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A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2

2/32

剩余3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一地理(A卷)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凌日和冲日是两种天文现象。太阳系中的行星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所谓的冲日,通常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读图,完成下列小题。某行星冲日图某行星凌日图1.太阳系中地球两侧相邻的行星是()A.木星与土星B.金星与火星C.金星与木星D.火星与土星2.下列关于凌日和冲日说法正确的是()A.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行星,可发生凌日现象B.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可发生冲日现象C.在地球上既可看到火星凌日,也可看到火星冲日D.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可发生凌日现象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太阳黑子数与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季节降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季节降雨强度()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B.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C.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负相关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4.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A.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B.江淮地区降雨强度增大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地球上生命出现后,生物多样性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出现变化。图示意古生代至新生代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地表温度从石炭纪到白垩纪()A.持续下降B.波动下降C.持续上升D.波动上升6.图中()A.展示了从元古宙到新生代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B.二叠纪比三叠纪生物多样性丰富C.寒武纪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并且是哺乳类动物繁盛时期D.推动生物演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炽热岩浆 7.乙时期物种大灭绝最有可能()A.与地表升温有关B.与地磁变化有关C.与植物中毒有关D.与陨石撞击有关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①~④表示地球内部圈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软流层在③圈层的顶部B.莫霍面是①②圈层的分界C.④圈层是外地核D.岩石圈由①和②圈层共同组成9.对图中M、N两种地震波的解释,正确的是()A.M是纵波,传播速度较慢B.N是横波,传播速度较快C.N在固、液、气三态中都能传播D.M只能在液态中传播10.下图为沿85°E的地形剖面及莫霍面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图示区域()A.地势北高南低,起伏较大B.海拔高度与地壳厚度呈负相关C.莫霍面的深度大于全球平均值D.莫霍面是地壳和软流层的分界11.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天山周边发现大型恐龙化石,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下表为该类恐龙生存 的地质年代特征。据此完成问题。地质年代距今时间(万年)构造阶段植物演化阶段动物演化阶段中生代25200-6600联合古陆解体裸子植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该地质年代()A.温暖海水中出现三叶虫B.是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时期C.被子植物已经基本灭绝D.已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图示圈层①②③④依次()A.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任务,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图为嫦娥五号部分返回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②点位于平流层B.③点空气压强最小C.①点与④点气温相同D.④点水汽最丰富 15.嫦娥五号返回路线中()A.①到②点,大气均呈电离状态B.②点大气主要成分为臭氧C.②到③点,大气密度逐渐减小D.④点以后即进入了对流层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这种现象称为逆温。有人说,逆温是雾霾的帮凶。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图8为某次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8,完成下面小题。16.图中辐射逆温发生过程的先后顺序为()A.b→c→d→a→bB.c→d→b→a→cC.b→a-c→d→bD.c→a→b→d-c17.逆温层成为雾霾帮凶的原因是()A.使大气污染物增多B.使污染物沉降至地面C.加剧污染物危害程度D.阻碍污染物向高空扩散2020年2月,南极某科考站附近的地面上出现了“西瓜雪”现象。科学家表示,这是因为雪中含有一种叫极地雪藻的微生物,它们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存,并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升温时会迅速生长并呈现粉红色。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相比普通的雪,“西瓜雪”的出现会使图中()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19.如果“西瓜雪”现象在南极地区大面积频繁发生将()A.引发臭氧增多B.导致土壤酸化 C.利于生态平衡D.加剧气候变暖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是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米、直径达10米)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集热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铺鹅卵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A.B.C.D.21.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主要目的是()A.提高棚内升温效果B.降低设施建设成本C.降低棚内昼夜温差D.