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生物
>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8
2
/28
剩余2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安庆一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考试卷考试范围: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6章+稳态与调节第1章第2章前三节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A.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一定是基因突变B.若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生物不会发生基因突变C.人的心肌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多对基因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导致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基因重组【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①变异本质:基因结构的改变;②发生时间:通常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③发生范围:所有生物(普遍性);④产生结果产生新基因;⑤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①变异本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②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后期;③发生范围:主要指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④产生结果:产生新基因型;⑤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联系:都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为基因重组提供了大量可供自由组合的新基因,基因突变是基因重组的基础;两者均产生新的基因型,可能产生新的表现型。【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若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发生在DNA分子中的非基因片段,就不会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则不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B、在没有外界诱发因素时,生物也可能由于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等原因自发产生基因突变,B错误;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而人的心肌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不能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其自交导致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Aa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开,而基因重组至少要有两对等位基因才可能发生,D错误。 故选A。2.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肝癌细胞的无氧呼吸也非常活跃。研究发现肿瘤抑制因子p53通过调控酶X的活性抑制肝癌细胞的无氧呼吸,但不影响正常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酶X可催化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B.肝癌细胞的产生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的结果C.肝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和细胞间黏着性比正常细胞高D.肝癌细胞利用葡萄糖产生ATP的效率比正常细胞低【答案】D【解析】【分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详解】A、肿瘤抑制因子可以通过酶X调节,抑制无氧呼吸,而不影响其他细胞的有氧呼吸,因此X不可能作用催化葡萄糖到丙酮酸,A错误;B、肝癌细胞的产生是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C、肝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和细胞间的黏着性比正常细胞低,易于扩散,C错误;D、正常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把葡萄糖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ATP,肝癌细胞主要是通过无氧呼吸把葡萄糖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为乳酸,产生少量的ATP,因此肝癌细胞利用葡萄糖产生ATP的效率比正常细胞低,D正确。故选D。【点睛】3.下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一个细胞示意图。据图分析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内含8条染色单体B.此精原细胞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此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此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D.此图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和两套遗传信息【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的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一个细胞分裂图象,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没有分裂,且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为次级精母细胞。【详解】A、由分析可知,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内含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A正确;B、细胞内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含有A和a基因,说明细胞可能发生过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由交叉互换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C、此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且细胞可能发生过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故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或A、a、b、b,C正确;D、此图中虽然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但由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故含有两套遗传信息,D正确。故选B。【点睛】4.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原理和方法步骤,错误的是( )A.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B.剪取低温诱导处理后的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使染色体着色C.卡诺氏液处理根尖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D.用显微镜观察,视野中既有正常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的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详解】A、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A正确;B、剪取低温诱导处理后的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固定细胞形态,B错误; C、卡诺氏液处理根尖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C正确;D、诱导率不能达到100%,故用显微镜观察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的细胞,D正确。故选B。5.人们目前所食用的香蕉多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界有子香蕉形成的原理是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野生芭蕉和有子香蕉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成相同C.三倍体香蕉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导致无种子D.野生芭蕉和有子香蕉通过杂交实现基因重组形成有子香蕉【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有子香蕉。二倍体野生芭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一个染色体组,四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二个染色体组,所以杂交后形成的个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种子,为无子香蕉。