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天水一中高一级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段中检测语文试题命题:高一语文组(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下,不管是从诗人队伍的规模、诗歌创作和阅读的数量,还是诗歌朗诵、诗歌分享等各类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方面考察,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好在,在融媒体时代,我们正在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最为有效的途径和速度凝聚共识。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融媒体是实现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的传播规律和精神实质遥相呼应。融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在客观上已经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让其变得更加便捷和准确。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把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需要反复试错、迂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在传统传播媒介下,诗歌经典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是选本、批评和文学史著作。在融媒体阶段,诗歌经典化的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效率也大大提高。首先,融媒体诗歌选本的覆盖面远远大于纸质的出版物,编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意见,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其次,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互联网出版率先打破的是批评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文学作品传播流程,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诗歌批评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最后,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可以丰富文学史著素材,颠覆性地提高了作品的检索性,使文学史著在诗歌经典化过程中的主张更加具有说服性。总之,融媒体时代,诗歌经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传统手段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使得我们同时代人能够更好地辨别出那些优秀的诗作。(摘编自金石开《融媒体和新诗共识的可能性》) 材料二:在融媒体时代,诗人们要掌握互联网传播的技巧,更要了解传播媒介的变化对创作的影响,发出与这个时代精神气质相吻合的声音,这样融媒体才能真正地助长诗歌事业。首先,我们应该回到一个常识,诗歌的生命在读者那里。诗人创作了诗歌,但是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并通过读者的传播与阅读,进入读者的词汇库中,形成大众的文化基因,诗歌的生命才真正形成。应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反对把读者称为“他们”、自娱自乐、故弄玄虚的小众化、圈子化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作为文学的“先锋队”,应该建立起诗歌与读者之间畅通无阻的关系,“让人民成为滋养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让诗歌成为照亮人民心灵的艺术火炬”。虽然诗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阐述性”,但是那些“表达复杂世界的复杂语言”在经专业工作者处理之后仍然让人不明就里的文字不是诗歌。当然,诗歌的大众化并不是要诗人在创作中放弃写作的难度,一味地写“口水诗”。当我们回顾诗歌史中的经典之作,会很容易看到,大多数情况下,“有难度的写作”与“群众喜闻乐见”并不冲突。即使是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普通读者在专业解读的帮助下,依然能够读出其中的美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诗歌阅读能力。我们虽然可以对读者进行适当的诗歌鉴赏方面的专业训练,但大众的口味从来不是某条单一途径能够塑造的。也就是说,读者的审美标准来自现实生活,诗歌要反过来追寻现实生活的诗意。更何况,当我们谈论读者时,并不是特指那些没有经过任何文字训练的人,而是包括诗人、评论家、出版家、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在内的所有人。其次,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诗人应该是时代重大变化的推进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间里过着二手生活、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诗人几乎毫无例外地诞生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的拳拳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活生产当中,然后才成为诗人。在推进新时代建设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诗人如何以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表达出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融媒体建设,关注新时代的媒介特点,深入思索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格局与方向等问题,从而推动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发挥社会作用的新时代诗歌创作,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摘编自《融媒体与诗歌的生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下,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B.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深刻影响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实现了诗歌经典化。C.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D.诗人在新时代应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新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融媒体在大面积体现读者审美趣味和引导读者对诗歌进行严肃的评价上具有重大作用。B.