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2026届高一(上)学月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是。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对诗歌而言,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在喧嚣过后,严重背离了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在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中,诗人、诗歌和诗坛正被时代和受众疏远和放逐。一面是泛娱乐化内容轻轻松松就能博关注、博眼球;另一面,则是主流诗人和诗歌作品在互联网的传播语境中拼尽全力才能昙花一现。诗歌创作者追求著作等“身”容易,实现著作等“声”则“难于上青天”。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优秀的诗人群星璀璨,大量的优秀作品铸就了传统诗歌辉煌。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却一路坎坷。如今,当人们充分享受着信息时代丰盛的文化盛筵时,新诗却在大众文化的边缘徘徊,处境愈益困窘尴尬。那么,印刷时代的“温柔乡”,是否真的会变成网络时代的“英雄冢”?如果说诗歌有圈层,究竟是“作茧自缚”,还是“化茧为蝶”?传播要“破圈”,创作必“破茧”。新诗要从文章与论著本位中走出来,从行业报刊与传统媒体中走出来,不能只是将自己在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原样转贴在网络上,而是要适应新媒体进行创作话语的转化。若以诗歌为母体,仅仅依靠“诗歌+”,以诗歌加朗诵、音乐、短视频的罗列结合,换汤不换药,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摘编自梅喻礼《诗歌“破圈”难,“出圈”更难》)材料二:在常人看来,诗歌是小众的艺术,诗歌写作也不过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和孤芳自赏。今天,仿佛只有诗人还在读诗,诗集也只有在诗人之间互赠,形成了某种悲哀的“闭环传播”。读者大众可能更青睐于心灵鸡汤和段子笑话,对诗歌是避而远之。那么,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的全新语境,当下诗歌写作如何 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呢?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对于诗歌传播而言极为重要,尤其在当下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品牌形象对于推动诗歌生态的健康发展作用巨大。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诗歌节目、优质诗歌公众号等,在引导力、传播力和品牌力等方面精心策划,实现品牌驱动,提升诗歌到达率。内容是传播的核心,没有优质的内容,难以建立长久的传播凝聚力。近年来文学纪录片《我的诗篇》《摇摇晃晃的人间》《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故乡》等,因为高质量文本、专业的团队、精细化制作等,引发了圈粉热潮,形成了叫好叫座的口碑,实现了网络上的破圈传播。一些刊物推出的诗歌活动如“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十月诗会”“长三角青年诗人改稿会”等也逐渐吸粉,形成品牌效应。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立足精品诗歌传播,连续策划推出多部经典诗集,俨然成为诗歌传播的高地。受众的接收程度,决定了诗歌传播的到达率问题。这就要分析了解受众需求,进行圈层和心理分析,做到精准传播,实现事半功倍。2016年,在杭州由一群“80后”“90后”青年诗人组成的诗人团体“诗青年”,发起了帮助青年诗人免费出版人生第一本诗集的“陪跑计划”,引起了青年诗人内心的共鸣。这个活动的成功传播,缘于他们精准地抓住了青年诗人免费出版人生第一本诗集的心理,更以“诗歌写作陪跑”的情怀吸引了广大青年诗人的关注,激发了互联网上各个圈层参与“陪跑”的热情。诗歌是小众的艺术,如何通过跨平台“借力”,实现诗歌的融合发展?近几年来,异军突起的几个诗歌公众号,诸如“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精心策划,跨屏融合,率先实现诗歌“走出去”。他们借助明星艺人的传播效应,定期邀请流量嘉宾朗读诗歌,将诗歌阅读、评析和音乐等元素融合推送,实现了传播效应最大化。此外,诗歌和民谣、绘画、书法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也成效显著,如“诗歌遇见民谣”等活动,借助多平台多形式的展示,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新媒体语境下,诗歌传播方式的改变,打破诗歌“小众”的传统印象,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形成了新的诗歌传播业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进程中,诗人的笔如何回应时代之问?当下我们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文学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题材、生动壮阔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激情。近年来从互联网走出来的如郑小琼、许立志等诗人,无不是用诗歌写出了火热的生活和真实的人生,记录了时代里普通人的动人故事,引起了大众的共鸣。这些被学界和大众以某种心态冠之以“打工诗人”“草根诗人”等称号的诗人,至少给诗歌写作添了一杯醋、加了一把盐,让写作有血有肉,有人间烟火,有每一个大众的真实倒影。(摘编自卢山《新媒体语境下诗歌破圈传播的路径探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下,互联网和手机的高速发展,是诗歌的文学价值不断被消解,诗人、诗歌和诗坛被受众疏远的关键原因。B.要打造品牌的诗歌节目或公众号,应以优质的内容为传播核心,《我的诗篇》等节目就是范例。 C.诗歌传播的传统方式已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向多元化、跨媒介的方向发展,形成新的传播业态。D.诗歌创作不能高高在上,要深入现实生活,从中提炼题材、汲取激情,反映时代发展和真实火热的生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诗歌曾取得璀璨的成绩,而新时代诗歌却处境艰难,这与当下娱乐至死的时代思想不无关系。B.“诗歌+”的罗列组合无法使诗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必须转变思维,探求新的破解之道。C.诗歌受众群体相对较小,这不利于诗歌的创作和传播,因此要理解受众心理,多方法扩大受众范围。D.