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B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4

2/34

剩余3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一历史(B卷)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1.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B.部落之间战争频繁C.各地发展彼此隔绝D.遗存分布星罗棋布2.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①私有制已经产生②阶级分化明显③具备国家初始形态④君主专制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A.国家取代了部落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C.部落取代了氏族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4.商周时期,掌握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权,权位显赫。这表明商周时期()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B.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神权与政权相结合D.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5.《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A.铁农具牛耕的使用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C.注重血缘的宗法制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6.春秋时期,某一学派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仁”,这一学派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阴阳家D.墨家7.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连绵。“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相继出现表明()A.国君中央集权趋势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C.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D.周王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8.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实行宗法制②奖励军功③普遍推行县制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儒学复兴D.三教并行10.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其中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B.得益于青铜农具的使用C.表明商鞅变法成效显著D.是秦朝暴政的真实体现11.下面是某学生历史笔记内容,该生学习的史事所属朝代是()◆实现统一,定都咸阳◆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北击匈奴,修筑长城A.西周B.秦朝C.唐朝D.宋朝12.《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汉王朝实施的政策是()A.盐铁官营B.统一货币C.休养生息D.征收财产税13.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政治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尊崇儒术 军事反击匈奴袭扰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14.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15.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下列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B.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C.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D.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16.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其中改变了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是()A.《史记》B.《九章算术》C.蔡伦改进造纸术D.《汉书》17.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A.社会高度繁荣B.民族交融加深C.江南经济开发D.政权更迭频繁18.《晋书·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署,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权臣揽权,天下大乱B.世家大族地位的显赫C.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D.九品中正制度的形成19.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A.鼓励民众经商B.倡导中央集权C.重视农业生产D.主张唯才是举20.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 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这些措施的作用是()A.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加强了民族交融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D.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21.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 )①广设赈灾仓库②修建芍陂③开通大运河④修建赵州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2.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23.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A.民族交往B.制度变革C.经济发展D.商贸往来24.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5.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不断变化,唐朝_________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横线处应填A.井田制B.均田制C.两税法D.募兵制26.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A.政治制度的创新B.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文学艺术的繁荣D.中外文化的交流27.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反佛斗争,产生了很大影响。关于反佛斗争的论述正确的是()①原因是佛教盛行,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②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③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④佛教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遏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8.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辉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总结历代医药学成果B.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C.孙思邈——《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药典D.唐高宗——《千金方》——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29.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30.生活在南北宋之际的庄绰在其著作《鸡肋编》卷中《石炭》中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宋代居民最早使用煤作燃料B.矿冶业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C.北宋时煤已成为日常的燃料D.汴梁成为宋代的冶铁业中心31.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这表明猛安谋克制()A.加速了金朝统一全国的进程B.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C.沿袭了唐宋的地方管理制度D.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32.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A.门第观念日渐淡化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D.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33.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①③④②34.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5.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B.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36.《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每人腰系一宽大腰带,全悬小铃,俾其行时铃声远闻。彼等竭力奔走一切道路,止于相距三里之别铺,别铺闻铃声,立命别一铺卒系铃以待……有无数铺卒……百日路程之文书消息,十日夜可以递至,此诚伟举也。”这反映元朝()①急递铺的运行  ②军政命令传递迅速③宣政院的设置  ④丝路商旅往来频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以此填写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38.观察如图,图上标有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据此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隋唐时在①地出现便于深耕的曲辕犁B.10—12世纪②地为中国商业大都市C.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在①地和④地D.元朝在包括③地在内的地区设置行省39.运河的开凿促进了社会发展。下图所示两条运河的共同之处是()①都以洛阳作为运河中心②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③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④保障了都城的物资供应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0.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澎湖巡检司、釉里红、四等人制 ②祖冲之、《女史箴图》、《禹贡地域图》③赵州桥、义仓、三教合归儒④均输平准、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A.