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南阳一中2022年春期高二年级期中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种子。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A.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B.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C.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D.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根据考古发现可知我国黄河流域以种植粟为主,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的特征,D项正确;“最早具备完成农业生产能力”说法由材料无法体现,过于夸张,排除A项;我国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而非普遍种植水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主要粮食产区,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王朝建立之初,把力量较为强大的贵族,如尚父、召公、周公等派往战略要地。后来,又鉴于商代后裔五庚叛乱的教训,进一步分封自己的同姓和亲戚为诸侯。这一做法A.实现了对地方的集权管理B.体现了君统和宗统的结合C.说明西周社会长期不稳定D.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反叛【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西周建立初期,把强大的贵族分封到战略要地、将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同同姓和亲戚分封进行管理地方进而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家国一体现象,体现出君统和宗统的结合,B项正确;西周初年推行分封制,不能说是集权管理,排除A项;“长期不稳定”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反叛”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鼎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从鼎的演变折射出A.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B.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 C.尊卑等级制度的持续发展D.分封制度的不断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鼎由烹饪器具演变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再演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这说明随着时代发展,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A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不是强调尊卑等级制度的持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中华民族是多元部族文化和多元区域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这种雪球不是一个,而是好多个……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原始终是最大、最有活力的一个。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中华民族”。材料阐述了A.中华民族形成特点B.“中国”是传统文化的中心C.中华民族形成历程D.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先于世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这种雪球不是一个,而是好多个……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原始终是最大、最有活力的一个”等信息可知,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不同部族文化,而且中原文化占据主导,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中国”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形成的特点,不是形成的历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领先于世界的说法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A项。5.《左传》记载,曾做过秦国俘虏的晋惠公归国后说:“孤虽归,屏社稷矣!”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唐孔颖达注:“爰,易也。赏众以田,易其疆畔。”晋国作爰田A.强化了宗法关系B.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C.巩固了分封体制D.顺应了社会转型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晋国作爰田其实是将公田并入了私田,而且允许土地交易扩大私田面积,受田的农民实际上就拥有了所授土地的永久使用权。这种做法既适应了土地私有的发展趋势,又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而为争霸战争服务,这一政策顺应了春秋时期社会转型的需要,D项正确;晋国作爰田调动农民了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步走向崩溃,材料中晋国作爰田达不到巩固或强化宗法分封制的效果,排除A项和C项。故选D项。6.“阴阳中和”从而实现和谐平衡的观念,是见诸于先秦诸子多个学派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道家和儒学 都视其为必须遵守的法则,其源头甚至可推于上古。由此可见A.诸子的学说多植根于传统文化B.儒学的中庸之道源自于道家C.“阴阳中和”是诸子学派的共识D.阴阳五行是儒学的重要构成【答案】A【解析】【详解】先秦诸子多个学派都认同源自于上古的“阴阳中和”观念,因而诸子学说多植根于传统文化,A项正确;儒道都认同这一观念,因而不能说儒学的中庸之道源于道家,排除B项;“阴阳中和”的观念见诸于多个学派,但不能认为这是诸子百家学派的共识,排除C项:“阴阳中和”的观念属于阴阳五行的学说,排除D项。故选A项。7.春秋战国时,“中国”一般是指中原华夏部族居住地,周边则是蛮夷戎狄的“四夷”。当时的吴越等都是诸侯大国,却往往被视作蛮夷,被排除在“中国”文化圈之外。据此分析,当时“中国”的划分A.明确“中国”是天下之都B.更多按地域和文化礼仪C.进一步巩固了西周分封制D.体现出了华夏认同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当时的吴越等都是诸侯大国,却往往被视作蛮夷,被排除在“中国”文化圈之外”可得出,当时中国的划分,更多的是按地域和文化礼仪,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确,排除A项;材料与分封的巩固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华夏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8.