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语文模拟预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符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认识机能的进步,而创造符号的基本方式与不同国家或民族所处的环境有关。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先民们从朴素的巫术信仰到对较为稳定的文化符号的创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段。巫术的图腾符号逐步被能够较为理性地支配人们思维活动的符号所替代,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符号系统。而就中国文化系统中所涌现的经典文献来考察,《周易》基本代表了中国先民创造符号、运用符号的基本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上》引孔子语云:“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立象尽意”是《周易》借助符号表情达意的基本思维形式。《周易》创造符号是以古代中国人观察事物时所参照的时空为依据的。这种依据集中体现在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周易·系辞上》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这种认识鲜明地表述出人们在思维上对于空间和时间的参照。人居于天、地之间,古代中国人的生存因对天、地的高度依赖而不断思考自己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所以,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也就建立在对天、地信息的捕获以及自身的自然特征、精神特征与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基础上。《周易》的基本原理是阴阳观,基于阴、阳特性,把世间万物以类对比,观察万物的变化规律,对事物的前景进行判断。《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仁者通过阴阳之道成就仁德,智者通过阴阳之道成就智慧,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用之而不觉,可见阴阳之道之广大。《周易》进而把阴阳观“扩容”至世间万物,认为万物皆含阴、阳。这种无限“扩容”所采用的方法正是“类比”,即用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按“类”相比,生成“类”的特质和属性。《周易》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提出了超越具体之“物”的“象”的概念。其次,《周易》通过“观物取象”找到了人超越“物”而得到“象”的思维方法。“物”是实在体,“象”是超越实在体的虚拟体。《周易》中的“象”是与实在体相对应的“象”,是在人对实在体感受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象”。《周易》超越“物”而得到“象”的方法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类比而得出的,即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找到共同之处,是与“物”的实在体相对应的虚拟体,即所谓“类万物之情”而形成的符号性“形象”。《周易》的“抽象”是“会意”中的抽象。“类比”是“抽象”的基础,“会意”是“抽象”思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人们加工思维符号的关键环节。离开“会意”思维,“抽象”思维无法进行。所以, 如果“观物取象”的基本方法是通过“类比”而“抽象”出事物的共性特征,那么“会意”则是这个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需要人的感官和思维的深度参与。以“类比”为基础的“抽象”以及在“抽象”过程中的“会意”均体现出人对事物进行观照的思维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超越“物”的、具有精神属性的“象”的产生机制。“象”的精神属性体现在其对“物”的超越上。“象”作为一种符号性的虚拟体,也逐渐超越了其占卜的实用层面,而进入了人的义理世界和想象世界。而当其进入人的想象世界,成为人类表情达意的思维形式时,我们才能说集中于《周易》中“观物取象”的思维形式是古代中国人从事文艺创作的逻辑起点。(摘编自王廷信《中国传统文艺创作思维探析》)1.下列对原文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象尽意:“立象”即创造巫术的图腾符号或支配人们思维活动的符号;“尽意”即运用这些符号去表情达意、辨别事物的真伪。B.观物取象:超越“物”而得到“象”的思维方法,体现出人们对事物进行观照的思维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象”的产生机制。C.物:宇宙中存在的实在体,包括广大的天地、变换的四时、运转的日月等事物。《周易》认为,世间万物都具有阴、阳的特性。D.象:超越实在体的虚拟体,是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寻找其共同点,在人对实在体感受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符号性“形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论述“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中国先民思维方法形成的基础,也是古人从事文艺创作的逻辑起点。B.文章引用《周易·系辞上》中的句子,主要论述了《周易》的基本思维方式、《周易》创造符号的依据和《周易》的基本原理等内容。C.文章从“类比”“会意”两个角度论证《周易》“立象尽意”这一过程基本思维方式,其中“类比”是基础,“会意”是关键环节。D.