④②①③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2小题,共40分。41.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材料一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与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并分析其影响。材料三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制度,阐述隋唐时期与南北朝时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材料四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 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金朝统治措施的看法。42.中华文化逐步发展,兼收并蓄。材料一①克盉(he)克罍(lei)克盉、克罍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盎来纪念这一事件。②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1)阅读材料一,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材料二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í)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董哗《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服饰变化的原因。材料三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时代背景。材料四 序号材料①“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②“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③“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④宋人《醉翁谈录》统计,宋代话本有一百五十种之多⑤《宣和画谱》载赵仲佺(宋太宗四世孙)其画“寄兴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也”⑥《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载张四郎“一世只在北瓦,占一座勾栏说话,不曾去别瓦作场”⑦清代纪昀评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⑧《金史》记载“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4)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结合所学,至少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一历史(B卷)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1.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B.部落之间战争频繁C.各地发展彼此隔绝D.遗存分布星罗棋布【答案】D【解析】【详解】不同地区都存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这说明遗存分布星罗棋布,D项正确;通过遗存分布无法看出社会中的贫富分化、部落战争,排除A、B项;各地遗存之间在局部范围内有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2.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有众多墓葬。其中少数大型墓里均有一、二百件随葬品,包括礼乐重器和玉器,许多中型墓中也有较丰富的随葬品,大量小型墓随葬品则十分贫乏,有的甚至一无所有。据此可以推断当时()①私有制已经产生②阶级分化明显③具备国家初始形态④君主专制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宫殿建筑、礼器和玉器等,反映出其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大中小型墓葬及其随葬品数量、种类的差距,可以推断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并且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当时已形成了君主专制,说法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BCD三项。故选A项。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A.国家取代了部落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C.部落取代了氏族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项正确;夏朝建立,国家已经形成,排除A项;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不是部落,排除C项;夏朝没有铁器,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4.商周时期,掌握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权,权位显赫。这表明商周时期()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B.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神权与政权相结合D.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掌握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权,权位显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神权与政权相结合,卜、巫掌握神权,可以参与到国家的决策管理中,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原始民主,排除A项;B项出现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排除D项。故选C项。5.《孟子滕文公上》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A.铁农具牛耕的使用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C.注重血缘的宗法制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可知,这里描述的是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同养公田”体现了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旨信息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并非是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6.春秋时期,某一学派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仁”,这一学派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阴阳家D.墨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儒家学派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故B项正确;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阴阳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D项。故选B项。【点睛】7.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争连绵。“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相继出现表明()A.国君中央集权的趋势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C.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D.周王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因此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也意味着周王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项正确;仅仅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无法得出当时国君中央集权的趋势出现,排除A项;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秦朝建立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使得郡县制彻底取代了分封制,排除C项。故选D项。8.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实行宗法制②奖励军功③普遍推行县制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等级制度,与商鞅变法无关,①错误;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军事上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②正确;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③正确;经济上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措施,④正确;故选D;A、B、C排除。9.战国时期“诸子十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各自 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这一历史现象被称为()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儒学复兴D.三教并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自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被称为百家争鸣,A项正确。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排除B项;唐朝中期掀起了复兴儒学运动,排除C项;三教并行是魏晋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A项。【分析】【点睛】10.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其中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B.得益于青铜农具的使用C.表明商鞅变法成效显著D.是秦朝暴政的真实体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水利工程的兴修,得益于铁制农具的使用,排除B项;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兴修水利,如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C项;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朝的暴政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面是某学生历史笔记内容,该生学习的史事所属朝代是()◆实现统一,定都咸阳◆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北击匈奴,修筑长城A.西周B.秦朝C.唐朝D.宋朝【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依据材料“实现统一,定都咸阳;设置郡县,统一文字;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秦的统一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B项正确;西周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排除A项;唐朝的都城是长安,排除C项;北宋定都在东京(今开封),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排除D项。