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历史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为《尚书》不同篇章的记载。这反映出当时()记载篇章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召诰》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多士》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多方》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大诰》A.等级意识逐渐弱化B.已有敬天保民观念C.强化神权统治思想D.阶级矛盾渐趋激化【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中多次提到上天关心民生和统治者重视德政,反映出当时已有敬天保民观念,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等级意识的弱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神权统治思想的弱化而非强化,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民生和德政,有利于缓和而非激化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2.春秋时期,中小商人“负任担荷,服牛招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富商大贾更是“金玉其车,交错其服”,南通于楚,北适于晋,东抵于齐,西达于秦,周游列国。这一现象表明()A.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各地间经济联系的加强D.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分工【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春秋时期商业活动范围广,甚至是“周游列国”,说明各地间经济联系的加强,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商业活动范围广,无法体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分工,排除D项。故选C项。3.《岳麓秦简》记载:“廿六年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臣敢请。制(皇帝)曰:可。”《史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巡游到湘山祠时遇大风,几不得渡。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政令出现朝令夕改现象B.国家组织能力提高C.天人感应观念影响巨大D.皇权缺乏有效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时期,尽管国家明确规定保护山林树木,秦始皇却强行大规模砍伐山树,可用来说明当时皇权缺乏有效制约,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秦朝政令的更改,排除A项;国家组织能力提高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天人感应观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4.下表是东汉时期城市分布简表。据此可推知,东汉时期城镇的发展()地区校尉部、刺史部(个)郡城数(个)县城数(个)合计(个)黄河流域536395436淮河流域29141152长江流域324250277东北1106576西南163542西北1128093全国13979661066A.推动南北经济趋向平衡B.促进人口出现大规模南迁 C.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D.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东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因此黄河流域校尉部、刺史部、郡城数、县城数都超过了南方,说明东汉时期城镇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C项正确;表格数据无法推出城镇的发展推动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排除A项;东汉时期城市分布与人口出现大规模南迁、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BD项。故选C项。5.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林武术讲究内功修炼,奉行“禅武合一”的修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武术。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迅速从马背上下来,依照周代进行射礼、讲武和田猎等活动。这反映出当时()A.多元文化交汇融合B.内外兼修的外域习俗盛行C.文武并举宜威天下D.崇尚周礼的复古逆流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林寺僧人“禅武合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武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推崇中原文化等,反映出中外和民族间的交流,促进了当时多元文化交汇融合,A项正确;内外兼修的外域习俗盛行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并非文武并举宜威天下,排除C项;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崇尚周礼,并非复古逆流,排除D项。故选A项。6.下表是洛阳含嘉仓出土铭砖铭文的部分记载介绍。据此可推知,当时()砖窑铭文记载介绍铭砖一(窖17)输粮地点是苏州,时间是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品种与数量为“糙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耗在内”。铭砖二(窖19)输粮地点在邢州,时间在长寿元年(692年),品种与数量为“小√七千五百石九斗八升耗在内”。铭砖三(窖19)输粮地点在冀州,存粮“万肆千贰佰捌拾硕”。铭砖五(窖50)输粮地点在德、濮、魏、沧等州,时间为天授元年(690年),品种与数量为“粟八千六百九十五石耗在内六千廿石,一千二百八十石六百石七百九十五石”。 A.经济重心转向南方B.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C.封建剥削日益严重D.稻麦复种制普遍推广【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洛阳含嘉仓内储存着来自苏州、邢州、冀州和德州等地的粮食,体现了大运河的作用即促使南北经济联系的加强,B项正确;经济重心转向南方开始于唐朝后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并非封建剥削的严重,排除C项;稻麦复种制普遍推广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唐太宗年间,渤海王“数遣诸生,指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唐高宗年间,文成公主又派人向唐朝“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这一现象()A.