网络诗歌的繁荣证实了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传播规律和精神的呼应。C.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D.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说明以诗人为职业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A.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B.古罗马奥维德:“诗歌能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传。”C.司马迁:“以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D.宋代惠洪:“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4.融媒体是如何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5.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大众化”的文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诗人如何实现诗歌的“大众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村医薛培政“这小子,出息了哈,小时候,我还救过你一命哩。”耄耋之年的先生对我说这话时,正拄着拐杖走在通往村卫生室的路上。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的先生,轻抚胡须,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人也不糊涂,每回看见我,总是微微一笑,顺口喊出名字后,仍忘不了提及救我之事,流露出些许成就感。听他说的次数多了,我便去找爷爷求证。“呃,真有的事儿,你一岁半出麻疹,那烧发得邪乎,眼看没救了──”上了岁数的爷爷,对好些事儿记不清了,但对这事心里却明镜儿似的,竟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我顿觉先生那瘦小的身影高大起来。上过省医科大学的先生,早年在县医院当大夫。20世纪50年代末,县里派人支援老区,先生被抽调其中。来前谈话说下到乡级医院,先生见到乡卫生院刘院长后,就急着要求分配工作。刘院长说:“不急,等吃罢晚饭再谈工作。”晚饭就安排在卫生院机关食堂,刘院长破例让炊事员炖了一只老母鸡,喝的是当地产的纯粮酒。酒至微醺,刘院长叹口气说:“近千口人的茹冈村,自从老村医去世后,半年多了没医生,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让人心焦啊!”那时血气方刚的先生听得真切,那股冲劲儿借着酒劲儿就上来 了,一口唾沫一个钉地请求道:“那我就去茹冈村吧!”茹冈村人听说县里派来了医生,犹如久旱的庄稼遇到了甘霖,纷纷涌向村头迎接。等把人接到后,大伙儿而面相觑,都愣住了:“咦──咋会派来个白面书生,咱这鸡不下蛋的穷地方,会留住这细皮嫩肉的小先生?”老支书颔首道:“嗯──俺看这孩子行,可不能怠慢了。”说罢,他连夜带人把支部办公用房腾出来,做了村卫生室。打那后,先生就成了全科医生。头疼脑热发烧的、腹胀腹痛拉肚子的、皮肤过敏起疙瘩的、打破头碰破脸割破手的,随时会来寻医求诊,包扎治疗,先生就没了固定的工作时间。这边正吃饭,那边病人呻吟着上门了,先生把饭碗一放,就着手诊治起来;半夜睡得正香,外面的门被擂得山响,来人急火火地喊叫:“先生──俺娘病得厉害嘞!”先生一骨碌爬起来,背起暗红色药箱就走,等到把病人安顿好,回到住处已是鸡叫时分了。到了冬春感冒多发季节,先生的案桌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面对孩子哭、婆娘叫,搅成一锅粥的乱象,先生依然不疾不徐接诊治疗。那一次,老庆家的娃儿连日高烧不退,先生弯腰为其作检查时,冷不防被哭闹不止的孩子吐了一身,闹得老庆两口子好不尴尬,先生却像没事人似的找块布擦了擦后,便又坐堂开药方了。日子久了,村里婆娘们就议论:“这先生性子咋恁好咧,从来就没见他动过脾气。”老羊倌疙瘩爷七十岁患上抑郁症,整日茶饭不思,时而发痴,时而叹息。家人要送医,他死活不肯,说要等死哩。先生登门出诊,他躲进内屋关紧门窗。等费尽周折见了面,一番望闻问切后,先生绝口不提治病的事,竟说些小时候放羊时的糗事。说到羊,疙瘩爷脸上有光了,话也多起来。先生见机下方子后,嘱他按时服药。半个月后,疙瘩爷便轻松地赶着羊群上山了。先生案桌前悬挂的那幅烙画上有一个硕大的“德”字,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先生说做医生须有悲天悯人、普济众生之心。一个暴雪封门的深夜,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的二柱子,喝农药寻了短见。家人发现送医时,他已奄奄一息,值班医生不接收,就劝转送乡卫生院。望着没膝的茫茫大雪,家人哭爹喊娘跪地求救。闻讯赶来的先生,脚未站稳,就气喘吁吁地命道:“快将人抬进屋,救命要紧!”值班医生拽拽先生的袖子,满是忧虑地劝道:“老师,要三思啊,若是人救不过来,被赖上可就麻烦了!”一向和蔼的先生发怒了:“人命关天,顾不了那么多,有事我担着!”等二柱子脱险,先生累得虚脱在地。多年过去,这样的事,先生也记不清有多少回了。常听人说,先生这辈子就吃了心眼实的亏。假若当初不下来,在县医院早就成专家了,或许当上了局长院长。先生却不以为然地说:“大夫就是治病教人,专家不专家,就那么回事。再说也不是每个专家都能当局长、院长,就是当了局长、院长,也不见得老来会有俺这身板。俺虽老了,却行动自如,还能坐诊看病,咋能不满足哩?”说这话时,老人一脸平和。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气方刚的先生在听了刘院长介绍的茹冈村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后,当即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B.茹冈村人见到县里派来的医生是一个细皮嫩肉的白面书生后,心里充满对先生能否留下的疑惑。C.喝农药寻短见的二柱子奄奄一息之际,先生不听劝告,毫不犹豫地救治二柱子,挽救了他生命。D.先生在农村干了一辈子的村医,他虽然对成为领导并不太过于热衷,但心里又难免有些许遗憾。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小说运用外貌描写来展现先生形象,让读者见其貌、知其人。B.“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小说转述爷爷的话,侧面叙写先生对“我“的救命之恩。C.小说中“无论多晚,只要有病人,立即出诊”“不嫌弃小孩吐自己一身”等细节描写,塑造了村医的光辉形象。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写,叙写了作者的亲历故事,以及其同村人的经历,“我”的讲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村医的形象特点。9.读者评论薛培政的小小说“接地气”,请结合这篇小说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手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 曰:“谨奉教。”(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10.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对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酒酣A以往B高渐离C击筑D荆轲和E而歌F于市中H相乐也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目:瞪视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称:合适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去:前往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过:拜访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2)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14.