文章以“立象尽意”“观物取象”为基本概念,最终要论述的观点是《周易》基本代表了中国先民创造并运用符号的基本思维方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符号的出现与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不同国家或民族因为所处环境不同,创造的符号也不相同,所代表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B.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不局限于自身,而是建立在对天、地、人关系认识的基础之上,这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C.《周易》的基本原理是阴阳观,不论是仁者、智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阴阳之道中,被阴阳之道所成就。D.“象”作为符号性的虚拟体,只有超越其占卜的实用层面,进入义理世界和想象世界,才能成为人类表情达意的思维形式。【答案】1.A2.B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A.“‘尽意’即运用这些符号去表情达意、辨别事物的真伪”错误。根据“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立象尽意’是《周易》借助符号表情达意的基本思维形式”可知,“尽意”不包含“辨别事物的真伪”。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也是古人从事文艺创作的逻辑起点”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而当其进入人的想象世界,成为人类表情达意的思维形式时,我们才能说集中于《周易》中‘观物取象’的思维形式是古代中国人从事文艺创作的逻辑起点”可知,缺少“而当其进入人的想象世界,成为人类表情达意的思维形式时”这一前提。C.“文章从‘类比’‘会意’两个角度论证《周易》‘立象尽意’这一过程的基本思维方式”错误。根据“如果‘观物取象’的基本方法是通过‘类比’而‘抽象’出事物的共性特征,那么‘会意’则是这个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可知,从“类比”“会意”两个角度论证的是“观物取象”过程中的思维方式。D.“最终要论述的观点是《周易》基本代表了中国先民创造并运用符号的基本思维方式”错误。根据第一段和文章的标题可知,本文最终要论述的观点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符号系统”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思维”,《周易》只是支撑该观点的一个论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才能成为人类表情达意的思维形式”错误,曲解文意。根据“而当其进入人的想象世界,成为人类表情达意的思维形式时”可知,“进入人的想象世界”与“成为人类表情达意的思维形式”之间不存在条件关系。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这本书要讲述的事情发生在40多亿年前的冥古宙,第一批细胞,正是在这样陌生的世界里出现的。最初的生命大约诞生在42.8亿年前到37.7亿年前的深海热液喷口,而地球是在45.4亿年前形成的。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浓缩成24小时,那么,这本书讲的就是凌晨三点钟之前的事情。但在这个故事之后的整个“白天”,地球上的生命都没有醒目的变化,大都是些通过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单细胞生物。宏观的动物直到6亿年前才渐渐繁荣起来,那已经相当于晚上八九点的光景了。你看,这本书要讨论的东西,的确是非常古老的。“生命究竟源自何处?”在文明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没有能力解答这个问题,或者萌生了“神造万物”的幼稚信仰,或者搪塞出“无机物在原始海洋里随机运动,偶然间变成了第一个细胞”这样泛泛到了荒谬的答案。这当然不是什么人的过错,该怪那40多亿年的时光磨灭了太多的证据,也要怪生命实在太复杂了。如果要追究如何出现了第一批细胞,我们必须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能够潜入细胞里面的微观世界,从那形形色色的分子与反应中探寻起源的蛛丝马迹。因此,你会在这本书里看到生命科学在最近60年中取得的许多成果,尤其是最近20年来的突破,其中的大部分还没来得及与公众“见面”。你看,这又必然是崭新的东西。在这古老与崭新之间,这本书最雄心勃勃的地方,就是要从无机世界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开始,一步一步地讨论活跃的有机物要如何产生,遗传基因和新陈代谢要如何建立,直到第一个细胞出现并成熟,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摘编自刘大可《生命的起源》)材料二:生命是什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生命的本质是化学,化学的本质是物理,物理的本质用数学来描述。化学统一在元素上,经典物理统一在原子上,量子物理统一在量子上,而生命统一在DNA上。在我看来,生命正是由一群元素按照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的方式组合起来的一个巨大且复杂的系统。地球存在了46亿年,已知生命的历史已有34亿年,我们是谁,因何诞生,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自诩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放在地球亿万年尺度的背景来看,也只存在了短短的一瞬。“人啊,你是万物的灵长”这句话在文学作品中无可厚非,但在生物圈中实在是自大之言。即使是现在,人类在称王的道路上依然走得艰难。在我看来,“地球之王”是微生物,论生存实力,人类从来都是被碾轧的一方。(摘编自尹烨《生命密码·人人都关心的基因科普》)材料三: 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工具正逐渐问世:能自行组装成电池的病毒,能净化水源的蛋白质,能侦察并消灭癌症的纳米颗粒。这些新技术都是现实,而且每一种都来自相同的源头:生物学和工程学的革命性融合。这本书讲的就是这场融合的故事——科学发现如何让两条距离遥远的道路汇作一条,研究者们又如何利用这场融合发明工具和技术。