映照了盛唐恢弘气派B.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C.提升了中央政府权威D.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渤海王派人学习唐朝古今制度,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后,派人向唐朝学习蚕种等技艺,这促进了唐朝与边间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D项正确;少数民族学习唐潮文化,无法体现盛唐恢弘气派,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唐朝时,西藏地区不在唐朝疆域范围,藏族向唐朝学习蚕种等技艺,不能提升中央政府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8.据统计,宋朝除了中央官学外,有州学234所,县学516所,私垫、乡学、义学类的启蒙学馆不计其数。宋朝一次科举报名人数常达三四十万。宋仁宗时期的13榜状元,12人出身平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代成为现实。这表明,宋代科举制度()A.助推社会阶层流动B.造成官僚队伍臃肿庞大C.导致教育选材畸形化D.致使宗法观念逐渐消亡【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官方、民间教育体系完备,科举报名人数众多,不少出身平民的人才进入统治阶层,表明当时的科举制度助推社会阶层流动,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官僚队伍臃肿庞大,排除B项;教育选材畸形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宗法观念逐渐消亡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9.宋代,制瓷工匠在关注釉色纯粹之美的同时,也在追求多样化的装饰技法,题材或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或是有着吉祥寓意的,或者纯粹就是因为美观好看。这一现象的出现()A.助长了社会的奢靡风气B.带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C.迎合了市民的审美情趣D.提升了制瓷业的竞争力【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工匠追求吉祥寓意、美观好看,根据大众爱好创新瓷器的装饰技法和题材,反映出其对市民审美情趣的迎合,C项正确;材料与社会奢靡风气无关,排除A项;带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与“题材或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制瓷业竞争力有所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10.明代,政府敕修永宁寺(今黑龙江地区),永宁寺建成后,当地民众,欢忻感戴,当地各族表示“世世臣服”。黑龙江下游的卫所通过“海西东水陆城站”的连接“以时朝贡”,女真卫所的朝贡使络绎不绝于途。据此推知,明代()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B.边疆地区祸患的根除C.对外朝贡贸易得到发展D.经略边疆方式多样化【答案】D【解析】【详解】明代在黑龙江地区修建永宁寺、设立卫所,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说明明代采取灵活多样的经略边疆政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的治理,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无法体现君主专制,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朝贡贸易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1.明代万历年间,土司刘瀚将养牛圈场迁于永兴场(湖南湘西),并新建石街道。清初因附近朱砂开采盛极一时;乾隆年间,永兴场发展为有十多条小街闻名全省的大集市,街上形成以江西商人钱姓、钟姓等为主的八大商号。这可用于说明()A.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B.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盛C.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朱砂开采盛极一时”“永兴场发展为有十多条小街的闻名全省的大集市,街上形成以江西商人钱姓、钟姓等为主的八大商号”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长途 贩运贸易兴盛,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排除C项;养牛、朱砂开采、商号等不属于农产品,排除D项。故选A项。12.顾炎武认为,“君"字作为天子尊称的特殊用法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先秦时期,“君”字可以称指臣,也可以是女儿对父亲、妻妾对丈夫、妇人对舅父的称谓,不过是一个用来表示尊敬的普通称谓,并非君主专用词语。顾炎武对特殊用词的溯源释义有助于()A.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B.理性认识君主专制C.宣传经世致用的思想D.动摇儒学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顾炎武指出“君”字在先秦时期只是一个用来表示尊敬的普通称谓,并非君主专用词语,因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才逐渐发展成为对天子的尊称,顾炎武对特殊用词的溯源释义,有助于理性认识君主专制,B项正确;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与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不符,排除A项;宣传经世致用的思想与“顾炎武对特殊用词的溯源释义”不符,排除C项;顾炎武的思想未能动摇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3.据陈代卿《庚申畿辅纪变略》对咸丰帝出逃之事的记述:“旬日之间,所见所闻,可愕可笑者,不知凡几,真奇变也。”另据赘漫野叟《庚申夷氛纪略》记述:“予昔见浙东之兵,未尝与夷人战,风闻辄逃,心痛恨之。不料此种情形,复见于今日。若论误国之罪,今更胜于昔也。可哀哉!可恨哉!”这反映出二者()A.斗争精神的高涨B.媚外观念的凸显C.自强思想萌发D.忧患意识的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两则材料都反映对咸丰帝出逃之事的谴责,体现了作者在国难当头之时要求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忧患意识,D项正确;A项夸大其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二者抵御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自强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4.