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6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上河图》是是张择端唯一的传世真迹,它以手卷的形式表现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景象,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市民的生活场景,是北宋风俗画的鸿篇巨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奇迹。《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内容相当丰富又极其复杂,分析和鉴赏《清明上河图》,要先了解作者张择端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特别是那个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北宋处于中国绘画艺术的黄金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成熟,人们生活水平发生变化,艺术品收藏成为时尚。适应社会所需,北宋宫廷画院更趋完善。张择端作为北宋徽宗时代的画院待诏,有充足的的时间从事绘画研究和创作,同时,他又是读过书的文人画家,有独立思考与创作的个人意志。他热衷于深入生活,观察自然,所以他能够冲破院体派的束缚,成为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并完成展示当时城市生活的鸿篇巨制——《清明上河图》,开拓了一个前人从未涉猎的新领域。从有关史料看,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之前,宋代已有市肆风俗画作品,这种新的画风对他起到很大影响,而张择端更具开拓性。他的画作不落俗套,独树一帜,首先体现在他笔下的人物上。《清明上河图》共画有男女老少各色人物800余人,这些人物涵盖了各个阶层、众多身份,且各具特色,令人惊叹不已。我们不仅可以从画中看到芸芸众生:文武官员、医生账房、僧人道士、桥夫船工、酒保食客等等,还可观赏到诸多事件和情节:装车、挑担、骑驴、坐桥、喂马、理发、算命、讨钱等等。众多行业,各色人物,相呼相应,聚散疏离,巧妙地组织在富有戏剧性冲突的市井百态中。其次,张择端采用内谨外松的手法描绘笔下的人物。所谓内谨,即对人物身份的准确刻画和对人物结构的准确把握,外松即人物神情体态的意笔表现,衣纹服饰线条的随意自如。张择端以精炼统一的笔法,将默念的、消遣的、申诉的、哀求的、惊讶的、无奈的等种种情状,通过简约的线条,准确、生动地表现在画中。画中的人物身份清晰,意 图明确。特别是人物的组合,完全超越了同时代画作人物群像的呆板排列、简单聚集,人物动态变化丰富,错落自然,极具临场性。《清明上河图》中几百人物的组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生活超常的观察、研究、追攀和表现的才能。《清明上河图》对自金至元、明、清到今天的中国人物画艺术的成长,意义深远。这部经典之作中,景物的“写实”,人物的“写趣”,构图的“散点”与“焦点”运用,用笔的慎密不苟、笔简形具,都把中国人物画的造型技术推到极致。其线描的运用、形象的概括、神态的趣味、物象的组合、情节的调动、画面的意象,无不成为后来画者的攀本和典藏。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中国美术传统自汉代以后,就一直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面,即精英与通俗的文化分野,宋代以后的中国画史,几乎被文人画的历史所代替,文人画逐渐成为正统,而处于俗文化层面的职业绘画则成了陪衬,因此被归类于风俗画的《清明上河图》长期以来得不到学术上的探寻、研究。虽然近五十年来,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成了新的学术热点,甚至产生了“清明上河学”,但大多研究偏离了绘画艺术本身。(摘编自袁武《(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意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都成汴梁清明时节市民生活场景的鸿篇巨制,令人叹为观止。B.张择端能够完成《清明上河图》,主要得益于北宋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成熟。C.《清明上河图》中有800多个任务,这些人物各不相同,涵盖男女老少、各个阶层及多种身份。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卓越的艺术价值,对后代人物画家影响深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头简要介绍并高度评价《清明上河图》,提出观点,领起下文。B.文章第二段分析北宋时代环境和张择端的身份背景,是为了论述鉴赏《清明上河图》的复杂性。C.文章第三段从《清明上河图》的人物形象和内谨外松的描绘手法两个方面论述张择端的开拓性。D.文章最后运用对比的论证手法,指出《清明上河图》至今得不到学术重视的原因,并为此表示遗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择端能成为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是因为他曾任画院待诏,又是读过书的文人画家。B.《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多种多样的事件和情节,各色人物,相呼相应,富有戏剧性冲突。C.《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组合不是简单聚集,也不是呆板排列,他们极具动态性和临场性。D.中国人物画的造型技术从景物、人物、构图、用笔等诸方面,都在《清明上河图》上打到极致。【答案】1.B2.C3.A【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主要得益于……”错,由原文第二段“北宋处于中国绘画艺术的黄金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成熟,……适应社会所需,北宋宫廷画院更趋完善。张择端作为北宋徽宗时代的画院待诏,有充足的的时间从事绘画研究和创作,同时,他又是读过书的文人画家,有独立思考与创作的个人意志。……成为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并完成展示当时城市生活的鸿篇巨制——《清明上河图》”可知,张择端能够完成《清明上河图》既有时代原因,又有他本人的努力,文中并没有说哪一个是“主要”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总分总”错,文章最后一段写被归类于风俗画的《清明上河图》长期得不到学术上的探寻、研究的原因,并未总结全文;B.