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金华一中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社会贫富分化已出现证据的是()A.龙山文化出土了薄如蛋壳的黑陶B.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米C.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出土了黄铜片等金属物D.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随葬品的数量多寡悬殊【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随葬品的数量多寡悬殊体现了这些墓葬的墓主人生前的贫富差距,可以作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的证据,D项正确;龙山文化出土了薄如蛋壳的黑陶,只能体现制陶业的发展,不能体现贫富差距,排除A项;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米只能体现原始农业的情况,不能体现贫富差距,排除B项;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出土了黄铜片等金属物只能体现手工业的情况,不能体现贫富差距,排除C项。故选D项。2.商朝前期,商王得到内服臣子的辅佐,又积极拉拢方国,维系了国家的稳固。商朝中期多次出现王位之争,部分方国不再朝王纳贡。盘庚迁殷后商王势力强盛,方国逐渐归附商王统治。由此说明(  )A.外服是商朝统治的主要支柱B.内外服制依靠血缘关系维系C.原始民主传统在商朝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D.内外服制的兴衰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时期。通过材料“商朝前期,商王得到内服臣子的辅佐,又积极拉拢方国,维系了国家的稳固。商朝中期多次出现王位之争,部分方国不再朝王纳贡。盘庚迁殷后商王势力强盛,方国逐渐归附商王统治。”可知,商朝不同的阶段,内外服制度发展的不同程度,可以得知内外服制的兴衰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D项正确;内服应该是统治的主要支柱,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不是由血缘来进行维系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原始民主,排除C项。故选D项。 3.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并拥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B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排除;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C错误;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前256年,D排除。故选B。4.《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是()①承认土地私有②打击旧的贵族③增强军队战斗力④强化社会控制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军功授爵制和废除世卿世禄制的内容,据所学可知,军功授爵制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废除世卿世禄制是旧贵族丧失寄生特权,可见旧贵族的利益遭受损失,②③项正确;①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土地私有信息,④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控制的信息,故本题选择C项。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政治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民族大融合,其根本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出现B.争霸战争的影响C.变法运动的兴起D.国家统一的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根源在生产力发展,争霸战争、变法运动、国家统一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转型,而非出现社会转型的根源,排除BCD项。故选A项。6.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为中国历史中一甚大人物。由战国至汉初,人多以孔墨并称”。墨子()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提倡节俭 ③提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④崇尚“道法自然”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①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提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②、③正确;老子崇尚“道法自然”,④错误。故②③正确,B项正确;①、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7.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此,秦始皇在全国推行()A.分封制B.郡县制C.内外服制D.刺史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认为天下动乱是因为实行分封制,为了解决此问题,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了郡县制,B项正确;秦始皇反对分封制,排除A项;内外服制是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刺史制是汉武帝时期才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8.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重要内容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监察官员,并非行政官员,故“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当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9.《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记述了上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下列事件不能在《汉书》中查到的是()A.文景之治B.尊崇儒术C.均输平准D.士族专权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族专权出现在东晋时期(317--420年),在《汉书》中不能查到,D项正确;公元前2世纪前期出现文景之治,排除A项;“尊崇儒术”和“均输平准”均发生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前156--前87年),排除B、C项。故选D项。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A.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B.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C.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但在分裂的过程中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故答案为A项。B项只说明了国家分裂的状况,未指出民族融合的趋势,说法片面,排除;C项只说明了南方的经济发展,未指出北方的社会状况,说法片面,排除;D项只涉及了思想文化上的特征,未指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说法片面,排除。1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正确;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是南宋,A错误;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说法错误;D不是材料主旨。【点睛】魏晋南北朝,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开始难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12.据史籍记载,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人“毫不通融”地“执行汉化政策”:“ 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指派一个委员会将118个复音姓根据音节改作单音汉姓”。这个人最有可能出身于A.汉族B.氐族C.鲜卑族D.蒙古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汉化政策”、“改作单音汉姓”等信息可知这是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孝文帝是鲜卑族皇帝,所以C符合题意;ABD与孝文帝的民族出身不符,排除。13.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下列属于唐太宗边疆管理的措施是()A.唐蕃会盟相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B.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C.联合回纥灭西突厥D.击败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唐太宗贞观初年,唐军击败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D项正确;唐蕃会盟是在唐穆宗时期,排除A项;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排除B项;唐高宗时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排除C项。故选D项。14.(唐)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此地方政制上一大变化最终引发()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玄武门之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和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在边地设置藩镇,赋予边将和节度使较大的军、政、财等权力,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七国之乱发生在汉代,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初,并非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置藩镇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15.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催生新的经济因素D.放松人身依附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税法下不再以人丁为主要的征税标准,而是以田亩和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从而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放松了人身依附关系,D项正确;两税法主要是放松了人身依附关系,而不是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排除A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的是租庸调制中“庸”的作用,排除B项;两税法没有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16.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A.科举制B.郡国并行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详解】科举考试自由报考,考试选官,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材料“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结合所学知识,涉及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均为地方管理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BC不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权,故D不符合题意。