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春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变化A.标志着“家天下”局面的开始B.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C.利于维护王权权威和政治稳定D.确立了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1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避免统治阶级内部因权力和财产继承引起的纷争,有利于维护王权权威和政治稳定,C项正确;“家天下”局面开始于夏启,排除A项;“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确立了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的是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C项。2.西周第一次封建,开始于周武王克殷以后,封宗室周公旦于鲁(河南鲁山),封功臣姜尚于齐(河南南阳西);周公东征以后,徙鲁于曲阜,徙齐于鲁之北。这说明了A.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B.分封制是以王族为主体C.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推行D.分封是不断发展的过程【2题答案】【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封宗室周公旦于鲁(河南鲁山),封功臣姜尚于齐(河南南阳西);周公东征以后,徙鲁于曲阜,徙齐于鲁之北”可知,这说明分封制是不断发展的,D项正确;A项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姜尚是功臣,不是王族,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的,排除B、C项。故选D项。3.《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建立后,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提出了“天命靡常”,需“敬德保民”以“祈天永命”的思想。这种变化A.体现了商和西周同样的天命观B.有助于开启重民思想C.不利于周王室对于政权的巩固D.推动了儒家思想形成【3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从商朝“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可以看出,西周治国理念已经从殷商的以神为本逐渐向以民为本过渡、演变,有利于周王室对于政权的巩固,B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体现商和西周不具有同样的天命观,排除A项;春秋时期形成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4.春秋中期以前,各国卿大夫若行求“富”之实,国君将依礼制以“贪(侈)”之名惩罚。到春秋后期,晋、鲁、秦等国卿大夫群起争“富”,大肆敛聚土地、财货,并且用“富”这一新概念对自身“贪(侈)”之举进行正当化的修辞。这一变化反映了A.私有制的兴起发展B.儒家人伦秩序受到冲击C.诸侯兼并战争频繁D.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4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春秋中期到春秋后期,国君对卿大夫求“富”行为的控制越来越弱,体现了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D项正确;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制,排除A项;人伦在中国古代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长幼尊卑之间的关系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诸侯兼并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5.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A.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B.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C.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D.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5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均以古代选贤为榜样,反映其从古人智慧中寻求治理社会、与国家的方案,C项正确;材料中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完善的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排除B项;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并未改造古代历史,排除D项。故选C项。6.汉代实行以察举和辟除为主体的选官制度。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的方式;辟除是长官直接聘任部下的一种方式,被辟除的官员与长官结成连带责任。据此可知,汉代的选官制A.根除了血缘政治的影响B.长期推行冲击中央集权C.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制度D.消除了地方对中央威胁【6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的方式,选拔官员的权力在地方,不利于中央集权;“辟除是长官直接聘任部下的一种方式,被辟除的官员与长官结成连带责任”,这容易形成被辟除的官员与长官的集团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据此可知,汉代的选官制长期推行冲击中央集权,B项正确;AD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汉代的选官制不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B项。7.西汉名士王褒曾和奴仆立下《僮约》,以劳务合同的形式,规定了奴仆的义务,其中奴仆必须承担农耕、渔采、伐木、制作等劳务,还有卫戍田庄的责任。据此可知A.西汉开始出现雇佣劳动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C.庄园经济不利于国家稳定D.门阀政治扩展到经济领域【7题答案】【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劳务合同的形式,规定了奴仆的义务,其中奴仆必须承担农耕、渔采、伐木、制作等劳务,还有卫戍田庄的责任”,可知,《僮约》将劳动力束缚于田庄,强化了田庄的自给自足性。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的发展,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国家稳定,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雇佣劳动开始出现在西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王褒与奴仆立下契约,未体现“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排除B项;西汉时期门阀政治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8.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到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在交换中作用日益重要。曹魏建立后,则“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北魏孝文帝时虽铸五铢钱并大力推行,但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东晋南朝币制混乱,币质不佳,钱币与谷帛并行。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使用状况A.说明人口流动不断加快B.反映君主专制日渐衰弱C.表明中央集权亟待加强D.