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浙江专用)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第3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2022·浙江宁波学考模拟)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是( )A.蜀——吴——西晋——东晋B.蜀——吴——东晋——西晋C.吴——蜀——西晋——东晋D.吴——蜀——东晋——西晋解析: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吴国位于东南,蜀国位于西南;三国之后,西晋统一全国;西晋灭亡之后,东晋偏居江南。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2.下图为出土于甘肃省西和县的“晋归义羌侯”印章上的文字,该印章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信。它可以用来印证( )A.西晋完成了国家统一B.西晋民族交融的政治表现
C.西晋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善D.西域纳入中央管辖的开始解析:B 据材料“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信”可知,该印章体现了西晋对内迁少数民族的管理,是西晋民族交融政治表现的印证,故选B项;西晋完成了国家统一主要是指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西晋政治制度依然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未根本改善,排除C项;西域纳入中央管辖开始于汉朝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排除D项。3.(2022·浙江温州模拟)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有“人道寄奴曾住”之语。“寄奴”出身东晋低级士族,后夺取了皇位,改国号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南朝。“寄奴”是( )A.刘邦B.刘秀C.刘备D.刘裕解析:D 根据材料“‘寄奴’出身东晋低级士族,后夺取了皇位,改国号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南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寄奴”是刘裕,D项正确;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排除A项;刘秀是东汉第一位皇帝,排除B项;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排除C项。4.南京,古名有金陵、建康等,因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六个王朝曾经在这里建都,所以南京历来有“六朝古都”之称。这六个王朝是( )A.吴、东魏、周、齐、梁、陈B.东吴、西晋、宋、齐、梁、陈C.吴、东晋、宋、齐、梁、陈D.吴、宋、齐、梁、陈、明
解析:C 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在南京建都,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故选C项。5.(2022·浙江杭州联考)《史记》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南朝沈约的《宋书》中却描述江南地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政区调整C.社会秩序安定D.北方移民迁入解析:D 根据“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得出,其反映的是南方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及技术,D项正确;A、B、C三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6.(2022·浙江杭州期末)在吴宗国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载:北朝的强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王朝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王朝的历史出口。上述材料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王朝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的影响解析:D 依据题干“北朝的强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王朝颓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强化了北方政权的力量,
增强了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因此强调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大影响,D项正确;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王朝只是部分内容,并非材料核心,排除B项;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7.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鲜卑语复盛……谓之国语”,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 )A.加速民族交融进程B.缓和激化的民族矛盾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D.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解析:A 从材料中的北魏鲜卑政权推行汉语,汉族政权北齐以鲜卑语为国语可知,这两项措施都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北魏和北齐政权对于官方语言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且没有涉及化解民族矛盾的措施,不能体现缓和了民族矛盾,排除B项;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出现的,材料涉及的是北方地区,体现不出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南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不能体现出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排除D项。
8.(2022·浙江绍兴期末)隋朝为唐朝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下列关于隋朝“遗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政事堂的中央机构设置B.宏伟壮丽的洛阳城市C.先进轻便的耕具曲辕犁D.开凿连接江淮的邗沟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营建东都洛阳,B项符合题意;政事堂是在唐朝设置的,排除A项;曲辕犁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排除C项;邗沟开凿于春秋时期,排除D项。9.(2022·浙江宁波期末)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君主,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以下的政策或措施与他无关的是( )A.增设节度使,稳定边防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C.吸取隋亡教训,戒奢从简D.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解析:A 结合所学可知,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的是唐玄宗非唐太宗,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10.(2022·浙江台州期中)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总体来说,大部分史学家对武则天是持肯定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其当权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C.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D.打击门阀士族,重用有才能的人解析:B 由材料“大部分史学家对武则天是持肯定的态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得到史学家的认可和肯定,故选B项;史学家对武则天的肯定源自她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而非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A项;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这是武则天的功绩之一,不是史学家肯定其历史功绩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打击门阀士族,重用有才能的人是她的重要功绩,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11.“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A.轻赋省刑B.开明的民族政策C.广开言路D.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解析:B “可汗”是草原民族对统治者的称呼,“天可汗”表明唐太宗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说明他的民族政策深得人心,故选B项;轻赋省刑、广开言路、任用贤良与少数民族拥戴没有关联,排除A、C、D三项。
12.下面表格为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下表可知唐朝( )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唐玄宗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有“战争”“设置机构”“册封”等方式,体现了唐朝民族关系的多样性和民族政策的灵活性,故选C项;表格没有涉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排除A项;表格中只有与东突厥交往是战争方式,不能说明战争不断,排除B项;材料中除了对东突厥采用军事手段之外,更多的是采用和平管理方式,排除D项。13.(2022·浙江湖州期末)唐太宗曾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利之,岂惜一女!北狄风俗,多由内政,亦既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据此政策,唐太宗( )A.推动唐朝与吐蕃会盟B.接受“天可汗”称号C.嫁文成公主于吐蕃赞普D.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解析:C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将皇室公主嫁于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符合这一政策,C项正确;唐太宗执政时期是626年到649年,唐蕃会盟发生在9世纪前期,排除A项;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不能体现和亲政策,排除B项;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D项。14.“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体现了唐朝后期的政治局面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朋党之争解析:B 根据材料“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并结合所学可知,“方镇”是指藩镇,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故选B项。15.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解析:B 材料中的史实发生在隋唐时期,从经济、政治、对外交往等方面展现了这一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风貌,故选B项;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更强调开放,排除A项;“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指明清时期,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2022·浙江杭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汉代,当张骞与班超进入西域时,西域也有居国与行国两种政治组织。两汉开辟西域,也正是借绿洲城市之助,始得以断匈奴的右臂。这些绿洲城市,形成交通线上的固定据点,遂能一站一站传递,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丝道,联系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文明大国。——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材料二 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出唐王朝“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的三个具体事例。指出西域地区的羁縻府州分别隶属于哪两个都护府的管辖。用一句话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观目的,据材料一“也正是借绿洲城市之助,始得以断匈奴的右臂”得出,为了配合对匈奴的战争。第二小问客观效果,据材料一“形成历史上著名的丝道,联系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文明大国”得出,开辟了中西交通的要道,大大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第(2)问第一小问事例,据材料二“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前期,唐蕃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约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此后,唐蕃间基本停止了纷争。第二小问两个都护府,据材料二“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第三小问影响,据材料二“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并结合所学得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答案:(1)主观目的:配合对匈奴的战争。客观效果:开辟了中西交通的要道,大大促进了中原和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2)事例:唐蕃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蕃会盟,约定“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两个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