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蒙古赤峰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月考语文学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成员之所以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不仅在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和地缘关联,更得益于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彼此认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生活智慧,创造了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在“血缘—地缘—文缘”的价值序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实现从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跃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价值整合与创造。当前,从文化层面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共同体”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结构向度。“多元”指称的是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达范式;“一体”指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集中表达,代表了民族发展的主线和价值公约数。多元一体既指明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又内蕴着各族群间的文化平等与价值共生。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多元文化的蓬勃张力。我国近代思想家杨度在其《金铁主义说》一文中指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国不同族群间的整合与融汇不是诉诸暴力征服,而是通过文化吸引和价值包容来实现。从结构向度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关键是要去追求多元一体的文化生命认同,构建互养相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继往开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时序向度。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继往开来的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在近代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从而兴起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浪潮;另一方面,在抵抗侵略中所唤醒的民族主义意识使得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抱有足够的警惕。山河破碎带来的文化自卑令中国人难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文化关联,因而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当前,我们要建立科学的“传统—现代”审思方式、价值评判标准、文化话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与世界各民族共时性的文化互鉴有机结合起来。包容开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空间向度。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境遇下,中华 民族正在从空间向度上构建起包容开放的共同体文化,努力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文化建构来丰富人类现代性的文明内涵,进而提升各族人民对“共同体”的价值归属。当下,西方国家仍掌控着文化博弈的主动权,文化冲击、价值渗遗从未间断,他们试图凭借话语优势竭力维持世界文化交往的“中心—边缘”结构。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系统作为独特价值标识,理应在平等的文化交往中得到尊重,在求同存异中达到彼此交融与理解。(摘编自张九童、邹广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材料二:在关于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存在一个“共同体团结悖论”:共同体是一种内部包容和外部排斥相结合的矛盾体。这些人认为:共同体是有边界的,共同体对内标榜的一切价值都无法推广到共同体之外;而且,往往正是在捍卫这些价值的名义时,不同共同体之间才会发生持续的争夺和对抗。这样看来,似乎如挪威学者斯特杰诺的观点:“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对共同体外部成员的排拒和不团结的指向。”正是基于“共同体团结悖论”的民族国家利益观,一些西方学者对我国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产生了曲解和误读。“共同体团结悖论”真的必然存在吗?中国提出建设“两个共同体”的主张,即对内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共同体团结悖论”的论断,建设这两个共同体似乎是相互矛盾的,这无疑是来自对司空见惯的盘剥、抑制、打压他国,只求自身发展的“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秦刚在接受美国多家主流媒体采访时表示:竞争不是拳击比赛,而应该是赛跑,双方相互促进,都发挥出最佳水平。《世界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帮助各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指出:俄乌战争迅速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大的难民危机,同时对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造成了严重冲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表明,人类在病毒面前是命运相连的整体,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重要国家,力所能及地为世界抗疫提供医疗物资等,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稳定与发展的贡献。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挑战他国,不会挑战区域及世界秩序,不会导致“共同体团结悖论”。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乘秉持中国理念,坚持中国道路,传达中国声音,同时关切世界的团结发展,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贡献世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亦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与承 诺。(摘编自严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体团结悖论”的破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稳固的多民族统一体,各民族既呈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有着文化的相通性和平等性。B.以共同体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构筑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的平台,能够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认同。C.只有消除西方国家掌控的文化博弈的主动权及其依仗的话语优势,世界各民族文化才能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D.