根源是生产力愈发倒退【8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可知西汉时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依据材料“到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在交换中作用日益重要”、“东晋南朝币制混乱,币质不佳,钱币与谷帛并行”可知魏晋南北朝分裂动荡,导致币制混乱,钱币与布帛并行,要改变这一混乱局面,实现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就成为一种迫切需求,C项正确;材料能直接说明的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政局动荡的冲击和破坏,而“人口与流动不断加快”体现不出,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中央集权有利于钱币的统一使用,仅仅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君主专制日渐衰弱,排除B项;“根源是生产力愈发倒退”表述太过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9.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认为医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代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医A.区分亲疏贵贱的病患差别B.坚持医德至上的价值取向 C.贯彻医技优先的行医理念D.恪守安身立命的职业规范【9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张仲景认为医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二人都强调了医学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故选B;“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指治病不分贵贱,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医技优先的信息,排除C;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寄托,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10.汉武帝崩后,昭帝继位时年幼,整个朝廷呈现出了一定程度上权力真空。然而外戚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以主要辅政大臣的身份填补了这一漏洞,“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在昭帝朝13年中权倾朝野,“所谓朝臣,大都是他的党羽。这实质上反映了A.开始出现外戚专权B.大司马大将军成为权力中心C.汉代专制皇权加强D.改变了秦朝以来的政权结构【10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外戚霍光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C项正确;所给材料不能说明外戚专权现象开始出,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权力中心是皇帝,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汉朝仍然沿用秦朝的政权结构,排除D项。故选C项。11.汉代,儒家继承了荀子的重“法”思想,既不一味地排斥严刑峻法,也不一味地渲染道德仁义,而是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种做法A.背离了儒家主张B.促进了儒学法家化趋势C.开启了儒法融合D.适应了加强统治的需要【11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汉代的儒学吸收了其它学派的主张,糅合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适应了汉代加强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汉代新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排除A项;儒学没有法家 化,排除B项;C项“开启了”说法错误,排除。故选D项。12.据文献典籍记载,汉代出现了大量以出产地命名的特色商品,如鲁缟、齐纨、蜀锦、济南剑。西北出土的肩水金关汉简和居延汉简里也出现“河内甘两帛”“广汉八稷布”等字样。此现象说明了A.商品跨区域流通得益于国家统一B.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C.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兴盛D.西北地区手工业发展迅速【12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西北地区出现内地生产的商品可以看出,汉朝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商品流通,A项正确;生产专业化指一个地区进行某一方面的专业化生产,汉代出现了大量以出产地命名的特色商品,并非是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出现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排除C项;西北出土的肩水金关汉简和居延汉简里有关于“河内甘两帛”“广汉八稷布”等字样,并非西北地区手工业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选A项。13.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南迁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和地区。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于是在南方出现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个“南”字。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在江乘设立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这一政策A.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愿望B.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缓和了东晋以来的民族矛盾【13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东晋、南朝时期,北民南迁,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的政策,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选A;设置侨州郡的政策,南方郡县名称加“南”字,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无关,排除B;南方郡县名称加“南”字,无法体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政府推行设置侨州郡的政策,与缓和民族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点睛】14.北魏农书《齐民要求》中记载了大量“相牛”技法,时人通过观察牛的眼、角、鼻、毛耳、头、尾膝、口、蹄部位的大小、形状,来判断一-头牛适合耕作还是运输。据此可知,这一时 期A.耕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B.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C.运输动力以牛力为主D.政府重视发展养牛业【14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提升产量,在当时科技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农民的精耕细作来提升粮食产量,因此才重视耕牛的选择,B项正确;中国古代从战国至明清时期都是铁犁牛耕,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这一时期开始参与家主的政治、军事等事务,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养牛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15.