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双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双流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第一学月考试地理试题试卷满分:100;考试时间:75分钟第1卷选择题(45分)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见下图)。“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A.可观测宇宙B.银河系C.河外星系D.太阳系2.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天体,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是()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②适宜的温度③有昼夜更替现象④有四季交替⑤有液态水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⑤D.①②⑤3.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的美丽传说,“超级天眼”观测的牛郎星、织女星与下列哪个天体是一类型()A.哈雷彗星B.月球C.天王星D.太阳【答案】1.A2.D3.D【解析】【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该望远镜探测范围可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目前人类可以探测到的宇宙范围为可观测宇宙,属于目前天体系统的最高级别,属于总星系,A正确;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的级别均低于总星系,不属于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天体,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①②正确;行星类天体都有昼夜更替现象,有昼夜更替现象不是生命物质存在的必要条件,③错误;四季交替形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与生命存在条件无关,④错误;有液态水存在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⑤正确;综上可知,正确的为①②⑤,ABC错,D正确。故选D。【3题详解】牛郎织女星是恒星,太阳是恒星,D正确;哈雷彗星是太阳系的成员,月球是卫星,天王星是行星,ABC错误。故选D。【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具体原因:外部条件: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内部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光照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成分和大气厚度。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对地球的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是巨大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太阳能热水器集热装置利用的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A.红外B.紫外C.可见光D.X射线5.下列人类活动中,利用的能源最终均来自太阳辐射的是()①核能发电②水力发电③地热发电④火力发电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6.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②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地壳、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之一④太阳辐射能来自于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4.C5.D6.C【解析】【4题详解】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红外区波长较长,能量较可见光区少,较紫外区大。故C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5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故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有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故②④正确;核能和地热不是来自太阳辐射,故①③ 排除;故选择D。【6题详解】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是维持地表温度的主要热源,故①符合题意;太阳辐射能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水体运动提供能量,地壳运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故②不符合题意;太阳辐射能是目前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的主要能量来源,故③不符合题意;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被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故④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太阳辐射能量分布在三个光区、紫外区、可见光区和红外区。紫外区波长最短,能量分布最少,可见光区波长居中,集中在0.4~0.76μm之间,能量占太阳辐射能的50%左右,所以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寒假期间,登封的某小朋友和家人一起到嵩山周边探究岩石,该小朋友在一处露天岩坑内,发现了3亿年前轮叶羊齿属类植物(蕨类植物)化石(如图)。完成下面小题。7.轮叶羊齿属类植物繁盛的地质时期是()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8.轮叶羊齿属类植物繁盛的地质时期()A出现大量铁矿B.联合古陆解体C.出现了人类D.早期鱼类出现【答案】7.B8.D【解析】【7题详解】轮叶羊齿属类植物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最早出现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在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B正确。故选B。【8题详解】晚古生代为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D正确;前寒武纪是重要成矿时期,A错误;联合古陆解体、人类出现发生在新生代,B错误、C错误。故选D。【点睛】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来。完成下面小题。9.此次地震震源位于()A.软流层B.地核C.地幔D.地壳10.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该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A.沙尘暴B.洪涝C.旱灾D.寒潮【答案】9.D10.B【解析】【9题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千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所以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题详解】分析图形信息可知,灾害具有突发性,安居工程,需2-3年时间,生活、生产恢复重建、公共设施恢复重建需4-5年,说明对建筑设施、生产、生活破坏大。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涉及到生产生活等工程建设,在选项中只有洪涝灾害才能造成大范围的工程破坏,灾后需要生产生活工程恢复重建,B正确;沙尘暴、旱灾、寒潮都不会造成大范围的工程破坏,AC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地表向下依次是:①地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深度越深。②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③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12.大气垂直分层中形成航空最佳飞行层的主要原因是该层()A.气温相对下高上低,大气稳定B.水汽含量较多,但尘埃少,水汽不易成云致雨C.大气易电离,有利于保持与地面的短波通信D.大气以水平运动主,能见度好13.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A.I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Ⅱ层中部D.Ⅲ层【答案】11.B12.D13.D【解析】【11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中Ⅰ层、Ⅱ层、Ⅲ层分别表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曲线①在平流层上部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A错误;曲线②在各大气层的气温垂直变化特征正确,B正确;曲线③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率不正确,在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气温变化特征错误,C错误;曲线④在各大气层的气温垂直变化特征均错误,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大气垂直分层中航空最佳飞行层是平流层,该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结构稳定,不易产生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加上水汽和尘埃很少,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好,最适合高空飞行,从而形成了航空最佳飞行层,D正确;如果气温下部高上部低,容易产生对流运动,大气层的结构不稳定,不利于飞机飞行,A错误;水汽含量多的层次为对流层,对流层的尘埃也多,容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不利 于飞机飞行,B错误;大气易电离的层次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高度很高,空气很稀薄,不利于飞机飞行,C错误。故选D。【13题详解】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图中Ⅲ层为高层大气,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3)高层大气的特点:气体稀薄,具有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2022年10月31日我国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了“梦天实验舱”,并且顺利实现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完成。下图为“轨道高度400~450km的中国空间站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后到距地表50km的过程中气温变化规律是()A.