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杭州市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考试结束前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典型传播是媒体通过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去反映、倡导某种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样式。在以往,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榜样示范、政策宣传、凝聚社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历史功绩不可抹杀;如今,发生了巨大变迁的社会无疑仍然需要极具感召力、代表时代精神内核的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在现时的社会整合功能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一方面,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现时社会还是一个同质化程度相当高的社会,“典型的认识与实践功能仍然是有效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越是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来引导,典型人物报道可以用新闻的手法在某一社会层面提供多种不同的典型形象,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摘编自麦尚文《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材料二:媒介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演化的过程。从历史发展来看,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曾先后以报纸、电影、电视剧为载体,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形式对于焦裕禄形象建构的侧重点有所差异。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大众媒介再现历史、建构历史的过程,而在信息社会中,大众媒介对历史的再现无疑是建构人们集体记忆的一种重要机制。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不同的媒介形象事实上在建构着不同的集体记忆。因此,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实际上涉及媒介建构和集体记忆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我们知道,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媒体作为政党和政府的喉舌,首先就承载着政治宣传、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中国的焦裕禄是共产党员干部的模范代表,对焦裕禄这一模范人物形象的建构事 实上正是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而,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的、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我们对过去的回忆总是受到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的影响,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再到20世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上映,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因此,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的电视剧《焦裕禄》所建构的焦裕禄形象及相应的集体记忆又是如何与当下的现实语境相契合的呢?细细究之,也不难发现其内在关联。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电视剧《焦裕禄》将另一种人生哲学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当时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电视剧《焦裕禄》通过诸多细节讲述了作为党员干部的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他在寒冷的冬夜给偏远的公社送去棉衣,他亲力亲为给老百姓解决买煤的问题……通过对历史细节进行影像还原,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综上所述,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表征的不仅仅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变化,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摘编自蔡骐、曹慧丹《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与发展》)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有关“典型传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本质上还是当时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一种折射。 B.在过去,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样式,典型传播产生了巨大的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C.电影《焦裕禄》中的媒介形象的出现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迷失在物质享受中的社会需求。D.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同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转型速度快,因此典型传播的存在是很必要的。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集体记忆既指涉过去,又把过去和现在相连接,它的建构必然会与当时的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B.