我们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今天的世界约有76亿人口,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95亿。为了产生足够的电力,我们已经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足以改变未来几百年的地球气候。温度和海平面正在上升,很多人正为干旱、饥荒所折磨。单是将手头的工具和技术升级,并不足以应对我们在全世界面临的骇人挑战。我们要如何生产更充裕也更清洁的能源,制造充足的洁净饮用水,在不破坏全球生态平衡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粮食?对于这些难题,我们需要新的方案。如果失败,我们必将迎来“动乱的时代”。(摘编自苏珊·霍克菲尔德《生命科学·无尽的前沿》)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天”指的是把地球的历史浓缩成24小时,处于凌晨三点到晚上八九点之间的时间。B.“神造万物”是指人们不知道生命源自何处,于是萌生了生命是“神造”或随机产生的想法。C.在尹烨看来,“地球之王”指微生物,他借这一概念批驳了人类在生存实力上的自不量力。D.“动乱时代”中的“动乱”指环境遭到污染、生态被破坏,人类的生存面临巨大的威胁。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这本书”古老是因为它要讨论的问题内容古老,认为它崭新是因为它讨论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新颖。B.由于时光久远、生命复杂和先进技术的欠缺,目前我们还无法潜入细胞的微观世界,探寻生命起源的蛛丝马迹。C.材料二认为,生命和化学、物理、数学都息息相关,但从根本上来说,生命是由“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决定。D.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将面临更多的难题,生物学和工程学融合所发明的工具和技术,将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希望。6.三则材料分别选自三本著作的“前言”,请通过这些“前言”的论述,推测每本著作的主要内容?【答案】4.B5.D6.①《生命的起源》主要讲述了40多亿年前地球上第一批细胞从无机世界开始到获得独立生存能力的过程。②《生命密码·人人都关心的基因科普》主要回答了“生命是什么”,并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角度解读生命科学,以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③《生命科学·无尽的前沿》主要从生物学和工程学融合的角度对未来的生命科学进行探讨。 【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B.“于是萌生了生命是‘神造’或随机产生的想法”错误,根据“我们并没有能力解答这个问题,或者萌生了‘神造万物’的幼稚信仰,或者搪塞出‘无机物在原始海洋里随机运动,偶然间变成了第一个细胞’这样泛泛到了荒谬的答案”可知,“生命是随机产生的”是另一种观点,不属于“神造万物”的观点。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认为它崭新是因为它讨论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新颖”错误,根据“你会在这本书里看到生命科学在最近60年中取得的许多成果,尤其是最近20年来的突破,其中的大部分还没来得及与公众‘见面’。你看,这又必然是崭新的东西”可知,“崭新的东西”指最新的研究成果,而非“讨论问题所使用的方法”。B.“目前我们还无法潜入细胞的微观世界”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如果要追究如何出现了第一批细胞,我们必须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能够潜入细胞里面的微观世界,从那形形色色的分子与反应中探寻起源的蛛丝马迹”,至于能否“潜入细胞的微观世界”,原文并没有涉及,选项无中生有。C.“生命是由‘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决定的”曲解文意,原文为“在我看来,生命正是由一群元素按照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的方式组合起来的一个巨大且复杂的系统”。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这本书要讲述的事情发生在40多亿年前的冥古宙”和最后一段可以推测《生命的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以及书名《生命密码·人人都关心的基因科普》可以推测此书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三“每一种都来自相同的源头:生物学和工程学的革命性融合。这本书讲的就是这场融合的故事”可以推测《生命科学·无尽的前沿》一书的主要内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 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1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诩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了武装斗争的吼声。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的,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英雄戏。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这时上海的鲁迅等人正在设法营救他。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特务乘其不备突然大喊一声:“瞿秋白!”他却木然无应。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文天祥被捕,跳水、撞墙,唯求一死。