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试题语文(二)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隋文帝即位之后,实行“偃武修文”政策,废除了士族赖以维系的选举工具平计察举制,解决了士族累世公卿、武断乡曲的严重社会问题,为成就唐代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奠定了后世王朝选官的基本格局,在中国选举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打破出身观念。一是不论门第出身。针对察举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子弟坐至公卿、累代为官,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观念,允许士人“怀牒自进”,不辨士庶。唐代科举考试旨在选拔英彦,“士无华腴寒素”之辨,无论“流品之人”还是“寒贱之子”,都可以自由报考,使“朝为匹夫,暮为卿相”成为现实。丈夫读书便是“随身宝”的观念深入人心,诸如李义府、郭正一、张九龄、韩愈等宰相、文宗均起自寒素,以进士及第改变命运。二是不辨行业出身。唐初科举考试限制浊吏、商贾子弟应举,但中晚唐的这种限制逐渐被打破。唐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寒素子弟立志读书、登科入仕、跻身新贵、改变门庭的最有效途径,就连士族子弟也不得不“勉强随计”,参与科举竞争,以保持门第的不衰。三是不论地域出身。唐代科举考试充分考虑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各地文化水平差距的问题,按照诸府州文化程度、人口数量等因素分配各府州的解额,以照顾边远、落后地区的举子取得应试资格,笼络天下英才智子。打破选举观念。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由于“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以通过考试定等,有利于公平选才,创建科举制就成了人才选拔的自然这择。科学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上”,兼及“时典”即社会评价。唐代六品以上官员在选任、迁持等诸多环节中,都要参加试判、诗赋、对策等诸多形式的考试,五品以上中高层官员的选任更是看重科名,“舍德行而趋文艺”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铨选的突出特点。二是逐步建立了考试“至公”的取人制度。唐高祖在立国之初,便下诏实行府州乡县考试和中央省试的两级科学考试制度,实现了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唐代科举考试机构与知贡举独立,由史部考功员外郎、礼部侍郎及知贡举主司负责,不受皇帝、宰相及其他部门和权势的干涉,有效地保障了考试公平。三是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和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投官等取 人之法。唐代科举以进士科影响最大,诸如张柬之、张说、裴度等名相和韩愈、柳宗元等文学领袖,都出自进士科。李白、杜甫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也是以进献颂、赋的方式获得授官。优化官僚结构。隋唐科举制的创建不仅促进了魏晋贵族官僚政治向隋唐文官官僚政治的转变,而且优化了官僚结构,巩固了王朝统治。(摘编自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隋文帝即位之后,废除察举制,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奠定了后世王朝选官的基本格局。B.隋唐科举考试设科招考,取士打破了出身观念,在科场竞争之中已无士族不劳而成的现象。C.隋唐科举制将以德取人改变为以文取士兼及社会评价,唐高祖实现了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D.唐代科举考试机构与知贡举独立不受皇帝、宰相及其他权势的干涉,有效地保障了考试公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阐述废除察举制的意义,然后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科举制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B.作者引用名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正面论述察举制的弊端以及科举制的好处,让人信服。C.作者在论述“隋唐科举考试科目多样”时,使用举例论证、列举数据等论证方法,说服力强。D.作者在文中使用首括句以概括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论证层次清楚,具有线条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隋唐科举制使“朝为匹夫,暮为卿相”成为现实,从而改变了诸如韩昌黎这些寒门才子的命运。B.为了解决“上品无寒门”的问题,为唐代盛世打下坚实基础,隋文帝创建了“以文取士”的科举制。C.唐朝疆广大、各地文化水平差距大,为照顾边远落后地区的举子应试,采取了名额分配办法。D.德行趋文代吏铨选的突出特点唐代官员的选任看重科名,他们能够参加多种考试。【答案】1.B2.D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在科场竞争之中已无士族不劳而成的现象”理解错误,于文无据。