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津市静海区北师大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阶段评估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北师大静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评估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②丞相、御史大夫、郡守③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④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A.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3.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4.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5.下列关于近代英美两国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元首都由人民选举产生 B.政府的首脑都要对议会负责C.国家元首都掌握最高的军政大权D.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6.下列有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阁首相由英国国王任命B.内阁要对议会负责C.由议会多数党领袖组建内阁D.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7.下图中的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A.人民主权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议会主权原则D.三权分立原则8.法律在近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图4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相关信息。据此可知,该法律文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任期七年◆行政元首对议会负责◆7月14日定为国庆日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B.1781年美国《邦联条例》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9.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大中华民国”。诏书的发布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B.体现了晚清的根本变革 C.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D.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10.1938年边区政府向各分区和县区乡政府发出调令.改边区议会为边区参议会。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等。边区政府不同时期的措施()A.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B.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最终形成C.深入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D.体现了中共对民主政体的尝试11.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这表明训政的实质是()A.国民党的一党专政B.国家民主政治的强化C.国民党统治的开始D.中央政府职能的完善12.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八股文的废除A.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B.直接导致新式学堂的普及C.使中国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D.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1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其中,移风易俗的举措有: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孝文帝的这些举措A.加强了对北魏政权的有效管理B.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发展C.加快了北方士族势力快速成长D.直接导致了北魏政权的灭亡14.晚清时期,法政学堂的学校数、学生数在全国各类专门学堂及高校中居绝对优势。1909年全国法政学堂达47所,学生12282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清政府对法制建设的重视B.适应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C.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D.晚清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15.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不同是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16.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C.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D.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17.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候补代表及特邀代表共662名,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制定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这反映出()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B.人民政权得到巩固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18.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据此可知()A.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D.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基础19.北宋前期,对势家子弟(高官子弟)参加科举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宋太宗取消考中进士的势家子弟的成绩,宋真宗朝创立糊名、眷录等制度。北宋推行这些措施旨在()A.削弱世家地主影响B.保障选官制度公平性C.选取有真才实学的人D.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力20.举子们年复一年的应试准备和科举考试的过程成为儒教观念和经典文本在民间广泛传播和渗透的渠道;获得功名的士大夫以官僚、乡绅,或帝国晚期溢出官宦领域的商人及其他职业从事者的角色,成为这些观念制度的载体,极大地扩展了一体化的关联纽带。这一现象说明科举制()A.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B.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C.促进了儒家思想传播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2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A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一行政区B.边区政府一苏维埃政权一行政区C.苏维埃政权一行政区一边区政府D.行政区—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22.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九品中正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制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3.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说明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是(  )A.公开考试B.政治中立C.职务常任D.论功晋升24.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动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工业革命推动政治领域的变革B.两党轮流执政,官员变动频繁的影响C.文官制度导致卖官鬻爵之事频发D.文官队伍的急剧膨胀,行政效率低下25.关于当代中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表述,下列正确的是①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③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重大改革④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之制兴于唐。其科目甚多,常行的为明经和进士。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唐制,愿应举者皆“怀牒自列于州县”,但此时考官和士子交通,还在所不禁。唐时所取进士,不过二三十人,仍须应吏部释褐试,或被人举荐,方得入官。晚唐以后,规则逐渐加严,禁怀挟和糊名易书等制度逐渐兴起。宋太祖时,知贡举的人,有以不公被诉的,太祖乃在殿廷上自行复试。自此省试之外,又有殿试。到宋神宗时,罢诸科,独存进士,别立新科明法。进士罢试诗赋,改试论、策,其帖经、墨义,则改试大义。——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1832年议会改革后,逐渐崛起的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从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迫切要求一个廉价政府,它既要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又要节约开支,以利于发展经济。从19世纪50年代起, 英国政府逐渐确立竞争性考试制度,取消了个人任命官吏的特权,形成了一批长期任职,业务娴熟,行政效率高的文官队伍,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在充分肯定文官制度改革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这是一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改革,必然有阶级局限性。同时,高级文官职务也是一部分官员侧身政界的阶梯。——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至宋代选官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英国文官制度。27.【中国选官制度】材料一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也就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做法的影响下,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情。