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县一中学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 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的一个理想型概念。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构建的乡土中国理论,实际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问题,而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此,乡土中国即指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确切地说,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是乡土性的。从历史变迁的经验事实看,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中国乡村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场转型。如今,乡村社会的“乡土本色”逐渐淡去,后乡土性色彩越来越明显。“后乡土中国”是对“乡土中国”理论的发展,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用后乡土性来概括和解释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是要说明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国乡村社会具有着自己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所取代。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由此看来,如今的乡村社会,虽然村落共同体依然存在和延续,但共同体内的主体构成以及主体的社会行动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迁。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十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来看,较多农户的主业其实已从农业转型为非农业。乡土文化在与现代性文化的交汇融合中走向分化和多元化。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系统,随着现代性文化不断向乡土社会的渗透,村民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一城两栖生活,社会经济的转型驱动着乡土文化的变迁。(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及其出路》)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D.“后乡土中国”是于“乡土中国”理论和中国乡村转型与发展经验而提炼出的一个概念,是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概括和解释。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乡村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特征变化。5.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答案】1.A2.C3.A4.①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②农业已经不再是农民主要的生计模式。5.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②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曲解文意。根据“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可知,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乡民个体之间的,而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 在”是研究乡民个体关系的前提,并不是结果,因此选项的因果关系也不成立。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D.“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曲解文意。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需选择。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有误,曲解文意。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选项意思恰恰相反。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据的能力。“乡土社会”特征包括: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但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人口流动率小,生活富于地方性,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与外界完全的隔绝状态,而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可知,乡土社会的隔绝不是绝对的。故A项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体现了“乡土社会”“乡下人离不了泥土”的特征。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体现出“乡土社会”的“在乡下离不了泥土”的特征,体现出“乡土社会”的“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的特征。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体现出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第五段“变迁之后的乡土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村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上,那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可以总结出,首先,与传统的“乡土社会”相比,“后乡土社会”中乡村人口大量向外流动,如今的村落已演变为“流动的村庄”和“空巢社会”。 从材料二第六段“后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变迁就是农户生计模式的转型,尽管在乡村发展进程中,农业经济与粮食生产也在不断增长和发展,但是对于多数农户而言,农业却已经不再是主要的生计模式。多数农户的生计模式属于农业十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可知,在“后乡土社会”,农业已经不再是农民主要的生计模式,而变成了农业十副业的兼业模式,而且越来越多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与生活来源是依靠外出打工或工商经营。