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9月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9月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0
2
/30
剩余2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南菁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9月阶段性检测高一语文2023.09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他在《典论·论文》中论“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徐干时有齐气”。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刘桢“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这些评论都是比较确当公允的。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盛称“孔北海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遒亮,令人想见其为人”。又称徐干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这里“体气高妙”与“卓荦遒亮”,显然都是赞他的文风气格奇高;而“雍容静穆”也自然是纡徐舒缓的“齐气”了。应该说,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刘熙载指出:“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其实不唯韩、柳、刘勰,宋之欧、苏诸公直至清之桐城派,都很看重这个“气”字,就是刘熙载自己,在《艺概》中,不拘论诗文,论词曲,论赋,就连论书法也常常强调“气”。他在论文时说:“文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他在论诗时主张“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他又这样论赋:“邹(阳)枚(乘)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当然他所说的“气”,有的是指文章的气势,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虽然曹丕注意到了作家作品的风格独特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气质才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就是对作家的气质才性,他也把它看成是不可变更的,是“不可力强而致”的。人的气质不等于个性,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个性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个性特征是在人的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通过其本身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气质特点也能在外界影响下,通过实践活动而有所改变。曹丕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它对创作风格的决定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在他之后的人们,一方面接受他文气说的正确部分,另一方面也逐渐注意到并弥补了它的不足。(摘自李树吉《由<典论·论文>简论曹丕的文气说》)文本二: 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他在《典论·论文》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命题。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音乐曲调节奏虽然相同,但一到行腔运气,便有或巧或拙的千差万别,这是先天禀赋造成的,就是父兄也不能传授给子弟。曹丕在人们已用“气”来评述人物、用“气”来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基础上,用“气”来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以“气”论作家。人们用“气”评论人物、说明乐与言辞时,其内容都较宽泛,是指评论对象总的风貌、给人的总的印象与感受。曹丕以“气”论文同样如此,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这从他在《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中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便可看出。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这反映了汉魏之际经学束缚解除之后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也是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重抒情、重个性的特征的理论概括。他提倡“文以气为主”,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文气说’的提出,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自觉时代的开始”。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影响极大,自他以后,历代以“气”论文者代不乏人,文气遂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摘自陈碧娥《<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丕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以文气论文学的第一人,他的这一学说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B.曹丕和刘熙载对孔融和徐干两人作品的评价基本相似,认为前者文风气格奇高,后者文风纡徐舒缓。C.用“气”评述人物、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现象早于曹丕的“文气说”,且其内容较为宽泛。D.曹丕“文气说”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错误地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气质才性对创作风格的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丕评价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可见他对两人认可程度远不及孔融和徐干。B.刘熙载所说的“气”比曹丕“文气说”的范畴更广,对后世的影响也比曹丕“文气说”更大。C.曹丕用吹奏音乐做类比,形象地阐述了“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的道理。D.有读者说阅读李白文章能从中看出他的性格特征,这种说法是符合曹丕“文气说”的。3.下列各项中的“气”,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气”的一项是() A.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B.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D.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4.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文气说”内涵的理解。5.两则材料都涉及曹丕的“文气说”,侧重点有何不同?(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南河春晓从维熙春节的夜晚,南河两岸的村落响着爆竹。在这年节的午夜里,有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顺着河滩走过来了。他有时走得很慢,有时又迈大步急走,不论快走慢走,眼睛好像不够使唤,一会儿望望这黑茫茫的村子,一会儿眼神又落在白杨树林。走到河渡口的时候,他停住脚步,胸脯有些颤抖地吸了两口气,掏出一块手绢把脸上的汗珠擦干。忽然,他低下头看见泛着亮光的南河水,忍耐不住蹲下去,用仅有的一只手捧起一口水来喝了,笑纹立刻爬满了他的脸面。他低声地说:“南河水,还是冬暖夏凉啊!”他慢慢地站起来,擦干了嘴角,往前走了两步。他几次张开嘴像是要喊什么,都没喊出声来……最后,他把头仰起来,把一只手卷成喇叭筒,朝摆渡房里喊:“朱大爷!”“朱大爷睡着了吗?”声音焦急、不安。