鲁迅受到恐吓,出门都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毛泽东赞扬朱自清宁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秋白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他没有一点死的畏惧。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 我在这间旧祠堂里,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去会鲁迅;到广州参与国共合作,去会孙中山;到苏俄去当记者,去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到汉口去主持“八七会议”,发起武装斗争;到江西苏区去,主持教育工作。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如果他革命之后,又拨转船头,退而治学呢,仍然可以成为一个文坛泰斗。与他同时代的陈望道,本来是和陈独秀一起筹建共产党的,后来退而研究修辞,著《修辞学发凡》,成了中国修辞第一人,人们也记住了他。可是秋白没有这样做。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车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秋白不朽。(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个年头过去了”,“我”还没有写出纪念瞿秋白的文章,是因为瞿秋白的“博大深邃”,也因为“我”没有明确找到他“渡在何处”的答案。B.文中一再强调瞿秋白是“书生”“知识分子”,与瞿秋白“泰然自行至刑场”的行为映照,突出了瞿秋白以理行事的形象特点和从容不惊的气质。C.文中说瞿秋白是“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指的是瞿秋白已达到精神的自由,不会因外界的威胁或利益的引诱而改变内心的信仰。D.作者多次用“如果”对瞿秋白的人物身份、人生选择进行假设,通过不同结果的对比,表达了对瞿秋白的敬仰和对其悲剧人生的遗憾。8.本文的写作目的是纪念瞿秋白,作者为什么在写作过程中穿插众多的古今人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季羡林评价梁衡的这篇文章说:“他忽然抓住了‘觅渡’这个概念,于是境界立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7.A8.①衬托瞿秋白的才华。鲁迅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突出了瞿秋白的俄语水平之高;举陈望道成为中国修辞第一人的例子,是为衬托瞿秋白具有卓越的才华。②凸显瞿秋白的品质。写文天祥、鲁迅、朱自清等人,突出了瞿秋白威武不屈、坚定理想的革命品质。③升华瞿秋白的精神境界。写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 ,是为了表现瞿秋白如项羽一样,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境界。9.①“觅渡”概括了瞿秋白一生的追求。瞿秋白从觅渡河出发,到上海办学,到广州参与国共合作,到苏俄当记者,到汉口主持“八七会议”,到江西苏区主持教育工作,“觅渡”体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仰。②“觅渡”概括了瞿秋白的精神境界。瞿秋白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他不满足于自己某一方面的才华,也不肯为人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不断寻觅、不断探索、不断超越。③梁衡使用“觅渡”一词,生动地体现了瞿秋白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对塑造瞿秋白的人物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展现瞿秋白境界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才能。【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也因为‘我’没有明确找到他‘渡在何处’的答案”错误,根据“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可知,选项说法于文无据。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根据“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的,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可知,鲁迅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突出了瞿秋白的俄语水平之高;根据“如果他革命之后,又拨转船头,退而治学呢,仍然可以成为一个文坛泰斗。与他同时代的陈望道,本来是和陈独秀一起筹建共产党的,后来退而研究修辞,著《修辞学发凡》,成了中国修辞第一人,人们也记住了他。可是秋白没有这样做”可知,举陈望道成为中国修辞第一人的例子,是为衬托瞿秋白具有卓越的才华。根据“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文天祥被捕,跳水、撞墙,唯求一死。鲁迅受到恐吓,出门都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毛泽东赞扬朱自清宁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秋白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可知,写文天祥、鲁迅、朱自清等人,突出了瞿秋白威武不屈、坚定理想的革命品质。根据“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可知,写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是为了表现瞿秋白如项羽一样,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境界。【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词语含意及作用的能力。