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五)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年度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五)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1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在总体上呈衰落之势,文学批评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尽管有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但在当代文学批评的批评者看来,批评本身就出现了诸多“病症”,因此趋于“没落”的当代文学批评当然应该被“批评”。首先是对批评主体的批评。很多论者认为,在市场化潮流的浸染之下,批评家们在从事文学批评工作时失去了“初心”,商业化圈子化的文学批评层出不穷,批评家与作家结成阵营共谋“大业”的情形屡见不鲜。又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文学批评商业炒作之风盛行。如此一来,批评就丧失了本身的价值和应有的意义,而对文学阅读产生错误引导,破坏了整体的文学生态。甚至,文学批评“不仅丧失了应对社会和时代问题的能力,而且同时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和批判功能”。批评主体底线的失守直接导致了文学批评的衰落,如何回归、怎样重塑一种真正的批评主体,便成为当代文学批评中一个显在的问题。其次是对批评方法、观念的批评。21世纪以来,文学创作数量的激增与文学环境的剧变,文学批评的观念与方式在守“旧”与更“新”中不断增殖,同时也在批评家们各显神通的批评实践中产生了空前的分裂。这鲜明地体现在不同批评者对当代文学批评范式,方法的不满上,譬如有人就指斥大量的当代文学批评都是小说情节的复述,通过剧情梗概、主题分析等就构成了一篇文学批评。也有学者指出,当代文学批评普遍缺乏一种文学史视野,导致评判作品时“高帽子”乱飞,进退失据。更多的论者则认为,当代文学批评最大的问题是自我封闭与批评的不及物,主要表现为盲目套用西方理论,沉溺于文本内部分析,割裂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等——众所周知,这些弊端常被视为“学院派”批评的“专利”。无疑,上述对当代文学批评的批评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着诸多事实依据的,很多批评意见所指陈的当代批评的流弊与不足,也的确有理有据。但是,正像论者所指出的,“这些对当前批评现象的‘批评’均是合法的、讲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切中肯綮’的,但与那些批评当前文学创作的诸多言论类似,最后又都失效了---不断被生产,又不断被遗忘”。怎样经由批评改善文学批评,才是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看待、评判批评之批评,就显得极为重要。 实际上,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大部分人,自己就是批评家,批评家彼此之间的反对,抗议所揭示的,不只是当代文学批评本身的弊病,在根本上更是各自批评立场和观念的差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由海外汉学家顾彬的“垃圾说”所引发的关于如何评价当代文学的争论,在这次争论中,以陈晓明等为代表的批评家认为“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肖鹰等批评家则认为,“当下中国文学处于非常低谷状态——不应有的低谷”。对当代文学“唱盛”与“唱衰”之间,可以看出不同批评家的批评观念存在着多么巨大的分歧。在面对批评之批评的风潮之时,我们还常常有这样的疑想:到底有没有一种不被“批评”的完美批评?由此追问出发,如果只从批评本身来看的话,批评之批评所关涉的,除了批评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批评观念的分歧之外,更有不同批评类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之所以批评的类型能成为一个可供阐说的论题,是因为具体的批评之批评更倾向于从批评标准、批评立场、批评目的等宏观维度去评判当代文学批评,这使批评者们常常注意不到类型间的差异,反而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混乱。毫无疑问,以价值理念、伦理道德、思想立场等方面的总体性原则对当代文学批评进行批评当然极为必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少批评之批评因为在批评类型上的僭越,其实颇有隔靴搔痒之感。进一步而言,批评之批评需要有类型上的针对性,在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时候,除了“刮骨疗伤”之外,还应该区分清楚不同批评的类型指向与范式差异。这是因为,不同类型、范式的批评本身就有不同,以不相对应的方式进行批评之批评,难免会出现方枘圆凿的情况。在客观层面分清不同批评的特征与功能,才能对其做出恰如其分的“批评”,才能对文学批评的发展有所助益。(摘编自任杰《文学批评的类型指向与范式演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批评当代文学批评者的诸多“病症”导致文学批评在总体上呈现出衰落之势。B.打破商业化、圈子化的文学批评可以保证文学批评者自身的独立性和批判功能。C.缺乏一种文学史视野、盲目套用西方理论的现象可以说是“学院派”批评的标签。D.要维护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在客观层面分清不同批评的特征与功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从当代文学批评自身角度指出了当代文学批评趋于“没落”的原因。B.文章第三段采用事实论证,罗列了不同批评者对当代文学批评范式、方法不满的现象。C.文章列举“垃圾说”所引发的争论的例子来论述对当代文学批评的批评要有的放矢。D.