没人回答。粗犷的南河水,拧着漩涡卷着波浪,扑上岸来,溅湿了这个年轻人的鞋。他话音提高了,清脆地叫道:“嘿!醒醒!给摆过去呀!”这时候渡口房的灯才亮了,摆渡朱四的咳嗽声传出来,篙竿打水的声音也传过来,老头子嘟嘟哝哝的话音也送到年轻人的耳朵里:“这是谁呀?大年晚上还要来摆渡。”“我!”年轻人要试试老头的眼力。渡船桅杆上的灯亮了,在这青年的浑身照了一下,朱四老头的脸立刻冷下来:“哼!是个复员军人!毛主席的军队,没你这号的兵,一张嘴就‘嘿!醒醒……’没大没小的,也不称呼个什么,倒省着费嘴皮子哪!”老头子一口气说完,脸上冰冷得像块青石。“我喊你了,你没听见。”年轻人微笑着。“来!上船吧!除非我这朱四老头子,大年大节的谁半夜还摆船!”老头子继续嘟哝。那青年忍不住了,把脸贴近老头: “朱大爷!您看看我是谁?”“看什么?我摆过很多复员军人哩!”老头子抬起头,灰白掺杂的眉毛一扬,两只老眼在青年脸上停了一霎,忽然,他全身颤抖了一下,手里的船篙险些落水:“啊!”他把整个身子转了过来:“你……你是满……”“对!我是满祥。”年轻人摘下草绿色的军帽。“你,这是复员了?”老头子压抑着激动问。“对!回家种地来了!”朱四老头使劲撑了一篙,船靠近岸。老头子激动得浑身发抖,刚才冰冷的表情飞跑了,他连话也没说,朝渡口房跑去。“朱大爷!回来!”朱四站住脚。“您去干什么?”“把兰子喊醒哇!”“别……了,”满祥两眼朝摆渡房的窗口望望,“天都过半夜了,日子还长着哪!”满祥说话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屋里坐会儿吧!”“快鸡叫了,先去看看娘!”“去吧!”老头子叹口气,“你家加入合作社了,我这号的穷棒子骨,等着入穷社啦!”“朱大爷!咱们还不是一个船上的人吗?”“哎!不是天狗吃日头去了,有空再扯这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吧!”老头子避开满祥的眼光,忧闷地说。“您这话缠在哪块根上?”“快走吧!”朱四老头强笑着,“你娘盼你都盼得眼蓝了。”满祥离开河堤。本来,他是怀着欢欣来和朱四老头见面的,却让朱四老头刚才几句话说得心里有些不安了;他感觉冷热性子的朱四老头,像喝了闷酒似的,那么低沉,那么忧闷。“这是为什么呢?土改前的老贫农……”满祥一边走一边想,一共是离家九年了,参军的时候人还没有枪高,瞒着岁数,胡搅蛮缠地参加了部队,几年来,在枪林弹雨里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当过司号员、骑兵……在抗美援朝的战争里,反扑马良山的时候,被敌人打断了一只胳膊,回国之后,他当了荣军学校的学生,分配工作时,他向组织上提出来:“我要回我们南河,参加合作社。”他没多耽搁一天时间,大年节前,他推却了伙伴们的挽留,赶回南河——他出生的故土来了。 “脚下踩着的地,许是合作社的吧?”满祥在黑茫茫的原野上走着,北风呼啸着,他心里热辣辣的,一点也不觉得寒冷。村口两棵耸天白杨,像迎接深夜归来人似的,晃动树枝,几条狗汪汪地叫起来。满祥顾不得一切,心跳着奔向篱笆院门,满祥决定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站在篱笆外边自己命令自己:别心跳了。但,这是无效的,他完全丢失了战士的勇敢,他的心越跳越快了,跳得要挨近嗓子眼儿。他声音颤颤抖抖地喊人开门。院子里传出细碎的脚步声,篱笆门“吱”一声开了。“谁呀?”银丝发的老太太探出头来。高个子、长着两个高大颧骨的满祥,站在老人的面前。一刹那,满祥娘连身子也出来了,她完全被这意想不到的惊喜,弄得愣住了。她,没有说话,薄薄的嘴唇抖动着,慢慢咧开,在这同时,她像疯了似的张开胳膊:“满祥!我的好儿子。”满祥一下子投到娘的怀抱里去……“娘!”满祥娘没有回话,三只胳膊在剧烈地痉挛着……半天,满祥娘默默地松开两只手,到屋里点上灯,打量着满祥说:“祥儿!你高了!”她嘴角笑着,眼泪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满祥娘把灶火膛里埋着的两块热白薯掏出来,又忙着给满祥去热春节的饺子。灶膛里的火,一下子着了,从膛口钻出来的火花,照红了娘儿俩的脸。“你不走啦?”“娘!不走了。回家种地来啦!”(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运用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满祥回乡的激动兴奋以及他对故土既熟悉又陌生的独特感受。B.小说描写朱四和满祥娘见到满祥时的反应,借他们的意外和惊喜间接地表现出满祥离家多年外在形象的巨大变化。C.小说中“三只胳膊剧烈地痉挛着”这一细节,表现出母子相见的激动,照应了满祥在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臂的情节。D.小说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巧妙地引出人物形象,合理地交代了农村合作化的时 代背景信息。7.对文中满祥渡河经过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满祥对朱四从“朱大爷”到“嘿”的称呼变化,既突出了他归家的急迫心情,也为后文朱四冰冷的态度作了铺垫。B.朱四说:“毛主席的军队,没你这号的兵”,从朱四对满祥的责备中,可看出他敬重毛主席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C.满祥不让朱四大半夜叫醒兰子,是因为他不想见到兰子,以避免产生误会,他想尽快回家,早一点见到自己的母亲。D.入村的激动,见到朱四的欢欣,因朱四的几句话而不安,这些复杂的心理变化,凸显了满祥对村里人和事的关心。8.小说标题“南河春晓”中的“春晓”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作分析。9.从维熙曾说:“我从孙犁同志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找到艺术上的自我。”请简要分析本篇小说中“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先生讳复,字明复,姓孙氏,晋州平阳人也。少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阳,学《春秋》,著《尊王发微》。鲁多学者,其尤贤而有道者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先生年逾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将以其弟之女妻之。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介执杖屦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之,而李丞相、孔给事亦以此见称于士大夫。其后介为学官,语于朝曰:“先生非隐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尝召见迩英阁说诗,将以为侍讲,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异先儒,遂止。七年,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先生姓名,坐贬监处州商税。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上言:“孙某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张孝先曰:“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洙泗以下,伊洛盛矣。二程之吟风,游杨①之立雪,师弟子之义,至今犹令人景慕。乃余观孙明复隐居泰山,石介师礼事之。宾客至,介侍立执杖屦甚恭谨。鲁人皆嗟叹,谓乃今复见师弟子礼。此在周、程未起时,亦宋朝道学之盛有开必先耶!余感古道而识于此。”(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注】①游杨:“游”指游酢,“杨”指杨时,均为北宋著名理学家。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枢A密B使C韩D琦E言F之G天H子I选J书K吏L给M纸N笔O命P其Q门R人S祖T无U择V就W其X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惑传注”和“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中的“惑”含义相同。B.学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又称教官、祭酒、博士、提学、学政、教授和教谕等。C.国子监,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为最高学府。始于晋国子学,清末被废除。D.洙泗,即洙水和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复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进士,于是在泰山南面隐居,著书立说。B.孙复学问渊博。他担任侍讲官,被皇帝召到迩英阁说诗,遭人诋毁而停讲。C.孙复因孔直温狂妄不当的谋划而受到牵连,后因赵概等人上书才免于被贬。D.孙复治学严谨。他研究《春秋》,不曲解经义,探得经之本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于家。(2)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14.