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广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广元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 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材料二《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宋;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文气概。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文的风 格特点。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4.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5.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答案】1.C2.B3.D4.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善于分辨,切忌盲从。如:毛泽东不主张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人云亦云。②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如:以秦始皇为例,毛泽东提到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5.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安排。①第一段总说,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诗词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是其中杰出的代表。②第二至五段分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抒发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主义情怀;以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③最后一段总说,以毛泽东诗篇为例,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C.“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强加因果。从材料一第四段“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的描述中,可知,这才是其世代流传的原因。毛泽东诗词风格与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说法错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浪漫主义手法。C.“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说法错误。毛泽东并没有否认“焚书坑儒”的真实性,只是强调对其认识和评价可能有误解。D.“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方面的高超的指挥才能”说法错误。通过材料二第二段“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可知,毛泽东推崇的是唐太宗的指挥才能。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对事件客观描述,是写实。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描写了寒冷夜里的行军情景,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是写实。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对事实的描述,是写实。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是作者的想象,里面运用夸张的修辞,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①依据文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式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可以概括总结,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但同时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对他们评说;②依据文句“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可以概括,毛泽东认为不应盲目地批评秦始皇,应全面客观评价;③依据文句“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元太祖成吉思汗毛 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可概括得出,毛泽东认为应多方面结合史实对人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首先给出了革命诗词的定义,“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然后提出“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从而提出问题。第二、三段主要是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第四段主要是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第五段主要是说“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毛泽东诗词的特点。第六段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指出了毛泽东诗词的巨大作用。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有力,层次清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字碑王平中张总来到安岳连云山,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慢慢地将脸仰成平面,载着的帽子忽地掉在了地上,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张总的心冷了半截,在这个地方投资,又没公路,要想在此发展难呀。陪同的安岳老区建设促进会郭会长见状,不再提投资之事,对张总微微一笑说,我们这儿有座“神仙坟”,很值得一看。神仙坟?不外乎唬唬外人吧,有什么好看的?张总摇了摇头。这座坟不是唬人的,里面埋着一位红军战士。埋着一位红军战士?张总一下子肃然了。