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A卷)(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A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4
2
/34
剩余3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一历史(A卷)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1.河姆渡遗址是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代表,下图的稻穗纹陶盆即出土于此。盆上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可知当时()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人们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③居民会种植水稻 ④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围绕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属于出土文献,研究价值极高②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③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④经历长期演变,是一种成熟文字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西周时期政权与族权结合互为补充,并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冲突和矛盾,为此,西周实行的两大制度是()A.禅让制和分封制B.宗法制和分封制C.分封制和郡县制D.禅让制和宗法制4.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5.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私田变为公田B.铁犁牛耕推广C.封建制度确立D.国家走向统一7.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实行宗法制②奖励军功③普遍推行县制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下列属于其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下列词语所述史实符合汉武帝时期的是()A.推恩令 刺史制度 察举制B.大一统 黄巾起义改进造纸术C.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党锢之祸 D.河西四郡 凿空西域西域都护府10.汉武帝提拔一些文人近臣,授予他们“侍中”等头衔,让其参与朝政;汉昭帝幼年即位时,中朝正式成为一个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的朝政决策机构;东汉时尚书台参与政事决策,成为行政中枢的实权机构。以上现象说明()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B.官僚内部矛盾尖锐C.有效协调中枢各机构关系D.监察体系不断完善11.“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下列措施中属于汉代实行“抑商”政策的是()A.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B.推行轻徭薄赋C.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D.进行币制改革12.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下列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B.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C.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D.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13.下面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D.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14.“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D.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锐15.《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 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16.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A.社会高度繁荣B.民族交融加深C.形成士族专权D.政权更迭频繁17.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8.学者吴洪琳认识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些民族政权意图()A.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B.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C.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D.采取中原地区的管理模式19.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20.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是()A.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B.加强了民族交融C.促进了西南地区开发D.打击了门阀政治2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史实结论①《齐民要术》提出“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体现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②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的学科③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体现了田园诗的风格④《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专职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标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成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2.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特征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多源发展到早期国家23.“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4.下列能够印证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是()①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②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③封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④法显到天竺收集梵文经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5.唐玄宗时代,不仅每年按时祭祀黄河,更开启了不定期派遣使者特别祭祀的风气。据统计,玄宗时至少进行了13次遣使特别祭祀,分别是为了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等。唐玄宗多次祭祀黄河意在()A.增强国家凝聚力B.宣扬皇权至高无上C.引领习俗新风尚D.探索治理水患途径26.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7.日本的唐招提寺在每年的6月5日,即鉴真忌辰的前一天举办纪念法事。而只有在这一天,平日难得一见的国宝“鉴真和尚坐像”才会和公众见面。下列关于鉴真东渡的说法,正确的是()A.日本效仿唐朝的政治制度,鉴真应邀前往B.唐朝对外海上交通发达使鉴真顺利东渡C.对日本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D.反映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28.下图说明()《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画中诸鬼神皆着唐装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29.为了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北宋采取的措施有()①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②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③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④减少科举取士人数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0.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A.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B.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31.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A.制约地方长官B.控制财政大权C.提高行政效率D.牵制中书门下32.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按户等放贷取息,户等越高可借贷越多,取息二分,一年两次,实际上某些地区取息高达四分。由此可推知,青苗法的推行()A.导致两税法的瓦解B.完善了户籍制度C.执行过程出现偏差D.实现了富国强兵 33.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A.门第观念日渐淡化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3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能论证其观点的是()①面向大众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民间贸易活跃②北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③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④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等城市兴盛引人注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5.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②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④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6.《金史》记载:“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令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这体现了()A.民众文化水平提高B.金朝政权教育体系逐渐定型C.民族关系和谐稳定D.历史传承与文化借鉴的统一37.史料记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史料记载的制度是()A.北宋的二府三司制B.辽朝南、北面官制度C.金朝“猛安谋克”制D.元朝的“四等人制”38.元朝以户籍、人口数量为标尺在内地设置路、府、州、县等正式政区,同时又在不具备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条件的西南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群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如湖广行省十五安抚司、云南行省“甸寨军民等府”。这体现出元朝时期()A.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突出B.有效地管控了民族地区C.国家治理较为灵活机动D.官僚政治趋向成熟稳定39.《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每人腰系一宽大腰带,全悬小铃,俾其行时铃声远闻。彼等竭力奔走 一切道路,止于相距三里之别铺,别铺闻铃声,立命别一铺卒系铃以待……有无数铺卒……百日路程之文书消息,十日夜可以递至,此诚伟举也。”这反映元朝()①急递铺的运行 ②军政命令传递迅速③宣政院的设置 ④丝路商旅往来频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0.