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辽东教学共同体高二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罗兰·巴特在《文之悦》里说:“文即织物。”对中国人来说,这很容易理解。《说文》释“文”的本义即“错画”。所以在中文里,文章被视为一种经纬交错之物,也就与别的文章有千丝万缕的牵连。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文本都是由诸多前/潜文本中引出而重编的新的织品。②巴特所见的“织文”,何尝不就是王安石所讥议的“编事”?但是李商隐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总是做得到“用旧合机”“用人若己”。他以一个统一的意思,让不同的文本像橘瓣一样聚焦,以己意与原典相发明,“化堆垛为云烟”。这两相发明的效用,在于作者互文的拼贴物,将其原有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带进了新的场合。③刘若愚曾就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众说纷纭写道:这首诗存在这么多论争,可见大多数读者都受到此诗的强烈影响,并且感觉到了诗中具体表现出来的某一境界,尽管在描述这个境界与形容对此一境界的反应时,他们会有很大差别。一些批评家可能误解了此一诗的境界的本质,错认了他们反应的缘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反应不真实。④我们试着从互文性角度理解这一问题。一个繁复的文本总是能够唤起读者的多重阅读体验,像刘若愚说的,他们的反应并非不真实,然而有一些反应没有正确缘由,这就是误读。尽管从“诗无达诂”的意义上说,没有哪种阅读不是误读,一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没有哪种解释不是曲解。但读者寻找唯一正确的解释的冲动绝不会停止。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十二曰:“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①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中国传统的笺注,大抵只注出处,认为出处明意义自明,如果典故都已精确制导,规限了读者的反应,则可以一举中的。如果发生理解上的分歧,一定是互文关系挖掘不力。高阳在《〈锦瑟〉详解》一文中的看法,就代表了这种自信:“我作考证,以穷极源流为尚;义山诗号称难解,但本此义一字不放过,解亦不难。”⑤也许有人会说,互文性理论从文学中抽离了现实生活,切断了文本与现实的联系。要做李商隐的解人,必须寻绎他真实的生命史。可是,离开浇覆在他文本之上的盘根错节的互文关系,所谓真实的生命何从侦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不是在说鲜活的情感只有瞬间的真实性吗?个人的记忆是靠不 住的,我们最终只能依靠文本世界所保存的记忆。材料二:①从古人著作里收集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砌成一座象牙之塔,偶向人生现实凭栏眺望。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②我们古代批评家也指出相同现象:“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惟学古人句样而已。”这是讲明代“七子”,宋诗病情还不至于那么沉重,不过它的病象已经显明。南宋陈渊在旅行诗里说:“渊明已黄壤,诗语馀奇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陶潜当然是位大诗人,但是陈渊觉得一眼望去都是六七百年前陶潜歌咏的情景,那未必证明陶潜的意境包罗得很广阔,而也许只表示自己的心眼被限制得很褊狭。③早在南宋末年,严羽对本朝诗歌已经作了公允结论:“近代诸公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明人对宋诗的批评也逃不出这几句话,例如:“宋人又好用故实组织成诗,用故实组织成诗,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宋诗是遭到排斥了,可宋诗的习气依然存在。清代的“浙派”诗“无一字一句不自读书创获”,“同光体”诗把“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们明说承袭了宋诗传统。可是痛骂宋诗的朱彝尊一样“贪多”炫博,师法白居易的吴伟业也獭祭②典故,这不也是旁证么?④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有个流弊:把诗人变得像写学位论文的博士,“抄书当作诗”,要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在图书馆里,就得先把图书馆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还有个流弊:把诗人变成有营业执照的盗贼,不管是巧取还是豪夺,是西昆体那样认准一家去打劫还是像江西派那样挨门排户光顾。【注】①西昆:宗法李商隐的宋初诗派。此处代指李商隐。②獭祭:意指陈列。1.以下不符合材料一对“互文性”阐释的一项是()A.刘勰: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扬、班以下,莫不取资。B.王若虚: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C.艾略特: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现他们不朽的地方。D.克里斯蒂娃:任何的文本都是一些引文的马赛克式的构造,都是对别的文本的吸收和转换。