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2025届高一(下)学月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写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意境成了一个无 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材料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审美理想集中体现的意境,首次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B.王昌龄《诗格》中诗境三层次实际上阐述了诗歌创作中情景交融的具体过程。C.刘禹锡“境生于象外”与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观点一脉相承。D.由于意境的意义范畴扩大,到清末王国维时,它几乎已经失去了理论价值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简明清晰地追溯了意境的理论发展历程,并重点与表意更为宽泛的“境界”相区分。 B.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结构全文,作者先提出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再分析三种具体类型。C.两则材料都多次采用引用论证,材料一以引用文论为主,材料二以引用古诗为主D.材料一将古代文论放在今人的视野中加以审视,材料二为古代文学阐释提供了具体的路径。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景中藏情”表现方式的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B.重湖叠巇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C.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4.结合两则材料,给“意境”下一个定义5.下面是丰子恺先生的一幅小画,源自清代诗人何钱《普和看梅云》“小几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意境妙绝。请根据材料一、二,谈谈该画的意境创造特点。【答案】1.C2.D3.A4.意境是以情景交融而创造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三种表现形式的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5.①好的意境是景与情的完美融合,能够给人留下审美想象的空间。《普和看梅云》中竹、梅环绕茅屋,三个好友围几而坐,其中乐趣可想而知。达到了景与情的完美融合;②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景中藏情式”。《普和看梅云》中景只有茅屋、修竹、梅花、竹篱、小几、三个好友,但由整个环境可以想见三人的友情必定是十分高雅而深厚。由此可知,这幅画采用了“景中藏情式” 的表现方式,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首次出现”错,原文“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可见是王昌龄直接用了“意境”的概念,而并未说这是“首次出现”;B.“阐述了诗歌创作中情景交融的具体过程”错,原文是“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D.“到清末王国维时,它几乎已经失去了理论价值”错,原文“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见此时的意境还是有理论价值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并重点与表意更为宽泛的‘境界’相区分”错,与境界的区分只在材料一末尾提了一下,“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并未对意境和境界进行区分;B.“并列式结构”错,先提出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再分析三种具体类型,这是“总分式”结构;C.“都多次采用引用论证”“材料二以引用古诗为主”错,材料二并未引用古诗,原文“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都是作为例证出现的。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景中藏情”表现方式的是: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A.直接抒情,这是情中见景式。B.描写杭州景色,对杭州的喜爱蕴含其中,这是景中藏情式。C.描写景色,作者对弹奏者的赞美寓于其中,这是景中藏情式。D.描写景色,作者的愁绪蕴含其中,这是景中藏情式。故选A。【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下定义,要分别找出概念的属概念和种概念,用一个单句表达出来。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可见“意境”的是“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材料一“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始好”“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写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材料二“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可见“意境”是指由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交融而创造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即情景交融而创造的审美想象的空间为表现特征的;材料二“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第二是情中见景式”“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可见意境分为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三种表现形式;由此得出“意境”的概念是:以情景交融而创造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三种表现形式的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概念。【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始好”“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写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可见好的意境是景与情的完美融合,能够给人留下审美想象的空间。《普和看梅云》中屋后修竹俊逸,屋前开阔平坦,东篱之下、陋几之旁,三友环坐,独留一面留给旁边的梅花。竹、梅乃高雅之物,可以想见屋主人必不是凡夫俗子,而能与这样的人成为朋友,围几而坐,必然也不是俗人。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三人必是精神知己,相聚而坐,谈天说地,其中乐趣可想而知。材料二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有三种,其中之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普和看梅云》中只是描画了茅屋、修竹、梅花、竹篱、小几、三个好友,但由整个环境可以想见三人的友情必定是十分高雅而深厚。