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其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周礼》《史记》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A.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B.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C.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D.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关于“三皇五帝”古史系统,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史书记载,这描绘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也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D项正确;“三皇五帝”的事迹属于神话传说,尚不能证实确有其人,排除A项;我国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是夏朝的建立,而不是“三皇五帝”,排除B项;“三皇五帝”的传说未体现君权神授的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2.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B.体现了治国思想进步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商代的迷信鬼神,神权色彩浓厚到西周提出“怀保小民”,反映了西周轻神事,更关注人事的现实精神,这是治国思想进步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等级秩序崩溃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分封制度,而是强调治国思想进步,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是民主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下表为诸子的部分政见,据此可知,诸子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管子。霸言》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庄子·天下》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隆一而治,二而乱《荀子·致士》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A.主张君权至上B.倡导家国一体C.推崇权力一元D.强调政治伦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主张大一统,说明他们都推崇权力一元,C项正确;他们都主张大一统,但并不能说明是主张君权至上和家国一体,排除AB项;强调政治伦理的说法也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4.下图中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A.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C.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可得出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因此反映出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观念更新,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佛教的影响,排除B;唐朝中外交往频繁只是总体的反映,但材料强调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D。5.宋人邢呙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宋代A.教育文化发展迅速B.社会求学风气盛行C.儒学开始走向大众D.科技推动文化发展【答案】D【解析】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雕版印刷术推动了儒学的传播,这说明科技进步能够推动文化发展,D项正确;从材料中可得知北宋教育有发展,但不足以得出迅速发展,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求学风气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儒学日益大众化,但无法得出开始大众化,排除C项。故选D项。6.17世纪末,四书五经、科举用书、标准化的礼仪指南、医学手册和小说及叙事歌谣等大众书籍的出版地遍及全国,由各地的书坊和出版商从社会阶层和地理分布两个层面上扩散传播普及,帮助创造了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据此,印刷出版业的发展A.得益于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B.促进国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C.模糊了传统社会阶层的界限D.导致了早期启蒙思想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帮助创造了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可知当时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开始塑造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由此可知促进了国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政策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对公共书籍文化的塑造,无法体现对社会阶层界限的模糊,排除C项;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早期启蒙思想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7.清朝的传统国策是严禁人民移居国外,视移民为"弃民";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两年后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派驻领事。清政府的这一变化,反映出A.清政府重视华工的利益B.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D.中国逐渐接轨近代世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877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规定中国可派员前往调查华工受虐待情形,两年后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派驻领事”可得出当时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已经与世界逐步接轨,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政府对华工利益的重视,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碰撞,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8.下表为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统计表。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翻译的书籍40部23部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898—1911)63%37%购买的国外书籍(1903—1905)421部153部73%27%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革命思想深入发展C.向西方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占绝大数,即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该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深化,即从“器物”到“制度”,故选C项;题干表格数据能够看出在该时期中国学习西方“器物”的减少,但题干中的设问方式是“侧面”,排除A项;自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才开始广泛传播其革命思想,即革命思想在该时期尚未深入发展,排除B项;题干表格数据表明社会科学占比较大,不能笼统地概括为“科学”,排除D项。故选C项。9.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很多以平民命名社团组织,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B.救国路径发生变化C.知识分子充当了民主革命的主力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五四运动前后,群众性的运动风起云涌,群众的力量得到重视,而以平民命名的社团大量出现,说明救国路径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主力,排除C项;D项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历史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表是民国时期的小学教材“修自课”的目录(部分)。据此说明当时教育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第七课第八课第九课第十课自重改过去伪立志御侮恒心坚忍名誉知耻谦虚A重视继承优秀精神遗产B.重视开阔国际视野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重点培养现代公民意识D.