“觅渡”一词源于“觅渡河”,“觅渡河”是瞿家旧祠堂前的一条河,“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去会鲁迅;到广州参与国共合作,去会孙中山;到苏俄去当记者,去参加共产国际会议;到汉口去主持‘八七会议’,发起武装斗争;到江西苏区去,主持教育工作”,“觅渡”概括了瞿秋白一生的追求。根据“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可知,瞿秋白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他不满足于自己某一方面的才华,也不肯为人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不断寻觅、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觅渡”概括了瞿秋白的精神境界。“觅渡”一词,体现了瞿秋白不断探索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对塑造瞿秋白的人物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才能。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节选自刘向《说苑·尊贤》)材料二: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伊尹名阿衡。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奈 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有众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从誓言,予则帑谬女,无有攸赦。”以告令师,作《汤誓》。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节选自《史记·殷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B.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C.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D.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垂,文中指流传到下代或后世,与成语“名垂青史”中的“垂”含义相同。B.聘,文中指用聘请、招请,与“靡使归聘”(《采薇》)中的“聘”含义不同。C.适,文中指去、到,与“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中的“适”含义相同。D.理,文中指赏赐,与“晨兴理荒秽”(《归园田居·其三》)中的“理”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向认为贤人如果不被君王重用,就像是鸿鹄没有了羽翼,行人没有了车船,是难以到达远方的。B.成汤认为从百姓的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的治理状况,这得到了伊尹的认可。伊尹建议成汤要多任用贤人。C.成汤五次派人去聘请伊尹,伊尹到来后,成汤把国政交给他治理,充分体现了成汤尊贤用贤的理念。D.夏桀为政暴虐荒淫,引起了百姓的极大怨言,于是成汤以上天的名义征讨夏桀,并明确奖赏与惩罚的决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2)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答案】10.B11.C12.A13.(1)明君如果施行德政而礼贤下士,将安抚边远的人,招引近处的人。(2)你们不能慎重地对待君主的命令,我就要重重地惩罚你们,绝不宽恕。【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你们这些人,来,你们都听我说。不是我敢于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罪大恶极,我也听到你们说,夏桀有罪。我惧怕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女(汝)”“众庶”合译为“你们这些人”,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AC。“举乱”作“小子”的宾语,其前不应断开,故排除CD。“女众言”作“闻”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A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名垂青史”句意: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B.“靡使归聘”中的“聘”:问候。句意: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C.二者含义不同。“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指出嫁。句意:才嫁出去就被休回家中。D.“晨兴理荒秽”中的“理”:清除。句意: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刘向认为贤人如果不被君王重用,就像……”关系错位,根据“朝无贤人”可知,应是“君王如果没有贤人,就像是鸿鹄没有羽翼,行人没有车船,是难以到达远方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下下”,礼贤下士;“怀远”,安抚边远的人;“致近”,招引近处的人。(2)“敬”,慎重地对待;“殛”,惩罚;“赦”,宽恕。参考译文:材料一:国君想要平定天下而使美名流传于后世的,一定要尊重贤者、下交贤士。《易》说:“从上方施利于下,道义必能大放光芒”又说:“以高贵的身份谦恭下士,如此一定能够大得民心”明君如果施行德政而礼贤下士,将安抚边远的人,招引近处的人。朝廷如果没有贤人,就像鸿鹄没有羽翼一样,即使有翱翔千里的志向,也不能到达他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想要在江海上航行就要依赖船,想要到达遥远的地方就要依赖车,想要称霸称王的人就要依赖贤能的人。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就是想要称霸称王的人的船和车啊。 材料二:成汤受命征讨不遵从王命的诸侯。葛国诸侯不遵守祭祀之礼,成汤首先征讨他。