孟子在阐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管子·八观》也提出:“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上述言论反映的共同理念是A.节用爱民B.天人和谐C.因时而变D.清静无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关键信息“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禁发必有时”等共同指向的理念是,保护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天人和谐,不是节用爱民,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天人和谐,不是因时而变,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天人和谐,不是清静无为,排除D项。故选B项。9.《史记》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为少数民族单独述史。《史记》记述了境内外少数民族的起源史与演变史,全方位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民风民俗等基本状况以及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史记》这种民族书写A.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形成B.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 C.体现了民族平等共同进步D.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史记》记述了境内外少数民族的起源史与演变史,全方位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民风民俗等基本状况以及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可知,反映的是当时中国民族交流和融合的状况,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著作,当时大一统局面形成并巩固,因此《史记》这种民族书写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需要,D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形成在西汉之前就已经形成,排除A项;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平等共同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10.乡啬夫是秦汉乡村社会中的乡官之一,主役赋,其秩级不满百石,为斗食之官。东汉儒生爰延为乡啬夫,“知人善恶,为役先后:知人贫富,为赋多少”,使当地“仁化大行”,以至于当地民众只知道“父母官”是乡啬夫,竟不知道国家委任的地方长吏。这表明A.基层官员影响地方治理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难以调和C.地方长吏贪腐不得民心D.儒生开始登上地方政治舞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乡啬夫是秦汉乡村社会中的乡官之一,主役赋,其秩级不满百石,为斗食之官。”“以至于当地民众只知道‘父母官’是乡啬夫,竟不知道国家委任的地方长吏”可得出,乡啬夫作为基层的官员作用很重要,关系到地方的治理与安定,A项正确;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贪腐不得民心,排除C项;“开始”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1.在广东佛山澜石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陶制水田模型中,附有表现农田劳作的陶俑,或犁地,或插秧,或收割,或脱粒,还表现了备耕田中的粪肥堆。这反映出该时期A.庄园经济的盛行B.南北经济差距缩小C.犁耕技术的成熟D.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模型包括犁地、插秧、收割、脱粒、备耕田中的粪肥堆,体现了农业发展的精耕细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庄园经济的盛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比较,排除B项;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犁耕技术的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12.魏晋时期政局动荡,官学教育受到冲击,分布各地的门阀士族以家庭教育的模式承担起传承儒学思想上的责任;除儒学的发展之外,还融合了其他思想,文学艺术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士族家庭教育成为儒学传承的重要渠道B.察举制推动着儒学世家发展为门阀士族C.儒释道三教文化融合在此时期基本实现D.书法绘画艺术完成理性化和自觉化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由于官学衰微,士族家庭教育是这一时期儒学传承的重要渠道,A项正确;察举制和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世家在汉武帝以后力量不断发展,但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发展不仅仅源于察举制,B项错误;儒释道三教文化的融合在这一时期开始,在唐宋时期基本实现,C项错误;画艺术在魏晋时期只是开始走向自觉化,D项错误。故选A项。13.在南北朝时期,时人对三教关系多有论述,如梁人王规在《诫子书》中说,自己“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北周道安也在《二教论》中指出:“三教虽殊,劝善义一,涂迹诚异,理会则同”。这种现象A.打破了传统伦理的束缚B.说明儒学发展面临困境C.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D.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在历经近三百年的交锋、争论后,三教文化之间呈现出融合与互补的态势,佛学界对儒道文化的吸收尤为突出。在胡汉文化争论与交融、冲突与整合的关系中,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差异减小,思想上逐步趋同,这为隋唐的民族整合和国家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C项正确;南北朝时期,儒学仍占主导,传统伦理的束缚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儒释道三教融通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是三教的对立、冲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思想上逐步趋同,体现不出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排除D项。故选C项。14.下列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棉花、棉布的两则早期记录,由此,可以确认的历史事实是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后汉书·西南夷传》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缕,……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梁书·西北诸戎传》A.我国最早掌握棉纺织技术B.中原棉织技术传到边疆地区C.