“我在某个机台上打磨生活,涌动如潮汐的未来”这样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反映出了普通打工者的生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2022中国当代诗歌朗诵会”6月30日晚在塞纳河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受到中法两国文化界瞩目。B.“青春诗会”邀请明星诵读诗歌,引发全网关注的同时,网民的讨论点却在流量明星是否在海报的C位等娱乐话题之上。C.微博传播的碎片化适合传播短小精悍的诗歌内容,但因对字数的限制,无法传递更多的作者和背景等信息。D.传统刊物《诗刊》虽是重量级诗歌刊物,但是发表的诗歌,真正能读到的人也并不是很多,影响也不是很大。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新时代诗歌破圈的相关内容,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下列文字是对《中国诗词大会》的介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中国诗词大会》依靠良好的创意、精妙的题目与赛制、完美的视觉效果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中国诗词大会》将古人的审美境界、文化品格与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相互融合。其中的时尚元素十分明显,符合年轻人话语表达的新方式。2021年启动“跨界创新”,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推出诗词类系列音频节目。2022年聚焦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以诗词为媒,艺术性地描绘人民群众饱满自信、昂扬进取的奋斗姿态。【答案】1.A2.B3.B4.①材料一侧重分析诗歌受时代的娱乐化影响而陷入了困境,引发人们的思考。②材料二侧重指出新媒体时代诗歌实现高质量传播的做法。5.①打造品牌。节目内容充实,形式新颖。 ②扩大受众群体。以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③跨界创新。将视频和音频相结合,形成了诗歌新的传播方式。④关注现实。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折射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引起人们的共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互联网和手机的高速发展,是……的关键原因”错误。结合原文“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对诗歌而言,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异化传播,在喧嚣过后,严重背离了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在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中,诗人、诗歌和诗坛正被时代和受众疏远和放逐”分析可知,诗人、诗歌和诗坛被受众疏远的原因是“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严重背离了受众对诗歌固有的审美期待”“及时行乐的拟态环境”,选项强加因果。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无法使诗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若以诗歌为母体,仅仅依靠‘诗歌+’,以诗歌加朗诵、音乐、短视频的罗列结合,换汤不换药,是不能衍生出“第八艺术”的”,即仅仅依靠“诗歌+”,是无法衍生出“第八艺术”的,并非无法使诗歌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诗歌受时代的娱乐化影响而陷入了困境。A.说的是诗歌朗诵会获得成功。C.说的是微博传播的碎片化的局限。D.说的是传统刊物《诗刊》的局限性。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结合本文的标题“诗歌‘破圈’难,‘出圈’更难”以及文中的关键句“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高速 发展,受众早就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大众狂欢时代,诗歌的传播也容易被‘泛娱乐化’思维侵蚀,成为读图时代饭后谈资和娱乐消遣”可知,材料一侧重分析诗歌受时代的娱乐化影响而陷入了困境,引发人们的思考。材料二:结合本文的标题“新媒体语境下诗歌破圈传播的路径探析”以及文中的关键句“那么,面临着‘后疫情时代’的全新语境,当下诗歌写作如何适应并融合新媒体的发展,实现破圈后高质量传播呢?”分析可知,材料二侧重指出新媒体时代诗歌实现高质量传播的做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结合“《中国诗词大会》依靠良好的创意、精妙的题目与赛制、完美的视觉效果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品牌的塑造和建设对于诗歌传播而言极为重要,尤其在当下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品牌形象对于推动诗歌生态的健康发展作用巨大”分析可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成功在于打造了品牌。结合“其中的时尚元素十分明显,符合年轻人话语表达的新方式”“受众的接收程度,决定了诗歌传播的到达率问题。这就要分析了解受众需求,进行圈层和心理分析,做到精准传播,实现事半功倍”分析可知,扩大受众群体。以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提升了年轻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结合“《中国诗词大会》依靠良好的创意、精妙的题目与赛制、完美的视觉效果收获了良好的口碑”“2021年启动‘跨界创新’,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推出诗词类系列音频节目”“诗歌是小众的艺术,如何通过跨平台‘借力’,实现诗歌的融合发展”分析可知,跨界创新。将视频和音频相结合,形成了诗歌新的传播方式。结合“《中国诗词大会》将古人的审美境界、文化品格与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思想理念相互融合”“2022年聚焦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以诗词为媒,艺术性地描绘人民群众饱满自信、昂扬进取的奋斗姿态”“当下我们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文学创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题材、生动壮阔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激情”分析可知,关注现实。