成汤说:“我说过: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从百姓的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的治理状况。”伊尹说:“英明啊!善言听得进去,道德才会进步。治理国家,抚育万民,凡是有德行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为朝廷官员。努力吧,努力吧!”成汤说:“你们不能慎重地对待君主的命令,我就要重重地惩罚你们,绝不宽恕。”于是写下《汤征》。伊尹名叫阿衡。伊尹本是个隐士,成汤曾派人去聘请迎接他,请了五次才答应前来辅佐成汤,向成汤讲述远古帝王及九类君主所做的事。成汤于是任用伊尹管理国政。伊尹曾经离开商汤到了夏都。因为看到了夏朝无道的丑恶,所以又回到了商都亳。他从北门进城时,遇见了商汤的贤臣女鸠和女房,于是写下《女鸠》《女房》。成汤外出,看见野外有人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祝祷说:“愿天下四方的鸟兽都落入我的网中。”成汤听了说:“咳,这样就把禽兽全部捕尽了!”于是叫那人撤去三面罗网,将祝祷词改为:“想往左边走的,就往左边走。想往右边走的,就往右边走。不听从命令的,就进入我的罗网吧。”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说:“成汤真是仁德到了极点,就连禽兽都受到了他的恩惠。”当时,夏桀施行暴政,荒淫无道,诸侯中的昆吾氏作乱。成汤于是带兵率领诸侯征讨,伊尹跟随着成汤,成汤亲自持大斧讨伐昆吾,接着又去讨伐夏桀。成汤说:“你们这些人,来,你们都听我说。不是我敢于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罪大恶极,我也听到你们说,夏桀有罪。我惧怕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如今夏桀犯下了如此多的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消灭他的。现在你们这些人,都说:‘我们的国君不体恤我们,抛开我们的农事不管却要去征伐打仗。’你们还说:‘夏桀有罪,那又能怎么样呢?夏桀耗尽了国家民力,窃夺整个国家的资财。夏国的民众懈怠消极,怨恨不和,他们都说:‘这个暴君什么时候灭亡?我们宁愿和你一同灭亡!’夏王的德行已经到这种地步,现在我必须前去征讨。希望你们和我一起来奉行上天降下的惩罚,我会重重地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信,我绝不会说话不算数。如果你们违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惩罚你们,绝不宽恕。”成汤把这些话告诉传令的长官,写下了《汤誓》。于是成汤说“我很勇武”,因此号称武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荆门道怀古①刘禹锡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道行人歇,麦秀②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注释①此诗作于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赴朗州途径荆州之时。②〔麦秀〕《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使用粗笔,勾勒出南国今日荒凉破败的景象,“宋台梁馆”暗示昔盛,“尚依稀”突出今衰。B.“麦秀”一典,写箕子路过殷墟时生发的黍离之悲,其情景与诗人路过南国古都时相似,表达的情感也一致。C.“古道”“空城”“宫井”“荒陵”本是静态的事物,但诗人却在其中加入动态的场景,动静协调,更显景象凄凉。D.庾信思念江陵是枉费心思,诗人牵挂长安也是如此,这抒发了诗人对政局腐败、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之情。15.清代屈复在《唐诗成法》中评价此诗说:“得第三句,全首灵动。”请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4.B15.①第三句“嘶”“歇”两字极为精妙。借马“嘶”表达诗人见到古道之景的沉痛之情,以“歇”字写出诗人被贬途中身心俱疲的状态。②第三句承上启下,“古道”与上文“旧帝畿”相呼应,借“行人”之视角引出下文所见之景。③第三句连接古今,行人所见为古,行人所思为今,点明诗歌吊古伤今的主旨。【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表达的情感也一致”错误,根据注释“箕子朝周,过故殷墟”可知,看到过去殷墟的残破,箕子抒发的是亡国之痛;诗人路过南国古都,是借朝代的兴亡,表达对当时朝廷的担忧之情。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需注意分析“第三句”和“全首”之间的关系,围绕“灵动”一词组织答案。“马嘶古道行人歇”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就第三句来看,灵动体现在炼字上,“嘶”“歇”两字看似是客观陈述,实则蕴含着浓郁的情感。从“全首”来看,第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贯通全诗。“古道”呼应“旧帝畿”,“行人”引出下文所见之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泽雉乱飞。 在主旨上连接古今,点明吊古伤今之题。行人所见为古,行人所思为今,全诗表达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两句以问句的形式,对天空颜色形成的原因进行探寻。(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两句泼墨写意、粗笔勾勒,写出了阿房宫占地面积之广、楼阁之高之多。(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_____,_____””两句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友人“左迁龙标”的同情与关怀。【答案】①.其正色邪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③.覆压三百余里④.隔离天日⑤.我寄愁心与明月⑥.