【详解】A、有子香蕉为四倍体(多倍体),自然界有子香蕉(多倍体)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外界环境剧变而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引起的,A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野生芭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一个染色体组,四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二个染色体组,二者分裂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不相同,B错误;C、三倍体香蕉体细胞内含有3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从而导致无种子,C正确;D、据图分析可知,野生芭蕉和有子香蕉通过杂交实现基因重组形成的是无子香蕉,D错误。故选C。6.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I、II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能由b突变为B、c突变为C,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基因a和基因c互换位置,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中的易位C.I、II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均可使某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D.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基因a和基因b之间不会发生交叉互换【答案】D【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2、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详解】A、基因能由b突变为B、c突变为C,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错误;B、基因a和基因c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a和基因c互换位置,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中的倒位,B错误;C、Ⅰ、Ⅱ为非基因片段,发生碱基对的替换,不属于基因突变,不会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D、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基因a和基因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a和基因b之间不会发生交叉互换,D正确。故选D。7.14号染色体(上面含有A或a基因)常由于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不分离而出现三体,完全型14号染色体三体指所有有核细胞均含有3条14号染色体。嵌合型14号染色体三体通常是部分细胞形成三体,而另一部分细胞维持正常二倍体,从而形成嵌合,究其原因之一是形成的三体细胞部分发生三体自救,将多余的一条染色体丢弃而产生了正常细胞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三体的产生是由于纺锤体缺失造成的B.两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相关三体的基因型有4种C.若某三体基因型为Aaa,理论上其产生的配子A:aa:Aa:a=1:2:2:1D.三体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量最多为4n+2【答案】C【解析】【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组的倍增、倍减。个别染色体增加会形成三体,个别染色体减少会形成单体。【详解】A、根据“14号染色体(上面含有A或a基因)常由于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不分离而出现三体”, 推断三体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纺锤体缺失造成的,A正确;B、14号染色体上面含有A或a基因,因此产生的子代相关三体的基因型有AAA、aaa、AAa和Aaa共4种,B正确;C、若某三体基因型为Aaa,减数分裂时该三体中的两条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另一条染色体移向另一极,故理论上其产生的配子A∶a∶Aa∶aa=1∶2∶2∶1,C错误;D、完全型14号染色体三体指所有有核细胞均含有3条14号染色体,其细胞染色体数为2n+1,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量最多为4n+2,D正确。故选C。8.图甲表示某二倍体昆虫(AaBBDd)细胞分裂某时期图像,图乙表示其细胞分裂过程中mRNA含量和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含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细胞的变异可能发生在图乙中的b或d时期B.图甲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处于图乙中的e时期C.图乙中c时期最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分裂前期D.等位基因的分离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乙中,根据每条染色体所含DNA分子数的变化可以确定,e时期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末期,而mRNA的合成发生在间期的G1期和G2期,因此a、b、c、d分别对应G1期、S期、G2期、有丝分裂的前、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详解】A、由于二倍体昆虫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Dd,所以图甲细胞的变异只能是基因突变,因而发生在图乙中的b时期,即DNA分子复制时,A错误;B、图甲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处于图乙e时期,B正确;C、由分析可知,图乙c时期mRNA含量最大,过后减少,故c时期最可能是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其中的G2期),C错误;D、由于图中的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故等位基因的分开既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也可以发 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B。9.下图为雄果蝇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果蝇的一个细胞中最多存在4对同源染色体B.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不一定相同C.在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D.X、Y染色体能联会是因为具有较长的同源区段【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雄果蝇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组型,果蝇体细胞含有4对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分别是Ⅱ、Ⅲ、Ⅳ、X和Ⅱ、Ⅲ、Ⅳ、Y。【详解】A、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4对同源染色体,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变为8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B、一般情况下,每对常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相同,但性染色体XY大小并不相同,因此其上基因数目不相同,因此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不一定相同,B正确;C、果蝇是二倍体生物,体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组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在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D、X、Y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X、Y染色体能联会是因为具有较长的同源区段,D正确。故选A。10.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A.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可实现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B.人类红绿色盲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C.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都不能遗传给后代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答案】C【解析】【分析】1、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2、基因突变的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3、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详解】A、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导致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可实现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A正确;B、人类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正确;C、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但植物可通过无性繁殖将突变基因传递给后代,C错误;D、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D正确。