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湖北六校新高考联盟学校高三年级11月联考语文试卷时间:2023年11月2日9:00~11:30满分:150分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引入中国,对中国考古学产生较大影响。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等讨论了考古学研究中理论、方法和材料三者相对重要性的问题。他们认为考古材料只有在理论和方法充分完善的情况下才能被了解。这意味着,考古材料的意义和重要性取决于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各种方法是根据我们的研究目的和手头材料来进行选择和开发的。对于当代高水平的考古研究,理论预设性引导和问题科学性设计就变得极其重要。考古学就本质而言旨在研究古代未知名者的遗存,这些物质遗存更多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和经济状况,并有助于人们追溯它们的历时发展。由于证据的物质性特点,考古学家只能对它们的含义作出一般性推断。加上这些证据常常是残缺不全或碎片化的,所以需要不断优化考古学的理论、方法来提炼各种信息,以便对这些无言的物质材料作出科学解释。由于研究对象的性质与特点,考古学不可能提供与文献资料完全相同的信息,但是可以在探究人地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上大有作为。在中国当下的上古史重建中,考古学根据自己材料的特点和理论、方法的创新来探索这门学科最擅长的领域,并在不少专题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测年技术的发展使得考古学能够更加仔细地观察文化变迁;环境考古学能够帮助考古学家详细了解生态变迁和人地关系,以及复杂社会兴衰的经济基础;人工制品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各种器物的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以及制造、使用与分配;分子人类学能够提供基因的流动、古代人群的血缘关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当今考古学提炼的这些信息已基本上能够独立重建史前期和上古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如果加上文献证据,就能够为这种历史重建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中国学者近年来十分重视并引入了国外考古学的一些技术,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正在加强,这给理论的预设与方法的完善提供了支持。(摘编自陈淳《从考古学理论方法进展谈古史重建》)材料二:对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研究,离不开理论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借鉴国外考古学的理论与技术,立足于中国实际,我们认为,由文化谱系、族属谱系和基因谱系相结合的“谱系法”理论,是研究中国古史较为可行的路径之一。文化谱系,就是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和演变传承。族属谱系,就是以血缘为基础 形成的族属类型和演变传承。基因谱系,就是通过对当前人类DNA序列的分析,推断祖先的DNA类型,并研究其演变传承。在文化谱系中,一定时期居住在特定自然环境里的人们共同生活,密切交流,会形成共同习俗甚至语言;而在族属谱系中,血缘关系则应当是远古人类共同生活、形成社会的天然纽带。因此,理论上文化谱系和强调血缘认同的族属谱系就存在相互对应的可能性。某族与邻近区域其他族群相互交流,可能形成相似的文化,但由于婚姻、交往、征服、迁徙等各种原因,属于某一考古学文化的居民有可能属于不同的族,不过其中总有一族占支配和领导地位。当然,随着社会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国家社会,“按地区划分国民”的情况越来越多,血缘关系自然会受到削弱,但以血缘相维系的族属认同不但不会消失,而且还有可能在不同族群的碰撞刺激中得到加强,统治者的族属认同更是如此。统治者还可能通过扩张、移民、封建等手段,不但将其族属认同,还将与族属相对应的文化扩展到更广大的地域,从而使得早期国家的核心和主体区域成为统治者族属和与之对应的强势文化的分布区,四周则为从属族属和与之对应的弱势文化分布区。甲骨文和传世文献记载的晚商王朝的王畿、四土、边疆方国,与殷墟文化中心区、亚文化区和文化影响区范围基本对应;金文和传世文献记载的西周王畿、封建诸侯国、边疆地区,与西周文化中心区、诸侯文化区、文化影响区范围基本对应,足证考古学文化和族属的对证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可靠可行的。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为推断祖先的DNA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搞清楚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家族之间的遗传距离,从而建立晚商以前的基因谱系,不再只是一个梦想。将其与文化谱系、族属谱系结合,一定会取得古史研究的重大突破。但基因谱系确定的只是相应人群的血缘关系,而非文化关系,族属虽基于血缘,但更能体现文化,因此不能将基因谱系简单等同于族属谱系,就如同不能将文化谱系简单等同于族属谱系一样。没有理论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只是将某地的重要发现和传说轻易对应,无视考古年代和其他地区的同类传说;或者将某个基因溯源结果和传说时代某“祖先”轻易挂钩,无视这些“祖先”的族属、文化属性,都不是对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探索应该提倡的做法。(摘编自韩建业《传说时代古史的考古学研究方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考古学家对古代未知名者遗存的含义只能作出一般性推断,一方面是证据具有物质性特点,另一方面是理论、方法还不太完善。B.在中国当下上古史重建中,考古学取得长足进展,这与考古学家专题式的研究探讨以及深度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密切相关。C.某族与邻近区域其他族群相互交流,可能形成相似的文化,但由于婚姻、交往、征服、迁徙等各种原因,属于某一考古学文化的居民属于不同的族,不过其中总有一族占支配和领导地位。D.在研究文化谱系和族属谱系的关系时,不能将两者进行简单化对应,而要将其置于演变传承的动态过 程中对应,情况较为复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历史遗存常常是残缺不全或碎片化的,所以在得出科学考古结论时要用多种手段来还原历史真相。