张孝先对这篇文章作了评注,请简要概括评注的内容。15.下列选项中有关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砺”与成语“砺兵秣马”的“砺”的用法一样。B.《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与“乃悟前狼假寐”两句中“假”字含义及用法相同C.《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与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已”的含义相同。D.《劝学》中“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疾”“彰”与诗句“疾风知劲草”、成语“相得益彰”中的“疾”“彰”的含义和用法一致。 16.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是判断句,标志词为“者……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为“之”。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是定语后置句,标志词是“之”。D.《师说》中“不拘于时”与“学于余”,都是介词“于”加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所以,这两个句子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陆游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点明写作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18.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3)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5)《短歌行》中出自《诗经》,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____。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蹉跎岁月水深火热弦外之音淋漓尽致B.峥嵘岁月生灵涂炭弦外之音酣畅淋漓C.峥嵘岁月水深火热字里行间淋漓尽致D.蹉跎岁月生灵涂炭字里行间酣畅淋漓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什刹海周围几乎没有什么行人。除了远远的,随着微风传来的,电车的铃声,他听不到任何的响声。“海”中的什么菱角啊,鸡头米啊,荷花啊,已全只剩了一些残破的叶子,在水上漂着或立着。水边上柳树的叶子已很稀少,而且多半变成黄的。在水心里,立着一只一动不动的白鹭,就像雕塑一般。“海”的秋意,好像在白鹭身上找到了集中点,它是那么静,那么白,那么幽独凄惨。瑞宣好像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他想由七七抗战起一直想到钱孟石的死亡,以便决定此后的行动。可是,他的心思不能集中。在他刚要想起一件事,或拿定一个主意的时候,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个小人儿,掩着口在笑他:你想那个干吗?反正你永远不敢去抵抗敌人,永远不敢决定什么!他有许多事实上的困难,足以使他为自己辩护。但是心中那个小人儿不给他辩护的机会。那个小人儿似乎已给他判了案:“不敢用血肉相拼的,只能臭死在地上!”极快地,他从地上拔起腿来,沿着“海”岸疾走。22.下列选项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在水心里,立着一只一动不动的白鹭,就像雕塑一般。B.“海”的秋意,好像在白鹭身上找到了集中点。C.瑞宣好像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D.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个小人儿,掩着口在笑他。23.如何理解句中的“什么”?“海”中的什么菱角啊,鸡头米啊,荷花啊,已全只剩了一些残破的叶子,在水上漂着或立着。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补”是修补,是对物质破损残缺的修理、弥补,以前物质匮乏,东西破损都含不得丢弃,想尽办法去“修补”。文学作品里面,女娲耗尽力气“补天”,晴雯耗尽力气“补裘”,无论是修补一件物品的破损,还是弥补人世间情感的破损,仿佛生命无怨无悔,要修补破损残缺,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因为富有,因为消费成为习惯,越来越没有“修补“一件物品的机会了。针对上面的现象和言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写一少800字的文章。【注意】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且文体特征鲜明:①不得抄袭、套作。 南菁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9月阶段性检测高一语文2023.09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他在《典论·论文》中论“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徐干时有齐气”。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刘桢“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这些评论都是比较确当公允的。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盛称“孔北海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遒亮,令人想见其为人”。又称徐干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这里“体气高妙”与“卓荦遒亮”,显然都是赞他的文风气格奇高;而“雍容静穆”也自然是纡徐舒缓的“齐气”了。应该说,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刘熙载指出:“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其实不唯韩、柳、刘勰,宋之欧、苏诸公直至清之桐城派,都很看重这个“气”字,就是刘熙载自己,在《艺概》中,不拘论诗文,论词曲,论赋,就连论书法也常常强调“气”。他在论文时说:“文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他在论诗时主张“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他又这样论赋:“邹(阳)枚(乘)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当然他所说的“气”,有的是指文章的气势,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虽然曹丕注意到了作家作品的风格独特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气质才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就是对作家的气质才性,他也把它看成是不可变更的,是“不可力强而致”的。人的气质不等于个性,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个性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个性特征是在人的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通过其本身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气质特点也能在外界影响下,通过实践活动而有所改变。曹丕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它对创作风格的决定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在他之后的人们,一方面接受他文气说的正确部分,另一方面也逐渐注意到并弥补了它的不足。(摘自李树吉《由<典论·论文>简论曹丕的文气说》)文本二: 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他在《典论·论文》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命题。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音乐曲调节奏虽然相同,但一到行腔运气,便有或巧或拙的千差万别,这是先天禀赋造成的,就是父兄也不能传授给子弟。曹丕在人们已用“气”来评述人物、用“气”来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基础上,用“气”来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以“气”论作家。