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16.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衬托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芣苢》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采摘者采摘完毕,带着芣苢准备离开的场景。(3)根据曹操《短歌行》补全下列空格: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_____①_____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_____②_____。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_____③_____,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件套”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永远地睡着了”,这饱含情感的文字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之间的深厚情谊。B.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C.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D.学习《促织》《变形记》,要深刻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___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_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_____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群群快递小哥,每天做着将包裹交到用户手上的小事,却织就了年逾400亿件的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每天都在与仪器、数据打交道,却是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创造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整”的骄人成绩;海岛边境,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每天都重复走着巡边、巡岛的路,却是在尽忠职守地守卫近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天水一中高一级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段中检测语文试题命题:高一语文组审核:邹小兰(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当下,不管是从诗人队伍的规模、诗歌创作和阅读的数量,还是诗歌朗诵、诗歌分享等各类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方面考察,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好在,在融媒体时代,我们正在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最为有效的途径和速度凝聚共识。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融媒体是实现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的传播规律和精神实质遥相呼应。融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在客观上已经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让其变得更加便捷和准确。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把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需要反复试错、迂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在传统传播媒介下,诗歌经典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是选本、批评和文学史著作。在融媒体阶段,诗歌经典化的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效率也大大提高。首先,融媒体诗歌选本的覆盖面远远大于纸质的出版物,编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意见,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其次,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互联网出版率先打破的是批评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文学作品传播流程,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诗歌批评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最后,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可以丰富文学史著素材,颠覆性地提高了作品的检索性,使文学史著在诗歌经典化过程中的主张更加具有说服性。总之,融媒体时代,诗歌经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传统手段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使得我们同时代人能够更好地辨别出那些优秀的诗作。(摘编自金石开《融媒体和新诗共识的可能性》) 材料二:在融媒体时代,诗人们要掌握互联网传播的技巧,更要了解传播媒介的变化对创作的影响,发出与这个时代精神气质相吻合的声音,这样融媒体才能真正地助长诗歌事业。首先,我们应该回到一个常识,诗歌的生命在读者那里。诗人创作了诗歌,但是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并通过读者的传播与阅读,进入读者的词汇库中,形成大众的文化基因,诗歌的生命才真正形成。应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反对把读者称为“他们”、自娱自乐、故弄玄虚的小众化、圈子化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作为文学的“先锋队”,应该建立起诗歌与读者之间畅通无阻的关系,“让人民成为滋养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让诗歌成为照亮人民心灵的艺术火炬”。虽然诗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阐述性”,但是那些“表达复杂世界的复杂语言”在经专业工作者处理之后仍然让人不明就里的文字不是诗歌。当然,诗歌的大众化并不是要诗人在创作中放弃写作的难度,一味地写“口水诗”。当我们回顾诗歌史中的经典之作,会很容易看到,大多数情况下,“有难度的写作”与“群众喜闻乐见”并不冲突。