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南省长垣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新乡高二期末(上)测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和中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魏晋以来,随着儒学的式微和佛道的兴盛,人们逐渐普遍形成了不愿为师、不愿学习儒学的心态,及至韩愈、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期,社会上竟然出现了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何以如此?除去儒学式微和佛、道兴盛的影响,大概与中唐社会的官学多为科举之附庸息息相关。韩愈针对“自汉氏以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业传经者,及于今则无闻矣”的现象,沿循先秦两汉儒家由学而知、学而从师的教育传统,力倡要学有所得就必须向老师求教。为此,韩愈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写出了著名的《师说》,旗帜鲜明地从理论上阐明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柳宗元十分赞同韩愈的意见,也主张从师求学,认为如果不从师学习,就很难增进自己的才识和完善自我的德性,他以其切身的感受指出自学者虽有学习的主动性,但单靠个人的努力,缺乏良师的指教,往往只能悟得一鳞半爪,而不能得其要领。可以说,韩愈与柳宗元都强调从师求学。但对于是否愿意为师,并敢为人师,韩愈与柳宗元的态度及做法有明显的不同。作为一位虔诚的孔孟信徒,韩愈为了恢复和弘扬儒学的道统,不但热切关注教育事业,而且敢为人师,乐为人师,热心奖掖后进。依韩愈之见,只要后学前来请教,做教师的就应该热心加以指导,勇于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尽管韩愈因“独有接后辈之名”而招致“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但他仍不改初衷。相形于韩愈,柳宗元则不愿任师,不愿与向他讨教的人公开建立师生关系,柳宗元明确表示自己的才能和勇气不如韩愈,所以始终都不肯接受别人请他为师的要求。但需要指出的是,柳宗元不愿任师,并不意味推卸教育后学的责任。事实上,柳宗元把师道看得非常神圣,他所拒绝的仅仅是表面上的师生关系,绝非要把真正虚心讨教的求学者拒于千里,柳宗元以为不用老师的名义,只要实际上能起到老师的作用则足矣。史籍记载:“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 韩愈生活在佛、道兴盛的年代,儒家学说受到佛、道严重的挑战。为了光大儒学学说,使之居于主导地位,韩愈张扬排佛挤老的旗帜,积极进行反对佛、道的思想斗争。他为了阻止佛教的流传,仿照佛教的传法世系,也替儒家制造了一个“道统”。韩愈认定自己的使命是接续孟子,由自己来把中断了近千年的儒学道统继承起来。与韩愈一样,柳宗元也提倡学习儒家经典。柳宗元认为为师之道的目的在于培养既能“明道”又能“行道”的人才,即造就能对现实社会进行大胆改革、用仁政来治国安邦的人才。然而柳宗元所提倡的“道”并不纯粹局限在儒家经典的范围,它还涵括老、庄、杨、墨、申等学说,乃至佛教学说的思想成分。柳宗元提倡博览群书,并非不讲先后主次。就读书次第而言,柳宗元强调先读六经,次读《论语》《孟子》,而后再读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及历史爱情。美于为师的标准,韩愈与柳宗元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把能够“传道”或“明道”作为教师的首要素质。韩愈较为深刻地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在教育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不仅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得不到圆满解答,而且全社会也终将见不到德才兼备的人才,韩愈认为为社会培养人才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向国家举荐人才也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柳宗元的为师之道,虽然鼓励求学者从师学习,但极力主张把师生关系变成师友关系,充分肯定在学校教育之外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强调不论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要视学生为主体,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应学习主体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助其发展,教师唯有充分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摘编自黄明喜《韩愈与柳宗元师道观之比较》)材料二:韩愈不仅亲自授徒讲学,还通过通信、交游、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后学,他总结出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留给后人的有《师说》《进学解》《符读书城南》等影响深远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诗文。