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卡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言是不可信的,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但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比如,很多人都说,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的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恩格斯也认为,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上学时从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也有很多人把《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当作历史书来读。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文学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其实,文学中虚构的真实有时比现实的真实更鲜活,更可靠。中国过去一直否认小说的地位,把小说视为小道、小技,显然是一个文学错误。那些现实中的材料、物证,都是速朽的。经由虚构所达到的,心理、精神的真实,却可以持续地影响后世。曹雪芹生活的痕迹早已经不在了,但他创造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现在读起来还如在眼前,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因此,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还要有小说家所书写的历史——小说家笔下的真实,可以为历史补上许多细节和肌理。如果没有这些血肉,所谓的历史,可能就只剩下干巴巴的结论,只剩下时间、地点、事情,以及那些没有内心生活的人物。历史是人事,小说却是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呢,写的更多的是小民的生活史——这种生活,还多是俗世生活。俗世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 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史记》也运用了很多文学笔法,来增添历史写人叙事的魅力。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写“霸王别姬”时项羽唱歌的情景,“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是《项羽本纪》里很著名的一段。项王哭了,怎么个哭法?眼泪是“数行下”,不是一行,是好几行往下流,旁边的将士也跟着哭,哭到什么程度呢?连脸都仰不起了。画面感多强啊,但这不是历史,而是文学。历史的真实有时需要借助文学的真实来强化。读历史著作,可以认识很多历史人物;读文学著作,也可以结识很多文学人物。有一些历史人物,当时很重要,但没有文学作品对他的书写,慢慢就被世人淡忘了;相反,一些并不重要的历史人物,甚至无关历史大势的人物,因为成了文学人物,一代代相传,他反而变成了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陶渊明,一个小官,对当时的社会进程可谓没什么影响,但因为文学,他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早已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了。文学把历史的真实放大或再造了,即便世人知道这是文学叙事,也还是愿意把它当作信史来看。而更多的文学人物,历史上查无此人,完全出自作者的虚构,可由于他们活在文学作品里,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也就成了历史人物了。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虚拟人物,但读完《祝福》你会觉得她比鲁迅的夫人朱安还真实。祥林嫂的悲哀和麻木,被鲁迅写得入木三分,之后我们只要在生活中遇见类似的人,自然就会想起祥林嫂,甚至会直接形容一个人“像祥林嫂似的——此刻,在很多人眼里,祥林嫂已不再是文学人物,而成了历史人物。看《红楼梦》,就更是如此了。像贾宝玉、林黛玉这样的人物,谁还会觉得他们是虚构的呢?一旦理解了他们的人生之后,你就会觉得他们在那个时代,是真实地爱过、恨过、活过的人。由此可见,文学所创造的真实,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也成了我们精神中的一部分。这就是文学历史化的过程,文学不仅成了历史,而且还是活着的历史。(摘编自谢有顺《小说中的心事》)材料二:我也常在写小说时把背景设置在某些久远的年代,比如《檀香刑》。我的家乡山东高密,在清朝末年曾发生过德国人把青岛变成殖民地,然后在胶东半岛修建胶济铁路的真实历史事件。由于修建铁路迫使老百姓不得不搬迁祖坟,农民孙文遂率领老百姓出来反抗,但最终被清政府和德国军队联合镇压并将其枭首示众。我以这个素材为基础,再加以改编,演绎成长篇小说。这部历史小说由修建胶济铁路、孙文抗德、高密猫腔和虚构的刽子手这些因素凝合在一起。谈及与当时历史真实的相符程度,我也很难确定,因为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尽管会查阅很多资料和照片,通过这些方式努力得到当时真实情况的验证。历史题材与其他题 材的小说不同,作家在写作前需要为历史事实做案头的准备工作。作家的心理推断力非常重要,如果某些情节明显是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强加于古人,这样的历史小说便无法令人信服。既然作家是活在当下的人物,那么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必然面临着一些矛盾,其中最大的矛盾在于真实的历史状况与作家主观想象之间的矛盾。因为所有的小说其实都是半成品,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加上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还原成活色生香的现实生活和有声音、有活力、有温度的活生生的人物。作家写历史小说,要千方百计让自己的主观想象能跟大多数人对那个时代的想象一致起来,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心理需求,然而,每个读者都有自己对时代的想象,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历史事件在口头传述与文本记载中,作者的想象与主观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是把《史记》当作信史来读的,但就是这样的作品,实际上也带了很传奇的色彩,我们很难想象到项羽一个人在乌江边上自言自语,怨天尤人,这样的情景司马迁是如何得知的?这样充满了司马迁想象的细节在《史记》里还有很多,何论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呢?