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历史阶段性检测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这三次短暂的反叛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C.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D.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元朝只发生三次叛乱,说明大多数情况下,地方都比较安定,故D正确;题干中“终元一代,行省发生三次叛乱”,次数少,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很严密,故A错误;材料中的三次叛乱,都是“皇位空虚之际”,即叛乱与争夺皇位有关,而非割据,故B错误;题干中“皇位空虚”导致叛乱,而非行省引发皇族内部纷争,故C错误。2.下图是英国漫画家乔治发表的作品。漫画的左方是一处磨坊,砖块上罗列着自治市镇的名字,下面尸横遍野;漫画的右下方是一群议员,他们围绕在一个盛满了金钱的钱仓前,从贴有“公款”标签的钱仓里取钱。据此可知,作者意在()《“运转得真是好”的“选举制”》1831年A.强调议会改革的刻不容缓B.讽刺英国议员的贪腐行为C.批判工业资产阶级的剥削D.揭露英国司法制度的黑暗【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内容和时间“183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是在讽刺英国自治市镇的议员们为中饱私囊而疯狂巧取选民的率劣行为,从而揭露了对现行的选举制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因此英国在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A项正确;讽刺议员的贪腐是漫画的表象,不是作者的主要意图,排除B项;漫 画的内容是在批判议员的贪婪,而不是工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司法制度的黑暗,排除CD两项。故选A项。3.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效仿湖北,公推本省都督,建立军政府。下表可说明()省别都督参与公推的群体备注湖北黎元洪革命党人、部分咨议员及绅商代表推举过程中有人提议革命时代当推军人贵州杨荩诚省城各机关及团体代表原推张百麟,张以非军人坚辞山西阎锡山起义领导人,学界、警界代表本存在选举和推举不同意见,革命党人力主推举A.新政权缺乏民主性B.军人有较大的话语权C.立宪派内部斗争激烈D.革命暗含失败危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武昌起义后(中国)。据材料“提议革命时代当推军人”,“革命党人力主推举”,可知,武昌起义后,由于各省军事长官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因此成为各省都督的推举对象,B项正确;公推本省都督,是稳定局势的措施,并不代表新政权缺乏民主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仅仅是立宪派,还有革命派等,仅从材料,也无法得出立宪派内部斗争的状况,排除C项;革命隐藏失败的危险是因为旧势力混入了革命阵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图是唐代宪宗(806-820年)至懿宗时期(859-873年)宰相及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统计图(单位:人)。这一统计可用于说明,唐代后期() A中枢官员政治素养得以提升B.科举出身者居官僚队伍主体C.统治者的理政水平逐渐下降D.科举是高级官吏的重要来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唐代宪宗至懿宗时期,进士出身的宰相在宰相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宰相属于高级官吏,体现了在唐代后期科举是高级官吏的重要来源,D项正确;科举考试的选官标准为才学,不能体现政治素养,排除A项;题干为进士出身的宰相在宰相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能将宰相的该概念扩展到整个官僚队伍,排除B项;进士出身的宰相在宰相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能体现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5.中国历代王朝官与吏区分严格,胥吏常被鄙视。元朝统治者却认为官和吏之间“靡有轻贱贵重之殊,今之官即昔之吏,今之吏即昔之官”,胥吏出职之途大开,虽高级官员由勋贵垄断,但中、下级官员“出刀笔吏十九”这种选官方式()A.实现了人才选拔制度创新B.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C.满足了实用主义统治需要D.有效提升汉族儒生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朝统治者却认为官和吏之间‘靡有轻贱贵重之殊,今之官即昔之吏,今之吏即昔之官’,胥吏出职之途大开,虽高级官员由勋贵垄断,但中、下级官员‘出刀笔吏十九’。”可知,自宋元后,人们往往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选官方式较之前有所改革,提升了吏的地位,主要是出于现实政治统治的需要,可以缓和矛盾,C项正确;元朝选拔制度主要是任命和科举,科举时断时续,胥吏出职是人才选拔理念和方式的变化,并非制度的创新,排除A项;胥吏属于古代基层工作人员,替官府处理政务,本质上仍属于统治阶级,胥吏出职是其地位和官职的变化,而不是阶层的变化,排除B项;元朝实行四等人制的民族压迫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6.据统计,在1570一1870年的300年间,仅用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员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就有70种之多。这些书都极力称赞中国的文官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并建议英国政府仿行。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A.中国的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公正B.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C.称赞中国制度的书籍大量出现D.英国的选官制度存在较多弊端【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极力主张仿行中国的选官制度,这是因为英国选官制度存在弊端,而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选官制度,B项正确;A项是中国科举制的优点,对于英国来说是外因,而英国之所以极力借鉴科举制主要应该是内因,排除A项;C项的描述是材料中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D项只是原因之一,主要还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排除D项。故选B项。7.1813年,英国议会在新颁发的东印度公司特许状中,特意增加了一条新内容:将未在海莱伯里学校系统中修完4个学期课程或已修完但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任命为印度殖民政府职员的行为是非法的。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另一个新特许状法案,完全剥夺了公司董事会的恩赐权。这一变化()A.完善了英国的政党政治B.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C.积累了文官选用的经验D.