秦刚通过形象化的说法对“竞争”进行阐释,体现了包容开放的中国态度,同时也有力地回应了西方“某国优先”的论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追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的稳固性,有必要增强中华民族多元族群内在的文化聚合力。B.传统文化积弊产生的文化自卑是制约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的关键性因素。C.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不仅要以包容姿态化解各族群间的文化隔阂,而且要加强与世界各族文明间的真诚对话。D.所谓的“共同体团结悖论”和西方所要维护的“中心—边缘”结构,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突出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包容开放特点的一项是()A.魏源的《魏源集》中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B.《论语·雍也》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北史·吐谷浑传》中说:“单则易折,众则难摧。”D.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4.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符合“共同体团结悖论”,材料二是如何针对这一观点进行驳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5.“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出自《礼记·乐记》,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智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C2.B3.D4.①材料二首先指出“共同体团结悖论”的实质,是来自对西方“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②其次从中华 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系入手,指出两者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并不是对外部排斥的;③最后从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入手,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团结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并不是所谓的矛盾体。5.①同则相亲。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血缘、地缘、文缘和共同的民族认同而多元一体,团结友善、融合发展;②异则相敬,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之间虽存在差异性,但能相互尊重,继往开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交错互动,开放包容、共同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只有……才能……”错误,原文为“西方国家仍掌控着文化博弈的主动权,文化冲击、价值渗遗从未间断,他们试图凭借话语优势竭力维持世界文化交往的‘中心—边缘’结构。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可知前者不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传统文化积弊产生的文化自卑”错误,原文为“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可知“传统文化积弊”与“文化自卑”因果不当,“文化自卑”来自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强调格局、眼界;B.强调推己及人;C.强调团结;D.体现了包容开放的特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中国提出建设‘两个共同体’的主张,即对内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共同体团结悖论’的论断,建设这两个共同体似乎是相互矛盾的,这无疑是来自对司空见惯的盘剥、抑 制、打压他国,只求自身发展的‘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首先指出“共同体团结悖论”的实质,是来自对西方“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其次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系入手,指出两者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并不是对外部排斥的;“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挑战他国,不会挑战区域及世界秩序,不会导致‘共同体团结悖论’”,最后从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入手,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团结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并不是所谓的矛盾体。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成员之所以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不仅在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和地缘关联,更得益于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彼此认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生活智慧,创造了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在‘血缘—地缘—文缘’的价值序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实现从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跃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价值整合与创造”可知,同则相亲。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血缘、地缘、文缘和共同的民族认同而多元一体,团结友善、融合发展;结合“多元一体既指明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又内蕴着各族群间的文化平等与价值共生”“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系统作为独特价值标识,理应在平等的文化交往中得到尊重,在求同存异中达到彼此交融与理解”可知,异则相敬,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之间虽存在差异性,但能相互尊重,继往开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交错互动,开放包容、共同发展。(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瓦猫(节选)葛亮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①,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 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②。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囡儿,新烧的饵块③,给他们送些去。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创了一块木板,创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闻先生说,愿闻其详。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黢黢的物件走过来。走近看,是个陶制的老虎。那老虎身量小,但样子极凶。凸眼暴晴,两爪间执一阴阳八卦,口大如斗,满嘴利牙,像要吞吐乾坤的样子。老爹捧得稳稳的,神色也肃穆。宁怀远记起朱先生讲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里头有神茶郁垒执鬼以饲虎的一段,说虎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他想,这大概是一只和房宅相关的神兽。