王韬在《洋务》中指出:“处今之世,两言足以蔽之:一曰利,一曰强。诚能富国强兵,则泰西之交自无不固,而无虑其有意外之虞也,无惧其有非分之请也。一旦有事,不战以口舌,则斗以甲兵。不折冲于樽俎,则驰骋于干戈。玉帛烽燧,待于二境,惟命之从。不然,讲论洋务者愈多,办理洋务者愈坏,吾诚未见其可也。”这一论述()A.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B.缺乏完整理论体系 C.试图突破洋务思想束缚D.具有国家自强意识【答案】C【解析】【详解】王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王韬强调中国国家、民众全面兴利后,民富国强,外来者即使有心掠夺也心存顾忌,昔日西方列强动辄欺侮中国的局面将会得到改变,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试图突破洋务思想束缚,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变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全面兴利的意义,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D项。故选C项。15.1896年,张之洞上奏称:“整军御侮,将才为先,德国陆军之所以甲于泰西者,固由其全国上下无一不兵之人,而其要尤在将领营哨各官无一不由学堂出身。今欲仿照德制训练劲旅,非广设学堂,实力教练,不足以造就将才。”张之洞的这一奏章()A.致使军事主权殖民地化B.促进了西学知识广泛传播C.推动洋务运动转向民用D.有助于清末的军事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整军御侮,将才为先”“非广设学堂,实力教练,不足以造就将才”可知,张之洞主张创办军事学堂,强调培养军事人才重要性,这有助于清末的军事近代化,D项正确;学习西方先进的练兵之法,并非必然导致军事主权殖民地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张之洞的这一奏章促进了西学知识广泛传播,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已经开始创办民用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图是张謇托画家单林作的《厂儆图》中的《桂杏空心》,说明:“桂”指江宁布政使桂嵩庆,“杏”指买办盛宣怀,两人许诺助筹,后食言自肥,使张謇“中夜彷徨”“忧心如捣”,这揭示出近代()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B.民族工业竞争激烈C.实业救国的艰辛历程D.营商环境日趋恶化【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只能用《厂儆图》,暗喻江宁布政使等官员的言而无信,致其“忧心如捣”,揭示出了近代实业救国的艰辛历程,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排除A项;民族工业竞争激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仅此一图不足以说明营商环境在日趋恶化,排除D项。故选C项。17.《新青年》创刊号中,陈独秀把青年精神概括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据此可知,陈独秀称赞青年精神是强调()A.超越狭隘的民族立场B.社会变革的内在必然性C.努力改变社会的弊政D.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答案】B【解析】【详解】陈独秀反复强调“新陈代谢”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青年改造个人和社会时,须遵循新陈代谢之道,是在强调社会变革的内在必然性,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民族立场无关,排除A项;努力改变社会弊政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并未明确“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18.从1932年春起,苏维埃政府先后创办中华钨矿公司等公营企业,开办中华商业公司造纸厂、瑞金纺织厂、于都通讯材料厂等小型工厂。到1934年3月,中央苏区国营工厂发展到32家,产业工人达万余人,中央钩砂公司年出口创汇400多万元。这()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改变了苏区旧有生产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华苏维埃政府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内大力发展生产,其创办的工厂企业发展较快,出口创汇高达400多万元,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A项正确;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与“产业工人达万余人,中央钩砂公司年出口创汇400多万元”等不符,排除B项;直到1935年,中共中央才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排除C项;材料与生产关系的改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9.下图为1938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每日译报》刊登的1938年6月12日广州受侵局势图,并持续介绍了日军对广州的轰炸和民众死亡情况。这一报道() A.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B.预示着抗战相持阶段到来C.推动了民族意识高涨D.表明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上海报刊关注日军侵略活动,持续介绍日军对广州的轰炸和民众死亡情况,揭露侵华日军暴行,有利于激发爱国热情,推动了民族意识高涨,C项正确;材料与国共的合作抗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中日无力决战和抗战相持阶段即将到来,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兴起了抗日救亡高潮,排除D项。故选C项。20.解放战争时期,针对许多领导同志在前方指挥,不能分心照顾减租和生产的现状,毛泽东要求各根据地做到统筹兼顾,必须实行分工。为此,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必须重视经济生产和财政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确保粮食、布匹自给自足,珍惜人力物力。这()A.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B.推动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C.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权D.凸显了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关心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强调改善民生,确保粮食、布匹自给自足等,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获得了广大人民对党中央的支持,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A项正确;推动工作重心的转移与党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做到统筹兼顾(前方作战和后方民生)”不符,排除B项;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21.