(摘编自莫言《文学中的历史和真实》)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相比,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有着巨大的不同,它是一种虚构。所以,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言是不可信的。B.我们不能忽视小说的地位,经由虚构所达到的心理、精神的真实影响深远。曹雪芹创造的人物以及他们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现在读起来还如在眼前。C.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可能只剩下干巴巴的结论,只剩下时间、地点、事情,以及那些没有内心生活的人物。小说家可以增添历史躯体的血肉。D.一些并不重要的历史人物,因为文学反而变成了重要的历史人物。比如在当时社会毫无地位和影响的陶渊明,现在却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很多人都认为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的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而读《水浒传》却不能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B.很多的文学人物完全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没有此人,可由于他们活在文学作品里,被写得入木三分,有人把他们当成了历史人物。C.莫言的《檀香刑》是历史小说,莫言认为历史小说在情节处理上不能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强加于古人,所以作家写作时应该摒弃推断。D.莫言认为,当下的作家在写历史题材小说时必然面临着一些矛盾,其中最大的矛盾在于作家的创作难以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心理需求。3.下列各项中,属于被“文学化”的真实历史人物的一项是()A.《人间喜剧》中葛朗台B.《祝福》中的祥林嫂 C.《三国演义》中的孙权D.《红楼梦》中的林黛玉4.在分析文学和历史的关系时,两则材料都列举了《史记·项羽本纪》里的例子,在目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答案】1.D2.B3.C4.①材料一举例说明《史记》也运用了很多文学笔法,来增添历史写人叙事的魅力;进而说明文学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②材料二举例说明《史记》作为历史作品,作者的想象与主观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创造更少不了虚构和想象。5.①首先由文学作品比历史著作更让人了解社会的现象引出观点:文学中虚构的真实有时比现实的真实更鲜活,更可靠,这就是文学的力量。②接着分三层阐释文学的力量:一是文学可以为历史补上许多细节和肌理;二是文学的真实可以强化历史的真实;三是文学把历史的真实放大或再造了。③最后,总结:文学创造的真实使之成了更为鲜活的历史。【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在当时社会毫无地位和影响的陶渊明”错误,原文说的是“比如陶渊明,一个小官,对当时的社会进程可谓没什么影响”,这说的是作为官员没什么影响,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而读《水浒传》却不能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错误。原文是“也有很多人把《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当作历史书来读”。C.“所以作家写作时应该摒弃推断”错误。原文是“作家的心理推断力非常重要,如果某些情节明显是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强加于古人,这样的历史小说便无法令人信服”,并非要“摒弃推断”。D.“其中最大的矛盾在于作家的创作难以符合大多数读者的心理需求”错误。原文是“其中最大的矛盾在于真实的历史状况与作家主观想象之间的矛盾”。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并进行推断的能力。孙权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其他三项都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形象。故选C。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评价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答题的时候,首先要找出两则材料中列举的具体例子,然后分析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先看材料一,由“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史记》也运用了很多文学笔法,来增添历史写人叙事的魅力。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写‘霸王别姬’时项羽唱歌的情景,‘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是《项羽本纪》里很著名的一段。项王哭了,怎么个哭法?眼泪是‘数行下’,不是一行,是好几行往下流,旁边的将士也跟着哭,哭到什么程度呢?连脸都仰不起了。画面感多强啊,但这不是历史,而是文学”可知,材料一列举《史记》中“霸王别姬”的例子,写项羽唱歌的情景,再由“《史记》也运用了很多文学笔法,来增添历史写人叙事的魅力”可知,目的在于论证《史记》也运用了很多文学笔法,来增添历史写人叙事的魅力。然后看材料二,由“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写‘乌江自刎’,项羽在乌江边上自言自语,怨天尤人”可知,材料二列举的是《史记》中“乌江自刎”的例子,再由“但历史事件在口头传述与文本记载中,作者的想象与主观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目的在于论证在历史事件在口头传述与文本记载中,作者的想象与主观性发挥了重要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观点。阅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的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恩格斯也认为,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学到的东西,要比上学时从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也有很多人把《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当作历史书来读;通过上述“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文学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的现象,作者引出观点:文学中虚构的真实有时比现实的真实更鲜活,更可靠。