他便大声感叹说,好凶的镇宅虎啊。旁边的荣瑞红手里拿着红菱子,本也是肃然的,听了怀远的话,倒噗嗤一声笑出来,说,读书人的见识大。阿爷的瓦猫变了老虎。荣老爹回头瞋她一眼,说,死囡儿,不说话当你哑巴吗。这时,在宅前的端公,是本地的巫人。穿玄色的长袍,头戴锦帽,手里执了木剑。他捉来一只毛色绚 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旁人听不懂,大约是消灾瑞吉的咒语。随即出其不意,低头猛咬住公鸡的鸡冠。血便由肥厚的鸡冠流淌下来。端公唤来荣老爹,协他把住挣扎的雄鸡,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即眼、鼻、口、耳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这端公即刻手势利落,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遂点香祭之良久。最后,踏梯上屋顶,恭恭敬敬,才把瓦猫安在脊瓦上。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看得宁怀远心里也穆然起来。屋主帮着他们一一安置好了这才和闻先生告辞。一边说,先生,这屋子就交给您了。临走时,他又点上三支香,插在香炉里,阖目拜了一拜,才道,这瓦猫既上了房,逢农历初一、十五,点香祭供,先生莫要忘了。当晚上,闻太太将冯太太从弥陀寺请过来,说一起包饺子,庆乔迁之喜。闻太太将一簸包好的饺子又下到锅里,说,你那边住得可好?等我这忙完了也去看看。冯太太说,我本来不信鬼神,可那山坡上孤零零一座庙,住着总是不踏实。闻太太说,你还是常来走动,跟我做伴,也多个照应。冯太太叹口气道,不是我迷信。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有删改)【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B.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C.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利于表现敬畏之情。D.小说通过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使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7.“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8.小说叙述视角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案】6.B7.①环境上,瓦猫开光的描写,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②情节上,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人物上,提醒用瓦猫镇宅,表现了当地人善良友好。④主题上,瓦猫寄托了人们对驱邪避害、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化了小说主题。8.第三人称全知视角。①本文从宁怀远、荣瑞红两个第三人称视角——全知视角叙述故事,通过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介绍“瓦猫”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作品的真实性。②第三人称角度叙述闻一多先生找房子、装修等情节,真实地塑造了一个革命领导者谨行勤奋、躬身革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亲民形象。③通过宁怀远细致观察瓦猫“开光”的工程,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心理描写”错误。由原文“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可知,这里有对闻一多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但是文章并没有对他的心理描写。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重要物象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写到瓦猫安放的过程,端公身穿玄色长袍、头戴锦帽,手执木剑,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有词,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点香祭之良久,然后踏上屋顶,将瓦猫安在脊瓦上。瓦猫开光的整个过程,是西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让人感觉非常的神秘,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当地的人,经过了都要驻足,合掌默离,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可知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正是有了这一尊瓦猫,西南联大研究所才算正式成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我倒听说,这村里的房子除了庙,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了。我刚一进门,看见你们房梁上坐了一尊,那叫个威风”提醒用瓦猫镇宅,表现了当地人善良友好。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让很多师生由北方去了昆明,并且在昆明复建研究所,而研究所建成后,需要请尊瓦猫,而当地方的风俗则是建了房子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 净,从而可知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特别是在当时战乱的背景之下,所以瓦猫也深化了小说主题。【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叙述视角的能力。由原文“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和“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蓝花楹开得正盛”可知,本文从宁怀远、荣瑞红两个第三人称视角,通过他们见闻和感受介绍“瓦猫”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作品的真实性。由原文“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和“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撸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等信息可知,第三人称角度叙述闻一多先生找房子、装修等情节,真实地塑造了一个革命领导者谨行勤奋、躬身革命、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亲民形象。由原文“宁怀远看这端公,一场‘开光’下来,大汗淋淋,像是脱了形。瓦猫坐在房上,凛凛地望着他们,竟让人有些敬畏……”可知,通过宁怀远细致观察瓦猫“开光”的工程,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4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共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 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13.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答案】9.CEG10.B11.C12.(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13.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在他的书中说”,其后应跟“说”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来说明“礼”的重要,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对孔子的话加以批驳,这就是“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然后难之”后都应断开。同时,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确。B.“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C.正确。D.