“是为了论述鉴贫《清明上河图》的复杂性”错,分析北宋时代环境和张择端的身份背景是为了论述张择端能够完成《清明上河图》的原因;D.“至今得不到学术重视”错,文章最后指出“近五十年来,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成了新的学术热点,甚至产生了‘清明上河学’”,由此可知,《清明上河图》已经得到了学术重视。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是因为他曾任画院待诏,又是读过书的文人画家”因果关系不当。原文第二段是“他热衷于深入生活,观察自然,所以他能够冲破院体派的束缚,成为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猫在你的旁边,在深沉的睡梦中舒缓地打着呼噜。这时你起身准备离开房间。那么问题来了,你的猫现在会怎么想?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猫有听声识人的能力。猫敏感的耳朵有超过20块肌肉,并且两耳可以独立朝各个方向运动,能听到55赫兹到79000赫兹之间的声音,而我们人类能听到的则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左右。为了了解猫对主人的心理,科学家设计了一个相当有趣的听觉刺激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用了几十只家猫或猫咖中的猫。研究者把猫安置在它们熟悉的房间里,并在屋子内外,各放一个 无线蓝牙扬声器。实验开始后,他们先后通过屋内外的扬声器,播放一些声音的组合,来测试猫的社会空间能力。其中最能说明它们能力的声音组合则是:一个扬声器先播放铲屎官的声音,几秒后再用另一个扬声器播放相同的声音。在使用这个声音组合的时候,猫咪表现得相当震惊!因为它们会感觉到主人上一刻还在这边说话,下一刻就突然“传送”到有一定距离的另一边说话了。而在使用其他声音组合,比如说它们熟悉的猫叫,或其他电子声音的时候,猫猫们却没有同样的反应。这项结果表明,铲屎官在猫的心里有特殊意义!它们会通过主人声音的位置信息,推测出铲屎官的具体位置。这下你知道自己的猫在心里其实是有你的了!这个测试结果并不清楚猫咪是由于什么才感到吃惊的。它们的惊讶有可能是因为主人出现在一个猫猫意想不到的地点,也可能是因为主人在猫猫预期他会出现的地点缺席。以后的新实验也许能够帮助澄清这一点,不过猫猫对铲屎官的特别关注是毋庸置疑的。(摘编自江帆《猫主子天生高冷?它们其实是关心铲屎官的!》)材料二:2022年1月18日,中国畜牧业协会宠物产业分会指导、派读宠物行业大数据平台制作的《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正式发布。 图1:城镇养宠类型(%)与宠物犬猫数量变化趋势(万只) 图2: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亿元)及增速与单只宠物(犬猫)平均消费金额(元)及增速图3:公众不能接受的不文明养宠行为所占比例(%)在《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的数据中,已经能看到部分宠物主不规范的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宠物主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势必会影响社会对宠物的态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非养宠人群对宠物的态度、养宠意愿、对养宠行为的态度,都趋于负面。从社会文明程度和从宠物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这不是好苗头。在对于宠物主行为的引导和教育上,广大从业者和相关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摘编自《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材料三:8月8日是国际猫咪日,该节日由国际动物基金会(IFAW)在2002年正式提出,旨在呼吁人们关注猫咪健康、科学饲养、领养以及救助猫咪等。而今年的主题是“猫咪友好资源(Catfriendlyresources)”,鼓励人们为身边的猫科动物提供更友好的环境,让他们免遭饥饿和虐待。猫,是人类最古老、最可爱的朋友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养宠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而城市中的流浪猫问题,也开始引发更多人关注。“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养宠物的时候,更偏爱养猫,因为猫相对来说照料更方便。但如果你不好好照顾它,弃养它,那么流浪猫在小区里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很多流浪猫没有绝育,它们繁殖能力很强,很容易泛滥成灾,不但对其他小型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威胁,还会产生扰民的现象,另外有些人喜欢用剩饭剩菜进行投喂,但不注意方式方法,从而影响环境。”武汉小动物协会会长杜帆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当然,流浪猫问题的根源始终还是人类,因此如果你决定领养一只猫咪,那请好好对待它。(摘编自王昱《救助流浪猫,需要注意这些》)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城镇养宠类型调查数据,2021年养犬和养猫比例远远高于以水族、爬行类、啮齿类及鸟类为养宠类型的占比总和。B.2018年以来,宠物猫的数量持续增长,而宠物犬的数量则上下波动,至2021年,宠物猫已经成为城镇养宠界“第一宠”。C.2020年宠物犬消费市场规模增速远低于宠物猫,但在2021年又有所超过,同时,单只宠物犬猫消费能力的差距也逐渐缩小。D.2021年公众不能接受的不文明养宠行为中,弃养、公共区域便溺不清理、溜犬不栓绳排前三位,非养宠人群的养宠意愿趋于负面。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猫咪的听力远超其他动物,猫咪的耳朵很敏感,而且能旋转收集各方位的声音,还有定位的功能。B.科学家通过观察猫咪在房间里同时听到来自屋内外的主人声音时的反应,来研究猫对主人的心理。C.京都大学关于猫咪的听觉刺激实验证实了猫咪对主人的关注,但尚不能揭示猫咪吃惊的真正原因。D.流浪猫会威胁到其他小型野生动物的生存,且容易泛滥成灾,影响居民生活,所以不鼓励投喂流浪猫。