魏晋时期,刘徽提出“极限”的观念,其思维方向接近近代西方解析几何及微积分的基本观念;南北朝时,祖冲之父子推算球的体积公式,并设定了幂式定理。这表明中国古代的数学研究A.注重经验的积累B.已形成理论体系C.受到国家的重视D.具有一定抽象性【15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看出刘徽和祖冲之父子的数学研究包含了理论方面的成就,超越了实用意义,具有一定抽象性,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注重经验的积累,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的数学研究形成理论体系,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家对数学研究的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16.唐前期的宫廷乐,既有融合吴楚之音、周齐旧乐,斟酌南北而形成的《大唐雅乐》,又有“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的《秦王破阵乐》。这反映出A.音乐风格趋于统一B.内宫奢靡歌舞升平C.文武并举宜威天下D.地域文化交汇融合【16题答案】【答案】D【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唐朝前期的宫廷乐中融合了多地的多种音乐特色,由此可知体体现了地域文化的融合,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区域文化的融合,而非风格趋向统一,排除A项;材料中的描述并不能体现内宫奢靡和文武并举,排除BC项。故选D项。17.公元659年武后颁布《姓氏录》,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武后去世后,无论是官方还是私家的族谱编写活动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这说明当时A.社会阶层固化严重B.宗法制度根深蒂固C.武后政治改革失败D.门阀政治影响深远【17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完全以官员品级和声望为基础”“都被重申以大族声望而不以唐朝官阶为基础”可知,武后时期的《姓氏录》威胁了世家大族的地位,武后去世后的族谱编写活动再次以大族声望为基础,说明当时门阀政治影响深远,D选项正确;唐中后期虽然以大族声望作为族谱编写活动的基础,但随着科举制日益完善,社会阶层并未趋于固话,A选项错误;大族声望来自门阀政治的影响,而非宗法制度下与皇族亲疏的宗法观念的影响,B选项错误;武后的《姓氏录》并未改变政府的政治结构和组成,不属于政治改革的范畴,C选项错误。18.“客户”在唐朝前期主要指流浪或客居他乡的民户;北宋时期则指“不占田,借人之牛,受人之土,佣而耕之”的农民。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土地政策发生变化B.农业生产逐渐衰败C.农村人口流动频繁D.雇佣关系开始出现【18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唐朝客户指失地的小农,而在北宋指地主的佃客,实际上反映了唐宋时期,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兼并加剧,北宋政府不抑兼并政策使宋代租佃关系发达,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反映农业生产走向衰败,排除B项;人口流动频繁根原于土地兼并加剧,并不是“客户”含义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农业中的租佃关系并不等同于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D项。故选A。19.两宋时期,理学兴起。直到朱熹死后,宋理宗为了赢得士大夫的支持,才正式确定了理学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宋代理学影响力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是 A.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B.理学和心学之间互相攻击C.两宋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D.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进犯【19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宋代商业发展与理学要求人们节制欲望、重义轻利的想法项冲突,理学自然就失去了较大的影响力,A项正确;陆九渊与朱熹的学术之争出现在南宋时期,明代中期心学经王阳明发展后,程朱理学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才受到削弱,排除B项;两宋重文轻武,文化氛围比较宽松,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理学试图通过重建封建信仰,稳固封建统治,以期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D项只会强化理学的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A项。20.宋神宗时期,实行以钱代役的政策,对乡村户和城市的坊郭户均征收役钱,商税也由城市向农村拓展。这反映了当时A.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实现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C.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D.赋税制度货币化的完成【20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宋神宗时期,乡村和城市都实行以钱代役,商税也从城市向农村拓展,这说明宋朝政府对百姓人身控制的松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经济结构,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重农抑商政策逐渐瓦解均不符合宋朝时期的史实,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货币化的发展情况,而不是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21.明代中叶以后,市民力量日益强大。有些城市的“市豪”能与士大夫分庭抗礼,如湖北承天府“士大夫散处四境,视州城如寄,而市豪聚城中”,新任的地方官至,“且与宾主礼”。这类“市豪”往往通过各种途径,爬上了州、郡官长的宝座。在清代,也有不少富商通过“捐纳”得官,由大商人转化为官僚地主。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因素发展革新了社会结构B.市豪富商的官僚化不利于社会的转型C.明清“市豪”形成了独立的政治力量D.明清城市商业超越同时代的西欧城市【21题答案】 【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这类市豪他们往往通过各种途径,爬上了州、郡官长的宝座”、“由大商人转化为封建官僚地主”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富有的大商人和封建官僚势力相勾结,强化了封建统治,不利于社会的转型,B项正确;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没有推动社会的革新,排除A项;明清市民阶层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西欧城市的发展,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2.明代南京的典当铺,在正德年间之前全由本地人开设,但到了万历年间,这些典当铺与其他绸缎铺、盐店,“皆为外省外郡富民所据矣”。这反映了当时A.商业竞争十分激烈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弛C.商业经营规模扩大D.社会等级结构发生变化【22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南京的典当铺、绸缎铺、盐店,在正德之后“皆为外省外郡富民所据矣”,说明当时南京商业竞争十分激烈,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不能得出“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弛”的结论,排除B项;外地人在南京经商和“商业经营规模扩大”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各等级之间的变化,不能得出“社会等级结构发生变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3.