B.分子生物学在考古学上为推断祖先的DNA类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确定古代相应人群的族属关系。C.国家社会的出现,自然会削弱血缘关系,但族属认同有可能得到加强,而与族属相对应的文化也可能呈扩展趋势。D.文化谱系、族属谱系、基因谱系相结合的“谱系法”理论,对研究中国古史有引导作用,其价值已初步显现。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朱熹曰:“行然后知之艰,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B.王国维提出:“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C.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D.胡适认为做学问应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认为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展,主要体现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说明差序格局在这两种关系中分别如何体现的。5.四川三星堆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如果要对其历史遗存进行研究,在“理论的引导和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B3.D4.①亲属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族属谱系,再通过婚姻、交往等扩大范围;②地缘关系:统治者通过扩张、移民、封建等手段,将其族属认同扩展到更广大的地域。5.①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借鉴国外考古学的理论与技术,完善对三星堆遗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②要以三星堆遗存的历史背景为旨归,探究其人地关系和社会变迁;③要能灵活运用“谱系法”理论,多角度全方位提炼三星堆遗存的各种信息,作出科学解释。【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但由于婚姻、交往、征服、迁徙等各种原因,属于某一考古学文化的居民属于不同的族,不过其中总有一族占支配和领导地位”错误。依据材料二“但由于婚姻、交往、征服、迁徙等各种原因,属于某一考 古学文化的居民有可能属于不同的族,不过其中总有一族占支配和领导地位”,选项将“可能”变成事实。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B.“有助于确定古代相应人群的族属关系”错误。依据材料二“但基因谱系确定的只是相应人群的血缘关系,而非文化关系,族属虽基于血缘,但更能体现文化,因此不能将基因谱系简单等同于族属谱系,就如同不能将文化谱系简单等同于族属谱系一样”,选项“族属关系”应该为“血缘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考古材料只有在理论和方法充分完善的情况下才能被了解,对于当代高水平的考古研究,理论预设性引导和问题科学性设计就变得极其重要。A.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不符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B.是历史研究的二重证据法,即史料和考古。不符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C.强调了知和行的关系,不符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D.倡导人们要打破既有观念的束缚,挣破旧有思想的牢笼,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符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族属谱系,就是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族属类型和演变传承”“而在族属谱系中,血缘关系则应当是远古人类共同生活、形成社会的天然纽带”“因此,理论上文化谱系和强调血缘认同的族属谱系就存在相互对应的可能性。某族与邻近区域其他族群相互交流,可能形成相似的文化,但由于婚姻、交往、征服、迁徙等各种原因,属于某一考古学文化的居民有可能属于不同的族,不过其中总有一族占支配和领导地位”可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族属谱系,再通过婚姻、交往等扩大范围;由原文“……但以血缘相维系的族属认同不但不会消失,而且还有可能在不同族群的碰撞刺激中得到加强,统治者的族属认同更是如此。统治者还可能通过扩张、移民、封建等手段,不但将其族属认同,还将与族属相对应的文化扩展到更广大的地域”可知,统治者通过扩张、移民、封建等手段,将其族属认同扩展到更广大的地域。【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原文“20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引入中国,对中国考古学产生较大影响”“中国学者近年来十分重视并引入了国外考古学的一些技术,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正在加强,这给理论的预设与方法的完善提供了支持”可知,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借鉴国外考古学的理论与技术,完善对三星堆遗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由原文“由于研究对象的性质与特点,考古学不可能提供与文献资料完全相同的信息,但是可以在探究人地关系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上大有作为”“在中国当下的上古史重建中,考古学根据自己材料的特点和理论、方法的创新来探索这门学科最擅长的领域,并在不少专题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测年技术的发展使得考古学能够更加仔细地观察文化变迁;环境考古学能够帮助考古学家详细了解生态变迁和人地关系,以及复杂社会兴衰的经济基础”可知,要以三星堆遗存的历史背景为旨归,探究其人地关系和社会变迁;由原文“我们认为,由文化谱系、族属谱系和基因谱系相结合的‘谱系法’理论,是研究中国古史较为可行的路径之一”“文化谱系,就是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和演变传承。族属谱系,就是以血缘为基础形成的族属类型和演变传承。