有利于政治的平稳运行【答案】C【解析】【详解】任命为印度殖民政府职员的条件是修完学校系统课程且成绩合格,“完全剥夺了公司董事会的恩赐权”,反映了对官员选用重视能力,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积累了文官选用的经验,C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完善英国的政党政治无关,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文官不受选举和执政党更迭影响,这有利于保障政府机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政治的平稳运行,排除D项。故选C项。8.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上谕:“着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其如何分场命题考试,一切详细章程,该部即妥议具奏"。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A.应时代要求选拔人才B.着力实施学堂选官制度C.摒弃了中体西用思想D.探索分科分类考试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着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其如何分场命题考试,一切详细章程,该部即妥议具奏”可知,戊戌变法改革选官制度,选拔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A项正确;1904年清政府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排除B项;材料中仍然是科举考试,说明中体西用思想并未摒弃,排除C项;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已经探索分科分类考试,排除D项。故选A项。9.以下为民国时期县长考试内容及流程第一试第二试第三试第四试考试内三民主义、建方略、中国法学通论、经济学理、政治学原理、中外近百年史、中国人现行法令概要、国际条约概要、木省财政、水省实业及教育、本省路政及水前三试均为笔试第四试为试,注重应试人的经验 容国民党革命史文地理利及才识据此可知民国时期县长考试A.注重德才兼备B.强调资格出身C.深受科举影响D.突出行政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民国县长考试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国民党党史、建国策略、法律、经济学、政治学、本省财政、实业、教育及路政等,说明的是对县长行政能力的重视,主要选拔实用性人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个人品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县长出身问题,排除B项;科举制在明清时期走向僵化,不利于实用性人才的选拔,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明朝科举自下而上有乡试和会试。明初至中后期,录取人数逐渐上升,但乡试录取率由10%逐步降至3.3%,会试录取率也由21.7%降至8.4%。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科举制影响扩大B.世袭制仍然占主导C.政府行政效率低D.程朱理学逐渐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明初至中后期,录取人数逐渐上升,但乡试录取率由10%逐步降至3.3%,会试录取率也由21.7%降至8.4%”,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增加,但录取率下降,这说明明朝参与科举制的读书人数量在不断增加,即科举制影响扩大,故A选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影响扩大,未体现出世袭制仍然占主导,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影响扩大,未体现出政府行政效率低,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影响扩大,未体现出程朱理学逐渐衰落,故D选项错误。11.清朝督察院为总的中央监察机构,除军机处外的在京衙门,都受科道稽察,六部、理藩院等还须接受双重稽察。地方上,提刑按察使司是地方最高级别的司法监察机构,督抚也兼有监察地方的职责。这反映出清朝()A.制度运作的规范性B.官员选拔机制的完善C.监察主体的多元性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清朝督察院为总的中央监察机构……地方上,提刑按察使司是地方最高级别的司法监察 机构,督抚也兼有监察地方的职责”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系,多元多重,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规范性的问题,排除A项;官员选拔机制的完善与材料反映的监察制度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央集权主要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西方文官制度下,一位部长要对付常务次官会议或部际会议,必须有“牛顿的智慧、亚历山大的勇气和拿破仑的手腕”,否则就休想改变高级文官的决定。这表明A.政务官从属事务官B.文官制度奉行政治中立C.文官系统相对独立D.制度体系有违民主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方文官制度下,一位部长要改变高级文官的决定,就要有“牛顿的智慧、亚历山大的勇气和拿破仑的手腕”,可知部长必须有自己的政策并能坚持自己的主张,比较的独立,所以文官系统相对独立,C项正确;部长要有自己的智慧和手腕才能改变高级文官,比较的独立,不能从属于哪一个或是保持中立,A项和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有违民主精神,D项排除。故选C项13.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对政府管理尤其是政府人事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急切地要求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相适应的新型人事制度。这表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A.是改革开放发展的必然结果B.是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的标志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D.有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了对政府管理尤其是人事管理的全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推进了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可见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A正确;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制度形成的背景,C、D两项是影响,排除。14.监察官可以风闻奏事(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独有的一项规定。东晋南朝、唐武则天、宋代及清代时,为大开言谏之门,都曾允许台谏官风闻奏事,并规定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一规定A.彰显了法律权威B.提高了监察效率C.保证了社会秩序D.强化了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监察官员服务于皇权,风闻奏事即使所奏涉虚,亦不坐罪,这说明皇帝通过监察来强化自己的权力,D项正确;风闻奏事有诽谤之嫌,不能彰显法律权威,排除A项;材料所述风闻奏事是皇帝加强自身权力的手段,风闻奏事有滥奏情形,不能提高监察的效率,而且容易形成冤假错案,排除B项;风闻奏事主要针对大臣,并不能影响社会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15.在唐代之前,监察官监督普通案件的审理,纠正冤案错案。