故选C。11.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及癌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衰老过程中酶的活性都降低,衰老、死亡的细胞都会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B.若某细胞中能合成核糖体蛋白质或胰岛素,都可说明细胞开始发生分化C.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是生物体固有的,细胞凋亡过程中形成新的蛋白质【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3、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4、癌细胞的特征:失去接触抑制,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导致癌细胞易扩散转移。5、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详解】A、细胞衰老过程中,与细胞衰老有关酶的活性上升,衰老、死亡的细胞都会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A错误;B、几乎所有正常的活细胞都可产生核糖体蛋白质,则某细胞中能合成核糖体蛋白质并不意味着细胞发生了分化,B错误;C、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各种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D、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是生物体固有的,细胞凋亡过程中与凋亡有关的基因发生了选择性表达,形成新的蛋白质,D正确。故选D【点睛】12.岛上某种动物的皮肤图案有a、b1、b2、c四种,不同图案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b1、b2类型的出现可能都是突变的结果B.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T3时期,b2与a可能存在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详解】A、bl、b2类型的出现可能是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基因重组形成的,A正确;B、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B错误; C、bl和c的数量减少直至消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D、T3时期,b2与a的皮肤图案不同,可能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B。13.人类的ABO血型系统由3三个等位基因IA、IB、i决定,通过调查一个由400个个体组成的样本,发现160人是A型血,36人是O型血,从理论上推测,正确的是()A.该人群中血型为B的人应该有72人B.基因频率IA>IB>iC.无法计算相关基因频率D.该人群中血型为AB的人数有96人【答案】D【解析】【分析】设IA基因频率为p,IB基因频率为q,i基因频率为r;根据题干信息O型血基因型是ii,有36人,其比例为0.3(r),A型血的基因型是IAIA和IAi,比例为0.4,根据平衡定律0.4=p2+2pr,可以计算p的比例为0.4,r=0.3,q的值为1-0.3-0.4=0.3。【详解】A、该人群中血型为B的人比例为q2+2qr=0.27,所以B型血的人有400×0.27=108人,A错误;B、根据分析IA的频率=0.4>IB的频率=i的频率=0.3,B错误;C、根据分析,可以计算相关的基因频率,C错误;D、AB血型的比例=2pq=2×0.4×0.3=0.24,所以AB血型的人有400×0.24=96人,D正确。故选D。【点睛】14.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C.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D.基因型为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大于a的基因频率【答案】B【解析】【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2、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3、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详解】A、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但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 率等于女性群体,A错误;B、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之一,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故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不能说明物种在进化,C错误;D、基因型Aa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D错误。故选B。【点睛】15.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②表示只有可遗传变异才能导致①的变化B.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并逐步形成生殖隔离D.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多样性【答案】B【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③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有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错误;B、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物种的形成往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物种的形成都有经过长期的地 理隔离,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获得的四倍体西瓜就是新物种,但并没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错误;D、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故选B。【点睛】16.下图中甲为红细胞,A、B、C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A代表组织液,可为甲提供氧气和养料B.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C.A、B、C的pH稳态与内环境中的某些离子有关D.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要通过内环境【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题图分析,甲为红细胞,A是甲生存的直接环境,所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的C是单向箭头进出,表示淋巴液,则A表示血浆,B表示组织液,A错误;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A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大量进入B(组织液)中,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B正确;C、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三者共同构成内环境,内环境中的HCO3-等某些离子,能够维持pH的稳定,C正确;D、人体大多数细胞都直接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故选A。17.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某生物小组将10mL生理盐水对小鼠进行局部肌肉注射,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注射的溶液会直接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肌肉注射部位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Na+浓度相等C.肌肉注射部位的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5mLD.医院里病人输液常用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因此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而钾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详解】A、肌肉注射是将生理盐水直接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浆,A错误;B、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的Na+浓度低于细胞外液,B错误;C、输入的溶液大部分留在细胞外液,且细胞内液的含量大于细胞外液,因此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会分别增加5mL,C错误;D、生理盐水与人体细胞外液等渗,所以医院里病人输液常用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渗透压,D正确。故选D。18.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B.①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6层生物膜结构C.