第二到四段,由“因此,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还要有小说家所书写的历史——小说家笔下的真实,可以为历史补上许多细节和肌理”“历史的真实有时需要借助文学的真实来强化”可知,通过举例阐释了小说家笔下的真实,可以为历史补上许多细节和肌理,历史的真实有时需要借助文学的真实来强化。第五、六段,由“文学把历史的真实放大或再造了,即便世人知道这是文学叙事,也还是愿意把它当作信史来看”可知,作者指出文学把历史的真实放大或再造了,世人愿意把它当作信史来看。(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 示众鲁迅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霎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嗡,都,哼,八,而……”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他,犯了什么事啦?……”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一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长子忽又弯了腰,还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窥测,但即刻也就立直,擎起一只手来拼命搔头皮。秃头不高兴了,因为他先觉得背后有些不太平,接着耳朵边就有唧咕唧咕的声响。他双眉一锁,回头看时,紧挨他右边,有一只黑手拿着半个大馒头正在塞进一个猫脸的人的嘴里去。他也就不说什么,自去看白背心的新草帽了。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踉跄。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胖孩子也踉跄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什么?”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推开他,冲出去了。“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己的胸脯时,只见两乳之间的洼下的坑里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空隙间忽而探进一个戴硬草帽的学生模样的头来,将一粒瓜子之类似的东西放在嘴里,下颚向上一磕,咬开,退出去了。这地方就补上了一个满头油汗而粘着灰土的椭圆脸。“好!”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 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长子比秃头和椭圆脸走得快,接近了。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磕睡地叫喊——“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有删改)文本二: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示众》正是一篇“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的小说吧。但这样说,又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因为随着小说写作实践的发展,小说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像《示众》这样的小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其实《示众》对故事情节的忽略,对人物个性化性格刻画的放弃,甚至取消姓名而将小说中的人物“符号化”,这都是有意为之的。引起鲁迅创作冲动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与细节,以及他对于这些具体的场景、细节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存在、人性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度追问与抽象思考。这就是说,鲁迅是有自己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和思维(包括艺术思维)方式的,他对人的生存的现象形态(特别是生活细节)有极强的兴趣和高度敏感——这是一个文学家的素质;但同时,他又具有极强的思考兴趣与思想穿透力,他总能达到从现实向思想,从现象到精神,从具象向抽象的提升与飞跃——这正是一个思想家的素质;而他又始终保持着极强的形象记忆的能力,因而总能把具象与抽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他的创作中,每一个具象的形象(人物、场景、细节等)都隐含着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特别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的独特发现与理性认识。这样,鲁迅的小说就具有了某种隐喻性,涂上了鲜明的象征色彩。而《示众》正是以强烈的象征性而成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现的中国象征化的先锋小说,如果要追根溯源,是不能忘记《示众》的:它可以说是20年代的中国实验小说、先锋小说。(摘编自钱理群《鲁迅作品细读·读〈示众>》)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是()A.小说用白描的方式叙述了一个近乎无事的悲剧,在对平淡的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中表达 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B.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胖孩子,以胖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一众人在示众中的种种表现,折射出群体民众在精神上的庸俗无聊、冰冷可怕。C.“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从听觉到味觉,又转到触觉,写出了死寂环境中的一丝生气。D.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示众”,大家都不明所以,一个个失望而回。只有车夫为了生计在默默地奔跑,他们是社会的曙光、希望。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在不同的小说里都塑造过看客形象,如《示众》里当路过的车夫跌倒时同声喝彩的人们,《祝福》中那些热衷于将祥林嫂失夫丧子的不幸作为谈资的人。B.秃头、赤膊红鼻子胖大汉、挟洋伞的长子、嘴张得像一条死鲈鱼的瘦子、吃馒头的猫脸、弥勒佛似的圆脸胖大汉等,作者在人物肖像描写中暗含了主观感情。C.