基因谱系,就是通过对当前人类DNA序列的分析,推断祖先的DNA类型,并研究其演变传承”可知,要能灵活运用“谱系法”理论,多角度全方位提炼三星堆遗存的各种信息,作出科学解释。(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屋小记史铁生1.到老屋去那是两间破旧的老屋,和后来用碎砖垒成的几间新房,挤在密如罗网的小巷深处,与条条小巷的颜色一致,芜杂灰暗,使天空显得更蓝,使得飞起来的鸽子更洁白。那儿曾处老城边缘,荒寂的护城河在那儿从东拐向南流;如今,城市不断扩大,那儿差不多是市中心了。总之,那个地方,在这辽阔的球面上必定有其准确的经纬度,但这不重要,它只是在我的心情里存在、生长,一个很大的世界对它和对我都不过是一个悠久的传说。我想去那儿,是因为我想回到那个很大的世界里去。那时我刚在轮椅上坐了一年多,二十三岁,要是活下去的话,料必还是有很长久的岁月等着我。V告诉我有那么一个地方,我说我想去。于是我摇着轮椅,头一回看见了那两间老屋:尘灰满面,屋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场,一群老太太正在屋前的太阳地里劳作,纷纷停了手里的活儿,直起腰,从老花镜的上缘挑起眼睛看我。V仰头叫了一声“B大爷”,房顶上蹲着一个老头,正在给漏雨的屋顶铺沥青。“怎么着爷们儿?来吧!甭老一个人在家里憋着……”B大爷笑着说,露出一嘴残牙。他是说我。2.长跑者 摇着轮椅,耳边和心里都空荒的岑寂。我常常觉得,应该有一首平缓、沉稳又简单的曲子,来配那两间老屋里的时光,来配它终日沉暗的光线,来配它时而的喧闹与时而的疲倦。或者也可以有一句歌词,一句最为平白的话,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便可呈现那老屋里的生活,闻见它清晨的煤烟味,听见它傍晚关灯和锁门的轻响。这一天,我沿着一条大道不停地走,暮色苍茫中,碰上了一个年轻的长跑者。一个天才的长跑家——K,K在我身旁收住脚步,愕然地看着我,便推起我,默默地跑——也许那个年代,恰可以这孤独的长跑为象征、为记忆、为诉说吧。K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未及成年就被送去劳改,三年后改造好了回来,却总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有一份正式工作。K从未受过正规训练,只靠两样天赋的东西去跑:身体和梦想。他每天都跑两三万米,还要拉上六七百斤的货物蹬几十公里路,其间分三次吃掉两斤粮食而已。生产组的人都把多余的粮票送给他,只临近大赛的那一个月,他才每天喝一瓶牛奶,然后便去与众多营养充足、训练有素的专业运动员比赛。年年的“春节环城赛”我都摇着轮椅去看他跑,年年他都捧一个奖杯或奖状回来,但仅此而已,①梦想还是梦想。多少年后我和K才懂了那未必不是上帝的好意相告:②梦想就是梦想,不是别的。有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要跟K学长跑,K便当起了教练。后来,这男孩的姐姐认识了K,爱上了K,并且成了K的妻子——那时K仍然在拉板车,在跑,在盼望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或被哪个专业田径队选中。3.U师傅我初来老屋之时,听说她已经有五十岁——除非细看其容颜,否则绝不能信。她的身段保持得很好,举手投足之间会令人去想:她必相信可以留住往昔,或者不信不能守望住流去的岁月。无论冬夏,她都套一身工作服,领口和袖口都扣紧。她绝不在公用的水盆中洗手,从不把早点拿来老屋吃。她来了,干活;下班了,她走。实在可笑的事她轻声地笑,问到她头上的话她轻声回答,回答不了的她说“真抱歉,我也说不好”,令她惊讶的事物她也只说一声“哟,是嘛”。听说U师傅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的西语系,听说U师傅曾经有过很好的工作,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病了很多年工作也就没了。听说U师傅没结过婚,听说不管谁给她介绍对象她都婉言谢绝。U师傅绝对是一个谜。老屋里寂寞的时刻,我偶尔偷眼望她,不经意地猜想一回她的故事。我想,在那五十几年的生命里面必定埋藏着一个非凡的梦想,在那优雅、平静的音容后面必定有一个牵魂动魄的故事。但是她的故事守口如瓶,就连老屋里的大妈大婶们也分毫不知,否则肯定会传扬开去。应该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悲剧。应该是一份不能随风消散、不能任岁月冲淡的梦想,否则也就谈不上悲剧。应该并不只是对于一个离去的人,而是对于一份不容轻掷的心血,否则那个人已经离开了你,你又是甘心地守望什么呢?等待他回来?③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并不重要。有一次小T去U师傅家回来(小T是老屋唯一去过U师傅家的人),跟我们说:“哇,老天!告诉你 们都不信,U师傅家真叫讲究喂,净是老东西。”D说:“有比L大妈还老的东西?”小T说:“我是说艺术品,字画,瓷器,还有太师椅呢。”D说:“太湿,怎么坐?”小T说:“你们猜U师傅在家里穿什么?旗袍!哇,老天,缎子的,漂亮死了!头发挽成髻,旗袍外面套一件开身绣花的毛坎肩,哇,老天,她可真敢穿!屋里屋外还养了好多好多花……”④U师傅的梦想具体是什么,也不重要。4.浪与水从老屋往北就是护城河了。河很窄,水流弱小、混浊,我摇过小桥,沿河“漫步”,烈日晒了一整天的河水疲乏得几乎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若是大雨过后,河水涨大几倍,浪也活了,浪涌浪落。⑤老屋里的歌,应该是这样一句简单的歌词,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有删改)6.下文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在选材上独具匠心,“我”的绝望与希望,K的幸与不幸,U师傅的冷与热,强烈的反差形成了张力,令人印象深刻。B.本文截取“我”七年老屋生活的一些片段,情节零散,故事平淡,主旨浅近,仿佛一首平缓简单的曲子。C.本文语言不放任感情的泛滥抒发,不纵容回忆的恣意招摇。这种语言风格很好演绎了史铁生回忆散文的特点——寓深远于朴素,寄激情于从容。D.本文的写景处处关情,烘托了人物心情,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能给读者以思考和震撼。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梦想还是梦想”是指K虽然领回了无数奖杯或奖状回来,但是仍然没能实现自己通过长跑改变自己境遇的梦想。B.句子②“梦想就是梦想”是指虽然K没能实现自己通过长跑改变自己境遇的梦想,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C.句子③④中的“并不重要”“也不重要”,运用反复,强调各人自有自己的一份喜乐,我们不必好奇窥探他人的生活。D.句子⑤中以歌词和节奏来喻指普通人物的平凡生活和故事情节的简洁单调。8.米克·巴尔说:“在第一人称回顾往事的叙述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一为叙述者‘我’目前 追忆往事的眼光,可称为‘叙述自我’;另一为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可称为‘经验自我’。”