1935年7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四川,一位红军战士受伤后与部队走散了,来到安岳,被当地村民藏在地窖里。后来民团探到了消息,将村民赶到村口。村民不愿交出红军战士。民团团长咆哮说如不交出红军战士,就要烧光村子、杀光村民……就在这危急之时,那位红军战士从地窖里走了出来,面对凶恶的民团,毫不畏惧,对乡亲们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张总眼里充满敬意。 民团枪杀那位红军战士后,不准村民们掩盖尸体。是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第二天,人们看到一堆沙丘将红军战士掩埋了。村里人都说,是暴雨从山上冲下的泥沙自然将红军战士掩埋的。应该是村里人趁着暴雨将那位红军战士掩埋的吧?张总问道。反正没有人承认。即使是,也不会有人承认的。后来,这里发生了一件奇事。郭会长看着张总久久不语。什么奇事?张总按捺不住了。不久,一位村民说,他多日咳嗽不止,迷糊中有位仙人立于床前,对他说,村外的沙丘上有艾蒿,开水泡后饮之即愈。翌日,此人来到掩埋红军战士的沙丘旁,果然看到沙丘上有一株艾蒿,遂掐尖摘叶,回家泡水饮之,果真病愈。这个村民还说,仙人说这座坟是天葬的,如果谁毁了,必遭天谴,灭门绝后。那时人们对神灵是敬畏的。团丁听了,自然不敢毁坟。这座坟因此得到保存。这是村民为保护红军战士坟墓故意编撰的故事吧?张总说。也许是吧。后来,村里人受伤了,或发烧了,或家中有蚊虫了,将坟上的艾蒿割回去捣烂敷之,或煎水服之,或炆火熏之,那些人受伤好了,烧退了,家中蚊虫灭了。村里人都说那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于是他们将此蚊称为“神仙坟”,并在坟前立碑,因不知道红军战士姓名,碑上没有刻字,对外称为“无字碑”,暗地叫“红军碑”。即使知道红军战士名字,也不敢刻他姓名的吧?张总说。是的。后来,村里人每到红军战士的祭日,都要到坟前祭拜。张总闻言,眼里亮光闪闪,激动地对郭会长说,我们也去祭拜祭拜吧。张总一行来到峡谷口,果然看到一坟丘,其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艾蒿,微风吹过,艾蒿弯腰点头,似对他们到来的欢迎。张总顿时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张总从坟前站起来,对郭会长说,这两天我在附近走了走,看到这里群众还不富裕,特别是上山下山全靠步行,制约了产业发展。我回去后,立即安排,先修建从峡谷到山顶的盘山公路,再组织村民栽种艾蒿。种植艾蒿?郭会长有些不解。其实艾蒿清热解毒,是一种中药材。我这次来很受启发,发展这个产业,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郭会长闻言,紧紧握着张总的手说,我代表老区人民感谢你。说感谢的应该是我!张总说,你知道吗?我爷爷也是一位红军战士,长征时牺牲了,至今还没有找着尺骨。这次看到老区人民为无名红军战士修坟树碑,虽然是无字碑,但他们年年去祭拜,相信牺牲的烈士都能含笑九泉了,因为这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选自2021年5月14日《资阳日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心冷了半截”等细节,暗示了安岳老区的闭塞、贫穷和落后。B.当地村民把红军战士藏在地窖里,宁死也不愿交出红军战士;危急之时,红军战士走出地窖保护百姓,表现出浓浓的军民鱼水情。C.村民相信梦中仙人的话,采坟上艾蒿治病,病好了都说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迷信。D.“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表明了张总内心感动和敬佩之情。7.红军战士牺牲后,“这里发生了一件奇事”,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插叙这件“奇事”的作用。8.小说的标题“无字碑”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①结构承上启下。奇事是指村民采坟上艾蒿治病一事。既照应前文红军战士牺牲时说的“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这一句,又为下文张总决定“组织村民栽种艾蒿”作铺垫。②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奇事既是对红军战士牺牲后情节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坟上的艾蒿”成为了联系村民与红军、安岳老区与张总的载体,突出“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③“奇事”增添了神秘色彩,引发读者兴趣。在郭会长带领张总考察投资的主要情节外,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用“仙人”“天葬”“神灵”增添了故事的可读性。8.①“无字碑”指的是红军战士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②“无字碑”是当时许多无名英雄英勇无畏,一心为民的象征。③“无字碑”是对所有“为穷苦人打天下”“护佑百姓”的军人的讴歌与礼赞,也表现百姓对军人永远的怀念与崇敬。升华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迷信”错。原文说“团丁听了,自然不敢毁坟。这座坟因此得到保存”,可见这是村民为保护红军战士坟墓故意编撰的故事。“病好了都说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也体现了村民感念红军战士。故选C。【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不久,一位村民说,他多日咳嗽不止,迷糊中有位仙人立于床前,对他说,村外的沙丘上有艾蒿,开水泡后饮之即愈。翌日,此人来到掩埋红军战士的沙丘旁,果然看到沙丘上有一株艾蒿,遂掐尖摘叶,回家泡水饮之,果真病愈”,奇事是指村民采坟上艾蒿治病一事。既照应前文红军战士牺牲时说的“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这一句,“其实艾蒿清热解毒,是一种中药材。我这次来很受启发,发展这个产业,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又为下文张总决定“组织村民栽种艾蒿”作铺垫。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村里人都说那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暗地叫‘红军碑’”,奇事既是对红军战士牺牲后情节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同时,“村里人都说那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后来,村里人每到红军战士的祭日,都要到坟前祭拜”,“坟上的艾蒿”成为了联系村民与红军、安岳老区与张总的载体,突出“军爱民、民拥军”的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我们这儿有座‘神仙坟’,很值得一看”“这个村民还说,仙人说这座坟是天葬的,如果谁毁了,必遭天谴,灭门绝后。