《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首篇专门论述教师的名作,韩愈在此文中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道与业的关系。韩愈所谓的道,指儒家之道;所谓业,指《诗》《书》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业是儒家经书。道与业二者之中,道为重,业为次,道比业更重要,而业是为道服务的。传道和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有许多疑惑之处需要教师去解释,解惑就是教师的第三个任务,解惑是解释道和业中的惑,并不是脱离道和业去解其他无关的惑。韩愈还认为师与生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说明学生不一定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这一师道观包含着师生平等和教育民主的进步因素,这在公元8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确是难能可责的。韩愈师道观的提出有其个人的、历史的原因。韩愈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觉传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受道在先,并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学生如果要学习体认仁义之道,就必须 尊师重道。再者,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是当时唐朝国势和教育的衰败,佛、道宗教势力的膨胀,儒家的师道观日趋淡化,韩愈力挽狂澜于既倒,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就是力图通过提倡尊师重道,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重振儒家道统。直至今天,韩愈的师道观思想仍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法古而不泥古”,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思想,构筑我们现代的教育理念,培育具有现代思想的一代新人。(摘编自王风银《从<师说)看韩愈的师道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唐时期之所以出现耻学于师的现象,是因为佛、道兴盛的影响和官学大多沦为科举的附庸。B.韩愈主动承担起继承儒学道统的重任,他为儒家制造“道统”,旨在光大儒学学说,使之居于主导地位。C.柳宗元自认为在才能和在做事的胆识上都逊于韩愈,这也决定了其影响力在当时不如韩愈大。D.韩愈认为传道和授业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道是儒家的基本思想,业是儒家经书,道比业重要,道是为业服务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十分认同韩愈从师求学的主张,认为如果没有良师的帮助,一个求学的人即使具有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也将一无所获。B.柳宗元注重对儒家经典的阅读,他认为与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及历史要籍相比,儒家的六经、《论语》、《孟子》更值得人们阅读,C.韩愈敢为人师,也乐为人师,他亲自授徒讲学,还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后学。在这个过程中,韩愈也遭受到了一些人的指责与诽谤。D.韩愈对师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他所构造的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意识,他的这种认识对当下构筑现代教育理念仍有借鉴意义。3.下列选项,最符合韩愈师道观的一项是()A.人之患在好为人师。B.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D.师道既尊,学风自善;片言之赐,皆事师也。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5.韩愈与柳宗元的师道观呈现出“同旨异调”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两人师道观的不同之处。【答案】1.B2.A3.D4.首先写韩愈总结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写出《师说》,并在书中论述了道与业的关系;其次写韩愈还认为师与生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然后分析韩愈师道观提出的个人的、历史的原因 ;最后指出韩愈的师道观思想仍有切实的现实意义。5.①韩愈认为敢为人师,乐为人师,热心奖掖后进;柳宗元不愿任师,不愿与向他讨教的人公开建立师生关系,不用老师的名义,只要实际上能起到老师的作用则足矣。②韩愈光大儒学,积极进行反对佛、道的思想;柳宗元并不纯粹局限在儒家经典,它还涵括老、庄、杨、墨、申等学说,乃至佛教学说的思想成分。