减小棚内地面风速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图示意大连西山水库周围的四处地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下列能够正确表示西山水库夏季湖陆风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3.夏季炎热的中午能够感觉到凉爽西北风吹来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变式1】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5.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6.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7.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减少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8.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在认识到城市内涝问题的严峻性后,上海市打造“雨水银行”,让“天落水”循环使用。读左图“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和右图“快排模式与海绵城市”对比图,完成下面小题。29.“雨水银行”的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A.水汽输送量减少B.地表径流量减少C.下渗量减少D.蒸发(腾)量增加30.“海绵城市”与传统“大雨快排”措施的差别是()A.“快排”措施增加了城市的可用水量B.“快排”措施与自然水文环境相仿C.“海绵城市”增大了城市地表排水量D.“海绵城市”提高城市抗旱防涝能力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4小题,共40分。31.为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某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帮助该同学完成学习探究任务。学习材料: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太阳系模式图(图)行星距太阳(地球=1)体积(地球=1)赤道半径(千米)水星0.3870.0562440金星0.7230.8566050地球1.001.006378火星1.520.153395木星5.201316.0071400土星9.50745.0060000 天王星19.2065.2025900海王星30.1057.1024750活动一读表和上图,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该同学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是这样描述的: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照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可观测宇宙、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和其他行星在同一条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不同。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排在第三位,地球内侧相邻的是金星,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1)请你挑出该同学描述中的错误,按示例格式抄写错误原文并改正。【示例】错误1.原文:河外星系改正:银河系活动二参考表和上图,制作太阳系模型模拟地球的宇宙环境。(2)读“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照片”,请你从科学性角度对该同学制作阳系模型进行简单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在一年时期内太阳实际照射时数的总和,以小时为单位。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甲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荒地、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面积广,并且地势开阔、平缓,土地资源优势突出,有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的优势。(1)简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特点。(2)分析甲地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3)列举两项生活中利用太阳能的实例。33.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建筑及人类活动引起热量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积聚,导致市区温度显著高于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效应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下图为2005年、2020年北京市夏季白天城市热岛高概率区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北京市热岛高概率区的空间变化特征。北京市山地与平原之间多山谷风。下图为北京市热力环流示意图。 (2)补全上图,并解释图中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山风的原因。(3)提出有助于缓解北京市城市热岛的措施。34.图为北半球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海洋)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气压分布判断图示季节为北半球____(夏季/冬季),因为此时相对于海洋,陆地气压____,气温____,这是由于海陆的____差异所导致的。(2)与北京相比,判断台北风力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3)此时P地的风向最接近____。A.西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4)若用A’、B’分别表示甲地和北京两地高空的气压,则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两地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____。A.B.C.D.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一地理(A卷)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凌日和冲日是两种天文现象。太阳系中的行星在绕日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一小黑圆点在日面缓慢移动,这就是凌日现象。所谓的冲日,通常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180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读图,完成下列小题。某行星冲日图某行星凌日图1.太阳系中地球两侧相邻的行星是()A.木星与土星B.金星与火星C.金星与木星D.火星与土星2.下列关于凌日和冲日说法正确的是()A.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外侧的行星,可发生凌日现象B.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可发生冲日现象C.在地球上既可看到火星凌日,也可看到火星冲日D.