文章结尾借用“刮骨疗伤”这一典故表明当代文学批评不容乐观的状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批评家与作家结成阵营共谋“大业”是批评主体底线失守的一种表现,要坚决反对。B.因为大部分批评当代文学批评的人本身是批评家。这使得批评之批评最后都失效了。 C.批评家们的批评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他们对当下中国文学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D.不同类型、范式的批评以不相对应的方式进行批评之批评容易导致批评的混乱。【答案】1.D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批评当代文学批评者的诸多’病症‘导致……”错误,原文为“21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在总体上呈衰落之势,文学批评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尽管有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但在当代文学批评的批评者看来,批评本身就出现了诸多‘病症’”,“导致文学批评在总体上呈现出衰落之势”的是“当代文学批评的诸多‘病症’”,而不是“批评当代文学批评者”。B.“可以保证”说法绝对,结合“批评主体底线的失守直接导致了文学批评的衰落”等内容可知,“商业化、圈子化的文学批评”只是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导致文学批评者自身的独立性和批判功能的丧失。C.“缺乏一种文学史视野……可以说是‘学院派’批评的标签”错误,原文有“当代文学批评普遍缺乏一种文学史视野”,可知“缺乏一种文学史视野”不是“学院派’批评的标签”。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来论述对当代文学批评的批评要有的放矢”错误,原文有“……在根本上更是各自批评立场和观念的差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由海外汉学家顾彬的‘垃圾说’所引发的关于如何评价当代文学的争论”,可知“文章列举‘垃圾说’所引发的争论的例子”是用来论述批评家彼此之间的反对、抗议在根本上是各自批评立场和观念的差异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强加因果。原文有“批评之批评所关涉的,除了批评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批评观念的分歧之外,更有不同批评类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可知“使得批评之批评最后都失效了”的是“各自批评立场和观念的差异”及“不同批评类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或人脸识别等,在验证主体身份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人脸识别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历经半个世纪,已成为计算机视觉和生物识别领域研究和应用热点之一。其技术原理,就是使用多种测量方法和技术扫描人脸,来识别或验证图像或视频中的主体身份。实用的人脸识别系统,通常由人脸检测、人脸对齐、人脸表征以及人脸匹配等模块构成。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高度依赖人工设计的识别特征与机器学习技术,近年来,更新后的人脸识别技术则主要利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取材于张蕴的有关文章)材料二:人脸识别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一,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在刑事侦查、监控系统、安全支付等领域。要实现人脸识别,大致分为四个模块:数据采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动态识别。人脸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利用摄像传感器进行拍照;另一种是高清摄像头摄像,然后对摄像形成的视频进行帧分析。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都是获取静态图像。图像分割,就是将一幅图像按某种策略分块割开。要确保对一幅图像的分割成功,首先要保证我们分割后的块之间属性无交叠,也就是说,在对图像分割之前,我们要预知分割后的各块具有鲜明的特征属性。由于等待分割的图像内容不同,导致要预知图像被分割后的每一块的特征属性鲜明度随之不同,从而使图像分割时的块区域选择发生变化,这就是图像分割中特征属性与块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由此可见图像分割技术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对人脸数据进行采集后,并不是简单地进行存储,而是要进行特征的提取以便于后续的识别。主要分为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它们都是通过对数据采集,进行模型训练,而后再对出现的人脸数据进行判断、预测和分类。人脸识别是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困难,主要是现实场景中不仅需要快速检索,同时还要求达到很高的分类准确率。未来可以考虑在人脸的局部和整体信息结合、多人脸特征融合、多分类器融合、人脸之间的相似性、3D人脸模型等方向上进行研究,提高人脸识别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取材于秦程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人脸识别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人脸识别技术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新兴的信息安全应用领域,人脸识别技术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可靠易用的身份鉴别手段,从而提升了整个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能,有效地遏止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同时,人脸识别技 术在传统的安防领域可以便捷地与原有技术实现紧密的结合。