【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对于“土气”的理解,从材料一第一段“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以总结出: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从材料一第一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第二段“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可以总结出:乡土社区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在我们社会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可以总结出: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花与诗王往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当地千亩桃园美景去的。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高兴呢?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会后,下午就是歌咏会: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为眼前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见。”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着跑开了。她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 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这身体能出来吗?走,跟我回去,孩子呢?”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在那儿呢!妈,你回去,我看一会儿再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了凉。”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儿风没有,哪会受凉?”老妇很无奈地叹着气。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是我媳妇,她的病不轻呢。”我说:“哦?”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我很吃惊。“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25岁,就在去年。”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长时间?”老妇说:“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儿中药,拖着。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台下响起一阵掌声。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说:“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镇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这春天的聚会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走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 小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送诗人,不是有花送诗人,懂不懂?”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小媳妇笑了:“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儿,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小男孩说:“好!”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回家去。”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介绍作协和石湖镇联办笔会,诗人们热热闹闹地登台表演,在这种背景下,主人公小媳妇出场了。B.小媳妇向小男孩许诺在桃园里天天写诗、年年写诗,让小男孩想她时就给她送花,蕴含着小媳妇对儿子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眷恋。C.老妇两次对“我”说起小媳妇的“不听话”,表现出她对小媳妇的不满,也体现出她对小媳妇患病无钱医治的一种无奈。D.“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主持人既赞美小男孩献上的野花的自然美丽,又赞美小男孩的纯朴。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较多地描述了人物的对话,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自然推进,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表现人物性格。B.小说中,小媳妇与到石湖镇参加笔会的诗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地喜爱诗歌。C.“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中对“她”神色、衣着的描写,为下文做了铺垫。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引发读者思考。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9.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花与诗”的内涵和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6.C7.B8.①疼爱儿子。儿子说看不见舞台,她不顾体弱要抱儿子。②热爱诗歌。她喜欢写诗,看诗人朗诵看得很投入。③坚强乐观。身患癌症,脸色憔悴,却总是面带笑容。④娇小漂亮。她身材娇小,瓜子脸,有一双凤眼。9.(1)花,既指献给诗人和小媳妇的实际的花,也是美好情感的象征。诗,既指诗人朗诵的诗篇,也指小媳妇创作的诗篇和她的诗一样的生命。(2)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小媳妇不幸人生的同情和对其诗一样的生命的礼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思想内容的能力。C.“表现出她对小媳妇的不满”理解错误,从小说内容来看,老妇对儿媳有疼爱、关心,也有无钱治病的无可奈何,但并没有内容体现她对小媳妇的不满。此处老妇对小媳妇的感情应是一种怜惜、疼爱之情。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B.“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地喜爱诗歌”错误,的确形成了对比,但突出的是小媳妇这个乡村诗人对诗歌的喜爱及其生命的冷寂。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要回到原文,找到关于小媳妇言行的描述,从中概括形象特点。如从“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中,可以概括出她疼爱儿子;从“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她生病还来听诗歌朗诵,可以看出她热爱诗歌;从“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是我媳妇,她的病不轻呢。’”“朝他笑着”“小媳妇笑了”她婆婆的话语里知道她身患癌症,但她常面带笑容,由此可以看出她乐观坚强。从“她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可知她娇小漂亮等形象特征。