随君直到夜郎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邪、覆、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影视史上,科幻创作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尤其是在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以硬科幻电影形式,激发大众对星辰大海的想象,提示影视人拓展新的实践领域和发展思路。在2023年春节档,导演郭帆带着《流浪地球2》归来,观众奉上近三小时的震撼视听体验,引发舆论激烈的热议,获得了超过30亿元的票房。与此同时,动画版、电视剧版《三体》,动画电影《熊出没·伴我“熊芯”》相继播映,也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想象把观众引入陌生的灿烂之地。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中国科幻影视经过了几年的关键发展期,无论是在叙事层面的探索、类型化的处理,还是在技术层面的革新、思想内核的挖掘,都跃迁至全新的高度。“未来”已至,如果说曾经的中国科幻影视创作是“一秋无法定义的X”,那么如今则呈现出一种可被定义的且拥有更多可能性的中国式格局,为科幻文化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活力。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在2023年春节档,导演郭帆带着《流浪地球2》归来,为观众奉上近三小时的震撼视听体验,引发舆论热议,获得了超过30亿元的票房成绩。18.曾经是“一种无法定义的x”,如今呈现出一种可被定义的且拥有更多可能性的中国式格局的中国科幻 影视创作为科幻文化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活力。【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①成分残缺,应在“观众”前加上“为”;②成分赘余,应删除“激烈的”;③搭配不当,应在“票房”后加上“成绩”。【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短句变长句,首先要找到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结构),然后把剩余部分转化为句子的其他成分(定状补)。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主干是“中国科幻影视创作为科幻文化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活力”,“一种无法定义的X”“如今则呈现出……中国式格局”可作为主语的定语。(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动”给身体带来的好处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如果每天都达到了运动目标,是不是就可以①了呢?其实不然。因为“静”会让你的运动收益大打折扣。北京市疾控中心慢病所的专家提醒公众,“多动”和“少静”②。有研究发现,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所带来的健康收益,()。当一天中久坐时间达到11至12小时以上时,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所带来的健康收益就有可能变得③,甚至可能被抵消!也就是说,(),也无法弥补久坐带来的健康风险!如今的生活方式使我们坐着的时间远远大于活动时间。工作、上课、看电视、使用电子产品等大多是坐着完成的。如何应对生活中的“被迫”久坐问题?世卫组织的一条建议我们应予以充分的重视:限制久坐时间,用久坐的时间进行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轻微强度。研究发现,每隔30至60分钟打断久坐的状态,可以预防久坐行为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是中/高强度,也可以是低强度。19.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简述所选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和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答案】19.①会受到久坐行为的影响;②即使达到了足够的运动量;③打断久坐状态的身体活动强度不限20.①高枕无忧②缺一不可③微乎其微21.足够的运动量能给身体带来好处,但过多的“静”会抵消这些好处,所以我们要“多动”,限制久坐的 时间。【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第①处,根据下一句“当一天中……甚至可能被抵消”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健康收益”会受到久坐行为的影响,可填:会受到久坐行为的影响;第②处,根据下一句中的“弥补”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运动量”的多或足够,可填:即使达到了足够的运动量;第③处,根据下文“可以是中/高强度,也可以是低强度”可知,这里是说打断久坐状态的身体活动强度中/高/低均可,可填:打断久坐状态的身体活动强度不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根据前文“达到了运动目标”可知,此处应填写表达放松、不再担心等意思的成语,日“高枕无忧”。高枕无忧:比喻身心安逸,无所忧虑;也用来形容思想麻痹,放松警惕。②处,强调“多动”和“少静”同样重要,不可缺少,可填写表示都很重要、不能缺少的意思的成语,如“缺一不可”。缺一不可:少一样也不行。③处,根据下一句“甚至可能被抵消”可知,此处强调健康收益变得非常少,可填写表示很少的意思的成语,如“微乎其微”。微乎其微:意思是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由“‘动’给身体带来的好处我们已经了解了”“‘静’会让你的运动收益大打折扣”可知,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动”给身体带来的好处,以及“静”会让运动的收益减少。由“限制久坐时间,用久坐的时间进行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轻微强度”可知,第二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我们要限制久坐的时间。转折关系体现在先说运动给身体带来好处,再用“但”转折,说明静会抵消好处;再用表示因果关系的“所以”表明要限制久坐的时间。