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位于重庆九龙坡区的马王场遗址于1983年发现,共采集各类石器600余件,其中大部分为打制石器,石器种类包括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核、石片等。据此判断,与马王场遗址大致处于同一时代的遗址是()A.北京人B.大汶口文化C.河姆渡文化D.仰韶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马王场遗址中采集各类石器大部分为打制石器,可知处于旧石器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和打制工具,属于旧石器时代,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2.近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谓:“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实行了内外服制度D.血缘关系亲疏作为权力分配主要依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可知,权力的分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与王权的关系,排除A项;中国古代早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排除C项。故选D项。3.周人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私田由个人耕种,每家一块,收获归己,中间的公田由八家人共同耕种,收获归公。此土地制度A.被称作均田制B.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始于商鞅变法D.造成了分封制的瓦解【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以九百亩为一‘井’,平均分为九块,每块一百亩,中间一块为公田,周边八块为私田”可知这一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项正确,排除A项;井田制在商鞅变法前就已经存在,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造成了分封制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4.在秦朝,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能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一体,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秦朝时期政府的官员也要负责皇家的家族事务,这就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说明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家国一体,仅根据材料中列举的几个官职名称并不能体现职能细化和官员众多,政府繁杂,排除AD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选官制度,不能说明选贤举能,唯才是举,排除B项。故选C项。5.孟子曾论述:舜生于诸冯,是“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是“西夷之人也”,他们的出生地相隔千余里,生存年代相距千余年,但他们均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事功“得志行乎中国”,成为华夏族“圣人”。这表明当时()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华夏认同观念增强C.诸族同源观念流行D.夷夏文化差距消弭【答案】B【解析】【详解】孟子认为舜、文王都出自夷人,但是其品德和功行使得其成为华夏族的圣人,由此可知,在战国时期,华夷之别逐渐脱离族群上的差异,更多的是从道德文化方面的区分,这是华夏认同观念增强的表现,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排除A项;孟子认为舜和文王出自夷人,并非诸族同源观念,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6.公元前256年,在“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思想的指导下,秦昭(襄)王任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由此可见,秦国修建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A.便利商品贸易流通B.促进农业经济发展C.治理长江洪水泛滥D.服务于战争的需要【答案】D【解析】 【详解】材料“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体现的是都江堰的修建服务于秦国统一大业,D项正确;材料与便利商品贸易流通、促进农业发展及治理长江洪水泛滥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A.君子、侠客、英雄、隐士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C.君子、侠客、隐士、英雄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强调“仁”与“礼”,主张君子之义;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有侠客之风;道家主张无为,有隐士之风;法家主张变革,依法治国,有英雄气概。C项排列正确,C项正确;ABD项排列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8.有学者指出:“是故秦者,古今之界也。自秦以前,朝野上下所行者,皆三代之制也;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非三代之制也。”该学者意在说明秦朝()A.割裂了政治制度发展B.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C.政治制度具有开创性D.治国理念为后世所认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强调秦朝政治制度具有开创性,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秦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制度,而不是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9.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分封制逐渐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宗法制已完全崩溃【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 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的信息说明鲁君有朝贡周王到其他诸侯国,说明分封的等级逐渐瓦解,故本题选择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0.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A.秦朝确立皇帝制度B.在全国推广郡县制C.秦朝实行暴政政策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贾谊认为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也即实行暴政政策,C项正确;秦朝确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在当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有其积极作用,并非秦朝灭亡的原因,排除A项、B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衰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1.山西省发现一件铁权(今俗称秤砣),上著有铭文:“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以印证的史实有①秦统一六国②秦统一度量衡③确立皇帝制度④铁农具的使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得出秦统一六国,①正确;由材料“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得出秦统一度量衡,②正确;由材料“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得出确立皇帝制度,③正确;材料信息得不出铁农具的使用,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2.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图示中“外戚专权”“宦官得宠”可知是东汉末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状况,故B正确;“光武中兴”是刘秀执政时期,没有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排除A;图中显示皇帝幼年继位的信息,排除C;图示中不光是外戚,还有宦官专权,排除D。故选B,13.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上升,故A正确。太学属于官办学校,不能说明私人讲学风气盛行,故B错误。汉武帝之前就有官立学校出现,故C错误。太学属于中央学校,不能说明地方教育系统建立,故D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14.汉文帝、汉景帝下诏允许农民开荒耕种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鼓励富人高价购买农民的粮食,将田租税率由汉初十五税一降到三十税一,还免除田税长达12年。据此可知,文、景二帝()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实现了国家的强盛D.彻底摒弃秦朝的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向农民开放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鼓励富人高价购买农民的粮食,减免田租,这些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经济恢复,表明文、景二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项正确;材料没有“抑商”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效果,不能得出实现了国家的强盛,排除C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彻底摒弃秦朝制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5.如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A.①后蜀②后周③北魏④宋B.①后蜀②北魏③后周④隋C.①西晋②北魏③北周④宋D.