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而这种大众媒介在进行媒介生产活动的同时,总会受制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力量。C.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这成为电影《焦裕禄》重构焦裕禄形象的重要原因。D.电视剧《焦裕禄》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了改善“官与民”之间关系疏离的现状。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焦裕禄的媒介形象如果始终以某一种媒介为载体进行建构,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B.当今社会仍然需要精神楷模,而典型传播恰好能契合这种需要,因此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典型传播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C.焦裕禄这一媒体形象的集体记忆关联着文化的、社会的因素,并将现在与过去、未来相连接。D.在新的时代,如果重拍以焦裕禄为主角的电影,他的媒介形象应该还会有新变化。4.国家剧院将排演一出有关焦裕禄的话剧,重塑焦裕禄的媒介形象,结合材料,你觉得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借鉴?5.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电影《焦裕禄》和电视剧《焦裕禄》都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但三部作品中这一主题的内涵和立足点并不一样。请结合材料二和教材进行简析。【答案】1.C2.C3.D4.①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表达情感诉求的渠道;②要有一个鲜明的精神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③要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对如何解决当下的问题作出回应。5.①《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立足于“为党员”,侧重焦裕禄在各种困难环境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人们在艰难时期坚持奋斗的精神。②电影《焦裕禄》立足于“为官”,侧重在焦裕禄作为官员的严于律己和廉洁奉公,警醒的是当时的官僚和腐败现象。③电视剧《焦裕禄》立足于“为人”,侧重在他作为普通人的人生哲学:节俭、朴素、任劳任怨、心系百姓,警醒的是一些人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人们迷失在物质享受中的社会需求”错误,原文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步入正轨,社会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对应的是官员腐败,官与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必然会滋生”错误,原文为“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没有说“必然会滋生”,选项表述绝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就不会出现侧重点的差异”错误。结合“回到不同时期的具体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社会语境对焦裕禄媒介形象建构的制约作用”“从新闻报道到电影再到电视……抑或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镜像折射。透过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变迁,我们所观照的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脉络”等分析,媒介载体的变化只是表象,焦裕禄的媒介形象,是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折射,随着时代的发展,侧重点肯定会出现差异的。B.“因此”错误,原文有“就当下而言,和谐社会的建设迫切需要这方面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期盼,通过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建构,能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以集体记忆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社会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可见选项内容不具有因果关系。C.“并将现在与过去、未来相连接”错误,原文为“集体记忆是经由文化、社会的因素联结起来的‘想象的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它虽然是关于过去的概念,但并不仅仅指涉过去,它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桥梁”,不连接未来。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2段中的“社会问题越多,结构越是复杂,转型速度越快……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乃至情感诉求的渠道”分析,这表明,将来再拍有关焦裕禄的影视作品,焦裕禄的形象要传达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念,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参照和表达情感诉求的渠道。结合材料二第2段“一方面,媒介形象建构是由大众媒介来主导的生产性活动”“焦裕禄媒介形象的建构必然要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等分析,焦裕禄的形象塑造要结合时代的需要,要有一个鲜明的精神主题,并与主流意识形态紧密结合。 结合材料二第2段中的“在每个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必然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尤其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相呼应。对焦裕禄集体记忆的建构,事实上也是从现实社会语境出发,通过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的一种表现”分析,焦裕禄的形象塑造要从时代出发,结合当前现实社会的特点,提炼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来回应当下。