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安庆一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中国必须再次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里“重新建构”是指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B.从强调礼治到重视法治C.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D.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中国必须再次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的政治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礼治和法治,排除B项;分封制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有序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地方自治,排除D项。故选A项。2.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这一改革A.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B.削弱了长期以来士族阶层统治C.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D.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故选A;材料信息与削弱士族阶层的势力无关,排除B;明初进行官制改革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利于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排除C;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排除D。【点睛】3.在古代雅典,无论是经抽签还是选举任命官员,只有通过任职资格审查程序并且完成宣誓仪式后,才能正式管理城邦的事务。虽然公民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履行公共职责,但官员候选人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接受任职资格审查。这些规定旨在A.强化公民权利B.减少官员数量C.维护城邦政治D.确立宪法权威 【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只有通过任职资格审查程序并且完成宣誓仪式后,才能正式管理城邦的事务”体现的是雅典官员在任职之前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这主要是为城邦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进而维护城邦政治的健康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强化公民权利、减少官员数量及确立宪法权威的说法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4.1793年,华盛顿遇到了一系列法律问题,他指令国务卿写信给最高法院大法官,要求他们提供意见。大法官回信说,经过慎重考虑,如果他们经不起诱惑而对与法庭职务无关的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是不恰当的,因此拒绝发表意见。他们还提醒道,总统只是行政分支的首脑,宪法规定他只有权召集行政分支的官员,法官不归他管。这一事例表明的政治理念是A.权力分立B.主权在民C.共和主义D.联邦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总统只是行政分支首脑,宪法规定他只有权召集行政分支的官员,法官不归他管”可知,材料体现了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国会有立法权、总统有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并相互之间制衡,以维护美国的民主共和体制,故A正确;主权在民指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共和主义指认定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和王朝统治原则,材料内容都没有体现这两种理念,故排除B、C;联邦原则是调整联邦政府与地方各州之间关系的原则,而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联邦政府内部权利的分配,故排除D。5.下表所示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统计(单位: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一结构县别庆阳合水镇原清涧绥德机关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党派共产党233203203547545国民党17314317—333507无党派2432751266711021A.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B.适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构成情况可以看出,实行的是三三制原则,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抗战,适应当时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B正确;在部分县参议员数量方面,共产党并不占据优势,排除A;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1940年国共两党处于合作时期,排除D。6.1912年,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临时约法》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上,特意将原来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负有实际责任,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副署才能发生效力。这项规定产生的实际后果是A.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维护B.行政权力划分陷入混乱C.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进程D.政党政治实现高度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孙中山为限制袁世凯,将原来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负有实际责任,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副署才能发生效力。这一规定将行政权力人为的切割,导致行政权力划分陷入混乱,B正确;《临时约法》的这一规定并不能有效的限制袁世凯,即不能维护民主共和政体,A排除;《辛亥革命》并未完成政治民主化,排除C;D中的“高度发展”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7.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A.托古改制的策略B.恢复周制的意志C.尊崇儒学的思想D.继承传统的决心【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改革措施多附会儒家经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举措是进行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的阻力,故选A;王安石此举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而非为了恢复周制和尊崇儒学,更不是为了传承传统,排除BCD。8.晚清思想家郑观应说“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此其用也。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该言论A.与魏源的思想主张一致B.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C.对洋务运动持批判态度D.要求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以总结出郑观应认识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体”与科学技术层面的“用”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郑观应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基于上述认识,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遗其体而求其用”,舍本逐末,故答案为C;魏源强调学习科学技术,没有涉及到制度,与材料不一样,A错误;材料没有提出全面学习西方文化,C错误;材料提出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提出中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D错误。9.如表所示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类型来源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A.重视应试能力B.限制了社会流动C.选拔人才公平D.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科举考试考生的来源更加多样,突破了世家大族的限制,这明显是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D;根据考生的来源不能说明唐朝科举制重视应试能力,排除A;唐代的科举制有利于推动社会流动,排除B;表格中没有科举制的选拔标准,不能体现选拔人才公平,排除C。