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可发生凌日现象【答案】1.B2.D【解析】【分析】【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两侧相邻的行星是金星与火星,故正确答案为B。【2题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能够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应该位于太阳和地球轨道之间,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的行星,即地内行星可发生凌日现象,D正确,A错误;冲日现象通常是指在地球上观察的行星和太阳的位置相差 180度,即该行星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行星、地球、太阳排成一条直线时可发生冲日现象,行星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说明地内行星不能发生冲日现象,B错误;火星位于地球轨道外侧,会出现冲日现象,但不会出现凌日现象,C错误。【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距日远近的排列顺序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能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为地球轨道内侧的行星,包含水星和金星;能发生冲日现象的行星,为地球轨道外侧的形成,主要为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下图为一段时间内太阳黑子数与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季节降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季节降雨强度()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B.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C.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负相关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4.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A.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B.江淮地区降雨强度增大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答案】3.D4.A【解析】【3题详解】从图中可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季节降雨强度在湖北省东南部负相关;在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呈正相关;在图中中部地区相关性最小;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即安徽省北部,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4题详解】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太阳活动最强,易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即通信卫星信号易受干扰;不同地区降雨强度与黑子相关度不同,降雨强度不一定会增大;极昼与地球公转运动有关;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 太阳活动最强,耀斑爆发强度增加,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往往导致地球气候异常。2、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太阳活动会导致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因为太阳耀斑发射的电磁波扰动了或全部吸收了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3、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活动会造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4、太阳活动对航天活动的影响:大耀斑出现时射出的高能量质子,对航天活动有极大的破坏性。5、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进入地球两极上空,会使得大气电离,产生极光现象。地球上生命出现后,生物多样性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出现变化。图示意古生代至新生代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地表温度从石炭纪到白垩纪()A.持续下降B.波动下降C.持续上升D.波动上升6.图中()A.展示了从元古宙到新生代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B.二叠纪比三叠纪生物多样性丰富C.寒武纪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并且是哺乳类动物繁盛时期D.推动生物演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炽热岩浆7.乙时期物种大灭绝最有可能()A.与地表升温有关B.与地磁变化有关C.与植物中毒有关D.与陨石撞击有关【答案】5.D6.B7.A【解析】【5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表温度从石炭纪到白垩纪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D正确,ABC错误。故选 D。【6题详解】读图可知,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生物多样性总的变化趋势并不是越来越丰富,有明显的低值区,A错误;二叠纪比三叠纪生物多样性丰富,B正确;新生代第二个纪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并且是哺乳类动物繁盛时期,C错误;推动生物演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很多,其形成过程较为复杂,不是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炽热岩浆,D错误。故选B。【7题详解】从图中资料可以看到,乙时期物种大灭绝时期,其地表温度相较之前有很大上升,故乙时期物种大灭绝可能与地表升温有关,A正确;无法获取地磁、植物中毒、陨石撞击的相关知识,BCD错误。故选A。【点睛】新近纪是地史上新生代第二个纪,也是地史上发生过大规模冰川活动的少数几个纪之一,又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最突出的事件。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①~④表示地球内部圈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软流层在③圈层的顶部B.莫霍面是①②圈层的分界C.④圈层是外地核D.岩石圈由①和②圈层共同组成9.对图中M、N两种地震波的解释,正确的是()A.M是纵波,传播速度较慢B.N是横波,传播速度较快C.N在固、液、气三态中都能传播D.M只能在液态中传播【答案】8.B9.C【解析】【8题详解】软流层在②圈层(地幔)的顶部,A错误;莫霍界面是①(地壳)、②(地幔)圈层的分界,B正确;④圈层是地核的内部,C错误;岩石圈由①和②圈层的顶部(上地幔顶部)共同组成,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结合图片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判断,M为横波,传播速度较慢,N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AB错误;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中都能传播,C正确;横波只能在固态传播,D错误。