——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材料二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后,人们对读书做官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古往今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要务,今乃视为畏途”,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连读书人也“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每至归咎读书”,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1905年4月19日《中外日报》报道了广东科试情形:“本届科试,广府属各县循例考试,而应试者无不因之大减。其中人数最减少者,以番禺为最。昨该县初复时,与考者不过八百余人,以视往岁人数众多,殆有天壤之别。”——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从其发展表现、作用影响或综合评价中找一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然后对所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北师大静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评估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风之语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2.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②丞相、御史大夫、郡守③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④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A.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答案】B【解析】 【详解】清朝设置军机处,明朝设置内阁,元朝设置宣政院,秦朝实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央有丞相和御史大夫,地方有郡守,因此①是清朝,②是秦朝,③是明朝,④是元朝,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3.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并且“皇帝又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君主专制问题,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级别略低的官员”是否是知识分子,排除B项;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4.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5.下列关于近代英美两国政体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元首都由人民选举产生B.政府的首脑都要对议会负责C.国家元首都掌握最高的军政大权D.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发展是其经济根源,D项正确;英国国王世袭,统而不治,排除AC;美国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排除B。6.下列有关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阁首相由英国国王任命B.内阁要对议会负责C.由议会多数党领袖组建内阁D.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阁首相由英国国王形式上任命,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项都正确,不符合题意7.下图中的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A.人民主权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议会主权原则D.三权分立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示中内容可知是美国三权分立原则的体现,国会行使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最高法院行使司法权,故选D;ABC与材料“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不符合,排除。8.法律在近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图4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相关信息。据此可知,该法律文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任期七年◆行政元首对议会负责◆7月14日定为国庆日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B.1781年美国《邦联条例》 C.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宪法内容对元首任期和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及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可以判断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故选D项;英国国家元首是英王,世袭产生,排除A项;邦联条例下没有国家元首,排除B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国家元首是皇帝,世袭产生,排除C项。9.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大中华民国”。诏书的发布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B.体现了晚清的根本变革C.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D.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宣统帝退位诏书的发布标志着清王朝的结束,这是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说明民主必然代替专制,D项正确;中华民国在1912年1月1日就已经宣告成立,排除A项;该诏书的发布标志着清王朝的覆灭,而非改革,排除B项;据题意可知,该诏书的发布是受到袁世凯的劝说,是革命形势的发展,并不是在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排除C项。故选D项。10.1938年边区政府向各分区和县区乡政府发出调令.改边区议会为边区参议会。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等。边区政府不同时期的措施()A.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B.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最终形成C.深入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D.体现了中共对民主政体的尝试【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改边区议会为边区参议会”、“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可知,反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边区政府的民主政治建设,反映了中共对民主政体的尝 试,D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国共处于合作时期,1946年4月,国共内战还没有爆发,材料中边区政府的举措与壮大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无关,排除A项;1937年9月联合抗日局面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形成于新中国建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1.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这表明训政的实质是()A.国民党的一党专政B.国家民主政治的强化C.国民党统治的开始D.中央政府职能的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说明闭会期间行政权由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民国政府的重大国务,可以看出“训政”的实质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剥夺了人民的权利,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国民党专制政治的强化,排除B项;1928年的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内部统一并开始统治,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国民党的一党专制,而不是中央政府只能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12.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宣布科举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1901年清廷又下诏,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八股文的废除A.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B.直接导致新式学堂的普及C.使中国实现了教育的近代化D.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股文文体有固定格式,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束缚读书人的思维,八股文的废除有利于读书人脱离思维固化,故A项正确。1904年癸卯学制颁行后才出现新式学堂,这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BC项错误。中国科举制的废除是在1904年,故D项错误。1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其中,移风易俗的举措有: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孝文帝的这些举措 A.加强了对北魏政权的有效管理B.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发展C.加快了北方士族势力快速成长D.直接导致了北魏政权的灭亡【答案】B【解析】【详解】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举措主要表现为鲜卑族的汉化,这有助于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B正确;移风易俗的举措不能保证国家的有效管理,两者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A;移风易俗针对的是鲜卑贵族,与北方士族无关,排除C;北魏政权的灭亡是统治者的腐朽堕落导致,排除D,14.晚清时期,法政学堂的学校数、学生数在全国各类专门学堂及高校中居绝对优势。1909年全国法政学堂达47所,学生12282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清政府对法制建设的重视B.