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折射出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引起人们的共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医马伯庸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巨大的勇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叮嘱的情景,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isour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张竹君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故事,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进行了详细介绍,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B.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C.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为小说营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D.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以张医生伤无大碍结束,不以起伏的情节取胜,娓娓道来中彰显家国情怀。7.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B.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C.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D.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9.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A8.①“大医”有精湛的医术。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②“大医”有崇高的医德。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③“大医”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9.①张医生以此传说缓和了紧张气氛,表现了她的乐观与宽厚。②引用此传说,照应了上文“奉献乃吾侪之任也”的铮铮誓言。③作者以此传说,表明革命成功必须付出代价,革命者必须奉献、担当。④此传说充实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和悲壮气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不以起伏的情节取胜”错,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术中突发状况,张竹君的手受伤,没有消毒用品等,情节有起伏。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错误。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是出于缺少物资的急切心理;且物资缺乏主要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由“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分析可知,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大医”的“大”体现在精湛的医术。 由“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分析可知,“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大医”的“大”体现在崇高的医德。由“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分析可知,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大医”的“大”体现在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可知,受伤后,张竹君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伤口,而是“刀口有没有损伤”,且以干将、莫邪女儿祭剑的传说自嘲,不仅缓和了紧张气氛,表现了她的乐观与宽厚。由“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奉献乃吾侪之任也”可知,引用此传说,照应了上文“奉献乃吾侪之任也”的铮铮誓言。由“我小时候听阿妈讲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可知,作者以此传说,表明革命成功必须付出代价,革命者必须奉献、担当。最后此传说充实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和悲壮气息。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效而知人数矣。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夫成王 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干莘,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虽舜禹犹亦困,而又况乎俗主哉!(节选自《说苑》)材料二: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节选自《六韬》)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朝无A贤人B犹鸿鹄之无C羽翼也D虽有千里之望E犹不能致F其意之所欲G至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垂荣名,指留传荣耀的名声,其中“垂”与成语“功败垂成”中的“垂”意思不同。B.《易》,是指《周易》,“五经”之一,另外四部是《诗经》《尚书》《礼记》《春秋》。C.乘,文中指兵车,包括一车四马,与《曹刿论战》中“公与之乘”的“乘”意思不同。D.安,是疑问代词,哪里,与李白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指出,在上位之人,能够谦恭地对待臣下,会前途光明;身份尊贵之人,能够谦恭地对待身份卑贱的人,可深得民心。B.不能够重用父兄、子孙,非要疏远他们;应该任用并讨好厨师、渔夫、屠户,甚至仇人等;这是主持国政,建功立业的需要。C.国君如果以一般人所称赞的人为贤人,以一般人所批评的人为不贤之人,就导致党羽多的会得到提拔,党羽少的会遭到黜退。