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抨击的“有恶意的闲人”,和《示众》里的看客一样,因空虚、无聊而消费别人的痛苦,以此满足自己贫瘠的精神世界。D.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群像”和“共性”展示了看客世界的各个侧面,重在表现看客们精神世界的空虚、无聊和内心的麻木、愚昧。8.《示众》首尾使用了“反复”的场景,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像《示众》这样的小说,在打破既定的小说规范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小说范式”,请结合文本一与文本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A7.C8.①小说首尾都有对马路和狗的描写,从寂静、炎热开始,以重归寂静、炎热结束。小说首尾都有对胖孩子的叫卖声的描写,故事仿佛又回到原点。小说首尾都有对于车夫的描写,场景描写从人们围观犯人示众又回到马路上众人围观跌倒的车夫。②这些“反复”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完整。③构成一种一成不变的生存环境,笼罩全篇,中间的一切不过是一个小插曲,生活很快又恢复常态。④隐喻着人们的生活永是那样沉闷、慵懒与百无聊赖。9.①打破规范:《示众》忽略故事情节,放弃对人物个性化性格的刻画,将小说中的人物“符号化”,以群像刻画表现“看客”形象。小说围绕犯人被“示众”这一事件展开,没有对具体故事情节的描写;人物都没有名字,只是以年龄、外貌等特征来区分,如“胖孩子”“秃头”“抱着孩子的老妈子”“长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有共同的性格特点:无聊、空虚、愚昧、麻木不仁。②创造新范式:《示众》具有强烈的象征性,隐喻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看与被看。在《示众》中,开始是大家看犯人,后来是犯人看大家,再后来是大家互相看。每个人既看别人又被别人看,既想看别人又怕被别人看,就形成了“看”与“被看”的模式。具象与抽象有机结合,每一个具象的形象(人物、场景、细节等)都隐含着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思考,对看客及造就看客的社会的批判。 【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胖孩子,以胖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一众人在示众中的种种表现”错误。本文没有主要人物,也不是以胖孩子的视角去观察的,而是以作者这个看客的视角去观察的。C.写出了“死寂环境中的一丝生气”错误,而是更衬托出“死寂”。D.“他们是社会的曙光、希望”错误,在这些看客的身上我们看不到一点怜悯与同情,我们可以看到看客的身上其实反映着很多人身上所共有的劣根性,不是“社会的曙光、希望”。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和《示众》里的看客一样”说法有误,“有恶意的闲人”和《示众》里的看客不一样,他们是鲁迅所厌恶和抨击的反动文人,是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表现手法的能力。解题时要扣住题干中“首尾”“反复”两个关键词,举例分析。答题要点是找准开头结尾的重复的句子,分析时要扣住结构特点首尾呼应,以体现“结构严谨完整”。如开头和结尾都有对马路和狗的描写,开头“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写马路的寂静,狗热的伸出舌头;结尾描写“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马路“清闲”,狗伸出舌头喘气,从寂静、炎热开始,以重归寂静、炎热结束。还有对胖孩子的描写,开头写“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嘎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结尾写“‘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磕睡似的长呼”,首尾呼应,故事仿佛又回到原点。对车夫的描写,开头写“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结尾写“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场景描写从围观犯人示众又回到马路上众人围观跌倒的车夫。这种“反复”的方式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完整。【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鉴赏及对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确定从题干要点“打破规范”和“创造新范式”两个角度组织答案。题干中的这句话出自文本二,但题目还要求结合文本一,所以应考虑先从文本二中找到对观点的具体解释,然后再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进行论证。“打破规范”指对传统意义上的小说的突破,即和传统小说的不同。“其实《示众》对故事情节的忽略,对人物个性化性格刻画的放弃,甚至取消姓名而将小说中的人物‘符号化’,这都是有意为之的”,根据这段文字和文本一的具体描写组织答案即可。文本一中的情节是人们看犯人被“示众”,但并未对情节展开过多叙述,而是集中笔墨写“看客”;而“看客”人物没有名字,没有鲜明个性,只是以年龄和外貌来区分,如“胖孩子”“秃头”“抱着孩子的老妈子”“长子”等,文章只是塑造了他们的共性:无聊、空虚、愚昧、麻木不仁。“创造新范式”指创造新的小说的表现形式。“这样,鲁迅的小说就具有了某种隐喻性,涂上了鲜明的象征色彩。而《示众》正是以强烈的象征性而成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根据这段文字可知,所谓“创造新范式”指的是小说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然后结合文本一指出《示众》的群像描写象征“看客”群体。而象征性必须通过具体细节和场景的描写才能实现,比如文本一中塑造的众多“看客”围观犯人的情景,各种人物的状态描写细致;“在他的创作中,每一个具象的形象(人物、场景、细节等)都隐含着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特别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的独特发现与理性认识”,根据这段文字可知,具象和抽象有机结合是“创造新范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文本一中“看客”是具体的,隐喻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看与被看;而这群“看客”又集中表现了国民的劣根性,这是抽象的。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①,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 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②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③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节选自《古文观止》)【注】①地名,今山东临淄。