那时人们对神灵是敬畏的”,在郭会长带领张总考察投资的主要情节外,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用“仙人”“天葬”“神灵”增添了故事的可读性。“奇事”增添了神秘色彩,引发读者兴趣。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无字碑”指的是战士牺牲后,人们因“不知道红军战士姓名,碑上没有刻字”,在他的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所以,从浅层意义上看,“无字碑”指的是红军战士坟墓上竖的一块没有字的碑。“无字碑”并不是安岳老区所独有,红军战士的“无字碑”只是“许许多多无字碑中的一个”,所以,从深层意义上看,在战争时期,像红军战士这样英勇无畏,一心为民的无名军人还有很多很多,“无字碑”是当时许多无名英雄英勇无畏,一心为民的象征。文章结尾张总说的“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以及“这次看到老区人民为无名红军战士修坟树碑,虽然是无字碑,但他们年年去祭拜,相信牺牲的烈士都能含笑九泉了,因为这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都说明“无字碑”是对所有“为穷苦人打天下”“护佑百姓”的军人的讴歌与礼赞,也表现百姓对军人永远的怀念与崇敬,升华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主题。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斩其祛①,文公奔翟。惠公即位,又使攻之惠窦。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见。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 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君乃见之。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选自《韩非子·难三》,有删改)材料二: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戲欷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幸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选自《贞观政要·忠义》,有删改)[注]①祛,袖口,文中指衣袖。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多假之A资B自C以为贤D而不戒E则虽无F后嗣G不亦H可乎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有,指有什么,与《曹刿论战》中“又何间焉”的“何间”,两者结构相同。B.直,指只是,仅仅是,与《荀子·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直”字意思不同。C.东宫,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亦用来代指太子。D.“太宗数之曰”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字意思不同。1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文公,文公差点被寺人披杀害,后来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但是也没有抓获文公。B.文公返回晋国后,寺人披来求见,文公先是拒绝召见寺人披,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文公还是召见了寺人披。 C.冯立为了感谢唐太宗的不杀之恩,在与突厥的战斗中英勇奋战,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受到了唐太宗的赞扬。D.谢叔方担任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在玄武门战斗中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直到看到李元吉被杀后,谢叔方才离开了军队逃走了。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2)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13.为什么材料二把冯立的行为视作忠义?请结合材料一“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的含意对此加以说明。【答案】9.BEG10.A11.B12.(1)现在您登上了君位,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敌人了吗?况且齐桓公也丢弃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深仇而任命他当自己的相国。(2)现在惠公早上死去而他晚上就去侍奉文公,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13.冯立在隐太子死后率兵进攻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无愧于隐太子,因此说冯立是忠义的。【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还较多地提供给他们活动的条件,自以为他们是有德才的而不加以戒备,那么即使丧失了政权而没有了后代继承人,不也是应该的么?“多假之资”,“假”为谓语,“之资”为双宾语,动宾结构,省略主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B处断开;“自以为贤而不戒”,主语相同,“而”连接前后两句,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不亦可乎”,“不……乎”固定句式,单独成句,G处断开。故BEG三处需要断句。【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何有”属于宾语前置,“有何”。/“何间”,不属于宾语前置,“何”是副词,何必。句意:与我有什么关系。/你又何必参与呢。B.正确。只是,仅仅是。/与“横”相对;跟地面垂直的。句意:只是花言巧语地说执行君主的命令而没有二心的。/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 C.正确。D.正确。数落。/多次。句意:太宗数落他说。/范增多次对项羽使眼色。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但考虑到自己下达的命令不能随意更改”说法错误,应是晋文公接受了寺人披的辩解,然后接见了他。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其……乎”,难道……吗;“置”,丢弃;“相”,任命作相国。(2)“卒”,死去;“事”,侍奉;“不贰”,没有二心。【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后为贞”,君主死而复生,活着的臣子在他面前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能算是忠贞。