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襄阳五中2025届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在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语法填空和书面表达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河姆渡人以象牙、骨、玉、石、陶、木为载体,通过琢磨、刻划、捏塑、绘画等艺术手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这表明河姆渡人(  )A.创作了最早的原始艺术B.具有非凡的智慧C.是旧石器时代典型代表D.已进入文明时代2.美国教科书《世界历史》中写道:中国古代“道家像儒家一样,并不关心宇宙的深层意义,而是试图说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道家和儒家共同关注(  )A.社会生活B.王朝统一C.自然规律D.道德规范3.下面两图为中国古代重要工程建设。它们的修筑(  )A.抵御了外族侵扰B.有利于小农经济C.促进了南北交流D.加强了皇权专制4.东汉时期,史籍中出现大量“猛虎渡河”、“飞蝗出境”和“盗贼止息”的记载,以此表彰良吏施行德政。这种书写方式在随后的史籍中被广泛应用。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史事记载有程式化趋势B.皇权集中规范官吏任用C.政治腐败导致贪官横行D.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挑战5.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因此国号为汉。随后,刘渊否定西晋的政权地位,同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这些做法(  )A.反映出中原故土文化依然强势B.意在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C.彰显了其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D.有效缓和了阶级和民族矛盾6.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说道:“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该现象折射出东汉以后(  )A.南方经济得到开发B.地方大族逐步兴起C.选官制度发生改变D.民族交融趋势凸显7.安史之乱后,全国户口从九百万户骤减到一百九十余万户,虽然其中有相当人口是在战乱中死亡,但大部分主要是逃亡。形成“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  )A.标志着唐朝社会由盛而衰B.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C.使得均田制出现瓦解趋势D.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8.石榴树从安息国移植到中国,魏晋把石榴作为多子的象征,曹植的《弃妇诗》中以石榴树不结实起兴,感叹女子因不育而被遗弃。这反映出(  )A.中原地区的膳食结构发生剧变B.传统农业注入新生产方式C.域外植物被赋予本土文化价值D.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9.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对于《周礼·泉府》的参考,“保甲法”对《周礼》乡遂比闾、什伍制度的参考,为此还编纂了《周礼新义》。王安石这些做法体现了(  )A.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B.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C.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D.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10.南宋时期,南方士人在政府中占压倒性优势,与东晋南朝“侨人”掌权之格局大为不同。到元朝时,有南人抱怨“今世之士,生于南方者,为时所弃,恒不得为显官”,甚至有人为求仕不得不“诡籍于北,而讳弃父母之邦”。这种变化说明元朝(  )A.文化重心与政治中心重合B.士人价值观念的根本改变C.统治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D.南人被排斥在统治阶级外11.宋代官民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穿黑色衣服。在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甚至“巧制新妆,竞夸华丽”。上述材料可佐证宋代(  )A.社会控制相对松弛B.理学思想参透基层社会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D.经济发展瓦解封建等级12.有学者指出,玛雅人认为天上的星辰如太阳、金星等都是神灵的化身……正是因为他们需要依照神的指示来确定播种、祭祀、战争等重大事情的时间,他们才测定出极为准确的太阳视运动周期和金星视运动周期。该学者说明这些天文历法成就(  ) A.缘于玛雅人崇尚理性生活方式B.服务于农业生产发展C.可印证美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D.深受宗教动机的影响13.新教改革造成传统宗教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规模损毁,宗教冲突令16~17世纪的基督教欧洲陷入连绵不绝的战乱。而冠以“反改革”之称的天主教会改革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天主教会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努力,并不一定以新教为对立面。这一认识(  )A.阐明了宗教改革影响的复杂性B.体现了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认知C.纠正了对宗教改革的传统评价D.突出强调天主教会的历史价值14.20世纪20年代墨西哥兴起了“壁画运动”,政府经常委托艺术家在公共空间绘制代表墨西哥形象的壁画作品。作品展现了印第安人传说中的神、古代墨西哥城的奠基、西班牙武力征服墨西哥的血腥历史、墨西哥革命和现代社会的生活变迁以及学校标志。“壁画运动”表明(  )A.墨西哥现代化道路的起步B.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C.意识形态色彩被刻意淡化D.政府建构历史的共同记忆15.20世纪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陆续为“普通民众提供一块可以安生的基石”。1951—1986年间,英国有32年出现赤字,累计上千亿英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  )A.废除社会保障制度B.在效率和公平间寻找平衡C.加大政府财政支出D.扩大“中间阶层”的人数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秦汉农具与经济进步】(14分)材料一表1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春秋战国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秦汉时期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材料二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8分)17.