原文第二段只是介绍唐朝选官打破了出身观念,并没有选项相关内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层层深入”错误,“打破出身观念”“打破选举观念”“优化官僚结构”三个方面属于并列关系; B.“从正面论述察举制的弊端以及科举制的好处”错误,名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论述的是察举制的弊端,但是并没有“从正面”论述科举制的好处。C.“列举数据等论证方法”错误,“列举数据”并非论证方法,而是说明方法。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为了解决‘上品无寒门’的问题,为唐代盛世打下坚实基础,隋文帝创建了‘以文取士’的科举制”不合逻辑。隋文帝创立科举制的目的并不是想为唐朝盛世打下基础,他不可能预知后代有个唐朝。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碳”常被误认为是指二氧化碳,其实不然,它是包含多种温室气体排放在内的二氧化碳当量。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规定用其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将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全部温室气体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的数值,即在一百年里,多种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对应的具有相同效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不再继续增长,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则是指由人类活动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为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互抵消,在一定时间段内达到平衡,即通过人为管理的生态系统(如桂树造林、农业、土壤),或者通过工业处理(如碳捕集和碳封存或再利用)等多种途径或形式,对国家、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加以抵消,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因而,碳达峰可以在无减碳压力下自然达到,碳中和则要求进行实质性减碳直至实现相对零排放。如果没有碳中和的约束,碳达峰会随着经济增长轻松实现,但在当前的碳中和目标约束之下,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或是零碳,碳透峰值越高,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碳减排才能抵清之前的高排放,实现碳中和的难度就越大。中国以政策宣示的形式向世界承诺碳中和,除“2060”目标以外,还包括诸多具体的减排任务。如: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等。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正式出台全国碳市场分配方案,率先在发电行业正式实施。(摘自王凤等《中和目标下的政府制度创新》)材料二:表1配额初始分配方式及方法对比 名称类型含义优缺点如何分配免费分配政府直接免费发放给控排企业优点:企业接受意愿强,政策容易推行;对经济负面影响相对小缺点:会出现寻租问题有偿分配拍卖分配:政府对碳配额进行拍卖,出价高的企业获得碳配额固定价格法,企业按照固定价格购买拍卖优点:增加政府收入,通过补贴政策降低曲效应;解寻租问题:分配更有效率缺点:不易被企业接受分配多少历史排放法指以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在过去一定年度的碳排放数据为主要依据,确定其未来年度碳排放配额的方法优点:计算方法简单,对数据要求低缺点:不公平,变相奖励了历史排放量高的企业;未考虑近期经济发展以及减排发展趋势:未考虑新公司无历史排放数据历史碳强度下降法介于历史排放法和行业基准法之间,是指根据排放企业的产品产量,历史强度值、减排系数等计算分配额,即企业自身进行纵向对比,例如在过去3-5年的平均排放水平上叠加减排系数优点:计算方法相对简单,对数据要求相对低,适用于产品类型较多的行业缺点:同样存在不公平,变相奖励了历史排放量相对高的企业:未考虑新公司无历史排放数据 行业基准线法(也称标杆法)指以纳入配额管理单位的碳排放效率基准为主要依据,确定其未来年度碳排放配额的方法。即与行业中企业进行横向对比,例如将整个行业的排放量较少的前15%、25%作一个加权平均作为基准值,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优点:相对公平;为行业减排树立了明确的标杆,考虑了新老公司的排放缺点:计算方法复杂,所需数据要求高,行政成本高;仅适用于产品类别单一的行业表2我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方式及方法对比碳市场配额总量(亿吨)分配方式配额分配方法深圳0.3免费分配;拍卖(一小部分碳配额,不针对具体行业)基准强度法:供水行业、供电行业、供气行业、公交行业、地铁行业、港口码头行业历史强度法:其他行业北京0.5免费分配基准线法:火力发电行业(热电联产),水泥制造行业,热力生产和供应,其他发电、电力供应行业,数据中心重点单位历史总量法:石化、其他服务业(数据中心重点单位除外)、其他行业(水的生产和供应除外)历史强度法:其他行业中水的生产和供应组合方法:交通运输行业(历史总量法和历史强度法) 上海1.09免费分配:拍卖(一小部分碳配额,不针对具体行业)基准线法:发电企业、电网企业、供热企业历史强度法:工业企业、航空港口及水运企业、自来水生产企业历史排放法:针对商场、宾馆、商务办公、机场等场所。