到了唐代,监察官可以参加三司推案(即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和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共同审案)。这一变化的实质是A.监察领域的不断延伸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D.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答案】B【解析】【详解】作为皇帝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从监督普通案件的审理,纠正冤案错案,发展到有权参加中央部门联合审理重要案件,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项正确;监察“领域”的不断延伸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C项错误;材料与“行政机构的不断健全”无关,D项错误。16.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1图2图3从图1、图2、图3中任选两幅图,分别提取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一、信息:定都“镐”;有“同姓封国”、“异姓封国”;疆域主要集中于中原及黄河长江流域;时期:西周时期。图二、信息:定都“洛邑”,有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少数民族有匈奴、东胡;疆域主要集中于黄河、长江流域;时期:战国时期;图三、信息:定都“咸阳”;有九原郡、桂林郡、象郡;少 数民族有匈奴、东胡、月羌;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抵长城、南到南海;时期:秦朝时期。【解析】【详解】信息和历史时期:通过阅读图1,可得出图中定都“镐”,“同姓封国”、“异姓封国”,疆域主要集中于中原、黄河、长江流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情况;阅读图2后可得出定都“洛邑”,存在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少数民族有匈奴、东胡,疆域主要集中于黄河、长江流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的是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现象;通过阅读图3,可得出当时定都“咸阳”,有九原郡、桂林郡、象郡等郡,少数民族有匈奴、东胡、月羌,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抵长城、南到南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3反映的秦朝时期的疆域。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监察制度的创新始终是推进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一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设置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为视察区;一年之后文帝又将其用做监察区域,派遣官员分州“出刺诸郡”,九州视察区由此与监察区合而为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另外有朔方、交趾二郡,称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共称十三刺史部,或“十三州”。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更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权利法案》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创了议会对行政、司法监督的先例。随着英国政治发展,下院的地位逐步提高,议员被视为步入政界的阶梯。许多人花费巨资收买选民,议员议席成为标价商品。一些商人大肆贿路政府官员,以便取得特权。1693年,东印度公司给权贵送礼达9万英镑。反腐败的监察制度随着英国政治、经济发展起来。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进行三次议会改革,完善了议会监督英王和政府及司法机关的职能。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监察制度职能的完善过程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演变:由临时性机构变为常设机构;由监察区发展为行政区;监察区数量增加。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政治清明;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导致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州力量不断强大,最终威胁中央集权。 (2)过程:《权利法案》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创了议会对行政、司法监督的先例;17世纪末18世纪初,反腐败的监察制度逐渐发展起来;19世纪中后期,英国完善了议会监督英王和政府及司法机关的职能。原因:君主立宪制确立后,英国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腐败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工业革命的逐渐展开;议会改革的不断推动。【解析】【详解】(1)演变:根据“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更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得出由临时性机构变为常设机构;根据“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得出由监察区发展为行政区;根据“二年(公元前168年),设置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为视察区”“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得出监察区数量增加。影响:根据“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得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有利于政治清明;根据“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皇权;根据“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得出导致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根据“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得出州力量不断强大,最终威胁中央集权。(2)过程:根据“《权利法案》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创了议会对行政、司法监督的先例”得出《权利法案》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创了议会对行政、司法监督的先例;根据“反腐败的监察制度随着英国政治、经济发展起来”得出17世纪末18世纪初,反腐败的监察制度逐渐发展起来;根据“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进行三次议会改革,完善了议会监督英王和政府及司法机关的职能”得出19世纪中后期,英国完善了议会监督英王和政府及司法机关的职能。原因:根据“《权利法案》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创了议会对行政、司法监督的先例”得出君主立宪制确立后,英国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腐败等一系列新的问题;根据“反腐败的监察制度随着英国政治、经济发展起来”得出工业革命的逐渐展开;根据“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进行三次议会改革,完善了议会监督英王和政府及司法机关的职能”得出议会改革的不断推动。