③内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淋巴液,①②④ 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①是血浆,血浆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A正确;B、①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5层生物膜结构(毛细血管壁细胞两层膜+细胞膜一层膜+线粒体两层膜),B错误;C、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于内环境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内pH会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D、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A。【点睛】19.下图是食物及组织胺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胃酸的过程。胃酸除了具有辅助消化功能之外,还能导致胃灼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食物和组织胺作为信号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胃酸B.组织胺抑制物和H+/K+-ATP酶抑制物均可减轻胃灼热C.胃酸分泌时上皮细胞朝向胃腔的膜面积有所增大D.H+/K+-ATP酶将H+泵到内环境中会增加胃液酸性【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胃上皮细胞内的H+/K+-ATP酶无活性,受食物和组织胺刺激后,变为有活性的,并且使上皮细胞朝向胃腔的膜面积有所增大。【详解】A、组织胺与胃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或在食物刺激下均能促使携带无活性的H+/K+—ATP酶的 囊泡的膜向胃腔一侧的细胞膜融合,使得无活性的H+/K+-ATP酶变为有活性的H+/K+-ATP酶,进而将H+泵到胃腔中,即促进胃上皮细胞分泌胃酸,A正确;B、组织胺抑制物抑制组织胺的作用,而H+/K+-ATP酶抑制物可以抑制H+/K+-ATP酶的活性,均能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减轻胃灼热,B正确;C、由图可知,胃酸分泌时上皮细胞朝向胃腔部位折叠,膜面积有所增大,C正确;D、H+/K+-ATP酶将H+泵到胃腔中增加胃液酸性,但胃腔中内容物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故选D。20.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详解】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减少乳酸含量,B正确;C、AB段,人体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和无氧呼吸,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D错误。故选B。 21.关于内环境的稳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进入高原出现肺水肿是稳态失调的表现C.贝尔纳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D.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稳态【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B、出现肺水肿,说明正常的调节已失去效果,需要外来药物的干扰才能恢复稳态,B正确;C、人们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最初是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C正确;D、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的现象,如个体的内环境稳态、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的各个种群之间数量上的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D正确。故选A。22.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某校中学生集体观看了这个伟大的时刻,此时学生的自主神经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A.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收缩B.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C.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D.副交感神经兴奋,肠胃蠕动加强【答案】B【解析】【分析】1、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2、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 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详解】A、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散大,心跳加快,A错误;B、由分析可知,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B正确;CD、副交感神经系统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观看这伟大时刻时,学生应该是交感神经兴奋,CD错误。故选B。23.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当①受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外负内正C.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不能产生反应D.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形:图示中,A、B、C、D、E分别指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这五部分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①处代表传入神经的某一位点,②代表突触,③代表传出神经的某一位点。【详解】A、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A正确;B、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①受刺激时,该处兴奋,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B正确;C、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传出神经处效应器依然能产生反应,C错误;D、图中②的结构为突触,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 触后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C。【点睛】24.在进化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大致发展历程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低等动物水螅中出现简单的神经网络结构(缺乏协调活动)→扁形动物体中出现神经细胞聚集的神经索→环节动物中出现脑神经节→人类等高等动物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A.当水螅局部受到刺激时会发生反射活动B.神经系统的演变过程有利于动物对外界刺激做出更准确地反应C.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和人类都具有完整的反射弧D.人类等高等动物的神经系统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详解】A、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水螅没有中枢神经系统,不能进行反射活动,A错误;B、神经细胞的聚集和演变过程有利于对外界刺激进行分类处理,以便做出更准确地反应,B正确;C、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扁形动物没有中枢神经系统,无反射弧,C错误;D、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D错误。故选B。【点睛】25.心脏跳动主要由心肌细胞收缩引起的,心肌细胞能接受自主神经的调控,自主神经末梢与心肌细胞膜之间形成的神经—肌肉突触易受某些毒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心跳加快或减慢。下列能导致心跳减慢的是( )A.某种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竞争性结合,不能使Na+通道开放B.某种蛇的神经毒素促进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C.烟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Na+通道开放D.毒扁豆碱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导致乙酰胆碱增加【答案】A 【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某种箭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竞争性结合,不能使钠通道开放,心肌细胞不能兴奋,可导致心跳减慢,A正确;B、某种蛇的神经毒素促进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心肌细胞兴奋性增强,会导致心跳加快,B错误;C、烟碱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钠离子通道开放,心肌细胞兴奋,会导致心跳加快,C错误;D、毒扁豆碱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乙酰胆碱起作用后不能立即被灭活,持续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心肌细胞兴奋性增强,会导致心跳加快,D错误。故选A。26.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联系,并连有电流计Ⅰ(两电极位于Q点位置的膜外和膜内)、Ⅱ(R处和S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宜刺激后,电流计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P→Q兴奋传导过程B.