人们用“气”评论人物、说明乐与言辞时,其内容都较宽泛,是指评论对象总的风貌、给人的总的印象与感受。曹丕以“气”论文同样如此,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这从他在《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中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便可看出。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这反映了汉魏之际经学束缚解除之后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也是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重抒情、重个性的特征的理论概括。他提倡“文以气为主”,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文气说’的提出,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自觉时代的开始”。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影响极大,自他以后,历代以“气”论文者代不乏人,文气遂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摘自陈碧娥《<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丕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以文气论文学的第一人,他的这一学说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B.曹丕和刘熙载对孔融和徐干两人作品的评价基本相似,认为前者文风气格奇高,后者文风纡徐舒缓。C.用“气”评述人物、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现象早于曹丕的“文气说”,且其内容较为宽泛。D.曹丕“文气说”着眼于文学外部联系,错误地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气质才性对创作风格的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丕评价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可见他对两人认可程度远不及孔融和徐干。B.刘熙载所说的“气”比曹丕“文气说”的范畴更广,对后世的影响也比曹丕“文气说”更大。C.曹丕用吹奏音乐做类比,形象地阐述了“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的道理。D.有读者说阅读李白的文章能从中看出他的性格特征,这种说法是符合曹丕“文气说”的。3.下列各项中的“气”,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气”的一项是() A.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B.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D.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4.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文气说”内涵的理解。5.两则材料都涉及曹丕的“文气说”,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D2.B3.C4.“文气说”关注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用于评论作家气质才性、作品的风格特征。5.材料一肯定了“文气说”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指出了这一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材料二对这一学说进行了阐释,侧重于肯定其文学价值。【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说法不当,文中文本二是“‘文气说’的提出……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应是“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影响……更大”说法错误,原文文本一第二段说的是“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所以不是说刘熙载所说的“气”对后世的影响更大。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C.根据文意来看,“气”是指精神气质、性格秉性、作品的风格,而C项中的“气”是指自然景象。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可知,“文气说”用于评论作家气质才性、作品的风格特征。 根据材料二“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可知,“文气说”关注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中心句是“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第二段中心句是“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第三段中心句是“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据此可知材料一在肯定“文气说”的积极意义及其深远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材料二首先提出话题,“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并对“文气说”加以具体阐释:“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等。接着指出这一学说在当时的价值,即“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后,指出这一理论对后代的影响。其中,对“文气说”加以具体阐释、肯定其文学价值是材料二论述的重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南河春晓从维熙春节的夜晚,南河两岸的村落响着爆竹。在这年节的午夜里,有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顺着河滩走过来了。他有时走得很慢,有时又迈大步急走,不论快走慢走,眼睛好像不够使唤,一会儿望望这黑茫茫的村子,一会儿眼神又落在白杨树林。走到河渡口的时候,他停住脚步,胸脯有些颤抖地吸了两口气,掏出一块手绢把脸上的汗珠擦干。忽然,他低下头看见泛着亮光的南河水,忍耐不住蹲下去,用仅有的一只手捧起一口水来喝了,笑纹立刻爬满了他的脸面。他低声地说:“南河水,还是冬暖夏凉啊!”他慢慢地站起来,擦干了嘴角,往前走了两步。他几次张开嘴像是要喊什么,都没喊出声来……最后,他把头仰起来,把一只手卷成喇叭筒,朝摆渡房里喊:“朱大爷!”“朱大爷睡着了吗?”声音焦急、不安。没人回答。粗犷的南河水,拧着漩涡卷着波浪,扑上岸来,溅湿了这个年轻人的鞋。他话音提高了,清脆地叫道:“嘿!醒醒!给摆过去呀!”这时候渡口房的灯才亮了,摆渡朱四的咳嗽声传出来,篙竿打水的声音也传过来,老头子嘟嘟哝哝的 话音也送到年轻人的耳朵里:“这是谁呀?大年晚上还要来摆渡。”“我!”年轻人要试试老头的眼力。渡船桅杆上的灯亮了,在这青年的浑身照了一下,朱四老头的脸立刻冷下来:“哼!是个复员军人!毛主席的军队,没你这号的兵,一张嘴就‘嘿!醒醒……’没大没小的,也不称呼个什么,倒省着费嘴皮子哪!”老头子一口气说完,脸上冰冷得像块青石。“我喊你了,你没听见。”年轻人微笑着。“来!上船吧!除非我这朱四老头子,大年大节的谁半夜还摆船!”老头子继续嘟哝。那青年忍不住了,把脸贴近老头:“朱大爷!您看看我是谁?”“看什么?我摆过很多复员军人哩!”老头子抬起头,灰白掺杂的眉毛一扬,两只老眼在青年脸上停了一霎,忽然,他全身颤抖了一下,手里的船篙险些落水:“啊!”他把整个身子转了过来:“你……你是满……”“对!我是满祥。”年轻人摘下草绿色的军帽。“你,这是复员了?”老头子压抑着激动问。“对!回家种地来了!”朱四老头使劲撑了一篙,船靠近岸。老头子激动得浑身发抖,刚才冰冷的表情飞跑了,他连话也没说,朝渡口房跑去。“朱大爷!回来!”朱四站住脚。“您去干什么?”“把兰子喊醒哇!”“别……了,”满祥两眼朝摆渡房的窗口望望,“天都过半夜了,日子还长着哪!”满祥说话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屋里坐会儿吧!”“快鸡叫了,先去看看娘!”“去吧!”老头子叹口气,“你家加入合作社了,我这号的穷棒子骨,等着入穷社啦!”“朱大爷!咱们还不是一个船上的人吗?”“哎!不是天狗吃日头去了,有空再扯这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儿吧!”老头子避开满祥的眼光,忧闷地说。“您这话缠在哪块根上?”“快走吧!”朱四老头强笑着,“你娘盼你都盼得眼蓝了。” 满祥离开河堤。