2.以下对材料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兰·巴特《文之悦》中对“文”的理解与《说文》基本一致,这为下文综合运用中西文论做了铺垫。B.刘若愚不否定一些批评家对《锦瑟》的反应是真实的,但并不意味着“误解”或“错认”也是正确的。C.元好问寄希望于一部理想的权威笺注,这与高阳《〈锦瑟〉详解》中所持的观点在逻辑上是一致的。D.李商隐的诗歌已经道明个人记忆是靠不住的,那么,我们对他的理解就只能依靠其繁复的文本世界。3.以下论证中的推理方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文章被视为一种经纬交错之物,也就与别的文章有千丝万缕的牵连。B.出处明意义自明,如果典故都已精确制导,规限了读者的反应,则可以一举中的。C.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D.痛骂宋诗的朱彝尊一样“贪多”炫博,师法白居易的吴伟业也獭祭典故,这不也是旁证么?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针对“文学中的用典”现象,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则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制造声音(节选)贾平凹我去采访这个州刚刚离休的专员。采访结束后我们坐在客厅喝茶,他却放了一段录音问我听到什么,我说是风里的树声。是树声,他说,你听得懂这树声吗?有树风就有了形状,但风里的树是要说话的。你知道,这个州是一个贫困的地区,当组织上安排我来,我就想提前离休,或者调往省城寻一个清闲的部门,拈弄笔墨,句读里暗度春光罢了。但到任后的那年秋天,我改变了心态,就一直在州里干了五年。一日下午,我们从城南××县回来,才要步行去视察我们的商厦,十字路口那里就拥了一堆人,听得很嘶哑的喊声:“树会说话的!树真的会说话的!”只见一个70岁左右的老头,个子高大,但枯瘦如柴,头发和胡子已成毡片,浑身散发着一股难闻的酸臭味。于是我开始询问老头。你叫什么名字?杨二娃。你有什么冤枉事? 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不是一九五二年栽的。怎么能是一九五二年呢?不是一九五二年,是一九四八年。树会说话的。就为这事吗?就为这事。你告了多少年了?十五年零三个月。为一棵树值得告十五年?可树就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为什么要说是一九五二年栽的?这点事村里就可以解决嘛!德贵是坏人!德贵是谁?村长。他谋算这棵树哩,他想收回去再买了给他爹做棺材的。你找过乡长吗?乡长我找过三十二次,他派人打我,我到县上去,县上的父母官我都找过,父母官两年就换了人。张县长说要解决,但他调走了。又来了陆县长,他让乡里解决,乡里不解决,向上反映我是刁民。我不是刁民。我又找刘县长,王县长,马县长,他们都不理我了,说我是疯子。我是疯子吗?我要是疯子我能记得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你说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你有什么证明?我老婆证明。一九四八年春上我和我老婆去她娘家当天回来我栽的,栽了树老婆给我擀的宽片杂面,调的干辣面,没有盐的,老婆说你将就将就吃。那你老婆怎么不出来证明?她死了。这娘们害了我一辈子,该她作证的时候,她就上吊死了!这狗娘儿们,她死了我懒得给她烧倒头纸,别人家的老婆都是帮夫运,她却猪一样要我养活!家里还有什么人?一个儿子,死了。儿子是好儿子。他像我,村人都说我们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儿子陪我去县上上访,回来搭的拖拉机,拖拉机翻了,我没事,拖拉机却压在他肚子上,肠子就压了出来。我那老婆向我要儿子,我骂了她,她就死在绳上的。专员,树肯定是一九四八年栽的,不是一九五二年栽的,你去听听,树会说话的。我打电话给××县的马县长,托他把有关杨二娃的档案材料送上来。马县长亲自来州城向我汇报,杨二娃竟没有什么档案材料,但马县长知道这件事,说这棵树是在东洼村南头,树下的那块地解放前属杨二娃的地,解放后土地收公,树却归私人。那时树小,谁也没在意,后来树大了,杨二娃说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树权归他私人,村里人说树是一九五二年栽的,一九五二年栽在地头的树应归村里。村里每年要伐,杨二娃都护树,他把旧屋拆了重新盖在树下,现在树身就长在屋当堂里。就为这棵树,能值几个钱?马县长说,农民爱认死理,杨二娃疯疯癫癫告了15 年,活得真没个意思!那你说,怎么活着有意思呢?我训斥着我的部下,命令他们组织个专案组,去东洼村落实这件事,树是有年轮的,可以请一些专家考证一下树到底是一九四八年的还是一九五二年的。专案组很快就回来了,考证出树是一九四八年栽的。我作了批示:树归属于杨二娃。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第二年春天,××县旱象严重,我下去检查灾情,突然想起了杨二娃和那棵一九四八年栽下的树。我和马县长坐车往东洼村打问杨二娃,村人说,杨二娃吗,早死了。树依然活着,树是常见的那种椿树,确实老得身上有了洞,除了东边的枝丫枯了,西边的枝丫也枯了,树身三分之一在一间歪歪斜斜的屋子中间。杨二娃因是孤人,死后村人就以他家的柜作了棺材,在屋中掘坑下葬,这房子也锁了门,让它自废自塌了将来就是坟丘。我说,给老头奠奠酒吧。秘书去买了一瓶酒,我就把酒全浇在屋前。这时起了风,风是看不见的,但椿树枝叶摇摆,嘎嘎作响,风就有了形状,树也有了声。老头给我说过树会说话的,树会说什么话呢?我听不出来,便用录音机录了。多少年里,我一直在企图听懂这树声,你听听,这树在说的什么话呢?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写我被组织上安排来到贫困的地区后就想调往省城,过上拈弄笔墨,句读里暗度春光的幽闲生活,杨二娃的事改变了我的想法。