大大提升原有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安全性及易用性,拓展了原有系统的应用领域,从而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但人脸识别技术也存在一些难点:如人脸识别中的光照问题、姿态问题、表情问题等。(取材于李倩的相关文章)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脸识别技术多种测量方法和技术图像或视频中的主体身份B.人脸数据采集摄像传感器或高清摄像头静态图像C.图像分割技术某种策略块区域D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数据采集模型训练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物识别技术包括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验证主体身份方面。B.人脸识别技术处干不断更新中,抛弃了原来的依赖于人工设计的识别特征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始利用深度学习方法。C.图像分割技术中必须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这样才能确保对图像的分割成功。D.人脸识别技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怎样提高人脸识别的识别率等,这为该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课题和研究方向。6.影响人脸识别准确率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说明。【答案】4.C5.B6.①能否保证获得静态图像;②对图像进行分割前要预知分割后的各块具有鲜明的特征属性;③要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判读、预测、分类。【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成功分割”“块区域”说法不当,根据文中“要确保对一幅图像的分割成功,首先要保证我们分割后的块之间属性无交叠”可知,图像分割成块区域并不是成功分割。故选C。【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抛弃了……”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近年来更新后的人脸识别技术则主要利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可见,是“主要利用”,而不是“抛弃了”。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材料二中主要是对人脸识别过程的介绍,这些过程都会影响人脸识别的准确率,根据材料三可知,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存在一些难点,攻克这些难点有助于提高准确率。考生可以从这两则材料中可提炼概括出有关信息。(1)根据材料二“人脸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利用摄像传感器进行拍照;另一种是高清摄像头摄像,然后对摄像形成的视频进行帧分析。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都是获取静态图像”和材料三“还要求达到很高的分类准确率”可知,能否保证获得静态图像是影响人脸识别准确率的因素之一。(2)根据材料二中“要确保对一幅图像的分割成功,首先要保证我们分割后的块之间属性无交叠,也就是说,在对图像分割之前,我们要预知分割后的各块具有鲜明的特征属性”“图像分割技术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对图像特征属性的提取和图像区域的划分”可知,对图像进行分割前要预知分割后的各块具有鲜明的特征属性,这是影响人脸识别准确率的因素之二。(3)根据材料二中“通过对数据采集,进行模型训练,而后再对出现的人脸数据进行判断、预测和分类”和材料三中“人脸识别技术也存在一些难点:如人脸识别中的光照问题、姿态问题、表情问题等”分析,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判读、预测、分类,是影响人脸识别准确率的因素之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街沧桑徐贵祥小时候,我认为老街是一座城市,至少曾经是一座城市,再至少将来也会是一座城市。老街坐落在皖西中部丘陵的一个高台子上,基本上呈“F”形,三条大街构成了老街的全部。我姥姥家住在老街的中心,不偏不倚正好在下面那一短横和一竖的交界处。姥姥家的后面不是街区,往北是一个土坎,再往北是河湾,那便是老街的“郊区”了。河湾里有茂密的树林、摇曳的竹影,老街人生活的重要源泉--龙井也镶嵌在河湾中间。老街的路心铺着整齐的青色石板,这些青色石板不仅承载着生活的步履,也勾勒着老街的历史,有些石板上还镌刻着文字。街上住着卖油条的、刻私章的、轧棉花的、修收音机的、卖百货的,木匠、篾匠、铁匠、理发匠,染坊、油坊、米坊、豆腐坊,还有清末太监、下放干部,一应俱全。每到夏天,街上有叫卖鸡头米(芡实) 的,有拉京胡的,有说大鼓书的,倒也有声有色。大人们用龙井水沏一壶六安瓜片,摇着芭蕉扇,边品边聊,舒坦得像神仙。一年总有那么几次,要在东头学校的操场上挂起黑边白幕放电影,那就俨然是节日了。这样的好时光实在太少,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靠“打仗”充实文化生活。跟多数人的童年相似,我小时候酷爱“打仗”,特崇拜陶声奎。陶声奎是公社食堂炊事员陶大伯的儿子,比我们大好几岁,因而是我们“公社小孩”的司令。陶声奎率领我们“南征北战”,今天跟南头小孩交手,明天跟北头小孩比画,英勇无畏,所向无敌,每每遇到恶战,陶声奎总是身先士卒,冒着砖头泥块,领头羊一般左遮右挡,保护我们。