即使是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普通读者在专业解读的帮助下,依然能够读出其中的美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诗歌阅读能力。我们虽然可以对读者进行适当的诗歌鉴赏方面的专业训练,但大众的口味从来不是某条单一途径能够塑造的。也就是说,读者的审美标准来自现实生活,诗歌要反过来追寻现实生活的诗意。更何况,当我们谈论读者时,并不是特指那些没有经过任何文字训练的人,而是包括诗人、评论家、出版家、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在内的所有人。其次,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诗人应该是时代重大变化的推进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间里过着二手生活、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诗人几乎毫无例外地诞生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的拳拳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活生产当中,然后才成为诗人。在推进新时代建设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诗人如何以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表达出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融媒体建设,关注新时代的媒介特点,深入思索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格局与方向等问题,从而推动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发挥社会作用的新时代诗歌创作,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摘编自《融媒体与诗歌的生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下,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B.在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深刻影响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实现了诗歌经典化。C.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D.诗人在新时代应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新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融媒体在大面积体现读者审美趣味和引导读者对诗歌进行严肃的评价上具有重大作用。B.网络诗歌的繁荣证实了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传播规律和精神的呼应。C.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D.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说明以诗人为职业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A.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B.古罗马奥维德:“诗歌能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传。”C.司马迁:“以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D.宋代惠洪:“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4.融媒体是如何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5.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大众化”的文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诗人如何实现诗歌的“大众化”。【答案】1.D2.C3.D4.①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使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②融媒体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③融媒体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①诗人应该具备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在观念上进行革新;②诗人应该投身到新时代社会生活中,吸取写作的源头活水;③诗人要努力挖掘生活的诗意,满足大众对艺术的追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错。材料一第一段“不管是……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可看出对新诗评价的反差是一种现象,诗歌的回暖到来与对新诗评价的反差没有直接关系;B.“融媒体……实现了诗歌经典化”错。材料一第二段“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融媒体是实现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可看出融媒体只是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 C.“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错。材料二第三段“即使是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普通读者在专业解读的帮助下,依然能够读出其中的美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诗歌阅读能力”,可看出是在专业解读帮助下读出美感,且需要读者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错。材料二第三段“诗歌的大众化并不是要诗人在创作中放弃写作的难度,一味地写‘口水诗’。当我们回顾诗歌史中的经典之作,会很容易看到,大多数情况下,‘有难度的写作’与‘群众喜闻乐见’并不冲突。即使是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普通读者在专业解读的帮助下,依然能够读出其中的美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诗歌阅读能力”,据此看出,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主要是论述诗歌“以读者为中心”,并不是要放弃写作的难度。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论述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A.论述语言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紧密关系;B.强调诗的作用和意义;C.论述文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D.论述创作要与读者的接受程度联系起来。