③韩愈提出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柳宗元主张把师生关系变成师友关系,充分肯定在学校教育之外所形成的师生关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因为佛、道兴盛的影响和官学大多沦为科举的附庸”错误。由原文“及至韩愈、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时期,社会上竟然出现了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现象。何以如此?除去儒学式微和佛、道兴盛的影响,大概与中唐社会的官学多为科举之附庸息息相关”可知,还有“儒学式微”的原因。C.“这也决定了其影响力在当时不如韩愈大”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相形于韩愈,柳宗元则不愿任师,不愿与向他讨教的人公开建立师生关系,柳宗元明确表示自己的才能和勇气不如韩愈,所以始终都不肯接受别人请他为师的要求”可知,原文只是说“柳宗元明确表示自己的才能和勇气不如韩愈”,并没有说“其影响力在当时不如韩愈大”。D.“道是为业服务的”错误。由原文“道与业二者之中,道为重,业为次,道比业更重要,而业是为道服务的”可知,应该是“业是为道服务的”。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最终也将一无所获”错误。由原文“柳宗元十分赞同韩愈的意见,也主张从师求学,认为如果不从师学习,就很难增进自己的才识和完善自我的德性,他以其切身的感受指出自学者虽有学习的主动性,但单靠个人的努力,缺乏良师的指教,往往只能悟得一鳞半爪,而不能得其要领”可知,原文说的是“往往只能悟得一鳞半爪,而不能得其要领”,而不是“最终也将一无所获”。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句意:人的弊病是爱做别人的老师。认为爱做别人的老师是弊病,不符合韩愈的敢为人师,乐为人师的师道观。 B.句意:假如去除师生的名头,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柳宗元认为不用老师的名义,只要实际上能起到老师的作用则足矣,可见这是柳宗元的师道观。C.句意: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讲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而不是师生关系,不符合韩愈师道观。D.句意:大家都遵从师道的话,学风自然就好了;只教给我一句话,都算是我的老师。体现了尊师重道,最符合韩愈师道观。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材料二第1段关键句“韩愈不仅亲自授徒讲学,还通过通信、交游、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后学,他总结出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留给后人的有《师说》《进学解》《符读书城南》等影响深远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诗文”可知,首先写韩愈总结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写出《师说》;结合第2段关键句“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道与业的关系。韩愈所谓的道,指儒家之道;所谓业,指《诗》《书》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可知,并在书中论述了道与业的关系。结合材料二第3段关键句“韩愈还认为师与生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说明学生不一定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可知,其次写韩愈还认为师与生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结合材料二第4段关键句“韩愈师道观的提出有其个人的、历史的原因。韩愈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先觉传后觉、先知传后知的过程,教师闻道、受道在先,并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学生如果要学习体认仁义之道,就必须尊师重道”可知,然后分析韩愈师道观提出的个人的、历史的原因。结合材料二第5段关键句“直至今天,韩愈的师道观思想仍有切实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法古而不泥古”,批判地继承传统教育思想”可知,最后指出韩愈的师道观思想仍有切实的现实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作为一位虔诚的孔孟信徒,韩愈为了恢复和弘扬儒学的道统,不但热切关注教育事业,而且敢为人师,乐为人师,热心奖掖后进”可知,韩愈认为敢为人师,乐为人师,热心奖掖后进;结合“相形于韩愈,柳宗元则不愿任师,不愿与向他讨教的人公开建立师生关系,柳宗元明确表示自己的才能和勇气不如韩愈,所以始终都不肯接受别人请他为师的要求”“事实上,柳宗元把师道看得非常神圣,他所拒绝的仅仅是表面上的师生关系,绝非要把真正虚心讨教的求学者拒于千里,柳宗元以为不用老师的名义,只要实际上能起到老师的作用则足矣” 可知,柳宗元不愿任师,不愿与向他讨教的人公开建立师生关系,不用老师的名义,只要实际上能起到老师的作用则足矣。