许多年过去了,我已经遗忘了很多东西,而唯独对于老街的一草一木乃至门板和青石路面记忆犹新。现在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其实,老街是不是城市,或者说是否曾经是城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街提供的那一份独特的感觉,那叫卖声读书声、铁匠铺里的淬火声、篾匠铺里的裂竹声、胶底布鞋踏在青石街面上的橐橐声的混合,还有刚出炉的烧饼的香味、热豆腐的气息………这一切都似乎在显示,老街的日子是喧闹的,清贫而火热。老街的上空永远飘扬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飘扬着人的气息。我们终于跻身于城市的峡谷,久居闹市,几乎被钢筋水泥封闭了,脚不沾地,把我们和土地长久隔离。而回忆起阔别数年的故乡,一种异样的清凉便从遥远的故土扑面而来。今年5月,我回了一趟故乡,公干之余,排除了众多的干扰,坚决地去了一趟老街。尽管我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老街的破败还是触目惊心。自从参军之后,离开老街将近三十年了。三十年,这个世界上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天变大了,路变短了,树林变小了,河床变高了,青石板几乎被挖光了,那口长久萦绕我心头的龙井,几乎被浑浊的溪水淹没了。改革开放之后,老街的多数居民都跟随镇政府迁往西边,一条通衢大道两边真的生长出一座新型的城镇,老街便被抛弃了。在“F”街下面那条短横的顶端,一条老狗傲然昂首,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似乎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给我来一个下马威。老狗再老,也老不过我,它哪里知道,它现在盘踞的位置,乃是我当年“打游击”的根据地,那时候我比它威风多了。我为老狗而感动,它是留守老街的不多的动物之一。终于找到了龙井,然而此时的龙井面目全非,全然没有我当年记忆里清冽幽深的感觉,水面与河沟平齐,分不清楚是河水还是井水。顺着井壁,水面上浮着厚厚的青苔,上面居然还有青蛙打坐。我被这个意外打击得心灰意冷,正在失落,不远处茅屋里走出来一位估计已逾七旬的老人问我们:“你们是哪里来的?”大约是看这老汉年纪大,介绍徐贵祥他很难知道,而我父亲在这里当过公社书记,几乎家喻户晓,所以陪我同行的表弟任家杰先把我父亲的大名抬出来。岂料老汉眼一瞪说,徐彦选我怎么不认识?他不是徐贵祥的爸吗?知道徐贵祥吗?在北京,作家。任家杰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他是作家?老汉说,你门缝里看人啊?我天天看电视,只要有徐贵祥的消息,我一准能看见。《弹道无痕》《历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开》……老汉如数家珍,末了还得意地向我们冷笑一声:知道吗?徐贵祥就是吃了这 口龙井的水才出息的,听说他要回来修这口井。说真的,那一瞬间,我真有点受宠若惊。荒草土坯屋内,黑白电视机前,一个孤独的看井人,一个年迈的村夫俗汉,居然有如此浓郁的乡情,居然有如此强烈的荣誉心。我是他自豪的资本,他是我精神的盟友。为了这个因为我而自豪的老汉,我也应该写出好的作品——我们负起责任的理由,往往就是这么简单。站在井边,我沉默了很久。直到我们快要离开,老汉才似乎想起了什么,揉揉眼睛,把目光定定地落在我的脸止,嘴巴蠕动着说,未尝,未尝你就是……我说我是徐贵祥,谢谢你老人家。老汉神情一变,赶紧张罗烧水,要让我们喝一杯龙井茶。离开老街之后,我突然想,其实这么多年来,我想寻找的并不是城市,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城市遍地都是,而且越来越多,大同小异,但是我心中的老街只有一个,尽管在三十年后面目全非。但是三十年前的老街在我的心中是不死的,那绿荫婆娑、人气旺盛的古色古香的记忆,那宽阔的河面和清澈的溪流,那永远像少女的眼睛一样明亮的月光,正是我心灵的家园啊!(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要在东头学校的操场上挂起黑边白幕放电影,那就俨然是节日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生活的单调。B.文用“厚厚的青苔”“居然还有青蛙打坐”对“井壁”做了整体描述,烘托出“老街”的安详与宁静。C.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事情、抒发情感,将读者引入情境,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便于“我”情感的抒发。D.文章叙写了老街的“过去”与“现在”,在“过去”与“现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突出文章主旨。8.作者为什么说“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9.文章叙写回老街时,在“老人”身上花费不少笔墨,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案】7.B8.①小时候,我”希望老街是一座城布,长大后发现城市遍地都是,而且大同小异。②老街有着我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③老街“在我的心中是不死”的,是“我心灵的家园”,因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9.①从内容上看,通过叙写“老人”,衬托“老街”凋零。②从结构上看,通过叙写“老人”,引出下文“我”对“老街”的情感抒发。③从主题上看,通过叙写“老人”,突出“我”与“老街”之间的深厚情感。【解析】【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烘托出‘老街’的安详与宁静”错误,应是凄凉、落寞。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城市遍地都是,而且越来越多,大同小异,但是我心中的老街只有一个”,“我”希望老街是一座城市,长大后发现城市遍地都是,而且大同小异,但“我”心目中老街只有一个。“许多年过去了,我已经遗忘了很多东西,而唯独对于老街的一草一木乃至门板和青石路面记忆犹新。