故选C。【点睛】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具体地点的破坏程度,不同地点的地震烈度也不同。地震震级:地震震级通常指地震的大小,是依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的多少来划分地震震级的,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10.下图为沿85°E的地形剖面及莫霍面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图示区域()A.地势北高南低,起伏较大B.海拔高度与地壳厚度呈负相关C.莫霍面的深度大于全球平均值D.莫霍面是地壳和软流层的分界【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图可知,该区域内喜马拉雅山海拔较高,天山海拔较低,故地势南高北低,A错误;喜马拉雅山海拔高,对应的莫霍面也较深,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说明喜马拉雅山处地壳厚度大,故海拔高度与地壳厚度大致呈正相关,B错误;莫霍界面全球平均值约为17千米,图示区域莫霍面深度大于17千米,C正确;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D错误。故选C。【点睛】11.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天山周边发现大型恐龙化石,命名为“中国丝路巨龙”。下表为该类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特征。据此完成问题。地质年代距今时间(万年)构造阶段植物演化阶段动物演化阶段中生代25200-6600联合古陆解体裸子植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 该地质年代()A.温暖海水中出现三叶虫B.是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时期C.被子植物已经基本灭绝D.已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该类恐龙生存的地质年代特征表可知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是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成煤时期,B正确。三叶虫在古生代末期即二叠纪灭绝,因此中生代温暖海水中不会出现三叶虫,A项错误。被子植物相较于裸子植物要高级,出现于新生代,在中生代还未出现被子植物,C项错误。在新生代中期七大洲四大洋基本形成,而现代海陆分布格局是近现代形成的并且格局现在还在改变,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生物演化历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例如:由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由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由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到新生代最晚期出现了地球上最高级生物——人类。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图示圈层①②③④依次为()A.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12.A13.B【解析】【12题详解】考查地球圈层的判读,①向③供水,说明①是水圈;①向渗透,说明②是岩石圈;④向②降水,说明④大 气圈;③向④供氧,说明③生物圈,选择A。【13题详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的意思从字面看,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这说明土壤(岩石圈)为生物(生物圈)提供营养,结合上题分析,据此判断选择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圈层之间的关系,体现环境的整体性,学习要了解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任务,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图为嫦娥五号部分返回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②点位于平流层B.③点空气压强最小C.①点与④点气温相同D.④点水汽最丰富15.嫦娥五号返回路线中()A.①到②点,大气均呈电离状态B.②点大气主要成分为臭氧C.②到③点,大气密度逐渐减小D.④点以后即进入了对流层【答案】14.B15.C【解析】【14题详解】②点距离地面高度为60千米,超过平流层顶平均高度50——55km的范围,且根据图中大气垂直分层界线可知,②点位于高层大气,A错误。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图中③点距离地面高度最高,气压最低,B正确。①点与④点距离地面高度相等,但是海拔高度未必相等,且受下垫面性质影响,二者气温不一定相同,C错误。图中四点均位于高层大气,空气中的水汽集中分布在对流层,四点的水汽都不丰富,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电离层分布在80——500km高度的电离层,②点距离地面高度为60km,可能不在电离层,A错误。臭氧分布在平流层,②点位于高层大气,B错误。②点到③点,海拔越来越高,大气密度越来越小,C 正确。④点以后嫦娥五号仍然位于高层大气,之后进入平流层,最后落入对流层,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球外80~500千米的大气层,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们就像一面反射无线电波的镜子,使电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通信。如果对流层大气出现“上热下冷”(即随高度上升,气温也上升)现象时,空气对流运动减弱,这种现象称为逆温。有人说,逆温是雾霾的帮凶。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图8为某次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8,完成下面小题。16.图中辐射逆温发生过程的先后顺序为()A.b→c→d→a→bB.c→d→b→a→cC.b→a-c→d→bD.c→a→b→d-c17.逆温层成为雾霾帮凶的原因是()A.使大气污染物增多B.使污染物沉降至地面C.加剧污染物危害程度D.阻碍污染物向高空扩散【答案】16.B17.D【解析】【16题详解】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c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逆温现象尚未出现。夜间,随着地面附近降温快,在近地面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这种现象在黎明前最强(即逆温层的厚度最大),依次对应d、b。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依次对应a、c。所以辐射逆温发生过程的先后顺序为c→d→b→a→c,故选B。【17题详解】当逆温层出现时,密度大的冷空气在下,密度小的暖空气在上,无法形成对流,近地面污染物也就无法稀释(阻碍污染物向高空扩散),容易导致雾霾出现,D正确。