结合“为了光大儒学学说,使之居于主导地位,韩愈张扬排佛挤老的旗帜,积极进行反对佛、道的思想斗争”可知,韩愈光大儒学,积极进行反对佛、道的思想;结合“然而柳宗元所提倡的‘道’并不纯粹局限在儒家经典的范围,它还涵括老、庄、杨、墨、申等学说,乃至佛教学说的思想成分”可知,柳宗元并不纯粹局限在儒家经典,它还涵括老、庄、杨、墨、申等学说,乃至佛教学说的思想成分。结合“韩愈较为深刻地认识到了道与师、道与业、师与生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在教育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不仅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惑得不到圆满解答,而且全社会也终将见不到德才兼备的人才”可知,韩愈提出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整个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柳宗元的为师之道,虽然鼓励求学者从师学习,但极力主张把师生关系变成师友关系,充分肯定在学校教育之外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强调不论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都要视学生为主体,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应学习主体的需要”可知,柳宗元主张把师生关系变成师友关系,充分肯定在学校教育之外所形成的师生关系。(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尔马①地方法官的幻觉都德科尔马地方法院的小个子法官多林格在威廉皇帝②面前宣誓之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他更幸福。那时,他戴着法官戴的无边高帽,挺着大肚子走进审判庭,嘴唇红润,三层下巴舒服地叠在又薄又软的勋章绶带上。“噢!我又该美美地打个盹儿了。”他在坐下时似乎在对自己这么说。看上去很好玩:他伸出胖乎乎的双腿,深深坐进他的大圈椅里,圈椅上圆圆的皮坐垫坐上去又凉快又软。他当了三十年的审判官,之所以还能脸色明净,全仗着这又凉快又柔软的皮坐垫。不走运的多林格!正是这块皮坐垫毁了他。他坐在那上面感觉那么舒适,他的位置设在这个鼠皮缎坐垫上是那么合适,弄得他宁可变成普鲁士人也不愿离开那里。威廉皇帝对他说:“继续坐下去吧,多林格先生!”于是,多林格便继续坐下去。如今,他已是科尔马法院的推事,代表在柏林的陛下进行果断的审判。在他周围,一切如常,永远是那同样毫无色彩、单调乏味的审判。在投靠普鲁士时,科尔马法院并没有丢份:皇帝的半身像依然悬挂在法院最靠里的地方……然而,那又何妨!多林格仍然感到很不自在。他在自己的圈椅里蜷缩起来,他狂怒地深深陷进圈椅里,全都枉费心机,他在那里再也享受不到往日打盹儿的好滋味。每当他偶尔在审判时间睡了过去,那也是做做噩梦而已。多林格梦见自己在一座高高的山上,那山与奥奈克山或阿尔萨斯圆顶山有几分相似…… 他孤单单一个人,穿着法官袍坐在大圈椅里,这里高得无边无际,不见一切。一轮巨大的红日从莱茵河对岸黑森林的冷杉树后面冉冉升起。随着太阳升起,在下边,在坦恩和明斯特的河谷,从阿尔萨斯这头到那头,响起一片混乱的隆隆声,有脚步声,有车俩行进声,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近,多林格感到揪心!紧接着,这位科尔马的法官看见一队行色忧伤、没完没了的队伍沿着长长的在山腰延伸的弯路朝他走来,阿尔萨斯的全体居民都相约在孚日山脉的这个关隘,准备庄严流亡。走在登山前列的是些长长的四头牛拉的四轮运货大车,这类带栅栏的大车在收获季节都载满了麦捆,如今则装着家具、衣物、劳动工具往前走。大车群后面紧跟着默不作声的人群,身份不同,年龄各异。所有的人都在公路上自豪地鱼贯前行,公路边上则坐着科尔马的法官。在走过他面前时,人们把脸转到一边,带着愤怒和憎恶的表情……啊!倒霉的多林格!他很想藏起来,逃跑掉,但不可能。他的安乐椅稳稳地嵌在了高山上,他那块圆圆的皮坐垫则嵌在安乐椅里,他自己也嵌在了皮坐垫里。于是,他明白了,他在那里有如绑在了犯人的示众柱上,人们把示众柱放得越高,他的耻辱就可以从越远的地方被看见……撤退队伍继续走着,此刻到来的是科尔马法庭,为首的是庭长。多林格羞愧难当,试图藏起自己的面孔,但他的双手已经瘫痪;他想设法闭上眼睛,他的眼皮却僵直不动。他应该自己能看见,也能被人看见。他最好别漏掉他的同事路过时扔给他的每一个蔑视的目光……绑在耻辱柱上的法官,这本来就十分恐怖!然而,更恐怖的是,他的所有亲人都在人群里走着,但是没有一个亲人显出认识他的样子。他的妻子、他的几个孩子走过他面前时都埋下了头。他们好像也非常羞愧!直到他最宠爱的小米歇尔,从他身边永远消失时,竟然不屑看他一眼。只有他过去的老庭长在他面前停了一会儿,悄声对他说:“跟我们一起走吧,多林格。别待在那里,我的朋友……”然而多林格无法起身。他焦躁不安,他呼喊,队伍仍然络绎不绝,足足走了几个钟头。整个阿尔萨斯都出走了,只有科尔马的法官留在那上面,钉在耻辱柱上,他坐在那里,终生不得免职……突然,情景骤变。出现了紫杉、黑色十字架、一排排坟茔和送葬的人群。那是科尔马的墓地,那是举行盛大葬礼的日子。城里所有教堂的钟都敲响了。原来是多林格推事刚刚去世。荣誉无法完成的一切,都由死亡承担下来了。死亡将那位终生不得免职的法官从他的皮垫上拆卸下来,将这个坚持坐堂的人从头到脚平放在地上……在梦里想象自己死了而且只有自己哭自己,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感觉。多林格参加自己的葬礼,满心哀伤。而比看见自己死亡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在这一大群围着他忙乎的人当中竟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亲人,但他能感受到他们面部的鄙视的笑。