以及产品复杂、近几年边界变化大、难以采用行业基准线法或历史强度法的工业企业(摘编自《我国碳市场配额是怎么分配的》材料三:我国委在“2030年前实现破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既是生态环保的硬指标,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因此做好绿色传播工作尤为重要。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说清楚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内涵、社会意义,还要解释好为何中西方国家破达峰、碳中和时间不完全一致等问题。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是经济发展制约,二是行业发展制约,三是成本高。“双碳”工作是挑战,更是机遇。“双碳”目标并不是要求每个行业都是零排放,而是可以通过技术及自然环境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也是投资。机动界人士认为,未来30年,碳中和将为中国带来138万亿元投资,特别是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节能等低碳行业将获得快速发展。推动“双碳”工作,除依赖政策驱动和技术创新外,还要依赖公众认知的改变,公众从我做起,让绿色生活蔚然成风。(摘编自焦德武《实现“双碳”目标需做好绿色传播工作》)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碳达峰值越高就越需要更多的碳减排来抵消之前的高排放,我国开始利用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B.碳配额初始分配方式包括免费和有偿分配,计算方法包括历史排放法、历史碳强度下降法、标杆法等三种。C.历史排放法和历史碳强度下降法较之于标杆法,除了有公平优点,还有计算方法复杂等缺点。D.“双碳”目标是生态环保硬指标,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改变观念,降低碳排放,绿色生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碳”是指包含多种温室气体排放在内的二氧化碳当量,碳达峰和碳中和都不是易事。B.历史碳强度下降法是介于历史排放法和标杆法之间的新企业易于接受的碳配额分配法。C.深圳、北京以及上海实施的都是免费分配与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市场配额分配方式。D.从具体减排任务来看,我国重视非化石能源的应用,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应用。 6.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应从哪些方面做好绿色传播工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答案】4.C5.D6.①传播科学知识,做好相关问题的解释工作。②明确“双碳”工作面临的诸多难题(经济发展制约、行业发展制约以及成本高的问题)。③依赖政策驱动和技术创新,抓住发展机遇。④公众改变认知,绿色生活。【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除了有公平优点,还有计算方法复杂等缺点”张冠李戴,据表1可知,本句话应改为“除了有计算方法简单优点,还有不公平等缺点”。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图表的能力。A.“碳达峰和碳中和都不是易事”理解错误,材料一中说“碳达峰可以在无减碳压力下自然达到”“碳达峰会随着经济增长轻松实现”。B.“历史碳强度下降法是……新企业易于接受的碳配额分配法”理解错误,据表1可知,历史碳强度下降法“同样存在不公平,变相奖励了历史排放量相对高的企业;未考虑新公司无历史排放数据”。C.“……北京……都是免费分配与有偿分配相结合的碳市场配额分配方式”理解错误,据表2可知,北京是免费分配方式。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三“‘双碳’目标既是生态环保的硬指标,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因此做好绿色传播工作尤为重要”“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说清楚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内涵、社会意义,还要解释好为何中西方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时间不完全一致等问题”可知,传播科学知识,做好相关问题的解释工作。结合材料三“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一是经济发展制约,二是行业发展制约,三是成本高”可知,明确“双碳”工作面临的诸多难题(经济发展制约、行业发展制约以及成本高的问题)。结合材料三“推动‘双碳’工作,除依赖政策驱动和技术创新外”可知,依赖政策驱动和技术创新,抓住发展机遇。结合材料三“还要依赖公众认知的改变,公众从我做起,让绿色生活蔚然成风”可知,公众改变认知,绿色生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通共3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小托布拉(英)吉卜林英文报纸上是这样写的,“犯人的脑袋述够不着被告席的顶端。”