棉布是丝路贸易的主要商品D.中原地区种棉织布发展较晚【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得出,文献的记录表明边疆地区发展较早,而宋明时期才向全国推广植棉,说明中原地区较晚,D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世界比较,不能得出我国最早,排除A项;不能得出是主要商品,排除C项。故选D项。15.在唐朝和印度、波斯、大食、希腊、罗马等国的艺术交流中,无论是乐舞、百戏,还是雕塑、绘画,都以输入为主,输出较少;而在与东亚的朝鲜半岛三国、日本进行艺术交流时,以输出为主,输入较少。这反映出唐朝A.艺术交流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内容B.居于世界文化体系的中心C.中外艺术交流的广泛性和不平衡性D.实行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唐朝和印度、波斯、大食、希腊、罗马等国的艺术交流中,无论是乐舞、百戏,还是雕塑、绘画,都以输入为主,输出较少;而在与东亚的朝鲜半岛三国、日本进行艺术交流时,以输出为主,输入较少。”可分析出与唐朝艺术交流的国家众多、分布广泛且输入输出存在区域性差异,C项正确;艺术交流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内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居于世界文化体系的中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中外艺术交流不属于对内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6.从秦到隋,铜币钱文是货币重量的大小,这一特点延续了商品货币的特征,价值须与重量成正比,可以依据钱文检验货币足值与否。到了唐代,表示货币重量的钱文消失了,代以“通宝”这类写有国号、年号或吉利语的钱币。货币的变化体现出A.其本身的价值逐渐提高B.政府信用性日渐突出C.形制由多元化走向统一D.发行日益被国家垄断【答案】B【解析】【详解】从以重量命名钱币到以年号命名,反映出政府的在铸币的信用度方面提高和突显,B项正确;货币本身价值并没有提高,排除A项;CD项不是其主旨的反映,排除CD项。故选B项。17.唐宋时期,交易场所的“市"与举办宗教、体育、临时性交易等活动的“场"逐渐结合趋同,作用与含义也逐渐合。这表明A.经济发展拓展了社会公共空间B.政府已经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市的发展侵占了场的活动空间D.市、坊的空间与时间界限被打破【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市”与“场”逐渐结合趋同,作用与含义也逐渐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与“场”突破了各自的场所限制,逐渐融合,使社会公共空间得到了拓展,所以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所以B错误;材料体现了“市”与“场”逐渐结合趋同,因此“市的发展侵占了场的活动空间”说法错误,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时间界限被打破,所以D错误。18.有学者统计,在唐代2000余篇的各类传奇中,以商贾生活为题材的仅占50余篇其中商人属良善者16篇,不良者41篇,而且商人不得善果的结局格外受到作者青睐,不是遭遇自然灾害死亡就是被谋杀。这一现象A.表明唐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B.反映了唐代的抑商观念C.说明传奇成为主要文学体裁D.体现了市民的价值取向【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唐代的各类传奇中,以商贾生活为题材的比例不高,而且这类传奇中多数商贾没有得到善终,体现了对商人的轻视,是唐代抑商观念的反映,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代的抑商观念,而非唐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传奇成为主要文学体裁,排除C项;市民阶层到宋代才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19.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A.魏律成为秦吏准绳B.强制耕战成效显著C.秦国实行以吏为师D.抑商思想影响渐广【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秦简中收录了魏律中打击和抑制商人两条法律条文,这说明战国时期抑商思想影响渐广,D项正确;秦简收录两则魏律条文,不代表秦吏以魏律为准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抑商思想,没有涉及强制耕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国对商人的抑制,没有体现以吏为师,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0.元朝王元亮在《唐律释文序》中指出:“夫礼者民之防,刑者礼之表,二者相须犹口与舌然。礼禁未萌之前,刑制已然之后,使民在宥,各遂其生。”王元亮对唐律的评价旨在 A.指出其维护统治秩序的本质B.强调其以礼人法的立法思想C.肯定其礼刑并用的司法特点D.说明其法典地位的确立历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王元亮对唐律的评价,实际上指出其礼刑互为表里的本质,目的是“使民在宥,各遂其生”,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A项正确;材料中王元亮虽指出唐律在立法上具有以礼入法的思想,在司法上具有礼刑并用的特点,但他认为这都是策略、手段,是口与舌的关系,终极目的仍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因此BC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材料未反映出唐律在我国古代法制史上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1.《明神宗实录》载“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明中期,《广东通志初稿》载“山主……每山开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集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这反映了A.官商分利推动了手工业发展B.传统经济中亦有近代因子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日益普遍D.摊丁入亩便利劳动力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中期在纺织业和矿冶业中都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传统经济中出现了近代因子,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推动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排除A项;“日益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摊丁入亩出现于清代,排除D项。故选B项。22.明清之际,意在救理学“支离”之弊的阳明学,已“置四海之困穷不言”。学人们希望通过名物器数、典章制度以扭转学风,维护社会秩序。明清之际学风产嬗变的主线是A.批判理学支离弊端B.倡导社会制度变革C.复兴先秦礼乐制度D.