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Word版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河南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历史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掘的战国简帛记载,“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A.哲学体系范畴趋同B.争鸣态势不可调和C.思想主张相互融合D.政治观念基本一致2.刘邦称帝后,臣子们经常在朝堂上“饮(酒)争功”,醉而妄呼,“拔剑击柱”。然至汉高帝七年岁首,刘邦在长乐宫接受百官朝贺时,一切礼仪行事,“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以致刘邦脱口而出“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这反映了汉初()A.大一统国家凝聚力显现B.儒家伦理纲常始成主流C.皇权至高地位不断凸显D.中央行政体制不断调整3.下面是四川成都大邑县出土的汉代“弋射收获”和“采莲渔猎”画像砖。除此之外,在四川的新都、什邡、彭州、邛崃、广汉等地也出土了同时期的“播种”“农事”“薅秧农作”“舂米”“捕鱼放伐”“网鱼”“采莲”“拾螺”等画像砖。这些画像砖可以用来研究当时四川地区()A.畜力以及铁制农开始使用的情况B.人地尖锐矛盾推动耕作模式的变化C.农业生产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情形D.手工业部门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4.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商人本身就是贵族、官僚、军人和地主,他们把商业作为地租、俸禄外的一种牟利手段,以至于南朝刘宋时曾禁止二千石官长不得“与人为市”。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商业经济日益成为主导B.商业成为地主经济附庸C.商业环境有利因素增多D.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5.汉代有“千里不贩籴”的民谚,但唐代时杜甫在其《后出塞》诗中写道:“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这说明唐代()A.政府对商业管理日益松弛B.区域经济联系逐步加强C.市场的空间限制已被突破D.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艰难6.北宋神宗时,汴京皇宫御厨所用面、米的比例为2:1。两宋之交,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面粉消费量猛增,麦价暴涨、小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南宋临安的面食店甚至多于北宋时期的开封。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生活奢靡之风日益盛行B.北民南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nC.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D.政局环境影响饮食习俗变化7.朱熹认为,夏商周三代是讲究仁义、实行王道的理想社会,而秦汉以来却是专谋私利,实行霸道的社会。陈亮(1143-1194年)则认为,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在历史上从来都是交杂并用的,霸道原本于王道,不存在两者之间的绝对鸿沟,指出“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由此可知,陈亮()A.主张天理与人欲并存B.强调理学地位未得到认同C.宣扬仁义和功利对立D.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8.明朝建立初年,为了维护统治,区别社会等级,统治者尤为重视冠服制度,特意下令恢复“汉官威仪”,群臣百姓均需要严格遵照相关的服饰制度来穿衣。这()A.厉行了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了传统思想影响C.恢复了汉朝官僚政治D.打击了社会奢靡之风9.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诚所谓:“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君对臣不得任意支使,臣对君也不能一味愚忠,而应具有独立的人格,“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这表明黄宗羲()A.试图恢复三省六部制B.主张限制君主专制C.力主实施君主立宪制D.反对废除宰相制度10.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起初主要是让一些在外公干的近臣汇报地方情况和官民舆论,皇帝阅后在原折上朱批发回,顺便交代新的任务。雍正帝即位后,扩大了使用范围,规定内外大臣对机密、紧急的事务均可奏折上闻。由此可见,奏折制度的实施()A.延缓了宫廷决策的效率B.减轻了皇帝处理政事的负担C.有利于君主集权的加强D.促使中枢秘书机构发生变化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11.清初的匠作和匠银,“或派民户代完,或有司自行赔补”;到了顺治年间,即顺治二年(1645年),政府“免直省京班匠价,并除其匠籍”;康熙以后,陆续将匠银摊入田赋,以致最后废除了匠籍。这一系列变化说明()A.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B.政府对匠户人身约束逐渐放松C.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D.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12.1841年12月,战事正酣,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如下:亚当斯的这一演说()A.准确把握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反对构建正常平等的国家关系C.强调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D.否认战争爆发是综合因素所致13.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地丁、漕粮由地方各级官吏按朝廷规定的税额和办法征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由于军饷所需,督抚对地丁、漕粮千方百计截留或奏请移作军饷。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甚至径自改变征收办法,或以新的名目增加税额。这反映了()A.地方官吏不谙近代财政体制B.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弱化C.地方政权机构逐步发生变异D.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在不断调整14.19世纪60年代,郑观应指出西方各国“叩关互市”“入居内地”是“中国一大变局,三千余年来未之有”;王韬则称之为“四千年来未有之创局”“泰西大小各国无不通和立约,叩关而求互市,\n举海外数十国悉聚于一中国之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秦汉以来之天下,至此而又一变”。