电流计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C.电流计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处无K+外流D.电流计Ⅰ发生一次指针偏转,电流计Ⅱ发生两次指针偏转【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①→②电位变化表示产生动作电位,对应于Q点的兴奋,A错误; B、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B正确;C、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说明已经恢复静息电位,因此,Q处有K+外流,C错误;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电表Ⅱ的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错误。故选B。27.图甲表示突触,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的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图甲中a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一定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C.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液体环境中,则图乙所示膜电位峰值会高于+40D.当神经纤维处于图乙中②对应的状态时,会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b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图乙①-③是动作电位形成,③-⑤是静息电位恢复过程;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详解】A、图甲中a是突触前膜,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B、图甲中a处释放的递质若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不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所以a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一定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B正确;C、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液体环境中,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形成的动作电位峰值上升,则图乙所示膜电位会高于+40mV,C正确;D、图乙中②为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此时Na+ 通过钠离子通道顺浓度梯度运输进入细胞内,故若神经纤维处于乙图中②对应状态时,Na+通过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故选D。28.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未受刺激时,图甲中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测得的是静息电位B.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合成神经递质C.神经递质经胞吐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D.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都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详解】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接在细胞同一侧,图甲中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测得的不是静息电位,A错误;B、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B错误;C、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C错误;D、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增大,都有电位变化,D正确。故选D。29.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是生物大分子【答案】B【解析】【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在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神经递质释放依赖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会导致更多Ca2+进入突触前膜神经元,释放更多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强度增加,但递质作用后会被分解,不会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A错误;B、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分解,不进入细胞内,C错误;D、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多数是小分子,少数是生物大分子,D错误。故选B。30.每年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厉行禁毒是我国一贯的立场和主张,面对当前禁毒新形势,青少年要掌握毒品致病机理的相关知识并做好禁毒宣传。结合下图及可卡因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功能B.长期吸食可卡因会使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C.多巴胺与结构①特异性结合并进入下一个神经元D.“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会出现焦虑、失望、抑郁等情绪【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多巴胺受体,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详解】A、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使多巴胺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功能,从而使兴奋延长,A正确;B、可卡因的作用是使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失去作用,因此长期吸食毒品会使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B正确;C、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与结构①特异性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但神经递质不会进入下一神经元,C错误;D、多巴胺使人产生快感,瘾君子产生了多巴胺依赖性,不吸食毒品会表现精神萎靡、焦虑、失望、抑郁等情绪,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0分)31.为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的能力,某校高二年级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了人群中遗传病的调查。(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____________而引起的人类疾病。(2)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手段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3)某小组在对某遗传病患者家族进行调查时,绘出如下家族系谱图,请你据图分析该小组调查的遗传病可能是哪种类型?____________(填“白化病”,“原发性高血压”,“唐氏综合征”)。小组同学在整理资料时不慎将其撕破,后经同学们回忆,大致绘出以下甲、乙两张图,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4)同学们根据全年级汇总的数据,可按___________公式计算遗传病的发病率。 (5)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将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如果9号个体和10号个体再生一个孩子,请你帮助推测,这个孩子是不患该遗传病的健康男孩概率为______________。【答案】①.遗传物质改变②.遗传咨询③.产前诊断④.白化病⑤.乙⑥.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⑦.3/8【解析】【分析】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2、分析系谱图:图中9号和10号个体表现为正常,其女儿15号个体患病,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2)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为多基因遗传病,唐氏综合征为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根据该家族系统图中9号和10号个体表现为正常,其女儿15号个体患病,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该小组调查的遗传病可能是白化病。甲遗传系谱图中,13号和14号患病,其女儿20号正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遗传系谱图中,13号和14号正常,其女儿20号患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正确的是乙。(4)同学们根据全年级汇总的数据,可按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公式计算白化病的发病率。