①西晋②北汉③后周④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被西晋统一,①是西晋;十六国末期,北魏统一北方,②是北魏;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③是北周;420年,低级士族出身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东晋灭亡,④是宋。综上分析,C项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C项正确;ABD项对应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16.刘昫在《旧唐书·西戎传》指出:“有唐拓境,远及安西,弱者德以怀之,强者力以制之。”这一政策()A.是造成藩镇割据的根源B.造成了边境地区动荡不安C.过分消耗了唐朝的实力D.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国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在开拓西北边疆地区时采取的举措“弱者德以怀之,强者力以制之”,这一政策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D项正确;藩镇割据的根源藩镇立足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排除A项;唐朝对于边疆地区的弱国实行怀柔政策,这并不会造成边境地区动荡不安,排除B项;开拓边境采取不同的举措并不一定会过分消耗唐朝的实力,C项过分解读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17.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明显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动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元代马端临曾评价隋朝:“古今称国计之富有,莫如隋。”“隋之富,汉唐之盛,未之逮也。”下列选项不能有力支持马端临上述观点的是()A.隋灭陈,统一南北B.隋炀帝修建洛阳城C.仓库义仓积储丰富D.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代马端临曾评价隋朝国力强盛,A项不能支持马端临的观点,A项符合题意;“修建洛阳城”“仓库义仓积储丰富”“修建大运河”都是其国力强盛的表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9.北魏沿边诸地设置州郡,并设置“护匈奴、羌、戎、夷、蛮、越中郎将”“护羌、戎、夷、蛮、越校尉”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这些措施()A.延续了历朝的民族政策B.贯彻了民族平等的原则C.适应了政治改革的形势D.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在沿边诸地设置州郡,设置官员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这是在学习汉族政权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适应了汉化政治改革的形势,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北魏之前的民族政策,无法得出延续了历朝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平等的信息,排除B项;这些措施具有进步意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适当管理不会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排除D项。故选C项。20.唐朝后期,政府经常征调藩镇军队平叛战乱。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镇()A.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B.遏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C.保证了国家的政令统一D.重建和巩固了西北边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后期,藩镇经常被用于平叛战乱,大部分藩镇不割据,且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这在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A项正确;藩镇虽然延续了唐朝统治,但无法阻止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就是例证,排除B项;C项中“保证”说法夸大,排除C项;安史之乱后,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21.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 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A.丝绸之路始通B.北方经济发达C.民族交融加强D.南北政权分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汉人的饮食融入了胡人的饮食,体现了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和影响,C项正确;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北方经济发达,南北政权分立,排除BD项。故选C项。22.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图中方框①②③内应填写的分别是()A.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B.均田制、租调制、两税法C.两税法、租庸调制、租调制D.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的赋税制度为租调制,隋及唐前期为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为两税法,A项正确;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期的土地制度,排除B项;两税法不是魏晋时期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均田制不是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3.《晋书.段灼传》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日,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材料中反映了该制度()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B.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D.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晋时在官员选拔上实施九品中正制,有人批评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也即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D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加强而非废除贵族特权,排除A项;士族把持政权,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以门第为选官标准,不利于选拔人才,排除C项。故选D项。24.唐代中叶实行两税法,把“苛捐杂税”合并,纳入中央政府的控制范围,但不确定统一的税率,而改用摊派的办法,由中央派人依据各州具体情况确定税额并划分上供、送使、留州的份额。这一办法反映了 A.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中央政府财政亏空C.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之争D.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答案】C【解析】【详解】两税法中虽然将苛捐杂税纳入中央控制范围,但是在具体落实时,却需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确定税额的划分,这是中央和地方财权争夺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两税法有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赋税制度,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得出社会矛盾计划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5.“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冲击渗透着中国的儒学。”这说明A.中国古代较长时间对外开放B.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完全对等C.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D.文化的双向传播促进了世界整体化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冲击渗透着中国的儒学”可知,中国的丝绸、儒学在影响着西方穿着与学术的同时,西域的物产音乐、南亚的佛教也对中国的日用习惯、音乐风格和儒学产生了影响,说明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中外文化传播的双向影响,“中国古代较长时间对外开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完全对等”表述错误,排除B项;从材料中“西域”、“日本”、“朝鲜”、“南亚”等信息可知,古代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并非世界性,所以不能推动世界整体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6.唐代诗人孟浩然大部分时间过着隐居生活,他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也曾向玄宗流露过“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苦衷。这体现了当时()A.诗人的想法与行动相脱节B.诗人积极入仕的价值追求C.主流文学体裁发生了变化D.诗歌世俗化倾向日益突出【答案】B【解析】【详解】题中的两首诗抒发了作者不甘闲居无事,想要做一番事业又苦于怀才不遇的落寞,体现了他积极入仕的价值追求,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诗人的想法与行动相脱节,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主流文 学体裁的信息,排除C项;D项诗歌世俗化倾向日益突出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7.唐朝元稹《法曲》载: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兽的毛皮)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这一材料的价值在于A.是确证唐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B.