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说明明清时期A.王朝权力渐趋衰落B.近代化倾向已出现C.传统科技停滞不前D.儒学地位受到冲击【23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黄 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可知明清时期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近代化的倾向已经出现,B项正确;明清时期王权进一步加强,排除A项;题干中只有徐光启的理论接近自然科学,其它人物的理论多属于社会学理论,不能得出传统科技停滞不前,排除C项;明清思想家的思想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24.明清时期,许多小说的创作内容是与民众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琐事,反映了社会的人情物理(即世情),体现了“为市民写心”(鲁迅语)。这说明此时小说创作A.脱离了传统文学的主流B.缺乏对社会新事物探求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D.全面反映当时社会生活【24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因此在小说创作中更多的反映民众日常琐事,反映人情,体现出“为市民写心”的特征,C项正确;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并未脱离传统文学的主流,只是拓展了范围,排除A项;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关注市民阶层,恰恰是对社会新事物的探究,排除B项;全面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5.下图系制作于乾隆年间《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中的16幅战图之一。该组战图围绕“战争”“献俘”“庆功”三个主题再现清军平定准、回两部叛乱的历史,由当时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等人起稿绘图后送往法国雕刻成铜版。该组战图A.反映了传统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B.宣示了西北边陲主权归属的事实 C.还原了伊犁叛军受降的真实场景D.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创作特点【25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再现了乾隆年间平定西北少数民族叛乱势力的历史,由此显示了西北边陲主权归属的事实,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见证,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中国与法国科技实力的对比,无从得出传统科技相对落后,排除A项;改图属于艺术作品,带有主观色彩,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真实场景,排除C项;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26.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公议定则例”。这反映了A.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B.晚清政府海关管理的松弛C.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D.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演变【26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从清初自主制定海关税则,统一征收外贸关税,到《南京条约》规定中英协定关税,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主权的演变,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对比的是清朝前期和晚清中国海关主权的变化,与鸦片战争的性质无关,A选项错误;海关关税税则制定从清政府自主到中外协定,不能说明海关行政管理的松弛,B选项错误;清朝关税主权的改变,不能反映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C选项错误。27.鸦片战争期间,英军驻浙江舟山部队发生瘟疫。林则徐说英军因“定海阴湿,病死甚多”,主张乘势攻击;而另一官员琦善则奏报说:“病死者多系兵丁舵手,头目较少,现已安然无恙。”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政治立场不同影响事实判断B.英军刻意掩盖瘟疫真相C.天朝上国观念决定政治决策D.林则徐的奏报较为客观【27题答案】【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面对英军入侵,林则徐主张坚决抵抗,琦善主张停战和谈,两人的政治立场直接影响其对英军瘟疫的奏报,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英军是否刻意掩盖瘟疫真相,排除B项;“天朝上国观念决定政治决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林则徐与琦善的奏报都有一定的主观性,无法判定谁的奏报更为客观,排除D项。故选A项。28.1864年,李鸿章指出:“倘若外国要求之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斥之。”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据此可知清政府A.逐步遵从国际外交规则B.试图主动融入世界舞台C.国际地位逐渐得到提高D.已成功向近代外交转型【28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引万国公法”“均系十分遵约”可以看出清政府逐步遵守国际外交规则,A项正确;“主动融入世界舞台”涵盖范围太广,排除B项;“国际地位提高”材料无法显示,材料单方面看出中国学习西方,排除C项;“成功转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9.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约之专为通商者,本可随时更改,以求两益,非一成不变者也。税项通例,皆由本国自定,客虽强悍,不得侵主权而增减之者也。宜明告各国云:某年之约不便于吾民,约期满时应即停止。某货之税不合于吾例,约期满时应即重议。”这表明,郑观应A.主张中国与国际法接轨B.抨击列强侵略的加剧C.呼吁政府保障商民利益D.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29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约之专为通商者,本可随时更改,以求两益,非一成不变者也。”可得出他认为条约的签订是为了寻求利益,不能一成不变,要随时调整,反映出他主张要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国际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侵略加剧,排除B项;材料强调废除条约,而不是对政府的呼吁,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 30.鸦片战争结束后,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军事变革思想和“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建军思想,但士大夫阶层认为这是“用夷变夏”或“以夷变夏”。这说明当时A.政治体制变革提上日程B.中体西用思想遭遇抵制C.中西思想融合成为必然D.外部世界引起士人关注【30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魏源提出学习西方军事变革和建军思想,但是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反对,说明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对传统文明造成冲击,体现了外部世界引起士人关注,D项正确;林则徐、魏源主张学习科技,不是进行政治制度变革,排除A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遭遇抵制,与林则徐等人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思想融合,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31.