6.相比其他宠物,人们为什么更喜欢养猫?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养宠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C5.C6.(1)①猫是人类最古老、最可爱的朋友之一,它懂得关心主人,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慰藉;②猫相对来说更方便照料。(2)①善待宠物,关注宠物健康,对其进行科学饲养,领养以及救助。②规范自身及宠物行为,文明养宠,注意养宠不能破坏公共环境。【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单只宠物犬猫消费能力的差距也逐渐缩小”说法错误,从材料二图2可以看出,2021年单只宠物犬猫消费能力的差距有所拉大。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猫咪的听力远超其他动物”说法错误,材料一中只是说明猫咪的听力远超人类。B.“同时听到来自屋内外的主人声音时的反应”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该实验是“先后通过屋内外的扬 声器,播放一些声音的组合”。D.“所以不鼓励投喂流浪猫”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不是“不鼓励投喂”,而是“鼓励人们为身边的猫科动物提供更友好的环境,让它们免遭饥饿和虐待”,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另外,这些问题的根源不是投喂流浪猫。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第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更喜欢养猫”,从材料三第二段“猫,是人类最古老、最可爱的朋友之一”,再根据材料一第五段“这项结果表明,铲屎官在猫的心里有特殊意义!它们会通过主人声音的位置信息,推测出铲屎官的具体位置。这下你知道自己的猫在心里其实是有你的了”等相关内容,可见,猫懂得关心主人,与主人的关系密切,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慰藉。其次,从材料三第二段“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养宠物的时候,更偏爱养猫,因为猫相对来说照料更方便”可以总结出:猫相对来说更方便照料。关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养宠人,从材料三第一段“8月8日是国际猫咪日,该节日由国际动物基金会(IFAW)在2002年正式提出,旨在呼吁人们关注猫咪健康、科学饲养、领养以及救助猫咪等”,第二段“但如果你不好好照顾它,弃养它,那么流浪猫在小区里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很多流浪猫没有绝育,它们繁殖能力很强,很容易泛滥成灾,不但对其他小型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威胁,还会产生扰民的现象”“如果你决定领养一只猫咪,那请好好对待它”等内容可以总结出:要善待宠物,关注宠物健康,对其进行科学饲养,领养以及救助。其次,从材料三第二段“另外有些人喜欢用剩饭剩菜进行投喂,但不注意方式方法,从而影响环境”可以总结出:要规范自身及宠物行为,文明养宠,注意养宠不能破坏公共环境。(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沈二哥加了薪水(节选)老舍四十来岁,扁脸,细眉,冬夏常青地笑着,就是沈二哥。走路非常慎重,左脚迈出,右脚得想一会儿才敢跟上去。因此左肩有些探出。在左肩左脚都伸出去,而右脚正思索着的时候,很可以给他照张相,姿态有如什么大人物刚下飞机的样子。自幼儿沈二哥就想做大人物,因为要做大人物,就很谨慎,处处他用着心思,事事他想得周到,步法永远一丝不乱,可也没走到哪儿去。只有一点安慰——他没碰过多少钉子,凡事他都要“想想看”,唯恐碰在钉子上。他躲开了许多钉 子,可是也躲开了伟大。于是安慰改成了失望,四十来岁的了,他还没飞起来过一次。对家里的人,他算尽到了心。可是他们都欺侮他。太太又要件蓝自由呢的夹袍。他照例地想想看,不说行,也不说不行。他得想想看:论岁数,她也三十五六了,穿哪门子自由呢?论需要,她不是有两三件夹袍了吗?论体面,似乎应当先给儿女们做新衣裳,论……他想出无数的理由,可是不便对她直说。想想看最保险。“想想看,老想想看,”沈二嫂挂了气,“你一辈子可想出来什么了?!”太太没这样厉害过,野蛮过。他不便还口,老夫老妻的,别打破了脸。太太会后悔的,一定。他管束着自己,等她后悔。一两天了,他老没忘了她的话,一时一刻也没忘。时时刻刻那两句话刺着他的心。那好像是一个启示,一个提醒,一个向生命的总攻击。“一辈子可想出什么来了?老想想看!”他仿佛忽然明白过来:他得干点什么,要干就干,再没有想想看。是的,马上给她买自由呢,没有想想看。生命是要流出来的,不能罐里养王八。不能!三角五一尺,自由呢,买!没有想想看,连价钱也不还,买就是买。“给你,自由呢!”连多少钱一尺也不便说,丈夫气。“你这个人,”太太笑着,一种轻慢的笑,“不问问我就买,真,我昨天已经买下了。得,来个双份,有钱是怎着?!”“那你可不告诉我?!”沈二哥还不肯后悔,只是乘机会给太太两句硬的,“双份也没关系,买了就是买了!”“哟,瞧这股子劲!”太太几乎要佩服丈夫一下。“吃了横人肉了?不告诉你喽,哪一回想想看不是个蔫溜儿屁?!”太太决定不佩服他一下了。衙门里同事有三个加了薪。沈二哥决定去见长官,没有想想看。沈二哥在衙门里多年了,哪一件事,经他的手,没出过错。加薪没他的事?可以!他挺起身来,自己觉得高了一块,去见司长。“司长,我要求加薪。”没有想想看,要什么就说什么,这是到伟大之路。“要加薪?”司长笑了笑,“老人儿了,应当的,不过,我想想看。”“没有想想看,司长,说句痛快的!”沈二哥的心几乎炸了,声音发颤,一辈子没说过这样的话。司长愣了,手下没有一个敢这样说话,特别是沈二哥。沈二哥一定有点毛病,也许是喝了两盅酒,“沈先生,我不能马上回答你。这么办,晚上你到我家里,咱们谈一谈?”沈二哥心中打了鼓,几乎说出“想想看”来。他管住了嘴:“晚上见,司长。”他退出屋。他决定到司长家里去。司长真等着他呢。很客气,并且管他叫沈二哥:“你比我资格老,我们背地里都叫你沈二哥,坐,坐!”沈二哥感激司长,想起自己的过错,不该和司长耍脾气。“自己一定是疯了,跟司长翻脸。”他心里说。他一点也不硬了,规规矩矩地坐着,眼睛看着自己的膝。“你看,今天你找我去……我明白……你是这样,我何尝不是这样。”司长思索了会儿,“咱们差不多。没有想想看,你说的,对了。咱们都坏在想想看上。不是活着,是凑合。你打动了我。咱们都有这种时候,不过很少敢像你这么直说出来的。咱们把心放在手上捧着,越活越抽抽。”司长的眼中露出真的情 感。沈二哥的嘴中冒了水。“司长,对!