故选B项。12.《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汉王朝实施的政策是()A.盐铁官营B.统一货币C.休养生息D.征收财产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C项正确;盐铁官营是旧时政府为限制工商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汉初并没有统一货币,排除B项;征收财产税并不会改变材料中的现状,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政治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尊崇儒术军事反击匈奴袭扰A.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思想上尊崇儒术,军事上反击匈奴侵扰,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B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为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并没有政权更迭,排除C项;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排除D项。故选B项。14.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 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并结合所学,与皇帝共议国事的应该是宰相,但材料中奏章送至尚书署,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可得出这一做法的作用是制衡丞相势力,削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B项正确;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权,排除A项;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权,不是提高儒学地位,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15.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下列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B.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C.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D.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客观上促进了西域与中原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未涉及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未涉及对岭南地区的治理,也没有涉及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理,排除BCD项。故选A项。16.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其中改变了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是()A.《史记》B.《九章算术》C.蔡伦改进造纸术D.《汉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两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史记》是是史学著作,不属于书写材料,排除A项;《九章算术》属于数学著作,不属于书写材料,排除B项;《汉书》是断代史著作,不属于书写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17.示意图有助于呈现历史发展的概貌。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据图可以看出该时期 A.社会高度繁荣B.民族交融加深C.江南经济开发D.政权更迭频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示意图”可知,示意图反映当时政权更迭频繁,D项正确;当时社会没有达到高度繁荣,排除A项;示意图没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B项;示意图没有涉及江南经济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8.《晋书·王敦传》载:“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署,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权臣揽权,天下大乱B.世家大族地位的显赫C.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D.九品中正制度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东晋时期,迁居江南的世家大族实力强大,B项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体现出天下大乱,排除A项;此时是东晋时期,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东晋初期政治格局,不涉及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故选B项。19.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A.鼓励民众经商B.倡导中央集权C.重视农业生产D.主张唯才是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可知,贾思勰不赞同舍本逐末的做法,反映了他重农抑商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贾思勰重农抑商的思想,并非鼓励民众经商,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贾思勰倡导中央集权的思想,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贾思勰的科举观,D项排除。故选C项。 20.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这些措施的作用是()A.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加强了民族交融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D.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世纪后期北魏(中国)。据材料“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通过改革向中原文化学习,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正确;南朝政权的更迭与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与江南经济开发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没有取消士族特权,排除D项。故选B项。21.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 )①广设赈灾仓库②修建芍陂③开通大运河④修建赵州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的仓库,包括赈灾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李春设计并建造了赵州桥,据结论可知①③④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②芍陂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时间隋朝不符,故本题选D项。22.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是开元盛世,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B项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C是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排除。故选D项。23.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民族交往B.制度变革C.经济发展D.商贸往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体现的是唐朝同吐蕃之间的交流。“天可汗”是唐代西北各族君长对唐太宗的尊称。“渤海郡王”,体现的是唐朝同东北民族之间的联系,这些都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A项正确;表格涉及的是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无法得出制度信息、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商贸往来,排除BCD项。故选A项。24.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选拔官员由推荐到考试,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①正确;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科举制通过全国考试,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说明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④正确;①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的信息,排除②,排除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文轻武,排除③,排除D项。故选B项。25.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不断变化,唐朝_________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横线处应填A.井田制B.均田制C.两税法D.募兵制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唐朝实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正确,排除ABD。26.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A.政治制度的创新B.经济的迅速发展C.文学艺术的繁荣D.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以及新罗、日本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政治制度的创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27.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反佛斗争,产生了很大影响。关于反佛斗争的论述正确的是()①原因是佛教盛行,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②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③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④佛教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遏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反佛斗争的论述正确的。据所学,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影响国家收入,故政府实行灭佛运动,①符合题意;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与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反佛灭佛斗争,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③符合题意;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但并未使其从根本上受到遏制,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28.