B.“这狗娘儿们,她死了我懒得给她烧倒头纸,别人家的老婆都是帮夫运,她却猪一样要我养活!”这一语言描写刻画了杨二娃对妻子的仇恨心理。C.马县长说,农民爱认死理,杨二娃疯疯癫癫告了15年,活得真没个意思!”一句刻画了一位不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的官场反面人物形象。D.小说以“村人说,杨二娃吗,早死了”结尾意蕴深长,反映出杨二娃的遭遇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的现实,这主要更是为了突出村民的麻木不仁。7.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情节平淡,没有大起大落,但在静如止水的叙述中,掩隐着狂澜巨波。B.作者采用近乎冷漠的叙述笔调,但仍掩盖不住对这一小人物之死的莫大悲哀。C.在遍尝人间冷暖之后死去的杨二娃身上,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底层人们的挣扎。D.小说结局,杨二娃在老树的陪伴下消无声息死去,他最终饱含怨恨与屈辱死去。8.所谓留白,是指留有想象空间,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明,内容更含蓄,主旨更突出。请结合文本谈谈留白手法的运用。(4分)9.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是“在朴实的叙述中往往加一两句议论”,请结合全文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冬十二月,宣公即位。书曰“卫人立晋”,众也。(节选自《左传・隐公四年》)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夫州吁弑其君A而虐用其民B于是乎C不务令德D而欲以乱E成F必不免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与宋公为会”与“与燕王会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会”字含义相同。B.“犹治丝而棼之也”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治”字含义不同。C.“厚从州吁如陈”与“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指南录》)“如”字含义不同。D.“卫人逆公子晋于邢”与“郑伯肉袒牵羊以逆”(《留侯论》)“逆”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吁做了国君之后,准备向郑国报旧怨,以此来讨好诸侯,安定民心。他便联合宋国,出兵出物,并让宋国牵头,带领陈、蔡、卫联合攻郑。B.各诸侯第二次围攻郑国的时候。宋殇公派人向隐公请求一起参与,被鲁隐公推辞了。 羽父不经隐公同意便擅自派兵,所以被称为“翚帅师”。C.州吁篡位之后不能安定百姓。石厚向他父亲石碏询问良策,石碏让他朝见陈桓公,让陈桓公代为请求周天子,以便让州吁可以名正言顺。D.陈国将前来请托帮忙的州吁和石厚抓住并扭送到卫国,卫国先是让右宰丑杀了州吁,后来石碏又让管家獳羊肩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石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2)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14.鲁隐公问众仲“卫州吁其成乎”的时候,众仲是从哪些方面断定州吁注定要失败的?根据选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王氏能远楼》【元代】范梈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请君得酒勿少留,为我痛酌王家能远之高楼。醉捧句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沧溟朝旭射燕甸,桑枝正搭虚窗面。昆仑池上碧桃花,舞尽东风千万片。千万片,落谁家?愿倾海水溢流霞。寄谢尊前望乡客,底须惆怅惜天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立意高远,表达了诗人看破红尘、睥睨人寰的高情逸志。写意而不写事,是此诗重要特点。B.“跬步江山即寥廓”,强调的是胸怀和志趣,是精神的自为,而并不是实际生活中的所获所得。C.“醉捧”二字尤妙,既点出诗人“得酒勿少留”、能远楼“痛酌”的形象,又惟妙惟肖刻画出诗人捐弃世俗、孤高傲世的品格。D.“昆仑”二句,景象由虚转实,句意与开篇“游莫羡天池鹏,归莫问辽东鹤”二句相呼应,仍归为“人生万事须自为”上来。16.“斫断千秋万古愁”,要用手中的利剑,斩断千秋万代的愁怨,语气上斩钉截铁。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心中的愁怨是什么。(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两句是: “_____,_____。”(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矛戟、准备行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3)《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鸿雁”与“鱼龙”为意象,说明了游子佳人音讯断绝的情况。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梁衡的语言瓷实且不缺乏弹性,诗化的意象里充满睿智的妙语,含着耐人咀嚼的理趣之美。