【古代军队建设】(15分)材料一(西周)被封者率本族人到封地后,首先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向面扩展。这种据点称为“国”,“国”以外称为“野”。国、野的居民称为国人、野人。前者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承担当兵作战的义务;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秦汉)在郡县在籍男子承担徭役的基础上,普遍征发丁役当兵。如汉代男子在23—56岁之间,必须服兵役2年。汉武帝时还从熟悉胡、越情况的汉族、匈奴族平民中募兵,以应战争需要。——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材料二官府经营贸易称回图贸易(简称回易)。在两宋时期,军队广泛从事回易活动。宋初,太祖特许将领在“所部州县,笼榷(指盐铁酒等商品专卖)之利悉与之,恣其回图贸易,免所过征税”。中央政府为军队回易广开绿灯最直接目的是补贴军费,但将领“名为赡军回易,而实役人以自利”。由于回易的普遍,大量士兵不参与训练,军中有“匠民、乐工、组绣、机巧,百端名目,多是主帅并以次官员占留手下,或五七百人,或千余人”,所制产品多为将领回易赢利。“诸军屠酷(指经商)城市,日夺官课,重载络绎,不税一钱”“且是挟朝廷之势,以争利于市井”。——摘编自李洪《宋代军队回易述论》等(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到秦汉兵源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背景。(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价宋代军队回易盛行的现象。(7分)18.【殖民地经济与奴隶制】(14分)材料一 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盛行于葡属巴西、西印度群岛和西属南美殖民地大西洋沿岸等热带及亚热带作物区。最初在种植园从事劳动的主要是印第安人,后来大批印第安人因劳累过度而死亡。为了补充劳动力,殖民者又从非洲贩运大量黑人充当奴隶。在巴西,黑人奴隶约占全国350万人口的一半以上。19世纪初,西属拉美殖民地纷纷独立,并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巴西的大种植园主、大商人和上层保守分子为了预防革命的爆发,在1822年拥戴葡萄牙王子彼得罗为帝,宣布脱离葡萄牙独立。奴隶制种植园主是君主政治的社会支柱,而君主政体则维护奴隶制种植园主的利益。材料二残酷的种植园奴隶制造成奴隶大批死亡,从非洲进口的奴隶人数也不断下降。同时,在巴西种植园中出现了“合同制”,吸引了大批欧洲侨民迁居巴西。随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和种植园奴隶劳动制的冲突日益尖锐,要求废除奴隶制和推翻君主制的运动日益高涨。1883年,国内各种废奴协会的代表成立了废奴主义同盟,领导全国的废奴运动。1888年,巴西最终废除了奴隶制。次年,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上材料摘编自刘祚昌等《世界通史·近代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巴西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西废除奴隶制的原因和影响。(8分)19.【“民德”与时代】(12分)材料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认为要使我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赖“民德”的培育。民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春秋以来的“民德”按优劣分为第一至第六共6个等级,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其所作《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如下:——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1.【答案】B【解析】据题干“通过琢磨、刻划、捏塑、绘画等艺术手段”、“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等内容可知,河姆渡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及非凡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故选B项;题干仅是述及河姆渡人的许多艺术成就,但是并没有将其进行比较,也就无法得出“最早”的结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是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出现,并且最早具备国家初始形态是在“万邦”时代,即龙山文化时期,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据材料“试图说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方式”可知,美国教科书中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描述更强调他们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关注,即体现了儒道两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故选A项;儒道思想都蕴含一定的“统一”思想,如孔子提出的“以天下为一家”蕴含一定的“统一”思想,孟子提出“定于一”等也具有一定“统一”思想,但材料强调“人在现实世界的中的行为方式”,与王朝统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道家更强调自然规律,这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儒家更强调道德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内涵小于“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方式”,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3.