(5)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该遗传病受A/a控制,9号和10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如果9号个体和10号个体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不患该遗传病的健康男孩概率是3/4×1/2=3/8。【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概念、预防遗传病的措施,能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并计算相关概率。32.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NA2HPO4、KH2PO4的溶液,pH=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分别加入25ml实验材料→测pH→滴加5ml0.1mol/L的HCl、摇匀→测pH→倒去烧杯中溶液后充分冲洗→重复实验并记录。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实验开始时都应测量三种材料的pH值,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该同学用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试回答:①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起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本探究实验还应该补充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②.加水③.清水中加HCL后,溶液pH值下降④.对照⑤.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⑥.加入NAOH后,血浆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1)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此实验是观察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在实验开始时都应预先测量pH值,以获得实验前数据,以便与实验后溶液pH值做比较。(2)①加水组实验前是呈中性,加HCl后,溶液pH值应该下降,因此加水组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符合科学。②根据图中曲线可以分析,缓冲液组具有一定的维持pH的能力,血浆组维持PH组能力最强。由此可得知,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与血浆组起对照作用。③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3)血浆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设置实验时,可设置酸性、中性和碱性等条件下观察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本实验还需添加NaOH,测量血浆pH值的变化,血浆pH值仍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样 实验更完善。【点睛】技巧:实验如何设置,要从实验题目出发进行分析。该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溶液有酸性、碱性和中性,所以实验应该设置酸性、中性和碱性等条件下观察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33.兴奋性是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先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之后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于不同时间点重复上述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是以细胞膜的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___________。(3)在缺氧处理20min时,给予细胞25pA强度的单个电刺激______(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缺氧时间(2)降低(3)①.不能②.刺激强度低于阈强度【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题图分析:本实验目的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故自变量为缺氧时间,因变量是静息电位的变化和阈强度的变化。【小问1详解】该实验目的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中枢神经细胞兴奋性的影响,自变量为缺氧时间。【小问2详解】 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息电位是以细胞膜的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mV。图中显示,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静息电位数值先下降,而后增加,当静息电位由-60mV变为-65mV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会降低,因为,此时需要更强刺激才能使细胞达到同等兴奋程度。【小问3详解】结合图示可知,缺氧处理20min,阈强度为30pA以上,所以给予25pA强度的刺激低于阈强度,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点睛】明确实验目的并据此分析相关的实验设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解答题中相关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含有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34.甲图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研究发现,当轴突a引起神经元e兴奋后,该兴奋在传导中可被轴突d抑制,如图乙所示(●、○表示阴、阳离子);在轴突a兴奋前,先使轴突b兴奋,则会引起神经元e的兴奋性降低,甚至不发生兴奋而出现抑制效应。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突触由突触前膜、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构成,兴奋在突触上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内的____________中,通过______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2)a释放的神经递质使神经元e产生兴奋,此时e膜内侧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3)d释放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最终使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打开,引起阴离子内流,从而出现抑制效应。在突触间隙中的部分递质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返回d内而再利用,由此可知图乙①是____________。(4)在a兴奋之前,若b先兴奋,会导致e兴奋性降低。究其原因是b释放的神经递质X使a释放神经递质的量____________(增加/减少),导致__________内流量减少。X能够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而对突触后膜无作用,其原因是X特异性受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突触间隙②.突触后膜③.突触小泡④.胞吐(2)由负变正(3)①.离子通道②.载体蛋白(4)①.减少②.钠离子(或Na+)③.只存在于突触前膜【解析】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兴奋在突触上单向传递。甲图中a、b、c、d是轴突末梢,构成突触前膜;e是细胞体,构成突触后膜;乙图中①是突触前膜上的载体蛋白,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小问1详解】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兴奋在突触上单向传递。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内突触小泡内,通过胞吐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小问2详解】a是轴突末梢,构成突触前膜。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到一定强度刺激后,膜外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所以若a释放的神经递质使神经元e产生兴奋,此时e膜内侧的电位变化为由负变正。【小问3详解】d是轴突末梢,构成突触前膜。d释放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上的阴离子通道打开,引起阴离子内流,使其更难产生动作电位,不能传导兴奋。结构①是突触前膜载体蛋白,可与突触间隙中的部分神经递质结合,消耗ATP,通过主动运输将突触间隙中的部分神经递质返回d内而再利用。【小问4详解】a和b是轴突末梢,构成突触前膜,在a兴奋之前,若b先兴奋,会导致e兴奋性降低,说明b释放的神经递质X使a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减少,导致e细胞膜钠离子内流减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度下降,导致e兴奋性降低。X能够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而对突触后膜无作用,是因为X特异性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前膜。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12-06 15:05:02
页数:28
价格:¥2
大小:879.1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