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4
2
/14
剩余1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2023学年度广雅中学高中历史期中考试模拟卷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3;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如表是关于蜀身毒道的一些记载。据此可以推断出处记载《汉书.张骞传》臣在大夏时,见邓竹杖、蜀布,阿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著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吕思勉《中国通史》当时(汉朝)蜀物入印度所走的路,当原令经自四川经西康、云南入蹈甸的路。A.汉代张骞开通了蜀身毒道B.早在汉朝四川地区和印度已有贸易往来C.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流D.中国的丝绸受到古印度上层人士的喜爱【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中国与印度地区交往的记录,说明汉朝四川与印度已有贸易往来,故选B;张骞开通的是古代丝绸之路,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四川与印度地区的贸易往来,而非人口迁移,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印度上层人士的态度,排除D。2.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可知,“裸体竞技”的习俗有利于消除差别的目标,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故选D;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无关,排除C。【点睛】3.在当今国际经贸交流中,文化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方法及东西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差异也受到更多关注。这从侧面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的趋同性增强B.文化交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C.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D.国际贸易对文化创造的贡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当今国际经贸交流中”“跨文化交际的方法及东西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差异也受到更多关注”等信息可知,当今国际社会日益重视文化交流在国际经贸交流中的作用,反映了国际社会已认识到文化交流对国际经贸发展的意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文化交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B项正确;“趋同性增强”属于对材料主旨理解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文化交流的影响,并不是强调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的应该是文化创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4.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这促进了书籍的流动及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术的繁荣,D正确;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具体反映”的说法表述有误,排除B;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排除C。5.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观念B.审美情趣C.生活水平D.国际潮流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可知,60年代末处于文革是时期,由于左倾错误以及受政治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元素主要体现“革命”概念,故A项正确;60年代末也审美情趣也主要受到政治观念的影响,B项错误;生活水平的变化不是造成军装和“干部服”盛行的主要原因,C项错误;没有受到国际潮流的影响,是“中国特色”,D项错误。6.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其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它起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A.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B.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C.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D.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教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是严格遵守种姓制度,这表明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D项正确;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没有体现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的信息,排除B项;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因此婆罗门并非刹帝利的统治工具,排除C项。故选D项。7.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瓷器远销欧洲,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领先世界,而且清前期技术创新,重新占领了欧洲市场,①②正确,A项正确;明中叶以后,中国的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瓷器在国内的消费量较大,③④错误,排除B、C、D。故选A项。 8.孔子以平民作新史而成《春秋》,皆政治社会实事,不语怪力乱神……自有孔子,而史学乃始与宗教、贵族二者脱离。这反映出()A.私家修史已经蔚然成风B.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C.唯物思想成为社会主流D.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以平民的身份整理了《春秋》,内容都是社会实事,而没有收录“怪力乱神”,这正是体现了对现实以及“人”的重视和关注,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数据表明当时私家修史大量出现,排除A项;孔子修史“不语怪力乱神”,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能说明当时社会唯物思想成为主流,而且仅凭这一件事情也无法判断孔子的哲学思想,排除C项;孔子所处时代等级秩序依然普遍,“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下面图1为洛阳龙门交脚弥勒造像,建于北魏,保持了古印度佛陀身材苗条、面容姣好的形象。下面图2为杭州飞来峰弥勒造像,建于南宋,仿照的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江南僧人布袋和尚的形象。弥勒造像的变化反映出()A.佛教自我调适逐渐融入中华文化B.少数民族汉化程度不断加深C.南宋杭州成为江南佛教文化中心D.佛教内部思想流派发生变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1中洛阳龙门北魏时期的弥勒造像保持了古印度佛陀的特点,图2中南宋时期的弥勒造像则仿照的是江南僧人布袋和尚的形象,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本土化,融入中华文化中,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不同时期佛教造像的特点,并非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排除B项;题干列举了杭州一个造像为例子,但不能说明南宋时期杭州成为江南佛教文化中心,排除C项;北魏到南宋弥勒造像的不同不能体现佛教内部的思想流派,排除D项。故选A项。 10.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进一步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鼎的功用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B.青铜铸造业产量日益提高C.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D.中华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鼎从最初的烹饪器具发展到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再到成为礼器,体现了鼎的内涵的不断丰富,C项正确;君主专制制度是在夏商周之后才出现的,排除A项;鼎的内涵的变化无法说明青铜铸造业产量日益提高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吸收其他文明成就的内容,不能体现包容性,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图所示为发现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墓葬砖画中的“吃烧烤”场景。据此可知,当时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墓葬砖画中的“吃烧烤”场景A.丝绸之路助推不同文化交流B.中国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C.西域的饮食习俗传入中原地区D.西域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图片中可看出原属于游牧民族的风俗传播到农耕地区,这与丝绸之路助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有关,A项正确;中原王朝的人民以粟、麦、水稻为主,不是饮食结构改变,排除B;“烧烤”习俗和游牧民族有关,不一定就是西域的饮食习俗,排除C;材料强调丝绸之路助推不同文化交流,与西域社会经济是否得到发展无关,排除D。12.它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有关这一教派的叙述正确的是A.公元前8~前6世纪在北印度产生,是影响最大的派别B.宣扬“众生平等”、“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C.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D.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答案】D 【解析】【详解】宣扬“众生平等”、“因果缘由”、“消灭欲望,刻苦修行”的教派是佛教,它的产生和传播,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D项正确;佛教产生是在公元前6~前4世纪,A项错误;佛教宣传“众生平等”并不宣扬“君权神授”,B项错误;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的是婆罗门教,C项错误。