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福州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高一历史学科期中考试卷一、选择题1.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A.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B.神农氏画像石刻C.会种植和栽培水稻D.西汉的耧车模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稻的种植最能直接说明“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C项正确;AB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2.《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材料反映了A.唯物主义思想产生B.人文意识逐渐增强C.儒家思想影响政治D.宗法观念逐渐瓦解【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由商人“尊神、事神”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说明对鬼神的态度变化,人的观念增强,故B正确;材料中仍然“尊神、事神”“事鬼神而远之”,这说明仍然是唯心主义,A错误;儒家思想影响政治是西汉,C违背史实;材料未涉及血缘宗法观念,D错误。3.《史记·周本纪》记载:“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反映了西周实行A.礼乐制度B.分封制C.郡县制度D.宗法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分封制,故答案为B项;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借以维护统治秩序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度是秦朝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排除D项。【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 ,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4.商代甲骨文“德”字没有“心”符,时人尊崇天命,认为一切都是神意赐予的结果;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旁,将人的行列和思想联系起来,由此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观念。这说明西周A.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B.实行了严格的等级秩序C.天命观中蕴含民本思想D.君权神授的观念已消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对比了商周两代关于“德”字的写法,对比商代的“德”来源于天命神意,周代的“德”加入“人的行为和思想”,多了人性色彩,这说明西周天命观蕴含着民本思想,故选C;材料反映出商代统治的神权色彩浓重,而西周多了人性色彩,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况,无法说明等级秩序严格,故排除B;西周形成“以德配天”的观念,说明神权观念并未消失,故排除D。5.中国古代,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小农经济形态的长期存续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C.农业生产水平的长期停滞D.农村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一锄一镰”“且遭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等信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生产组织形式简单,具有顽强的再生产机制,很容易维持这种经济形态,从而导致小农经济形态长期存续,故答案为A项;这种特点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没有关系,排除B项;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水平也有一定提高,排除C项;农村租佃关系的发展是由于私有土地的集中,排除D项。6.从春秋到战国,我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周边各族A.大量迁居黄河流域B.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C.华夏认同不断发展D.采用汉族典章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C项正确;“大量迁居黄河流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春秋到战国,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当时汉族的典章制度还不成熟,“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 选C项。7.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8.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A.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B.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C.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D.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同时规定车同轨,修筑长城,故B正确;A是先秦时期,C是汉代,D是明清时期,排除ACD。9.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则负责颁布诏令和管理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太尉负责军事这反映了此制度A.使各部门独立行使职权B.具有明显的决策高效性C.分割了皇帝的部分权力D.蕴含了分权制约的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秦代三公中,虽然丞相负责处理全国政务,但政务执行程序中的诏令颁布却由御史大夫负责,这实际上是对丞相的权力起着制约的作用,因而体现了分权制约的理念,D项正确;材料信息说明丞相与御史大夫的权力间存在着制约性,因而都不能独立行使职权,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B项;C项说法本身错误。10.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A.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B.尊崇儒术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D.设立中朝 【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建立后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不再实行秦朝的暴政,这是西汉初年施政方针的“重大调整”,A项正确;尊崇儒术、颁布推恩令和设立中朝都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不是西汉初年施政方针的“重大调整”,排除BCD项。故选A项。11.“从这一时代起,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文中的“这一时代”开始于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唐太宗【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这一时代起,孔子便从诸子百家之中超升出来,……而儒家哲学也就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谁要批判儒家哲学,谁就是名教的罪人,文化的叛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C项正确;秦朝以法家为指导思想,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A项;汉朝初期,以黄老之学为治国思想,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唐太宗”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12.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西汉赵过“始教民牛耕”。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下列史实可用于质疑该观点的是A.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遗存中发现了家养黄牛的骨骼B.《尚书·酒诰》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C.春秋时期出现若干与牛耕相关的人名,如“冉耕,字伯牛”D.“牛郎织女”的神话可能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的提法,说明可能出现了牛耕,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可以对《齐民要术》的观点形成质疑,C项正确;黄牛家养,未必用于牛耕,排除A项;B选项的牛,用于商业贸易,不能证明出现牛耕,排除B项;D选项的说法本身就不确定,不符合史学研究的严谨性,排除D项。故选C项。13.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设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任。