【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结合“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一方面整个社会的阶级意识、革命色彩还很浓厚;另一方面,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以典型报道的形式将焦裕禄突出建构为‘困境中的英雄’和‘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及课本中“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等内容,通讯侧重表现焦裕禄在各种困难环境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人们在艰难时期的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结合“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电影着重建构了焦裕禄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正是意在通过这一集体记忆来重新拉近人民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关系”分析,电影侧重表现焦裕禄的作为官员的严于律己和廉洁奉公,这是从为官方面来表现的,针对当时的“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疏离”现象,意在警醒当时的官僚和腐败现象。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浪潮如今正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领地却多有荒芜”“剧中,焦裕禄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可以说,他对信仰的坚持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当下物欲社会所最缺乏的一种精神力量”“焦裕禄形象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剧中得以凸显,而这种精神无疑是对当下党员干部的一次心灵洗礼”等分析,通过“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衣裳,奔波于泥土地中”表现人物的节俭、朴素、任劳任怨等。电视剧《焦裕禄》立足于“为人”,结合当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分析,意在警醒的是一些人无节制的物质享受。(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哈拉哈河(节选)李青松向西向西向西。偏北偏北偏北。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哈拉哈河。哈拉哈,不是哈哈哈。哈拉哈——蒙古语,屏障之意。哈拉哈河的河水坚韧、寡言、无畏,能清除一 切阻塞它的东西。即便是岩石,即便是倒木,即便是泥沙。在阿尔山林区,哈拉哈河有两条,地上一条,地下一条。地上的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清澈平缓,鱼翔浅底。地下的,是我们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神秘莫测,沉默不语。它布局巧妙,层次分明。那些蓄水的湖泊,比如达尔滨湖、杜鹃湖、仙鹤湖、鹿鸣湖、天池、乌苏浪子湖也是哈拉哈河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久旱不涸,久雨不溢。地上河的河水突然上涨和下降,都是地下河的暗劲儿呈现的异象。河对岸的森林一望无际,森林固定着两岸的山体。阻止任性的沟壑随意改变方向,防止浅根的植被剥离山体。森林也在不断地修复残破的地表,缝缀撕裂的生态,拼接断折的筋骨。森林里充满生命的律动。松鼠是森林里的精灵。它那漂亮的尾巴飘飘然,轻巧灵活,光亮闪闪,妩媚动人。它脚爪尖细,行动迅疾,身影转瞬即逝。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根倒木到另一根倒木,从一个树洞到另一个树洞。它一刻也停不下来,挖着,啃着,咬着,嚼着,总是在折腾。它是快乐幸福的。松鼠本性惧水,但哈拉哈河两岸的松鼠泅水本领超强。从此岸到彼岸,抑或从彼岸到此岸,松鼠就抱着一块桦树皮跳进河里,用尾巴当桨,左右!左右!左右!顷刻间就划到对岸。有风的日子,它就御风而渡。尾巴直立水面上,分明就是风帆呀,挺着挺着挺着,一摆一摆一摆,甚是有趣。哪里河段宽,哪里河段窄,哪里河段水流急,哪里河段水流缓,松鼠清清楚楚。三九严寒,滴水成冰,北方的河流皆封冻了。而哈拉哈河的阿尔山河段,不但不结冰,河面上还浮生着腾腾的热气。很多野猪、狍子跑来取暖。这一段不冻河长四十里。因了这条河,阿尔山的冬天则是另一番景象了。突然,一声炮响炸碎了哈拉哈河的幻境。1939年5月至9月间,在哈拉哈河畔诺门罕曾经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也称“诺门罕战役”。在七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苏联军队与日本军队的近千辆坦克和装甲车相互厮杀,炮声隆隆,火光冲天,烟尘弥漫。苏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改变了当时的世界局势。而其惨烈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凶猛的炮声一停,河面上漂浮的,除了人的尸体,尽是鱼,有哲罗鱼、鲤鱼、鲢鱼、华子鱼等。战争摧毁了人性,也摧毁了河流里的生命。治愈创伤的唯有时间。治愈了自然,也就恢复了自然。1949年冬天,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刚刚解放,国家急需木材进行经济建设,阿尔山林务分局成立。一声令下:开发林区。采伐队开进苏呼河施业区,以沟为作业点建立了采伐铺。据当时伐木人邓林生回忆,每个采伐铺有一名队长,一名记账员,一名检尺员,数十名采伐工。伐木工具是快马子锯,伐木作业时两人对坐拉,嚓——!嚓——!嚓——!嚓——!锯末子从锯口吐出来,弥漫着木脂的香味。随着一声:“顺山倒啦——!”轰的一声巨响,大树就躺在了地上。锯掉梢头,锯掉枝权,锯掉疤痢节子,就是通直可用的木材了。河岸上选平坦的场地,作为楞场,把造好的木材,集中到这里归楞,准备流送,通过苏呼河进入哈拉哈河流,送到阿尔山林务分局伊尔施贮木场。再经 过检尺、打码、编号、造册,这些木材就成了国家计划供应的物资了。在伊尔施经统一调配,装上汽车和火车运往全国各地。有数据记载,阿尔山林务分局新中国成立初期流送木材产量是——1950年,28130立方米;1951年,2900立方米;1952年,30810立方米;1953年,3100立方米。“在森林里,最可靠的东西只有斧子和锯。”——这是早年间,阿尔山林区流传的一句话。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砍伐之后,斧子和锯也靠不住了。光荣消歇。哈拉哈河沉默不语。也许,沉默也是一种忧伤。若干年前,阿尔山林区就告别了伐木时代,进入了全面禁伐时期。