咱们,我,一天一天思索,只是为了‘躲’,像苍蝇。对谁,对任何事,想想看。精明,不吃亏。其实,其实……”他再找不到话,桑子中堵住了点什么。“几时咱们才能不想想看呢?”司长叹息着。“几时才能不想想看呢?”沈二哥重了一句,作为回答。“说真的,当你说想想看的时候,你想什么?”“我?”沈二哥要落泪,“我只想把自己放在有垫子的地方,不碰屁股。可也有时候,什么也不想,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当我一说那三个字,我就觉得自己小了一些。可是我还得说,像小麻雀听见声儿必飞一下似的。我自己小起来,同时我管这种不舒服叫作压迫。我疑心。事事是和我顶着牛。我抓不到什么,只求别沉下去,像不会水的落在河里。我——”“像个没病而怕要生病的,”司长接了过去。“什么事都先从坏里想,老微笑着从反面解释人家的好话真话。”他停了一会儿。“可是,不要多讲过去的了,现在我们怎办呢?”“怎办呢?”沈二哥随着问,心里发空。“沈二哥,假若在四川,或是青海,有个事情,需要两个硬人,咱俩可以一同去,你去不去?”“我想想看。”沈二哥不由地说出来了。司长哈哈地笑起来,可是他很快止住了:“沈二哥,别脸红!我也得这么说,假如你问我的话。咱们完了。人家托咱们捎封信,带点东西,咱们都得想想看。惯了。头裹在被子里咱们才睡得香呢。沈二哥,明天我替你办加薪。”“谢”堵住了沈二哥的喉。(原载1934年11月《现代》第六卷第一期,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太太买件蓝自由呢夹袍的要求,沈二哥说“想想看”是因为他还在犹豫要不要给太太买,他得想想个中利弊,以便做得周全。B.文中沈二嫂的话刺激了沈二哥,虽然沈二哥没有还口,但他的思想和行为却有所转变,这也为后文他去找司长要求加薪作了铺垫。C.沈二哥谨慎、怯懦性格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跟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跟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D.小说通过大量充满生活气息的对话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跟随人物对话进入相应的情境,与角色产生共鸣。8.小说中司长这一人物起到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9.老舍的作品以充满喜剧性著称,请结合本文加以分析。【答案】7.A8.①丰富人物形象,小说通过沈二哥与司长的对话,使得沈二哥谨慎、怯懦的形象更加鲜明。②暗示社会环境。与“沈二哥”一起勾画出特定的社会背景。③ 推动情节发展,面对沈二哥要求加薪的行为,司长的回复进一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深化小说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国民怯懦性格的讽刺与批评,寄寓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深切关怀。9.①有出人意料的情节。如沈二哥终于硬气一回,连价也不还地给太太买了自由呢,回来却发现太太自己已经买了,并未达到让太太佩服的效果,充满喜剧性。(如结尾处沈二哥不由地说出来“我想想看”,出人意料,与上文情节形成反差,具有幽默讽刺的效果。)②人物形象的外貌、言行也充满喜剧性。如沈二哥的外貌、走路的姿势、“想想看”的口头禅等都令人忍俊不禁。③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的口语化语言,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反讽的写作技巧,构成了幽默的语言风格,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是因为他还在犹豫要不要给太太买”错误,沈二哥起初是不想给太太买自由呢的,文中写他想出一堆理由,觉得没必要答应太太的要求,只是出于谨慎的性格,他习惯性地说‘想想看”,以回避冲突。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旨、读者效果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由“你看,今天你找我去……我明白……你是这样,我何尝不是这样”“咱们都有这种时候,不过很少敢像你这么直说出来的。咱们把心放在手上捧着,越活越抽抽”“沈二哥,别脸红!我也得这么说,假如你问我的话……咱们都得想想看。惯了。头裹在被子里咱们才睡得香呢。沈二哥,明天我替你办加薪”等可知,司长与沈二哥性格相同,在做事的时候都习惯于想想看,因此,文本以同类人物相参照,更衬托了沈二哥谨慎、怯懦的形象。环境上,由“他决定到司长家里去。司长真等着他呢。很客气,并且管他叫沈二哥”“沈二哥感激司长,想起自己的过错,不该和司长耍脾气”“他心里说。他一点也不硬了,规规矩矩地坐着,眼睛看着自己的膝”等可知,司长是沈二哥的上司,他在上司面前不敢不守规矩,再加上上司也经常是“咱们把心放在手上捧着,越活越抽抽”,可见,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情节上,由“‘司长,我要求加薪。’没有想想看,要什么就说什么,这是到伟大之路”“‘要加薪?’司长笑了笑,‘老人儿了,应当的,不过,我想想看。’”可知,沈二哥要求加薪,司长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要“想想看”,由此引出了下文二人谈话的情节,因此,次要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主旨上,沈二哥在衙门里当差,遇事从来不能坚决果断,想什么就干什么,作为上司的司长同样如此,作者用这两个人代表了当时的国民性格——谨慎、怯懦。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国民性格的讽刺与批评,寄寓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怀。可见,次要人物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语言特点的能力。小说的喜剧性应当从情节、人物、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上,小说采用了意料之外的情节,前文先渲染沈二哥做一切事情都要“想想看”,后来在妻子的刺激下,准备“干点什么,要干就干,再没有想想看”,因此他不还价,不问妻子,直接买了“自由呢”,结果妻子说“不问问我就买,真,我昨天已经买下了。得,来个双份,有钱是怎着”,并且“太太决定不佩服他一下了”。小说写沈二哥好不容易硬气一回,却没有得到妻子的佩服,具有喜剧性。前文写沈二哥开始硬气,买自由呢,向司长要求加薪水,好像喻示着沈二哥要改变自己的谨慎怯懦了,结果却是“‘我想想看。’