但是,没有人报道这件案子,因为谁也不在乎托布拉是死是活。在法院的红房子里,陪审员们坐在小托布拉上头,坐了整整一个漫长而炎热的下午。不论什么时候陪审员们向他提出问题,他总是行个举手礼再回答,陪审员们的裁决是是证据不足,而法官也同意这个裁决。千真万确,小托布拉的妹妹的尸体是在井底发现的。可小托布拉是当时方圆半英里范围内唯一的人。而那个小女孩也许是偶然掉进井里的。于是,小托布拉就被释放了,人们告诉他说,他自由了。这话对来他说并不像听上去那样慷慨,因为他无处可去,既没有东西吃,也没有衣服穿。他快步走进法院的院子里,一屁股坐在井栏上,考虑着如果跳进井下的黑水里淹不死,会不会导致在苦海的黑水里挣扎一辈子。有个马夫把一只吃空了的马粮口袋放在砖堆上,小托布拉因为饿极了,便动手把袋子刮了一遍,寻找马儿漏下的湿麦粒。马夫喊道:“喂!小偷!刚从庄严的法庭里释放出来的小偷!过来!”小托布拉被揪着耳朵带到一个高大肥胖的英国人面前,马夫对英国人讲述了一遍小托布拉偷吃马粮口袋的事。“哈!哈!哈!”英国人叫了三遍,“把他放进网里,带回家去。”于是,小托布拉被扔进大车上的网里,他看上去像一头猪一样被紧紧捆住,然后被拉到英国人家里。“哈!”英国人跟原先一样大嗓门叫着,“你们谁,喂喂这个小要饭的。我们叫他赶马车!明白吗?”用罢晚饭,仆人们在主人正房后面的住处躺下来歇息。这时,马夫头对小托布拉说:“说说你自己的事情吧!你怎么进法院的?为什么来这儿?快回答,你这个小兔崽子!”“家里不够吃的,”小托布拉轻声回答,“这个地方真好啊。"“说老实话。”马夫头插了一句,“不然,我们就让你去清扫那匹大红公马的马厩。那匹马咬起人来可像匹骆驼。”“我们家本来是榨油的。”小托布拉一边说,一边在尘土里蹭脚指头,“我爸爸,我妈妈,我哥哥——比我大四的哥哥,我自己,还有我妹妹。”“她就是那个死在井里的小女孩吗?”一个曾听到审讯情况的马夫问道。“是的,”小托布拉沉痛地说,“她就是我的死在井里的妹妹。还是在很久以前,一场大病传到我们榨油的那个村子。我妹妹瞎了眼,后来,我爸爸与妈妈都染了天花病死了。我们几个孩子就成了孤儿,我哥哥十二岁,那时我才八岁,还有那个瞎眼的妹妹。不过,当时牛和榨油机还在,我们就凑合着跟从前一样以榨油谋生。榨油机是台旧机器,而我们——我哥哥和我,并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我们没办法把大梁的 端部牢牢地固定在槽里。”“是呀,确实是这样,”穿着华丽衣裳的马夫头的妻子加入了他们的谈话,插了一句,“那是个有力气的人才能干的活。我在娘家做姑娘的时候……”“住嘴!女人家!”马夫头喝道,“往下说,孩子!”“没什么。”小托布拉说,“有一天,大梁压塌了屋顶,什么时候我记不住了。最后屋顶坍塌,大部分墙也倒了下来。屋顶和墙砸在我们的牛身上,牛脊梁被砸断了。结果,我们没了家,也没了榨油机和牛——只剩下我哥哥、我自己和瞎眼的妹妹。”“我们哭着离开那个地方,手拉着手,穿过了田野。我们剩下的钱只有七安那六派①。那时正在闹灾荒。我不清楚那块地方叫什么名字。有一个晚上,当我们睡着了的时候,我哥哥拿了我们仅剩的五安那钱,逃跑了。”“我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我爸爸的在天之灵会诅咒他的。我和妹妹在村里要饭。但是,没人肯赏点剩饭。人们都说:‘到英国人那里去,他们会给的。’我不知道英国人什么样子。但是人们都说英国人是白人,住在帐篷里。我去了,但我现在说不清去了什么地方。我同妹妹一点吃的也没有了。”“在一个炎热的夜晚,她哭着要吃的。我们来到一个井边,我叫她坐在井栏上,乘机把她推进井里。说真的,她什么也看不见了,死了比活着挨饿强。”“呜!呜!”马夫们的妻子哭了起来,“是他把女孩子推进井里的,因为死了比活着挨饿强。”“本来我自己也要跳井的,但是她当时没死,在井底喊我。我一害怕,就跑了。有个人从庄稼地里跑出来说,我把她害死了,还把水井给弄脏了,我被带到一个英国人面前,他是白人,样子很可怕,住在帐篷里。他把我送进了法院。但是没有证人。而且,死了比活着挨饿强。再说。我妹妹什么也看不见,年纪又那么小。”“只是个孩子。”马夫头的妻子随着说,“可你是什么?弱得像只小鸡,小得像匹刚活了一天的马驹,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原来肚子里空空的,可现在肚子填饱了。”小托布拉一边说,一边躺在土地上伸伸四肢,“我现在想睡觉了。”当小托布拉舒舒服服睡着了的时候,马夫头的妻子在他身上盖了一块布。(王逢鑫译,有删改)【注】①安那、派:英属印度时期流通的辅币单位。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小托布拉“脑袋还够不着被告席的顶端”,陪审员和法官都对他感到怜悯,因而一致做出了无罪的判决。B.小说描写马夫所侍奉的那个英国人“高大肥胖”,说话“大噪门”,寥寥数笔,就刻画出殖民者作威 作福的姿态。C.“马夫们的妻子哭了起来”表现出底层民众的善良天性,并为最后“马夫头的妻子在他身上盖了一块布”做了铺垫。D.整篇小说以小见大,借一个孤儿的悲惨遭遇,揭示了英属印度阶级压迫、天灾频仍、民不聊生的广阔历史图景。8.小托布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结尾交代妹妹确实是被小托布拉推下井的,令人在惊讶之余,却对“凶手”恨不起来。请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答案】7.A8.①彬彬有礼。回答陪审员们提问,总是先行举手礼,表现他很懂礼貌;②弱小无助,备受生活的苦难他人的凌辱,偷吃马粮后,被英国人扔进网里,成为马夫,他只能任人摆布;③易于满足,只要填饱肚子,就能舒舒服服地睡觉,可见他对生活丧失了追求。9.①正面描写,“谁也不在乎小托布拉是死是活”,引发读者对小托布拉的同情。②侧面衬托,通过与马夫及其妻子的谈话,衬托小托布拉的无助。③用儿童视角自述身世,更容易使读者对主人公的经历感同身受。④对比手法,小托布拉兄妹走投无路,认为死了比活着挨饿强。【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陪审员和法官都对他感到怜悯,因而一致做出了无罪的判决”错误。