这些措施()A.缓和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B.体现了西汉治理边疆的灵活性 C.旨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D.阻碍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开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虽然在西南地区设置了郡县,但郡县长官一早西南地区的风俗实行世袭,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灵活性,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西南地区的行政设置和管理,没有涉及民族间的关系,更不是实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AD项;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不是在缓解郡国制度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B项。14.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可得出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故D正确;“消除”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丝绸之路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及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15.如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都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答案】A 【解析】【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16.推开斑驳厚重的历史大门,翻检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我们触摸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脉搏。其中有这么一部典籍,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典籍是()A.《春秋》B.《史记》C.《汉书》D.《资治通鉴》【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史记》不仅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而且文辞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所以材料描述的典籍是《史记》,故选B;“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史记》的赞誉,与《春秋》、《汉书》和《资治通鉴》不符,排除ACD。17.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那时的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人才选拔。曹丕继任魏王后,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B.延续了自下而上选官方式C.标志着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D.有利于出身低微的人参政【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汉末地方大族名士控制地方选官权力,而曹丕通过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这说明了九品中正制在当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故选A;九品中正制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故排除B;科举制标志着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有利于出身低微的人参政,而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家世,故排除CD。18.图1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前漆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窄小胡服,图2是迁都后石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宽大汉服。这一变化说明迁都后 A.君主专制权力强化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以孝治国体制确立D.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后改穿汉服,这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北魏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文化认同,故选D;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C图片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19.在美国作家迈克尔·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第八十二位。杨坚能够入选的理由主要是A.完成国家统一B.加强中央集权C.开通大运河D.完善科举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A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不能成为理由,排除B项;开凿大运河的是隋炀帝,排除C项;隋文帝时期科举制还没有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20.隋朝在大量修建官仓的同时,又在乡间广建义仓。这些义仓主要用于A.供应朝廷B.平抑市场物价C.赈灾救济D.地方政府开支【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代义仓的本质上民间应对天灾人祸而互助自救的一种形式,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1.在西安隋唐墓的随葬陶俑中,有许多深目高鼻、头藏尖顶帽、身穿折领衣的商人形象,他们或抱西域乐器,或牵引驼马,常年风尘仆仆奔波于沙漠,山岭和丘陵之间,这些现象能够反映隋唐时期 骆驼胡人俑阿拉伯人俑A.丝绸之路的繁盛B.中华文明的奠基C.朝贡贸易的发达D.民族交融的深入【答案】A【解析】【详解】隋唐墓的随葬陶俑中的胡人俑、阿拉伯人俑多为商人形象,这些人物“或抱西域乐器,或牵引驼马,常年风尘仆仆奔波于沙漠,山岭和丘陵之间”,说明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唐朝,这意味着当时丝绸之路较为繁荣,A正确;中华文明的奠基是在先秦而非隋唐,排除B;题干内容描述的是私商而非朝贡贸易,排除C;民族交融主要指的是中国境内不同民族的交融,而非域外民族,排除D。22.“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隋朝时期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逐步形成科举制,故答案为D项;夏商周实行世卿世禄制,排除A项;汉朝实行察举制,排除B项;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不是针对九品中正制而采取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23.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产物。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它指A.郡国并行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猛安谋克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可得知,这一制度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这一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AD项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选官制度,与材料 中分割相权无关,排除。24.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些规定A.提高了宰相地位B.旨在防止宰相专权C.削弱了君主专制D.分散了地方的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可以看出宰相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轮换,这不利于宰相专权,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故B正确,排除A;这一方法加强了皇权,排除C;材料与地方无关,排除D。25.唐朝中期,韩愈等知识分子积极复兴儒学,主要是回应A.魏晋玄学的挑战B.佛、道思想的挑战C.世俗观念的挑战D.无神论思想的挑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代中期以后,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韩愈等知识分子,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积极倡导复兴儒学,B项正确;韩愈等知识分子主要回应的是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不是魏晋玄学的挑战,排除A项;世俗观念的挑战、无神论思想的挑战均与史实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26.