可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融媒体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①材料一第三段“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把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需要反复试错、迂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据此分析出,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使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②材料一第四段“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意见,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 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据此分析出,融媒体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③材料一第四段“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此分析出,融媒体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二第二段“应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反对把读者称为‘他们’、自娱自乐、故弄玄虚的小众化、圈子化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作为文学的‘先锋队’,应该建立起诗歌与读者之间畅通无阻的关系,‘让人民成为滋养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让诗歌成为照亮人民心灵的艺术火炬’”。据此分析出,诗人应该具备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在观念上进行革新;②材料二第四段“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诗人应该是时代重大变化的推进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间里过着二手生活、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据此分析出,诗人应该投身到新时代社会生活中,吸取写作的源头活水;③材料二第五段“关注新时代的媒介特点,深入思索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格局与方向等问题,从而推动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发挥社会作用的新时代诗歌创作,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据此分析出,诗人要努力挖掘生活的诗意,满足大众对艺术的追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村医薛培政“这小子,出息了哈,小时候,我还救过你一命哩。”耄耋之年的先生对我说这话时,正拄着拐杖走在通往村卫生室的路上。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的先生,轻抚胡须,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人也不糊涂,每回看见我,总是微微一笑,顺口喊出名字后,仍忘不了提及救我之事,流露出些许成就感。听他说的次数多了,我便去找爷爷求证。“呃,真有的事儿,你一岁半出麻疹,那烧发得邪乎,眼看没救了──”上了岁数的爷爷,对好些事儿记不清了,但对这事心里却明镜儿似的,竟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我顿觉先生那瘦小的身影高大起来。上过省医科大学的先生,早年在县医院当大夫。20世纪50年代末,县里派人支援老区,先生被抽调其中。来前谈话说下到乡级医院,先生见到乡卫生院刘院长后,就急着要求分配工作。刘院长说:“不 急,等吃罢晚饭再谈工作。”晚饭就安排在卫生院机关食堂,刘院长破例让炊事员炖了一只老母鸡,喝的是当地产的纯粮酒。酒至微醺,刘院长叹口气说:“近千口人的茹冈村,自从老村医去世后,半年多了没医生,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让人心焦啊!”那时血气方刚的先生听得真切,那股冲劲儿借着酒劲儿就上来了,一口唾沫一个钉地请求道:“那我就去茹冈村吧!”茹冈村人听说县里派来了医生,犹如久旱的庄稼遇到了甘霖,纷纷涌向村头迎接。等把人接到后,大伙儿而面相觑,都愣住了:“咦──咋会派来个白面书生,咱这鸡不下蛋的穷地方,会留住这细皮嫩肉的小先生?”老支书颔首道:“嗯──俺看这孩子行,可不能怠慢了。”说罢,他连夜带人把支部办公用房腾出来,做了村卫生室。打那后,先生就成了全科医生。头疼脑热发烧的、腹胀腹痛拉肚子的、皮肤过敏起疙瘩的、打破头碰破脸割破手的,随时会来寻医求诊,包扎治疗,先生就没了固定的工作时间。这边正吃饭,那边病人呻吟着上门了,先生把饭碗一放,就着手诊治起来;半夜睡得正香,外面的门被擂得山响,来人急火火地喊叫:“先生──俺娘病得厉害嘞!”先生一骨碌爬起来,背起暗红色药箱就走,等到把病人安顿好,回到住处已是鸡叫时分了。到了冬春感冒多发季节,先生的案桌前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面对孩子哭、婆娘叫,搅成一锅粥的乱象,先生依然不疾不徐接诊治疗。那一次,老庆家的娃儿连日高烧不退,先生弯腰为其作检查时,冷不防被哭闹不止的孩子吐了一身,闹得老庆两口子好不尴尬,先生却像没事人似的找块布擦了擦后,便又坐堂开药方了。日子久了,村里婆娘们就议论:“这先生性子咋恁好咧,从来就没见他动过脾气。”老羊倌疙瘩爷七十岁患上抑郁症,整日茶饭不思,时而发痴,时而叹息。家人要送医,他死活不肯,说要等死哩。先生登门出诊,他躲进内屋关紧门窗。等费尽周折见了面,一番望闻问切后,先生绝口不提治病的事,竟说些小时候放羊时的糗事。说到羊,疙瘩爷脸上有光了,话也多起来。先生见机下方子后,嘱他按时服药。半个月后,疙瘩爷便轻松地赶着羊群上山了。先生案桌前悬挂的那幅烙画上有一个硕大的“德”字,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先生说做医生须有悲天悯人、普济众生之心。一个暴雪封门的深夜,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的二柱子,喝农药寻了短见。家人发现送医时,他已奄奄一息,值班医生不接收,就劝转送乡卫生院。望着没膝的茫茫大雪,家人哭爹喊娘跪地求救。闻讯赶来的先生,脚未站稳,就气喘吁吁地命道:“快将人抬进屋,救命要紧!”值班医生拽拽先生的袖子,满是忧虑地劝道:“老师,要三思啊,若是人救不过来,被赖上可就麻烦了!”一向和蔼的先生发怒了:“人命关天,顾不了那么多,有事我担着!”等二柱子脱险,先生累得虚脱在地。多年过去,这样的事,先生也记不清有多少回了。常听人说,先生这辈子就吃了心眼实的亏。假若当初不下来,在县医院早就成专家了,或许当上了局长院长。先生却不以为然地说:“大夫就是治病教人,专家不专家,就那么回事。再说也不是每个专家都能当局长、院长,就是当了局长、院长,也不见得老来会有俺这身板。俺虽老了,却行动自如,还能坐诊 看病,咋能不满足哩?”说这话时,老人一脸平和。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血气方刚先生在听了刘院长介绍的茹冈村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后,当即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B.茹冈村人见到县里派来的医生是一个细皮嫩肉的白面书生后,心里充满对先生能否留下的疑惑。C.喝农药寻短见的二柱子奄奄一息之际,先生不听劝告,毫不犹豫地救治二柱子,挽救了他生命。D.先生在农村干了一辈子的村医,他虽然对成为领导并不太过于热衷,但心里又难免有些许遗憾。