适应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C.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D.晚清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晚清时期的法政学堂占据绝对优势,适应了此时期法政变化的需要,晚清时期涉及政法变化的最主要的是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B项正确;政法学堂占据优势适应清末新政的需要,但清末新政并不能说明清政府重视法制建设,其重视巩固统治,排除A项;清末新政时期虽有近代化的成分,但法治理念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C项;清末新政是巩固统治的需要,并非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15.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不同是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性质的不同。商鞅变法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一场变法,改变了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调整。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未从根本原因上分析。考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点评:商鞅变法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一场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封建生产关系内部的调整,并未改变社会性质。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16.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C.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D.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对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提出条件,要求袁世凯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B项正确;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A项;材料不是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而是强调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排除B项;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的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排除D项。故选B项。17.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候补代表及特邀代表共662名,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制定中国人民自己的宪章,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这反映出()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B.人民政权得到巩固C.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D.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他们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筹建新中国的努力,反映出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直到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得以确立,排除A项;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与政协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排除D项。18.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据此可知()A.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D.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根据地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A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9.北宋前期,对势家子弟(高官子弟)参加科举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宋太宗取消考中进士的势家子弟的成绩,宋真宗朝创立糊名、眷录等制度。北宋推行这些措施旨在()A.削弱世家地主的影响B.保障选官制度公平性C.选取有真才实学的人D.强化君主的专制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北宋前期,对势家子弟(高官子弟)参加科举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宋太宗取消考中进士的势家子弟的成绩,宋真宗朝创立糊名、眷录等制度”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防范势家势力对科举制的影响,从而有利于保证科举制度的公平性,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的“糊名、眷录等”措施主要针对的是“高官子弟”,不是“削弱世家地主的影响”,两者涉及的人群范围不同,排除A项;高官子弟一般会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其进行熏陶,也会有学识渊博的师友增长其见识,并不一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排除C项;这些措施旨在规范考试流程,与扩大君主专制权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0.举子们年复一年的应试准备和科举考试的过程成为儒教观念和经典文本在民间广泛传播和渗透的渠道;获得功名的士大夫以官僚、乡绅,或帝国晚期溢出官宦领域的商人及其他职业从事者的角色,成为这些观念制度的载体,极大地扩展了一体化的关联纽带。这一现象说明科举制()A.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B.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C.促进了儒家思想传播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唐以来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或官僚等群体成为了儒家思想在民间传播主要载体,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A.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一行政区B.边区政府一苏维埃政权一行政区C.苏维埃政权一行政区一边区政府D.行政区—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 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抗日根据地初期称为“边区”,后期称“解放区”。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解放区。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先后建立东北、华北、中南、西北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一行政区,A项正确;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苏维埃政权一边区政府一行政区,B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22.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选拔官员由推荐到考试,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①正确;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科举制通过全国考试,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说明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④正确;①④正确,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的信息,排除②,排除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文轻武,排除③,排除D项。故选B项。23.1883年《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说明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是(  )A.公开考试B.政治中立C.职务常任D.论功晋升【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利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可知,《美国文官法》要求公务人员独立于党派斗争,不对其他党派施加政治影响力,体现了公务人员政治中立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文官考试特点、职务常任以及官员晋升机制等内容,故排除ACD三项。故选B。24.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推动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工业革命推动政治领域的变革B.两党轮流执政,官员变动频繁的影响C.文官制度导致卖官鬻爵之事频发D.文官队伍的急剧膨胀,行政效率低下【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5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强国,在工业上堪称“世界工厂”。当时英国的工业生产,不论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还是在产品的数量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在这种形势下,工业资产阶级从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迫切要求建立一个廉价政府,它既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又能节约开支,以利于把更多的资金用来发展经济。然而当时政府的文官体制,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它不仅极不完善,而且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弊病。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能,必须对文官体制进行认真的整顿和改革。因此A正确;B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A。25.