沈二哥不由地说出来了”,结尾出人意料,与上文情节形成反差,具有幽默讽刺的效果。人物上,“四十来岁,扁脸,细眉,冬夏常青地笑着,就是沈二哥。走路非常慎重,左脚迈出,右脚得想一会儿才敢跟上去。因此左肩有些探出。在左肩左脚都伸出去,而右脚正思索着的时候,很可以给他照张相,姿态有如什么大人物刚下飞机的样子”描写沈二哥的外貌是“扁脸,细眉”,描写他走路的谨慎,描写他“姿态有如什么大人物刚下飞机的样子”,充满了喜剧色彩,让人发笑;“凡事他都要‘想想看’”“他照例地想想看,不说行,也不说不行。他得想想看”写“想想看”成为沈二哥的口头禅,通过现实生活中沈二哥的行为带来喜剧效果。语言上,“老夫老妻的,别打破了脸”“得,来个双份,有钱是怎着”“吃了横人肉了?不告诉你喽,哪一回想想看不是个蔫溜儿屁”等句子简洁明快,充满了口语色彩,具有喜剧性;小说对沈二哥人物形象的塑造使用了反讽的写作技巧,写他的走路的慎重,其实是讽刺他性格的怯懦,这些都构成了幽默的语言风格,使小说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周宛委墓志铭张岱先生少即颖敏,异群儿,十八为董公门生。董公为越中名宿,弟子数百人,一时英俊,皆在其门。先生自负过高,目睹同门,少所许可。及试有司,以奇文见斥、弃举业,下帷稽古,涉猎群书。以此浪荡不羁,家业日落。先生益蹇傲佯狂,见人矫骇愕窒,如野鹿山鸡不可与接。家居无事,辄浩叹长吁,其一肚皮怨天尤人、磊砢不平之气,其性火上腾,妒河中决。其著作,文则韩非之《孤愤》①,赋则屈原之《离骚》。后作《史断》一书,眼前之人不足以供其唾骂,乃进而评骘千古,洗垢吹毛,寻其瘢痣,热唱冷嘲。 先生幼弟允恒,余女夫也。余常造其庐,先生见余至,必出其所著书以示余。皆残编断简,窜改涂抹,烟煤败黑,微有字形。余不能句。先生寻行觅字,为余诵之,嘠唶咨嗟,不以为疲也。庚戌夏季,病剧且革,呼其长公郎嘉绩至前,手授数卷,曰:“此吾遗文也,近世无知之者,留之后日,以待桓谭②。”言毕遂瞑。其友张岱曰:“先生著述盈笥。其所持论,皆出人意表。余独畏其舌锋犀利饮其毒者,无不折角③。如此异人,如此异才,求之天下,不能有二也。余尝谓先生位不偿德,命不酬才。王蓭州著《文人九命》,先生乃占其四:一贫困,二嫌忌,三偃蹇,四恶疾。特以先生侥幸,其余五命,皆所获免。寿登七十。先生子三,皆负轶才,自能名世。”余以此语下慰九原遂拂石铭之铭曰轩冕也而视如奴隶英雄也而轻若儿稚将相也而贱若狗彘余佩服先生(选自张岱《琅嬛文集》,有删改)【注】①韩非之《孤愤》:韩非子作《孤愤》,表达不容于时的愤慨之情。②桓谭: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家。③折角:指在争论中被人驳倒。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以此语下/慰九原遂拂石铭之/铭曰/轩冕也而视如奴隶/英雄也而轻若儿稚/将相也而贱若狗彘余/佩服先生/B.余以此语下慰九原/遂拂石铭之/铭曰轩冕也/而视如奴隶英雄也/而轻若儿稚/将相也而贱若狗彘余/佩服先生/C.余以此语下/慰九原遂拂石铭之/铭曰/轩冕也/而视如奴隶英雄也/而轻若儿稚/将相也而贱若狗彘/余佩服先生/D.余以此语下慰九原/遂拂石铭之/铭曰/轩冕也而视如奴隶/英雄也而轻若儿稚/将相也而贱若狗彘/余佩服先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野鹿山鸡不可与接”与“水光接天”(《赤壁赋》)两句中的“接”含义不同。B.“其性火上腾,妒河中决”与“我决起而飞”(《逍遥游》)两句中的“决”含义不同。C.“庚戌夏季”中的“庚戌”与“岁在癸丑”(《兰亭集序》)中的“癸丑”用法相同。D.“余尝谓先生位不偿德”与成语“如愿以偿”中的“偿”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宛委聪颖过人,但过于自负。周宛委在做越中名宿董公的门生时,对董公门下的众多杰出人才少有赞许。B.周宛委渴求知己。张岱常去周允恒家,帮周宛委改造房屋,而周宛委见到他,就会拿出自己写的书给他看。 C.周宛委言辞犀利。他的观点都出人意料,与他争辩的人,无不败北。张岱很佩服他,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天下无二。D.周宛委命途不济。张岱认为文人九种不好的命运中周宛委就占了四种,好在他的三个儿子都具有才能,能显名于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试有司,以奇文见斥,弃举业,下帷稽古,涉猎群书。以此浪荡不羁,家业日落。(2)手授数卷,曰:“此吾遗文也,近世无知之者,留之后日,以待桓谭。”言毕遂瞑。【答案】10.D11.D12.B13.(1)等到参加有关部门的考试,因为文章奇异被斥退,他放弃科举考试,闭门考察古代事迹,浏览各类书籍。因此浪荡不羁,家业日渐衰败。(2)亲手交付他几卷书,说:“这是我留下的文章,近世没有理解它们的人,留到以后,来等待像桓谭一样的人。”说完就合上了眼睛。【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用这番话慰藉九泉下的先生,于是在石碑上写下铭文。铭文为:“视达官贵人如奴隶,视英雄如小儿,视将相如狗与猪。我佩服先生。”“下慰九原”,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铭曰”之后是具体的内容,“曰”有总领的作用,之后要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接”:接近。句意:就像野鹿山鸡一样不能与他接近。/“接”:连接。句意:水光连着天际。两句中的“接”含义不同,正确。B.“决”:决口。句意:他的性情像火一样向上腾跃,妒忌像中间决口的河流。/“决”:急速的样子。句意:我猛然起飞。两句中的“决”含义不同,正确。C.“用法相同”正确,都是表干支纪年。D.“含义相同”错误。“偿”:匹配、抵偿。句意:我曾经说先生的地位不能匹配他的德行。/“偿”:满足。句意: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故选D。【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帮周宛委改造房屋”错误。文中“造其庐”的意思是“到他家里去”,“造”,是造访的意思。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见斥”,被斥退;“举业”,科举考试;“下帷”,闭门苦读;“稽”,考察。(2)“手”,亲手;“此吾遗文也”,判断句;“遗”,留下;“知”,理解;“瞑”,合上眼睛。参考译文:先生少年时就很聪慧,不同于一般孩子,十八岁做了董公的门生。董公是越地有名的老前辈,有弟子几百人,当时才智出众的人,都在他门下。先生过于自负,看着同门中人,很少有人能得到他的认可和赞许。等到参加有关部门的考试,因为文章奇异被斥退,他放弃科举考试,闭门考察古代事迹,浏览各类书籍。因此浪荡不羁,家业日渐衰败。先生却更加高傲佯狂,见到他人就做出惊惶得不敢出气的样子,就像野鹿山鸡一样不能与他接近。在家没有事情做,总是长叹不止,他一肚皮怨天尤人、抑郁不平之气。