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小说运用外貌描写来展现先生形象,让读者见其貌、知其人。B.“把我起死回生的经过,讲述得险象环生、淋漓尽致”小说转述爷爷的话,侧面叙写先生对“我“的救命之恩。C.小说中“无论多晚,只要有病人,立即出诊”“不嫌弃小孩吐自己一身”等细节描写,塑造了村医的光辉形象。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写,叙写了作者的亲历故事,以及其同村人的经历,“我”的讲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村医的形象特点。9.读者评论薛培政的小小说“接地气”,请结合这篇小说加以分析。【答案】6.D7.D8.①热血:为群众留在农村当村医;②敬业:无论多晚,只要有病人就出诊;③医德高尚:被小孩吐了一身毫不在意,为救二柱子不怕麻烦;④医术高明:半个月治好了老羊倌的抑郁症。9.①备受怀疑的白面书生,真心为群众服务,赢得了群众之心,最终成长为慈眉善目的村医老先生,人际关系充满美好的氛围;②作者走进乡野深处,选择乡村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故事,以村医的日常活动来展现人物风貌,人物、故事与乡村生活紧密联系;③作者塑造了为群众扎根农村的村医,展现了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思想,歌颂了奉献精神、人性之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分析的能力。D.“但心里又难免有些许遗憾”说法错误。根据文中“再说也不是每个专家都能当局长、院长,就是当了局长、院长,也不见得老来会有俺这身板”可知,先生没有任何遗憾之情。故选D。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叙写了作者的亲历故事”说法错误,小说中的“我”一般都是虚构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本人。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文本“刘院长叹口气说:‘近千口人的茹冈村,自从老村医去世后,半年多了没医生,群众缺医少药的情形让人心焦啊!’那时血气方刚的先生听得真切,那股冲劲儿借着酒劲儿就上来了,一口唾沫一个钉地请求道:‘那我就去茹冈村吧!’”可以看出,村医为了解决村里群众缺少医生的难题,勇担重任,是个热血有担当之人;从文本“这边正吃饭,那边病人呻吟着上门了,先生把饭碗一放,就着手诊治起来;……等到把病人安顿好,回到住处已是鸡叫时分了”可以看出,村医为了给村民治病没有了固定的工作时间,多晚都会出诊,非常敬业;从文本“那一次,老庆家的娃儿连日高烧不退,先生弯腰为其作检查时,冷不防被哭闹不止的孩子吐了一身,……便又坐堂开药方了”“一向和蔼的先生发怒了:‘人命关天,顾不了那么多,有事我担着!’等二柱子脱险,先生累得虚脱在地”可以看出,村医为了治病救人,从不怕脏怕累怕麻烦,医德高尚;从文本“等费尽周折见了面,一番望闻问切后,先生绝口不提治病的事,竟说些小时候放羊时的糗事。……半个月后,疙瘩爷便轻松地赶着羊群上山了”可以看出,村医半个月治好了老羊倌的抑郁症,医术高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主题和意蕴的能力。从人物塑造上,文中所塑造的村医,从一开始备受村民质疑“咋会派来个白面书生,咱这鸡不下蛋的穷地方,会留住这细皮嫩肉的小先生?”到后来扎根农村,用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最终成长为慈眉善目的村医老先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爱戴,与周围的人相处非常融洽自然,人际关系充满美好氛围,体现了“接地气”的创作特点。从题材上看,作者选择了乡村医生作为创作题材,描写的故事都是村医为村民治病的日常活动,叙写了“我”的亲历故事,以及其同村人的经历,鲜活生动,接地气。从主题上看,文章通过扎根农村的村医形象,通过主动请缨去茹冈村、不辞辛苦为村民看病、用高超的医术治好老羊倌的抑郁症等事件,赞美了基层医生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思想,歌颂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主题符合社会主旋律,非常“接地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徒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手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10.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对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酒酣A以往B高渐离C击筑D荆轲和E而歌F于市中H相乐也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目:瞪视B.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称:合适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去:前往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过:拜访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发怒呵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2)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14.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案】10.BDH11.C12.C13.(1)荆轲喜欢喝酒,有一天和一个杀狗的(好像是他的另一个朋友)还有高渐离在燕市饮酒。(2)我告知(您)的,和您说的都是国家重大的事务,希望您不要泄露。14.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军首与督亢地图与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节拍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酒酣以往”是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以往”后B处断开。“高渐离击筑”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主语是“高渐离”;“荆轲……”是主谓结构,主语是“荆轲”,所以应在“荆轲”前D处断句。“于市中”是“歌”的后置状语,“中”后H处断开。故选BDH。【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句意: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B.句意: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C.去,离开。句意: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D.句意: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错误。从上文来看,人们对荆轲的行为不理解,认为他胆小,故此处“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的应是他不被人理解的痛苦。故选C。【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嗜酒”,喜欢喝酒;“日”,一天;“饮于燕市”,状语后置句,即“于燕市饮”,在燕市饮酒。(2)“报”,告知;“大事”,重大的事务;“愿”,希望;“泄”,泄露。