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说”词义不同,正确。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的人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的说法扩大范围。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先”,动词,以……为先、放在前面。 (2)“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材料二: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 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二)基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14.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内交(nǎ)羞恶之心(wù)强行者有志(qiāng)B.呺然(xiāo)龟手(jūn)掊击(pǒu)C.墨翟(zhái)恶施不孝(wù)累土(léi)D.五石之瓠(huò)要誉(yào)自见者不明(xiàn)【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内交”中“内”应读“nà”;“强行者有志”中“强”应读“qiǎng”C.“墨翟”中“翟”应读“dí”;“恶施不孝”中“恶”应读“wū”;“累土”中“累”应读“lěi”D.“五石之瓠”中“瓠”应读“hù”;“要誉”中“要”应读“yāo”故选B。15.下列选项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当察乱何自起A.以盛水浆B.恻隐之心,仁之端也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人之不我信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当察乱自何起。句意:试着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A.省略句。应为“以(之)盛水浆”。句意:用(大葫芦)去盛水浆。B.判断句。“……,……也”表示判断。句意:同情心是仁的开端。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之行,于足下始。句意: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人之不信我也。句意:别人不信任我们。故选D。16.对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知止而后定②聚族而谋之③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④视人之室若其室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而”,表顺接;句意: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②“而”,表修饰;句意: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③“其”,指示代词,这,那,指代前文的行为;句意: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④“其”,人称代词,自己的;句意: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所以①②不同,③④不同。故选C。1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B.《诗》……可以群群:聚集、会合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C.天下之乱物乱物:纷乱之事自伐者无功自伐:自我夸耀D.魏王贻我大瓠之种贻:赠送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恶:厌恶,仇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君子懂得的是道义。/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B.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句意:可以用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C.句意:天下各种乱事。/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D.句意: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劝导人们彼此相爱呢。故选B。(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19.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8.A19.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 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20.名句默写。(1)《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2)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阐述了大学的“三纲”,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常于几成而败之②.慎终如始③.见贤思齐焉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⑤.在明明德⑥.在亲民⑦.在止于至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慎”“止”。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屏幕中的剧情跌宕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跳过,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令人____①____:它们就是“弹幕”。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范畴,却与传统的文艺批评有巨大的鸿沟。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_____②______,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相对地说,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只有神奇的互联网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声音即时互动,让各种貌似无法交集的社会关系迅速地在虚拟空间联结起来。这是印刷文化_____③_____的。印刷文化的节奏相对缓慢,思想的交换不得不接受印刷速度与配送体系的限制。印刷文化的中心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的阅读、理解、阐释形成一种深度文化。弹幕的即时评论尽管也诉诸于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结合材料,给“弹幕”下一个定义。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②深思熟虑 ③无可比拟(不可企及、望尘莫及)22.弹幕是观众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发到屏幕上的即时性交互性的碎片化评论。23.尽管弹幕的即时评论也诉诸文字符号,但这些字符被加工为另一种奇特的屏幕形象,开启了另一种性质的空间,譬如视觉经验。【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由“密集”可知,这里的“弹幕”很多,令人看不过来,可填“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目不暇接:眼睛已经没有空闲时间看别的了。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多指美景节目)。②由“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以及后文“严肃的反思与真知灼见”可知,传统的文艺批评是阅读之后深入思考的结果,可填“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③弹幕的特点印刷文化根本就比不了,可填“无可比拟(不可企及、望尘莫及)”。无可比拟:意思是没有可以相比的。不可企及:意思是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常用作谦词。