结合这句话,请对这篇散文的叙事视角及其表达效果进行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平凡·困境·梦想;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浪。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B7.C8.①“经验自我”是23岁时的“我”,用于对情节的叙述,写出年轻时的“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拉近“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②“叙述自我”是现在的“我”,用于对过往人和事的评述,写出“我”的所思所想所悟,推远“我”的故事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③两个“我”同时在场,让读者既感受主人公的心灵体验,又体会人生的哲理思考,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极大丰富作品的审美内涵。9.甲组答案示例:①作者回忆了一群平凡小人物的幸与不幸、绝望与盼望的生存状态。②小说中人物的处境都比较艰难,或身体残缺,或难有平等的工作机会,或有无人理解的孤独。③虽然处在人生的困境中,但是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每个人都有与现实不符的梦想,并默默地盼望着,坚守着,以冷静的抵制来表现对人生困境的抗争。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浪寓意着欲望、梦想。②“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其涵义就是无论人生的梦想是否成功,欲望是否实现,只要都追求过了,生命重要的不是结果的胜利,而是过程的丰满。③思想主旨上,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正因为有梦,单调的生活变得复杂,窄小的心灵变得广阔,充满苦难与绝望的现实变得有期望。【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主旨浅近”错误。本文以小见大,主旨宏大。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C.“强调各人自有自己的一份喜乐,我们不必好奇窥探他人的生活”错误。两处“不重要”目的是强调一直坚守心中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必在意。 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叙述视角以及效果的能力。由“我想去那儿,是因为我想回到那个很大的世界里去。那时我刚在轮椅上坐了一年多,二十三岁,要是活下去的话,料必还是有很长久的岁月等着我”“于是我摇着轮椅,头一回看见了那两间老屋:尘灰满面,屋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场,一群老太太正在屋前的太阳地里劳作,纷纷停了手里的活儿,直起腰,从老花镜的上缘挑起眼睛看我”可知,“经验自我”是23岁时的“我”,用于对情节的叙述,写出年轻时的“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拉近“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由“我常常觉得,应该有一首平缓、沉稳又简单的曲子,来配那两间老屋里的时光,来配它终日沉暗的光线,来配它时而的喧闹与时而的疲倦”可知,“叙述自我”是现在的“我”,用于对过往人和事的评述,写出“我”的所思所想所悟,推远“我”的故事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两个“我”同时在场,让读者既感受主人公的心灵体验,又体会人生的哲理思考,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极大丰富作品的审美内涵。【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拟写文学短评写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写作时,首先要根据命题者的要求确定评论重点,有明确的评价。确定了评论重点,就确定了评论的中心,也就确定了鉴赏、评价的主攻方向。甲组答案示例:评点关键词:平凡·困境·梦想。由“一个天才的长跑家——K,K在我身旁收住脚步,愕然地看着我,便推起我,默默地跑”“听说U师傅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的西语系,听说U师傅曾经有过很好的工作,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病了很多年工作也就没了。听说U师傅没结过婚,听说不管谁给她介绍对象她都婉言谢绝。U师傅绝对是一个谜”等可知,作者回忆了一群平凡小人物的幸与不幸、绝望与盼望的生存状态。由“K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未及成年就被送去劳改,三年后改造好了回来,却总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有一份正式工作”“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病了很多年工作也就没了”“应该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悲剧。应该是一份不能随风消散、不能任岁月冲淡的梦想,否则也就谈不上悲剧”可知,小说中人物的处境都比较艰难,或身体残缺,或难有平等的工作机会,或有无人理解的孤独。由“那时K仍然在拉板车,在跑,在盼望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或被哪个专业田径队选中”“哇,老天!告诉你们都不信,U师傅家真叫讲究喂,净是老东西”“你们猜U师傅在家里穿什么?旗袍!哇,老天,缎子的,漂亮死了!头发挽成髻,旗袍外面套一件开身绣花的毛坎肩,哇,老天,她可真敢穿!屋里屋外还 养了好多好多花……”可知,虽然处在人生的困境中,但是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每个人都有与现实不符的梦想,并默默地盼望着,坚守着,以冷静的抵制来表现对人生困境的抗争。乙组答案示例:评点关键词:浪。由“若是大雨过后,河水涨大几倍,浪也活了,浪涌浪落……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梦想……”可知,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浪寓意着欲望、梦想。