②趯然:超然远去的样子。③狷介: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乙)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节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B.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C.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自称,谦称自己不聪明,愚兄,是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B.三代,也叫三朝,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重要朝代的合称。C.赋,汉朝特别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讲究文采,韵律,属于骈体文的一种。D.廊庙,廊是指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也指殿下屋;庙即太庙。此处指代朝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文开篇提出观点,接着指出贾谊的仕途遭遇,为他虽然是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才华而倍感痛惜,意深沉。B.苏文第二、三段围绕“待”与“忍”,列举孔子得君之勤,孟子惜君之厚、爱身之至等事例,反思贾谊行为,得出结论。C.苏文第四段写绛侯、灌婴功高势大,而贾谊仅一年轻后生,地位低微,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从而实现人生抱负。D.苏文对贾谊之志未能施展详尽评论,同时提醒君主,像贾谊这样的臣子,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2)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14.对于贾谊不被重用的原因,苏轼和欧阳修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C11.C12.C13.(1)(他)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前往,再派子夏去(以表明自己的意向)。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辛勤努力。(2)谋略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懂得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伤害自己到如此地步。14.①苏轼:贾谊不能惜君以厚,没能做到不弃其君,且不爱其身;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②欧阳修:汉文帝不能用才,疏远贤才。【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皆负可致之才”中,“可致之才”作“负”的宾语,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而”表转折引出下一句,之前断开,排除BD。“其时”作“君”的定语,之间不可断开,“罪”作“未必皆”的宾语,“其时君”作“罪”的定语,故应在“罪”之后断开,排除A。本句译为: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属于骈体文的一种” 错误,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可见本文并非骈体文。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曲解原意。由原文“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可知,作者认为他只要取信于皇帝,结交大臣,得到他们的支持,便可以从容施展自己的才能,并非“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张”。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第一个“之”,动词,到;第二、三个“之”是音节助词,不翻译;第四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此”,像这样;“如此其勤也”,判断句。(2)“见”,被;“安”,怎么;“不复用”,被动句,不再被采用;“自残”,宾语前置句,伤害自己;“至此”,到如此地步;“以”,修饰关系的连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要分别原文找到相关段落进行分析。苏轼是从贾谊自身的角度来分析的,有以下论点:“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由此可知,他认为贾谊一遭受挫折便放弃努力,没有做到对君主殷勤与情意深厚,也不爱惜自己。“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更是直接点出贾谊自身的问题。欧阳修则是从汉文帝的角度来分析,有以下论点:“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天,岂日天年乎”,“茁”此可见,他认为是汉文帝远离贤才,不重用贾谊。参考译文:甲不是才能难得,而是自己把才能施展出来实在困难。可惜啊!贾谊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君子要想达到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言论,如果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去做,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远远地超过?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施展才华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起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前往,再派子夏去(以表明自己的意向)。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辛勤努力。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晚才离去,还说:“齐王大概会重新召我回朝。”君子不忍心舍弃他的国君,是这样情意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的天下,除了我还有谁(能担当整顿乾坤的重任)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到这种程度。