逆温层本身并不会使大气污染物增多,A错误。逆温层通常位于较低的大气层中,它阻碍了污染物向上扩散到更高的高度,但并不直接导致污染物沉降至地面,B错误。逆温层的存在可能会加剧污染物在地面层的浓度,但并不会直接增加污染物的毒性或危害程度。污染物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其化学性质和浓度,而不是逆温层的存在,C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米,温度降低0.6℃左右。这种大气层 结构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输散,从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减轻。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层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该层空气上下层流动减弱,从而空气污染加重。2020年2月,南极某科考站附近的地面上出现了“西瓜雪”现象。科学家表示,这是因为雪中含有一种叫极地雪藻的微生物,它们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存,并在低温下保持“休眠”状态,升温时会迅速生长并呈现粉红色。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相比普通的雪,“西瓜雪”的出现会使图中()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19.如果“西瓜雪”现象在南极地区大面积频繁发生将()A.引发臭氧增多B.导致土壤酸化C.利于生态平衡D.加剧气候变暖【答案】18.C19.D【解析】【18题详解】2月南极某科考站附近地面上出现了“西瓜雪”现象,此时太阳直射点仍位于南半球,南极地区气温仍较高,材料提及极地雪藻升温时会迅速生长并呈现粉红色,地表反射率减弱,雪中微生物增多,使地面吸热增强,③地面吸收增强,C正确;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西瓜雪”的出现对①没有影响,A错误;②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地面吸热增强,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并不会减弱,B错误。④是大气逆辐射受“西瓜雪”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19题详解】极地雪藻升温时会迅速生长并呈现粉红色,如果“西瓜雪”现象在南极地区大面积频繁发生会使地面吸热增强,地面辐射增强,可能会导致大气温度上升,加速冰川融化,加剧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紊乱,C错误,D正确;“西瓜雪”对土壤酸化的影响并不大,B错误;“西瓜雪”现象与臭氧无关,排除 A。故选D。【点睛】变色可能是微型藻类繁殖的结果,比如使其呈现红色的就是“雪衣藻”中的类胡萝卜素。研究人员表示,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该现象可能导致极地冰雪消融失控。雪衣藻与大多数藻类不同,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以及阿尔卑斯地区等极端冰雪环境中。虽然这些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它们却是加速冰川融化的幕后推手。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是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米、直径达10米)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集热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铺鹅卵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A.B.C.D.21.集热棚内地面上铺鹅卵石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棚内升温效果B.降低设施建设成本C.降低棚内昼夜温差D.减小棚内地面风速【答案】20.B21.A【解析】【20题详解】除霾塔利用热力环流热升冷降原理,集热棚内地面铺设鹅卵石可在白天收集热量,使集热棚内空气升温增温,热空气上升运动,中间导流塔应为上升气流,根据环流特点,集热棚中心气流上升,故其两侧气流应流入集热棚,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21题详解】集热棚内地面铺设鹅卵石的作用是白天收集热量,使集热棚内空气升温更快,A项正确;铺设鹅卵石增加了建设成本,B项错误;集热棚内地面铺设鹅卵石使白天温度更高,白天温度更高,并不会降低集热棚内的昼夜温差,C项错误;鹅卵石会增强白天棚内温度,使得上升气流增强,环流增强,棚内风速可能增加,D错误。故选A。【点睛】集热棚其主要作用是聚集空气并通过镀膜玻璃对空气进行加热,促使热气流上升,集热棚内设置过滤网墙,被污染的空气在通过过滤网墙时,可以滤除掉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和杂质。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图示意大连西山水库周围的四处地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下列能够正确表示西山水库夏季湖陆风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3.夏季炎热的中午能够感觉到凉爽西北风吹来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22.B23.A【解析】【22题详解】据材料“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夏季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湖泊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湖区吹向陆地,①错误,③正确;夜晚,陆地降温快,气压高,湖泊降温慢,气压低,风从陆地吹向湖泊,②正确,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23题详解】夏季炎热的中午,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湖泊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湖泊吹向陆地,根据大连西山水库位于北半球,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上右偏约30-40°,再结合方向可判断,甲处吹西北风,乙处吹西南风,丙处吹东南风,丁处吹东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变式1】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25.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答案】24.B25.C【解析】24题详解】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平均温度为偏高,则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25题详解】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27.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减少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8.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答案】26.B27.C28.D【解析】【26题详解】本题考查水循环的过程。