“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史铁生以浪来喻人生,浪死浪货活,都与水有关,人生梦想是否成功,欲望是否实现,只要都追求过了,生命重要的不是结果的胜利,而是过程的丰满。史铁生在《老屋小记》中写到:浪与水,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浪是水,浪消失了水却还在,浪是什么呢?浪是水的形式,是水的信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什么?水是浪的根据,是浪的归宿,是浪的无穷与永恒吧。这正是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畅快阐述,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正因为有梦,单调的生活变得复杂,窄小的心灵变得广阔,充满苦难与绝望的现实变得有期望。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A秦之盛也B繁法C严刑D而天下震E及F其G衰也H百姓I怨J而K海内L叛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岂其虑之未周与”中的“周”,与《离骚》“竞周容以为度”中的“周”意思相同。B.“而灭诸侯,一天下”的“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意思不同。C.“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中的“卒”,与《鸿门宴》中的“旦日飨士卒”中的“卒”意思不同。D.“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的“师”,与《师说》中的“圣人无常师”的“师”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没有吸取前代君王失败的教训。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指出过失。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2)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14.两则材料都在论述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具体有哪些方法,请概述。【答案】10.BEH11.A12.B13.(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考虑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2)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14.①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②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 ③虚心纳谏,闻过则改。④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峻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故秦之盛也”,“也”,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即B处;“及其衰也”,等到它衰弱的时候,此句作后句的状语,“也”,句末语气词,故此句前后断开,即EH处。故在BEH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意思相同”错误。周到;合,迎合。句意: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争相着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B.正确。统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句意: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C.正确。最终;士兵。句意:哪料想子孙后代最终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明天犒劳士兵。D.正确。借鉴;老师。句意: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指出他们没有吸取前代君王失败的教训”错误。灭亡是因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虑”,筹划、考虑;“图”,考虑、谋划;“易”,容易;“备”,防范; (2)“肖”,才能;“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遽”,立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要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由原文“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可知,要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可知,要虚心纳谏,闻过则改;由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可知,要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参考译文:材料一: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然而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 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材料二: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峻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上古的历史,来验证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草书屏风[唐]韩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15.下列各项中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问句突起,见到屏风那一瞬间的惊喜之态溢于言外。诗人能一眼断定这是怀素的书法作品,充分说明他十分熟悉怀素作品的风格。B.颔联正面描写屏风上的整幅墨迹,采用映衬手法,用“尘色染”来反衬“墨痕浓”,以此突出怀素作品笔酣墨畅、痛快淋漓的特点。C.颈联具体描绘了屏风之上的画面,将“怪石”“秋涧”“寒藤”“古松”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寒山秋涧”图,传递出苍劲古朴的意境之美。