他的性情像火一样向上腾跃,妒忌像中间决口的河流。他的作品,文章就抒写像韩非子在《孤愤》中的愤慨之情,赋文就抒发像屈原在《离骚》中的忧愤之情。后来他写作《史断》一书,当世之人,不够供他唾骂,于是再进一步来评论古人,一意寻找他们的缺点,对他们冷嘲热讽。先生的小弟弟周允恒,是我女儿的丈夫,我常常到他的家里去,先生见我到来,一定拿出他写的书来给我看。都是残缺不全的书,上面多窜改涂抹之处,墨迹消退,字迹模糊不清。我不能读出完整的句子。先生在行间寻找字迹,为我诵读,时而呼喊,时而叹息,不感到疲惫。庚戌年夏季,他的病情严重并且危急,他叫大儿子周嘉绩到跟前,亲手交付他几卷书,说:“这是我留下的文章,近世没有理解它们的人,留到以后,来等待像桓谭一样的人。”说完就合上了眼睛。他的朋友张岱说:“先生写的作品装满书箱,他持有的观点,都出乎人们意料。我独独害怕他犀利的言辞,与他争辩的人,无不被他驳倒。这样不同寻常的人,在天下寻找,也不能找到第二位。我曾经说先生的地位不能匹配他的德行,命运不能使他的才华施展。王蓭州写文人有九种不好的命运,先生就占了其中四种,一是贫困,二是猜忌,三是困顿,四是重病。只是因为先生侥幸,其余五种命运,都得以避免,寿命达到七十。先生有儿子三人,都具有卓越的才能,自然能显名于世。”我用这番话慰藉九泉下的先生,于是在石碑上写下铭文。铭文为:“视达官贵人如奴隶,视英雄如小儿,视将相如狗与猪。我佩服先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戏题① 范成大许国无功浪著鞭②,天教饱识汉山川。酒边蛮舞花低帽,梦里胡笳雪没鞯③。收拾桑榆身老矣,追随萍梗意茫然。明朝重上归田奏,更放岷江万里船。【注】①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范成大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他与僚属游桂林佛子岩,当时画工季友直为其作《冰天》《桂海》二图。《冰天》绘范成大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北渡黄河时的情景,《桂海》绘范成大一行游览佛子岩道中的景象。诗人观画后,题下此诗。②浪:到处。著鞭:刘琨与范阳祖逐为友,闻逐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③鞯:马鞍下面的垫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欲扬先抑,诗人感慨自己虽未建立功勋,但却饱览了汉家山川。B.颔联是由画作引起的联想,南北两个时空交汇,照应首联的“饱识”。C.颈联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诗人在桑榆晚景中回忆萍梗浪迹的无奈。D.尾联表达愿望,承接上一联的“收拾桑榆”进一步点明“归田”的本旨。15.作者以“许国无功”为核心展开全诗,请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4.A15.①首联以“许国无功“领起全诗,写诗人感慨自己虽以身许国,却未能建立功勋,不过枉自驱驰南北而已,自嘲中含有事与愿违的无奈。②颔联紧承首联,分写南、北两幅图景,一个“梦”字写出诗人对北方故土的怀念,隐含着“许国无功”的感喟。③最后两联抒写身老倦游的思归之情,诗人感叹年纪老大、身世飘萍,不如放下一切,告老归田。在“身老矣”“意茫然“的喟叹中,含有“许国无功”的感愤。【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欲扬先抑,诗人感慨自己虽未建立功勋,但却饱览了汉家山川”错。首联并没有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诗人写自己虽以身许国,却徒劳无功,只落得南北奔波“饱识”山川的命运。表达了功业无成的感伤,并自嘲为是上天故意让他饱览山川。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以“许国无功”的惆怅和无奈为核心展开全诗: 首联“许国无功浪著鞭,天教饱识汉山川”中,“许国无功”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惆怅,“天教饱识汉山川”将不能报国的原因归结为上天故意让他饱览山川,是诗人的自我解嘲,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颔联“酒边蛮舞花低帽,梦里胡笳雪没鞯”虚写,回忆过往,诗人想起了北方人民的生活,想起了过去为国家建功立业,走遍山川在边境看蛮舞听胡笳的情形,表达了对昔日战斗生活的追怀,同时隐含着“许国无功”的感慨和悲凉。颈联“收拾桑榆身老矣,追随萍梗意茫然”,直面现实,诗人报国无门,年华逝去,身已垂老但仍然萍踪不定,体现了身老倦游的心理。尾联“明朝重上归田奏,更放岷江万里船”,虚写自己要向皇帝请求归隐,并进而设想自己从成都乘船归乡。表达了诗人因报国无门想归隐田园、放船眠江直下万里的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但其中也不乏对自身现状的无奈与悲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同样意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千里马的悲惨遭遇。(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的潇洒惬意。【答案】①.故不积跬步②.无以至千里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④.骈死于槽枥之间⑤.纵一苇之所如⑥.凌万顷之茫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跬、祗、辱、骈、槽枥、纵、凌、顷、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文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鲁迅先生说:“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的确,母语之美,美在意蕴。从《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经过五千年的沉淀,母语早已如高山般意蕴深沉、厚重博大。母语之美,美在音韵。“平、上、入、去”四声调形成轻重有序、①的抑扬之美,妙不可言。母语之美,美在字形。汉字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仍在被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其横竖撇捺、字形结构尽显“天生丽质”。 如今,“快餐式阅读”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兴起。