10.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官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等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表明此时()A.官吏升迁基本依据考课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 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官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等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官吏都要接受考课,根据政绩进行赏罚,A项正确;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儒法杂糅”,排除B项;材料涉及官吏考核,与官员选拔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涉及官吏考核,无法得出“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排除D项。故选A项。11.“夫纠察之官,是持邦宪,耳目之任,以司君听。”据下表可知,唐代时代监察官事迹唐高祖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诚直,指陈得失,无所回避,被提拔为侍御史唐太宗侍御史张行成“纠劾不避权威”为官员所忌惮唐代宗苏州刺史李栖筠觐见代宗“敷奏祥明,不事权贵”,留任御史大夫A.监察制度已逐渐完善B.监察官最受皇帝重视C.监察职能产生了变化D.监察有助于社会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代检察官行使监察职能,“侍御史张行成‘纠劾不避权威’为官员所忌惮”可知唐代监察有助于社会治理,故D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监察制度已完善,故A排除;通过材料不能得出监察官最受皇帝重视,故B排除;材料没有监察职能的变化,故C排除。12.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答案】A【解析】【详解】“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不是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故B错误;“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 13.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70年确立了一套沿用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B.英国政府的推动C.工业革命的影响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的英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世纪以来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政府管理越来越复杂,需要职业官僚体系,英国政府改革了文官制度。运用唯物史观中经济决定政治的规律,题干所问的主要原因要从经济方面思考,因此工业革命影响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C项正确;ABD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14.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制。令人惊讶的是,废除这样一种关联无数人切身利益的选官制度,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社会风波,而是能够较平稳的实施。这说明A.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B.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C.近代中国国民权利意识尚未觉醒D.教育形式内容革新渐成社会共识【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即清末新政时,广大社会成员认可清廷废除与传统读书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科举制,说明洋务运动以来,教育形式内容的革新渐成社会共识,D项正确;新式学堂激增改变旧式价值观念只是当时变革阻力较小的客观原因之一,不是本质问题,A项错误;清末新政有效满足民众利益诉求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早在19世纪末近代中国国民的权利意识已经开始觉醒,C项错误。15.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刘仲谦,年38岁,男性,河南省开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中华民国叁拾陆年叁月A.高等教育相对落后B.女性参政尚未实现C.文官选拔比较规范D.地方自治较为发达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刘仲谦是在通过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后,发给及格证书,这说明文官选拔比较规范,C项正确;材料未显示高等教育状况,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女性参政情况,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来地方自治较为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16.1982.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些措施A.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B.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C.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D.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原干部人事制度缺乏严格的淘汰与退休机制,现在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领导班子,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有利于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竞争机制,从而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故选C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时间为“1982、1983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十四大会议,公务员制开始推行是1993年,故排除B和D。17.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乡饮酒的内容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为民读律”,说明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和使民众遵守法令,故选D;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宣讲内容,无法体现辩论,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编制法典的信息,排除B;材料信息与扶贫济困无关,排除C。【点睛】18.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不久后晋国赵鞅也“铸刑鼎”。而在此以前法律不公开,人们不知道他们触犯哪条法律,也不能预测刑罚的轻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成文法在社会上得到了普及B.礼乐制的教化功能日益加强 C.政治制度即将发生深刻变革D.宗法制度的影响力日渐消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鼎”是周天子地位与权力的象征,而现在诸侯也可以“铸刑鼎”,说明天子的权威受到挑战。而把法律公开,也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反映出政治制度即将发生深刻变革,C项正确;普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礼乐的教化功能强弱,排除B;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宗法制的瓦解,排除D。19.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可得出罗马法的调整是为了适应当地罗马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商业纠纷,因此法律也要适当的调整,C正确;材料只说债务关系转移,但私产的观念没有动摇,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出是保护谁,排除B;D项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D。20.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在美国,总统无权阻止法律的制定,他也不能回避执行法律的义务。他的诚挚热心的合作,对政府工作的推行无疑是有用的,但也并非绝不可少。据此可知,美国()A.总统施政受制于国会B.崇尚权力制衡的理念C.