现在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其实,老街是不是城市,或者说是否曾经是城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街提供的那一份独特的感觉,那叫卖声、读书声、铁匠铺里的淬火声、篾匠铺里的裂竹声、胶底布鞋踏在青石街面上的橐橐声的混合,还有刚出炉的烧饼的香味、热豆腐的气息……”“徐贵祥就是吃了这口龙井的水才出息的,听说他要回来修这口井”,老街有着“我”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老街很多环境、场所见证了“我”的成长。“但是三十年前的老街在我的心中是不死的,那绿荫婆娑、人气旺盛的古色古香的记忆,那宽阔的河面和清澈的溪流,那永远像少女的眼睛一样明亮的月光,正是我心灵的家园啊!”,老街生活气息浸润了“我”的心灵,给“我”精神上的滋养,是“我心灵的家园”,因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内容方面,“我被这个意外打击得心灰意冷,正在失落,不远处茅屋里走出来一位估计已逾七旬的老人”,“七旬的老人”的出现,更衬托了“老街”的凋零。结构方面,“徐彦选我怎么不认识?他不是徐贵祥的爸吗?知道徐贵祥吗?在北京,作家。……知道吗?徐贵祥就是吃了这口龙井的水才出息的,听说他要回来修这口井”,老人的言谈更加加深了“我”的乡情,从而引出下文“我”对“老街”的情感抒发。主题方面,“直到我们快要离开,老汉才似乎想起了什么,揉揉眼睛,把目光定定地落在我的脸止,嘴巴蠕动着说,未尝,未尝你就是……我说我是徐贵祥,谢谢你老人家”“老汉神情一变,赶紧张罗烧水,要让我们喝一杯龙井茶”“离开老街之后,我突然想,其实这么多年来,我想寻找的并不是城市,而我永远需要的是老街。……我心中的老街只有一个……正是我心灵的家园啊”,文章通过叙写“老人”,突出“我”与“老街”之间的深厚情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特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当也。”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时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致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节选自《说苑·至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B.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C.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D.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与“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两句中“举”字含义相同。B.“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受”字含义不相同。 C.“幸赦臣之过”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过”字含义不相同。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夫被自己举荐的韩献子杀了,赵宣子对此并没有发怒,反而非常高兴,认为自己举荐得当。B.咎犯公私分明,不计私怨,向晋文公举荐了自己的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C.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违犯了国法,管理的刑狱官员将这个人拘押了,但听说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又释放了他。D.楚国令尹子文将宗族中违犯了国法的族人杀了,都城里的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内心对子文公正的赞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2)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答案】10.A11.C12.D13.(1)赵宣子请大夫饮酒,酒过三巡,他说:“你们应该祝贺我。”(2)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句意:我身居高位,应做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那我也不能超越国法之外。现在我的族人犯法很明显,如果让刑狱官迎合我的心意而释放了他,这就使我不公正的心,明显地暴露在国人面前。依据语法结构,“而”是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句中第一个“而”领起后文“吾不能免之于法”,表示转折,前面应断开,排除CD;“甚明”应修饰“犯法”,表程度。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言知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举”都是“推举、举荐”之意。句意:奉行公事推举贤能不排弃仇敌/后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B.第一个“受”是“接受”,第二个“受”通“授”,是“传授”。句意:如果举荐不当,一定会受到处罚/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C.“两句中‘过’字含义不相同”解释错误,“过”两个都是“过错”。句意:多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就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D.“楚国令尹子文将宗族中违犯了国法的族人杀了”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意思是“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觞”,宴请;“爵”,名词做动词,喝酒;“二三子”,你们。