但这种阅读方式带来的弊端也是②的,它会使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能力退化,乃至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母语教育应该从美出发,回到经典。引领儿童去追溯、去探寻、去领略经典母语中的文字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进而激发他们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培养他们对母语的认同感和丰富的语言感受力,最终实现学生母语素养以及核心的全面提升。只有回到经典,母语的火种才能③、生生不息。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四处画波浪线的词句使用的双引号,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答案】17.①错落有致②显而易见①薪尽火传18.第一处表示直接引用,第二处表示强调,第三处表示特殊含义,第四处表示特定称谓【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修饰“抑扬之美”,形容汉字的布局安排合理,可填“错落有致”。错落有致:形容事物布置安排得参差交错,富有情趣。②处,指出弊端明显,可填“显而易见”。显而易见:形容事情、道理非常明显,极容易看得清楚。①处,指母语的火种代代相传,可填“薪尽火传”。薪尽火传:柴虽燃尽,火种仍能留传。比喻思想体系、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一处,结合“鲁迅先生说”的语境可知,此处是鲁迅先生说的话,是直接引用;第二处,引号表示对四声调的强调指出;第三处,“天生丽质”原形容女子妩媚艳丽,此处形容汉字之美,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第四处,“快餐式阅读”是有对别于正餐式的经典阅读方式的形象称谓,属于特定称谓。(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气象学上,气温在35°C以上的天气被称为“高温天气”。在某段时间内,最高温度达到一定的 高度则须高温预警。高温预警信号分3级,①。黄色:连续三天最高气温将在35°C以上。橙色: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C以上。红色: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C以上。2022年7月13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部分区域甚至呈现深红色,代表②。热!热!热!堪称“劳模”的高温不仅白天“起”得早,晚上也不肯早“下班”——中国天气网制作的全国夜间火炉地图中,最热的长三角、川渝地区被形容为“昼蒸夜煮难喘息,降温神器全开启”。热浪不仅席卷中国,③。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同样迎来高温天气,不少国家气温均超过40°C。南亚最高气温突破49°C,英国甚至因高温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不少研究结果表明,极端天气的罪魁祸首是温室效应及其导致的全球变暖造成的,最近50年全球正以过去两千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变暖。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的不稳定性增加,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或将成为“新常态”。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②此地区气温已达40℃以上③而且肆虐全球20.①将“高温”比作“劳模”,赋之以人的动作情态,将一天内早,晚都处于高温状态,形象地称为“高温”起早贪黑地上下班。②生动有趣地说明高温天气的频繁和一天内高温待续时间之长。21.示例:不少研究结果表明,极端天气的罪魁祸首是温室效应及其导致的全球变暖,最近50年全球正以过去两千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高温预警信号分3级”“黄色……橙色……红色……”,推断①处是说“高温预警信号”分别为“黄色”“橙色”和“红色”,可以填入“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上文“红色: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C以上”“部分区域甚至呈现深红色”,推断②处是说“呈现深红色”代表该地区气温已经超过了40℃,可以填入“此地区气温已达40℃以上”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下文“热浪不仅席卷中国”“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同样迎来高温天气……全球变暖造成的”,推断③处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可以填入“而且肆虐全球”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划线句子中“堪称‘劳模’的高温”,把“高温”比作“劳模”,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高温”是本体,“劳模”是喻体,能引发人的想象,生动形象的描述了“高温”的强度和“高温”天气持续时间之长。划线句子中“不仅白天‘起’得早,晚上也不肯早‘下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高温”具有了人的情感和特征,生动、形象、具体地描述了“高温”从早到晚持续不断的特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以把“极端天气的罪魁祸首是温室效应及其导致的全球变暖造成的”改为“极端天气的罪魁祸首是温室效应及其导致的全球变暖”或“极端天气是温室效应及其导致的全球变暖造成的”;二、成分残缺,可以在“前所未有的”之后添加“速度”。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约翰·密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他20来岁时一度精神崩溃,变得麻木、低沉,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后来他努力改变自己,发现使自己重新变得幸福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关心他人,关心周遭世界。