忽视社会公德教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修自课”的目录(部分)体现的是传统的优秀儒家思想,说明当时教育重视继承优秀精神遗产,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会起到开阔国际视野的作用,排除B项;“修自课”的目录(部分)体现的是传统儒家思想,不能体现重点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排除C项;根据“修自课”的目录(部分)可知,当时教育并没有忽视社会公德教育,排除D项。故选A项。11.如图是1949-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图书馆数量的变化A.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结果B.体现了社会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C.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事业的成就D.-直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955年到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急剧上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三大改造时期,社会变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毛泽东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从1956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一直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与图表数据变化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奥林匹亚运动会创立于公元前776年,据记载,运动会期间,运动员除了到奥林匹克城参加比赛外,还会利用奥运会公共场合讨论政治问题,解决彼此争端以及洽谈商贸活动。雄辩家、诗人、戏剧家以及民间艺人也聚集在此,展示才华。据此可知,奥林匹亚竞技会A.丰富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B.体现了人民对和平友谊的强烈愿望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利于增进古希腊城邦间的民族认同D.是古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还会利用奥运会公共场合讨论政治问题,解决彼此争端以及洽谈商贸活动。”可得出利用运动会,可以促进各城邦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古希腊城邦间的民族认同,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民主政治,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战争与和平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运动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3.在15-19世纪,右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15-19世纪,右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可知,图示中甲地是北美洲,乙地是南美洲,丙地是欧洲,丁地是非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推动了人口的迁移,16世纪大量欧洲的新教徒主动移民前往北美洲,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推动了北美的近代化,故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19世纪,北美洲没有主动移民到其他地区,而是人口移入地,故A错误;南美洲这期间也没有主动移民到其他地区,而是其他洲的人口移入地,故B错误;这期间,非洲人口通过三角贸易大量移出到美洲,故D错误。14.如表是英国奴隶贸易过程中的大事摘录。这反映了时间大事1562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A.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B.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C.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D.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展示了英国在不同时期对待奴隶贸易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末到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展开了黑奴贸易;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可见,奴隶制的状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英国人权观念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是英国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正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遍布五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20世纪20年代,欧洲知识分子悲叹西方社会的衰落,当时出版的《西方的没落(1918—1922)》一书,也认为欧洲社会已进入了其存在的最后阶段,接下来是不可逆转的衰落。上述认知形成主要是因为A.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B.经济大危机的冲击C.一战后欧洲优越感的丧失D.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一战给西方文明带来重大打击,欧洲优势地位开始丧失,所以欧洲知识分子悲叹西方社会的衰落,故选C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不是造成西方衰落的原因,故排除A项;经济大危机发生于192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16.1983年宝洁公司的多国团队研发出一种液体洗涤剂,在美国和日本同时发售:在美国市场上,产品名称为“液体汰渍”;在日本,则被称为“洗出望外2000”。这一做法A.体现了美国新知识经济的到来B.反映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C.推动了商品生产的全球化D.表明了跨国公司的兴盛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B【解析】【详解】在美国市场上称为“液体汰渍”,在日本被称为“洗出望外2000”,是为了照顾和利用当地的文化因素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因此这一做法反映了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美国新知识经济的到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的销售,不是商品的生产,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统一后,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得到广泛运用。根据该学说,周朝属于“火德”,而水克火,故秦朝自认属于“水德”。“水德”在颜色上“尚黑”,在数字上与“六”或其倍数相对应。因此,始皇规定衣服旌旗均以黑为主色,车用六马,轿宽六尺,设36郡,修宫殿270座,迁徙豪强12万户。另外水德属阴,主刑杀,故而秦力求严酷,不讲“仁恩和义”。——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众所周知,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上述材料则体现了秦朝不同的治国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两者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答案】秦始皇开始采用韩非建议,以法家思想治国,制定了周密的法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同时、秦朝出于宣扬其统治合法性的意图,采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实行整齐划一的制度。两者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一定程度上共同起到巩固统一和维护统治的作用。但在这两种思想的作用下,秦朝实施严刑峻法、暴政统治,加速了其败亡。【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秦始皇采纳阴阳学说、法家学说的认识可从二者的目的、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秦始皇开始采用韩非的建议,以法家思想治国,制定了周密的法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同时秦朝出于宣扬其统治合法性的意图,采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实行整齐划一的制度。两者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一定程度上共同起到巩固统一和维护统治的作用。但在这两种思想的作用下,秦朝实施严刑峻法、暴政统治,加速了其败亡。18.20世纪后半期的民族独立运动材料一美苏战后支配世界,无论苏联还是美国,都不愿旧的殖民体系继续存在。为了争霸世界,苏联时常以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来扩大自己的影响,抗衡美国和西方。美国也想争取新独立国家站在美国和西方阵营一边。二战中,原先占有广大殖民地的英、法、日等国遭到打击。尽管丘吉尔扬言“不愿成为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大英帝国还是崩溃了。宗主国的统治者看到,继续维持殖民统治既不可能,也成本太高,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不如采用合作的方式更为有利。因此,一些殖民地通过和平交权的方式获得独立。这种方式被称为“非殖民化”。