D.诗歌起笔点题,进而承“怀素踪”一词,对怀素作品展开由浅转深、由粗转精的描写,最后用独特的方式亮明诗人的情感,收束全诗。整首诗结构谨严,自然流畅,一气呵成。16.《书论选读》这样评价此诗:“(该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请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就此评价作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颈联使用比喻。用“怪石”“秋涧”“寒藤”“古松”等比喻怀素草书的点、竖和 弧钩的笔画,形象表现了其古朴苍劲、灵活飞动、富于变化的特征。②尾联采用虚写的手法。意为如果把屏风放在水边,屏风上的字迹都会化作蛟龙游走。想象奇特,突显草书笔势的迅疾、笔画的盘曲和气韵的生动。③用字精炼,富有表现力。如“怪”字写出草书运笔的狂放不羁、富有个性,“奔”“挂”则写出笔画之间流淌的气韵以及用墨的饱满劲健、酣畅淋漓。【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构成一幅‘寒山秋涧’图”错误。本诗题目中有“草书”,可知本诗描写的对象为怀素的草书。诗歌的颈联上句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刚劲有力,说怀素草书中的点,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下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上下两句通过对怀素书法笔画的描写,展现了狂放、豪纵的书法气度。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以及炼句的能力。本题题干中的评价“(该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是答题的重要方向,答题前要能够认真分析该句。其中的关键信息有“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和“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是形式,即作者采用了哪些特殊的手法来写,要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入手答题。“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是目的,即作者重点描写了怀素书法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要以此作为答题的落点。同时,注意题干中的另一个重要提示,“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要注意答题对应的区间,不要选错分析的诗句。诗歌颈联“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说怀素草书中的点画,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走;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像枯藤挂在古松上。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点画比作正在向秋涧奔走的怪石,把竖和弧钩比作挂在古松上的枯藤,形象生动,体现其狂放、豪纵的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活泼的气韵。诗歌颈联“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其中的“奔”“挂”两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奔”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那种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形象生动。“挂”字,充分展现了怀素草书中笔画之间蕴藏的生动气韵。形容词“怪”,也独具特色,“怪”字突出怀素草书书写运笔的与众不同,极富个性魅力。尾联“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是说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里去了。由此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飞矫,生动活泼。这两句诗歌作者没有再直接对书法作品进行描写,而是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突出书法作品笔走龙蛇的草书特点,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对自己种的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导致他们种的树背离天性的根本原因。(3)帘本是生活中的寻常物品,但写入古典诗词里,就成为一种意象,能对情感起到修饰作用,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为一例。【答案】①.借书满架②.偃仰啸歌③.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④.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⑤.帘外雨潺潺⑥.春意阑珊(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偃”“潺”“阑珊”“幕”“蹙”“蛾”“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金秋时节,层林尽染,树叶有的变红,有的变黄。秋天树叶的色彩为何如此绚丽?这其中有什么奥秘?这要从人眼对颜色感知的原理说起。(1),实际上是对物体反射光线的识别。植物叶片里的叶绿素吸收蓝光、红光的能力很强,当阳光照到叶片上时,蓝光、红光被吸收,绿光——黄光波段的光被反射出来。人眼对绿光最敏感,所以在人眼里,叶片通常是绿色的。秋天到来后,叶绿素的降解使得叶片吸收蓝光和红光的能力逐渐减弱,叶片中残存的叶红素、叶黄素开始起主导作用。叶红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绿光,照在叶片上的黄光、橙光和红光则被反射出来,(2)。①植物生长中充满了生存智慧。②众所周知,叶片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并将合成的有机营养输送给树木,以供其生长繁殖。③当天气寒冷时,叶片里的水分会结冰,细胞结构会被破坏,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叶片表面的蒸腾作用还将进一步降低树木的温度。