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黄帝内经》成书②孙思邈完成《千金方》③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④王祯编撰《农书》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③②④①D.④③①②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2小题,共40分。41.社会变革材料一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材料二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汉初)贾谊《过秦论》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2)阅读材料二,指出关于秦始皇评价的不同观点,分析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材料三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制度,阐述隋唐时期与南北朝时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材料四《元史·百官志》云:“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谈谈你对元朝行省制度的看法。42.思想勃兴材料一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材料二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毋仁恩和义……于是急法,久者不赦。——《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初)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汉书·刑法志》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材料三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 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材料四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梦梁录》卷十八北宋东京城(4)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进行补充?请简要说明理由。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一历史(A卷)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1.河姆渡遗址是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代表,下图的稻穗纹陶盆即出土于此。盆上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可知当时()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人们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③居民会种植水稻 ④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据本题材料“稻穗纹陶盆”可知,河姆渡居民已经掌握了原始制陶技术,②正确;据本题材料“一株穗居中,直立向上,左右两束沉甸甸的谷粒向两边下垂。”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会种植水稻,③正确,综上所述,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据本题材料“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明,①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的初始形态,且有专家认为陶寺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④错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的初始形态,且有专家认为陶寺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④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分析】【点睛】2.围绕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属于出土文献,研究价值极高②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③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④经历长期演变,是一种成熟文字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商代时期。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属于出土文献,研究价值极高,①项正确;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②项正确;除了甲骨文,后人还可以从商代文化遗址、史书记载中了解商朝历史,“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③项错误;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④项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3.西周时期政权与族权结合互为补充,并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为此,西周实行的两大制度是()A.禅让制和分封制B.宗法制和分封制C.分封制和郡县制D.禅让制和宗法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互相补充,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和财产分配的冲突和矛盾,B项正确;禅让制是上古时期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实行于秦朝之后,排除C项;禅让制是上古时期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4.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点睛】本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5.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频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6.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私田变为公田B.铁犁牛耕推广C.封建制度确立D.国家走向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战国时,相比于西周时期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而生产效率提升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得以推广,B项正确;私田遍公田影响农民工作效率,但无法提升那么巨大,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尚未确立,且国家尚未走向统一,排除C、D两项。故选B项。7.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实行宗法制②奖励军功③普遍推行县制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等级制度,与商鞅变法无关,①错误;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军事上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②正确;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③正确;经济上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措施,④正确;故选D;A、B、C排除。8.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下列属于其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代表,主张道法自然,D项正确;A项是法家主张,排除;BC项是儒家主张,排除。故选D项。9.下列词语所述史实符合汉武帝时期的是()A.推恩令 刺史制度 察举制B.大一统 黄巾起义改进造纸术C.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党锢之祸D.河西四郡 凿空西域西域都护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采取的措施,刺史制度是汉武帝为加强地方控制采取的措施,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选官制度,因此A项正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B项;党锢之祸发生于东汉,排除C项;西域都护府是汉宣帝时期设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0.汉武帝提拔一些文人近臣,授予他们“侍中”等头衔,让其参与朝政;汉昭帝幼年即位时,中朝正式成为一个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的朝政决策机构;东汉时尚书台参与政事决策,成为行政中枢的实权机构。 以上现象说明()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B.官僚内部矛盾尖锐C.有效协调中枢各机构关系D.监察体系不断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提拔一些文人近臣,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建立中朝(内朝),赋予其参与决策权,三公九卿(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汉昭帝幼年即位时,中朝正式成为一个凌驾于三公九卿之上的朝政决策机构,皇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时尚书台参与政事决策,成为行政中枢的实权机构,三公九卿(外朝)权力削弱,皇权加强,A项正确;“官僚内部矛盾尖锐”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三公九卿(外朝)的参与决策权向内廷转移,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体现对中枢各机构关系的协调,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机构的调整,非监察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11.“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下列措施中属于汉代实行“抑商”政策的是()A.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B.推行轻徭薄赋C.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D.进行币制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发展,政策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直接针对商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符合“抑商”政策,C项正确;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与土地分配和农业有关,符合“重农”政策,但不直接涉及商业,排除A项;推行轻徭薄赋是减轻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发展,也符合“重农”政策,但同样不直接涉及商业,排除B项;进行币制改革主要是调整货币制度,与“重农抑商”政策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12.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下列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B.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C.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D.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答案】A【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客观上促进了西域与中原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未涉及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未涉及对岭南地区的治理,也没有涉及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排除BCD项。