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创办《人民画报》,下图是创刊号中的政治主题报道框架。人民政府此举意在() A.冲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B.实现中苏两国结盟目的C.调动民众经济建设热情D.借助美好愿景巩固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时也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在这种背景下,创办的《人民画报》是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刊物,因此《人民画报》的政治主题报道是宣传共产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目的是借助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激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并为之奋斗,从而得到巩固政权的目的,D项正确;《人民画报》的政治主题报道与冲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无关,排除A项;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已经签订,排除B项;创刊号中的政治主题报道,主要是为了使人民坚定共产主义方向,并非调动民众经济建设热情,排除C项。故选D项。22.在制定总路线的时候,毛泽东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这表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A.实现国家工业化唯一选择B.践行我党宗旨的体现C.针对资产阶级革命性消退D.社会矛盾转变的结果【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即1952年底,随着土地改革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材料表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社会矛盾转变的结果,D项正确;材料并未分析实现国家工业化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对我党宗旨的践行,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资产阶级革命性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3.下图是《人民日报》关于“一国两制”在香港问题上的主题变迁示意图。这反映出中央政府() A.积极推行香港治理能力建设B.高度关注香港的长期繁荣C.给予香港自由灵活政策支持D.不断创新香港的顶层设计【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即“一国两制”提出后,党和政府特别强调香港“发展”问题,反映出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香港的长期繁荣,B项正确;积极推行香港治理能力建设与一国两制政策下,国家重视香港的发展、稳定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央政府给予香港自由灵活政策支持,排除C项;不断创新香港的顶层设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4.改革开放之初,针对有人提出要搞经济特区货币,陈云建议:“特区货币如果大家坚持要搞,我提出两条,一条是特区货币发行权属于中央;一条是封关以后,特区货币只能在特区流通,不能在其他地方流通。”陈云这些建议意在()A.维护金融货币秩序稳定B.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突破固有体制的桎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特区货币发行权属于中央”“特区货币只能在特区流通”可知,陈云强调中央的权威和全国金融货币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BC项;陈云强调中央的权威,重视全国金融货币秩序的稳定,与突破固有体制的桎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颁布“代人定姓族诏”,对鲜卑贵族如何确定尊卑和等级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确定了鲜卑贵族定姓族的具体方案.,诏令明确规定,“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给予 “勋臣八姓”特别优待。对认定为姓族的鲜卑贵族的铨选优待可荫及五服以内支亲。“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荫也。虽缌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入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例也”。北魏王朝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特别是入主中原后,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摘编自彭丰文《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探究》材料二唐承隋制,政府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致身高位的愿望不再遥不可及,武周革命取得成功,武则天称帝使得关陇集团势力遭受致命的打击,朝堂政治的重新洗牌,造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武则天为巩固其地位以及权臣私心作祟,姓氏录的修订完完全全的按照现任官品高低甄选士流,很多以军功升至高位以及通过其他途径进入唐中央政权得任高官的庶族寒人,骤然被列为士族行列,同时科举之路大开,一大批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心,贵族政治全而瓦解。——摘编自田磊《科举制与唐前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门阀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门阀衰落的原因。【答案】(1)特点:兼顾北魏鲜卑贵族的历史与现状;整合魏晋旧门与当朝新贵的利益秩序。影响:加快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王朝对中原统治;笼络了胡汉高层贵族,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为北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片面强调根据门第铨选官吏,忽视寒门庶族的利益,破坏了人才选拔机制,损害了北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2)原因:推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武周革命打击了关陇集团势力;武则天按照现任官品高低修订姓氏录;封建经济发展,士族地主实力壮大;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显露。