D.文武官员分清职责,根据职位的用人标准去推举人才,按岗位标准考察工作情况,让官员的能力与官 位相符,才是举贤之道。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2)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14.请简述材料一、材料二在对待贤人这件事上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答案】10.BDE11.D12.B13.(1)用的不是贤人,却想建立功业,好比在夏至那一天想要使夜晚变长。(2)如果这样,那么众多坏人就会结党营私,阻挡贤人,忠臣无罪却惨遭杀戮,奸臣凭借虚名捞取爵位。14.(1)材料一立足于君王、在上位者对待贤士的态度:尊贤、礼贤下士。(2)材料二立足于君王如何任用贤人,让贤人真正发挥其才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朝中没有贤人,就好比鸿雁没有翅膀一样,虽有高飞千里的愿望,也不能达到它所想要飞往的地方。“朝无贤人”是主谓宾结构,宾语后B处断开;“犹鸿鹄之无羽翼也”,“犹”是谓语,“鸿鹄之无羽翼”是宾语,中间不断开,“也”字是末尾语气词,后面D处断开;“千里之望”是“有”宾语,中间不断开,后面E处断开;“犹不能”作状语,“致其意之所欲至”是动宾结构,“致”是谓语,“其意之所欲至”是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在BDE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留传;将要。句意:留传荣耀的名声。/事情快要成功时遭到失败。B.正确。C.正确。一车四马;乘车。句意:要走远路的人得依托车马。/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D.错误。疑问代词,哪里;疑问副词,怎么。句意:造成这种偏失的原因在哪里?/我怎么能够低眉弯腰伺候权贵。故选D。【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不能够重用父兄、子孙,非要疏远他们;应该任用并讨好厨师、渔夫、屠户”错误。原文“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应理解为:不重用父兄和子孙,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屠户,甚至仇人、仆役俘虏,并不是讨好他们。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非其人”,用的不是贤人;“譬”,譬如、好比、好像;“长”,变长。(2)“是”,这样;“比周”,结党营私、互相勾结;“虚誉”,虚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由“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欲霸王者托于贤”可知,材料一立足于君王、在上位者对待贤士的态度:尊贤、礼贤下士。由“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可知,材料二立足于君王如何任用贤人,让贤人真正发挥其才能。参考译文:材料一:国君想要治理天下并在后世永留荣耀的名声,就必须尊重贤人并屈身礼待士人。《周易》上说:“在上的人谦恭待臣下,那前途就很光明。”又说:“以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身份卑贱的人,会大得民心。”那英明的君王布施恩德并谦恭地对待在下的臣民,就能怀柔远方的民众并招致近处的百姓。如果朝中没有贤人,就好比鸿雁没有翅膀一样,虽有高飞千里的愿望,也不能达到它所想要飞往的地方。因此,横渡大江大海的人得依托舟船,要走远路的人得依托车马,要成就王霸大业的人得依托贤人。伊尹、吕尚、管仲、百里奚这些人,就是帝王、霸主的船和车。不重用父兄和子孙,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屠户,甚至仇人、仆役、俘虏,并不是讨好他们;因为主持国家政权,走建功立业的道路,不得不这样做。犹如手艺高超的建筑师建造宫室,测量宫室的大小就知道选用什么样的木材,考察劳作量就知道需用工人的数量。所以吕尚受到周文王的聘请,天下的人就知道殷商快要灭亡,而周将称王天下;管仲、百里奚被齐桓公和秦穆公任用,天下的人就知道齐国、秦国一定会建立霸业了。这难道只是船和车的作用吗?成就王霸大业固然有人,亡国破家也固然有人。夏桀能信用干莘,商纣任用恶来,宋王用了唐鞅,齐国用了苏秦,秦始皇用了赵高,天下的人都知道他们将会灭亡。用的不是贤人,却想建立功业,好比在夏至那一天想要使夜晚变长;又如同对着天空射鱼,想要发出的箭必中;即使是虞舜、夏禹那样的君王也办 不到,更何况世俗的君主呢!材料二:文王问太公道:“国君致力于推举贤人却没有收到实效,世间乱象愈演愈烈,以致国家陷入危亡,原因是什么呢?”太公答道:“是由于推举贤人却不加使用,这是有推举贤人的虚名却没有使用贤人的实效。”文王问道:“造成这种偏失的原因在哪里?”太公答道:“造成这种偏失的原因在于国君喜欢使用一般人所称赞的人,因而没有得到真正的贤人。”文王问道:“为什么呢?”太公答道:“国君以一般人所称赞的为贤人,以一般人所批评的为不贤之人,这就导致党羽多的会得到提拔,党羽少的会遭到黜退。如果真的这样,那么众多坏人就会相互勾结,阻挡贤人的升迁,忠臣无罪却惨遭杀戮,奸臣凭借虚名捞取爵位。所以导致世间乱象愈演愈烈,国家不免陷于危亡。”文王问道:“怎样才能推举出贤人?”太公答道:“将帅与宰相分清职责,各自根据不同职位的用人标准去推举人才,按照岗位标准去考察工作情况,选拔出人才,考核出能力,让官员的能力与官位相符,官位与能力一致。能这样做就是掌握了推举贤人的方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南歌子李清照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两句“天上”与“人间”对举,人看见星河转,时间流动,帘幕内人无眠。B.枕簟凉,词人以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可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C.第四句用语典,表明夜已深,原本合衣而卧的词人,此时无聊得不想再睡了。D.用翠羽贴成莲蓬样,用金线族绣莲叶纹,这漂亮的衣衫,词人一直带着穿着。16.本词与《声声慢》都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做,请你谈谈对本词中“情怀”的理解。【答案】15.C16.(1)这里的情怀是丈夫死后,一个人流寓在外的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2)这里的情怀蕴含着深沉凝重的亡国之痛,亡家之悲。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此时无聊得不想再睡了”错。夜何其,语出《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如何其?夜未艾……夜如何其?夜乡晨。”总之,“夜何其”,表达是夜已深之意。“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的大意是:词人原本是和衣而卧,夜已深,词人解衣欲睡,聊问,是词人自己心下估量,自言自语。