持续降低B.先降低,后升高C.持续增高D.先升高,后降低15.梦天实验舱在对流层气温变化的原因是()A.地面辐射减弱B.太阳辐射减弱C.太阳辐射增强D.地面辐射增强【答案】14.B15.A【解析】【14题详解】大气垂直分层由近地面到高空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平均厚度约12千米,平流层是对流层顶部到50千米,50千米米以上为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故气温先下降后上升,B正确,AC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随着高度升高,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大气分层按照大气在垂直方向的各种特性,将大气分成若干层次。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第2卷选择题(55分)二、非选择题部分:4小题,共55分。16.下面左图示意某天文台卫星捕捉到的一张太阳的照片,照片中太阳看起来像一张歪着脑袋的“笑脸”,右图示意某时段内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关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分别说出图中白色“眼睛”和黑色“鼻子”代表的太阳活动及各自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位置。(2)根据右图说出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的关系。(3)除了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影响,指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其他表现。【答案】(1)太阳活动:太阳耀斑、太阳黑子;位置:色球层、光球层(2)太阳活动强烈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高,太阳活动较弱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低,二者总体呈正相关性。(3)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两极地区出现极光;地球上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无法使用,信鸽迷航;可能导致气候异常等。 【解析】【分析】本题以卫星图示、太阳活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耀斑是太阳大气层大而亮的斑块,黑子是太阳大气层中偏暗的部分,因此白色“眼睛”代表的是耀斑,出现在色球层;黑色“鼻子”代表的太阳活动是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小问2详解】由图可知,太阳活动强烈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高,太阳活动较弱时,自然灾害发生频次较低,因此二者总体呈正相关性。【小问3详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①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④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大连开拓者”号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也是中国建造的首艘深井钻井船。它是一艘具有动力定位、全自动化的钻井船,可以在水深3050米海域进行钻井作业,钻井深度12000米。材料二:岩石圈部分构造图。(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什么?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相比较,哪个较厚?(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厚度(指大陆部分)。(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及其状态。 【答案】(1)水圈、生物圈、大气圈(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大陆地壳较厚。(3)莫霍面。39~41千米。(4)③、地幔、固态。【解析】【分析】本题以“大连开拓者”号和岩石圈部分构造图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小问2详解】科学家是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研究对地球内部进行划分。地壳的厚薄不均,大陆地壳为双层结构,较厚,大洋地壳温单层结构,较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厚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一般为5~10千米。【小问3详解】据上题题干可知,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则④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面。大陆部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小问4详解】据材料可知,“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可达12000米,可判断应在地幔中,即③。因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说明其状态为固态。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发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图是近150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及气温的变化。 [问题探究](1)简述近150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特点。(2)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3)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承诺,作为中学生,你可以采取哪些行动?【答案】(1)二氧化碳含量:持续上升,1950年以来上升更快。气温:波状上升。(2)燃烧化石燃料和毁林开荒。(3)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等。【解析】【分析】本题以二氧化碳变化及气温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治理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评价能力,读图分析能力,体现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50年来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尤其是1950年以来,二氧化碳含量上升速度加快。全球气温变化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主要在于人为原因,尤其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以及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使得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小问3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作为中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选择低碳出行,减少乘坐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节约生活中的能源资源;践行生活中绿色消费,减少一次性材料的使用;呵护自然生态环境等等。19.读北半球某时刻海陆等压面示意图(图1)、我国南方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穿堂风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在火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1中①②③④气压值大小由高到低排序。(2)试比较①②两地的昼夜温差大小并说明原因。(3)分别说出滨海地区近地面和高空的实际风向。(4)屋前石质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能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答案】(1)②①③④(从高到低排序)(2)①地昼夜温差小于②地。①地位于海洋上,海水比热容大。(3)西北风;南风(4)屋前石质地面比热容小,吸热快,升温快,形成低压区;屋后林地比热容大,吸热慢,形成高压区。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解析】【分析】本题以穿堂风的相关图文信息为主要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压面判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①、②的气压分别大于③、④;读图可知,①处等压面下凹,②处等压面上凸,故同一水平上的①处气压低于②处,④处等压面下凹,③处等压面上凸,故同一水平上的④处气压低于③处,综合起来,气压值大小由高到低排序应②>①>③>④。【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①处位于海洋,②处位于陆地,由于海洋的热容量大于陆地,白天海洋气温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小于陆地,夜晚海洋气温下降速度和幅度均小于陆地,因此陆地的昼夜温差大于海洋,即②地昼夜温差大于①地。【小问3详解】读图可知,①处等压面下凹,②处等压面上凸,故同一水平上的①处气压低于②处,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由②指向①,即由西指向东,近地面受摩擦力影响,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北半球)偏转一个锐角,应形成西北风;④处等压面下凹,③处等压面上凸,在高空的④处气压低于③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③指向④,即由东指向西,高空忽略摩擦力影响,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北半球)偏转 90°,形成南风。【小问4详解】屋前铺设石质路面,因为石质地面比热容小,所以吸热快,升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对较强的低压;屋后林地比热容大吸热慢,升温慢,气流下沉,形成相对较强的高气压,从而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点睛】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或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上升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下沉气流使得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空气的水平运动(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3-10-25 22:05: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2.7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