伐木人变成了种树人和护林人。哈拉哈河似乎有话要说。然而,它没有说。黎明睁开了眼睛。在无奈和困惑中,林区人开始认真而理智地审视自己既熟悉又陌生的森林了。不应把森林看成是木材制造厂,而应视为土地、植物和动物的融合,是持久的生命共同体。它是河流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源泉。人类在反思自身与森林的关系中,不断调整着自身对森林的认识和行为。春去春又来。正是凭借美的力量,灵魂得以存活,并且生生不息。林区大禁伐后,寂静取代了喧嚣。而那些能量积蓄已久的根,在哈拉哈河的滋润下睁开新绿的眼睛,并用力拱出地面,占据着一方属于自己的空间。哈拉哈河上起雾了。渐渐地,雾吞噬了森林。然而,终究还是森林吞噬了雾。哈拉哈河向西奔流。向西向西向西。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比起自然来,人类的风风雨雨、功过是非,不过是哈拉哈河里的几朵浪花而已。也许,文明是可以取代的,然而,自然是永远不可征服的。哈拉哈河,向西向西向西,在阿尔山林区三角山北部流出国境,进入蒙古国,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流入贝尔湖,歇口气,稳稳神,流出,继续向北,最后经乌尔逊河,汇入达赉湖。至此,才算画上了句号。这是一条多么有归属意识的河呀——流出去,是为了流回来。是的,它居然义无反顾地流回来了。有多少河,滚滚滔滔,一去不返啊!哈拉哈河,承载着时间和传奇,奔流不息。(发表于《人民文学》2020年第5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对松鼠的描写具体生动,写出了松鼠的轻巧灵活,体现了“森林里的精灵”的特点,同时也是“森林里充满生命的律动”的代表。B.哈拉哈河能做到“久旱不涸,久雨不溢”,一则因为有地上地下两条河,二则因为分布有众多蓄水湖泊。 C.“七平方公里的战场”写战场之小,“近千辆坦克和装甲车相互厮杀”写战争之激烈,表达了本文反战的思想主题。D.文中写伐木作业的语段,拉锯、流送、检尺、打码、编号、造册,写出了伐木过程的井然有序。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按时间顺序写“诺门罕战役”和“林区伐木”,既是写哈拉哈河的人类活动史,其实也是写这条河流的生态变化史。B.文中多处使用数字,如“四十里”“近千辆”“一名”“数十名”“28130立方米”等,都给读者带来震撼的效果。C.“一声令下:开发林区”独立成段,既表明当时国家建设对木材的急需程度,也暗示林区生态将遭到破坏。D.文章开头和结尾用到几个完全相同的句子,既写出了哈拉哈河的流向特点,也使文章结构具有前后照应之美。8.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深层意蕴。9.有评论家读了本文,说感受到“一次现象级的语言魅力的冲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之美的。【答案】6.C7.B8.①“雾吞噬了森林”象征人类行为对森林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②“然而,终究还是森林吞噬了雾”指禁伐后,森林最终会慢慢恢复,自然有自我修复的本领,人类只能对自然造成短暂的影响,自然是永远不可征服的。9.①用词上,“向西向西向西。偏北偏北偏北。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或者“挺着挺着挺着,一摆一摆一摆”),反复和叠字交替运用,加深句势的张力,使语言产生动态的美感,也写出哈拉哈河特殊流向(或者松鼠灵动的形象)。②句式上,多用短句,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③手法上,大量拟人的运用,如“哈拉哈河的河水坚韧、寡言、无畏”“哈拉哈河沉默不语”“流入贝尔湖,歇口气,稳稳神,流出”“它居然义无反顾地流回来了,生动写出了哈拉哈河面对各种打击时坚忍的特点,写出了它在流动中的从容与坚持。④风格上,口语化的特点,如“哪里河段宽,哪里河段窄……”,“哈拉哈河依然在流,哈拉哈河依然是哈拉哈河,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似与人拉家常的口语,注重文字的质朴明快,营造出亲切活泼的氛围。(或者拟声词的使用,如“嚓!嚓!嚓!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锯木头的声响,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解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表达了本文反战的思想主题”错误,依据“森林也在不断地修复残破的地表,缝缀撕裂的生态,拼接断折的筋骨。森林里充满生命的律动”“人类在反思自身与森林的关系中,不断调整着自身对森林的认识和行为”“比起自然来,人类的风风雨雨、功过是非,不过是哈拉哈河里的几朵浪花而已。也许,文明是可以取代的,然而,自然是永远不可征服的”等可知本文的思想主题不在于对战争的认识,而是关注自然界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平稳关系。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都给读者带来震撼的效果”错误,其中“一名”“数十名”并不具备这一效果。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依据“一声令下:开发林区。……数十名采伐工”“伐木工具是快马子锯,伐木作业时两人对坐拉,嚓——!嚓——!嚓——!嚓——!锯末子从锯口吐出来,弥漫着木脂的香味”“哈拉哈河沉默不语。也许,沉默也是一种忧伤”等可知“雾吞噬了森林”象征人类的大量砍伐行为对森林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②依据“阿尔山林区就告别了伐木时代,进入了全面禁伐时期。伐木人变成了种树人和护林人”“不应把森林看成是木材制造厂,而应视为土地、植物和动物的融合,是持久的生命共同体。它是河流的源泉,也是生命的源泉。……而那些能量积蓄已久的根,在哈拉哈河的滋润下睁开新绿的眼睛,并用力拱出地面,占据着一方属于自己的空间”等可知“然而,终究还是森林吞噬了雾”指禁伐后,森林最终会慢慢恢复,自然有自我修复的本领,人类只能对自然造成短暂的影响,自然是永远不可征服的。【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本语言艺术艺术的能力。①用词上,哈拉哈河“向西向西向西。偏北偏北偏北。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突出了哈拉哈河的特征,也写出哈拉哈河特殊流向;松鼠“左右!左右!左右!”“挺着挺着挺着,一摆一摆一摆”,突出了松鼠的特征,表现灵动的形象。这些反复和叠字交替运用,突出哈拉哈河和松鼠的特征,起到强调作用,加深句势的张力,使语言产生动态的美感。②句式上,依据“久旱不涸,久雨不溢”“它那漂亮的尾巴飘飘然,轻巧灵活,光亮闪闪,妩媚动人”“挖着,啃着,咬着,嚼着,总是在折腾”“每个采伐铺有一名队长,一名记账员,一名检尺员,数十名采伐工”“进入蒙古国,拐拐拐,向北向北向北,偏西偏西偏西,流入贝尔湖,歇口气,稳稳神,流 出,继续向北,最后经乌尔逊河,汇入达赉湖”等可知文章多用短句,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③手法上,依据“哈拉哈河的河水坚韧、寡言、无畏”“哈拉哈河沉默不语”“哈拉哈河似乎有话要说。