清末中国棉布和棉纱进口量情况表年代棉纱(1000担)价值(海关两1000)棉布(1000匹)价值(海关两1000)18707018771443924877188015234481356119735189010811939216561425629据上表可知,当时中国A.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列强加紧了对华经济侵略C.近代棉纺织业发展较快D.进口棉布在中国市场滞销【31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据表格数据显示,18701900年间中国棉纱进口量增加较快,棉布进口量相对平稳,说明近代棉纺织业发展对原料需求量增加,C项正确;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后, 排除A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体现为掠夺原材料和商品(资本)输出,表中棉布进口量相对平稳,无法得出“加紧”结论,排除B项;表中无法看出棉布销量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32.有资料显示,19世纪70年代中叶,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只有80余种,1894年增至200余种。其中生丝、茶叶等传统商品出口比重急剧下降,豆类、棉花等农副产品逐渐增多。这反映了A.清末新政扭转了贸易逆差B.实业救国带动民族工业发展C.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D.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32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由19世纪70年代中叶的80余种增至200余种,而且生丝、茶叶等传统商品出口比重急剧下降,豆类、棉花等农副产品逐渐增多。这表明传统手工业下降,而初级农产品增多,说明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D项正确;清末新政始于20世纪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实业救国带动民族工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排除C项。故选D项。33.据学者统计,自江南制造总局创建以来,经费主要来自财政调拨;截止甲午战前,经费支出中,向外国订购原材料--项就占总额的53.44%。这一现象说明了A.江南制造总局的技术水平落后B.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必要性C.民族资本主义资金与技术上的不足D.列强的商品倾销阻碍民族工业发展【33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发展军用工业,但是由于中国没有开展工业化,所以国内缺少能满足军用工业的产业链,因此军用工业的原料依赖进口,因此洋务派在洋务运动后期开始兴办民用工业,以补全军用工业的产业链,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江南制造总局的技术水平落后,排除A项;材料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列强的商品倾销,排除D项。故选B项。34.据统计,从1868~1895年,中译日文书共有8种,而从1896~1911年出版的中译日文书激增到958种,其中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类的172种,社会科学类的786种。孟德斯鸠的《万 法精理》等重要的西方社会科学著作被翻译介绍过来。这表明A.民族民主革命兴起B.人们思想日益解放C国人转向学习日本D.近代教育快速发展【34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译日文书激增到958种,其中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类的172种,社会科学类的786种”等信息可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中译日文书,都能推动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而且材料中社会科学类书籍多于自然科学类书籍,说明当时中国人学习的重点由器物转向制度,也可表明人们思想不断解放,B项正确;仅凭当时中译日文书的种类和数量,不能表明民族民主革命兴起,排除A项;仅凭从日本译书,没有与西欧或美国比较,不能得出国人转向学习日本,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1896~1911年相比1868~1895年,中译日文书数量和种类,无法体现近代教育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35.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A.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C.使西方政治理念被民众普遍接受D.使专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35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所学史实不符,排除;C项与史实和材料均不符,故排除;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故排除D项。故选A。36.时任美国驻华公使的康格认为:戊戌政变后清政府的有些改革仍会得到保留和延续,因为, 这里的人们普遍认为“皇太后和她的极端保守的顾问们某种程度也被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唤醒”。由此可知,康格的这一判断A.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B.加强了对中国改革的干预C.基于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D.预见了清末新政的可能性【36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是指对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从材料“皇太后和她的极端保守的顾问们某种程度也被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唤醒”可以看出“清政府的政策和改革走向(新政)”,因此,康格预见了清末新政的可能性,D项正确;A项是康格得出判断的条件,排除;材料没涉及康格对中国改革的干预和维护美国在华利益,B、C两项排除。故选D。37.据统计,1911年到1914年,全国新兴的公开党会多达628个,其中参与政治活动的约有312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清末新政影响民国政治格局B.辛亥革命推动政党政治发展C.实业救国促进民主革命进程D.共和观念提升国民参政热情【37题答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舆论开放,思想活跃,革命、共和、民主、自由的思潮四处激荡,各色政治力量亦因时而兴,故出现了政党林立及政党政治勃兴的局面,故B项正确;清末新政对政党政治有一定影响,但达不到材料所表述的程度,且材料也体现不出清末新政对民国政治格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也与实业救国无关,排除C项;提升国民参政热情的主要是民主观念,排除D项。【点睛】38.下表是1913年—191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数据,据此表可知 A.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积极性提高B.出口增加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C.中国民族工业摆脱了列强控制D.