【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左图是秦朝长城的示意图,右图是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结合所学可知,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南下侵扰,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也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秦长城抵御了匈奴的侵扰,而大运河与“外族侵扰”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是秦长城的主要目的在于抵御匈奴的侵扰,排除C项;专制皇权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这与长城和大运河无关,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材料“史籍中……‘盗贼止息’的记载……被广泛应用”可知,以自然现象与政治现象对应起来的史籍记载方式得到推广应用,结合所学,汉代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的理论广泛应用,影响史书记载,故选A项;材料中史籍记载以“猛虎渡河”等表彰良吏,并不能反映官吏的任用,排除B项;排除C项;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匈奴族刘渊称帝,以刘汉后裔自居”结合所学可知,匈奴族以刘汉后裔自居是为了从血缘上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故选C项;材料仅是对汉室的认可,不能说明中原文化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仅是血缘方面的认可,没有涉及政权统治,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民族矛盾尖锐,且仅是姓氏认同不能有效缓解民族矛盾,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士族的势力在地方,士族重视对子弟进行文化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发展,导致学术文化重心分散到地方,故选B项;材料提及学术文化中心不在中央而在地方,这种情况与中央与地方形势变化有关,而非由于南方和北方的形势变化,排除A项;选官制度变化主要影响政治,不能解释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重心分散到地方的原因,排除C项;民族交融主要影响民族关系,不能直接影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解释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重心分散到地方的原因,排除D项。7.【答案】B【解析】从材料“全国户口从九百万户骤减到一百九十余万户”、“大部分主要是逃亡”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掌握的户口数量大为减少,“田亩卖易”,所以土地兼并严重,由于主要以人口为征税的标准,所以就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故选B项;题干所述是唐代在安史之乱后户口不实导致财政危机加剧的现实,这是唐朝社会由盛而衰的表现之一,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题干所述使得租庸调制出现瓦解趋势,而不是均田制出现瓦解趋势,排除C项;题干信息没有反映南北方之间的经济发展趋势,不能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材料“石榴树从安息移植到中国,魏晋把石榴作为多子象征”说明外来作物石榴由于其多籽的特点在魏晋时期被赋予了多子多福的意义,故选C项;石榴移植中国并未改变中国农作物生产结构,不能导致中原地区膳食结构发生剧变,排除A项;据所学,魏晋时期依然延续秦汉以来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据所学,魏晋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石榴作为经济作物不能使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市易法……参考”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制定的政策以《周礼》为参考,借助复古以减轻变法阻力,创新现行制度,即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故选A项;“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说明王安石参考《周礼》,主要目标在于国家体制变革,而非重建礼制,排除B项;保甲法是地方的基层自治组织,与“理财为先务”无关,排除C项;"以文治国"是指通过文化和教育的手段来治理国家,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强制的手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据材料“南方士人在政府中占压倒性优势”“生于南方者,为时所弃”可知元朝建立者兴起于蒙古高原,坚持以蒙古贵族为王朝的统治基础,相比南宋时期注重启用南方士人的统治政策进行了明显调整,故选C项;元朝时期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位于南方地区,政治中心位于北方地区,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仕人为了入仕调整了应对策略,并不能代表士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排除B项;南人只是在元朝统治策略中处于被限制的地位,并不代表因此被完全排斥在外,选项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与宋代等级制度中对于官民服饰的严格规定相比,实际生活中,民间服饰色彩五彩斑斓,这体现宋代社会控制相对松弛,故选A项;民间服装色彩与理学无关,理学更突出色彩淡雅,排除B项;社会成员身份是趋于平等,并非平等,排除C项;封建等级仍然存在,“瓦解”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学者认为玛雅人认为天上的星辰是神灵的化身,正是由于他们需要依照神的指示来确定播种等重大事件的时间,才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杰出成就,这说明天文历法成就深受宗教动机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是宗教动机的影响,未体现玛雅人崇尚理性生活方式,排除A项;服务农业只是天文历法的功能之一,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天体运行周期的测定,没有体现玛雅人在多个领域的文明成就,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据材料“连绵不绝的战乱”“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努力”可知,宗教改革虽然反对天主教会的专制,但也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动荡;而天主教会的改革也在自我调整以适应时代变迁,由此可知,宗教改革的影响具有复杂性,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个人或社会的政治观念或立场对对宗教改革的历史认识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虽然对“反改革”进行了新的解说,但这并没有纠正或更改对宗教改革的传统评价,排除C项;材料从新教改革和天主教会改革两个角度阐明了宗教改革的影响,并没有突出强调天主教会的历史价值,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材料“作品展现了印第安人传说……以及学校标志”可知,政府