中国古代医学成就辉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总结历代医药学成果B.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C.孙思邈——《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D.唐高宗——《千金方》——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B项正确;总结历代医药学成果的是《千金方》,排除A项;孙思邈的医学成就是《千金方》,排除C项;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的是《黄帝内经》,排除D项,故选B项。29.下面“笔记卡片”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此可知,该王朝是()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可知这些属于宋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秦朝中枢机构是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唐朝中枢机构是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元代为中书省,排除D项。故选C项。30.生活在南北宋之际庄绰在其著作《鸡肋编》卷中《石炭》中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宋代居民最早使用煤作燃料B.矿冶业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C.北宋时煤已成为日常的燃料D.汴梁成为宋代的冶铁业中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都城汴京有数百万家,几乎都在用煤炭做燃料,几乎没有用柴做燃料的家庭,说明当时煤已成为人们日常的燃料,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最早使用煤做燃料的是否为宋代,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人们的生活状态,而非手工业部门,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冶铁业中心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1.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这表明猛安谋克制()A.加速了金朝统一全国的进程B.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C.沿袭了唐宋的地方管理制度D.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答案】D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金朝。根据材料猛安谋克制将军事和地方行政结合起来,因此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D项正确。金朝并没有统一全国,排除A项;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唐宋并没有兵民合一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分析】【点睛】32.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A.门第观念日渐淡化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D.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叶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可知,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强于北方,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淡化的内容,排除A项;明清时期,西方也进入大航海时期,美洲大陆的发现使得西方各国获得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西方列强在美洲开采出大量的黄金白银,这些白银又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不断流入中国,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33.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①③④②【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所学可知:907年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和南方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此时,北方出现了契丹(辽)政权,之后北宋取代后周政权,并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与辽和西夏并立,12世纪初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后来灭辽,与北宋和西夏并立。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1141年宋金议和,形成了 南宋与金、西夏并立的局面。故正确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D项正确;ABC项排除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34.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C.茶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98年宋朝、金朝(中国)。材料反映了绍兴和议后,金朝从南宋购买茶叶,但由于金朝自己制茶的成本高、品质差,导致茶叶售卖不畅,于是继续从南宋购买茶叶,这说明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出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材料未体现金朝财政负担沉重,排除B项;虽然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但是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经济重心南移是否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35.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行省制度”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主题是A.南宋与金政权的对峙B.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忽必烈建立元”、“实行行省制度”都与蒙古族有关,反映的是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故B正确;材料与南宋、金无关,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排除C;材料也不能看出宋文化发展情况,排除D。36.《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每人腰系一宽大腰带,全悬小铃,俾其行时铃声远闻。彼等竭力奔走一切道路,止于相距三里之别铺,别铺闻铃声,立命别一铺卒系铃以待……有无数铺卒……百日路程之文书消息,十日夜可以递至,此诚伟举也。”这反映元朝()①急递铺的运行  ②军政命令传递迅速③宣政院的设置  ④丝路商旅往来频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元朝政府相隔一定距离来分设急递铺来传递文书,①正确,传递文书“百日路程”“十日夜可以递至”,传递速度快,②正确,综上所述,A项正确;材料中设置急递铺,而不是宣政院,③错误,排除B项和C项;材料是政府传递文书,而不是丝路商旅往来,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3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以此填写的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的中国。根据所学可知,916—1227契丹族建立了辽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与南宋长期对峙,大定之治是指金国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短暂的稳定繁荣的局面;蒙古族建立了大一统的元朝,,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在地方实行行省制。由此可见,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契丹、党项、女真、蒙古,A项正确,选项B、C、D对应不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38.观察如图,图上标有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据此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隋唐时在①地出现便于深耕的曲辕犁B.10—12世纪②地为中国商业大都市C.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在①地和④地D.元朝在包括③地在内的地区设置行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10—12世纪是北宋时期,汴梁(今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是中国商业大都市,②是开封,故选B;①是长安,隋唐时期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排除A;北宋和南宋的都城分别在汴梁和临安(今杭州),①是长安,④是临安,故排除C;③是北京(今大都),是元朝的都城,元朝都城大都周围属于中书省,没有设置行省,故排除D。【点睛】39.运河的开凿促进了社会发展。下图所示两条运河的共同之处是()①都以洛阳作为运河中心②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③加强了南北方经济交流④保障了都城的物资供应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都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物资供应,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自隋唐至宋,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但经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以大都(北京)为中心的新型运河,故并非都以洛阳作为运河中心,①错误,排除A项;①错误,排除C项;①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40.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澎湖巡检司、釉里红、四等人制②祖冲之、《女史箴图》、《禹贡地域图》③赵州桥、义仓、三教合归儒④均输平准、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A.④②①③B.②④①③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所学知识,均输平准、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是在汉代,祖冲之、《女史箴图》、《禹贡地域图》是在南北朝时期,赵州桥、义仓、三教合归儒是在唐朝,澎湖巡检司、釉里红、四等人制是在元朝。时间先后顺序是④②③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分析】【点睛】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2小题,共40分。41.