没有一个科尔马人,尽是些普鲁士人!忽然,人群恭敬地散开了。一个穿一身白色军装英姿飒爽的铠甲骑兵朝这边走来,在他的大氅里面藏着一个东西,看上去像是永垂不朽的大花圈。周围的人们说道:“那是俾斯麦③!……俾斯麦来了!……” 而科尔马的法官却伤心地想:“大驾光临,鄙人不胜荣幸,伯爵先生,然而,如在下的小米歇尔来到这里……”一片笑声阻止他说完自己的话,那是疯狂的笑、可耻的笑、野蛮的笑、难以控制的笑。……俾斯麦先生适才慎重摆放在他坟前的,正是他的坐垫,他的皮坐垫,坐垫周围的鼠皮缎上写着这样的铭文:沉痛悼念审判官之荣光多林格法官从墓地这头到那头,所有的人都在笑,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直到墓室最深处,到处回荡着这种粗鄙的普鲁士式的欢笑声。墓室里的死者却因羞愧而哭泣着,他被一种永恒的嘲弄彻底压垮了。(有删改)[注]①科尔马,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也是上莱茵省首府。②威廉皇帝,普鲁士王国国王,后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③俾斯麦,普鲁士政治家,人称“铁血宰相”。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林格是科尔马地方法院的一名法官,在普鲁士军队占领科尔马之前,他已经当了三十年的审判官,心情十分舒畅。B.普鲁士军队占领科尔马以后,多林格接受了威廉皇帝的委任,继续留任,担任科尔马法院的推事,照常进行审判。C.虽然工作照常进行,但是多林格的内心并不好受,有时陷入狂怒中,即使打盹,也找不到往日的滋味,甚至做噩梦。D.多林格背叛了祖国,投靠了普鲁士人。他死后有许多普鲁士人为他送葬,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也亲自为他送葬。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代表在柏林的陛下进行果断的审判”,含蓄地表明作为法官的多林格其实是傀儡。B.“他在自己的圈椅里蜷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很生动,表明多林格尚有羞愧之心。C.小说描写队伍撤退时既有场面描写,也有身份交代,写出了多林格可悲的结局。D.小说描写了流亡人群中多林格的同事和亲人对他的态度,大家都用蔑视的目光看他。8.“皮坐垫”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9.小说的结尾部分反复写到“笑”,“笑”的内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6.D7.D8.①是小说的线索,串起小说的人物和情节,使内容集中,结构紧凑。② 是小说的重要物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皮坐垫”是多林格权位的象征,多林格迷恋权位而背叛祖国。③揭示了主题,多林格贪恋权力而不能自拔,最终葬送了自己。梦境中摆放在他坟前的正是他的皮坐垫,坐垫周围的鼠皮缎上写着铭文。9.①多林格贪恋法官的权位,投靠普鲁士人,受到亲人、朋友的鄙视。②梦中,多林格死后竟没有一个亲人、朋友为他送葬,而俾斯麦的到来让他感到荣幸,这些都被普鲁士人耻笑。③多林格投靠普鲁士人换来的象征权力的“皮坐垫”,最终也被摆放在他的坟头,作为他永久耻辱的象征,多林格被人嘲弄和憎恶。【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D.“他死后有许多普鲁士人为他送葬,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也亲自为他送葬”不合文意。小说结尾部分是多林格的梦境,属于他的幻觉。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D.“大家都用蔑视的目光看他”分析不当,原文中“他过去的老庭长”对多林格还是关心的,称他为“我的朋友”,并劝他“一起走”。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首先理解物象的作用,梳理有关内容;然后从线索结构、塑造人物和揭示主题等角度理解分析;最后组织答案,概括作答。“皮坐垫”是小说的线索,正是因为贪恋“皮坐垫”代表的权势和地位,多林格投靠了普鲁士人,他也因此时时感到不安;小说主要写他的梦境,他被“钉”在“皮坐垫”上,看着科尔马人、自己的亲人、朋友从自己面前走过,他们都不愿意看他一眼;梦见他死后俾斯麦将他的“皮坐垫”放到他的墓前。总之,“皮坐垫”串起小说的人物和情节,使内容集中,结构紧凑。“皮坐垫”是小说的重要物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皮坐垫”是多林格权位的象征,文章开头写“圈椅上圆圆的皮坐垫坐上去又凉快又软。他当了三十年的审判官,之所以还能脸色明净,全仗着这又凉快又柔软的皮坐垫”,多林格迷恋权位而背叛祖国,“正是这块皮坐垫毁了他。他坐在那上面感觉那么舒适,他的位置设在这个鼠皮缎坐垫上是那么合适,弄得他宁可变成普鲁士人也不愿离开那里”。“皮坐垫”揭示了主题。“正是这块皮坐垫毁了他。他坐在那上面感觉那么舒适,他的位置设在这个鼠皮缎坐垫上是那么合适,弄得他宁可变成普鲁士人也不愿离开那里”,多林格贪恋权力而不能自拔,最终葬送了自己。“ 俾斯麦先生适才慎重摆放在他坟前的,正是他的坐垫,他的皮坐垫,坐垫周围的鼠皮缎上写着这样的铭文”,梦境中摆放在他坟前的正是他的皮坐垫,坐垫周围的鼠皮缎上写着铭文。【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重要词语内涵意蕴的能力。