后文交代“小托布拉是当时方圆半英里范围内唯一的人”,可见没有其他证人,无法排除“小女孩也许是偶然掉进井里的”的可能性。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原文“不论什么时候陪审员们向他提出问题,他总是行个举手礼再回答”,据此看出,他彬彬有礼。回答陪审员们的提问,总是先行举手礼,表现他很懂礼貌;②原文“小托布拉被揪着耳朵带到一个高大肥胖的英国人面前,马夫对英国人讲述了一遍小托布拉偷吃马粮口袋的事。‘哈!哈!哈!’英国人叫了三遍,‘把他放进网里,带回家去。’于是,小托布拉被扔进大车上的网里,他看上去像一头猪一样被紧紧捆住,然后被拉到英国人家里。‘哈!’英国人跟原先一样大嗓门叫着,‘你们谁,喂喂这个小要饭的。我们叫他赶马车!明白吗?’”,据此可看出,他弱小无助,备受生活的苦难和他人的凌辱,偷吃马粮后,被英国人扔进网里,成为马夫,他只能任人摆布;③原文“死了比活着挨饿强”“‘我原来肚子里空空的,可现在肚子填饱了。’小托布拉一边说,一边躺在土地上伸伸四肢,‘我现在想睡觉了。’”易于满足,只要填饱肚子,就能舒舒服服地睡觉,可见他对 生活丧失了追求。【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①原文“英文报纸上是这样写的,“犯人的脑袋述够不着被告席的顶端。”在法院的红房子里,陪审员们坐在小托布拉上头,坐了整整一个漫长而炎热的下午。”据此可分析出,正面描写,“谁也不在乎小托布拉是死是活”,引发读者对小托布拉的同情。②原文“‘没什么。’小托布拉说,‘有一天,大梁压塌了屋顶,什么时候我记不住了。最后屋顶坍塌,大部分墙也倒了下来。屋顶和墙砸在我们的牛身上,牛脊梁被砸断了。结果,我们没了家,也没了榨油机和牛——只剩下我哥哥、我自己和瞎眼的妹妹。’”“在一个炎热的夜晚,她哭着要吃的。我们来到一个井边,我叫她坐在井栏上,乘机把她推进井里。说真的,她什么也看不见了,死了比活着挨饿强”。据此可分析出,侧面衬托,通过与马夫及其妻子的谈话,衬托小托布拉的无助。③原文“我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我爸爸的在天之灵会诅咒他的。我和妹妹在村里要饭。但是,没人肯赏点剩饭。人们都说:‘到英国人那里去,他们会给的。’我不知道英国人什么样子。但是人们都说英国人是白人,住在帐篷里。我去了,但我现在说不清去了什么地方。我同妹妹一点吃的也没有了”。据此可分析出,用儿童视角自述身世,更容易使读者对主人公的经历感同身受。④原文“在一个炎热的夜晚,她哭着要吃的。我们来到一个井边,我叫她坐在井栏上,乘机把她推进井里。说真的,她什么也看不见了,死了比活着挨饿强”。据此可分析出,运用对比手法,小托布拉兄妹走投无路,认为死了比活着挨饿强。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李文麓求亡弟应豸圹铭孙应鳌余读《诗》至《杕杜》《棠棣》,未尝不长叹太息涕泗交下也,盖伤吾弟夭死云。初,家宜人孕豸时,梦凤立左肩。生之夕,再如其梦。家大夫梦文庙东哲火。油生,质赋醇秀,性灵敞达。甲辰,大夫以保山朝觐回。余家居,豸随任中。宜人多疾,豸自为请医至官舍诊视。入则供宜人汤药,出与诸医陪餐食,陪几榻,不少息,以故诸药性无不知。宜人疾尚在,忧愁局脊,发于颜色,疾愈,然后欢欣踊跃,从童稚嬉游。大夫官保山,官云南府,凡置器必二,一遗余,一遗豸,问豸孰取。豸曰:“此皆由长兄所有,兄不欲,然后及儿,儿何取也!"于是大夫愈益喜。 余丁未不第,客京读书三年。有人北至,豸因便时时致问平安不缺。庚戌,余又不第归。久之,余患肺痈,昼夜呕血不止。豸奔走焦劳,遑遑如不能救。豸禀体干素弱甚,病疟五年,愈益弱。父母怜惜,不令事诵习,赖善自节慎,得安好。壬子春,余肺病愈,从余为蒙业。一披览,能记数千言。间面试一二课作,率凿凿可观。是岁五月十三日,(豸)病喘热,不幸六月初七日死矣。豸虽危笃,亦自意必不死。余按上古有墓无志,中古有志,然多不及殇,唯有可传可悯则亦为圹铭,虽女殇亦可为铭,今载之中郎、昌黎诸集中《胡根》《女挐》诸铭可考。三殇皆有祭有祔,中殇祭终兄弟之身。豸在祭终兄弟之身之列,故兹求圹铭于吾兄。唯我大夫、宜人生二子,余与豸。兄弟死丧,孰不为痛?豸之生天厚其质而夺其年使豸得至成立德业所诣遐哉不可量抑不知来孰厚之去孰夺之也古云:“生而不淑,可谓之寿?死而不村,何谓之夭?豸之生,虽有可称而难于传。不可言不朽,得吾兄一言,斯不朽矣!(节选自(孙山甫管学集》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豸之生/天厚其质而夺/其年使豸得至成立/德业所诣/遐哉不可量/抑不知来/孰厚之去孰夺之也/B.豸之生/天厚其质而夺/其年使豸得至成立/德业所诣/遐哉不可量/抑不知来孰厚之去孰夺之也/C.牙之生/天厚其质而夺其年/使豸得至成立/德业所诣/遐哉不可量/抑不知来/孰厚之去孰夺之也/D.豸之生/天厚其质而夺其年/使豸得至成立/德业所诣/遐哉不可量/抑不知来孰厚之去孰夺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圹铭,慕志铭,一般包括志和铭两个部分。志文是韵文,铭文类似传记。B.宜人,封建时代妇女的一种封号,有国夫人、宜人、安人等,始于宋代。C.文庙,虽然号称庙,但既有祭拜先师孔子的作用又兼具文化教学功能。D.甲辰,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四十一一个前一位是癸卯,后一位是乙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豸出生时,“我”的父母都曾经做梦感应,征兆不凡;后来豸跟随父亲在保山居住,而“我”当时则在老家居住。B.“我”在丁未年科举落榜后,于京城寄居读书三年,只要知道有向到京城去,就会便信询问“我情况C.“我”患肺病,吐血不止,豸过度担心“我”不能得救,导致他的身体更加孱弱;“我”痊愈后,豸跟随“我”学习课业。D.豸去世后,“我”考察了写墓志铭的相关记载,认为豸在与兄弟一起被祭祀的范围内,因此请求李文麓为豸写墓志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尝不长叹太息涕泗交下也,盖伤吾弟夭死云。 (2)一披览,能记数千言。间面试一二课作,率凿凿可观。【答案】10.D11.A12.C13.(1)没有不长久叹息,眼泪鼻涕一起流下的,是因为感伤我的弟弟年幼就去世了。(2)每次翻阅展读,都能记住数千字的文章。有时当面提问他一两道题,大都回答得很准确。【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豸的一生,上天使他资质异禀,却夺去他的年寿,假使豸能够成长自立,道德和课业所达到的境地,深远不能估量,或许道(上天待人的规律)在哪一方面多给予一些,在哪一方面夺去一些。“夺其年”为动宾短语,不能断开,排除AB;“来孰厚之去孰夺之也”共同作“知”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志文是韵文,铭文类似传记”错,志文类似传记,铭文是韵文。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豸过度担心‘我’不能得救,导致他的身体更加孱弱”说法错误,豸“愈益弱”与“我”患肺病没有直接关系。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未尝”,不曾;“涕泗”,眼泪鼻涕;“伤”,感伤。(2)“披览”,打开展读;“间”,有时;“凿凿”,确实。参考译文:我读《诗经》读到《杕杜》《棠棣》的时候,没有不长久叹息,眼泪鼻涕一起流下的,是因为感伤我的弟弟年幼就去世了。起初,家母孕育豸的时候,梦到有凤凰停立在她的左肩。生下豸的那个傍晚,家母又一次做了这个梦。家父梦见文庙放置东哲圣人牌位的地方起火。等到豸生下来,他天赋异禀,朴实优秀,性情豁达。甲辰年,家父凭借保山府县令的身份朝见圣上回府。我在老家居住,豸随父亲在保山任上。家母多 病。豸亲自替家母请医士来保山官舍诊断病情,照视病人,在家就给家母提供汤药,在外就陪同各位医士吃饭,陪伴在家母床榻一旁,没有半点懈怠,因此各种药的药性没有他不知道的。家母疾病没有痊愈,豸忧虑发愁,局促不安,痛苦之情表现在脸上,家母疾病痊愈,接着他就高兴得跳跃不停,跟着小孩子们嬉笑游玩。家父在保山为官,后来任职云南教府,只要购置器物一定买两份,一份给我。一份给豸,问豸选择哪一个,说:“这都是我大哥所有的,大哥不想要的,才是我的,我怎么能选择呢!”如此,家父更如喜欢他了。我丁未年科举落榜,在京城客居读书三年,一旦听到有人向北到京城来,豸就顺便常常来信询问我平安与否,庚戌年,我再次科举落榜回家。时间一长,我得了肺肿病,白天夜晚不停地呕吐鲜血。豸为了我的病情奔忙各地,忧虑劳顿,心神不定的样子就像我不能得救一样。豸天生体质十分干瘦孱弱,又得了五年的疟疾,就更加虚弱,父母爱惜他,不让他从事读诵学习,幸亏他善于自我节制,谨慎严格,得以安好,壬子年春季,我的肺病痊愈,豸跟随我学习课业,每次翻阅展读,都能记有数千字的文章。有时当面提问他一两道题,大都回答得很准确。今年五月十三日,(豸)得病咳喘发热,不幸于六月初七日去世,豸的病情虽然危急沉重,但他自己也认为一定不会死。我考察发现上古时期有坟墓但没有志,中古时期尽管可以有志,然而大多不为未成年就死去的人写,只有品德上值得为之立传,情感上值得怜悯的人才可以为他写墓志铭,即使女子未成年死去也可以为她写墓志铭,现在记载在蔡邕、韩愈的多个文集中的《胡根》《女挐》等多个墓志铭(为未成年人写的)可以考察,十六岁到十九岁的人死去、十二岁到十五岁的人死去,两岁到十一岁的人死去都能够祭祀,还能够与祖先合葬,十二岁到十五岁死去的人可以与兄弟一起被祭祀。豸在与兄弟一起被祭祀的范围内,所以就此事请求李文麓兄长为我的弟弟豸写一篇墓志铭。家父、家母只生育了两个儿子,就是我和豸。兄弟死去,谁不为此而伤痛?豸的一生,上天使他资质异禀,却夺去他的年寿,假使豸能够成长自立,道德和课业所达到的境地,深远不能估量,或许道(上天待人的规律)在哪一方面多给予一些,在哪一方面夺去一些。古人说:“生命很长但是品性却不好,怎么能称他为长寿呢?死去却不磨灭,怎么能称为短命呢?”豸的一生,虽然有可以称赞的方面却难以为他立传,不能说不磨灭,如果能得到我的兄长您写的一篇墓志铭,就不会被磨灭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洛阳春·丁香花韦骧冷艳幽香奇绝。粉金裁雪。无端又欲恨春风,恨不解、千千结。 曲槛小池清切。倚烟笼月。佳人纤手傍柔条,似不忍、轻攀折。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香花虽有粉、金、白等多种花色,又散发着阵阵幽香,但整体上仍给人以冷艳之感。B.“无端”即无缘无故,明知“无端”却仍然“恨”了又“恨”,传递出一种微妙的情绪。C.“千千结”一语双关,既是对丁香花形态的传神描绘,又是人物内心情绪的形象化写照。D.“倚烟笼月”中两个动词的使用非常巧妙和生动,显示出词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15.这首词描写了一位美丽动人、愁思无限的“佳人”,请简要分析词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刻画这一“佳人”形象。【答案】14.A15.①以丁香花衬托人物。词人从色彩、气味、形态角度描绘出丁香花的美丽动人,借以衬托“佳人”的绰约多姿。②借环境烘托人物。词人营造了一个由曲槛、小池、烟气、月光构成的优美意境,借以烘托“佳人”的高洁优雅。③用人物的心理、动作传达情感。词人通过写“佳人”对春风的无端之“恨”,对丁香花十分爱怜、欲折不忍的动作,表现她痛苦纠结、愁思无限的心理状态。【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丁香花虽有粉、金、白等多种花色”错误。“粉”应当是动词,“粉金”意为月光为丁香花粉刷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词上片写花,下片写人。上阕开篇“冷艳幽香奇绝。粉金裁雪”,集中写花的幽香和花色,以花喻人,暗示佳人也如丁香花一般冷艳。“无端又欲恨春风”既是丁香花恨春风,又是佳人对春风的怨恨。“千千结”一语双关,既是对丁香花形态的传神描绘,又是佳人内心愁思难解的写照。词人借描绘丁香花的美丽动人,衬托出“佳人”的绰约多姿。