他创设出了各种美妙的意境,如《把栏杆拍遍》中形容辛弃疾,“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不仅能让人在跳跃中快乐地阅读,还可①地浅吟低唱。梁衡还善于联想,想象,使文章生动,传神。如《读韩愈》中这样描写韩愈:“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②地走向海边天涯。”梁衡丰富的想象力,加之形象地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当年韩愈在路上孤寂的身影。梁衡作品中的人物大都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柳永、辛弃疾、李清照、林则徐、瞿秋白、彭德怀、张闻天……他们有时身处命运的逆流却能在逆境中奋起,他们的人生经历让人在感叹唏嘘之外,更体会一种悲壮之美。书中,梁衡善于用如刀之笔,剖析一个个孤独英雄的灵魂,指出了他们在历史坐标系中应有的位置。他常说:“复杂的背景,跌宕的生活,严酷的环境,悲剧式的结局更能考验和拷问一个人的人格。”此刻,困厄对于英雄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它能凸现英雄、伟人人格中的悲壮之美。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语言运用与表达效果上有什么特点(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孟子》、①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②。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日常交往、交友,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同时又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读来亲和惬意,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也对后世文人墨客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每一位认真 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③。20.下列句子的引号使用,和材料中画横线句子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 )A.古代早就流传“嫦娥奔月”的神话,以及“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B.“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C.聂将军收到了来自日本的书信,日本人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D.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论语》以“文”化人。《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这两句所蕴涵的精神内涵丰富,值得我们深思。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高二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B2.D3.D【1】B.“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是王若虚对黄庭坚的批评,他认为黄庭坚所倡导的“互文性”是对前人文章狡黠的剽窃,所以该选项是对“互文性”的否定。故选B。【2】D.“只能依靠其繁复的文本世界”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李商隐不是在说鲜活的情感只有瞬间的真实性吗?个人的记忆是靠不住的,我们最终只能依靠文本世界所保存的记忆”可知,原文说的是“我们最终只能依靠文本世界所保存的记忆”,选项表述错误。故选D。【3】A.推理方式是演绎推理。B.推理方式是演绎推理。C.推理方式是演绎推理。D.推理方式是归纳推理。【4】首先指出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的文学创作存在脱离生活的错误倾向,再通过中国古代相关评论与创作实际论证宋诗传统的形式主义流弊,最后重申对此种流弊的批判。【5】示例:我认为材料一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材料一肯定了文学中的“互文”现象,以最新的互文性理论为依托,以李商隐的诗歌经典为例证,理据较为充分。论证过程更注重分析推理,往往从概念的内涵出发,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对“误读”“曲解”“编事”等多种观点,能正视并回应,论证弹性较强/论证语言也更为严谨。(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6】试题分析:B“对妻子的仇恨心理”错误C“刻画了一位不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的官场反面人物形象”错误D“这主要更是为了突出村民的麻木不仁”错误。这一结尾主要借杨二娃之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使得人良知泯灭,表达了对这一小人物之死的莫大悲哀。【7】D“他最终饱含怨恨与屈辱死去”与原文意思不符。【8】①留白:小说以一个问句“你听听,这树在说的什么话呢?”收束全篇,看似结尾实则留有空白②人物上:文中对采访专员并没有专门描写,而是从杨二娃的故事中感受他的情怀,留白可以想象出他更丰富的形象。主旨上:文章并没有明确挖掘主旨深度,而是在杨二娃的遭遇上下功夫,用留白空间体现主 旨。