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B对,A错;植被破坏不会导致降水的变率增大,C错;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与河道淤积没有关系,D错。故选B。【27题详解】本题考查植被恢复对水循环的影响。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地面径流减少,③④对;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加,①错;森林植被恢复后,坡面径流减少,②错。③④正确,故选C。【28题详解】本题考查植被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由上题可知,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蒸腾量增加,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 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D正确,ABC错。故选D。【点睛】植被与水循环、河流的关系:①地表的植被能截留一部分水量,起到阻滞和延缓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和地下径流的作用,所以植被有削减滞缓洪峰、增加枯水期流量的作用(调节径流)。②在植被的覆盖下,土壤蒸发减少,但植物蒸腾增强,空气湿度增加,气温降低,森林地区,高大的林冠可阻滞气流,使气流上升,增加少量降水(调节气候)。③植被覆盖可减小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在认识到城市内涝问题的严峻性后,上海市打造“雨水银行”,让“天落水”循环使用。读左图“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和右图“快排模式与海绵城市”对比图,完成下面小题。29.“雨水银行”的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A.水汽输送量减少B.地表径流量减少C.下渗量减少D.蒸发(腾)量增加30.“海绵城市”与传统“大雨快排”措施差别是()A.“快排”措施增加了城市的可用水量B.“快排”措施与自然水文环境相仿C.“海绵城市”增大了城市地表排水量D.“海绵城市”提高城市抗旱防涝能力【答案】29.B30.D【解析】【29题详解】读图可知,“雨水银行”主要通过增强雨水下渗、集蓄等途径循环使用水资源,因此“雨水银行”的建设会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对水汽输送影响不明显,B正确,AC错误;图中显示,与快排模式相比,具有“雨水银行”功能的海绵城市蒸发(腾)量减小,D错误。故选B。【30题详解】读右图可知,“快排”措施排放了80%的雨水,从而导致城市的可用水量较小,A错误;“快排”措施是人们改造地表环境所致,与自然水文环境不同,B错误;图中显示,与“快排”措施相比,“海绵城市”排放的水量由80%减少为40%,C错误;“海绵城市”通过增强雨水下渗、集蓄等途径提高城市抗旱防涝能力,D 正确。故选D。【点睛】“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4小题,共40分。31.为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某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帮助该同学完成学习探究任务。学习材料: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太阳系模式图(图)行星距太阳(地球=1)体积(地球=1)赤道半径(千米)水星0.3870.0562440金星0.7230.8566050地球1.001.006378火星1.520.153395木星5.201316.0071400土星9.50745.0060000天王星19.2065.2025900海王星30.1057.1024750活动一读表和上图,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该同学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是这样描述的: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照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可观测宇宙、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和其他行星在同一条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不同。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排在第三位,地球内侧相邻的是金星,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1)请你挑出该同学描述中的错误,按示例格式抄写错误原文并改正。【示例】错误1.原文:河外星系改正:银河系活动二参考表和上图,制作太阳系模型模拟地球的宇宙环境。(2)读“该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照片”,请你从科学性角度对该同学制作阳系模型进行简单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答案】(1)错误1.原文:同一条椭圆轨道;改正:各自的椭圆轨道错误2.原文:公转方向不同;改正:公转方向相同错误3.原文:地球外侧相邻的是土星;改正:地球外侧相邻的是火星错误4.原文: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改正: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2)从天体的大小、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各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公转轨道的形状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例如:各行星大小的比例不符合实际;建议依据行星的实际大小,按照相同比例缩小制作模型。【解析】【分析】本题以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和太阳系模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地球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图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各自的轨道且公转方向相同;地球外侧相邻的是火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所以对原文中的“同一条椭圆轨道”改正为各自的椭圆轨道;“公转方向不同”改正为公转方向相同;“日地平均距离约1.5千米”改正为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小问2详解】土星和木星的体积应该最大,模型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不能充分体现八大行星的体积与质量,最好按一定的比例同等缩小。各个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各个天体与太阳的距离与实际不符,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年日照时数是指在一年时期内太阳实际照射时数的总和,以小时为单位。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材料二甲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荒地、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面积广,并且地势开阔、平缓,土地资源优势突出,有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的优势。