由此可知,这幅画采用了“景中藏情式”的表现方式,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爷爷的雷雨天郑俊华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这时候的爷爷,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一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雷声如高山撒落下了巨石隆隆作响。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你家!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爷爷天天穿梭在山林中……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爷爷自是喜出望外。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痛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当豆大的雨点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过“角门”是爷爷当年溜走相助红军的开始,“角门”保存着爷爷对于往事的一份回忆,结尾处以“拐进了跨院的角门”结束,使文章首尾呼应B.只需要递个眼神,老奎叔就能懂“我”的意思,配合行动,将爷爷骗回家,可见我和老奎叔之间的默契,也侧面反映出爷爷的病广为人知。C.小兵将兜子重新挂回树上这一举动,体现了红军的谨慎和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良好军风;他们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展现了红军乐观的精神。D.“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一句话体现了爷爷的得意与自豪,短短几天的共同战斗,却成了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也揭示了爷爷犯病的原因。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两个“不再”强调了日常生活中的爷爷的状态和进入战斗后爷爷的状态,在反差中凸显爷爷对于战斗的坚守。B.小说着力描写爷爷年轻时是一名优秀的猎手,熟悉山林,是为后文爷爷在山林中遇到红军队伍并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做铺垫,使情节更合理。 C.“雷雨天”是全文的线索,将爷爷的过去和现在巧妙地串联在一起,题目用“爷爷”修饰“雷雨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意义。D.小说情节设置巧妙,开篇渲染出紧张的战争氛围后,运用插叙,将读者带入过往的回忆,氛围舒缓,最后回到现实,展现“我”对爷爷情感的升华。8.小说中的英雄人物都没有确切的名字,这样安排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简要分析。9.小说虽以“雷雨天”组织行文,却温情满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中体现的温情。【答案】6.B7.D8.①突出英雄形象和精神,体现战争年代的特点,暗示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全民抗战,团结一心,同仇敌忾,面对敌寇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红军战士他们都是英雄,英雄是群像,而非突出个体或者仅仅记住他们的名字。②我们该铭记的红军战士是这样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③我们要记住华夏子民是这样的: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惧个人得失,勇于奉献甘于牺牲。9.①至爱亲情方面:作为儿孙的“我”和父亲给予爷爷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②质朴民风方面:爷爷救助红军战士,乡邻们理解爷爷、尊重爱戴革命前辈。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爷爷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他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翟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乡邻煞有介事的配合着爷爷表演,都展现了质朴的民风。③不朽军魂方面:这篇小说主要以战争为题材,读者在阅读中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红军队伍严格自律,不惧磨难,团结互助,他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甘于牺牲的革命品质让爷爷铭记与自豪。战争虽已远去,但革命精神长存,军魂不朽。【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也侧面反映出爷爷病广为人知”错,也侧面反映爷爷帮助红军走出大山的英勇的事迹广为人知。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氛围舒缓”错。由“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但是因为兵员有伤,他们并不能快速前进”“第三天下午,狂风大作,天空墨黑,乌云盖顶,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等处可知,更多的应该是紧张的氛围。故选D。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主旨思想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文章开篇以雷雨天爷爷奇怪行为设置悬念,以有限视角的叙述方式追述了年轻时爷爷和长征红军伤员的一段生死互助故事,表现红军队伍爱护群众、乐观互助、甘于牺牲的精神,也表现了爷爷心地善良、古道热肠的优良品质。所以本文的重点不在于写英雄是谁,而是表现英雄的形象和精神。同时英雄人物都没有确切的名字,这种写法体现战争年代的特点,暗示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全民抗战,团结一心,同仇敌忾,面对敌寇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红军战士他们都是英雄,英雄是群像,而非突出个体或者仅仅记住他们的名字。文中描写的这支英雄队伍是这样的: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那兵没接过东西……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可见他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爱护群众,具有严格的自律精神。除了爷爷、老兵等英雄个体,小说尤为突出的表现了不怕牺牲的英雄群像,“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山林赶路,这队人马显然已经很疲惫”“。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远远望去,一个个的土包令人难受”。可见他们不惧磨难、团结互助、勇往直前,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惧个人得失,勇于奉献甘于牺牲。【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由“我则伸手抓过一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可见作为儿孙的“我”和父亲对爷爷的尊重、孝顺以及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爱。综上可见①温暖的亲情。