【9】①这些议论有的是通过人物对话表述出来,有的是作者内心感慨的直白。②这些议论不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使作品增加了反讽的意味。③如对话中“活得真没个意思”的议论表述,体现人间冷暖,且以反讽直击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F【11】C(两句中“如”都为动词“到”。A项中“会”均为“会见”。B项中“治”一为“整理”,一为“判决”。D项中“逆”均为“迎接”。)【12】D(“抓住并扭送到卫国”错,原文是陈国请卫国派人来陈国处理。)【13】①【关键点:若;以;赋;全句大意】(赋指兵赋,即战争所用的人力物力,在此可指兵。以赋,即用兵发兵。)(句意见译文)②【关键点:褊;耄;弑;全句大意】【14】用祸乱而没有德行;仗恃武力而安于残忍。【译文】四年春季,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鲁隐公和宋殇公会见,打算重叙在宿地会盟的友情。还没有到预定的日子,卫国人来报告国内发生了叛乱。夏季,隐公和宋殇公在清地草草会见。当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逃到了郑国,郑国人想送他回国为君。等到卫州吁自立为国君,准备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怨恨,以此对诸侯讨好,安定国内人心,派人到宋国说:“君王如果进攻郑国用以除去对您有害的公子冯,君王为主力,敝邑出兵出物,和陈、蔡两国一道作为属军,这就是卫国的愿望。”宋国答应了。这时候陈国、蔡国正和卫国友好,所以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联合进攻郑国,包围了郑国都城的东门,五天以后才回去。鲁隐公向众仲询问说:“卫国的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只听说用德行安定民众,没有听说用祸乱的。用祸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弄得更加纷乱。州吁这个人,仗恃武力而安于残忍。仗恃武力就会失去群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附的人,民众背叛,亲近离开,难以成功。用兵就像用火一样,不去控制,将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民众,因此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了。”秋季,诸侯再次进攻郑国。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出兵相助,隐公推辞了。公子翚请求出兵与诸侯会和,隐公不答应,公子翚执意请求后带兵去了。所以《春秋》记载说“翚帅师”,是对他表示憎恶。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那里的谷子便回来。州吁没有和他的民众和谐,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说:“朝觐周天子就可以。”石厚说:“如何才能去朝觐呢?”石碏说:“陈桓公正在受到天子的 宠信,现在陈、卫两国正互相和睦,如果朝见陈桓公请他向天子请求,就一定可以成功。”于是石厚就跟随州吁一起去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老头子年龄大了,不能做什么事了。这两个人,确实杀死了我国君主,敢向你们请求趁此机会除掉他们。”陈国人把这两个人抓住,而请卫国派人来陈国处理。九月,卫国人派右宰丑在陈国的濮地杀了州吁,石碏派他的管家獳羊肩到陈国杀了石厚。君子说:“石碏真是个忠臣,讨厌州吁,同时也连带把石厚杀了。‘大义灭亲’就是这样的情况吧!”卫国人到邢国迎接公子晋。冬季,十二月,卫宣公即位。《春秋》记载说“卫人立晋”,是因为这是出于大众的愿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昆仑”二句,景象由实转虚。“昆仑”句是虚写想象。【16】诗人所谓愁怨,主要是指生命有限和客游离乡。在诗中,诗人虚实相结合的描写出与友人登楼畅饮后所感。写意而不写事,是本诗重要特点。从天池鹏、辽东鹤、碧桃花的仙界虚景到“人生万事须自为”的人间凡境。诗人指出一切都是那么虚无飘渺,惟有及时行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修我矛戟,与子偕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18】抑扬顿挫;形影相吊【19】①“如刀”之笔,比喻修辞,语言形象具体化,它形象地描述了作者的文字能力,如同用刀一样锐利、准确和深入。②梁衡运笔如刀,精准有力,刻画人物以“复杂的背景,跌宕的生活,严酷的环境,悲剧式的结局=”,来揭示凸现人格。(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20】特定称谓;直接引用;特定称谓;特殊意义【21】《大学》《中庸》;生活气息;以“文”化人的力量【22】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四、写作(60分)【赋分标准:参照高考作文评阅标准】【立意方向:这两句所蕴涵的精神内涵都十分丰富深刻,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于外境磨砺下的人的风骨彰显和对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21 09:35: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45.4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