中国逐渐改变贸易的劣势地位【38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由图示看出,1913年—1916年中国进口贸易呈下降趋势,出口贸易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良机,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积极性提高,使得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促进了出口贸易的增长,A项正确;出口增加主要得益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C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材料反映中国仍然处于贸易的劣势地位,排除D项。故选D项。39.从魏源提倡"师夷制夷",到清政府兴办"洋务",不过20年左右;从洋务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过20年左右;从早期改良思想到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不过十年多的时间∶从维新变法失败到民主革命的高涨,不到十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到十年。这说明A.社会急剧变化加速思想更新B.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日渐成熟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D.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39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从洋务思想到早期改良思想,也不过20年左右”、“从维新变法失败到民主革命的高涨,不到十年;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不到十年”说明社会急剧变化缩短了思想更新的时间,加速了思想更新,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近代民主思想的更新历程,无法得出“日渐成熟”的结论,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初步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已经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40.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习俗变化较为剧烈的一个时期。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时期禁止剃头蓄辫和女性缠足,清末新政期间允许满汉通婚等措施的推行,都有力地冲击了传统习俗。这说明当时A.习俗变化根源于政治变革B.政治导向影响了习俗变迁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习俗变迁具有反清革命色彩【40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在近代不同时期,随着政治变革的发生,习俗都会有相应的变化,故B项正确;习俗变化根源于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体现不了材料“清末新政期间允许满汉通婚等措施的推行,都有力地冲击了传统习俗”,排除。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41题12分,42题16分,43题12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边疆部落首领既接受朝廷的州县官爵印信,又保持原有的称号、辖境和权力,自理内部事务。蒙元王朝在边疆范围内设置的政区主要是: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如在岭北、东北和西北,行省及宣慰司是直接治理边疆的主要官府形式。在西南,除云南设行省和宣政院主管吐蕃外,主要是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土官”设置。明清两代大抵沿袭此项重要政策。——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材料二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在新疆表现得尤为明显。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在行政体制方面,清政府在新疆东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其行政、司法、税收等制度均 同于内地各省。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中,实行“札萨克制”“伯克制”,册封或任命各族首领,由他们对本地区本民族人民直接进行统治,各项制度仍按旧俗。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取消原为伯克、阿訇所掌握的司法权,各级官府把恢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作为重要职责,实力推行。1885年,孤悬东海的台湾继之建省,1907年,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改设行省。——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古代边疆治理的影响。(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边疆治理制度的变化,并说明其时代意义。【41题答案】【答案】(1)特点:因俗而治,形式多样;具有继承性,不断发展完善;逐渐纳入地方管理体系。(任答二点)影响:有利于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加强了边疆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疆域版图的确定。。(2)变化: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时代意义: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一“唐宋等汉地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的都是羁縻政策……”和材料二“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继承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羁縻政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因俗而治(或因地制宜);根据材料一“……蒙元王朝在边疆范围内设置的政区主要是:宣政院、行省、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在西南,除云南设行省和宣政院主管吐蕃外,主要是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二“……1762年,乾隆皇帝在统一了天山南北路以后,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策具有继承性,不断发展完善,而且将边疆逐渐纳入地方管理体系。影响: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到清代,我国的疆域版图基本确定。 【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二“……近代边疆危机迫使清政府对其边疆治理政策进行调整,1884年11月,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新疆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政管理制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边疆与内地划一治理(羁縻统治区域转为直接统治区域)。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抵御列强对我国边疆的侵略;有利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财政上的需要及外力的冲击,晚清政府开始重视工商业,并有实际的举措,但此时的重商主义是有局限性的。政府之目的仍在对外,并未认识到商业本身于民生的重要意义。经济民族主义是晚清重商主义的核心,“商战”是其主要口号,并为商人所欢迎。但晚清的重商主义有别于英国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实质在于其目的是指向国家的强大,以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基础。商人地位的抬升,是服从于这个大目的的。实际上,晚清商人从来就未能获得其欧洲同行的地位。