17.“租庸调是唐前期国家的主要税法。这种据丁征收同样数额的税制,只有在自耕农大量存在,土地占有比衰平均的条件下才能实行。”下列关于“租庸调制”的解读,正确的是①与均田制相辅相成②材料中的“丁”是指21岁—59岁的成年人③“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④此项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而这一项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天台国清寺门外桥头有一石碑(如图),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讲述的是唐代一位僧人为了编历法,从长安奔赴台州拜师学习算法,他到国清寺时,寺前原本东流的溪水出现往西流的奇观。这块石碑是国清寺为了纪念这位僧人千里求师的顽强毅力和虚心好学的精神而立的。这位僧人()A.在那烂陀寺学习多年B.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C.在日本建造唐招提寺D.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一行到此水西流”并结合所学可知,僧一行是唐朝天文学家,这块石碑是国清寺为了纪念僧一行千里求师的顽强毅力和虚心好学的精神而立的,僧一行的成就就是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D项正确;玄奘法师于629年开始了17年寻找佛迹的旅程,在位于中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了5年时间,并到印度各处访师参学,排除A项;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排除B项;唐招提寺于公元759年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主持建造,排除C项。故选D项。19.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贾思勰《齐民要术》 ②《九章算术》③孙思邈《千金方》 ④《黄帝内经》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中国古代。本题考查战国至唐朝时段的史实。据所学可知,①北魏贾思勰编著《齐民要术》,②西汉时期《九章算术》,③唐朝孙思邈著《千金方》,④《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时间先后顺序是④②①③。故本题选择D项。 20.洪迈《容斋随笔》说:“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姐常情不能免者。”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A.已建立完善的“糊名”制度B.受到了社会现实的冲击C.是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D.程序设计保证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科举制在选拔人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通榜、照顾世家子弟等,体现了唐代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冲击,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此时唐朝还没有建立“糊名”制度,排除A项;C项表述错误,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说明科举制存在弊端,并不能保证公平公正,排除D项。故选B项。21.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选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割,B选项符合题意。世官制属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行机构,强化外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朝的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22.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A.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B.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D.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知,宋朝对地方权力进行分割,相互牵制,有效的削弱了地方势力,同时也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是否基于藩镇体制框架,排除A 项;材料描述的是削弱地方权力,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而非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排除C项;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3.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颁布《畿县保甲条例颁行》。条例规定,以每五家为一组,五组为一大保。每一农户凡两丁以上,则选一人来当保丁,在平时进行耕种,在战时入伍进行训练。每一大保当中选择最富裕的人担任保长,防止农民的反抗行为。这有助于()A.完善地方行政制度B.消弭社会矛盾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维护地方治安【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以每五家为一组,五组为一大保”“防止农民的反抗行为”可知,这是王安石变法的保甲法内容,此举有助于维护社会治安,D项正确;“保”“甲”不属于地方行政机关,排除A项;“消弭”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君权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4.辽代部族组织的地方管理机构以部为单位,根据各部以下是否统有石烈(县),分为部族—石烈一弥里(小乡)与部族一弥里两类。每部设有部族节度使司,在节度使司内,设节度使、副使、节度判官等职,节度使一般为部族最高长官。由此可见,辽朝()A.在部落内部实行猛安谋克制B.地方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C.游牧体制受到中原文化影响D.北面官的地位高于南面官【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代部族组织的地方管理机构包括“石烈(县)”“弥里(小乡)”以及设有“节度使”等,体现了其政治制度受到中原文化影响,C项正确;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排除A项;辽朝的地方管理机构以部为单位,不代表藩镇割据,排除B项;材料表明辽朝游牧体制受到中原文化影响,未作南北面官地位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25.如图是中国某时期各政权对峙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甲国在12世纪后期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②乙国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③12世纪,丙国与甲国签订和议,向甲国称臣④13世纪,乙国亡于甲国入侵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辽宋夏金元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中的甲国指的是金朝,乙国指的是西夏,丙国指的是南宋。金朝在12世纪后期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①正确;分置南北面官制管理国内事务的是辽,不是金,②错误;12世纪,南宋与金签订和议,向金称臣,③正确;西夏是被蒙古所灭亡,而不是被金入侵灭亡,④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分析】【点睛】26.藏文史籍《萨迦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三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的大喇嘛)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八思巴。”管理这一地区的中央机构是A.中书省B.澎湖巡检司C.刺史D.宣政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管辖西藏地区的是宣政院,D正确;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并不直接 管辖西藏,排除A;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地区和台湾,排除B;刺史是西汉时期设立,元代以后,刺史一职名废,排除C。27.元朝曾一度不行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三年一次。初,汉人、南人考试内容较蒙古人、色目人难度大。后来此种现象逐渐改变,其中在1333年,在所取进士百人中,近六成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七成娶汉人为妻。这说明()A.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政府放弃民族歧视政策C.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D.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缓和【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意,无论从考试难度平等,还是进士构成,都看出,蒙古政权适应中原文化和民族交融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放弃“四等人制”,排除B项;元朝科举实行不力,排除C项;民族矛盾是否缓解取决于政府的民族政策,跟科举制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28.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29.元朝鉴于宋、金钱币短缺的不足,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诸路通行,税赋并听收受”“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各人皆乐用此币”。由此可见,元朝纸币的发行()A.缩小了南北经济差异B.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C.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D.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发行纸币后,人们接受纸币,用于交换和缴纳赋税,纸币促进了各地经贸往来,C项正确;元朝纸币的发行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差异,排除 A项;材料反映了元朝纸币的发行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未体现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元朝纸币的发行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未体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排除D项。故选C项。30.唐文宗时期“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泛指家世)”。至宋代,出现了“榜下捉婿”的现象,即富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这反映了宋代()A.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B.门第观念的淡化C.科举制实现了社会公平D.伦理道德的弱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泛指家世)”,“榜下捉婿”,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仍比较注重门第家世,但是到宋代时期,选婿不再问及家世,说明门第观念在逐渐的淡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状况,排除A项;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平公正,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门第的淡化,未涉及伦理道德,排除D项。故选B项。31.