实证安史之乱下咸洛满目疮痍C.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不足为信D.佐证丝路交往对唐朝生活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较为流行,这可以佐证当时丝绸之路对唐朝生活的影响,D项正确;唐诗属于文学作品,不属于一手史料,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安史之乱,排除B项;唐代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28.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时,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种状况的影响是A.加重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B.扭转了在边境的军事弱势C.造成了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D.抵消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军队数量多,军费支出庞大,这样现象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造成积贫局面,A项正确。宋朝没有扭转在边境的军事弱势,排除B。宋朝没有出现武将拥兵割据的问题,排除C。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与材料的宋仁宗不符,排除D。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字,一句话等。本题的题眼是“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供养军队),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根据对题眼的了解,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9.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先秦、汉、唐、宋朝排列正确的是()①隶书中朝推恩令水排刺史《神农本草经》②心学柳词岁币三衢分权四监司③雕版印刷曲辕犁长庆会盟藩镇《职贡图》 ④刀形币何尊田氏代齐铸刑书大盂鼎A.④①③②B.②③①④C.④①②③D.①④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①隶书等出现于汉朝,②心学等出现于宋朝,③雕版印刷等出现于唐朝,④刀形币等出现于先秦时期,因此按先秦、汉、唐、宋朝排列正确的是④①③②,A项正确;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30.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王安石变法A.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B.使北宋的国力空前增强C.使北宋摆脱了边疆危机D.解决了北宋的内忧外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可知,王安石变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收复了失地,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A项正确;“空前增强”的说法过于夸张,一次战争的胜利不能得出“北宋的国力空前增强”的结论,排除B项;C项“摆脱了边疆危机”的说法错误,北宋最终还是被金所灭,排除C项;“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31.唐代,一此内迁的党项人被授以“闲田”,他们开始学习农耕。西夏建立前,党项人已经进入河西走廊的凉州、甘州等农业区,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据汉文史料记载,宋代党项人已是“耕稼之事,略与汉同”。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夏全面模仿两宋制度B.西夏农耕经济取代了游牧经济C.唐宋经济重心转向西北D.少数民族对西北边疆的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党项人原本是游牧民族,但是内迁之后开始从事农耕,而且西夏建立之前,党项人已经进入河西走廊的凉州、甘州等农业区,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高,这说明当时的少数民族对西北地区进行了开发,D 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西夏建立之前的历史,排除A项、B项;唐宋经济重心向南转移,而且材料信息也无法得出经济重心转移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32.在金朝,“猛安谋克”一词包括五个内容,据此可知猛安谋克的特点是()①职官的代称②军队编制的两级单位③地方行政组织的两级单位④户制⑤世袭爵衔。A.因俗而治B.寓兵于农C.仿宋而制D.完全汉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军队编制两级单位”“地方行政组织的两级单位”可知,猛安谋克是将军队编制和地方组织合二为一,B项正确;因俗而治是针对统治内不同民族而采取的政策,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猛安谋克是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和宋无关,和汉化也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33.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传达中央政令B.选拔各级官员C.管理吐蕃地区D.征发兵马粮草【答案】C【解析】【详解】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C项正确;A项为元朝中书省,排除A项;宣政院不选拔官员,也不负责征发兵马粮草,排除B、D项。故选C项。3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可以看出与唐朝相比,宋代的科举制更加注重公平公正,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取士科目的信息,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进士及第的地位状况,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35.元代行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元代这样做 ()A.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违背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D.促进了民族交融进入高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山川边界……”可得出元代行省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与体现出蒙古族对汉文化了解甚少无关,排除A项;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划分遵循了犬牙交错的原则,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融合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6.北宋文人文同在诗中写道:“读书不求官,但与耕稼亲。”南宋士人余芑舒交代其子孙“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这可以佐证两宋时期A.抑商政策有所松弛B.价值观念趋向多元C.士农工商地位平等D.科举制度高度发达【答案】B【解析】【详解】两宋文人士大夫中出现了文人读书不求官、治生不求富的现象,这说明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多元化趋势,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国家政策无关,排除A项;士农工商地位不平等,排除C项;科举制度高度发达的结论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7.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牛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据此判断,宋朝A.市已经突破空间限制B.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道C.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D.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可以看出宋朝时期,住宅区和商品交易场所不做限制,坊市空间的界限被打破,A项正确;繁荣的商业街道不是宋朝独有的,其他朝代也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坊市界限被打破,不能看出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王朝的治国政策,特定时期可能有所松动,但没有放弃,排除D项。故选A项。38.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以上材料反映出沈括()A.肯定劳动人民对科技发展的贡献B.提出应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C.推动了中国的传统科技向外传播D.认识到儒家思想推动科技的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至于技巧、器械……岂能尽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众官员)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预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沈括认为发明来源于普通人的劳动实践,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外国技术,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家对科技进步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39.元杂剧作家通过戏剧中“修、齐、治、平”实践历程来塑造理想人格,颂扬穷困环境中固穷守志的道德品格,困厄境遇中经济天下的入世精神,以及面对艰险时知天命、尽人事的刚健人格。据此可知,元杂剧A.迎合市民阶层需求B.具有社会教化功能C.宣泄文人不满情绪D.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详解】元杂剧以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思想来塑造理想人格,进而影响世人,这体现了元杂剧的社会教化功能,B项正确;元杂剧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宣扬的内容并不仅仅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面向的是所有群体,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无法体现出不满情绪,排除C项;元杂剧塑造的人格符合存天理灭人欲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40.