商人私有财产权仍处于暖昧之中,法律上并无此类产权的保护规定。夺富思想早就见诸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议论及政治家的实践,故商人的财产经常会遭遇政府的侵犯。轻商的社会风气也未能从根本上祛除。——摘编自冯筱才《从“轻商”走向“重商”——晚清重商主义再思考》材料二自19世纪中叶西方武力入侵、五口通商开始,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控制下的世界经济体系,商品经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业资本不断积累并逐渐转向生产领域,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社会方面,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作为外因触发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变革,口岸城市的增多以及口岸城市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构成了“重商思想”的社会基础。晚清重商思想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萌发的,因而带有浓厚的兵战色彩。在对外贸易上具有浓厚的商战色彩,晚清重商思想论者认为加强政府干预的主要形式是“官督商办”。——摘编自刘季富《晚清重商思想与西欧重商主义之比较》(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重商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晚清重商主义思想。【43题答案】【答案】(1)背景:近代西方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鸦片战争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增多及口岸城市的近代转型;近代清政府面临财政危机。(任答四点) 内容:经济民族主义是核心;以商战为口号;主张加强政府干预。(2)积极:促进了近代政治的变革;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局限:不以改善民生为目的;没有明确对商人私有产权的保护;轻商的社会风气未能根本改变;未能根本改变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财政上的需要及外力的冲击”“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萌发的”得出近代西方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据“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控制下的世界经济体系”得出鸦片战争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根据“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根据“口岸城市的增多以及口岸城市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得出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增多及口岸城市的近代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清政府面临财政危机。主要内容:根据“经济民族主义是晚清重商主义的核心,‘商战’是其主要口号”,得出经济民族主义是核心,“商战”是其主要口号;根据“官督商办”得出主张加强政府干预。小问2详解】评价:积极:根据“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作为外因触发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变革”得出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根据材料“商品经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商业资本不断积累并逐渐转向生产领域,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得出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根据“兵战色彩”“商战色彩”得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根据“轻商的社会风气也未能从根本上祛除”得出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的“抑商”观念;根据材料和所学还可从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关于局限:根据所学可从不以改善民生为目的;没有明确对商人私有产权的保护;轻商的社会风气未能根本改变;未能根本改变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等总结回答。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 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或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清晰)【45题答案】【答案】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的反映。论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阶级关系方面.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上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等各学术流派针对大变革时代下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学术和政治观点,各家之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思想辩论,如墨家与儒家,法家与儒家、道家等。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下的反映,百家争鸣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解析】【详解】根据设问要求,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根据材料“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任何伟大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时代发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理论思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的反映。关于论证,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百家争鸣的原因、主要流派、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瓦解,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思想上,学术下移,私学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阶级关系方面.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上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等各学术流派针对大变革时代下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学术和政治观点,各家之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思想辩论,如墨家与儒家,法家与儒家、道家等。百家争鸣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下的反映,百家争鸣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活跃,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5-10 16:46:04 页数:23
价格:¥3 大小:805.2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