18.[中国古代的契约制度]材料一西周至春秋时期是传统社会契约制度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契约称“约剂”,分为“大约剂”(“邦国约”)、“小约剂”(“万民约”)。从战国到西晋时期,契约主要用于民事范围,包括土地买卖、租佃、民间财物借贷等领域,该时期民事契约通常被称为“券”。东晋至五代时期,木“券”逐渐发展为纸“契”,增加了保人参与并承担代偿责任的约定;出现了契约套语,如“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面平章”等;政府开始干预民间契约行为,主要是征收交易税和发卖“印纸”。当时民间土地交易,当事人到官府交纳契税时,由官府在民间契约上加盖红色印章,这样的契约被称为“红契”。到了元明时代,“契”的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而作为民间物权关系的 租佃文书、商业文书和社会管理的协议则多数命名为“约”。材料二明代财产契约行为的交易对象不仅包括耕地、林山、宅基、房屋等不动产,还包括车船、牲畜、粮食以及日用品等。可以说“明代民间社会民事契约行为无处不在”。明代地方官吏在解决民间户婚、田土等“细故”纠纷时,常把案发地的民间契约作为认定事实的事实依据。但涉及田地房屋需要征收契税的时候,明代法律明确规定“凡典卖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价钱一半入官。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对于违反社会纲常礼教、可能影响政府的政治稳定的民间契约行为,则予以否决。——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嘉露《明代民间契约习惯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契约制度进一步发展原因及影响。【答案】(1)特点:起源早、具有阶段性;契约制度更加规范化;官府加强了对契约制度的干预;主要用于民事范围,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2)原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前代契约制度奠定的基础;明朝政府的推动;民间社会组织中的“乡约”。影响: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巩固政府统治;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方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周至春秋时期是传统社会契约制度的初创时期”可分析出起源早、具有阶段性;根据材料“逐渐发展为纸‘契’,增加了保人参与并承担代偿责任的约定”可分析出契约制度更加规范化;根据材料“政府开始干预民间契约行为”可分析出官府加强了对契约制度的干预;根据材料“范围逐渐被固定在具有处分重大财产、人身权益的协商场合”可分析出主要用于民事范围,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原因:结合明朝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前代契约制度奠定的基础;根据材料“明代地方官吏在解决民间户婚、田土等“细故”纠纷时,常把案发地的民间契约作为认定事实的事实依据”可分析出明朝政府的推动;根据材料“民间社会民事契约行为无处不在”可分析出民间社会组织中的“乡约”。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促进社会和谐、巩固统治等方面进行分析。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巩固政府统治;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方式。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孙中山在考察英国等欧美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后曾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 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古最好的制度”。——孙中山:《五权宪法》(发表于1921年)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西方的考试制度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阐述:中国的科举制诞生于隋唐时期,以考试选拔人才,并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中世纪西欧各国主要实行赐官制,任用官员不用考试;科举制度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传到西方,对西方近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有一定影响。19世纪中后期,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逐渐确立了文官制度。后来,西方各国纷纷效仿。由此可见,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之间存在渊源关系,人类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发展进步。示例二:论题:英国的考试制度与我国的科举制具有本质的区别。阐述:中国的科举制诞生于隋唐时期,以考试选拔人才,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19世纪中后期,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逐渐确立了文官制度。但是,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科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选官制度,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科举制是专制主义制度的一部分,而西方的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总之,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近代的文官考试制度与封建社会的科举制有着本质的区别。示例三:论题:制度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取长补短。阐述:中国的科举制诞生于隋唐时期,以考试选拔人才,并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中世纪西欧各国主要实行赐官制,任用官员不用考试;17-18世纪,欧美国家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但官员的选拔存在许多问题。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基础上,逐渐确立了文官制度,并不断完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学习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建立文官制度。近代以来,中国也进行了选官制度改革,废除了科举制度,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总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他国经验,坚持创新,不断完善。【解析】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0-26 09:00:02 页数:11
价格:¥2 大小:966.6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