这句见出词人基本整夜未眠,一个人的孤寂之状。故选项中“此时无聊得不想再睡了”理解错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南歌子》为作者流落江南后所作。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应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深秋,赵明诚病卒后,词人痛定思痛的一段时间。上片着重写环境。“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是说夜深;银河随着时间的逐渐消逝,不断地转移着位子。“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人间帘幕垂”,是说人静;家家户户都放下重帘帷幕,悄悄地入睡了,而自己却醒着,不能入梦。这才看到“天上星河转”的景象。“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人在室内枕上遥望着星河横斜的夜空,心里在想的一定是抛下她而去往“天上”、让她独自留在“人间”的她的丈夫赵明诚了。天上的牛郎、织女还能隔着银河一年一度相会,而他们却永无见面之日,真成“天上人间”了。“凉生枕簟泪痕滋”,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她并非有什么要紧事,必须早起而怕睡过了头,而是出于烦恼,迟迟未能入睡。所以说“聊问”,不过是姑且问问而已。如果探寻她这样问的动机,无非是嫌这难以成寐的秋夜太长了,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些。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平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下片直接抒情。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这里说“旧时”,并非泛指从前任何时候,而是她回忆中与她丈夫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时间。那时,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天气,而且自己也穿着这件衣服。想当初,夫妻恩爱相处,心情是何等欢畅,与此日伶仃孤苦的恶劣情怀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了。作者不直说今日情怀之恶——“情怀不似旧家时”,先用种种事物的不变——“旧时天气旧时衣”一句来衬托“只有情怀”的异变,令人不胜哀怜、悲悯、叹惋。 由此可见,这里的情怀是丈夫死后,一个人流寓在外的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比个人家破人亡更令人哀痛的是国家的残破。在李清照后期作品中,这种亡国之痛与亡家之痛一直如影随形。由此可见,这里的情怀蕴含着深沉凝重的亡国之痛,亡家之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①《咏怀古迹》(其五)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凭吊诸葛亮祠堂后写下的。②伊吕:伊尹、吕尚。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③萧曹:萧何和曹参,汉初名相,刘邦的谋臣。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诗人的眼中,诸葛亮是一位名满寰宇,品德高尚,为万世所敬仰的名臣。B.诸葛亮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虽是奇功伟业,对他而言,亦只是雄凤一羽。C.诸葛亮深知汉朝气数已终,仍决心匡扶汉室,鞠躬尽瘁,诗人对此深切叹惋。D.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全诗议论高妙,层层推进,句句含情,动人肺腑。18.请赏析颈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答案】17.C18.(1)诗人认为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他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2)诗人运用伊尹等人的典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极度崇尚之情,以及不以事业成败论英雄的观点。【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诸葛亮深知汉朝气数已终”错,尾联的理解: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诸葛亮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故选项说“诸葛亮深知汉朝气数已终”,阐述错误。故选C。【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首先理解颈联意思。“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意思是“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然后分析所用技巧以及效果。诗人想及武侯诸葛亮的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里既使用典故,又使用对比的手法。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赞美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9.在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补写诗句。(1)在《短歌行》中,曹操吟唱“_____,______”固然表达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原诗中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人用含蓄的方式提醒贤才们,就算我不去找你们,你们可以主动来投奔我呀。(2)《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不写虫吟鸟鸣,却用“______,______”两句诗,让美好的田园画面活了起来,展现了鸡犬之声相闻这最富有农村特色的环境。(3)在《琵琶行(并序)》中,“______”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正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______”利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忽然间梦醒,惊心动魄,回到现实,让人怅然若失。