行政权有扩大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矛盾突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总统须遵守法律,与国会合作对政府工作有利,但“并非绝不可少”,这说明行政权和立法权是相互制衡的,而不是一方压制另一方,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错误理解材料,材料中说的是行政权与立法权的相互制衡,而不是行政权扩大;D项材料未体现。21.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指出,“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播撒至所有的人,且亘古不变……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他意在强调A.法律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B.罗马法受到希腊文化影响C.理性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D.自然运行规律会影响法律 【答案】A【解析】【详解】西塞罗指出自然法是永恒的正确理性,可播撒至所有的人,且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有效的,意在强调法律应该具有普遍的适用性,A项正确;罗马法受到希腊文化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理性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自然运行规律会影响法律,D项错误。22.1179年,有教会规定:“要将充足的圣俸留给每个教堂,主教要告诉神职人员和学者们,教师的需求必须满足,求知的大门向求学的人敞开”。教会如此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社会教化,稳定社会秩序B.保存古典文化,传承古典精神C.培养神职人员,维护教会利益D.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西欧)。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提供充足的圣俸,满足教师的需求,开放神学教育等,说明教会要培养更多的神职人员,以维护教会的利益,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教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神职人员,不是稳定社会秩序,排除A项;材料所述教会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教会利益,不是传承古典精神,排除B项;教会发展神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教会利益,不是促进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23.“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下表反映出我国()年份文件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7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A.新中国成立初期忽视环境保护B.日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及相关知识可得,这都是出台相应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建国初期的忽视环境的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管理机制,排除B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说法过于宽泛,材料体现的是环境方面的法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4.《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出台的第一部基本法,被毛泽东誉为“普遍性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该法律的颁布A.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成果B.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遵循新中国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D.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规定了男女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男女平等,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所以有利于促进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形成,故选D;该法律的颁布是在1950年,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以前,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排除B;新中国宪法是在1954年才颁布的,排除C。25.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封署名为“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来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随即引发了一场长达半年、覆盖全国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这一讨论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也助长了个人主义的泛滥。与这场讨论直接相关的是A.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B.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C.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D.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引发了一场长达半年、覆盖全国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这一讨论不仅引发了人 们的思考,也助长了个人主义的泛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这一讨论直接相关是“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创的群众性活动,故选C;材料中反映的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无关,排除A;《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2001年颁布的,排除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开展是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做了思想准备,排除D。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十九世纪,英国在一些大的部门,在大臣以下,先后设立了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辅佐大臣在内阁的政务和部内事务。这样,英国政府机构里的官员逐渐分成了两类:政务官和文官。各部门的大臣、国务大臣、政务次官等少数官员是政务官,他们参加议会的活动,参与制定政策,与内阁共进退。常务次官以下的广大政府官员组成文官队伍,他们负责执行政策,是常任官员,其去留不受政潮的影响。法律规定: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不得兼为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活动。——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材料二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现的基本特点。(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分析其积极影响。【答案】(1)主要内容:文官不能参加党派活动;设立常务次官;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选拔。基本特点: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公开考试。(2)构想:国家的官员应该是国民公仆;为提高官员素质,国家需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官员;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获得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先后设立了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可归纳出设立常务次官;根据材料“录用文官要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文官不得兼为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活动”可归纳出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 试选拔和文官不能参加党派活动。特点:根据材料中文官同政党的关系来看,体现的是政治中立;根据材料文官的任期来看,体现的是职务常任;从文官的选拔方式来看,可归纳出公开考试。