弘扬理学求实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学人们希望通过名物器数、典章制度以扭转学风,维护社会秩序”可知,明清时期的理学陷入空谈境地,因此学人们主张扭转学风,注重求实,D项正确;A项是陆王心学的主张,排除A项;明清之际学风意在扭转空谈的学风,而非倡导社会制度变革,排除B项;C项与明清时期的学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3.明清时期,斗草作为一种游戏,成为人们时常进行的娱乐活动。既有直接比试花草拉力与韧性的形式,也有比试谁掌握的花草知识多、谁掌握的历史掌故多等形式(见如图)。这表明,明清时期的斗草活动A.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B.提升了妇女和儿童社会地位C.改变了绘画创作的主流风格D.兼顾了文人雅趣与社会风俗【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斗草作为一种游戏,成为人们时常进行的娱乐活动”可知,斗草活动是一种社会风俗;依据材料“既有直接比试花草拉力与韧性的形式,也有比试谁掌握的花草知识多、谁掌握的历史掌故多等形式”可以看出斗草活动与文人雅趣有关,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妇女和儿童社会地位是否提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斗草活动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24.明清时期,表彰乡贤通常是祠祀与传记并重,二者交相为用,进而瞻于祠,退而观诸传,读传怀人,居乡尚友,遐想乡贤于千百年之上,不禁有奋然之态。据此可知,表彰乡贤活动A.使封建等级制度更加森严B.推动程朱理学的重新复兴C.利于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D.使地方社会矛盾得以缓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读传怀人,居乡尚友,遐想乡贤于千百年之上,不禁有奋然之态。”可分析出表彰乡贤活动有利于文明的传承,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使封建等级制度更加森严,排除A项;材料无 法体现推动程朱理学的重新复兴,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25.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淮扬文风达到鼎盛”“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可知,淮扬地区经济发达,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八股取士,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重学风气,排除C项;材料体现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没有表明“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排除D项。故选A项。26.作为洋货中比较普通的洋布,直至开埠七八年后,上海才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卖洋布的清洋布店。1849年,上海进口洋布总值为1209千镑,比五年前只增加了一倍多。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半期,进口洋布增长幅度才开始增大。这说明当时A.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土布的质量明显优于洋布D.传统手工业具有更大的优势【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所示时间为鸦片战争后,洋布在华销量增长缓慢,这表明传统小农经济影响较大,人们对洋布需求较小,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B项错误;材料信息以鸦片战争后洋布在华销量反映出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土布的质量明显优于洋布”“传统手工业具有更大的优势”说法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D;故本题选A。27.如表所示为1866~1872年江汉关所统计的平底帆船和轮船的有关情况。对表格数据理解正确的是,这一时期1866~1872年汉口平底船与轮船统计年份进入通商口岸离开通商口岸平底船轮船平底船轮船船数吨位船数吨位船数吨位船数吨位18663110569231176696335004231176696 186885102022021680461191008620116692318709997212302050241311167122720194218721091169426722096223121344263215843A.政府日益重视发展海洋经济B.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传统船运业具有顽强生命力D.中国航运业近代化成就斐然【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数据表明,1866-1872年,进出江汉关的轮船的数量和吨位较为稳定,而平底帆船的数量和吨位呈增长趋势。面对西方先进的技术,传统平底帆船不但没有被近代轮船取代,反而呈现一定的发展之势,这表明传统船运业具有顽强生命力,C项正确;海洋经济一般指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船只数量及吨位数的增长可以从侧面说明内河或沿海航运繁荣,但不能说明政府日益重视发展海洋经济,排除A项;“放松侵略”与这一时期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航运业的发展,而不是航运业近代化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28.中国近代前期思想家陈炽在论述办报功效时说道:“天生民而立之君,君者,群也,所以为民也。然而分隔势睽,堂高廉远,古人于是有谏鼓谤木之制,有采风问俗之官,唯恐下情不得上闻,上泽不能下究,所以防壅蔽而恤病瘰(痛苦)者,如此其汲汲也。”这一主张A.推动了近代报刊业的出现B.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C.提出了国家治理的新视角D.反映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兴起【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所示为中国近代前期思想家对报刊功效的认识,他充分肯定了报刊这一媒体对国家治理的作用,提出了国家治理的新视角,C项正确;A项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各界的广泛支持”说法欠妥,排除B项;D项说法和题干主旨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9.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以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为代表的清流派,借机攻击洋务派,认为数十年粉饰之局已彻底破露,其言论往往与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圣人之道联系在一起,在当时往往能“坐致时誉”,博得时人的喝彩。据此可知,清流派A.抵制外国事物传承儒家思想B.揭露了洋务派卖国投降的实质C.利用传统观念来攻击洋务派D.指出了洋务派器物变革的弊端 【答案】C【解析】【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圣人之道等攻击洋务派,体现了清流派将传统观念作为了斗争工具,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清流派抵制外国事务、“传承”儒家思想,排除A项;指责洋务派卖国投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与“数十年粉饰之局已彻底破露”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清流派认识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C项。