【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概括得出兼顾北魏鲜卑贵族的历史与现状;根据“确定了鲜卑贵族定姓族的具体方案”“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概括得出整合魏晋旧门与当朝新贵的利益秩序。影响:根据“多次征召汉族士人,对才华出众者予以礼遇、重用,其中包括不少汉族高门大姓”,以及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分析得出加快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巩固北魏王朝对中原统治;综合材料,还可从笼络了胡汉高层贵族,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为北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分析其积极影响;根据“对认定为姓族的鲜卑贵族的铨选优待可荫及五服以内支亲”,分析得出片面强调根据门第铨选官吏,忽视寒门庶族的利益,破坏了人才选拔机制,损害了北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还可从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等进行总结。【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唐承隋制,政府完善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致身高位愿望不再遥不可及”,得出 推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根据“武周革命取得成功,武则天称帝使得关陇集团势力遭受致命的打击”武周革命打击了关陇集团势力;根据“姓氏录的修订完完全全的按照现任官品高低甄选士流”得出武则天按照现任官品高低修订姓氏录;根据所学,还可从封建经济发展,士族地主实力壮大;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显露等角度进行总结。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面对甲午战败惨痛的现实,康有为明确指出,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是民与民的竞争,强国是因为其国民关心国家,勇于担负国民的责任和义务,弱国则相反。在梁启超看来,现代“国民”是“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的国家主人,是以“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为思想基础,具有“爱国心”“社会公德”“权利思想”“义务思想”及“政治能力”的权利主体,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国家前途,推动国家进步。严复认为,要像西方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样“黜伪而崇真”与“屈私以为公”,而最根本的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精神。——摘编自叶瑞昕《从臣民到国民:晚清救亡危局中的国民道德谱系建构》材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积极建构国民道德谱系。在北平、上海等地求学的商城籍青年学生在全国抗日热忱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救亡团体。1938年6月,金山、王莹率领“抗演二队”20余人来到商城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6月下旬,根据中共豫东南特委决定,由青年军团商城队组成中共商城县工作委员会。随着商城县抗日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该县中共党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当地士绅顾敬之起初只允许具有“军方背景”的“青年军团商城队”进入其统治的辖区进行抗日救亡宣传。“青年军团商城队”利用这种优势深入辖区,一方面向辖区民众进行抗日宣传,一方面做顾敬之的统战工作。顾敬之在这种形势下也表示赞成团结抗日。——摘编自周斌陈杰《抗战初期多元主体参与的地方抗日救亡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救亡危局中的国民道德谱系建构的内容,并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时期国民道德谱系建构的特点。【答案】(1)内容:注重国民意识的培养;国民是国家主人和权利主体;培养国民的公德心。评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国民思想,期冀着建立以国民自身为主体的新式国民国家。维新派通过创办报纸、开办学堂、创立学会等教育手段,逐步培育国人具备现代“国民”的资格,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去除封建愚昧、唤醒国民意识的目的,促进了散漫性的传统封建社会,向合群性的现代社会的过渡。但受自身阶级立场的局限,维新派的社会教育行动,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其启蒙范围和效果有限。(2)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团体;中共重视和组织领导;开明地主阶级的支持;参与救亡团体的广泛。 【解析】【小问1详解】内容:根据材料一“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是民与民的竞争,强国是因为其国民关心国家,勇于担负国民的责任和义务”得出注重国民意识的培养;根据材料一“现代‘国民’是……的国家主人,是……为思想基础,具有……的权利主体,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国家前途,推动国家进步”得出国民是国家主人和权利主体;根据材料一“严复认为,要像西方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样‘黜伪而崇真’与‘屈私以为公’,而最根本的是‘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精神”得出培养国民的公德心。关于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和局限方面展开,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国民思想,期冀着建立以国民自身为主体的新式国民国家。维新派通过创办报纸、开办学堂、创立学会等教育手段,逐步培育国人具备现代“国民”的资格,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去除封建愚昧、唤醒国民意识的目的,促进了散漫性的传统封建社会,向合群性的现代社会的过渡。但受自身阶级立场的局限,维新派的社会教育行动,与普通百姓的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其启蒙范围和效果有限。