结合“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可知,冯立在隐太子死后率兵进攻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无愧于隐太子,因此说冯立是忠义的。参考译文:材料一:晋文公外逃,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攻打他,寺人披斩断了他的衣袖,文公逃跑到翟。晋惠公登上君位后,又派寺人披去惠窦攻打文公,没有抓获文公。等到文公后来返回晋国,寺人披来求见。文公传话说:“蒲城之战,献公命令你一夜赶到,你却马上就赶到;惠窦之战,惠公命令你三夜赶到,你却一夜就赶到了,怎么这样快呀!”寺人披回答说:“对于君主的命令,不能三心二意。除掉君主憎恨的人,我只怕不能胜任。您当时是君主憎恨的蒲人、翟人,与我有什么关系?现在您登上了君位,难道就没有像蒲人、翟人那样的敌人了吗?况且齐桓公也丢弃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深仇而任命他当自己的相国。”于是文公就接见了他。有人说:齐国、晋国的宗庙断绝祭祀,不也是应该的吗?齐桓公能利用管仲的功劳而忘记他射中自己带钩的怨仇,晋文公能听从寺人披的话而不追究他斩断自己袖子的罪行,这表明桓公、文公能够宽容这两 个人。他们后代的君主,明智比不上桓公和文公;而后代的臣子,贤能比不上管仲和寺人披。拿不忠诚的臣子来侍奉不明智的君主,君主如果不察觉,就会遭到燕将公孙操、子罕、田常这一类的残杀;君主如果察觉了,奸臣们就会用管仲、寺人披的例子来为自己开脱。君主如果不惩处他们而自以为有桓公、文公的德行,这是以仇人为臣而自己的明智又不能洞察他们的阴谋,还较多地提供给他们活动的条件,自以为他们是有德才的而不加以戒备,那么即使丧失了政权而没有了后代继承人,不也是应该的么?况且寺人披的话,只是花言巧语地说执行君主的命令而没有二心的,那就是忠于君主。君主死而复生,活着的臣子在他面前不感到惭愧,然后才能算是忠贞。现在惠公早上死去而他晚上就去侍奉文公,寺人披的没有二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材料二:冯立,唐武德年间东宫统帅,深受太子李建成的厚待。太子死后,他以前的随从有很多都逃走了,冯立感叹道:“哪有在太子活着的时候受他的恩惠,太子死了各自逃走避难的道理!”于是率兵在玄武门与秦王李世民的军队苦战,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然后对他的手下随从说:“只有以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来报答太子了。”然后解散军队躲藏起来。第二天,冯立面见太宗李世民请罪,太宗数落他说:“你昨天带兵来和我的军队战斗,使我的军队受到严重的损失,你如何能够逃过这项死罪?”冯立哭着回答说:“我冯立生来侍奉太子,希望能够为他卖命,所以当时战斗的时候,我没有顾忌太多。”说完悲痛不已,太宗好言安慰他,并封他为左屯卫中郎将。冯立对他的亲信说:“遇到这样大的罪过却免于一死,我一定要以死报答圣上。”不多久,突厥攻打便桥,冯立率一百余名骑兵与突厥兵大战于咸阳,杀死了许多突厥兵,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太宗听说后大加赞叹。当时,齐王李元吉府上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冯立一同作战,等敬君弘、中郎将吕衡被杀,士气低沉,秦王府护军军尉尉迟恭杀死李元吉并拿着李元吉的人头让谢叔方看,谢叔方下马大哭,离开了军队逃走。第二天便自首了,太宗说:“谢叔方真是个义士。”命令左右释放谢叔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乞食陶渊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①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②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注】①漂母:漂洗衣物的老妇。韩信贫贱时曾有漂母怜悯他饥饿而给他饭吃。后来韩信为楚王,重报漂母。②衔戢(jí):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有断炊饥饿之苦,却不知到哪里去寻求帮助,叩门乞食又担心别人笑话而口讷辞拙、欲言又止,表现出清高、孤傲的心理状态。B.诗人借用韩信报恩的典故,盛赞主人有漂母之恩德,但自己却不能像韩信一样有机会报恩,只能冥报相还,表达出深沉的感激之情。C.主人善解人意,不问而知诗人之窘困,于是慷慨赠粮,殷勤相待,把酒畅饮,与诗人谈天至黄昏,能看得出主人也是性情率真之人。D.全诗语言平淡质朴,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主人济人所困,诗人感恩图报,彼此言谈畅饮,这皆是真情流露,朴实无华,令人动容。15.本诗与《归园田居(其一)》所表现的诗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A15.①异:《归》所表现的是一-种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诗人形象;而本诗则表现出来的是因贫困而食不果腹,外出乞食,以及对他人善待自己而心生感激的诗人形象。②同:都有一种率真达观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守拙归园田”“复得返自然”的返璞归真,还是与乞食的主人家“谈谐终夕”“觞至倾杯”“言咏赋诗”,物质生活的窘迫,丝毫不影响诗人的那份真诚与质朴,率性与自然的内心。【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清高、孤傲”错,陶渊明确实因为自尊心而羞于启齿,但并不清高、孤傲。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本诗“饥来驱我去”“叩门拙言辞”“感子漂母惠”“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可知,这是一位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得人遗赠、留饮,对主人深表感激之情的诗人形象;结合本诗“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可知,诗人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体现了诗人的真诚与质朴,率性与自然的品性。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通过抒写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表现的是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诗人形象;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 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体现了诗人的真诚与质朴,率性与自然。结合以上分析,从同与异两个角度作比较鉴赏即可。(三)古诗文默写(6分)16.