30.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国的建立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人们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推动了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排除B项;新的教育流派的出现和各种教育团体的成立与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无关,主要是受到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要早于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31.科举制废除后,清政府在新政中设课吏馆训练、考核候补官员,但各省课吏馆“往往有屡列优等,依然未得一差,未委一缺者”,如江苏课吏馆“凡季课前列人员,三月之中不过一二人能邀差委,其余徒列前茅”。有论者认为,“夤缘请托之风,各督抚终不肯绝也”。这反映出清末A.人才选拔制度的异化B.新式教育遭到传统势力抵制C.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D.政治变革影响近代教育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材料中的课吏馆是训练、考核候补官员的专门机构,但作为官员教育培训的堂馆因管理松散、考课不公、官场腐败等最终成为应景之物,因而各省课吏馆成立后,很少有自愿入馆学习者,反映出新政中人才选拔制度的异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旨是选官制度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问题,不能反映出传统势力对新式教育抵制的信息,也未反映政治变革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排除B、D两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是在民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A项。32.下图为摄于1905年北京汇文书院的一张老照片“辫子画圆图”,使用辫子画圆在晚清课堂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处于转型时期B.科学思想广泛传播C.新式教育得到普及D.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答案】A【解析】【详解】蓄长辫是满清王朝统治下的标志性发型,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才通令全国剪辫。使用辫子画圆讲述西方新学是晚清学堂中独特的场景,图中黑板上写着英文,用辫子画圆是几何知识进入学堂教育的体现,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是那个时代社会新旧交替的重要特征,A项正确;BC项中“广泛”“普及”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了清末教育与社会的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A项。33.晚清许多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不再是才子佳人套路里的娇弱佳人,她可以是女子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如1905年的《黄绣球》,可以是实现了自我赋权的女性,如1904年《女娲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A.平等自由观念广泛传播B.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C.政府当局力倡移风易俗D.新文化运动否定了旧道德【答案】A【解析】【详解】文学作品中的女子从娇弱佳人形象变为了改革者和对权利的追求者,这是革命运动不断兴起发展,平等自由思想不断传播影响的结果。A项璨;B、D项的时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34.据统计,到1911年底,中国注册的农业公司就有171家,这些公司或由官方倡导成立,或由绅商创办,基本采用西方公司招股形式,采用近代管理和经营方式,经营垦殖、畜牧、土地等。这些公司的成立A.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B.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C.抵制了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D.得益于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中国注册的农业公司就有171家,这些公司或由官方倡导成立,或由绅商创办,基本采用西方公司招股形式,采用近代管理和经营方式,经营垦殖、畜牧、土地等。”可得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 公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加速农产品的商品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半殖民地化,排除B项;西方资本输出主要是在工业,而不是农业,排除C项;当时没有国民政府,排除D项。故选A项。3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规定了人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第十五条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由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性B.在政体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C.注重维护法律至上的原则D.保留了干预人民自由的权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对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形成有效保护,没有真正保障人民主权,并且规定在某些情况下,法律会限制人民的权利,保留了干预人民自由的权力,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与资产阶级的虚伪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人民的权利加以限制,并没有维护法律至上的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36.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新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别称:新约法)。据此可知,新约法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人民,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法律上均为平等第十七条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解散立法院;但须自解散之日起,六个月以内,选举新议员,并召集之第三十条立法以人民选举之议员,组织立法院行之。