首先通读全文,梳理和“笑”有关的内容;然后结合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等,分析探究“笑”的内涵意蕴;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正是这块皮坐垫毁了他。他坐在那上面感觉那么舒适,他的位置设在这个鼠皮缎坐垫上是那么合适,弄得他宁可变成普鲁士人也不愿离开那里”“绑在耻辱柱上的法官,这本来就十分恐怖!然而,更恐怖的是,他的所有亲人都在人群里走着,但是没有一个亲人显出认识他的样子”,多林格贪恋法官的权位,投靠普鲁士人,受到亲人、朋友的鄙视。“在梦里想象自己死了而且只有自己哭自己,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感觉。多林格参加自己的葬礼,满心哀伤。而比看见自己死亡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在这一大群围着他忙乎的人当中竟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亲人,但他能感受到他们面部的鄙视的笑。没有一个科尔马人,尽是些普鲁士人!”“那是俾斯麦!……俾斯麦来了!……而科尔马的法官却伤心地想:‘大驾光临,鄙人不胜荣幸,伯爵先生,然而,如在下的小米歇尔来到这里……’一片笑声阻止他说完自己的话,那是疯狂的笑、可耻的笑、野蛮的笑、难以控制的笑”,梦中,多林格死后竟没有一个亲人、朋友为他送葬,而俾斯麦的到来让他感到荣幸,这些都被普鲁士人耻笑。“俾斯麦先生适才慎重摆放在他坟前的,正是他的坐垫,他的皮坐垫,坐垫周围的鼠皮缎上写着这样的铭文”“从墓地这头到那头,所有的人都在笑,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直到墓室最深处,到处回荡着这种粗鄙的普鲁士式的欢笑声”,多林格投靠普鲁士人换来的象征权力的“皮坐垫”,最终也被摆放在他的坟头,作为他永久耻辱的象征,多林格被人嘲弄和憎恶。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①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于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有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②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丞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 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凰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敞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毁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选自《战国策·赵策四》,有删改)【注】①赵王,指赵惠文王。后文的赵豹、平原君,是赵王的两个弟弟。②秦王,指秦昭王。后文的叶阳君、泾阳君,是秦昭王的两个弟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B.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C.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D.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厚遇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君,寡德的君主,这是古代臣民对其他国家的人谦称自己的国君。B.“愿大王无绝其欢”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C.若,如果,与“而自令若是”(《屈原列传》)中的“若”字含义不同。D.受命,文中指讨个公道,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现在则用来指接受命令或任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攻打魏国,夺取了魏国的宁邑,可借此控制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赵王也派人去祝贺,可使者往返三次都没有得到接见,赵王对此很担心。B.赵王身边的人认为,使者三次前往秦国却得不到秦王的接见,这一定是派出的人不得力的缘故,于是推荐能言善辩的谅毅,请赵王派他前去试试。C.谅毅到达秦国后上书说:赵王派来祝贺的使者三次都得不到秦王的接见,如果使者没有罪过,希望不要断绝两国的友好;如果使者有罪过,愿闻其详。D.秦王说,只有赵国的官吏百姓都听他的话,才肯接受赵国的祝贺。在得到肯定答复后,秦王接见了赵国的使者,还要求赵国杀死赵豹和平原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②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14.秦王要求赵国处死赵王的两个弟弟赵豹和平原君,谅毅是如何让秦王放弃这一要求的?请简要说明。【答案】10.C11.B12.B 13.①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②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14.①谅毅用秦王重视孝友之情来说服他。②谅毅答应秦王罢黜赵豹和平原君,不让他们参与政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不能”,固定词语,不能够。