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在《沁园春·长沙》中引起毛泽东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歌行》中写诗人想象贤才踏着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屈尊前来问候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梦中山路曲折,主人公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答案】①.携来百侣曾游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③.越陌度阡④.枉用相存⑤.千岩万转路不定⑥.迷花倚石忽已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携”“侣”“峥”“嵘”“稠”“阡”“枉”“岩”“倚”“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是甲骨文“走”字,像人摆动双臂奔跑之形。金文在甲骨字形下方增加“止”繁化,《说文解字》训“走”为“趋”,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古代所谓“走”相当于今天的“奔”“跑”,今天的“走”,相当于古代的“步”。这是甲骨文“舞”字,像人两手持舞具而舞之形。金文承甲骨字形而来,舞蹈与脚有关,所以加脚形而为小篆的“舞”。《说文解字》训“舞”为“乐”,《礼记·乐记》说:“舞,动其容也。”这是甲骨文“武”字,由“止”和“戊”两个部分组成,“止”表行动,“戈”表武器,本义为持戈前行,征伐示威。从“走”到速度激情的“田径”,从“舞”到柔美艺术的“体操”,从“武”到刚柔并济的“柔道”……①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其它文化只能望其项背的底蕴。②在四川师范大学古文字专家温浚源的专业解读中,③文字演变过程折射出中华民族追求进步、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④在这些古老的文字中,⑤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体育文化的由来与发展,还能窥探先民的智慧。甲骨文释放出的力量美与现代体育的运动美相互交织、融为一体,为大运会增添独特的魅力与韵味。 17.下列句中的“训”与文段中加点的“训”意义相同的一项()A.“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良好的家规家训能让孩子受益终生。B.夏雨雨大运夺冠,得益于清华“学训结合,以学促训”的育人理念。C.像音韵、训诂这些穷幽极微的“小学”,王万先生都讲得深入浅出。D.赛后王霜的采访虽不足为训,但她对中国足球的看法也有独到之处。18.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关于造字法,就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说法。大运会有18个运动项目,下列项目中加点字的造字法同“武”字相同的一项()A.射箭B.击剑C.体操D.网球19.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两处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C18.A19.①只能望其项背改为不能望其项背。⑤我们不仅能窥探先民的智慧,还可以发现体育文化的由来与发展。【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A.家训是指教导或训诫的话;B.学训是指训练;C.训诂是指解释词义,与文段中加点的“训”字意义相同;D.“不足为训”的“训”是典范、准则。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汉字造字法的能力。A.射字为会意字,与武的造字法相同;B、C剑和操是形声;D.网是象形。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①不合逻辑,“望其项背”能望见他的颈项和后背,比喻赶得上。此处是说其它文化赶不上,改为“不能望其项背”。 ⑤语序不当,递进分句语序不当,改为“我们不仅能窥探先民的智慧,还可以发现体育文化的由来与发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过去研究林黛玉,总以为与她紧密相连的芙蓉花是荷花,①。《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写黛玉喜欢李义山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②,宁愿欣赏残破的荷叶。进一步细读文本,便能发现书中有“恰好八月(指农历八月)时节”“园中池上芙蓉正开”以及“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等词句,说明此处提到的芙蓉花在农历八月左右开花,生长在岸上,黛玉可以藏在花丛申,③,荷花一般在农历六月左右开花,八月已接近尾声了,且生长在水中,黛玉也不可能从水中走出来,宝玉也不太可能将诔文挂到水里去。反观木芙蓉,大约在农历八月开花,比较喜欢湿润的环境,经常生长在池塘岸边,这与小说的情节全都符合。所以,写《金陵十二钗花语》的时候,我修正了我以前的观点,做出了一个新的解释: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不是水芙蓉,不是水中的荷花,而是地生的木芙蓉。木芙蓉又名“拒霜花”,没有浓烈的香味。它虽不像牡丹那样被众人追捧,但也风姿绰约,有幽静之美,其花语为纤细之美,象征纯洁。这与林黛玉的性格也比较符合。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阅读文段,说说“我”是如何逐步阐述“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是木芙蓉”这一观点的?【答案】20.①因为荷花俗称水芙蓉②可见她对荷花并无所谓③树枝可以挂诔文21.首先质疑自己以往的研究结论——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是水芙蓉;然后通过对《红楼梦》中有关词句的分析,印证了自身质疑的合理性;接着通过比较分析和考证,重新确立了“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是木芙蓉”这一观点;最后以木芙蓉花语与林黛玉的性格相符的判断,强化了结论。【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是说“我”以为与林黛玉紧密相连的芙蓉花是荷花的原因,应填:因为荷花俗称水芙蓉。②由“宁愿欣赏残破的荷叶”可知,林黛玉并不喜欢荷花,应填:可见她对荷花并无所谓。③由前文“那诔文即挂于芙蓉枝上”可知,应填:树枝可以挂诔文。