立法院之组织及议员选举方法,由约法会议议决之A.得到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拥护B.成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奠基石C.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范畴之内D.否定了《临时约法》民主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民国约法》的内容可以看出,其包含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C项正确;“得到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拥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中没有体现专制的内容,排除B项;通过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新约法继承了《临时约法》的民主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37.据学者研究,近代中国产业工人人数发展情况如表所示。这一现象时间1894年1913年1919年产业工人人数(人)不超过10万50一60万261万外国企业雇工人数3.4万左右无数据23.5万A.预示了社会发展的新方向B.加深了社会半殖民化程度C.得益于清政府政策的调整D.直接推动了五四运动爆发【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得,从1894年到1919年工人数量不断增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1919年出现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预示了社会发展的新方向,A项正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公元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溥仪逊位,清帝下诏退位,清朝灭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国在巴黎“和平会议”上的外交失败,直接推动了五四运动爆发,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38.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与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其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专著M;报纸N;期刊J会议C等)。据如图所示推知,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民国初年婚俗变革B.晚清地方志的编纂C.民国大众传媒变迁D.胡适与新文化运动【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美国的妇女”、“结婚谈”、“自由谈”、“风俗”等信息判断可知与婚姻习俗的变化有关,所以主题最有可能是民国初年婚俗变革,A项正确;该论文引用的材料多涉及风俗变革,因此不是地方志的编纂和传媒的变迁,排除BC项;胡适的文章在其中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并不是胡适与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39.20世纪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抛弃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怀疑,使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上陷人迷茫和绝望,催生了对第三文明的渴望。对此,李大钊曾说:“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这说明A.文化自信是实施政治变革的前提B.“尊孔复古”逆流引发了新文化运动C.知识界已放弃了学习西方的幻想D.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历史必然性【答案】D【解析】【详解】考杳新文化运动。一战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完美无缺的形象开始在中国人心目中大打折扣,引发了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质疑。但东方文明的衰颓静止又让国人感到绝望,此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希望“第三新文明之崛起”就成为必然了。俄国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让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他们希望以此作为挽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新思想武器,D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也无政治变革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指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是先进的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不自信及西方文明的失望,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思想来救国,排除B项;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界,只是部分先进的知识精英对西方文化的幻想破灭,排除C项。故选D项。40.1912年至1916年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先后产生了唐绍仪、段祺瑞等8届内阁;1916年至1924年的9年间,历经8位总统、27届政府内阁,最短的两届内阁存在不到一周。这说明民国初年A.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形成B.共和政治缺乏理论基础C.中央政府行政效能有限D.总统与内阁实行集体负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时期,中央政府更迭频繁,政局动荡,政府行政管理能力难以正常发挥,导致行政管理效能不足,C项正确;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形成于袁世凯之后,排除A项;共和政治缺乏理论基础,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总统与内阁实行集体负责,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 4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可得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根据材料“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等信息可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根据材料“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可得出商人资本雄厚;根据材料“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可得出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根据材料“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正值西方新航路开辟时期,西方列强进行殖民扩张,掠夺美洲白银,以换取中国瓷器、丝织品等;根据材料“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根据材料“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可得出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根据材料“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等信息可知,这时期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用白银支付以购买中国商品,这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根据材料“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白银成为我国主要流通的货币,促进货币的发展。