本来,他是怀着欢欣来和朱四老头见面的,却让朱四老头刚才几句话说得心里有些不安了;他感觉冷热性子的朱四老头,像喝了闷酒似的,那么低沉,那么忧闷。“这是为什么呢?土改前的老贫农……”满祥一边走一边想,一共是离家九年了,参军的时候人还没有枪高,瞒着岁数,胡搅蛮缠地参加了部队,几年来,在枪林弹雨里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当过司号员、骑兵……在抗美援朝的战争里,反扑马良山的时候,被敌人打断了一只胳膊,回国之后,他当了荣军学校的学生,分配工作时,他向组织上提出来:“我要回我们南河,参加合作社。”他没多耽搁一天时间,大年节前,他推却了伙伴们的挽留,赶回南河——他出生的故土来了。“脚下踩着的地,许是合作社的吧?”满祥在黑茫茫的原野上走着,北风呼啸着,他心里热辣辣的,一点也不觉得寒冷。村口两棵耸天白杨,像迎接深夜归来人似的,晃动树枝,几条狗汪汪地叫起来。满祥顾不得一切,心跳着奔向篱笆院门,满祥决定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站在篱笆外边自己命令自己:别心跳了。但,这是无效的,他完全丢失了战士的勇敢,他的心越跳越快了,跳得要挨近嗓子眼儿。他声音颤颤抖抖地喊人开门。院子里传出细碎的脚步声,篱笆门“吱”一声开了。“谁呀?”银丝发的老太太探出头来。高个子、长着两个高大颧骨的满祥,站在老人的面前。一刹那,满祥娘连身子也出来了,她完全被这意想不到的惊喜,弄得愣住了。她,没有说话,薄薄的嘴唇抖动着,慢慢咧开,在这同时,她像疯了似的张开胳膊:“满祥!我的好儿子。”满祥一下子投到娘的怀抱里去……“娘!”满祥娘没有回话,三只胳膊在剧烈地痉挛着……半天,满祥娘默默地松开两只手,到屋里点上灯,打量着满祥说:“祥儿!你高了!”她嘴角笑着,眼泪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满祥娘把灶火膛里埋着的两块热白薯掏出来,又忙着给满祥去热春节的饺子。灶膛里的火,一下子着了,从膛口钻出来的火花,照红了娘儿俩的脸。“你不走啦?”“娘!不走了。回家种地来啦!”(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运用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方法,形象地表现出满祥回乡的激动兴奋以及他对故土既熟悉又陌生的独特感受。B.小说描写朱四和满祥娘见到满祥时的反应,借他们的意外和惊喜间接地表现出满祥离家多年外在形象的巨大变化。C.小说中“三只胳膊剧烈地痉挛着”这一细节,表现出母子相见的激动,照应了满祥在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臂的情节。D.小说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巧妙地引出人物形象,合理地交代了农村合作化的时代背景信息。7.对文中满祥渡河经过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满祥对朱四从“朱大爷”到“嘿”的称呼变化,既突出了他归家的急迫心情,也为后文朱四冰冷的态度作了铺垫。B.朱四说:“毛主席的军队,没你这号的兵”,从朱四对满祥的责备中,可看出他敬重毛主席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C.满祥不让朱四大半夜叫醒兰子,是因为他不想见到兰子,以避免产生误会,他想尽快回家,早一点见到自己的母亲。D.入村的激动,见到朱四的欢欣,因朱四的几句话而不安,这些复杂的心理变化,凸显了满祥对村里人和事的关心。8.小说标题“南河春晓”中的“春晓”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作分析。9.从维熙曾说:“我从孙犁同志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找到艺术上的自我。”请简要分析本篇小说中“浓郁的乡土气息”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6.B7.C8.①故事发生在除夕的夜里,南河即将迎来温暖的春天;②主人公满祥复员回家,即将开始新的生活;③母亲盼来儿子的归来,将开始过上团圆的好日子;④农村合作社的开展,即将开启中国农村发展的新篇章。9.①饱含诗意的乡村景象。文章对南河水、村口白杨等景物的描写,富有乡村田园的诗意美感。②特定时代的农村社会环境。小说中“社员”“合作社”等内容点明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农村。③清新、朴素且洋溢着乡土气息的语言。文中满祥和朱四、满祥和母亲之间的对话质朴、亲切、富有地方色彩,乡土气息浓郁。 ④塑造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的乡村人物。朱四尽管心有不满但年夜仍坚持摆渡,虽有很多话想说仍然催促满祥回家;满祥放弃分配工作,选择回南河建设家乡。【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间接地表现出”错误。小说中写朱四与满祥刚见面时未能认出满祥,是从侧面间接表现满祥外在形象变化巨大,但写满祥娘与满祥的相见,则是直接表现满祥外在形象变化巨大。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情节的作用的能力。C.“是因为他不想见到兰子,以避免产生误会”错误。从文中满祥回答“回乡种地”可见此次回乡是要扎根农村,建设农村。“天都过半夜了,日子长着哪”,“前言不搭后语”可见满祥不是不想见到兰子,只是因为已过半夜,不便打扰兰子。可见满祥此次回乡是要扎根农村,他想见兰子,但不急于此时。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的含义的能力。①“春节的夜晚,南河两岸的村落响着爆竹”可知“春晓”的表层含义是指故事发生在除夕的夜里,同时表示南河即将迎来温暖的春天;②“你,这是复员了?”“对!回家种地来了!”满祥复员回家,由此可知“春晓”表示的是满祥即将开始新的生活;③“你娘盼你都盼得眼蓝了”“她,没有说话,薄薄的嘴唇抖动着,慢慢咧开,在这同时,她像疯了似的张开胳膊”母亲盼来儿子的归来,““娘!不走了。回家种地来啦!””可知“春晓”暗示了母子将开始过上团圆的好日子;④“这是为什么呢?土改前的老贫农……”“我要回我们南河,参加合作社”“你家加入合作社了”可知农村开展了合作社,“春晓”表示了即将开启中国农村发展的新篇章。【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情节的能力。①“他低下头看见泛着亮光的南河水,忍耐不住蹲下去”“南河水,还是冬暖夏凉啊!”“粗犷的南河水,拧着漩涡卷着波浪”“一会儿望望这黑茫茫的村子,一会儿眼神又落在白杨树林”文章对南河水、村口白杨等景物的描写,富有乡村田园的诗意美感。 ②“我要回我们南河,参加合作社”“你家加入合作社了”小说中“社员”“合作社”等内容点明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是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农村。写出了特定时代的农村社会环境。③“这是谁呀?大年晚上还要来摆渡”“朱大爷!您看看我是谁?”“看什么?我摆过很多复员军人哩!”文中满祥和朱四的对话质朴、富有地方色彩,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你不走啦?”“娘!不走了。回家种地来啦!”满祥和母亲之间的对话质朴、亲切,乡土气息浓郁。④“这时候渡口房的灯才亮了,摆渡朱四的咳嗽声传出来,篙竿打水的声音也传过来”“来!上船吧!除非我这朱四老头子,大年大节的谁半夜还摆船!”朱四尽管心有不满但年夜仍坚持摆渡,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人性美的乡村摆渡人;“快走吧!”“你娘盼你都盼得眼蓝了”虽有很多话想说仍然催促满祥回家,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人情美的乡村人;“分配工作时,他向组织上提出来:‘我要回我们南河,参加合作社。’”满祥放弃分配工作,选择回南河建设家乡,一个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的乡村年轻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先生讳复,字明复,姓孙氏,晋州平阳人也。少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阳,学《春秋》,著《尊王发微》。鲁多学者,其尤贤而有道者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先生年逾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将以其弟之女妻之。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生之风,就见之。介执杖屦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之,而李丞相、孔给事亦以此见称于士大夫。其后介为学官,语于朝曰:“先生非隐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尝召见迩英阁说诗,将以为侍讲,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异先儒,遂止。七年,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先生姓名,坐贬监处州商税。