下阕“曲槛小池清切。倚烟笼月”,营造了一个由曲槛、小池、烟气、月光构成的优美意境,把凄清、幽静的环境描写得淋漓尽致,借清幽的环境烘托渲染佳人的高洁优雅。“佳人纤手傍柔条,似不忍、轻攀折”,描写佳人之用手攀折枝条则是细节描写,“纤手”表现了词人对佳人细致入微的观察,体现出了佳人的柔弱之态;“似不忍”和“轻攀折”两处细节描写则又展现了佳人内心的善良、美好。写“佳人”对春风的无端之“恨”,对丁香花十分爱怜、欲折不忍的动作,表现她痛苦纠 结、愁思无限的心理状态。可见,词人用“佳人”的心理、动作来传达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水与舟为喻描写大鹏南飞要有所凭借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取得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曹操《观沧海》中,描写草木景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且夫水之积也不厚②.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③.金戈铁马④.气吞万里如虎⑤.树木丛生⑥.百草丰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戈、丛、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听了大半辈子贝多芬,对其生平却了解不多。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把贝多芬塑造为反抗命运的英雄。然并不与事实抵牾,但不免夸大和片面。这些年来,我对贝多芬的了解,是①的,得自分析作品的文章和唱片说明书,更多是从他作品中意会的,经过想象,凑成一幅完整的肖像。扬·斯瓦福德的《贝多芬传》,长达80万字,算是非常翔实了,许多事实是先前不曾了解的,但读完全书,贝多芬在我心中的形象没有变,添了更多桂叶,树还是原来那棵树。说起来,贝多芬是最符合大众期望的天才艺术家,有着天才艺术家的基本特质。②的才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气质,怪异的脾气,极端的不通世故,以及——在贝多芬这里——非同寻常的长相。在大众眼里。要么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要么是③的神灵。实际上,他两者都是,也都不是,天才的神话是随着时间而逐渐滋生和成长的,贝多芬也不例外。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7.示例:①零零碎碎②不可思议③高不可攀18.①把《贝多芬传》中介绍的事实比作“枝叶”,语言形象生动,表现出作者对贝多芬的了解更全面;②把贝多芬比作“树”,表明贝多芬在作者心中的形象未变,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崇敬。【解析】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我对贝多芬的了解是不完整的,所以应该用成语“零零碎碎”。“零零碎碎”,形容不完整的事物。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贝多芬有无法想象,很难理解的才华,所以应该用成语“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后来形容无法想象,很难理解。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贝多芬是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的神灵,所以应该用成语“高不可攀”。“高不可攀”,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结合“扬·斯瓦福德的《贝多芬传》,长达80万字,算是非常翔实了,许多事实是先前不曾了解的,但读完全书,贝多芬在我心中的形象没有变,添了更多桂叶”可知,把《贝多芬传》中介绍的事实比作“枝叶”,语言形象生动,表现出作者对贝多芬的了解更全面;结合“贝多芬在我心中的形象没有变,添了更多桂叶,树还是原来那棵树”可知,把贝多芬比作“树”,“树还是原来那棵树”表明贝多芬在作者心中的形象未变,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崇敬。(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有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来说,他们更需要警惕高温对身体的影响。比如就高血压患者而言,天热起来以后,血管扩张,①。但他们不知道这是气温带来的变化,自作主张擅自停药,结果是致病情恶化。②,高温导致的蚊虫滋生、粉尘烟雾等污染物难以散去等问题,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有相关研究表明,高温会影响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增加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而当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空气湿度高于80%时,气温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从而使人变得缺乏耐心,情绪失控。高温天气下,根据一项来自西班牙的最新研究显示,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会增强20%。