上述言论表明()A.早期维新思想主张有着明显差异B.洋务派从历史变迁中认识变局内涵C.中体西用已成洋务运动指导思想D.华夷秩序和闭关自守局面已被打破15.下图为小豫同学研读“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时查阅的一段史料。与史料中“下诏维新”直接相关的是()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维新变法改革运动的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16.1930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命令,红5军等部在湖北大冶宣布成立红3军团,下辖红5军、红8军,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由湘鄂赣边独立师和一部分游击队编成历史试题第3页(共8页)的红16军,也归属红3军团建制。中共中央的这一命令反映了()A.农村革命根据地正在发展B.革命观念开始发生变化C.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任务D.“左”倾错误已经结束17.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史学界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如下表所示:时间史学家史学著作1938年陈之安《南明诸王的复国运动》1939年吴重翰《明代倭寇犯华史略》1940年孟繁华《明代两浙倭寇》1941年周远君《徽钦北徙录》1941年萧明扬《明太祖平胡录》上述研究成果旨在()A.反对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B.传承中国传统的史学方法C.彰扬抗日救亡的民族精神D.宣扬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18.在1947年12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总路线,其中政治上要在中共领导下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据此推知,与毛泽东提出的经济路线相符合的是()A.完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B.废除土地私有制C.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保护民族工商业19.1955年8月,我国发布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两个文件,规定粮食凭城镇户口实行按人定量供应,农民吃粮自行解决,并规定了对粮食转移证、粮票等的管理使用办法。上述做法的实施()A.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B.阻绝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C.顺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20.下表源自某部史学著作“第十二章”内容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章“第三节”阐述的主题是()\nA.探索新路的初步尝试B.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C.对外开放的政策实施D.改革开放的重大步骤21.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经历了三个阶段:产生发展期、繁荣期、衰落期。其间除了短暂的中断外,一直延续了近二百年。促使雅典民主政治长期存在的主要因素是()A.公民群体平等享有政治权利B.直接民主制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逐步消除D.有识之士不懈改革的推动与完善22.15世纪,西欧作家和画家们变得更公开地拥有获取个人声誉和荣耀的雄心,他们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采用了更现实的人物和自然绘画,而且一些非宗教的主题也得到了表现。这说明当时()A.宗教艺术失去统治地位B.宗教改革促进思想革新C.艺术创作关注世俗生活D.理性原则获得社会认同23.1929年12月,苏联通过《关于改组工业管理》的决议,强调在各级经济机构中实行“一长制”原则,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加强对企业的技术领导,并精简工业管理机构。这一决议的实施有助于()A.摆脱对西方技术的依赖B.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突破计划经济管理体制D.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24.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在投资、外债和对外贸易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年剥削量为240亿美元左右。及至80年代后期,每年榨取的垄断利润至少为2500-3000亿美元,几乎相等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10左右。这表明()A.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停滞不前B.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C.西方国家摒弃了经济霸权主义政策D.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亟待建立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西汉初立,高帝废弃了秦的监御史制度。汉武帝中后期,中央统辖的郡县数量较汉初大增。为了避免形成新的分权势力,加强对郡县的控制,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除三辅、三河和弘农郡以外的地区分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自京师去地方巡视所部郡国,检查吏治和地方治安。——摘编自岳庆平主编《中国大通史》材料二地方监察是否保持独立和有效的功能,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制约作用。秦汉至明清的地方监察官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在地方行政官府内置监察官。如秦郡监御史、两\n宋州通判。二是在地方行政官府以外另设较大的监察区和专职监察官。两汉以后的多数地方监察官均属后一类。如西汉十三州部刺史,唐前期十道采访使、观察使,元行御史台和二十二道肃政廉访使司,明清十三道监察御史。此外,监察区划分范围大小,也会影响朝廷对地方官的监察效能。一般地说,监察区划较大,数量较少,便于朝廷指挥控驭。但相应地,区划较大,监察官难以尽巡辖区,也会造成监察漏洞。