(2)构想:根据材料“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可归纳出国家的官员应该是国民公仆;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可归纳出为提高官员素质,国家需通过考试选拔录用官员;根据材料“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可归纳出对官员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积极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维护资产阶级民主、促进民主政治发展、丰富国家治理体系及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之上,形成了家国合一的宗法伦理。中国法紧随宗族制成为道德执行工具,维护宗法等级是中华法系特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法家产生,法家“缘法而治”本质是权力本位;其典型观点“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立法集于君主,不承认民众权利。中国古代权力观念发达,所谓法,一是刑法,二是官僚机构组织法,形成了异常发达的以公法为主的法律体系。法家强调“尊卑贵贱皆从法”,但在实践上,只对被统治者有威慑力,法治作为德治补充,为人治服务,这是中国法落后、缺乏法治精神的真正原因。——摘编自《中国古代的“依法治国”》材料二在罗马早期社会中,商品经济孕育着自由、平等观念。个人意识使罗马公民在人与人,人与城邦之间表现为契约关系,使法律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成为独立系统。古罗马法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罗马人把法治视为至高无上的信念和自然理性,注重法律的正义性和公正性。罗马以权利为本位的法治建设,把私人权利看作国家权利的最高准则,使私法成为罗马法的灵魂和精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成为国家运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体现在罗马各个角落,共和国的法治精神成为西方法律的渊源。——摘编自《古罗马共和国的“法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古罗马法治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和古罗马法治不同特点的原因。【答案】(1)中国:以权力为本位;公法为主、异常发达;法律只对被统治者有威慑力;作为德治补充,为人治服务;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罗马:以权利为本位;重视私人权利和私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治国基本方略和基本准则;维护公民权利。(2)中国: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分散性,需要加强国家的控制力;受中国家国同构的宗族宗法观念影响,法律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秩序和君主统治服务;中国古代人治社会,权力观念发达,更多多关注国家权力立法;长期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思想,提倡以德治国,法治处于从属地位。 罗马:商品经济孕育着自由、平等观念,形成人人平等的思想基础;个人意识之上建立的契约关系,使法律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一定程度上在立法上限制了贵族特权;公民是罗马社会政治的主体,维护公民权利是法律的主要任务。【解析】【详解】(1)中国古代法治特点,根据材料“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法家产生……本质是权力本位”可知以权力为本位;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权力观念发达,所谓法,一是刑法,二是官僚机构组织法,形成了异常发达的以公法为主的法律体系”可知公法为主、异常发达;根据材料“在实践上,只对被统治者有威慑力”可知法律只对被统治者有威慑力;根据材料“法治作为德治补充,为人治服务,这是中国法落后、缺乏法治精神的真正原因”可知作为德治补充,为人治服务;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古罗马法治的特点,根据材料“罗马以权利为本位的法治建设,把私人权利看作国家权利的最高准则,使私法成为罗马法的灵魂和精髓”可知以权利为本位;重视私人权利和私法;根据材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成为国家运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体现在罗马各个角落,共和国的法治精神成为西方法律的渊源”可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治国基本方略和基本准则;维护公民权利。(2)法治不同特点的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之上,形成了家国合一的宗法伦理。中国法紧随宗族制成为道德执行工具,维护宗法等级是中华法系特质”可知中国古代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分散性,需要加强国家的控制力;受中国家国同构的宗族宗法观念影响,法律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秩序和君主统治服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人治社会,权力观念发达,更多关注国家权力立法;长期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思想,提倡以德治国,法治处于从属地位。根据材料“商品经济孕育着自由、平等观念。个人意识使罗马公民在人与人,人与城邦之间表现为契约关系,使法律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成为独立系统。古罗马法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罗马人把法治视为至高无上的信念和自然理性,注重法律的正义性和公正性”可知商品经济孕育着自由、平等观念,形成人人平等的思想基础;个人意识之上建立的契约关系,使法律摆脱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一定程度上在立法上限制了贵族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是罗马社会政治的主体,维护公民权利是法律的主要任务。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1921年10月10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某一回革命。(要求:史实准确,表述清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答案】示例:(言之有理有据,可适当给分)周朝的革命:是指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周天子为维护与巩固统治而进行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将土地和人 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和再分封的权力。对天子要承担服从命令、镇守疆土、朝觐述职、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等义务,以拱卫周王室。从而打破了之前的氏族部落政治,所以是一次革命性的制度创新。汉朝的革命:是指汉朝选官制度的变化,即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作为选官方式。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察访有德行和才能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考核,量才授官,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取代了以前以世袭官制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重血缘出身到考查品德、才能,打破了血缘和门第。以才能和品德作为选拔标准,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致力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和平均地权。1911年10月10日革命派发动武昌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成立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并于1912年3月初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宪法。虽然最终袁世凯接管了革命果实,有过短暂的专制、独裁与复辟,但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所以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也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解析】【详解】简析: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材料,提取其中“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等信息,确定一回革命,如“周朝的革命”或者“辛亥革命”;随后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所选革命的含义、表现和意义(性质、作用和历史地位)等;最后在简析的基础,强调所选革命的特性,如指出周代革命的制度创新、说明汉朝革命的社会意义或辛亥革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等;整个解题过程中,注意史实准确,表述清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30 14:45:01 页数:14
价格:¥2 大小:312.1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