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内涵和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目设置了两个问题,要求考生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并探究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首先理解标题,既要答出表层意思,又要答出深层意思。“花”“诗”在小说中很容易就能找到对应内容,而深层意思则要结合小说主旨去理解。“花”是美丽的,从给诗人献花、小媳妇让儿子以后想自己时就送花给自己等情节可知花象征着美好的情感。“诗”的深层意思则要联系小说的主人公小媳妇的精神世界来分析。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要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来分析,小说讲的是一个身患重病、热爱写诗的小媳妇的故事,展现的是她的苦难和美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她的同情和赞美。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乙】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①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②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③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④,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注释】①杵: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②深造:高深的造诣。③资:积累。④原:同“源”。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欧阳修《醉翁亭记》)B.必有我师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C.一日暴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荀子《劝学》)D.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11.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B.【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的“书”本指《尚书》,后泛指书本,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C.【甲】“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文中“子曰”的“子”指孔子自己。D.【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B.【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做事没有恒心;“左右逢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有褒义和贬义两种用法,含褒义时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含贬义时用于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取巧。 C.【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D.【甲】文所选的言论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方法和态度;【乙】文所选言论主要强调治国之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答案】10.A11.D12.D13.(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2)做学问的方法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A.第一个“乐”,以……为快乐;第二个“乐”,快乐、乐趣。句意:爱好学习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B.“焉”都为兼词,相当于“于之”。句意: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堆积土石成为山丘,风雨就在山中兴起。C.“暴”,都同“曝”,有“晒”之意。句意:晒它一天。/即使晒干了,也不会恢复原来直挺的样子。D.“是”,都是指代,这或那。句意:这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这真是进也忧,退也忧。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文化常识、文言断句的能力。D.句意: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两个“居之安”形成顶针句法,中间断开;“取之左右逢其原”整体作“资之深”的结果,中间不能断开。正确断法:“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甲乙选文都强调了做学问时应有的方法和态度。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罔”,迷惑;“殆”,危险,这里指疑惑(2)“无他”,没有别的什么;“求”,寻找;“放心”,失去了的本心。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乙】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孟子说:“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这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孟子说:“君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不能靠武力的强大震慑天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定风波·红梅① 苏轼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②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注】①此词是作者被贬谪黄州期间,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延年,,其《红梅》诗有“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句。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定风波”是这首词的词牌,熟悉的词牌还有“浣溪沙”“如梦令”“一剪梅”等。B.“慵开”指梅花,“好睡”用拟人手法写出梅花延误花期而与桃杏同时开放的原因。C.“自怜冰脸不时宜”写出生就冰清玉洁之姿的梅花唯有“乔妆改扮”才能合春天之“时宜”。D.“诗老不知梅格在”表明,苏轼认为石延年咏梅仅看重绿叶青枝是因不了解梅格。15.作者批评石延年不知红梅的本质,请结合词的内容分析“梅格”的内涵。【答案】14.B15.①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守;②闲淡雅致;③冰清玉洁;④姿质孤傲。【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写出梅花延误花期而与桃杏同时开放的原因”理解错误,“小红桃杏色”是说梅花色如桃杏,鲜艳娇丽,梅花“好睡”是指其苞芽周期漫长。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梅格”即梅的个性品质,答题时要扣住关键字眼。如“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等。