(2)“以”,因;“子”,你;“其”,表示祈使语气,还是;“去”,离开;“顾”,回头。参考译文:那做臣子的公正表现在:处理国事不经营私人的利益,身在君主之门就不计较财利,在国法面前不袒护亲戚,奉行公事推举贤能不排弃仇敌,用忠诚来事奉君主,用仁德来使民众得利,用宽容的品德来推行自己的措施,用不结朋党的办法来实行自己的主张,伊尹、吕尚就是这样的人。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说:“韩献子为人不结朋党,治理众人有条不紊,面对死亡毫不畏惧。”晋侯就让韩献子做了中军尉。在河曲的战斗中,赵宣子的车驾冲撞了队伍的行列,韩献子杀了他的车夫。人们都说:“韩献子这次死定了,他的主子早上提拔了他,到晚上就杀了主子的车夫,谁能容忍这样的事呢?”战斗结束后,赵宣子请大夫饮酒,酒过三巡,他说:“你们应该祝贺我。”那些大夫说:“不知道该祝贺什么。”赵宣子说:“我曾向君王举荐韩献子,如果举荐不当,一定会受到处罚。这次我的车驾乱了次序,韩献子杀了我的车夫,可算是不结朋党了,这证明我的举荐是正确的。”晋文公向咎犯问道:“谁人可以派去做西河的郡守?”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回答说:“国君问的是可以做西河郡守的人,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虞子羔拜见咎犯并感激说:“多承您赦免了我的过错,向君王推荐了我,使我能做西河郡守。”咎犯说:“我举荐你,是为了公事;我怨恨你,是因为私事。我不能因为私事而损害公理,你还是赶快离开吧,再回头我就要用箭射杀你了!”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违犯了国法的人,管理刑狱的官员拘押了他,但听说他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又释放了他。子文召见刑狱官并责备他说:“ 我身居高位,应做士民的表率,士民有了怨恨,那我也不能超越国法之外。现在我的族人犯法很明显,如果让刑狱官迎合我的心意而释放了他,这就使我不公正的心,明显地暴露在国人面前。执掌一国的权柄,却以私心闻名,与其让我活着不按原则办事,不如让我去死。”于是他便送他的族人到管理刑狱的官员那里,并说:“不惩处这人,我将去死。”管理刑狱的官员害怕了,于是对他的族人执法施刑。楚成王知道了这件事,来不及穿上鞋就赶到子文的家中,说:“我太年轻,任命刑狱官用人失当,违背了先生的心愿。”于是楚成王罢黜了管理刑狱的官员使子文地位更尊崇,让他管理王室内部事务,都城的人知道这件事后说:“像令尹这样的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担心什么?”于是互相传唱:“子文的族人,违犯国法章程,刑狱官放了他,子文不答应。顾恤百姓的怨恨,多么正直公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莫笑云端树,初如润底针。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的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B.颔联诗人采用比喻手法,将艰苦的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要积极进取,要耗尽心血去争取科举的成功。D.这首诗平易直白,通俗易懂,显示出了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一番真情。15.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C15.颈联说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并非生来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它们刚开始时都是娇嫩的幼苗。诗人以“涧底针”变成“云端树”做比,勉励刘朝英及人们,只有不懈奋斗,才能由“涧底针”成为“云端树”。【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诗人希望刘朝英要积极进取,要耗尽心血去争取科举的成功”错误,尾联意思是“不能为了科第的等次,而耗费了半生的心血”。故选C。【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莫笑云端树,初如润底针”,是说“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刚开始时就像深涧里的针一样渺小,不可轻视嘲笑”。诗人用“涧底针”变成“云端树”做比,寓意着学习的过程是积少成多的,应逐步积累而成。鼓励刘朝英和学子们要踏实求学,持之以恒,才能由“涧底针”成为“云端树”,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借助设问突出被贬之地的偏僻荒凉,表现苦闷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2)在《师说》中,韩愈认为要以能者为师,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高明,因为“_______,_________”。(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直接表明作者置身于小石潭悲凄寒凉的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其间旦暮闻何物②.杜鹃啼血猿哀鸣③.闻道有先后④.术业有专攻⑤.凄神寒骨⑥.悄怆幽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暮、猿、凄、幽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2%。2020年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时间和频次增多,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日益高发、低龄化、重度化,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①。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破除认识误区。