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上言:“孙某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张孝先曰:“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洙泗以下,伊洛盛矣。二程之吟风,游杨①之立雪,师弟子之义,至今犹令人景慕。乃余观孙明复隐居泰山,石介师礼事之。宾客至, 介侍立执杖屦甚恭谨。鲁人皆嗟叹,谓乃今复见师弟子礼。此在周、程未起时,亦宋朝道学之盛有开必先耶!余感古道而识于此。”(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注】①游杨:“游”指游酢,“杨”指杨时,均为北宋著名理学家。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枢A密B使C韩D琦E言F之G天H子I选J书K吏L给M纸N笔O命P其Q门R人S祖T无U择V就W其X家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惑传注”和“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中的“惑”含义相同。B.学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又称教官、祭酒、博士、提学、学政、教授和教谕等。C.国子监,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为最高学府。始于晋国子学,清末被废除。D.洙泗,即洙水和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复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进士,于在泰山南面隐居,著书立说。B.孙复学问渊博他担任侍讲官,被皇帝召到迩英阁说诗,遭人诋毁而停讲。C.孙复因孔直温狂妄不当的谋划而受到牵连,后因赵概等人上书才免于被贬。D.孙复治学严谨。他研究《春秋》,不曲解经义,探得经之本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以疾卒于家。(2)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14.张孝先对这篇文章作了评注,请简要概括评注的内容。15.下列选项中有关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砺”与成语“砺兵秣马”的“砺”的用法一样。B.《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与“乃悟前狼假寐”两句中“假”字含义及用法相同。C.《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与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已”的含义相同。D.《劝学》中“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疾”“彰”与诗句“疾风知劲草”、成语“相得益彰”中的“疾”“彰”的含义和用法一致。16.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是判断句,标志词为“者……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为“之”。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是定语后置句,标志词是“之”。D.《师说》中“不拘于时”与“学于余”,都是介词“于”加名词,构成介宾短语,所以,这两个句子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答案】10.ILO11.A12.B13.(1)过了三年,在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孙先生因病在家去世。(2)传授道理、教授学业一定要有老师,古代求学的人没有不是这样(需要向老师学习)的,而后世很少有践行(尊师风尚)的人。14.①称赞古代尊师重教的风尚;②高度评价石介对孙复执弟子礼的行为;③阐明尊师对宋代道学兴盛的影响。15.C16.D【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枢密使韩琦把他生病的消息告诉给了皇上,皇上便委派书吏送上纸笔,命令他的弟子祖无择到孙先生家搜集文章十五篇,收录并收藏在秘阁中。“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句,“枢密使”是韩琦的官衔,二者不可断开。此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言之天子”的正常语序为“(于)天子言之”,“天子”为“言”的对象,由省略的介词“于”引出,之间不需要断开,应独立成句,应在“天子”后断句。“选书吏”“给纸笔”是两个并列的行为,应各自独立成句,故应在“书吏”和“纸笔”后各自断句。“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其门人祖无择”为“命”的宾语,另外“祖无择”又做“就其家”的主语,此句为兼语句,之间不需要断开,应独立成句。故应在ILO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及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A.“含义相同”说法错误。“惑”,被迷惑,/疑惑。句意:不被解释经籍的文字所迷惑。/要想使人们没有疑惑很难了。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他担任侍讲官,被皇帝召到迩英阁说诗,遭人诋毁而停讲”说法错误。结合文中“尝召见迩英阁说诗, 将以为侍讲,而嫉之者言其讲说多异先儒,遂止”分析,先生曾经被召见到迩英阁讲说《诗经》,(皇上)将要任命他为侍讲,但是有嫉妒孙先生的人说他所讲的东西很多都和先儒不一样,于是就停止(没有任命)。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居”,经过;第一个“以”,在;第二个“以”,因为。(2)“必”,一定,必然;“然”,这样;“鲜”,很少,少见。【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能力。从文中“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洙泗以下,伊洛盛矣。二程之吟风,游杨之立雪,师弟子之义,至今犹令人景慕”可总结出,作者称赞古代尊师重教的风尚。从文中“乃余观孙明复隐居泰山,石介师礼事之。宾客至,介侍立执杖屦甚恭谨。鲁人皆嗟叹,谓乃今复见师弟子礼”可总结出,作者高度评价石介对孙复执弟子礼的行为。从文中“此在周、程未起时,亦宋朝道学之盛有开必先耶!余感古道而识于此”可总结出,阐明尊师对宋代道学兴盛的影响。【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砺”,名词,磨刀石。句意:金属在磨石上磨砺就会锋利。成语“砺兵秣马”的“砺”,动词,磨。句意:磨快武器,喂饱战马。B.错误。《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中“假”,动词,凭借,借助。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乃悟前狼假寐”中“假”,副词,假装。句意:(屠夫)才明白前面那只狼是假装睡觉。C.正确。《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停止。句意:学习不能够停止。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已”,停止。句意: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D.错误。《劝学》中“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疾”,洪亮,指声音宏大。“彰”,明显,清楚。句意: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诗句“疾风知劲草”中的“疾”,猛烈。句意: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成语“相得益彰”中的“彰”,明显。句意: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D.“这两个句子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说法错误。“不拘于时”为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学于余”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即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余学。句意:向我学习。故选D。参考译文:先生名复,字明复,姓孙,是晋国平阳人。少年时孙先生考科举未果,便隐居在泰山的南面,潜心研究《春秋》,编写《尊王发微》。山东有很多求学的人,其中尤其贤明并且学有所得的人叫石介。石介之下的人都以弟子的身份侍奉他。