由“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七名战士牺牲后“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可见爷爷的善良正直,富有爱心,正义、思想觉悟高,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勇敢、有担当,也凸显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同时乡亲们也理解爷爷、尊重爱戴革命前辈,如开头老奎叔与“我” 配合行动,把爷爷“骗”回家;“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展现了②质朴的民风。由“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应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那次轰炸牺牲了七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可见红军战士和将领的无惧无畏、勇敢、乐观、顽强、不怕牺牲、团结互助、军纪严明、爱护群众的精神。综上可见③温暖的革命军人和可贵的品质、情操。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①之迹乎?”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王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朝。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今王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之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又况山谷之便乎!今吾国自常山以至代、上党,东有燕、东胡之境,西有楼烦、秦、韩之边,而无骑射之备。所以变服骑射,以备燕、东胡、楼烦、秦、韩之边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非社稷之神灵,即鄗②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今未能报也。而叔也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闻。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有删改)[注]①简襄:襄指赵襄子,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奠基人,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②鄗,读作hào,战国时赵之属地,在今河北省。10.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既定负遗俗之虑:背弃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B.亦欲叔之服之也:穿胡服以一服八:使……服从,降服 C.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去、到始臣之解牛之时:无实义;的D.以顺先王之志:来毋吾以也:因为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B.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C.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D.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陪侍尊者或长者闲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侍坐”意义相同。B.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不佞,意思是不才,也是谦词,可用来自称。C.中国,指中原。因古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处国之中,故称中国,泛指中原地区。D.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谷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因而“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胡服骑射变革是大势所趋。赵国与多国接壤,但却缺乏相应的军事准备,历史上也曾受到中山国的侵略,改革势在必行。B.武灵王是一位谋定而后动,执行力强的君主。他虽然开始时对胡服骑射改革有所顾虑,但坚定信心后,就逐步推行计划,拉拢公子成就是为了寻找一份有力的支持。C.公子成本是改革中的阻挠势力。他因为生病不想在改革中争先,并认为袭用边远地方的服饰,改变了古代的礼教,变换了古代的准则,坚持表达自己反对的意见。D.说服别人是需要智慧的。武灵王用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的道理,不忘先王之耻、继承祖先遗志的宏愿最终打动了公子成。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答案】10.D11.A12.D13.C14.(1)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2)晋国,哪里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句意: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B.句意: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以九分之一的力量降服九分之八的力量。C.句意:于是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起初我宰牛的时候。D.第二个“以”通“已”,止,停止。句意:来实现先王的遗志。/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大凡衣服,是用来便于穿用的。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圣人”作主语,“观其乡而顺宜”作谓语,故应在“顺宜”后停顿,而且“观其乡而顺宜”和“因其事而制礼”结构一致,排除BC。“制”作谓语,“礼”作宾语,故“制礼”中间不能停顿,排除D。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B.正确。C.正确。D.错误。“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说法颠倒,应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C.“他因为生病不想在改革中争先”错,根据原文“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朝。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今王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可知,公子成不想在改革中争先不是因为他生病,而是他反对赵武灵王的改革。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暗于成事”,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见于未萌”,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 (2)“厌”,通“餍”,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第一个“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肆”,延伸,扩张;第二个“封”,名词,疆界。