关于当代中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表述,下列正确的是①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③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④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且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因此①②③④正确,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之制兴于唐。其科目甚多,常行的为明经和进士。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唐制,愿应举者皆“怀牒自列于州县”,但此时考官和士子交通,还在所不禁。唐时所取进士,不过二三十人,仍须应吏部释褐试,或被人举荐,方得入官。晚唐以后,规则逐渐加严,禁怀挟和糊名易书等制度逐渐兴起。宋太祖时,知贡举的人,有以不公被诉的,太祖乃在殿廷上自行复试。自此省试之外,又有殿试。到宋神宗时,罢诸科,独存进士,别立新科明法。进士罢试诗赋,改试论、策,其帖经、墨义,则改试大义。——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1832年议会改革后,逐渐崛起的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从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迫切要求一个廉价政府,它既要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又要节约开支,以利于发展经济。从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政府逐渐确立竞争性考试制度,取消了个人任命官吏的特权,形成了一批长期任职,业务娴熟,行政效率高的文官队伍,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在充分肯定文官制度改革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应看到这是一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改革,必然有阶级局限性。同时,高级文官职务也是一部分官员侧身政界的阶梯。——摘编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至宋代选官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答案】(1)变化:参加考试的平民子弟比重加大;实行糊名制,选拔人才仅参考考试成绩;考试合格即可入仕。(2)规范了西方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行政治和管理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至宋代(中国)。从参加考试的阶层分析,得出参加考试的平民子弟比重加大;据材料“晚唐以后,规则逐渐加严,禁怀挟和糊名易书等制度逐渐兴起”,得出实行糊名制,选拔人才仅参考考试成绩;据材料“知贡举的人,有以不公被诉的,太祖乃在殿廷上自行复试。自此省试之外,又有殿试”,得出考试合格即可入仕。【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从对西方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影响分析,得出规范了西方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行政治和管理分离;从对政府工作的影响分析,得出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据材料“形成了一批长期任职,业务娴熟,行政效率高的文官队伍”,得出影响政府工作效率;据材 料“高级文官职务也是一部分官员侧身政界的阶梯”,得出容易滋生官僚主义;从对国家财政的影响分析,得出增加国家财政负担。27.【中国选官制度】材料一宋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的出身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才能,因此,无论是官宦、世家之子,还是贫贱、下人之后,均可同场应试,试卷经弥封、誊录后,除试卷所反映出来的才能高低外,已无任何差别,也就是说,所有的应试者均站在同一平台上参与竞争,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正是这种公正和平等,保证了官僚阶层始终不断地有新鲜血液予以补充,从而也保证了官僚阶层的精英地位。而大量庶族寒门弟子在这种公正、平等做法的影响下,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的甚至还跻身高官显要,这一现象自然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冲刺科场的热情。——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材料二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以后,人们对读书做官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古往今来读书做官为人生第一要务,今乃视为畏途”,随着读书做官信仰体系的崩溃,许多人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也渐趋冷漠,更有视功名如敝帚的。现实生活中商业利润的巨大诱惑是那样地吸引人,连读书人也“往往羡慕商人,以为吾等读书,皆穷困无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每至归咎读书”,故“凡为聪慧子弟悉为商贾,不令读书”。1905年4月19日《中外日报》报道了广东科试情形:“本届科试,广府属各县循例考试,而应试者无不因之大减。其中人数最减少者,以番禺为最。昨该县初复时,与考者不过八百余人,以视往岁人数众多,殆有天壤之别。”——摘编自杨齐福《近代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与科举制度的解体》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从其发展表现、作用影响或综合评价中找一个角度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然后对所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1:从发展表现角度论述】①论题: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②阐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选官标准来看,相比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官制,及以家世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强调考生的学识才能,选官标准更科学。从选官方式来看,世官制采用世袭方式,察举制采用推荐方式,科举制则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选官方式更公正。从选官权力来看,察举制选官权在地方,科举制选官权则集中到中央和皇帝手中,符合中央集权与皇权加强的趋势。从选官范围来看,九品中正制将选官范围局限在社会上层,而科举制则将选官范围扩大到社会中下层,范围更广。③结论:科举制实行公平竞争,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近代被西方国家发展为文官制度。【示例2:从作用影响角度论述】 ①论题:科举制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阐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占主导,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它扩大了国家引进人才的范围,吸收了大量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士进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增强了社会活力。读书、考试与做官三者结合,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消除了血缘关系对仕途的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宋代以后,科举制的消极影响越来越大,对中国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明清时期推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强化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主义观念,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知识轻能力,养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风气,所选官员成为皇帝的奴仆。③结论:科举制由于存在明显的缺陷,在近代被文官制度取代是历史的必然。【示例3:从综合评价角度论述】①论题: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同时又有明显的局限性②阐述: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从选官标准上看,相比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官制,及以家世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强调考生的学识才能,选官标准更科学。从选官方式看,世官制推行世袭制,察举制采用推荐制,科举制则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选官方式更公正。从选官权力看,察举制选官权在地方,科举制选官权则集中到中央和皇帝手中,符合加强中央集权与皇权的趋势。从选官范围来看,九品中正制将范围局限在社会上层,而科举制则将范围扩大到社会中下层,范围更广。同时科举制又有明显的局限性。从指导思想看,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主义。从考试内容看,考查伦理道德知识与诗赋写作能力而忽视科技知识。从考试目的看,考生个人是为追求功名利禄,官府是为加强对读书人的思想控制。明清时期推行八股取士,更是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③结论:科举制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在近代被废除是历史的必然。【解析】【详解】从发展表现角度论述:论题:根据材料一中对于科举制的积极评价可以得出观点: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阐述:根据所学知识,从古代选官制度中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权力、选官范围等角度进行横向对比,凸显科举制的进步性。具体而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选官标准来看,相比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官制,及以家世门第为标准 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强调考生的学识才能,选官标准更科学。从选官方式来看,世官制采用世袭方式,察举制采用推荐方式,科举制则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选官方式更公正。从选官权力来看,察举制选官权在地方,科举制选官权则集中到中央和皇帝手中,符合中央集权与皇权加强的趋势。从选官范围来看,九品中正制将选官范围局限在社会上层,而科举制则将选官范围扩大到社会中下层,范围更广。最后得出结论:科举制实行公平竞争,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近代被西方国家发展为文官制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1-03 00:3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1.15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