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与“政事”,作“与”的宾语,意思为“参与国家政事”,后面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A.正确。B.“含义相同”错误。断绝。句意: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横渡。句意: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两句中“若”字含义不同。C.若:如果;像。句意:如果不听从我的话。/却让自己像这个样子。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赵王身边的人认为……这一定是派出的人不得力的缘故”错误。由原文“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辩士也,大王可试使之’”可知,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由此可知,是身边的人认为“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而不是“认为一定是使者的错”。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固”,本来;“承”,接受;“岂敢”,怎么敢;“难”,难为。 ②“敝邑”,对本国的谦称;“不行”,不执行;“无乃……乎”,恐怕……吧。【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可知,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口,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由此可知,谅毅用秦王重视孝友之情来说服他。由原文“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可知,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由此可知,谅毅答应秦王罢黜赵豹和平原君,不让他们参与政事。参考译文: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信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杀,请让我现在率领诸侯在邯郸城下接受你们的命令。”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不和大王相同的。臣下听说这样的话:‘ 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敝国君主报告,敝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秦昭王说:“好。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谅毅说:“敝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少年游欧阳修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①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②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③。南乡子冯延巳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风楼④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⑤两断肠。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注]①碧,指春草。②江淹浦,指别离之地。③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④凤楼,指女子的妆楼。⑤鸳衾,绣着鸳鸯图案的被子。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词都写到了雨,“疏雨滴黄昏”渲染不堪离愁之苦,“细雨湿流光”则含有幽怨。B.《少年游》写凭栏独眺,表达了心中的满腔愁绪;而《南乡子》写梦境,抒发了情感。C.欧词中,“行色苦愁人”写“行色”之景让“愁人”更加痛苦,也开启了下片的议论。D.冯词中,“鸾镜鸳衾两断肠“中的“两”字包含着两对成双之物,反衬了人的孤独感。16.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春草”,“春草”在两首词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少年游》中,春草在晴天显得更绿,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烘托了离别的忧愁。②《南乡子》中,将无形的离恨比成年年生、年年长的芳草,极形象地道出抒情主人公忍受长久离别的痛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也开启了下片的议论”错误。“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作用的能力。《少年游》中,“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晴则色明。“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可见此景确实关乎别情,烘托了离别的忧愁。