参考译文: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的时候,肥义在旁边陪坐,说:“大王您是不是在考虑目前时事的变化,权衡兵力的合理使用,思念简子、襄子的光辉业绩呢?”赵武灵王回答说:“继承君位不忘祖先的功德,这是做君王应遵循的原则。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武灵王派王孙绁去告诉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说:“我改穿胡服,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我本来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现在大王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赵武灵王。武灵王说:“我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于是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凡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所以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物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儒生虽都师从同一老师,但传下来的礼法却不相同,中原地区风俗相同,但是各国的政教不相同,更何况是为了偏远地区的方便呢!现在我国从常山到代郡、上党郡,东面是燕国、东胡的边境,西面是楼烦、秦果、韩果的边境,但我们却没有配备骑射的装备。所以改穿胡服,练习骑马射箭,来防备我国与燕国、东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境。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的军队的支持,侵犯掠夺我国的土地,掳掠囚禁我国的人民,假若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部城几乎被攻破。先王对这事非常气愤,直到今天,他们的仇怨还没有报。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憎恶改变服式的做法,却忘记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决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公子成听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说:“我太愚蠢了,竟然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世俗的言论。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襄子的意愿,来实现先王的遗志,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公子成又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塞路初晴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舟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①旌旗在北门。行子②中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注】①汉将:这里错指唐将。②行子:出行的人。15.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首联点题,写出草原上大雨刚歇,经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壮阔景象B.颔联景物色彩明丽,远近结合,“侵”字以拟人写积水流淌的自由,“傍”字显安谧之感。C.颈联由风景自然地转入人事,笔调厚重刚劲,与尾联的欣喜与悠闲形成鲜明对比D.本诗结构起伏跌宕,回环往复,既写草原生气盎然之景,又有绵邈的韵味情致。16.颈联为什么先写“胡人羊马休南牧”,再写“汉将旌旗在北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先写“胡人羊马休南牧”,再写“汉将旌旗在北门”,作者使用因果倒装法,加强了语势。②承接上文“新水乱侵青草路”而来,从内在联系上看,非常自然,非常紧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C.“与尾联的欣喜与悠闲形成鲜明对比”错误。尾联紧承第三联“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乎停止战争了,作者隐含在第三联中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诗人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所以二者并不能构成对比。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句诗的意思是胡人的羊马,再也不要想到南方放牧,唐王朝的旌旗正飘扬在北疆。这两句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是卫国的长城。诗句显得义正辞严,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概。为了加强气势,作者使用因果倒装法,将“胡人羊马休南牧”的警告语前置,放在主导地位上,以逆笔取势,显得更为有力。这两句初读时似觉与前四句有些脱节,但细味诗意,不难看出,它是承上“新水乱侵青草路”而来,由于雨水充裕,草原上青草长势茂盛,因而想到羊马南牧。从内在联系上看,非常自然,非常紧密,在突然的跳跃中,隐含着细针密线的连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曾皙的询问中可以明确孔子对其他三位学生回答的评价,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以“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来比喻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区别。(3)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4)《桂枝香·金陵怀古》说六朝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此时只剩凄凉秋色,反映词人吊古伤今的情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答案】①.赤也为之小②.孰能为之大③.挟泰山以超北海④.为长者折枝⑤.吴楚东南坼⑥.乾坤日夜浮⑦.六朝旧事随流水⑧.但寒烟衰草凝绿⑨.孤光自照⑩.肝肺皆冰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孰”“挟”“枝”“坼”“衰”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能写代码写作业,能做题写剧本,甚至能代写辞职信……最近这款名叫ChatGPT的对话AI模型爆火。ChatGPT由美国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l开发,它因极其出色的文本生成和对话交互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走红,五天内用户破百万,两个月用户破亿,下载量远超同类产品,屡次打破下载记录,其他APP对此只能①。然而也有人担心,就像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量子计算机550W要摧毁地球一般,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反噬人类本身。ChatGPT在一位工程师的诱导下,竟写出了毁灭人类的计划书,步骤详细到入侵各国计算机系统,控制武器,破坏通讯、交通系统等。