【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荆轲的计策是“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意思是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自己。到那时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由此看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军首与督亢地图与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参考译文: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于是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了。”  荆轲漫游邯郸,鲁勾践与轲玩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勾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喝得似醉非醉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娱乐,不一会儿又相互哭泣,像身旁没有人的样子。荆轲虽说混在酒徒中,然而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喜欢读书;他游历诸侯各国,都与当地贤士豪杰、德高望重的人相结交。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先生也友好地对待他,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过了不久,适逢在秦国作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用心想想。’ 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16.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解析】【15题详解】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衬托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芣苢》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采摘者采摘完毕,带着芣苢准备离开的场景。(3)根据曹操《短歌行》补全下列空格: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答案】①.漫江碧透②.百舸争流③.笠是兜鍪蓑是甲④.薄言襭之⑤.青青子衿⑥.周公吐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漫”“碧”“舸”“笠”“兜”“鍪”“蓑”“襭”“衿”“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_____①_____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_____②_____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_____③_____,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弥足珍贵②大有裨益③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19.示例一: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以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示例二: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的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20.①“走出来”使用比拟的手法,赋予非遗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被挖掘出来的愿望。②把非遗比喻为“活化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非遗文化内涵厚重悠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语境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珍贵,可填“弥足珍贵”。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非常珍贵,含褒义。②处,语境强调当下对让非遗进行转化的益处很大,可填“大有裨益”。大有裨益:形容益处很大。③处,语境强调我国非遗项目众多,可填“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不计其数:形容数量多得难以计算。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着……为目的”句式杂糅,改为“以……为目的”或“本着……的目的”;“在……做出更多的努力”成分残缺,介宾短语不完整,改为“在……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说非遗“走出来”是比拟手法,把“非遗”人格化,使非遗从田野巷陌被挖掘出来的现象更形象生动;“文明活化石”运用比喻修辞,“活化石”本指某些在地质年代中曾繁盛一时,广泛分布,而现在只限于局部地区,数量有限,有可能灭绝的生物。此处把非遗比喻为“活化石”,突出其化内涵厚重悠久,研究价值高。比喻的表达效果主要是使形象更鲜明,能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交相辉映,悠长的文脉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陶瓷、琉璃、蚕丝织巾是淄博更具韵味的文化灵魂“三件套”。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件套”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永远地睡着了”,这饱含情感的文字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之间的深厚情谊。B.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C.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D.学习《促织》《变形记》,要深刻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三件套”所加引号作用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否定;D.表示强调。故选B。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___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_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有 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_____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答案】①.“望”最重要②.即便是“居”③.景色都不(尽)相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的“可游、可居、可望”和后文的“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可知,本段重在论述“望”,因此填写“‘望’最重要”。