据相关研究,若是用眼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假性近视,及时去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介入,视力是有可能恢复的!如果真性近视已经发生,则需要通过配戴眼镜,手术等方式进行矫正,但这只能起到延缓、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无法达到彻底恢复或治愈的效果。现实中,一些机构和商家瞄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推出号称恢复视力、治愈近视的产品和服务,严重误导儿童青少年及家长。不仅如此,不恰当矫正近视还可能②。中国消费者协会重申近视不可治愈,旨在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认识,引导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切实增强辨别能力,走出认识误区、科学防范近视。就 此,有关部门应继续③地宣传爱眼护眼常识,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发挥作用,严厉打击虚假违法近视防控广告、产品、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关于近视防控的正确认知。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长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①迫在眉睫(刻不容缓)②适得其反③不遗余力18.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日益呈现高发、低龄化、重度化的趋势。19.示例:配戴眼镜、手术等方式对直性近视的矫正能起到延缓、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而无法彻底恢复或治愈。【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上文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各种加重现象,此处应强调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紧迫性,应填“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刻不容缓:时间一点都不容许耽搁。形容形势紧迫,必须立即行动。第二处,不恰当矫正近视不仅没有好处,还可能带来更坏的效果,可填“适得其反”。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第三处,此处强调有关部门要尽可能地拿出时间和精力宣传知识,可填“不遗余力”。不遗余力: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不保留。【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呈现日益”应为“日益呈现”。成分残缺。“呈现”后缺对应的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趋势”。【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确定句子主干:配戴眼镜,手术等方式起到作用而无法彻底恢复或治愈。然后把剩下的语句作为修饰语,“如果真性近视已经发生”可以转换为表对象的状语:“对直性近视的矫正”;“延缓、控制近视度数增长”作“作用”的定语。最后整合为:配戴眼镜、手术等方式对直性近视的矫正能起到延缓、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而无法彻底恢复或治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然而,就是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大陆上,①。这一科学发现,也再次警示了微塑料污染的扩散和风险。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颗粒的统称,微塑料作为看不见的污染,正在地球的各个角落蔓延。随着各种研究的深入,②。比如,在水域环境中,微塑料会威胁水生生物。还会与环境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使得微塑料的生态环境风险变得更为复杂。微塑料对人类的危害,更是难以估量。比如,微塑料进入人体细胞后,可能会破坏细胞活性。从而在血管中沉积,在器官细胞膜上附着,甚至能够穿过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系统,紊乱生殖功能。然而,③,所以,尽管这些年来微塑料污染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并未引起大众的足够警惕,相关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反应也比较迟钝,导致微塑料污染蔓延,难以得到强有力的遏制。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条宣传语,提醒人们警惕微塑料污染。要求语言流畅,不超过20个字。【答案】20.①居然也出现了微塑料的身影②微塑料的危害也逐渐浮出水面③由于微塑料污染看不见21.示例:微塑料虽“微”,但危害不“微”【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也再次警示了微塑料污染的扩散和风险”可知,填入内容应是在南极发现微塑料,再联系“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可知,在南极发现微塑料出乎人们的意料,可以用副词“居然”来表现对这一发现的惊讶之情。据此可以填入“居然也出现了微塑料的身影”。第二空,从后文“在水域环境中,微塑料会威胁水生生物。还会与环境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发生相互作用”可知,这些是微塑料的危害,据此可知,填入内容与微塑料的危害有关。再联系前文“随着各种研究的深入”可知,这些危害是逐渐显现的。据此可以填入“微塑料的危害也逐渐浮出水面”。第三空,从前文“微塑料作为看不见的污染”可知,微塑料的危害不容易为大众所知。