【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由“我过去研究林黛玉,总以为与她紧密相连的芙蓉花是荷花,因为荷花俗称水芙蓉”可知,“我”质疑自己以往的研究结论——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是水芙蓉;然后“《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写黛玉 喜欢李义山的一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可见她对荷花并无所谓,宁愿欣赏残破的荷叶”通过对《红楼梦》中有关词句的分析,印证了自身质疑的合理性;接着“……说明此处提到的芙蓉花在农历八月左右开花……反观木芙蓉,大约在农历八月开花,比较喜欢湿润的环境,经常生长在池塘岸边,这与小说的情节全都符合”通过比较分析和考证,“修正了我以前的观点,做出了一个新的解释: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不是水芙蓉,不是水中的荷花,而是地生的木芙蓉”,重新确立了“象征林黛玉的芙蓉花是木芙蓉”这一观点;最后“木芙蓉……没有浓烈的香味……风姿绰约,有幽静之美,其花语为纤细之美,象征纯洁。这与林黛玉的性格也比较符合”以木芙蓉花语与林黛玉的性格相符的判断,强化了结论。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李大钊说:“青年者,国之魂也。”蔡元培说:“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对其造诣,容有底止。”想一想,有时候,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时候,一句话,能够让人记住一辈子。上述材料,给了正值青春你怎样的体验、感触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思考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不负青春,奋进正当时习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我们说:“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当“青年”这个词频繁出现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想:“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人说,青年是十八九岁的太阳,它火热不羁、活力四射,也有人说青年是新时代的中流砥柱,有理想,有责任,勇担使命。是的,青春是杨添豪的主动请缨,是花猛的带病抗洪,是徐欣从父亲手中接过的接力棒。青年,是希望的代名词,所以孔子才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新时代里,青年是清晨的太阳,明媚的阳光让青春之花热烈绽放。青年带来开放多元的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青年撒下执着奋进的种子,冲破了泥土的阻挠,青年洒满创新包容的阳光,温暖了世界。青年,也是责任与担当的代名词,是奋斗与坚守的诠释者,所以李大钊才说:“青年者,国之魂也。”习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回望历史,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一群青年挺身而出,用羸弱的肩膀担起了民族的重任;放眼当下,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责任”二字,默默坚 守,执着奋斗,用奉献铸就生命的辉煌!我是零零后中的普通一员,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如此渺小,犹如天地一沙鸥、人间一浮尘。我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事迹,没有铮铮似铁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但我既然是发展浪潮的一滴水,就要折射出时代的光芒;既然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就应该有自己的责任与坚守。青年,更是奋斗的代名词。对我们青年而言,奋斗,未必要轰轰烈烈,而是如古人所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以,我们每一个青年,都要秉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脚踏实地的行动,从身边微不足道的小事抓起,从生活中平常琐碎的点滴做起,爱惜光阴,孜孜求学。“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干好当下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青春的风采,在普通的工作中体现时代青年的担当!“青春正当时,莫负好时光。”我们就是雄鹰——云中有志;我们就是骏马——背上有鞍。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新时代,我们奋进正当时,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负芳华,做新时代勇担当的热血新青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孔子所说的话的意思是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如我们这些人呢?李大钊则从青年与国家的关系角度,阐述了青年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蔡元培所说的话,意思是各位同学在此求学,有的三年,有的四年,不能不说时间不长。如果能够爱惜时光,认真求学,那么他的造诣,不可限量。这是对青年发展的殷切期待,也是对青年奋斗意志培养和奋斗方式选择的指导。材料中的这三句话,当然是属于“一句话能够让人记住一辈子”的类型。所以,上述材料,给正值青春的我们的体验、感触和思考,毫无疑问是如何认识我们的青春、如何度过我们的青春、如何让我们的青春和生命都有价值有意义。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在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之外,还应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创造美好未来、振兴中华的重任应当由我们来担当;我们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年轻就是我们的资本,一切都有可能;为了不负众望,我们应当从诸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要有高远的理想、深厚的家国情怀,要有伟大的创造力。写作时既要认识到国家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任务,又能清醒认识到自身的能量,明确从哪些方面不断努力成长,最终才能完成时代使命。写作中可以以历史和现实中很多优秀青年为榜样,论述如何锤炼自我,不负青春,不负家国。立意:1.不负前人期望,不负历史重托。 2.怀揣理想,胸怀家国,不负韶华,不负当下。3.不畏困难,敢于创造,开创历史,书写人生华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18:15: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0.3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