主导绘画的作品内容展现了墨西哥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此举强化了墨西哥民众对历史的记忆,故选D项;据所学,墨西哥现代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据所学,墨西哥民族独立是在19世纪2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墨西哥政府以壁画运动强化民众历史记忆以增强国家凝聚力,不能说明意识形态色彩淡化,排除C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社会福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英美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找平衡,故选B项;“废除”说法错误,排除A项;国家财政出现赤字,不会加大政府财政支出,排除C项;“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无关,排除D项。16.【答案】(14分)(1)特点:使用范围扩大;推广程度不平衡;数量增多;类型较为齐备;初耕农具为主。(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原因: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铁农具自身具有的优势;社会经济发展。(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据材料一“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结合所学得出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省份多达25个,比春秋时期多8个,即使用范围扩大;据材料二“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只有1件”结合所学得出推广程度不平衡;据材料二“全国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铁农具数量”结合所学得出数量增多;据材料二“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结合所学得出有初耕、播种、中耕、收获农具,即类型较为齐备;据材料二“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结合所学得出初耕农具占61%,即初耕农具为主。(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铁农具自身具有的优势、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入手。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据材料二“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只有1件”结合所学得出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17.【答案】(15分)(1)变化:西周时期的兵源来自于周统治部族成员;秦汉时期的征兵来自于郡县在籍男子;汉武帝还会去外族进行征兵。(4分)背景: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周天子的管辖权利较小,只能管理内服王畿地区。秦汉时期实行的是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4分)(2)评述:积极影响:国家政策的支持,有利于更好地补贴军费;宋代的商品经济发达,宋代放宽了对市的时空的限制,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贸易。(4分)消极影响:回易现象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大减弱;士兵因为政府的免税政策,大肆的进行贸易,阻碍了部分民间贸易的发展。(3分)【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前者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可知西周时期的兵源来自于周统治部族成员;据材料一“(秦汉)在郡县在籍男子承担徭役的基础上”可知秦汉时期的征兵来自于郡县在籍男子;据材料一“从熟悉胡、越情况的汉族、匈奴族平民中募兵”可知汉武帝还会去外族进行征兵。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分封制的史实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周天子的管辖权利较小,只能管理内服王畿地区;据材料一“(秦汉)在郡县在籍男子”可知秦汉时期实行的是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2)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积极方面,据材料二“最直接目的是补贴军费”可知国家政策的支持,有利于更好地补贴军费;据材料二“官府经营贸易称回图贸易”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发达,宋代放宽了对市的时空的限制,有利于更好地发展贸易。消极方面,据材料二“大量士兵不参与训练”可知回易现象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大减弱;据材料“以争利于市井”可知士兵因为政府的免税政策,大肆的进行贸易,阻碍了部分民间贸易的发展。18.【答案】(14分)(1)特点:主要劳动力由印第安人为主转变为以黑人奴隶为主;奴隶劳动强度大;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与君主政体相互支持。(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2)原因:残酷的种植园奴隶制造成奴隶大批死亡,奴隶来源减少;欧洲侨民的大量迁入;工业革命(或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奴隶制的废除(或美国内战的影响);废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影响:进步性:废除了奴隶制度,完成了巴西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巴西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局限性:大土地所有制依然保留,没有彻底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2分)【解析】(1)据材料一“最初在种植园从事劳动的主要是印第安人”和“殖民者又从非洲贩运大量黑人充当奴隶”可知,主要劳动力由印第安人为主转变为以黑人奴隶为主;据材料一“大批印第安人因劳累过度而死亡”可知,奴隶劳动强度大;据材料一“在巴西,黑人奴隶约占全国350万人口的一半以上”及所学知识可知,以黑人奴隶我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据材料一“奴隶制种植园主是君主政治的社会支柱”和“君主政体则维护奴隶制种植园主的利益”可知,奴隶制与君主政体相互支持。