④因此,为了生存,植物进化出更敏锐的机制,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会一天内根据光照时长和温度来感知气候变化。⑤秋天到来,白天逐渐变短、温度逐渐变低,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就会向植物发出信号,随之,植物会迅速合成一种叫作脱落酸的植物激素,可以降解叶绿体及其中的叶绿素,将它们转化为可以运输的有机营养物质返还给枝干;⑥同时,促进叶柄基部逐渐形成离层,准备脱落,降低叶片与母体的连接强度。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1)人眼能分辨色彩(2)人眼所见便是黄橙色或红色的树叶19.③叶片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④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和隐花色素会根据一天内光照时长和温度来感知气候变化⑥降低叶片与母体的连接强度,准备脱落【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要从人眼对颜色感知的原理说起”“实际上是对物体反射光线的识别”,推断①处是说人眼能感知识别颜色,可以填入“人眼能分辨色彩”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上文“照在叶片上的黄光、橙光和红光则被反射出来”,推断②处人们看到的就是黄色、橙色或红色的树叶,可以填入“人眼所见便是黄橙色或红色的树叶”之类的内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三段表述不当的句子有:第③句,成分残缺,要在“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之前添加“叶片”;第④句,语序不当,要把“根据”放到“一天内”之前;第⑥句,语序不当,要把“降低叶片与母体的连接强度”放到“准备脱落”之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一样,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其自然,村里的娃娃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办起学校无教室,野惯了的孩子,撕了窗户,扯了炕席。地下,雨天、雪天两脚泥;冬天,还要出去打柴搂草烧炕。同一盘炕上四个年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爱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靠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办学,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年了。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荏学生。到一九七四年他们两口子盖了五间窑,又专门给学生留了两间。学生娃多了,一间窑已经放不下。直到一九八三年,村里富了,才专为学校盖了三孔窑。全村三十五岁以下的无不是她的学生。她教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的孩子又在她的炕头上毕业升到了初中。 土炕,我下意识地摸摸身下这盘热烘烘的土炕。这就是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北方民族的摇篮。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织布。雨雪天就坐在这里编筐、织席,晚间又常挤到谁家炕头上说古拉家常。贾淑珍在这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作为生活舞台的九尺炕头上加进了新的内容——教育。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为生存而干活,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你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选自梁衡《热炕》,有删改)20.文本中“打柴”和“搂草烧炕”之间本应有一个顿号,但这里有意省去;“人们睡觉、吃饭、纺线、织布”这句话却专门用顿号隔开。请从表意角度说说其效果有何不同。21.文中加点词“一茬又一茬”比“一批又一批”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22.请将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改成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打柴”和“搂草烧炕”之间去掉顿号,强调了动作的连续性,更能体现事务的紧张,烧炕的不易,生活环境的艰苦。②“睡觉、吃饭、纺线、织布”专门用顿号隔开,更有画面感,凸显出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强调了土炕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21.①拟物,将这批野孩子当作植物去写,体现了贾淑珍用爱和教育做着让生命延续的伟大事业。②口语化,与文段整体风格更为相符,更能体现文本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22.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加进新的内容——教育。【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由语境“冬天,还要出去打柴搂草烧炕”可知,即使在冬季,贾淑珍依然是繁忙的、紧张的,此处把“打柴”和“搂草烧炕”之间去掉顿号,强调了动作的连续性,体现事务的紧张,烧炕的不易,生活环境的艰苦。“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织布。雨雪天就坐在这里编筐、织席,晚间又常挤到谁家炕头上说古拉家常”,语段叙写了北方农民特有的生活场景,“睡觉、吃饭、纺线、织布”专门用顿号隔开,更有画面感,强调了土炕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靠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一茬又一茬”,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这批野孩子”当作庄稼来写,“一茬又一茬”具有动作上的延续性,体现了贾淑珍用爱和教育做着让生命延续的伟大事业。 “一茬又一茬”比“一批又一批”更具口语化的特点,与文段的整体风格更为相符,更能体现文本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把长句变为短句,需要确定句子的主干,注意在抽离句子的主干的时候,可以适当保留修饰词;然后把余下的成分,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合排列。