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材料一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与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 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秦朝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大变动”的相关史实,并分析其影响。材料三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制度,阐述隋唐时期与南北朝时期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材料四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金朝统治措施的看法。【答案】41.变化: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42.史实:中央---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影响:这些举措确立并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种统治模式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43.答案示例:三省六部制;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发展:隋唐时期,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 体政务,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租调制:继承: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继承了租调制。发展:唐初,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形成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此题答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不得分)44.12世纪初,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为了巩固统治,他们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仿效汉字创制女真文字,采取科举取士,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有助于女真族和汉族的民族交融,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对比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可归纳出,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根据材料“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可归纳出,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中的“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并结合所学历史阶段特征可知,民族交融与兼并战争同步共同推进了秦的统一,也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小问2详解】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第一小问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可知,这些举措确立并巩固了大一统国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这种统治模式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小问3详解】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隋唐(中国)。阐述:以选择三省六部制为例。继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小问4详解】本题为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金朝(中国)。认识:根据材料“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 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可知,12世纪初,金朝由东北入主中原。为了巩固统治,他们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仿效汉字创制女真文字,采取科举取士,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有助于女真族和汉族的民族交融,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发展。42.中华文化逐步发展,兼收并蓄。材料一①克盉(he)克罍(lei)克盉、克罍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盎来纪念②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 这一事件。蔡。——司马迁《史记》(1)阅读材料一,分别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所学,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西周历史中的价值。材料二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í)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这种服式传入中原地区,并成为汉族的军旅之服。到了南北朝时期,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董哗《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服饰变化的原因。材料三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3)依据材料三,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时代背景。材料四 序号材料①“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②“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③“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④宋人《醉翁谈录》统计,宋代话本有一百五十种之多⑤《宣和画谱》载赵仲佺(宋太宗四世孙)其画“寄兴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也”⑥《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载张四郎“一世只在北瓦,占一座勾栏说话,不曾去别瓦作场”⑦清代纪昀评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⑧《金史》记载“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4)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材料结合所学,至少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答案】(1)类型:①中的器物属于实物史料,铭文属于文献史料;②是文献史料。价值:①可以用于研究西周的青铜铸造工艺及手工业发展,研究西周的金文;①中的铭文和②可以用于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二者互证,可以证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分封燕国)。(2)特点: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互相借鉴。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加深;少数民族统治者受儒家文化影响,进行改革。(3)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时代背景:隋唐时期,重归大一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统治者开放的对外政策,为中日交往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任意答出两个角度)(4)答题示例:观点:宋代文化繁荣 说明: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人工磁化的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说明宋代科技领先世界。词进入鼎盛时期,并出现了早期的白话小说话本,说明宋代文学的发展。宋代书法名家辈出,绘画以山水画为主,注重意境;城市中说书演出盛行,说明宋代艺术繁荣。【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类型,据材料一“克盉、克罍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中的器物属于实物史料,铭文属于文献史料;据材料二“司马迁《史记》”可知②是文献史料。第二小问价值,据材料一“克盉、克罍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可知①可以用于研究西周的青铜铸造工艺及手工业发展,研究西周的金文;据材料一①中的铭文“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和②中武王封先代贵族和王室子弟可以用于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二者互证,可以证明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度(分封燕国)。【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可得出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互相借鉴。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民族融合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形式上,据材料三“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可得出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第二小问内容上,据材料三“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可得出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第三小问时代背景,结合所学隋唐时期中日交流的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政策等方面思考即可。如隋唐时期,重归大一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统治者开放的对外政策,为中日交往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小问4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宋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四“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宋代话本有一百五十种之多”“《宣和画谱》载赵仲佺(宋太宗四世孙)其画”“《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炮起火发”得出论题:宋代文化繁荣。 其次,结合所学宋代科技文学艺术的知识分析阐述,如科技方面,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人工磁化的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说明宋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学方面,词进入鼎盛时期,并出现了早期的白话小说话本,说明宋代文学的发展。艺术方面,宋代书法名家辈出,绘画以山水画为主,注重意境;城市中说书演出盛行,说明宋代艺术繁荣。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30 10:55:01 页数:34
价格:¥2 大小:944.6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