(5)杜甫《登高》中,“_____,____”两句诗,不仅使人联想到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想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这秋景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伤感。(6)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点出全诗主旨,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傲岸不屈和反抗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7)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骑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计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这让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由景思人,吟唱出“______,_____”。(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两句用廉颇典故,谓廉颇思复用于赵,无奈朝廷没有复用其之心。作者以廉颇自比,悲壮之至。(9)李清照在《声声慢》中,选取了种种牵动人们愁思的景物,意在成百倍地加浓女主人公的内在 愁绪。最后,在难以名状、无法解脱的苦闷中,都汇结为一句:“____,____!”(10)《芣苢》中,由“________”到“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答案】①.青青子衿②.悠悠我心③.狗吠深巷中④.鸡鸣桑树颠⑤.轻拢慢捻抹复挑⑥.唯见江心秋月白⑦.忽魂悸以魄动⑧.恍惊起而长嗟⑨.无边落木萧萧下⑩.不尽长江滚滚来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⑫.使我不得开心颜⑬.江山如画⑭.一时多少豪杰⑮.廉颇老矣⑯.尚能饭否⑰.这次第⑱.怎一个愁字了得⑲.薄言袺之⑳.薄言襭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衿”“吠”“颠”“捻”“唯”“悸”“萧”“摧”“豪”“袺”“襭”等。三、语言文字运用(7分)20.文学短评,是就作品的形象、思想情感、语言及艺术特色等进行评论。杜甫的《登高》被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请就该诗,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短评,不超过80字。【答案】示例:《登高》妙字佳句动人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仅仅14个字,就把地之远、时之凄惨、久旅、羁旅、迟暮、衰疾、无亲朋和高迥处八层意境展现在我们眼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特色、写文学点评的能力。高中学生写文学短评,一般只要求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应该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写作时要以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作品材料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特色。要亮明观点,然后从文中筛选整合相关例子进行分析评价。如从用词角度评析。颈联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仅仅14个字,就把地之远、时之凄惨、久旅、羁旅、迟暮、衰疾、无亲朋和高迥处八层意境展现在我们眼前。“作客”异乡本就令人心绪凄迷,然而诗人却是常作客,心境自然更加悲凉。对句转而写“百年”,结合出句羁旅之情,一个迟暮之人却仍道路受阻不得归家,悲凉之情又添一笔。如果身体康健也就算了,可悲的是诗人此时却又是一多病之躯。最后又转而写独登台。一个迟暮之人,贫病缠身,流落异乡,在本该与亲友团聚的重阳佳节,却无亲无朋陪伴,“独”自登高,便又是悲上加悲了。如从意象角度评析。《登高》诗开篇即以急风、远天、猿啼、凄清的沙渚、不住回旋的鸟等物象,勾画出夔州之秋的肃杀之景。六个意象叠加,便将一幅雄浑旷远、肃杀凄凉的画面动形象的描绘了出来。 其他角度亦可,注意字数限制。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躺平”一词,现在用来表示看淡高强度竞争之后放弃追求、不思进取、低欲望生活的一种现状。同学们有人认为现在才处高一时期,时间还长,无需进取;有人认为躺平了一辈子,也能不愁吃穿,不用奋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给出“躺平”的意思,是一种放弃追求、不思进取、低欲望生活的状态。这种心态看似是一种无所谓的生活态度,实际上是对自身价值和人生目标的迷失。行尸走肉的生活,并不能解决生活的迷茫和内心的空虚,只会让个人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因此,这不是作为年轻人应当持有的价值观。材料还例举了当下一些同学面对躺平的错误思想,认为现在处于高一,时间还长,无需进取,殊不知,“躺平”这种不思进取的态度都不应该持有,无论在什么时候,时代青年都应当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来面对学习生活,与处于哪个学习时期无关。有同学认为躺平一辈子也不愁吃穿,这种看法是直接否认了人的奋斗的意义,我们奋斗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吃穿而已,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都是现在奋斗中才能实现。同时,“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未来。”我们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的躺平不仅不利于个人的成长,还于国有害,因此,时代青年当树立无奋斗,不青春的价值观,拒绝躺平,以奋斗的姿态去迎接人生一次次大考,去绽放生命独特的色彩。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躺平”不可取,奋斗正当时。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躺平”,是惰怠的借口、无能的掩饰,是消极颓废者的自画像、不思进取者的代名词。二、任何时候,只要“躺”下,就断无“赢”的机会。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身处奔腾的时代,风华正茂的青春,惟有奋斗正当时。立意:1.“躺平”不可取,奋斗正当时。2.拒绝躺平,比肩奋斗。3.不要在该奋斗的年龄选择躺平。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7 19:0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1.7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