《二程遗书》写道“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这段话意在说明()A.致良知B.心即理也C.存天理灭人欲D.格物致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的大致意思为,农夫被老虎伤害过,才知道老虎的可怕,而没有被伤害过的人对于老虎伤人并没有什么感觉。这强调的真理与常识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只有亲身体悟过外界事物,才能明白真理的深刻内涵和所蕴含的意义,故强调对外界事物的亲身实践,即主张格物致知,D项正确;“致良知”和“心即理也”都是心学的观点,与材料不符,排除A、B两项;存天理灭人欲即留下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32.《中华文化概论》描述某种艺术形式称“(它)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的介入而趋于雅化。它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其主流以‘婉约’、‘阴柔’为主,但也有豪放一派。”下列属于材料所描述的艺术形式的是()A.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它)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的介入而趋于雅化。它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其主流以‘婉约’、‘阴柔’为主,但也有豪放一派。”可知这是宋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北宋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A项正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东汉末年曹操的《短歌行》,排除B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出自宋代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排除C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自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排除D项。故选A项。33.明成祖统治时期,实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政策,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形成了“四夷来朝”的盛况。明成祖病逝后,继位的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明仁宗这一政策调整()A.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C.冲击了传统的夷夏秩序D.导致了朝贡贸易体制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明成祖时期奉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的政策,大规模的对外活动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而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明仁宗时期并未放弃与外国的交往,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并不意味着其放弃华夷秩序观念,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依然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34.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答案】C【解析】【详解】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C正确;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唐宋时期的刺史和太守职能几乎一致,但是刺史之名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35.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 ②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③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④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A.③①④②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中涉及的官职出现在宋朝,所以①是宋朝;由材料“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及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设立于清朝雍正帝时期,所以②是清朝;由材料“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及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的政策,所以③是西汉;由材料“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及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所以④是唐朝;所以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④①②,B项正确;因为④在①之前,排除A项;因为①在②之前,排除C项;因为③在④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36.仔细研读以下来自教材的图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此列出秦朝实施地方管理的层级,并从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视角概述秦统一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唐朝三省位置图》中数字①②③中选出尚书省的相应数字,并说明三省的各自职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图中数字①②③所对应的机构名称,并说明北宋中央权力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特点。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答案】(1 )秦朝实施地方管理的层级包括郡、县两级。从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视角来看,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在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2)数字①②③中选出尚书省的相应数字是①。三省的职能分别是: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三省之间存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3)数字①②③所对应的机构名称分别是三司、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北宋中央权力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特点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第一小问层级,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施地方管理的层级包括郡、县两级。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视角来看,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在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的相应数字是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的职能分别是: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第三小问,三省之间的关系是三省之间存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第一小问,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数字①②③所对应的机构名称分别是三司、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第二小问,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央权力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特点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第三小问,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37.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思想家言论孔子仁者爱人。孟子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据《论语》《孟子》《荀子》整理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指出战国百家争鸣的实质。(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上述主张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科举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四书”的编写者并扼要说明元代科举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答案】(1)核心思想:孔子:“仁”的思想;孟子:“仁义”;荀子:“礼法并施”。实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思想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3)变化:元朝开科举,考试内容有两种选择: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书。原因: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学创作不完全理解,认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书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比较赞赏。编写者:朱熹;关系:元代科举制传播了儒家思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一孔子言论“仁者爱人”,可得出 “‘仁’的思想”;据材料一孟子“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得出“仁义”;据材料一荀子“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可得出“礼法并施行”。据所学知识,百家争鸣的实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得出“大一统”;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可得出“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第三小问影响,据材料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小问3详解】本题是对比、背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三“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可得出“元朝开科举,考试内容有两种选择:一是考文学(诗赋),二是考儒家经书”。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三“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可得出“蒙古统治者对汉族文学创作不完全理解,认为没有实际用处,而对儒家经书巩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作用比较赞赏”。第三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四书编写者是南宋朱熹。结合所学知识,元代通过科举制传播了儒家思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1 20:20:02 页数:18
价格:¥2 大小:2.04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