【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找到被定义对象的属概念,结合“弹幕尽管被纳入‘评论’范畴……”可知,弹幕是一种评论;然后找弹幕的种差,由“屏幕中的剧情跌宕起伏,屏幕上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跳过”“弹幕的首要特征是‘即时’,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可知,弹幕发布者是观众,弹幕是发到屏幕上的,弹幕评论的对象是视频,具有“即时性”“碎片化”特征;由“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可知,弹幕是观众在网络上发布的。由此整合答案为:弹幕是观众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发到屏幕上的即时性交互性的碎片化评论。【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尽管”放在“弹幕的即时评论”之前;“诉诸于”语义重复,“诸”本身就是兼词“之于”,因此要删除“于”。四、(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独自成长的大卫·科波菲尔到无人理解的聂赫留朵夫,从孤身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圣地亚哥到命运诅咒的奥雷里亚诺家族,都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命形态。他们有的是物理上孑然一身,有的是精神上无人对话,有的在孤独中倔强成长,有的在孤独中自我安慰。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罗兹曾说:“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独。”南森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孤独若舟,载人生海海沧海桑田,时代变迁,或庞大或渺小的事物都在时间的淘洗下逐渐消失踪迹,而孤独却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我们的一生中,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它如影子般存在于生命一隅,常伴于我们左右。面对这位特殊的终生伴侣,我们又该如何自处?急速变化的时代下,当孤独逐渐占领生活,灵魂的空虚成了其最大的病因。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在为了抵御孤独而作出各种努力。古人为了摆脱孤独,创造了坊市勾栏,供人娱乐消遣;随着科技的发展,收音机、电视机应运而生,让无数个孤寂的夜晚有了欢声相伴。然而在如今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交流开放,信息普及,人们在无数爆梗笑点的狂轰滥炸下逐渐麻痹,失去本真的快乐。昔日一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笑作一团的温馨场景随处可见,如今千万博主使尽浑身解数却难“博君一笑”。喧嚣中的寂寞才更感孤独,精神空虚成了如今人们最大的伤痛。因为心中没有真正的追求与热爱,所以只能在漫天娱乐选择中沉沦麻木。然而一颗空乏的内心,就如一个无底的杯子,“快餐式”的快乐无法使其丰盈,只会使孤独焦虑逐渐取代笑声,成为一种共通情绪。面对孤独,我们要学会审视自己,走出心灵的迷途。千年之前,老子发出“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的孤独谓叹,远走大西北;屈原道出“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故都”的人生之问,抱憾投江,他们均是因时世不济,世人不解,深感前路迷茫的孤独之人。但他们也明白,自己与世人的格格不入源于其孤绝的思想,在经过对自我的认识后,他们仍不愿泯然于众人世俗的看法,坚定人生的道路。正是有了此类不惧“孤独”者,这才有了过去思想的百花齐放,如今中国的文化瑰宝。现如今,人们了解的知识更多,选择的余地更多,同样的,心中的迷茫也更深更切了。小到对盲盒的追捧,大到职业生活的摇摆不定,都可以看出人们对选择的逃避,对前路的犹豫。这是因为许多人没有坚定选择的能力,更是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认识自我的能力。当深陷孤独的迷局之时,不妨停下脚步,审视内心,了解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或许曾经的难题也就云开月明,豁然开朗了。 面对孤独,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使命,虽千万人吾往矣。哥白尼道出星球真相时,无人能想象宇宙奥秘;革命的火种于井冈山星星燃起时,无人能描绘未来中国的繁荣。他们孤独的坚持不被世人所理解,但时间证明这亦是时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历史的车轮正是在少数人的推动下才滚滚向前,在这期间他们所要忍受的落寞与挫折也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然而,正是他们的坚忍与毅力,才将孤独炼成自己的力量,肩上的使命重千钧,却仍心怀热情。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已交至青年手中,我们更应不惧孤独,不畏质疑,坚定自己,迈大步,勇向前!孤独若舟,载人生海海。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如一叶扁舟,载着我们驶过人生的汪洋。我们无法摆脱它,更不能离开它,何不淡然处之,于孤独中寻找自己,探索世界,踏浪而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孤独在人们眼中可能是一个贬义词,但真正能品味孤独的人才能发现它的妙处。正如王馨雅所说:“孤独是属于孤独者的美酒,远离世俗的喧嚣,投入孤独的怀抱,轻斟,慢饮,细品,看似冷冽的酒精背后藏着细腻的香醇。而不懂酒的人,对孤独的理解则有失偏颇:有的人将孤独视为‘矫揉造作’,讥讽那些‘不合群的异类’,有的人把孤独等价于‘清高’,用孤独装点朋友圈让自己‘很有气质’。”这个作文正是引导同学们辩证、全面地思考孤独的价值。这则材料中的四篇小说都来自于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外国小说单元。这一单元的小说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小说人物形象迥然,故事情节各异,却都在诉说着“孤独”这个主题。孤独是人的宿命。而通过文本学习我们也发现,孤独也是面对自己、审视自己、锤炼自己的一种方式。大卫•科波菲尔父母双亡,孤苦伶仃,挣扎成长,在孤独中成长和反思;聂赫留朵夫追求道德完善,灵魂净化,无人理解,在孤独中反省和探索;圣地亚哥独自出海捕鱼,与鲨鱼搏斗,与自己对话,在孤独中抗争和求存;奥雷里亚诺家族成员缺乏沟通,缺少信任,互不理解,在孤独中重复和排解……不管是物理上孑然一身,还是精神上无人对话,人的孤独都是无可避免的。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容易,可孤独感却并未因此减少,而且人们孤独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正如郭如心所说:“星川之下有无数种孤独的灯火,有人孑然一身成长谋生,有人无人对话或曾有倾盖如故却半生陌路,有人陷入外求的热闹却空虚于内,有人困于时代内因此随波逐流,有人思恋旧时代无法挣脱……”罗兹和南森的话提醒我们,孤独是面对自己的机会,是人们发现自己所必经的过程。因此,如何面对孤独成了当今时代下每个人的必修课。这篇作文一定要回答这两个问题——你如何理解孤独?人应该如何面对孤独?即“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见仁见智,只要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即可。对于“孤独” 的内涵,可以从贬义和褒义两方面加以解释,当然根据材料而言,主要还是要从正向角度加以阐释。此后,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孤独者”的事例,采用正反对比来论证保持积极方面的孤独的意义、必要性;也可以探讨如何屏蔽外界看法、外来干扰,用心一处,守住那份信念;还可以分析孤独必然伴随着冷清、寂寞,但是选择孤勇前行的人,必然会坦然接受人生路上的风霜雨雪。当然,在肯定“孤独”的价值的前提下,也可以提醒大家,不要完全封闭在象牙塔里“躲进小楼成一统”,而要既坚守自我,又融入社会,在内在思想上脱俗超迈,在外在事功上则与世接壤。立意:1.孤独让我们远离庸俗。2.虽然高处不胜寒,仍要振衣千仞岗。3.走在时代前列的,往往都是孤勇者。4.面对真我,享受孤独。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2-24 07:15: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4.5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