历史时间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下表所列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表述,采用了“年号纪年法”的是选项时间事件A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B贞观十九年玄奘结束西行回到长安C庚子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D民国十五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A.AB.BC.CD.D【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属于“年号纪年法”,B项正确;A项是公元纪年,C项是干支纪年,D项属于民国纪年,排除ACD项。故选B项。27.唐初开始设置代表中央朝廷,衔命出使四方的使职,遣官员,例如贞观初年,“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设置观风俗使、巡察使、按察使、巡抚使等官员,逐渐变成正规官制之外的重要职务。这一措施的推行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B.促进三省体制的确立C.提升行政效率加强地方管理D.带来冗官冗费的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涉及措施是唐代使职差遣制度,官员代表中央出使地方,处理专项事务,有利于加强地方管理,提升效率,C正确;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原因在于唐代军事体制的内轻外重失衡和安史之乱削弱中央集权,并非是使职差遣制度,排除A;三省体制在魏晋时期就出现了,排除B;冗官冗费的现象出现在宋代,冗费更多由于养兵费用庞大,排除D。28.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D.理学的格物致知【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根据“礼门”所占篇幅可知是强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而非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史学的通古贯今,排除AB项;理学出现在宋代,排除D项。故选C项。29.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知州;设转运使转运地方大部分赋税到中央,故①②③正确。唐代在地方 设置节度使,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30.“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的面子。……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出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A.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B.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C.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D.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答案】A【解析】【详解】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A项正确;B项不是主旨,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这一条约并不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31.“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重点内容【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②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①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②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③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32.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即遣使进藏清查户口,设立大小驿站共35处,此后还多次赈济贫困站户。此举旨在A.改善当地交通闭塞状况B.强化对边疆的行政控制 C.打通东西方间国际商路D.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元朝政府通过清查户口、建立驿站、赈济灾民等实行对西藏的有效管理,表明元朝政府强化对边疆的行政控制,故选B;A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忽必烈对西藏的管理客观上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传播,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二、非选择题33.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材料三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等地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摘编自《史学集刊》(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边疆管理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主要措施。(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官员及豪强势力的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2)措施: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与吐蕃和亲、会盟;册封东北靺鞨族首领等。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出任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4)影响:现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关于汉武帝时期“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的表现,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官员及豪强势力的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小问2详解】关于措施:根据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与吐蕃和亲、会盟;册封东北靺鞨族首领等。关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方面回答。【小问3详解】关于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出任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小问4详解】关于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点睛】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人物世界排名生活年代孔子4(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蔡伦6(?—121)毛泽东20(1893—1976)成吉思汗21(1162—1227)老子75(约公元前4世纪)隋文帝82(541—604)孟子92(公元前371—公元前289)——节选自美国科普作家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2014年出版)请从上面的排行榜中任选-位人物,从上榜理由的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影响深远。阐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礼”等思想主张。他首倡私学,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后世的主流思想,也是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欧洲启蒙思想家产生深远影响。综上所述,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示例二:论题:蔡伦是中国造纸术的改进者,推动世界文明进程。阐述: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提高了纸的质量,便于推广,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书籍的流传,先后传到亚洲、欧洲和非洲,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播,促进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综上所述,蔡伦的改进,使造纸术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材料中选择孔子这一人物,论述时主要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创立的儒学的成就、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13 09:50:01 页数:15
价格:¥2 大小:417.5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