由原词“偶作小红桃杏色”可知,在诗人心中,梅一般是冰清玉洁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浅浅的像桃杏般的红色,鲜艳娇丽;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可见其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守的梅格。如“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可见其闲淡雅致。“自怜冰脸不时宜”,它只是怜惜自己生就冰清玉洁之姿,不合时宜,可见其冰清玉洁。由“孤瘦雪霜姿”可知,梅花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形神兼备,尤贵于神。总之,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吟咏梅花时只看重绿叶与青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抒情主人公独立于橘子洲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意气奔放的青年志士在激流中要敢于拼搏,同时在勇进中也应有强烈的信心,这也让我们联想到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花鸟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商隐《无题》中,清冷的月光下,诗人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到中流击水②.浪遏飞舟③.长风破浪会有时④.直挂云帆济沧海⑤.杨花落尽子规啼⑥.闻道龙标过五溪⑦.晓镜但愁云鬓改⑧.夜吟应觉月光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遏、沧、啼、鬓、吟。四、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依托得天独厚的高山峡谷风光,特色骡马道、高山索道等________的交通方式,土豆、核桃、花椒等一系列高山作物……古路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大量旅客前来观光、购物和探险,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些,都在《古路之路》中得到生动展现。古路村很难,但写古路村似乎并不难,因为它道路奇绝、风光独异,丰富的生活素材就在村中,作家们可以_______,写成妙文。但是,隔着车窗走马观花“看”出来的、凭着电话腾云驾雾“取”回来的,都难成佳作,一部好作品要靠作者________“走”出来。作者陈果每次去古路村,要先去雅安驱车两个半小时到达大渡河峡谷“一线天”,再用三个小时攀爬到村委会所在地。创作期间,他的所有假期都献给了古路村。到了古路村,作者还要用手去抓去拽去刨去抠,这不仅是在探路,也是在把脉。可以说,这部以奔腾的峡江为魂魄、以峭拔的山石为脊梁的作品,我们既看到了古路村的体温和脉搏,也感受到了古路村的身形、面容和肤色。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各句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蓝布,扛了几支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着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B.“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C.“……”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 D.“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别具一格信手拈来脚踏实地18.A19.这部以奔腾的峡江为魂魄、以峭拔的山石为脊梁的作品,使我们既看到了古路村的身形、面容和肤色,也感受到了古路村的体温和脉搏。【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强调骡马道、高山索道等交通方式有特色,应填写“别具一格”。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第二空,根据横线前列举的生活素材和横线后的“写成妙文”可知,语境强调作家们写作时素材很多,应填写“信手拈来”。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第三空,语境与“隔着车窗走马观花‘看’出来的、凭着电话腾云驾雾‘取’回来的”相对,强调作者陈果依靠实地探访的态度写出了成功的作品,应填写“脚踏实地”。脚踏实地:原指比喻研究学问必须刻苦努力,切实下功夫;现多形容做事认真踏实,实事求是。【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省略号表列举事物的省略。A.对家乡生活内容列举的省略;B.说话的断断续续;C.表沉默;D.表话语中断。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画线语句有三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对主语“……作品”没有陈述,又出现了一个主语“我们”,属于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可改为“这部以奔腾的峡江为魂魄、以峭拔的山石为脊梁的作品,使我们……”;二是搭配不当,“看到了古路村的体温和脉搏,也感受到了古路村的身形、面容和肤色”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看到了古路村的身形、面容和肤色,也感受到了古路村的体温和脉搏”。三是语序不当,应该先写“看到的景色”,再写“感受到温度和脉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相较“拖延症”,“提前症”给人一种靠谱的感觉。有“提前症”的人会为了完成任务与减轻压力,做出一定的牺牲。“提前症”者超强的行动力令人羡慕,但事实上,他们①,而是会继续寻找和消除更多“未来的焦虑”,在消除焦虑的旋涡中无法自拔。②?专家建议,“提前症”归根结底是渴望增强掌控感,减少不确定性,所以“提前症”者可以试着提高自己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以面对困扰。比如,通过向亲人倾诉自己的感受、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情绪安抚等途径获得信任感与确定性。除此之外,还需要③,正视那些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刻,而不是排斥情绪,否定自我。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请以“提前症者”开头,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两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每句话不超过35个字。【答案】20.①并不会因为提前做好了事情而放松;②那么该如何缓解自己的焦虑;③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焦虑。21.①提前症者为了完成任务与减轻压力,在消除焦虑的旋涡中无法自拔。②提前症者可以通过提高自己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接纳自己的焦虑来缓解焦虑。【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前文说明人们羡慕“提前症”者超强的行动力;后文“但”转折,再根据“会继续寻找和消除更多‘未来的焦虑’,在消除焦虑的旋涡中无法自拔”可以推知,“提前症”者因为一直焦虑而得不到放松。因此填写“并不会因为提前做好了事情而放松”一类的句子。第二处,空缺处是问号,后文是专家建议怎样应对“提前症”,因此填写“那么该如何缓解自己的焦虑”一类的句子。