然而,它没有说”“流入贝尔湖,歇口气,稳稳神,流出”“它居然义无反顾地流回来了”,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哈拉哈河比做人,运用“坚韧、寡言、无畏”“沉默不语”“有话要说”“歇口气,稳稳神”“义无反顾”等词生动写出了哈拉哈河面对各种打击时坚忍的特点,写出了它在流动中的从容与坚持。④风格上,依据“哪里河段宽,哪里河段窄,哪里河段水流急,哪里河段水流缓,松鼠清清楚楚”,“哈拉哈河依然在流,哈拉哈河依然是哈拉哈河,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歇口气,稳稳神”等可知文章运用了似与人拉家常的口语,注重文字的质朴明快,营造出亲切活泼的氛围。依据“嚓——!嚓——!嚓——!嚓——!”可知文章拟声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锯木头的声响,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大学》)材料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节选自《大学》)材料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节选自《中庸》)【注】①谦:通“慊”,满足。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小人A闲居B为不善C无所D不至E见君子F而后厌然G掩其不善H而著其善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虑”,指思虑,与《五石之瓠》中“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游乎江湖”中的“虑”字意义相同。B.“格物”,格,至也;物,犹事也。指通过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探究,开启智慧。清末亦称呼自然科学为“格物”。C.“人之视己”中“之”的义项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D.“肺肝”比喻内心,如《新唐书·袁滋传》中“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谓可见肺肝”的“肝肺”也是这个意思。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三纲”构成一个由己及人、由“小我”到“大我”的完整体系,层层递进。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为政以德的施政主张。B.“八条目”,被称为“内圣外王”,是实现“三纲领”的步骤和过程,有先后本末之分。囊括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善其身”与“济天下”两个基本的人生面向,其中“治平”具有根本的重要性。C.“诚者”是天道属性,是由圣人来体现,但文章强调并非圣人之道,而是后天人为的努力。只要愿意付出成倍的努力,便能以勤补拙,进而获得成功。D.《中庸》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证方法,使得文章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到小的条件关系,或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都可以剖析深刻,逻辑严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14.结合材料,用自己语言概括如何才能达到修身之“诚”。【答案】10.CEG11.A12.C13.(1)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2)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14.①要学会致知格物。②要追求慎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③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小人”为主语,“闲居”为状语,“不善”意为不好的事情,作“为”的宾语,所以“小人闲居”和“为不善”之间不可断开,应在C处断开;“无所不至”是宾语前置句,“所”是“至”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即E处;“见君子而后厌然”和“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小人见到君子时的两种表现,即G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意义相同”错误,“虑”:思虑,考虑/通“摅”,用绳结缀。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怎么不用绳结缀把它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B.说法正确。C.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句意:别人看你。/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D.说法正确。句意:就像能看见你的内心一样清楚。/性格宽厚平易,与他交往的人,都自称可见其内心。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但文章强调并非圣人之道”说法有误。原文“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体现的正是圣人之道,并没有完全否定这一面。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道”,宗旨;第一个“明”,形容词作动词,弘扬;“止”,达到。(2)“果”,果真;“能”,能够达到;“虽”,即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中提到“诚”的部分主要是“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此可归纳出:要学会致知格物。 材料二中提到“诚”的部分主要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由此可归纳出:要追求慎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材料三中提到“诚”的部分主要是“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由此可归纳出: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材料二: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材料三: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有未学之事,必须学会,学不会决不放下;有未问之事,必须问明白,问而未知,决不放下;有未思之理,必须思而彻悟,思不彻悟,决不放下;有未辨之义,必须辨明,辨不明,决不放下;有未力行之事,必须切实奉行,行不切实,决不放下。