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重用,然后才断定天下确实不值得让他奋发有为,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绛侯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联合数十万兵力,来(帮助文帝)决定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之间的深厚情分,难道只有父子骨肉兄弟之间才能有吗?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年轻后生,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全部弃旧图新,也真太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向上取得皇帝的信任,向下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深厚地结交他们,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哪有在刚见面站着交谈的顷刻之间,就突然对皇帝危言耸听地谈论值得痛哭流涕的天下形势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忧郁愤懑,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短命而亡,这也真是个不善于在困穷不得志的逆境中生存的人。谋略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懂得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伤害自己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古代的人,有超越世人的才能,必定有超脱世俗的毛病。因此,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迷惑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往今来都称道符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王猛,在很短的时间内摒弃他的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半个天下,原因就在于此吧。我很同情贾谊的志向,所以对此详尽地进行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而作为贾谊这样的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啊!乙如果以贾谊的论述,孝文帝(汉文帝)大致推行他的主张,(达到的效果)还能与周成王、周康王的功德媲美。假如将他使用于朝 廷,使他坐于廊庙之上,那么张扬大汉的风度,升上三皇之首,犹如决堤放水、脱落稗草上成熟后的子粒一样容易了。可怎奈(孝文帝)却抵制辅佐王道的策略,远远地将他流放到诸侯王的地方。所以贾谊路过长沙,作赋一篇临汨罗江凭吊屈原,而司马迁在屈原之后为其作传,以昭明贾谊同屈原一样忠君爱国,却遭摒弃放逐。但班固不但不讥笑汉文帝疏远贤才,痛惜贾谊不受重用,却说贾谊是命里寿短才去世的。况且贾谊是因为怀志不遇忧伤抑郁而意外早死,怎么能说他寿命短呢!(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夷门①歌王维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注:①夷门:战国时,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诗中所歌颂的侯嬴是夷门的守门官,故名为《夷门歌》。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的题材出自于“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历史故事,从作者的剪裁提炼上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故事新编式的杰作。B.头两句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紧接着两句写“窃符救赵”事件的结果。“益”“急”二字表现出赵国的燃眉之急。C.最后四句专写侯嬴,既紧承前段遥接篇首,又回到救赵这件事来。以“献奇谋”写出其智;以“向风刎颈”写出其义。D.本诗歌颂了侯嬴和朱亥这些出身下层的布衣之士见义勇为的豪侠精神,赞扬了信陵君能任用贤才的开明的政治风度。16.对于《史记》中“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段历史,作者在叙述时对选材、详略和顺序都做了精心的处理,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答案】15.B16.答案示例1:从从叙述对象上来说:将主人公设置为侯嬴,以更多的篇幅描写侯嬴,而以信陵君礼贤下士作为陪衬。热烈歌颂了侯嬴和朱亥这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见义勇为的豪侠精神,也赞扬了信陵君能人用贤才的开明的政治风度。答案示例2:从叙述顺序上来说:将信陵君礼遇侯嬴之事安排在秦兵围赵之前,巧妙地打破了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对故事重新进行组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形成跳跃感,留下空白,诱发读者想象,产生了短篇不短的效果。 答案示例3:从叙述详略上来说:在刻画人物、抒发情感、渲染气氛处详,交代一般事情过程处略,详写历史背景,七雄争霸天下的混乱局势,秦兵围攻赵都的紧急情状,魏王见危不救的观望态度,渲染出一种异常紧迫的气氛。详写侯嬴和朱亥的身份,强调他们出身卑微,从而突出卑贱者的智勇,抒发自己对他们的钦敬仰慕之情。这些详略处理都是为歌颂下层布衣之士的大智慧和侠义精神服务的。【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B.“头两句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紧接着两句写‘窃符救赵’事件的结果”错误,“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译为“秦军增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畏秦不敢出兵相救”,是交代写“窃符救赵”事件的成因。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安排、构思立意的能力。叙述对象方面。此诗写战国时隐者义士侯嬴献策救赵,慷慨捐躯的壮烈行为,五至八句,写信陵君礼遇侯生。前文写到“魏王不救平原君”,但诗笔从第五句开始忽然顿断,另开一线,写信陵君礼贤下士,并引入主角侯生。九至十二句专写侯生,与首段呼应。“献奇谋”,指侯嬴为公子策划窃符及赚晋鄙军一事,这是救赵的关键之举。“意气”句则指侯嬴于公子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事。其自刎的动机,是因既得信陵君知遇,又已申燕刀一割之用,平生意愿已足,生命已属多余,故作者着力表现这一点。