故答案为:足够的运动量能给身体带来好处,但过多的“静”会抵消这些好处,所以我们要“多动”,限制久坐的时间。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给人空间,与人为善自然界中,有一种植物叫木樨草,与玫瑰花相遇时,被其拼命排斥。木樨草则在凋谢前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使玫瑰花中毒而死,与之同归于尽。有一种害虫叫棉蚜虫,害怕大蒜的气味,将棉花与大蒜间作,可使棉花增产。在生存的命题中,如果不给人留有空间,则会两败俱伤;如果给人留下生存的空间,则会实现双赢。“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在求取生存空间时,给他人留有空间,也是给自己留下余地。美术教育家李叔同也说:“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给人空间,与人为善,在前行时,为别人留下一条路,自己脚下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给人空间,与人为善,是生存的智慧,也是成就自我的途径。美国著名拳击手杰克每次比赛前都要做一次祈祷,朋友问道:“你在祈祷自己打赢吗?”“不”杰克回答,“我只是祈求让我们打得漂漂亮亮的,都发挥出自己的实力,最好谁都不要受伤。”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自己发挥实力,也让别人发挥实力。杰克的话中透露出双赢的智慧。给人空间,与人为善,会让彼此都赢得更大的空间,取得更大的成功。在世界原油价格大涨时,哈默的对手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都略有增加,唯独哈默的石油输出量明显减少。在接受采访时,哈默说:“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关照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关照别人,给人留有空间,可能会迎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企业之间的竞争绝不仅仅是你死我活,互相留有空间才能实现双赢。给人空间,与人为善,为彼此留有空间,才能让文化交流散发最耀眼的光芒。中国和法国互办文化年,于是法国的时装、美食、化妆品成为中国市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国的唐装、博大精深的儒道文化也活跃在法国炫目的舞台上。“以我之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果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都懂得为其他文化和民族的生存留有空间,世界将变得更加和谐而美好。做事留有余地,就是在给自己的将来留下一线生机。常言道:“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无论说话还是做事,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懂得留有余地,彼此才会有更多的回旋空间,相处才会少些摩擦,多些和谐。栅栏为牵牛花留下空间,牵牛花点缀了栅栏,将鲜艳的花开向天空;顽石给青松留下空间,青松装扮了顽石,共同呈现出挺拔的力量。给人空间,与人为善,才能实现互利互惠;给人空间,与人为善,才能在生存发展中掺入合作的油彩,让双赢成为画幅上最为亮丽的一笔。【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关于善与恶的思考,是中国传统哲学一直探究的基本哲学问题,也是值得当代中国甚至世界深入思考的问题。材料中对善恶的论述看似比较简单,只关涉到是否让别的“动物”或“人”生存,实际上可以结合各个层面深入思考与探究。比如,个人层面,个人在成就自我的时候,也要考虑别人,在利己的同时,也要利人,从而达到善,如果损人利己,就是恶;民族层面,一个民族在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民族的发展,构建民族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善,如果通过侵犯其他民族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就是恶;文化层面,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美美与共,从而达到善,如果将自己的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挤压其他文化的生存空间,就是恶。材料启示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做到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利己利人,构建命运共同体,实现大同。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推己及人、与人为善的内涵,推己及人的重要意义,如何做到推己及人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推己及人的重要性”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弘一法师在弘一法师在圆寂的时候,曾嘱托弟子们在将他火化之时盛一碗水放在旁边,为的是那些嗅味而来的蚂蚁能有一个安身之处,不被火所伤害到的事例,论证我们应该心存善念,推己及人。也可以引用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名言,论证各民族、各文化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校园霸凌、国际霸权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损人利己即为恶,利己利人才是善。2.与人为善,善莫大焉。3.构建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美美与共,止于至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10-28 04:50:02 页数:19
价格:¥3 大小:51.9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