【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积极建构国民道德谱系”得出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根据材料二“在北平、上海等地求学的商城籍青年学生在全国抗日热忱的影响下,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救亡团体。1938年6月,金山、王莹率领‘抗演二队’20余人来到商城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得出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团体;根据材料二“1938年6月下旬,根据中共豫东南特委决定,由青年军团商城队组成中共商城县工作委员会”得出中共重视和组织领导;根据材料二“当地士绅顾敬之起初只允许具有……一方面做顾敬之的统战工作。顾敬之在这种形势下也表示赞成团结抗日”得出开明地主阶级的支持;综合材料可知参与救亡团体的广泛。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类书《永乐大典》、辞书《康熙字典》、丛书《四库全书》相继出现。此外,《四书》朱注成了科举考试范本。极端的专制皇权激发明清之际“非君论”涌动,在市民文化及党社文化中产生出继承并超越先秦“民贵君轻”说的“新民本主义”,不仅谴责个别暴君、昏君,其批判锋芒普遍地指向“今之君”,即秦汉以降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全体帝王。明清出现将小说、戏曲提升到与诗文并列地位的议论,小说、戏曲繁荣,文学走出象牙塔,活跃于市井勾栏,为雅士俗众共赏。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微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摘编自冯天瑜《袭常与新变的明清文化》材料二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下简称“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强调:“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双百” 方针,不但指明和开拓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薪新道路,也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了基本构想。其主旨和精神实质就是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创造丰富的文化产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摘编自谭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文化出现的新现象。(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实现文化繁荣的途径。【答案】(1)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出现;出现小说、京剧,文学艺术世俗化;西学东渐。(2)贯彻“双百”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领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类书《永乐大典》、辞书《康熙字典》、丛书《四库全书》相继出现”,根据所学,得出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出现;根据“非君论”得出抨击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出现;根据“小说、戏曲繁荣,文学走出象牙塔,活跃于市井勾栏,为雅士俗众共赏”得出出现小说、京剧,文学艺术世俗化;根据“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微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得出西学东渐。【小问2详解】根据“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下简称“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得出贯彻“双百”方针;根据所学,还可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上的领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等方面进行总结。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根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的五个阶段变迁情况,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家粮食安全。阐述: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与实施,确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生产模式,这种模式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极大的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家庭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推广。同时,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中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历史性变革。综上所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解析】【详解】论述:首先,观察图片信息,针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的变迁,选取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如选取1978年以来的三个阶段,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可得出论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确定论题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展开分析阐述,如通过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因后果,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与实施,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极大的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使我国农业大发展和农村历史性变革等;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认识,总结规律,如综上所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等,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3 02:35:01 页数:17
价格:¥3 大小:1.50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