未来,我们要充满信心。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勇攀事业的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还要居安思危,唯有保持警惕,时刻准备迎接挑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从挫折中汲取力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勇攀高峰,永不止步。这不仅是对泰山的赞美,更是对我们人生的期许。让我们牢记这一启示,带着信念和勇气,去征服那一座又一座人生的高峰,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题材料分两部分,前一段举例引出面对泰山半山腰“快活三里”这段坦途,普通游客和挑山工的不同选择,展现了人们对待逸境的不同选择。这里可以理解为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适时休息、享受当下的人,他们注重短暂的放松和快乐;另一种是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目标的人,他们深知松懈可能带来的后果,所以始终保持警惕和奋斗的姿态。第二部分引用了历史和现实的教训,提醒我们要保持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姿态,保持不畏艰险、勇毅向前的韧劲,埋头苦干、踏实奋斗,才能获得成功。这部分表达了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应有的正确态度,即始终保持警惕,不断努力,勇于面对挑战,才能实现目标。综上,写作情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泰山挑山工不在“快活三里”歇脚这一生活现象,启示我们人处在安逸的环境中时间长了容易生出懒惰之心;二是历史和现实深刻警醒,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充满信心,也要居安思危。对此,写作时可以针对人生的不同状态展开论述,比如可以分别针对困境和顺境展开对比分析,说明在顺境时我们仍然应当居安思危,不能有丝毫懈怠;面对逆境时我们更要不畏艰险,奋勇向前。也可以采用递进式的逻辑思路,说明我们在人生的开始阶段应努力奋斗,以自身努力博取光明未来,而当取得一定成绩、到达一定阶段时,却不能懈怠,而应明白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的道理,继续埋头苦干、勇毅向前。写作时可充分结合当下的时代特色与新时代青少年的时代使命,说明我辈青年应该如何做到居安思危、慎终如始。立意:1.慎终如始无败事,虎头蛇尾事难成。2.紧要关头莫松懈,踏实奋斗慎始终。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6 15:20:03 页数:17
价格:¥2 大小:45.2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

广东省四会中学、广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