末二句议论更作波澜,说明侯生义举全为意气所激,热烈歌颂侯嬴和朱亥这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见义勇为的豪侠精神,也赞扬了信陵君能任用贤才的开明政治风度。叙述顺序方面。五至八句,信陵君之礼遇侯嬴,事本在秦兵围赵之前,这里倒插一笔,将信陵君礼遇侯嬴之事安排在秦兵围赵之前,巧妙地打破了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对故事重新进行组接。其作用是,暂时中止前面叙述,造成悬念,同时运用“切割”时间的办法形成跳跃感,使短篇产生不短的效果,即在后文接叙救赵事时,给读者以一种隔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感觉。这里单挑面对侯生的傲慢“公子执辔愈恭”的细节作突出刻画。又巧妙运用“愈恭”“愈下”两个“愈”字,显示一个事件发展过程。略去的情节,借助于启发读者的联想,得到补充,便有语短事长的效果。叙述详略方面,前四句详写故事背景。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大势,后写“窃符救赵”事件的成因。以“何纷纷”三字道出天下大乱的局面,以“益围邯郸怠”推出情况的紧急,以“不救” 二字表现出形势的严峻,渲染出一种异常紧迫的气氛。五六两句叙事极略,将信陵君礼遇侯嬴的事情一笔带过。紧接二句交代侯嬴身份兼及朱亥,又出人意外地详。一略一详,强调他们出身卑微,从而突出卑贱者的智勇,抒发自己对他们的钦敬仰慕之情,匠心独运。(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在许多古人的文章中我们都可以学习到论证分析的技巧:(1)《屈原列传》中作者在分析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时,先指出大前提:一般人在遇到困窘的时候都会向上天和父母呼喊,而屈原在“____,____”的时候被人以谗言离间,他也自然会生出怨愤,发出呼喊,于是《离骚》就产生了。(2)在《过秦论》中,作者在分析秦始皇灭亡的原因时,认为与之前相比,“____,____”这些和以前没什么不一样,且陈涉各方面远不如六国,列举各种因素并一一排除后,得出其灭亡的原因在于不施仁义。(3)在《伶官传序》中,作者用一个反问句对唐庄宗的事例进行原因探究:“____?”排除了这个可能性后,推断出成败终究还是因为“人”的问题。文末作者再用一个反问句“___?”将从唐庄宗这段历史教训中得出来的道理进行拓展,使文章的观点得到升华,更具有普遍意义。【答案】①.正道直行②.竭忠尽智以事其君③.雍州之地④.崤函之固⑤.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⑥.岂独伶人也哉【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竭、事、雍、函、欤、伶。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古人著书立说,为何要作序?一般说来,不外两种情况:一是发乎衷愫,诚意推介。即在阅读时,被原著所________,心有戚戚,于是付诸笔端,为之作序。其所序者,或翻出新意。似山路赏景,豁人耳目;或钩沉索隐,如深林寻宝,得之不易。较为典型的,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所序很短,但却被后世倍加________,清代文学家沈德潜甚至赞其“________,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二是承人之请,为序体现的是文友之间的一种情谊。譬如明代王思任的杂序九十七篇,绝大部分都是为旧雨新知而写。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其中许多段落,读来不禁令人________,一赞三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触动推崇抑扬顿挫拍案叫绝B.感动推荐朗朗上口拍案而起C.感动推崇朗朗上口拍案叫绝D.触动推荐抑扬顿挫拍案而起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D.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B.他绝非那种写捧场应酬之文的“好好先生”,更非满口陈词滥调的乡愿,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C.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文采斐然、载道明理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D.他的序文,绝非“好好先生”那种捧场的应酬之文,更非乡愿口中的陈词滥调,而具有载道明理、文采斐然的特点,已达文质兼美之境。【答案】18.A19.D20.C【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触动:因外界某种因素而激发思想、情感等。感动:触动感情,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语境为读书激发了思想感情而要写作,应选用“触动”。第二处,推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尊崇,推重崇敬。推荐: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语境是对欧阳修作品的评价高,应选用“推崇”。第三处,抑扬顿挫: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朗朗上口:指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大而顺口。语境不是指诵读文章,是指语言特点,应选用“抑扬顿挫”。第四处,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很赞赏。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语境是赞赏文段好,应选用“拍案叫绝”。故选A。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有新意的文章”比作“赏心悦目的美景”;把“深邃的思想”比作“难寻到的宝物”。A.借代的修辞手法。“红袖”代指女人。B.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蜀道高耸云天,在上面仿佛能触到星星。C.互文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与“客在船”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D.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喻为“流霜”。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宾搭配不当,结合句意,整个句子陈述主体应是文章,所以主语应是“他序文”,从而排除AB两项;二是语序不当,“载道明理”比“文采斐然”更深一层,应放在后面,排除D。故选C。21.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释新见解。仿照下面示例,再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反弹琵琶特点,语言简洁明了,句式基本一致。