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其主要内容有:德业相劝、礼俗相规、患难相恤。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喻,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选择性必修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宋到清“乡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乡约”所起的作用。【答案】(1)特点:主体:从儒士倡导到政府推广;手段:从主教化到主训诫(自愿到强制性);内容:从守德到受谕、守律(从规范乡民道德行为到宣扬君主圣谕);目的:从强调互勉到强调顺从;结果:逐渐与法律融合。(2)作用:积极:政治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为后世社会基层治理提供借鉴;经济上:有利于组织和发展生产;文化习俗上:促进儒家文化和道德的传播;扶持贫弱,邻里守望相助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消极:逐渐带有专制主义色彩。【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依据材料“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可以得出主体上从儒士倡导到政府推广手段;依据“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可以得出手段上从主教化到主训诫;依据“德业相劝、礼俗相规、患难相恤”、“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可以得出内容上从守德到受谕、守律;依据“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可以得出目的上从强调互勉到强调顺从;依据“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可以得出结果上逐渐与法律融合。【小问2详解】作用:依据材料“德业相劝、礼俗相规、患难相恤”、“六谕主劝喻,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从政治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为后世社会基层治理提供借鉴;经济上有利于组织和发展生产;文化习俗上促进儒家文化和道德的传播;扶持贫弱,邻里守望相助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等角度分析。消极方面从逐渐带有专制主义色彩角度分析。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传统”,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之“统”体现着古往今来人类文化的根脉与连续性,同时又在“传”中必然地历经各种变迁与考验,并与不断成长的现代性在相互借鉴中表现自身和熔铸新生。现代性就是社会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自己相应的新传统。“传统”相对于“现代”才体现出自身作为传统的意义,“现代”是因为有相应的“传统”才显示出自身作为现代的蕴含。——摘编自郑杭生《论“传统”的现代性变迁》结合材料,围绕“传统与现代”提出一个具体观点,并运用相关历史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要求:采用分项与分层评分相结合。所拟观点符合材料指向,明确、合理。能够围绕观点引用至少2项史实,史实阐述分析准确、充分。认识有所升华。观点示例:传统是促进现代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推动传统不断更新;扬弃旧传统,创造新传统;坚持文化自信,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观点:传统是促进现代性发展的重要因素阐述: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康有为将西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宣扬维新变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20世纪初,孙中山在民主革命实践基础上,将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相结合,创立三民主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1915年,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为了清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纲常伦理,主张打倒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全面学习西方。虽然解放了思想,但否定传统也导致了很多消极影响。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增设传统节假日,适应了民众的休闲需要,也培养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小结:在向现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对传统进行改造创新,这样才能更有利于现代化建设。【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化【详解】根据材料一可知“传统”具有继承性,世代相传,同时在传中又在不断变化发展;根据材料二可知“现代”也是从传统中发展而来。因而论题可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角度命题,如传统是促进现代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推动传统不断更新等;也可以从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角度入手,扬弃旧传统,创造新传统;“坚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坚持文化自信,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之有理即可。【点睛】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12:35:01 页数:21
价格:¥2 大小:814.8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