故选A项。13.下面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出土于中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也有类似铜镜出土。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B.丝绸之路沟通中外交流C.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D.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在吉尔吉斯斯坦出土,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也有类似铜镜出土,说明两地之间应该存在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应该与当时的丝绸之路有关,故选B项;青铜铸造的繁荣时期主要是在商周时期,与题意“东汉”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吉尔吉斯斯坦出土文物“直行铭文夔(kuí)凤镜”并不能说明中国的手工业品遍销世界各地,故排除C项;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要到明代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14.“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材料主要反映了东汉后期()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D.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可知,材料中反映了 东汉后期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东汉时期后期的“阶级矛盾”,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央和地方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5.《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6.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A.社会高度繁荣B.民族交融加深C.形成士族专权D.政权更迭频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该时期政权更迭频繁,D项正确;仅据该图只能看出政权更替频繁,不能得出当时社会是否高度繁荣、民族交融是否加深、是否形成士族专权,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末年,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由此可以推断①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加强②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③契丹族入主中原迅速统一全国④南方取代了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①正确;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开发,②正确;契丹族是在宋朝时期兴起的,并未实现全国统一,③错误;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南宋,④错误。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18.学者吴洪琳认识到,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政权之初,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往往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这些民族政权意图()A.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B.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C.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D.采取中原地区的管理模式【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据材料,少数民族政权的国号继承了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说明其意在向中原文化靠拢,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得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举动对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A、C项;D项也是少数民族政权获得认同的一项措施,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9.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详解】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项。20.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是()A.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B.加强了民族交融C.促进了西南地区开发D.打击了门阀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世纪后期(北魏)。依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通过改革向中原文化学习,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融合,而非南朝政权的更迭,也与西南地区开发和门阀政治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2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领域成就突出。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史实结论①《齐民要术》提出“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体现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②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的学科③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体现了田园诗的风格④《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专职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标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成熟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题意要求,选择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内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体现了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诗作体现了田园诗的风格。①③对应正确,C项正确;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论”,标志着中国古代早期绘画理论的成熟。②④对应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22.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③的特征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多源发展到早期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时间轴再结合所学,581年,隋朝建立,907年唐朝灭亡,故阶段③是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了南北,唐朝政治开明,经济文化发展,与世界各国交流频繁,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属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辽宋夏金元时期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不符合材料,排 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应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多源发展到早期国家属于原始社会时期,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23.“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①符合题意;“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场景,②不符合题意;“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的为耻,是唐朝中期杜佑对当时社会场景的描述,③不符合题意;“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是《贞观政要》中对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描述,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24.下列能够印证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是()①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②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③封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④法显到天竺收集梵文经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为组合选择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②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③封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都可以印证唐代民族友好交往,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法显是魏晋时期的人物,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25.唐玄宗时代,不仅每年按时祭祀黄河,更开启了不定期派遣使者特别祭祀的风气。据统计,玄宗时至少进行了13次遣使特别祭祀,分别是为了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等。唐玄宗多次祭祀黄河意在()A.增强国家凝聚力B.宣扬皇权至高无上C.引领习俗新风尚D.探索治理水患途径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丰年报谢、祈晴报谢、蛮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册封”等可知,唐玄宗祭祀黄河的原因丰富,但多为农业丰收、疆土开拓等。对这些功绩的彰显,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A项正确;玄宗祭祀黄河意在宣扬功绩,彰显国家强盛,与皇权至高无上关系不大,排除B项;祭祀黄河具有政治意义,主要目的不是引领习俗新风尚,排除C项;祭祀黄河并不能治理水患,排除D项。故选A项。26.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的中国。据材料“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可知,两税法获得收入比租庸调制多,皇帝不顾一些人反对坚持实行两税法,说明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A项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是推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无比较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不能得出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两税法是为了增加税收,并且主要向货币税收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27.日本的唐招提寺在每年的6月5日,即鉴真忌辰的前一天举办纪念法事。而只有在这一天,平日难得一见的国宝“鉴真和尚坐像”才会和公众见面。下列关于鉴真东渡的说法,正确的是()A.日本效仿唐朝的政治制度,鉴真应邀前往B.唐朝对外海上交通发达使鉴真顺利东渡C.对日本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D.