例句:人说“近墨者黑”,我说“近墨者未必黑”。池塘里的淤泥够黑了吧?可是,就在这淤泥中却生长出亭亭玉立、清新可人的荷花!【答案】人说“老大徒伤悲”,我说“老大也不必伤悲”。47岁才揭竿而起的刘邦够老大了吧?可是,就在这老大时却族灭了秦国、一统天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子仿写的能力。句子仿写要在了解句式特点、修辞等要求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所提供例句的逻辑关系,才能形神兼备。例句先引用一句名句,提出别人的观点,再从对立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一句总结自己的观点。采用的句式形式是:人说“……”,我说“……”,……(事例)。可是,……(结论)。仿写的句子要注意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仿写的句子要用例句的形式,注意举例时,要使用反问句式。22.周五是学校艺术节决赛汇演,A班进了决赛,必须在周五前利用下午放学后完成最后的走台。以下是班长周一在向班主任汇报走台安排时的原话,但缺少逻辑性和条理性,请按照“结论先行”、“逻辑呈现”和“归纳总结” 的表达顺序重新组织语言向老师汇报,不超过80字。老师,刚刚主唱小王说他牙疼得厉害,明天已经约好医生,要去看牙,不能参加明天下午的走台了。领舞的小张说他明天下午要去上竞赛课,但如果实在要排练,他也能请假。周二下午,还有一些同学要去参加学生会的艺术节工作准备会。后天下午现场已经被高三预定了,他们全级要排练。我觉得吧,我们不如将排练的时间定在周四下午比较合适,这样效果可能会好一点,您看行吗?【答案】老师,原计划明天下午的走台,可能要改在星期四下午了。(结论先行)首先周二很多同学有事不能参加。其次周三场地已经被高三预定了。(“首先”“其次”逻辑呈现)了确保走台效果,我建议把走台时间改在周四,您看可以吗?(归纳总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得体和逻辑能力。题干要求按照“结论先行”“逻辑呈现”和“归纳总结”的表达顺序重新组织语言向老师汇报,不超过80字。首先结合材料看结论“我觉得吧,我们不如将排练的时间定在周四下午比较合适,这样效果可能会好一点”;然后分析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主唱小王说他牙疼得厉害,明天已经约好医生,要去看牙,不能参加明天下午的走台了”“领舞的小张说他明天下午要去上竞赛课,但如果实在要排练,他也能请假”“周二下午,还有一些同学要去参加学生会的艺术节工作准备会”——主唱、领舞、一些同学要请假;“后天下午现场已经被高三预定了,他们全级要排练”——高三预定了场地。最后归纳总结:只好将时间改到周四。注意分析原因时要体现其逻辑性,比如采用具有逻辑顺序的词语“首先,其次”等。还要注意用语得体,比如“建议”“是否可行”等。五、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王者荣耀》是当下一款深受年轻一代喜爱的英雄对战手游,已经拥有超过2亿的注册用户,玩家每天超过5000万,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创作团队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提炼:王者荣耀中的角色英雄人物很多取材于中国古代历史和神话传说,场景插画也大量采用了中国古典元素,将越剧、敦煌等元素融入皮肤中。当然,作为一款游戏,王者荣耀中的许多人物设定与真实的历史不同:诗仙李白变成了刺客,名医扁鹊是用毒高手……游戏中,这些英雄是历史文化形象在架空宇宙的重新演绎。围绕上述现象,某班开展了一次讨论,主题是:让传统文化与商业游戏共生是否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围绕“让传统文化与商业游戏共生是否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谈自己的看法。要想探讨“让传统文化与商业游戏共生是否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首先看《王者荣耀》对传统文化是如何利用的。《王者荣耀》中的英雄人物很多取材于中国古代历史和神话传说,场景插画也大量采用了中国古典元素,这是这款游戏与传统文化共生的部分;但是《王者荣耀》中的许多人物设定与真实的历史不同,甚至完全颠覆了人物原本的形象,是历史文化形象在架空宇宙的重新演绎。首先从积极的一面看,《王者荣耀》利用大众所熟悉的历史和神话传说中的角色来做游戏中的人物,并且利用了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能够很快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从这一点来说,传统文化是可以和游戏共生的。但是《王者荣耀》利用历史人物作为游戏角色,只是取了一个名字而已,这些人物的游戏形象多数与历史描述不符,颠覆了大众对历史人物和故事的传统认知。比如:荆轲竟然是女的,诗仙李白变成了刺客,名医扁鹊是用毒高手……对于本款游戏的主力玩家——缺乏历史知识的青少年来说,没有提前讲清楚游戏角色和真实历史人物的差别,就很容易让孩子对历史产生错误的认识。而且任意开涮和颠覆历史名人,只有轻佻,不见敬畏。从这个角度说,《王者荣耀》这款游戏不仅没有起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反而误导了很多青少年,成了“王者毒药”。由此,考生可以辩证思考“传统文化”与“游戏”的关系。游戏利用传统文化素材,是对传统文化的延伸,但游戏的创新、创意要有限制和边界,游戏也要尊重传统文化。游戏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艺术演绎,但不是随心所欲地演绎,而应有底线和规则,无论怎样重新解读,都不能改变历史已经留存下来的真面貌,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已经作出来的结论,都不能改变已经由历史凝集的民族情感,不能让价值发生倾斜以至于崩坏。随意涂抹和戏说历史和文化,然后创造出低级、庸俗的渣滓,就相当于抛弃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让我们的文化发展“迷失方向和目标”,让民众的思想陷入混乱。写作中考生要始终围绕主题来写作,不能抛开“让传统文化与商业游戏共生是否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这个主题,大批特批《王者荣耀》,那样就是偏题了。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明确自己的身份,明确班级的发言情境,注意措辞得体。立意:1.让电竞游戏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2.正游戏风气,还历史真实。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二英语上学期期中试题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英语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11:30:02
页数:22
价格:¥2
大小:54.6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