这也被称为“情绪中暑”,临床学名——“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情绪变化除了有引发冲突的可能,③进一步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这最终也可能导致心梗。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情绪中暑”因和高温引发的生理疾病“中暑”紧密相关而得名。与此类似,“精神扶贫”源自“扶贫”。请简述“精神扶贫”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9.①血压会随之降下来②即便是完全健康的人③还会引起血压波动20.含义;指从思想上、精神上对贫困户进行帮扶,让贫困群众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和信心,增强摆脱贫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名的缘由:很多贫困现象不仅源于物质匮乏,也源于精神虚弱,如安于现状甚至好逸恶劳,因此人们把扶贫工作中专门针对主观因素进行的工作称为“精神扶贫”。21.一项来自西班牙的最新研究显示,高温天气下,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会增加20%。【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根据上文“高血压患者”“血管扩张”和下文“自作主张擅自停药”可知,此处填写的内容应是“高血压患者”认为天热起来以后,血压会下降,可填“血压会适当降下来”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根据上段首段“对于有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来说,他们更需要警惕高温对身体的影响”可以推测这里应填没有疾病的人,即“完全健康的人”在高温天气身体所受到的影响;结合下文“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中的“都”字可知,填入句的句首应使用关联词“即使”来构成转折关系,故此处可填“即使是完全健康的人”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根据上文“情绪变化除了会引发冲突”可知,此处需要填写情绪变化引起的结果;结合下文“进一步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可知,此处可填“还会引起血压波动”或意思相近的语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分析含义:“精神扶贫”源自“扶贫”,首先理解“扶贫”,指的是对贫困户进行帮扶,通常指从经济上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而“精神扶贫”侧重指从精神层面帮扶贫困户,主要是指帮助他们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和信心,增强摆脱贫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分析得名原因:“精神扶贫”说明贫困户的贫穷根源在于精神层面,所以扶贫不只是经济、物质上的帮扶,要想摆脱贫穷,还要从思想、精神层面找到问题,加以解决,也就是针对主观思想进行帮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共三处语病:“高温天气下”语序不当,应移到“交通事故”之前;“根据……显示”句式杂柔,应去掉一处,使原句有主语;“风险会增强”搭配不当,应修改为“风险会增加”。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材料二:我们正处于不断学习、永远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所以要抓住这个时间打好基础,否则很快坐吃山空。——习近平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为“终身学习”。材料一给出了“终身学习”的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四者具有层次,知、行、处理人际关系和保有高尚的品格,四者兼具才是优秀的人。并用“通行证”和“支柱”为喻,强调了“终身学习”是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也对每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材料二则侧重于“终身学习”的时代性,强调要抓住时代机遇,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生的目标。其中“打好基础”一语双关,既指为自身发展打好基础,也指为国家、社会长远发展打好基础。综合两则材料来看,写作中需要体现对“终身学习”的具体阐释、“终身学习”对个人成长和时代发展的重要性等内容,并就此进行深入挖掘和论证。根据以上分析,考生在行文时,可先简单引用材料,引出“终身学习”的概念。然后详细分析特指的四个支柱的具体含义及影响。随后,强调“终身学习”的时代性和“打好基础”的关键作用。接着,阐述“终身学习”之于个人成长成功的意义,之于整个社会进步的意义。最后总结,终身学习是一条通向成功和成长的道路,是我们与时代保持联系的桥梁,是个人成长和时代发展的重要支柱。立意:1.终身学习,为成功的人生奠基。2.不断学习,做时代先锋。3.把握时机,积学储宝。 4.终身学习牢基础,世纪发展任我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9-02 18:40:01 页数:21
价格:¥3 大小:51.7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