他说:“的确,幸福是一切行为规范的检验标准,以及生活的目的。但只有不把这个目的当作直接目标,它才能够实现。只有那些人会幸福——他们的心思都在自身幸福以外的事情上,在他人的幸福、人类的进步上,甚至在一些艺术追求上。他们不以这些为手段,而将其本身当作理想的目的。于是也顺便找到了自身的幸福。”密尔的这段见解有个名字,叫做“利己主义悖论”,即对个人幸福的执著追求,将干扰甚至妨碍幸福的实现。当我们完全沉迷于自我,沉迷在几英寸的手机屏幕小世界时——别以为那些短视频会带给你更广阔的世界,相反,那是一个靠着算法建立的时间牢笼——我们从来不会从中获得幸福。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利他而生利己,无我而成大我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因其不争,故其善胜;先贤有志“自利利他,胸怀天下”,因其利他,故得自利;今人竟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此赤裸裸,怎不令人汗颜?而我认为,想要利己,必先利他。利他精神,是美好教育的最美注脚,无我而成大我。我们身边,又有多少教师在践行着“利他”精神,从而成全了无上光荣的“大我”。他们就像一个个小太阳无私地照耀着学校的一师一生、一草一木:推开学生自己被撞牺牲的李芳,用49年的平凡呵护那感天动地的一瞬间;感动中国的张玉滚,铆在深山18载,陪伴了五百多山里娃的求学路……利他精神,是和谐社会的最重砝码,利他而生利己。马克思说过:“人们有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即便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若过分看重利益,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后都摆脱不了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权健公司恶意直销,百亿帝国一夜轰然倒塌;长生疫苗害国害民,上市公司一度被人人喊打……我常这样认为:邵逸夫之所以成为受人们尊敬的企业家之一,是因为他一生肯花百亿做慈善;比尔盖茨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是首富,而是因为他能“裸捐”。其实即便是普通企业家,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利他的公益活动,都能为自己企业的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正所谓:得人气者得财气,得民心者得市场。利他精神,是新型国际关系最好的润滑剂:利己者生,利他者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和平论坛”上指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中国维和部队刚果(金)扫雷不辱使命;中国的一带一路让沿线国家双向投资不断深化;中国的进博会助推经济全球……因为践行着自利利他精神,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又想起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至善若人,人善“利他”而后“利己”。或许这就是人类能够至今屹立而不倒的原因吧。破千山万水,寻世间奥秘。善良的人可能不是最厉害的,但他一定是以“利他之水,润己之心”的人,是能够洞察万物,胸怀天下的人。“利他”并不是牺牲自己,而是人世间最纯粹的“利己”。希望每个人都不要甘于现状,要为他人着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利己”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是哲学家约翰·密尔的一段经历;第二段是约翰·密尔的一段见解;第三段是对约翰·密尔的见解的进一步阐释,三段材料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如何才能真正获得幸福?而对于这一个问题,约 翰·密尔也以他的人生经历给出了答案:当我们想要靠利己获得幸福时,往往会事与愿违;但是当我们能懂得关心、帮助他人,关心这个世界,不再抱有那么强烈的利己功利主义时,我们反而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幸福。其实,这也是另一方式的利己。所以,写作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材料厘清“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并分析出怎样才是获得最终幸福的根本途径。其实,在这个人与人交流频繁、关系紧密的社会生活中,若心中只有自己而不顾及他人,最终也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而积极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往往最终也会让自己得益。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利他”本质上就是“利己”。因此,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里,我们当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情怀,多一点担当意识,积极为人。写作时,不论是事实论证还是道理论证,考生最好能够结合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思想实际,论说“利他”也是“利己”的道理,从事实和理论等方面论证观点。可以分析“利他”与“利己”的关系,也可以援引“利他”最终“利己”的例子,还可以从老子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角度进行分析,只要能体现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即可。立意:1.幸福是一种关心他人、关心周遭世界的能力。2.执着于追求所谓的个人幸福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3.只有心中装着更广阔的世界,才能带给我们更大的幸福。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03:45:02 页数:24
价格:¥3 大小:821.7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