孙先生年过四十,家贫没有娶妻。一个名叫李迪的丞相将要把他弟弟的女儿嫁给他,孔道辅给事为人正直,严肃而稳重,不随便赞同别人,听闻孙先生的美名,便前往拜见他。石介拿着拐杖和鞋子站在孙先生旁边服侍,孙先生坐着石介就在旁边站着,孙先生起来行礼石介就扶着他,等到孔道辅前去告辞也还是这样。山东的人平素都仰慕这两个人,从这里才见识并学习到作为弟子应尽的礼节,没有人不被解释经籍的文字所迷惑感叹这些事,而李丞相、孔道辅也因此被士大夫所称道。这之后,石介任学官,他在朝廷上说:“孙先生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隐士,他想做官但是没有找到途径。”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学士富弼说孙先生的品德和学识应该为朝廷所用,于是朝廷便任命孙先生为校书郎和国子监直讲。先生曾经被召见到迩英阁讲说《诗经》,(皇上)将要任命他为侍讲,但是有嫉妒孙先生的人说他所讲的东西很多都和先儒不一样,于是就停止(没有任命)。庆历七年,徐州人孔直温因为狂妄的谋划被抓捕治罪,在查抄他家的时候发现了落有孙先生姓名的诗,孙先生因此被贬监处州的商税。翰林学士赵概等十多人对皇上说:“孙先生的品行是世人的模范,学识是世人的老师,不应该将他流放在远处。”这样孙先生才被重新任命为国子监直讲。过了三年,在嘉祐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孙先生因病在家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孙先生生前官至殿中丞。孙先生研究《春秋》,不被解释经籍的文字所迷惑,不发表异端邪说来改变经书的本意。他的言语简单质朴,对历史上的诸侯大夫的功过了然于心,并以之来考查时弊时局的利弊,从而来推断政治的得失,他得到经书的本意比较多。当他还在生病的时候,枢密使韩琦把他生病的消息告诉给了皇上,皇上便委派书吏送上纸笔,命令他的弟子祖无择到孙先生家搜集文章十五篇,收录并收藏在秘阁中。(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张孝先说:“传授道理、教授学业一定要有老师,古代求学的人没有不是这样(需要向老师学习)的,而后世很少有践行(尊师风尚)的人。孔子之后,程颢、程颐的理学盛行。二程的以风为题材作诗,游酢、杨时的程门立雪,都是执弟子之礼义,直到现在还让人景仰羡慕。我看孙明复在泰山隐居,石介以师之礼服侍之。宾客到了,石介在边上非常恭敬地拿着手杖、鞋子等服侍他。鲁人都感叹,说如今又见到了执弟子礼的行为。这在周、程没有兴起的时候,宋朝道学的繁盛一定是有先河的,我对古道的感悟,并 在此记录。”(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陆游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18.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7.C18.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③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以新雁自况,表达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由“愁生”可知,诗人是由北雁南飞而引起家国之愁。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首联“一事无成老已成”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诗人虽年 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可见,本诗中的书生虽年已七十,一事无成,却胸怀壮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驱除丑虏,收复北方失地。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书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意气奔放,立志救国。(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3)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5)《短歌行》中出自《诗经》,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怅寥廓②.问苍茫大地③.谁主沉浮④.万类霜天竞自由⑤.故木受绳则直⑥.金就砺则利⑦.人非生而知之者⑧.孰能无惑⑨.青青子衿⑩.悠悠我心⑪.暧暧远人村⑫.依依墟里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寥、廓、茫、竞、砺、生、惑、衿、暧、墟。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____。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蹉跎岁月水深火热弦外之音淋漓尽致B.峥嵘岁月生灵涂炭弦外之音酣畅淋漓C.峥嵘岁月水深火热字里行间淋漓尽致D.蹉跎岁月生灵涂炭字里行间酣畅淋漓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答案】20.C21.C【解析】【分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语境中有“豪情”“壮志”的提示,表达的思想是积极的,故选“峥嵘岁月”。第二空,水深火热:比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环境中。语境指人民的生活处境艰难困苦,故选“水深火热”。第三空,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弦外之 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语境指《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所表达出的情感,故选“字里行间”。第四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语境修饰的对象是《沁园春·长沙》,且形容把“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感表达得充分透彻,故选“淋漓尽致”。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错误:①语序不当。“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改为“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②不合逻辑。“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改为“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③成分残缺。“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动词“成为”。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什刹海周围几乎没有什么行人。除了远远的,随着微风传来的,电车的铃声,他听不到任何的响声。“海”中的什么菱角啊,鸡头米啊,荷花啊,已全只剩了一些残破的叶子,在水上漂着或立着。水边上柳树的叶子已很稀少,而且多半变成黄的。在水心里,立着一只一动不动的白鹭,就像雕塑一般。“海”的秋意,好像在白鹭身上找到了集中点,它是那么静,那么白,那么幽独凄惨。瑞宣好像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他想由七七抗战起一直想到钱孟石的死亡,以便决定此后的行动。可是,他的心思不能集中。在他刚要想起一件事,或拿定一个主意的时候,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个小人儿,掩着口在笑他:你想那个干吗?反正你永远不敢去抵抗敌人,永远不敢决定什么!他有许多事实上的困难,足以使他为自己辩护。但是心中那个小人儿不给他辩护的机会。那个小人儿似乎已给他判了案:“不敢用血肉相拼的,只能臭死在地上!”极快地,他从地上拔起腿来,沿着“海”岸疾走。22.下列选项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在水心里,立着一只一动不动的白鹭,就像雕塑一般。B.“海”的秋意,好像在白鹭身上找到了集中点。C.瑞宣好像被它吸引住了,呆呆地立在一株秋柳的下面。D.他的心中就好像有一个小人儿,掩着口在笑他。23.如何理解句中的“什么”?“海”中的什么菱角啊,鸡头米啊,荷花啊,已全只剩了一些残破的叶子,在水上漂着或立着。【答案】22.A23.“什么”表示列举。【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将“白鹭”比作“雕塑”,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虽然有“好像”,但“好像在白鹭身上”中的“好像”是猜测,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C.“好像被它吸引住了”,“好像”表示猜测,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D.