首先确定本句的主干“贾淑珍又加进新的内容——教育”,然后把状语“在这世世代代繁衍、生存、进步的作为生活舞台的九尺炕头上”,改变语序为“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置于整个句子之前,与前文衔接;“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存、进步”紧随其后,最后陈述“贾淑珍又加进新的内容——教育”与后文衔接。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以理听言,则中有主;以道窒欲(抑制欲望),则心自清。——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小窗幽记》(2)理性是一种力量,它超越了每一种感情,使我们能够把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价值。——奥地利哲学家哈耶克(3)理性独自掌权,是一种局限的力量;热情不加束缚,则是自我焚烧的火焰。——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以上名言警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理性的力量”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例文:理性的力量何为理性?判断推理之能力也,超乎感情之上,以冷静而客观之心审万物、辨方向。理性的力量亦来源于理性之定义本身,因为去掉了感性的成分,理性赋予我们用逻辑思维、系统思维思考、决策的能力,让生活理智化、可控化,让社会生活走入我们所希望的轨道之中。无论在任何时代中,理性的力量都尤为可贵。功利主义的视角之下,经推理判断后,人能极大限度地减少失误,从而在一定层面上获得成功。经济学中将人定义为“理性人”,亦是这个原因。然而超越功利角度去观理性,其力量亦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在变化环境中固守自我,坚定信仰之可能。换言之,理性的力量在于它是我们成人的助援。时代潮流匍匐而过,无数的言论夹杂着,在我们的耳边呼啸。有人放纵于犬马声色之中,为享乐主义所困;有人穷途恸哭,为虚无主义所迷。理性的力量,让我们客观地静观万事万物,在潮水般裹挟的声音、言论之中坚信我们内心的审辨、判断,把 握住一以贯之的自我,让自我得以不在此间迷失。故曰:万籁纷杂,我心如一,只因理性之力。可与此同时,盲目相信理性的力量无异于陷入另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中。正如黑格尔所言,一切事物皆包含它自己的否定。在熔铸我们的生命内核时,若只有理性,那么便脆而易折,失于滞重。而若适当加以感性,那么便韧而坚强,归于醇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我们的天性之中亦有柔软的成分,是孟子所言之“恻隐之心”。一味相信理性的力量,以它来约束我们的道德,亦成为了康德、边沁等人所描绘的功利道德主义,而失去了人格主义的深远情怀。若凡事都以理性度之,那便不会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自我至上、功利至上的狭隘个人主义与极端集体主义便会大行其道。然而纵然如泰戈尔所言,“全是理性的人恰如一把全是锋刃的刀,叫使用他的人手上流血”,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理性。与其将理性与感性看成互斥的两面,不如将它们看成我们生命之中和合相生的朋友,如此才能最大化的发挥理性的力量,而非走向惧怕。其中的时代意义亦不言而明,在人人皆可成自媒体的时代中坚持理性而客观的思考,坚定自我的信仰,让真实的自我得以彰显而不拘于信息茧房之中;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时代中,坚持让理性感性并行,坚信我们生而为人的自豪感、使命感,超越代码数据编织而成的虚拟宇宙、工具理性,让灵魂人格盘旋飞升,去寻找海德格尔囗中的那份“诗意的栖居”。理性是成长之基,是发展之基,理性的力量不言而喻。身处新时代的路口,我们应正确发挥理性的力量,让理性为我所用,成就精彩人生,行稳发展之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三则材料均为名言警句,并且话题都为“理性”。三则名言警句分成两个方向,第一、二句强调了“理性”的正面作用,第三句说明了只注重理性或只注重感性的弊端。这样,我们就清楚了本命题的思辨在于理性的正面作用与理性的负面作用。相对于感性而言,理性的力量,指的是一个人具有能超越每一种感情,使自己能够把握自己。把握每一刻的价值,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判断和推理并进行决策的能力。“理性的力量”包括理性的正面作用:理性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认识世界,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一个人依顺本性做事容易,但只有遵循理性,克制本性中的各种欲望,抵制各种诱惑。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世界,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最终实现目标。理性更多是针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决断之时理性的负面作用:一个人凡事都遵循理性,则会显得刻板而冷酷。理性使人缺乏了做事的激情与动力,以致内驱力不足,没有血性,或者冷漠麻木,缺少应有的温情。根据材料的约束,理性的力量来看,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都需谈及,发挥理性的作用,就须既要发挥其正面作用,又须防止理性过头,缺乏激情与动力。写作时,主体在分析“理性的力量”的时候可从不同角度展开,如理性可以帮助人们在取舍时做出正确有 利的判断;理性可以促使社会更加有序地发展,建设文明社会;理性也可以使国家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拨云见雾,巩固国际地位等。但同时也应看到,理性的力量并非全是有利的,过于理性,也会沦为没有情感、不知变通的机器,伤人伤己。我们要辩证分析“理性的力量”,既要看到它的积极意义,对人生的价值,也应注意到过度理性的危害,唯有辩证看待理性,正确发挥理性的力量,为我所用,方能成就精彩人生。立意:1.辩证看待理性力量,为我所用不受其害。2.以理性为舵,驶向星辰大海。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3 03:30:07 页数:21
价格:¥3 大小:55.8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