——摘编自李治安《论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化和若干制约因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置刺史制度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监察保持独立和有效的合理做法。(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变“人心风俗”。他认为,从法制学问到饮食居处,封建礼俗是压抑民族活力、影响社会进步的障碍,因此主张破除旧学,引进西学,进行移风易俗。梁启超也认为,“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要使官绅们懂得国家强弱和民众智愚之因,广其识见,破其愚谬,“令其恍然于中国种种旧习之必不可以立国”,然后授以新学,“从而摩激其热力,鼓厉其忠愤,使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己任”。康有为主张兴学校、育人才,进行社会思想启蒙,“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认为只有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乃“智开而才足”。——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二在1923年底北京大学25周年校庆时的一次民意测验中,当问及“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时,得到的答案是:在国内人物中,10年前排名第一的孔子此时仅有1票,其他如庄周、王阳明等也各只有1票。孙文是当时国民党的领袖,得票多很正常,连陈独秀、蔡元培、胡适、李大钊等人的得票都远远超过孔孟等硕儒。国外偶像中列宁227票高居榜首,美国总统威尔逊51票,罗素24票,泰戈尔17票,马克思6票。——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1923年底北京大学校庆时的民意测验。(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自由放任”原则指导英国顺利完成了工业化,但与此同时,它对英国经济发展造成的消极后果也是极为严重的。英国人花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突破这种模式。“福利国家”的出现标志着这种突破的最终完成,而“自由放任”造成的消极后果也逐步得到克服。时至今日,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自由放任”不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其造成的社会后果更是心有余悸。许多国家在探寻工业化道路时,都不得不对英国的教训引以为戒,自觉或不自觉地避免重犯英国的错误。——摘编自刘金源著《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根据材料,围绕英国的“自由放任”经济模式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28.[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1901年7月,张之洞、刘坤一等商议的会奏变法折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上奏朝廷。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以下内容:\n(一)就用人而言,要不计“资格”,重用有真才实学的“英俊”之才。主张变通吏部的选官制度。州县地方官的补选,应先分发到省试用,以便根据其实际才能补缺,而不再依据资历。(二)将胥吏“一律裁汰,改用委员”,以“永除要官朘民之弊”;用警察取代差役,“则差役之害可以永远革除”。主张“重禄以养其廉”,即用高薪养廉的办法,防止官吏贪污腐化,以维持政治的正常运作。(三)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提出九条改革措施,前四条关于诉讼程序问题,主张在办案中严禁勒索讼费。后五条关于罪犯管理问题,主张改造监狱,改善罪犯的生活环境。(四)绿营之无用,在晚清已为有识之士之共识,裁汰势所必然。具体办法是,每年裁1/20,用20年裁完;并用裁汰绿营省出之饷,养缉勇,设警察,以维持地方治安。——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会奏变法折稿关于政治改革的目的及其措施。(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会奏变法折稿的政治改革主张。(7分)29.[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42年11月19日,苏联以强大的兵力进攻了斯大林格勒的南北两面。经过四天的迅速推进,苏军成功地包围了为夺取伏尔加河上的斯大林城而长期作战的德军。当突围也许还有可能时,希特勒为了保持威望,拒绝批准撤退。相反,德国人试图组织援军从西面冲破苏军的包围圈。经过激烈战斗后,德国援军被卡在距离被围的德军大约不到二十二英里的地方。苏军展开新的合圈攻击,迫使德国援军急速向西撤退,以免在斯大林格勒遭到被切断的命运。德国的迟迟撤退注定了纳粹军队在斯大林格勒的命运。1943年2月2日德军投降。德军再也不能盼望军事上获得全面胜利了······在1942年夏季和秋季,运送给养的工作迟延不前,直到1943年才有大量的武器、食品和军事运输工具从西方调来,用以供应苏军日常的给养。在北非牵制着德军的一部分力量,在西欧拖住德国的其他后备部队,英美的作战努力对于苏德战场的进程,当然是有深厚影响的。——摘编自[英]阿诺德·托因比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格勒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必然性。(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影响。(6分)30.[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一戴震建立起“清朝学术全盛时代的哲学”,“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也可以说是新理学的建设-哲学的中兴”。“在治学的方法一方面,他更是顾炎武、阎若璩的嫡派传人。”——摘编自胡适《戴东原的哲学》材料二定宇殁,汉学数公,皆拥树东原(戴震)为大师。其识度深浅,诚人人殊异。观后人编其著述合集《戴氏遗书》十八种,规摹闳远,“传授汉学,开一代宗风”。当是时,朝堂纲禁严酷,虞候枷互,士大夫皆贪图禄位,攀附权贵,戴震身怀民族气节,不愿降志于此,“故教之汉学,绝其恢谲异谋,使废则中权,出则朝隐”。——摘编自章太炎《訄书·学隐第十三》材料三钱穆认为,戴震三十二岁入都以前,“其学尚名物、字义、声音、算术,全是徽人朴学矩镬也”。“故彼辈之所谓”实事求是'者,实未能实事以求是,乃考古以求是也。推其极,终不出亭林(顾炎武)经学即理学'之一语。”——摘编自路新生《理解戴震-钱穆、余英时“戴震研究”辨正》(1)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胡适、章太炎、钱穆对戴震的评价。(6分)\n(2)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章太炎、钱穆对戴震评价的角度。(9分)\n\n\n\n\n\n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5-25 10:45:58 页数:13
价格:¥3 大小:3.7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