“心中就好像有一个小人儿”,“好像”表示猜测,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A。【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义的能力。由句子“‘海’中的什么菱角啊,鸡头米啊,荷花啊,已全只剩了一些残破的叶子,在水上漂着或立着”中的“菱角啊,鸡头米啊,荷花啊”可知,句中“什么”表示列举。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补”是修补,是对物质破损残缺的修理、弥补,以前物质匮乏,东西破损都含不得丢弃,想尽办法去“修补”。文学作品里面,女娲耗尽力气“补天”,晴雯耗尽力气“补裘”,无论是修补一件物品的破损,还是弥补人世间情感的破损,仿佛生命无怨无悔,要修补破损残缺,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因为富有,因为消费成为习惯,越来越没有“修补“一件物品的机会了。针对上面的现象和言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写一少800字的文章。【注意】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且文体特征鲜明:①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修补心灵的漏洞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的内心总是充斥着这样那样的漏洞,就如再精密的电脑也 得定期修复一般。因此,大智之人往往懂得修补内心的漏洞,最终迈向成功。一个人之所以不是与生俱来的完美,只因为总有那些或大或小内心漏洞的存在:或胆小懦弱,或自负自傲,或追名逐利……古往今来,不懂得自我修补终为其所困的人和事一桩桩、一件件数不胜数。惜项羽,明明威武雄霸,却不知修补内心优柔寡断的漏洞,终遗恨乌江;叹庞统,明明才高八斗,却内心急躁,恐人夺功终命丧落凤坡;哀洪秀全,明明势如破竹,却贪图享乐,平息不下内心膨胀的欲望,终将大业毁于一旦……以史为镜,我们该深知做大智之人修补内心漏洞的重要性。可有人不禁要说,这所谓修补内心漏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是的,不然,项羽等人英名盖世,又怎会成为悲剧人物?诚然,要做到这一点,绝非嘴上说说那么容易,周遭环境总是给予“漏洞”壮大的力量,不然柯震东又怎会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抵不住内心自制力不够的漏洞而吸毒被抓,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呢?自然也不会有周永康挣脱不了名利的诱惑而贪污受贿,遭人民唾弃。由此观之,我们无力改变充满诱惑的社会大环境,但我们应该要做一个大智之人,有意识地避免沉沦,对内心漏洞进行及时修补。然而,跌落在“漏洞”上而爬不起来的人,往往不是不明白“人无完人,需要完善”的道理,而是缺乏一心向善,修补漏洞的恒心和毅力。正如“星二代”张默因吸毒第二次被抓,他不可能不知道吸毒的危害,他缺的就是戒毒的恒心与毅力,缺的是戒毒的勇气和信念,内心的漏洞不及时修补,二次锒铛入狱就不足为奇了。就如郭沫若所说“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半途而废终究是无济于事的。圣人是靠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来的。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逐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然而他最终消除内心漏洞,靠的便是“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的恒心与毅力。孔孟之道“人非生而异也”,说的也是这道理。人生来并无差别,而最终有人成为圣人,受人敬仰,有人则遭人唾弃,就是因为前者懂得不断修补内心的漏洞,持之以恒,方成为更近乎完美之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所给材料不是很难,认真审读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发现其中的关键词“修补”。修补是修正补充的意思,本意是修理破损之物使之完好。但材料也谈到了“修补”的引申义,我们由“修补”不仅可以联想到修补一件物品的破损,还可以联想到弥补人世间情感的破损。虽然因为富有,因为消费成为习惯,越来越没有“修补“一件物品的机会了,但我们可以修补心灵、修补感情、修补亲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美好,使人生变得越来越美丽。作文或叙述,或说明,或议论,无论采用哪种文体,都应以丰富的内容突显中心。参考立意: (1)“修补”人生的缺憾(2)“修补”心灵的漏洞(3)“修补”日渐迷失的心灵(4)“修补”亲情的漏洞,使之更加牢固可用素材:(1)事实告诉我们,心灵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生活五彩缤纷,各种诱惑无处不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保持清醒的头脑,常念“慎独”之经,常存“慎独”之心,严格自律,牢筑长堤,慧眼识别,自觉抵制,才能修补心灵“漏洞”。(2)良好心态、果敢品质、进取精神等是修补“残缺”的最好补丁。我们既不能对“残缺”视而不见,也不能对“残缺”望而生畏。修补各种“漏洞”需要过程,也很困难。良好的心态,果敢的品质,进取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的“漏洞”就会从有到无,从而确保心灵系统的完美与纯净。(3)我们要善于反省与解剖,修补人生中的“残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残缺”,不断反省,自我检查,才能及时发现不足;勇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匡正自己的行为,从而健康成长。参考结构:本文题目是“修补心灵的漏洞”,最大的亮点就是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说理透彻。本文开篇引用俗语“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通过诠释,旗帜鲜明地亮出全文的观点,犹如高举起一面大旗在读者面前猎猎飘扬。正文部分正反对比,选材精当:作者先阐述了项羽、庞统、洪秀全等英名盖世人物功败垂成的历史教训,点明“做大智之人,修补内心漏洞的重要性”。接着,引今人柯震东、周永康之流指出修补内心漏洞的不易。然后从本质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跌落在“漏洞”上而爬不起来的人,是缺乏一心向善,修补漏洞的恒心和毅力,并举张默等人事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具有了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本文语言形象,说理透彻,全文在例证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全文的观点,而排比、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让文章极具文采,不仅化抽象为形象,更使说理透彻、明了。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江苏省南菁高中、梁丰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8月自主学习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无锡市南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新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南菁高中、梁丰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数学上学期8月自主学习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假期作业检测试题试卷(Word版附答案)
江苏省南菁高中、梁丰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8月自主学习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9月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9月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9月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9月阶段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17 10:10:02
页数:30
价格:¥2
大小:70.0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