别人一次就能做好的事情, 只要自己肯做上百次也一定能做好;别人要十次能做好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上千次一定也能做好。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唐】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一句照应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两个“月出”,写出月亮逐渐升高的过程,月光铺泻,引出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B.第二句“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这座西北重镇气派和风光,而后半句突出胡人能歌善舞,多半会弹琵琶,这句诗歌写出月光下的凉州城歌舞繁华的景象。C.第三第四句写故人久别重逢,诗人通过“肠堪断”的琵琶,“萧萧”之“风”,“漫漫”之“夜”,渲染哀婉感伤的氛围,突出故人相聚的不易。D.第五句“花门楼前见秋草”,突出时光迅速,又到了秋草黄的季节,但一个“岂”字表达诗人豪迈的胸襟,隐含着想要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16.岑参,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起来,体现盛唐气象。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诗中的“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分别体现在哪里。【答案】15.C16.边塞生活情调:①弯弯的月亮照耀着边塞之地凉州,是边塞风光。②十万人家多半会弹奏琵琶,有浓郁的边地情调。③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边塞环境。强烈的时代气息:①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有盛唐的气魄。②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以及昌盛时代的自豪感。③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渲染哀婉感伤的氛围,突出故人相聚的不易”错误,“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渲染苍劲壮阔的气氛,以琵琶助兴,突出故人相聚的珍惜。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发掘作品时代特色的能力。“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起笔从眼前所见之景写起,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月牙;月亮逐渐升高,清冷的月光照着凉州城,“挂”在城头,有边塞景象。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风萧萧兮夜漫漫”,“萧萧”形容风声很大,边塞多风,地之空旷再加上呼呼的大风,可见边塞典型的特色。“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是盛唐诗人的精神特质。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十二章》中表明知识分子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士不可以不弘毅④.任重而道远 ⑤.自伐者无功⑥.自矜者不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焉”“弘毅”“伐”“矜”。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从1947年到2021年,顺着时间线打开《见笑集》,仿佛①着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史。已然远去的黄永玉先生化作满天星斗中的一颗,遥遥为后人们讲述着别样的记忆和感悟。越了解黄永玉其人其作,越敬佩其维持生命鲜活的能力。清醒地②世间百态,又难得糊涂。由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容的一种——深情给予在乎的人,认真献给值得的生活。绝不背着包袱过日子,摔倒了,记得爬起来义无反顾、大步向前。也许真正像样的人生并非平安喜乐、顺遂无虞,而是既能一个猛子扎进生活的深海里面对未知的幽微,控制本能的恐惧,也能笑着潜出水面来,挥挥手展示顺道摘取的收获,恰如黄永玉先生,举重若轻。斯人已逝,长久地安睡了。他烟花般璀璨的生命虽然终结,但明亮的智慧还将继续在我们心头闪烁。愿抬头仰望星空时,我们也能拥有前辈们以诗意化解苦难和伤痛的力量。18.下列语句和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修辞不相同的一项()A.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B.做好疫情“加试题”,答好发展“必答题”,唯有绷紧弦、加把劲、同心干,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才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C.他们的心飞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D.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19.请选择下列两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画线的①和②处,并说明原因。浏览、阅览①处填(),因为②处填(),因为【答案】18.C19.浏览;简单快速地大致地看阅览;观赏,看出内涵【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语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把生活比喻成“深海”。A.是比喻,把长征比喻成“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B.是比喻,把疫情比喻成“加试题”,把发展比喻成“必答题”;C.是比拟,说心“飞向……”,把心当做鸟儿一类能飞翔的东西来写;D.是比喻,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比喻成“武器”。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浏览:大略地看,快速地简单看一下。阅览:观看、观赏。①处搭配“从1947年到2021年”“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史”,侧重简单快速地大致地看,因此填“浏览”;②处搭配“清醒”“世间百态”,侧重观赏,看出内涵,因此填“阅览”。