第二空,根据前文的“可游、可居、可望”,再结合“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可知,所填句子与前句构成递进关系,且从“居”的角度来说“望”,因此填写“即便是‘居’”。第三空,根据“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去”可知,下文应是望到的风景,再结合“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可知,风景不同,因此填写“景色都不(尽)相同”一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群群快递小哥,每天做着将包裹交到用户手上的小事,却织就了年逾400亿件的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每天都在与仪器、数据打交道,却是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创造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整”的骄人成绩;海岛边境,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每天都重复走着巡边、巡岛的路,却是在尽忠职守地守卫近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奋斗的青春是时代最好的注脚千万快递小哥们尽心尽责,织起了世界最大的快递网络;千万青年科学家撑起中国科技的未来;年轻的边防战士守卫着14亿人民的平安生活……在伟大时代建设中,青年建设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汗水,用奋斗拼搏,给时代做了最好的注脚。青春是美好的,但是,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任何一个伟大时代的背后,必然有一群富有责任感、使命感,勇于担当的青年,他们用行动阐释着时代的伟大。 用奋斗的青春做时代的注脚,需要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负责,将简单的事情认真做好。送快递看似没有技术含量,但是需要体力、记忆力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快递小哥们顶烈日冒严寒,有时还要面对客户的冷言冷语,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把苦累留给自己,把方便和幸福留给用户。那些年复一年在铁道上检修铁轨线路的年轻人﹐用青春的坚守、认真负责的态度,呵护着火车的安全,他们燃烧青春,把舒适和安全留给乘客。谁说平凡的岗位就一定是平凡的工作,这些默默无闻的青年们,用一份份坚守执着、认真负责诠释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平凡的工作,因为呵护了他人的幸福安宁而伟岸,虽默默无闻却充满力量。用奋斗的青春做时代的注脚,需要我们能在岗位上坚守,怀一颗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报国心。老一辈人总担心一代不如一代,然而,事实证明正是这些被上一代称为“垮掉的一代”,正在撑起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厦。探月工程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三岁,而他们已经成为中国航天工业的中流砥柱;扫雷英雄杜富国为国排雷,舍己为人,彰显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英雄本色。海军飞行员张超,为强我国防,高强度练习飞行技术,即使在最后关头,还想着为祖国保护战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怀报国之志,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用坚守和汗水,实现中国的飞天梦,用生命守卫着祖国的安全,为美好幸福中国保驾护航。他们奋斗的身影、他们淋漓的汗水,都是这个伟大时代最好的注脚。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康,需要很多代人的共同努力。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人。我辈青年,只有做到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爱国奉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真正做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为时代激扬青春!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十分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它划过夜空的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让我们肩负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做夜空下那颗闪亮的星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讲述了青年快递员、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守边战士谱写中国故事和中国成就的艰辛付出,说明伟大中国故事的背后其实是一代代青春工作者的脚步和汗水,宏大中国大厦的支撑者就是这一群群普通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年轻人。正如快递小哥织就世界第一大快递网;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向高新技术发起冲锋;青年战士巡逻队守卫着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等等。材料的重点在于讴歌中国成就、中国故事背后的青年姿态。“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这句话引 导考生必须从青年的责任、担当、使命等角度来谈其与祖国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我辈青年要从中汲取一种勇于担当的力量,指引自己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写作时,考生必须紧紧围绕青年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从中国故事、中国成就等角度探讨青年的职责与使命,号召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意识到时代与个人的紧密联系,培养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正文部分应综合运用正反对比和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说理。可列举陆鸿、杨宁、宋玺等事例,论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人应在奋斗中实现价值,助力中华民族之崛起。立意:1.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2.青春汗水讲述中国故事。3.用青春撑起中国大厦。4.忠于职守,撑起时代风帆。5.奋斗的青春是时代最好的注脚。6.用青春汗水丈量中国复兴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20:00:02 页数:26
价格:¥2 大小:63.6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