“非殖民化”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壮大但尚未足够强大,殖民主义力量削弱但又非完全衰弱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当然,有相当多的国家与地区的独立是经过武装斗争获得的,因为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殖民统治者不愿意放弃殖民统治。——摘编自王红生《二十世纪世界史》材料二——刘文涛陈海宏主编《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现代史卷》(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读材料二地图,简要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进程。(3)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新中国的建立和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做的贡献。【答案】(1)从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因素来看:第一,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两强一方面与旧的殖民体系没有密切的利益关联;另一方面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压制争霸的另一方,都力图争取第三世界国家而不支持旧的殖民体系。第二,拥有大片殖民地的老牌殖民国家在二次大战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继续维护旧的殖民体系力不从心,也无利可图。从第三世界国家获得独立的方式和过程来看:一种方式是殖民国家被迫放弃过去的殖民统治方式,允许殖民地独立,这种妥协性的方式保留了一些殖民势力的残余影响。一种方式是通过武装斗争驱逐殖民势力,赢得独立。(2)20世纪60年代之前亚洲国家基本赢得独立;20世纪60年代,多数非洲国家赢得独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独立,殖民体系崩溃。(3)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摆脱半殖民地地位,改变国际力量对比,极大的影响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955年亚非独立国家会议,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从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的因素来看,即从两极格局的形成、殖民主义的削弱、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等角度概括。(2)从图二的时间信息可得出,20世纪60年代之前亚洲国家基本赢得独立;20世纪60年代,多数非洲国家赢得独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独立,殖民体系崩溃。(3)根据所学,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影响即可,如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摆脱半殖民地地位,改变国际力量对比,极大的影响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955年亚非独立国家会议,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一词,从古至今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这种演变与拓展正是文化古今更迭、中外交会的产物。“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初义为“中央之城”,后衍生出“天下中心”等义,其语义曲折流转之间,不仅隐含着疆域推衍意义,而且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中国”作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唐史籍已有记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中国学人中的见识卓异者发现,“中国”并非我国的专称,异域也有自视“中国”的。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威胁,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国名的简称为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中国”一词的使用,须全面观照其古典义和现代义及二者的因革转化。——摘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解读“中国”的古今演绎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分析清晰,归纳总结完整。)【答案】示例“中国”一词内涵的演变是古今更迭、中外交会的产物。“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这与当时西周有着较先进的政治经济有关。东周以后,“中国”一词还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汉唐宋元以“中国”与异域外邦相对称。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威胁,经济及社会生活日益纳入世界市场,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已日显其弊,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中国”作为流传久远、妇孺尽知的简练称号,被朝野所袭用。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由此可见,“中国”一词的演变是中国文明进步、中外交流深入发展的产物。(“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解析】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详解】从材料中关于中国一词的演变过程可得出“中国”一词内涵的演变是古今更迭、中外交会的产物。根据“较早见于周初,初义为‘中央之城’,后衍生出‘天下中心’等义”可得出“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这与当时西周有着较先进的政治经济有关。根据“不仅隐含着疆域推衍意义,而且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得出东周以后,“中国”一词还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根据“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中国学人中的见识卓异者发现……”可得出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汉唐宋元以“中国”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根据“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威胁……”可得出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威胁,经济及社会生活日益纳入世界市场,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已日显其弊,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中国”作为流传久远、妇孺尽知的简练称号,被朝野所袭用。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由此可见,“中国”一词的演变是中国文明进步、中外交流深入发展的产物。20.章学诚是清代的著名学者,主张将地方志纳入史书的范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地方志简称方志,是记述地方疆域沿革、古迹险要、人物、物产、风俗的著作。章学诚积极提倡编修方志,并参与或指导一些地方的修志工作,形成了一套编修方志的理论。他提出的修志主张有“乘二便,尽三长,去五难,除八忌,而立四体,以归四要”。其中所谓乘二便者:地近易核;时近迹真也。这是说要利用两个便利条件,既然是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事情,就应当就近核实,以免以讹传讹。所谓尽三长者: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托也。这是说编修方志的人应该具备并充分发挥三方面的长处,“识”即是卓识,对体例有正确的认识;“明”即是对所掌握的材料具有清晰的认识;“公”即是具有公正的“志德”,谢绝一切不合原则的请托。——摘编自严昌洪《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概括章学诚的修志主张。(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章学诚的修志主张。【答案】(1)主张:地方志属于史书;当地当代史料便于验证;对方志体例要有正确认识;对史料要有判别能力;修志要公正无私。(2)评价:其修志主张内容丰富;扩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注重修志者品德;使修志有了可行的依据;对后世修志有指导作用。【解析】【详解】(1)主张:根据“章学诚是清代的著名学者,主张将地方志纳入史书的范围”得出地方志属于史书;根据“既然是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事情,就应当就近核实,以免以讹传讹”得出当地当代史料便于验证;根据““识”即是卓识,对体例有正确的认识;“明”即是对所掌握的材料具有清晰的认识;“公”即是具有公正的“志德”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谢绝一切不合原则的请托。”得出对方志体例要有正确认识、对史料要有判别能力;修志要公正无私。(2)评价: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其修志主张内容丰富、扩展史学研究范围、注重修志者品德、使修志有可行的依据、对后世修志的指导作用等角度评析。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13页/共13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12:15:02 页数:13
价格:¥2 大小:638.5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