20.请以“从容”开头,模仿例句,另选两个人物进行仿写,要求语意连贯,形象生动,句式基本一致。例句:从容是黄永玉认真对待值得的生活,绝不背着包袱过日子,即便摔倒也即刻爬起,大步向前;从容是()从容是()【答案】示例:余秀华坦然面对身体缺陷,不被流言蜚语击倒,即便摇摇晃晃来到人间,也能以诗歌为拐杖,自渡于生命的漫漫迷津。曾国藩清醒看待赫赫战功,不被名利裹挟,即便出将入相封侯拜爵,也能洞若观火认清局势,自采湘军自检羽翼而赢得信任。烛之武接受平凡命运,不自怨自艾,不自暴自弃,即便年逾古稀,也能临危受命,凭三寸不烂之舌,救国于危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时要以“从容”开头,选择黄永玉之外的两个人物来写,句式要求基本一致。“从容”是指人处事不慌张、很镇定、舒缓悠闲的样子。从例句来看,主要是体现黄永玉面对生活困境不苟且退缩,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选择的人物也应有这样的境遇与品格,如选嵇康,苏轼,陶渊明,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袁隆平,屠呦呦等均可。 仿写内容要符合人物经历,体现人物选择和性格,落实“从容”的内涵;句式保持基本一致,如“从容是……,……,即便……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随着①,“量化自我”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健康和运动领域,而是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娱乐、时间管理、学习教育、购物消费等场景中。从身体、行为,到心理、情绪、社会关系,人的各种维度都正在被智能手机量化。手机应用会推送月度、年度报告,②:某段时间内听过多少歌,看过几本书、几部电影,和几个人成功匹配,和某位好友互动多少次,打车多少公里,买过几件衣服……在大数据时代,获取数据、量化自我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那么,③?历史学家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在《万物皆可测量》一书中,追溯“用数字说话”的历史节点,是人类“测量癖”的起源。他试图讨论量化思维是如何兴起于晚期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西欧发生的从“定性认知”到“定量认知”的划时代转变,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商业实践和官僚制度成为可能。这一心态革命奠定了今天世界的底层逻辑,我们有必要回到过去深入了解这段历史。21.下列选项和画线句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B.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缴”计划的彻底破产。C.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D.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D22.①智能手机发展;②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量化数据呈现;③人类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热衷于量化?【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测量癖”的引号是特定称谓。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由“随着”可知,这里需要填背景,或者条件;由“人的各种维度都正在被智能手机量化。手机应用会推送……”可见背景是智能手机的发展,可填:智能手机发展;②由冒号可知,此处为后文的总领句;由后文“某段时间内听过多少歌,看过几本书、几部电影,和几个人成功匹配,和某位好友互动多少次,打车多少公里,买过几件衣服……”可知,我们的所有举动都会被手机记录,用数据呈现出来,可填: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有量化数据呈现;③由问号可知,此处是个问题;前文谈的是人类“量化”的问题,由后文“追溯‘用数字说话’的历史节点,是人类‘测量癖’的起源”可知此处在探讨:人类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热衷于量化?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慎独则心安。——曾国藩大道不孤,众行致远。——习近平综合上述语句与文言阅读材料二相关内容,你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则名言构成。第一则为曾国藩的名言,“慎独则心安”意味着在独处时,能够自我反省和审视,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稳。第二则为习近平的名言,“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则是强调在追求远大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团结众人,共同前行。两则材料看似相对,但实际上这里面包含有“个体与集体”、“自我修养与共同进步”等话题,因此我们写作的时候,可以由这些方面展开,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一则名言,主要针对自身修养而言,强调人在个人修养方面要加强;第二则名言则强调,在集体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重要性。这二者并不矛盾,加强个人修养并不是说就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了;而在集体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加强个人修养。而大凡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是既加强自身修 养,又不忘与集体共同进步,或者是为集体作贡献等。在写作方面,作文的开头可以引述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既加强个人修养,又要与集体共同进步。正文部分要围绕主题进行论述,文章主体可以先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然后再把二者结合起来,从思辨的角度展开分析。最后结尾部分则要总结全文,呼应主题,并提出自己的期望或建议。立意:1.慎独与众行兼顾。2.既修个人品德,又与集体进步。3.提升个人品德,又不忽视与集体进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8 01:30: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1.6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