第三处,前文介绍“试着提高自己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以面对困扰”的方法,并举例说明;后文“除此之外”说明是另外一种方法,再根据“正视那些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刻,而不是排斥情绪,否定自我”可知,是强调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焦虑,而不是排斥它,因此填写“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焦虑”一类的句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材料第一段首先指出表面上“提前症”给人的感觉——靠谱;然后纠正这种错误认知,指出“提前症者”为了完成任务与减轻压力,会继续寻找和消除更多“未来的焦虑”,在这种旋涡中无法自拔。据此概括出:“提前症者”为了完成任务与减轻压力,在消除焦虑的旋涡中无法自拔。第二段侧重介绍缓解焦虑的方法:第一种是“试着提高自己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以面对困扰”;第二种是“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焦虑,正视那些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刻,而不是排斥情绪,否定自我”。据此概括出:提前症者可以通过提高自己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接纳自己的焦虑来缓解焦虑。五、写作(60分)22.写作。小通讯员是一位英雄,为掩护民工,他扑向“冒着烟乱转”的手榴弹,受伤牺牲。但作者对此一笔带过,而把许多笔墨放在他与异性、与群众交往的平事上,并在结尾写道,“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香雪是一个平凡的乡村女孩,内向腼腆,淳朴善良。她想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而被留在火车上,为此,她在夜间走了三十里,回到台儿沟。有同学说,她也是英雄。文章结尾处,“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可以说给予了香雪极大的礼遇。学习了第一单元的两篇小说,你对于“英雄”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请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写一篇记叙文,塑造一位你心目中的“英雄”。请自拟标题,注重细节,注意书写,字数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我的平凡英雄有一句古话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爸爸所在的岗位其实很平凡,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也都是平凡的小事。比如送人一杯热水,给司乘人员购买一个汽车小零件。这些都是任何人都能做的事情。对于我的爸爸来说,虽然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高速公路管理局路政工作者,可是只要他力所能及,并且能够服务这个社会,哪怕事情再小,他也一定去做。我的家里挂着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上,我的爸爸面色黝黑,微笑着双手接过最高领导人颁授的荣誉奖章,这枚奖章在灯光照耀下格外耀眼,熠熠生辉。我记得爸爸戴着这枚奖章回家的时候,激动得泪如雨下,直说那枚奖章沉甸甸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那一次,我看着那枚闪闪发亮的奖章,问爸爸,这枚奖章授予他的原因是什么。爸爸却也说不清道不明,只说或许源于他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第一个创建“学雷锋爱心执法车队”,抑或源于他第一个创建河北交通高速路政“搭把手”服务队,并创建“学雷锋私家车队”、电影普法宣传队……但我却觉得,这枚奖章的背后是爸爸的爱心执法之路,它或许从我知道的那件送上一杯热水的事情开始。 有一次,我周末无事,便到爸爸的办公室去玩。那时候,爸爸的同事叔叔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个气温骤降的清晨,他和同事在高速公路上例行巡逻,发现一位驼背老人独自在高速路上徘徊。他并没有立刻上前,呵斥老人离开,而是慢慢地停住车,拿出暖瓶,倒了一杯热水,然后才走向老人。“这么冷的天,大爷您先喝杯热水暖暖身子,咱们到外边来,这里不安全……”那一次,叔叔们还跟我说起爸爸的“八个一”:办理案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一个敬礼服人,一张笑脸迎人,一句您好感人,一杯热水动人,一片坦诚待人,一张名片帮人,一声再见送人。“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困必扶,有警必助,这是路政员的承诺,意气风发的路政队员,情愿将青春奉献……”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爸爸和同事创作的《路政员之歌》的歌词。其实,我的普普通通的爸爸,像爸爸一样普通的路政员,何尝不是英雄呢?其实,爸爸的英雄事迹还真不少:遇到车辆在高速公路抛锚的情况,爸爸会主动帮忙购买零件。车修好后,车主询问价格,他会摆摆手说:“没多少钱,快赶路吧。”高速公路上车速快,发生的事故多为大事故,性命攸关。遇到这种情况,即使环境再危险,他也从没有犹豫、退缩过,而是勇敢上前帮忙。所以,我相信,这枚五一劳动奖章,是对爸爸工作的肯定。我也相信,这同样也是对我这个后辈今后人生道路的鞭策。今后,我也要把自己定位成蒲公英,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爱的力量放大,把奉献的种子传播,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我对爸爸说,他是我心中的英雄。可爸爸却只是不好意思地摸摸头,腼腆地笑着说:“其实,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服务者罢了,哪是什么英雄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借第一单元的两篇课文,向我们展现了“平凡英雄”的风姿。小通讯员之所以被认为是英雄,不仅仅在于他为民工英勇牺牲的无畏,也在于他能以一份最淳朴、纯洁的感情去面对那些需要他保护的百姓。所以,他的英雄之处,在于以真诚待他人。材料中之所以认为香雪是英雄,是因为她虽生在闭塞、落后的山村台儿沟,却能对知识、对探索更广大的世界怀有极大的向往。为此,她能以走三十里夜路的艰辛付出来换取。所以,香雪的英雄之处,在于她有一颗强烈的求知之心,在于她敢于吃苦的毅力。小通讯员和香雪,都是我们生活中平平常常的小人物,但他们却都以极大的热情对待生活,对待他人,所以,他们是平凡英雄。试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展现对于“英雄”的新的理解和认识,以塑造自己心目中的一位“新”英雄。这里的“新”,就在于他不是我们以往认知中那些力拔山兮气盖世,力挽狂澜改变历史的大英雄、大豪杰;而就是那些“生活虽痛吻我,我亦报之以歌” ,能够展现其中一两个灵魂闪光点的普通人。所以,写作时可以以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人作为“英雄”,描绘他在生活中的哪些习惯,或在哪件事情中的什么行为,让我看到了他的灵魂光芒,感受到心灵的滋润或升华,以至于让“我”对他既亲近,又尊敬。也可以写与自己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或历史上的某些小人物,重点记叙某一件特殊事件,让“我”对他改观,发觉他虽普通,却也可以称之为英雄。叙述过程中注意重点描绘主人公那一两个能体现性格闪光点的言行。立意:1.祖父的一双解放鞋。2.公交车上的那一块钱。3.南宋不只有那一个岳飞。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1-20 08:35:07 页数:19
价格:¥2 大小:49.2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