(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种植园奴隶制造成奴隶大批死亡……奴隶人数也不断下降”可知,残酷的种植园奴隶制造成奴隶大批死亡,奴隶来源减少;据材料二“在巴西种植园中出现了‘合同制’,吸引了大批欧洲侨民迁居巴西”可知,欧洲侨民的大量迁入;据材料二“要求废除奴隶制和推翻君主制的运动日益高涨”可知,废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尤其以美国奴隶制的废除为代表;据材料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和种植园奴隶劳动制的冲突日益尖锐”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巴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与种植园奴隶劳动制产生尖锐的矛盾,推动了巴西奴隶制的废除,同时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美洲的传播,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等思想推动了奴隶制的废除。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最终废除了奴隶制。次年,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可知,废除了奴隶制度,完成了巴西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任务;据材料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和种植园奴隶劳动制的冲突日益尖锐”可知,废除奴隶制有利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巴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巴西废除了奴隶制,但仍旧保留了大土地所有制,形成了考迪罗独裁权力,巴西没有彻底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19.(12分)【答案】(12分)参考示例1:看法:东汉时期民德水平最优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阐述:东汉前期,以光武帝为代表的统治者在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基础上,通过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等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通过清查全国垦田和户籍数量、减轻农民赋税负担、释放奴婢等政策,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通过重视儒学,主张儒术治国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这样的治国理念,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 东汉中期后,面对宦官专权造成的官场腐败、政治黑暗局面,一些士大夫和太学生进行了顽强斗争,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从而提升了民德水平。所以,东汉时期民德最优是和当时的治国政策及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参考示例2:看法:宋明时期的儒学发展提升了民德水平。阐述:两宋时期,面对佛教、道教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的运动,逐渐形成了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他们注重加强个人修养,强调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通过编著“朱氏家训”等方式,将其理学观念渗透到民间,这就极大提升了民德水平。明朝中期后,由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面对明亡清兴、朝政混乱的事实,他们大力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关注国计民生,关心国家大事,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从而推动了民德发展。【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出看法,如由材料“认为东汉儒学最盛,士人崇尚气节,民德最优”得出论题:东汉时期民德水平最优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或者由材料图表宋和明末民德处于第二级,得出论题:宋明时期的儒学发展提升了民德水平。其次,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东汉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状况阐述分析,如东汉前期,以光武帝为代表的统治者在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基础上,通过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等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通过清查全国垦田和户籍数量、减轻农民赋税负担、释放奴婢等政策,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通过重视儒学,主张儒术治国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这样的治国理念,使得整个社会秩序民风淳朴,天下太平。进而得出结论:东汉中期后,面对宦官专权造成的官场腐败、政治黑暗局面,一些士大夫和太学生进行了顽强斗争,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从而提升了民德水平。所以,东汉时期民德最优是和当时的治国政策及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的。或者根据材料并结合宋明理学德发展阐述分析,如两宋时期,面对佛教、道教对儒学正统地位的挑战,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的运动,逐渐形成了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他们注重加强个人修养,强调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是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通过编著“朱氏家训”等方式,将其理学观念渗透到民间,这就极大提升了民德水平。明朝中期后,由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面对明亡清兴、朝政混乱的事实,他们大力提倡经世致用思想,关注国计民生,关心国家大事,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从而推动了民德发展。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14:30:02 页数:6
价格:¥2 大小:155.9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