(1)简述图中年日照时数的分布特点。(2)分析甲地建设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3)列举两项生活中利用太阳能的实例。【答案】(1)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日照时数多在2400-3600小时之间。(2)甲区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未利用土地面积广,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建设。(3)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解析】【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能利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中等值线数值,东南方向的数值最小,范围是2200-2400小时,中间的数值范围是2800-3000小时,西北方向最大值的数值范围在3600~3800小时;故年日照时数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增,日照时数多在2400-3600小时之间。【小问2详解】甲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地广人稀,未利用土地面积广,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开阔,建设成本较低 等。【小问3详解】生活中太阳能利用比较普遍,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电池等。33.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建筑及人类活动引起热量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积聚,导致市区温度显著高于郊区的现象。城市热岛效应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下图为2005年、2020年北京市夏季白天城市热岛高概率区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北京市热岛高概率区的空间变化特征。北京市山地与平原之间多山谷风。下图为北京市热力环流示意图。(2)补全上图,并解释图中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山风的原因。(3)提出有助于缓解北京市城市热岛的措施。【答案】(1)高概率区面积扩大;向北、南方向扩展;西部面积缩小;形态由团块状向条带状转变等。(2)绘图如下。 夜间山地降温快,空气下沉,吹山风;城区气温高,空气上升,空气从四周流入城市,与山风叠加,使山风增强。(3)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降低能源消费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控制城市人口数量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城市热岛效应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应用、热力环流的成因、原理、城镇化问题的形成、表现、措施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材料2005年、2020年北京市夏季白天城市热岛高概率区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总体上,高概率区面积扩大;局部上,向北、南方向扩展,西部面积缩小;形态上,由团块状向条带状转变。【小问2详解】绘图如下: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山风的原因可以分别从山谷风的成因以及城市风的成因论述。山谷风方面,夜间山地降温快,空气下沉,吹山风,由山区吹向城区;城市风方面,由于热岛效应,城区气温高,空气上升,空气从四周流入城市,也由山区方向吹往城区;两者相互叠加,使山风增强。【小问3详解】缓解北京市城市热岛的措施要从热力环流的原理入手进行分析,热岛效应由两区之间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缓解的措施要降低两者的差异,如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人类活动方面如降低能源消费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控制城市人口数量等。34.图为北半球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海洋)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气压分布判断图示季节为北半球____(夏季/冬季),因为此时相对于海洋,陆地气压____,气温____,这是由于海陆的____差异所导致的。(2)与北京相比,判断台北风力大小,并说明判断依据。(3)此时P地的风向最接近____。A.西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4)若用A’、B’分别表示甲地和北京两地高空气压,则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两地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____。A.B.C.D.【答案】34.①.冬季②.高③.低④.热力性质35.台北风力较小;理由:台北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36.B37.C【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及相关文字为材料设置四道试题,涉及等压线图判读、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图判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中信息,陆地上受高压控制,海洋上受低压控制,为北半球的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小问2详解】与北京相比,台北等压线较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较小。 【小问3详解】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近地面的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北半球向右偏。根据图示P地的等压线分布,P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应指向南,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30-60度左右,形成的风向为东北风。B正确。故选B。【小问4详解】读图,已知图示季节为冬季,陆地降温幅度大,气温低,海洋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陆地高。结合物理原理,受下垫面温度影响,等压面会发生变形,即热胀冷缩,所以图中陆地近地面等压面会冷缩,海洋近地面等压面会热胀,因而海洋高空气压高于陆地高空。设问A’、B’表示AB两地高空的气压,A’代表陆地高空,B’代表海洋高空,B’气压高于A’,则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C,排除ABD。故选C。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12-02 07:15:02 页数:32
价格:¥2 大小:3.83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