13.某同学以“上海与近代西学东渐”为主题进行课题研究,他选择的最佳研究对象有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B.《几何原本》、黄道婆C.同文馆、徐光启D.公共租界、《新青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上海与近代西学东渐”,结合所学中国的近代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利玛窦是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故不符合材料信息,A选项错误;B选项中的黄道婆的主要贡献是元朝时期推广棉纺织技术,时间信息和近代不符合,故B选项不符合;徐光启是明朝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而非近代西学东渐的代表人物,故C选项错误;上海是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租界之一,同时新文化运动发源于上海,标志就是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14.有学者认为,比起诸子百家来,儒家“具有特别的文化优势”“就连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者,自幼也得读儒家之书,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对儒家“特别的文化优势”理解最准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B.儒家文化优势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C.儒家文化的优势来自对百家文化优势的融合D.儒家文化的优势在于不断适合统治者的需求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具有特别的文化优势”“就连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者,自幼也得读儒家之书,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优势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B项正确;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在汉代,排除A项;儒家文化的优势来自对百家文化优势的融合与材料“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不符合,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儒家文化不断适合统治者需求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B项。15.以“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为主题布展,与主题不符合的是()A.希罗多德的《历史》B.《荷马史诗》 C.柏拉图的《理想国》D.帕特农神庙【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文明,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的希腊被称为“古典时代”。《荷马史诗》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文化,早于“古典时代”,故本题应选B项;《历史》主要反映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的希波战争,《理想国》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初,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经典政治哲学著作,帕特农神庙建造于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的雅典。均属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与设问要求“不符合”不符,故排除A、C、D三项。16.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关键要抓住时间信息“1924年”。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始,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进步意义,故B项正确。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第II卷(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上层阶级的商人和贵族能够轻松地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活动。只有穷人和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之上,并且在外出时需要通行文书。对外护照就是一封王室信件,是授予大贵族、教士和其他王室保护者的一种恩惠。19世纪,对革命的恐惧刺激着护照办事机关的发展。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所导致的恐慌使各国政府努力把护照制度推广到普通百姓。但是,也有一种对国内迁移和国际移民普遍放松控制的趋向。正是在19世纪后期,由于担心劳动力流动引起的后果,政府对跨国界的迁移施加了更进一步的严格控制。 ——摘编自夏继果《全球史读本》材料二同期亚洲地区也经历了一个相似的过程。在印度,护照制度的扩张已涵盖普通商人和旅行者。这首先是欧洲公司实施垄断的结果,这些欧洲人之间因竞争而互相嫉妒。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谨慎地记下其领地上所有来自外国的欧洲人。唯恐他们创建有竞争力的商业公司。亚洲国家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垄断帝国主义,制定了自己的对策,把外国商人和相关人员限制在特定的地点,并控制本国臣民与他们的关系。18、19世纪中国的国家贸易公司一公行(Cohong)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例证。在广州,所有外国人都需得到上家商人的委派。——摘编自埃文斯《竞逐权力:1815—1914》(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欧洲护照制度演变的原因。(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18~19世纪欧洲、亚洲护照制度演变的不同点。(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评护照制度与移民运动的关系。【答案】(1)王室贵族特权的式微;法国大革命及欧洲革命的推动;工人运动高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资产阶级政府职能的变化。(2)欧洲:从特权制度到公民身份;具有浓厚的革命政治色彩;全球商业性质逐渐凸显。亚洲:外国人的专利;与西方大国的殖民利益竞争有关;政府实行严格的管控。(3)护照制度规范了移民秩序;移民运动推动全球治理技术的进步。【解析】【详解】(1)根据”对外护照就是一封王室信件,是授予大贵族、教士和其他王室保护者的一种恩惠。“得出王室贵族特权的式微;根据“19世纪,对革命的恐惧刺激着护照办事机关的发展。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所导致的恐慌使各国政府努力把护照制度推广到普通百姓”得出法国大革命及欧洲革命的推动;根据所学可得出工人运动高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根据所学得出资产阶级政府职能的变化。(2)欧洲:根据“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所导致的恐慌使各国政府努力把护照制度推广到普通百姓”可得出从特权制度到公民身份;根据“19世纪,对革命的恐惧刺激着护照办事机关的发展。”可得出具有浓厚的革命政治色彩;根据“正是在19世纪后期,由于担心劳动力流动引起的后果,政府对跨国界的迁移施加了更进一步的严格控制。”得出全球商业性质逐渐凸显。亚洲:根据“这首先是欧洲公司实施垄断的结果”得出外国人的专利;根据“亚洲国家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垄断帝国主义,制定了自己的对策,把外国商人和相关人员限制在特定的地点”得出与西方大国的殖民利益竞争有关;根据“在广州,所有外国人都需得到上家商人的委派。”可得出政府实行严格的管控。(3)综合材料可得出护照制度规范了移民秩序;移民运动推动全球治理技术的进步。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 世纪,被查理五世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次年,国民议会进一步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后,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据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至此,中国有了两个同根同源的故宫博物院。1995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宝荟萃》,故宫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据郑欣淼《故宫博物院80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并简述抗战迄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所做出的共同贡献。【答案】(1)主要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扩大(藏品日益丰富)。原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与掠夺;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2)成立意义: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沿革: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西迁;1949年前后,故宫博物院一分为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了合作交流。 (3)共同贡献: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文物建设);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文物保护);向全球开放,推进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发展(文物交流)。【解析】【详解】(1)一问变化可根据材料一“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可以看出卢浮宫一开始是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从材料一“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可知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教育场所;根据材料一“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可知卢浮宫的藏品日益丰富;二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关系、法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近现代民族观念和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阐述。