反映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 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反映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D项正确;鉴真东渡是受僧人邀请去传播佛教的,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A项;鉴真东渡了六次才最终成功,说明当时对外交通并不是很顺利,排除B项;鉴真东渡主要是促进文化交流,对经济发展贡献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28.下图说明()《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画中诸鬼神皆着唐装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皆着唐装”可知,《天王送子图》画中的内容是释迦降生,但鬼神穿着唐朝的服饰,反映了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即佛教与道教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学,故不能说明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排除A项;材料主旨没有体现中外文明碰撞冲突,排除B项;《天王送子图》不能说明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排除C项。故选D项。29.为了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北宋采取的措施有()①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②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③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④减少科举取士人数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为了解决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宋初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① 符合题意,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②符合题意,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符合题意,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北宋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④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30.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A.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B.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禁军人数和军队总人数都在上升,这必然会导致国家军费开支增加,增加国家财政负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仅列举了军队人数,不能打得出各阶层人才流动,排除B项;材料能反映军队人数的变化,不能看出崇文抑武,排除C项。故选D项。31.宋代在知州以外设“通判某州军事”一职,简称“通判”。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A.制约地方长官B.控制财政大权C.提高行政效率D.牵制中书门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附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创设了通判一职,起到了制约地方长官的作用,A项正确;宋代设置转运使负责地方的财政大权,排除B项;通判对知州起到了制约作用,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宋代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牵制中书门下,排除D项。故选A项。32.王安石推行青苗法,按户等放贷取息,户等越高可借贷越多,取息二分,一年两次,实际上某些地区取息高达四分。由此可推知,青苗法的推行()A.导致两税法的瓦解B.完善了户籍制度 C.执行过程出现偏差D.实现了富国强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实际上某些地区取息高达四分。”并结合所学可知,青苗法在执行的过程中并未严格执行,出现了偏差,C项正确;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青苗法与两税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按照户等提供借贷,未涉及户籍管理,排除B项;“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33.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A.门第观念日渐淡化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D.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叶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可知,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强于北方,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淡化的内容,排除A项;明清时期,西方也进入大航海时期,美洲大陆的发现使得西方各国获得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西方列强在美洲开采出大量的黄金白银,这些白银又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不断流入中国,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3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能论证其观点的是()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民间贸易活跃②北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③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④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等城市兴盛引人注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随着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其具体表现包括: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民间贸易活跃;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等城市兴盛引人注目;①③④符合题意;纸币作为主币发行是在元朝时期,北宋政府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②与史实不符。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35.下列关于宋代史事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之一②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③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④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类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①宋词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成就之一;②瓷器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之一;③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①②③都属于宋代,A项正确;唐末时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36.《金史》记载:“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令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这体现了()A.民众文化水平提高B.金朝政权教育体系逐渐定型C.民族关系和谐稳定D.历史传承与文化借鉴的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由“金人初无文字……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可知,女真族从使用契丹文字,到借鉴汉人楷体和契丹文字,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字,体现了女真族既传承借鉴汉族文化,又注重本民族文化继承,体现出历史传承与文化借鉴的统一,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民众文化水平提高,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金朝制成女真字,与教育体系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女真族借鉴其他民族文化,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37.史料记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史料记载的制度是() A.北宋的二府三司制B.辽朝南、北面官制度C.金朝“猛安谋克”制D.元朝的“四等人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中央官制。辽建国后,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因此B项正确;二府三司制是宋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四等人制是元朝时期的民族歧视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8.元朝以户籍、人口数量为标尺在内地设置路、府、州、县等正式政区,同时又在不具备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条件的西南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群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如湖广行省十五安抚司、云南行省“甸寨军民等府”。这体现出元朝时期()A.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突出B.有效地管控了民族地区C.国家治理较为灵活机动D.官僚政治趋向成熟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在内地和西南的边疆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治理方式,这体现了元代国家治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元代国家的治理方式,而不是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A项误读材料,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元政府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无法看出其有效管控了民族地区,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行政区划,不涉及官僚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39.《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每人腰系一宽大腰带,全悬小铃,俾其行时铃声远闻。彼等竭力奔走一切道路,止于相距三里之别铺,别铺闻铃声,立命别一铺卒系铃以待……有无数铺卒……百日路程之文书消息,十日夜可以递至,此诚伟举也。”这反映元朝()①急递铺的运行 ②军政命令传递迅速③宣政院设置 ④丝路商旅往来频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元朝政府相隔一定距离来分设急递铺来传递文书,①正确,传递文书“百日路程”“十日夜可以递至”,传递速度快,②正确,综上所 述,A项正确;材料中设置急递铺,而不是宣政院,③错误,排除B项和C项;材料是政府传递文书,而不是丝路商旅往来,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40.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黄帝内经》成书②孙思邈完成《千金方》③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④王祯编撰《农书》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③②④①D.