某项科技进步对宋代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为观念的交换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便利。这项科技是A.造纸术B.火药C.印刷术D.指南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体字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因此C项正确;东汉材料改进造纸术,排除A项;火药与军事领域相关,排除B项;指南针和航海领域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二、材料分析题41.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支撑点,是古代中国极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据何怀宏《选举社会》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宰相制度的特点。(3)概括材料三反映出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积极影响。【答案】(1)制度:分封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2)制度: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3)变化: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的比重不断上升。原因:科举制确立并发展。积极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社会重学风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解析】【小问1详解】制度:据材料“‘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可知分封制。秦朝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小问2详解】制度:据材料“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可知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特点: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可知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小问3详解】 变化:据材料三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可知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的比重不断上升。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确立并发展。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科举制对官员、统治、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可知扩大统治基础,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社会重学风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汶口发掘的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十四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上下五千年》材料二山西省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出土了春秋后期的牛尊,特别引入注意的是牛鼻子上有外环。材料三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成立》材料四在宋代,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与此同时,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摘编自郭尚或《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石器时代后期社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况?(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会给土地制度带来什么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4)根据材料四,概括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材料一所放映现象的内在联系。【答案】(1)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或者阶级。(2)手工业的发展或者冶铁技术;牛耕的出现。影响:井田制瓦解;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3)经济措施: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者,征收财产税。(4)新气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内在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且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关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社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 况,由材料“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58件之多”可知,出现私有财产以及出现贫富分化或者阶级。【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出现的变化,由材料“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子上有鼻环”可知手工业的发展或者冶铁技术的发展、牛耕的出现。第二小问,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出现变化产生的影响,据所学可知,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井田制瓦解,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汉代在经济上推行币制改革,发行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均输平准;打击商人势力,征收财产税等。【小问4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小问,关于宋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由材料中的“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无有贵贱”可以得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由材料“土地买卖、典当也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松弛”可以得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由材料“瓦肆、勾栏等场所的兴起为市民阶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生活”可以得出商业税收逐渐超过农业税收。第二小问,关于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与材料一所放映现象的内在联系,据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且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材料二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的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四自17世纪以来,孔子文化及儒家思想在欧洲迅速传播,形成了兴盛百年的“中国文化热”。——引自《光明日报》,熊玢《儒学在美国的故事》(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核心思想及其政治主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历史意义如何?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理学代表人物(至少两人),并分析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的深远影响。(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世界有何价值?【答案】(1)核心思想:仁。政治主张:为政以德。(2)变化: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影响:理学注重气节和品德;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重要意义。(4)价值: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主张:据材料“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得出为政以德。【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出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意义:从对大一统国家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据材料“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得出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小问3详解】本题是列举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程颐、程颢、朱熹。影响:据材料“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得出理学注重气节和品德;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重要意义。【小问4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世界)。从对社会秩序以及和平与发展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2-11 17:10:02 页数:18
价格:¥2 大小:112.3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