(2)一问成立意义根据材料二“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可知成立故宫博物院有利于消除封建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根据材料一“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可知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并从故宫博物院清点文物、整理典籍、保护文物的措施分析可知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二问历史沿革根据材料二进行梳理可知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西迁;1949年前后,故宫博物院一分为二,分居大陆和台湾;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了合作交流。(3)共同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物建设、文物保护、文物交流角度进行阐述即可。19.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材料三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材料四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21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1)材料一、材料二 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3)根据材料四,指出90年代“国学热”出现的经济背景。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答案】(1)特征: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原因:社会变革的需要;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2)评价: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3)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认识: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使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国情状况密切相关。【解析】【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可知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根据材料“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及所学知识可知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社会变革、国家统一方面作答。如社会变革的需要;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中 华文化同源;国家统一趋势增强。(2)评价: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要坚持唯物辩证的观点。根据材料“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可分析出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根据材料“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3)背景:根据材料“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可分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根据材料“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可分析出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国情状况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认识: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时代的需求;发扬传统文化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使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三、论述题(12分)20.【中国历史文化精神】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即为根植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在时代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吸取诸优秀精神而形成的具有高度代表性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民思想观念高度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精神。——根据《历史选择性必修3》、陈权龙《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整理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传承、丰富。周代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对国家政治权力进行分配,加强诸侯之间的联系。宗法制下,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起到维护政治等级的作用,解决贵族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这是“家”与“国”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如儒 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不断传承,宋代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总之,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传承,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是中国仁人志士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表达,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示例二: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传承。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如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不断传承,宋代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绵延不绝,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关税、司法与领土等主权逐渐丧失,中国进入屈辱的近代史,无数仁人志士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出一系列民族抗争精神,如辛亥革命中孕育的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国共对峙中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等,正是这些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完成救亡图存任务,改变中国命运。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活力。【解析】【详解】题目要求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根据表中“古代历史文化精神内涵”部分可以概括论题为“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传承、丰富”。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可知周代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家”与“国”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如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不断传承,结合宋明清的思想可知,宋代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后进行总结,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传承,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是中国仁人志士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表达,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根据表中古代、近代、现代史的文化精神可概括论题为“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传承”。结合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不断传承,结合宋明清的思想可知,宋代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结合近代史无数仁人志士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阐述民族抗争精神,如辛亥革命中孕育的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国共对峙中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等,正是这些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完成救亡图存任务,改变中国命运。最后进行总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广东省阳东广雅中学2022学年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广东广雅中学期中考试高二历史
广东省阳东广雅学校高二英语上学期期中试题
广东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培优试题(Word版带答案)
广东省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四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物理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高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广东省深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12:55:01
页数:14
价格:¥2
大小:606.7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