而后文“所以”这一连词可知,填入句子应和后文形成因果关系,应由表示原因的连词连接。故可以填入“由于微塑料污染看不见”。【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实用性宣传语或标语的写作能力。对于宣传语的写作,首先要明确宣传语的特点,语言要精练,生动形象。本题主要讲了微塑料的危害,但 微塑料作为看不见的污染,其危害很容易为一般大众所忽视。所以在拟写宣传语时要突出其危害的特殊性——看不见,也就是其“微”。所以,拟出的宣传语要强调微塑料虽然微小,但其危害却并不微小,而是很大。据此可以拟出:微塑料虽“微”,但伤害不“微”。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物理常识和生活经验的小伙伴,都应该非常清楚地知道油和水虽然都是液体,但是它们是完全不可能相融的,无论如何油都会浮在水面上。然而,2022年在《筑梦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二课》节目中进行的水油分离实验却颠覆了许多人的这一常识。在地面上很难相融的水和油,在太空中,它们却很容易地相融。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常识”为舟,“反常”为帆茫茫大地,水油难融,此为常识;浩瀚宇宙,水油交融,颠覆常识。由此可见,常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同时亦可改变。因此,时代青年要以“常识”为舟,奠定生活基础;以“反常”为帆,促进创新发展。常识凝练生活智慧,指引人生道路。肖伯纳曾说:“常识是本能,有足够的常识便是天才。”常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同黑夜之中的一盏明灯指引人们,如同风雨之中的一座房屋庇护人们,如同汪洋之中的一叶扁舟承载人们。因此,生活之中,应该以“常识”为舟,奠定生活的基础。荀子遵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学习常识,踏实努力,奋力积累,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而方仲永违背了“受于人”的成长常识,最终泯然众人;郭橐驼遵守“植木之性”的常识,使得树木“硕茂”;而郭萍违背常识,提出“熟蛋返生孵小鸡”的荒谬言论,引人嘲笑。由此可见,“常识是人类的守护神”,常识是凝聚人类经验的知识火花,守护人类在困难中勇毅前行;违反常识,只会徒增笑果。因此,时代青年要学习常识,学习前人经验,继承前人成果,奠定人生成长的基础。常识是一定环境下的真知灼见,是具有限制性的真理。沃尔特·白哲特曾说:“我们不会把常识僵化并使它变成信条。”因此,面对常识,要以“反常”为帆,以“反常”的精神关注常识的适用环境,质疑常识的合理性,并勇于思考、创新实践,进而突破常识,使得常识“常新”。布鲁诺以“反常”的质疑精神审视当时的“常识”——“地心说”的合理性,虽以身殉道,但传扬科学精神;伽利略以“反常”精神为帆,大胆质疑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虽屡遭人们嘲笑,但科学实践,推翻常识;爱因斯坦以“反常”精神为帆,注意到牛顿万有引力其存在一定环境之中,思考环境之外的时空运行规律—— 狭义相对论,颠覆世人关于时空的底层逻辑。正是这些敢于以“反常”精神审视世界的人们,使得常识“常新”,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学习常识,可以站在巨人肩膀,借鉴前人经验,奠定生活经验;审视常识,可以创新思维,颠覆前人观点,促进常识“常新”。因此,既要以学习常识为舟,又要以审视常识为帆。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的时期,时代青年,要学习常识,以常识为舟,奠定生活、学习的基础;要质疑审视,以“反常”为帆,推动常识常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本题引导考生理性思辨“常识”与“改变常识”之间的关系。常识是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常识是基础,是前提,不能丢,不可轻易违背。然而常识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为“常”。有时,因为时代和社会的限制,一些常识是错误的,后来经过新的认知,得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常识。当然,一些公认的符合科学的常识,也会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在不断更新中,在旧常识基础上有新突破,形成“新常识”。材料中就凸显了环境的改变颠覆了水和油很难相融的常识,其实除了环境的改变外,科技的发展、思想的进步等等都有可能颠覆一些常识。写作时,首先可以指出“常识”的定义,说明在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应该遵守常识,服从规律办事。这是因为常识的背后常常蕴含着不断总结归纳出的人生道理和科学规律。就比如,因为人们知道出行要遵循节气,所以才会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万里”,又比如人们知道建筑要遵循合理的布局,所以我们才会发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同时,再依据材料,说明“常识”是根据人们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但时代在不断地变化,科技也在不断发展,或许是因为有一些我们过去不能发现的科学现象被发现,或许是因为我们有了一些新发现,或创造了某些新条件,由此得出结论:原有的常识也有可能被突破,从而让我们发现了“新常识”。对此,还可以用天宫课堂的其他一些现象作为论据帮助论证。最后,还可针对我们应当如何运用“新常识”来使论证更为合理:无论怎么反常和突破,首先必须尊重科学常识,不能脱离客观实际。立意:1.常识坚持创新才能“常新”。2.勇于突破。不要囿于“常识”。3.解放思想,破除禁锢。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03:20:02 页数:19
价格:¥3 大小:62.8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