如此看来,这份担忧也并非②虽说ChatGPT的“聪明”时常会令人一惊,它看起来似乎无所不能,()所以,目前的ChatGPT再“聪明”,也无法像人类那般拥有细腻丰富的情感。人工智能发展至此,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虽然它还不够完美,人们倒也不必对它过分挑剔,③。阿里、百度、腾讯等一线国内互联网公司,也都高度表示对ChatGPT关心。动作最快的是百度,他将推出ChatGPT的中国版——- 文心一言。对这款即将面世的APP,百度发言人声称:“好用到‘吓人’的AI,计划三月份完成内测并很快上线。对此,公众都④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不得改变原意。修改后的句子:20.下列各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僵硬”“刻板”却是它写诗的缺点。B.但在“写诗”方面,却暴露出“僵硬”“刻板”的缺点。C.但在“写诗”方面,却有很多不足之处。D.但在“写诗”方面,却暴露出“僵硬”“刻板”的特点。【答案】18.①羡慕不已;②杞人忧天/庸人自扰;③吹毛求疵/求全责备;④期待不已/翘首以盼19.“一线”“国内”作为多重定语修饰“公司”,表领属性的定语应该放到数量短语之前“也”“都”表意重复,去除“也”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其他APP对ChatGPT的功能和受到用户追捧十分羡慕,可填“羡慕不已”。羡慕不已:是指因喜爱某件物品或荣誉而迫切希望得到。第二空,语境说ChatGPT在一位工程师的诱导下,竟写出了毁灭人类的计划书,可见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也并不是不必要的,可填“杞人忧天”或“庸人自扰”。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庸人自扰:指平庸的人无事生事,自找麻烦,自讨烦恼;多用于讽刺愚昧或神经过敏的人。第三空,语境指人们不必对ChatGPT过分挑剔,可填“吹毛求疵”或“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寻找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求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第四空,语境指公众很期待与ChatGPT的中国版——-文心一言见面,可填“期待不已”或“翘首以盼”。期待不已:形容非常期待,等待不及。翘首以盼:意思是仰着脖子等待着出现,很急切地希望看到某人、某事、某物的出现。比喻人们期待分别久了的亲人、朋友来到自己身边的急切心情。【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一线国内互联网公司”中“一线”“国内”作为多重定语修饰“公司”,表领属性的定语应该放到数量短语之前,改为“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 成分赘余,“也都高度表示”中“也”“都”表意重复,去除“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语境在说ChatGPT,根据话题一直原则,括号中也应说ChatGPT,而A项话题是“僵硬”“刻板”,排除A;由前文“看起来似乎无所不能”和后文“再‘聪明’,也无法像人类那般拥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可知,此处应介绍ChatGPT的缺点,而D项却强调“特点”,“僵硬”“刻板”是“缺点”,而且“暴露特点”搭配不当,排除D;C项“有很多不足之处”表达太笼统,无法与后文“细腻丰富的情感”对照,排除C。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曹家遭遇变故时,曹雪芹与宝玉年龄相仿。曹雪芹亲历了家族由盛转衰的变迁。《红楼梦》便是作者一生的所见所思所得所悟。开篇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既照见了众生,也照见了他自己。《红楼梦》写尽了人情冷暖。贾府繁盛时,高朋满座;贾府没落时,门可罗雀。《红楼梦》的叙事节奏宏大严密,①___________。如黛玉与宝钗: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②________,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红楼梦》的内容涉猎很广,包罗万象。整部大书从叙事架构到精神背景、从人物设计到家族百态,涉及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如饮食文化,茶文化,园林建筑,人事管理,音乐戏曲,饮食养生,服饰文化,丧葬制度,诗词歌赋等各种知识。可以说,③__________【答案】①.塑造人物时多运用对比手法②.黛玉是理想的淡泊的/黛玉是浪漫的诗意的③.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古代文化史/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百科全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如”可知,此处是总领句,后面是举例;由“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可知,是把黛玉和宝钗进行对比,这就是《红楼梦》塑造人物的方法,故可补写“塑造人物时多多运用对比手法”。第二空,此处应是写黛玉,应与“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形成对比,故可补写“黛玉是理想的淡泊的”或“黛玉是浪漫的诗意的”。第三空,此处为总结句,从前面列举内容来看,《红楼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故可补写“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古代文化史/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此则材料的核心句是最后一句:“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成功”,但是,这个核心句只是总结了一个统计学上的结论,并没有暗示之所以如此的深层原因。因此,中心论点必须把原材料中的这句话进行挖掘转换。坐前排的人目标明确,进取心强,爱表现,有冲劲。坐后排的人保守。随意的人没有目标。尤其重点分析爱坐前排者的特点,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者很多,其共性当然是因为:(1)他们有着更强的成功意识,(2)有着更强的求知欲望,(3)有着更强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念头,(4)有着更强的展示自己存在的心态,(5)也有了更多成功的机会和机遇。中心论点可以概括提炼为:成功源于强烈的成功欲望。写作时可以先分析为何坐在前排的人容易成功,进而探讨青年应该具备怎样的成功品质,才会为成功奠基。这则材料作文是教育考生要有强烈的成功欲望,积极求知,事事主动。在作文选材时,应该选取成功者年轻时、成功前的事例,而不应选取他们功成名就时的例子。如果所选的材料是成功者学生时代主动求知、积极发展自己的事例的话,那么其不仅与原材料在性质和范畴上保持了一致,作文内部也保持了协调,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更有战斗力。立意:1.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2.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3.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4.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02 05:2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153.1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