④③①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②孙思邈完成《千金方》是在唐朝;③裴秀提出绘制地图方法是在西晋;④王祯编撰《农书》是在元朝。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排序是①③②④,A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排序错误,排除。故选A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2小题,共40分。41.社会变革材料一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材料二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汉初)贾谊《过秦论》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2)阅读材料二,指出关于秦始皇评价的不同观点,分析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材料三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 制、均田制、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施政精神是对既有制度予以严格实行,而非轻易推行制度改易。——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制度,阐述隋唐时期与南北朝时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材料四《元史·百官志》云:“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谈谈你对元朝行省制度的看法。【答案】41.表现: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官僚制度逐步形成;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法律发生变化并不断完善。42.贾谊对秦始皇持批评和否定态度;司马迁对秦始皇持赞扬和肯定的态度。一方面是由于秦始皇本身功过并存。他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同时实行暴政,刑法严苛,赋役沉重,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是由于评价者所处时代不同。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贾谊为官从政,意在劝诫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司马迁肯定秦朝在国家治理经验上的作用。43.答案示例:三省六部制: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发展:隋唐时期,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租调制:继承: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继承了租调制。 发展:唐初,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形成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44.元朝疆域辽阔,采取行省制,军政大权集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这一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影响深远。总体而言,元朝的制度创新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与“官僚制度”可知,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官僚制度逐步形成;根据材料一“政自诸侯出”与“政自大夫出”等可知,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根据材料一“成文法”可知,法律发生变化并不断完善。综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评价的不同观点,根据材料二“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可知,贾谊对于秦始皇持否定态度,根据材料二“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可知,司马迁对于秦始皇持肯定态度。第二小问不同观点的原因,根据秦汉时期相关的知识可知,可以从时代角度与秦始皇的历史成就来分析两人评价不同的原因。其一,秦始皇本身功过并存,他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同时实行暴政,刑法严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其二,评价者所处时代不同。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贾谊意在劝诫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司马迁肯定秦朝在国家治理经验上的作用。【小问3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中国。首先要求从材料中材料“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均田制、租调制”任选一项制度来阐述隋唐时期与南北朝时期制度的关系。其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与解答,政治角度可以从“三省六部制”来分析,要突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与特点来分析;经济角度可以从“租调制至租庸调制”的演变进行分析,要突出租庸调制特点与作用;选官制度可以从“九品中正制至科举制的转变”来分析,要突出科举制的优势与进步。除此之外,其他角度亦可,要突出两者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小问4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四的图片与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采取行省制可以便利于中央对于地方的行政管理。在 根据材料四“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元代行省制度特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在结合元代行省制的作用与特点可知,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明清时期继续沿用,影响深远。结合以上的观点,可以得到对于元代行省制度的看法。42.思想勃兴材料一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材料二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毋仁恩和义……于是急法,久者不赦。——《史记·秦始皇本纪》(汉初)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汉书·刑法志》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材料三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材料四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梦梁录》卷十八北宋东京城(4)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进行补充?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特点:多种思想学说并存,学术自由开放;学术水平高;办学规范化;受政府重视;兼具学术中心、教育机关和辅助齐国政治多重功能。(2)秦朝推崇法家思想,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变为尊崇儒术。(3)过程: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并立,但交流并未中断。隋代,国家统一,南北学直接碰撞交融,南学影响进一步扩大。唐代,南北学融通,完成了儒学的整合。意义:儒学走向统一,实现了南北学术整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为此后儒学的革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4)现象: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联系: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补充材料及理由:示例一:补充当时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图像史料。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示例二:补充唐代韩愈提倡儒学复兴的文献史料。理由: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对宋朝理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根据材料一“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可得多种思想学说并存,学术自由开放;根据材料一“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可得学术水平高、办学规范化;根据材料一“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可得受政府重视;综合材料信息,“稷下学宫”兼具学术中心、教育机关和辅助齐国政治的多重功能。【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三“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可知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并立,但交流并未中断;根据材料三“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可知隋代国家统一,南北学直接碰撞交融,南学影响进一步扩大;根据材料三“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可得唐代南北学融通,完成了儒学的整合。【小问3详解】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这一过程意义在于儒学走向统一,实现了南北学术整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为此后儒学的革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小问4详解】现象: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四“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可得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根据材料四的图片可以看出当时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了一些娱乐场所,反映了当时较高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联系: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范围是宋朝时期。根据所学知识,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为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可以补充当时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图像史料,以及唐代韩愈提倡儒学复兴的文献史料。这些补充材料有助于了解儒学在应对宗教挑战和思想竞争中的发展变化。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A卷)(Word版附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B卷)(Word版附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A卷)(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B卷)(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B卷)(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英语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A卷)(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B卷)(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A卷)(Word版附解析)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B卷)(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30 10:50:01
页数:34
价格:¥2
大小:1.3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