芳草连天之景是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南乡子》中,“芳草年年与恨长”写了芳草萋萋,年复一年,与离恨一起生长。是以具象表现抽象的妙句,将无形的离恨比托于年年生、年年长的芳草,可感可触,极形象地道出抒情主人公忍受长久离别的痛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颜渊》中,孔子用“___________”解释了颜渊关于什么是“仁”的疑问,并强调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能达到“______________”的效果。(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一句解释了“离骚”的意思,“___________”一句阐明了“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的道理。(3)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武力统治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慑了国内的勇士。【答案】①.克己复礼为仁②.天下归仁焉③.犹离忧也④.人穷则反本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⑥.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己”“忧”“反”“牧”“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侯祥麟曾就读于美国卡乃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并获博士学位。1950年,他回到了祖国。后来有人问起他为什么当时选择回到①的祖国时,他坚定地说,建设祖国是我的信念,是必须做的事…… 我出去最终是为了回国。20世纪60年代初,航空煤油进口锐减,全国性“油荒”蔓延,军用和民航飞机所用煤油的国产化②。面对紧迫的形势,侯祥麟亲自带领科研人员不分黑夜白昼地攻关,除夕夜也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不计其数的失败,侯祥麟团队不断尝试、总结、分析,终于寻找了航空煤油烧蚀问题的答案。侯祥麟又③,带领大家一起研制出了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添加剂配方,终于攻下了生产航空煤油这个技术难题。尽管做出了卓越贡献,侯祥麟却很“平淡”地回顾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今天的中国感到骄傲;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对我的政治信仰始终不悔;作为新中国的科学家,我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感到欣慰。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①一穷二白;②迫在眉睫;③一鼓作气。19.经过不计其数的失败,侯祥麟团队不断尝试、分析、总结,终于找到了航空煤油烧蚀问题的答案。20.①“作为……作为……作为……”三个分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一致,构成排比。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②丰富了内容,分别从爱国、爱党和热爱科学事业三个方面表达了他无悔的追求和坚定的信仰。【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基础很差,修饰1950年的中国,可用“一穷二白”。一穷二白:形容基础差,底子薄。第二空,结合后文“紧迫的形式”可知,此处是说军用和民航飞机所用煤油的国产化问题很紧迫,亟待解决,可用“迫在眉睫”。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已到眼前,非常紧迫。第三空,前面说侯祥麟团队终于找到了解决航空煤油烧蚀问题的答案,接着又“带领大家一起研制出了用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添加剂配方”,可用“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口气把工作做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①结构混乱,成分残缺,在“不计其数”前面添加“经过”;②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将“总结、分析”改为“分析、总结”;③搭配不当,“寻找了……答案”不能搭配,将“寻找”改“找到”。【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今天的中国感到骄傲;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对我的政治信仰始终不悔;作为新中国的科学家,我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感到欣慰”,三个“作为……,我……”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一致,构成排比。效果:①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音节协调,节奏感强。②内容上,对应三种身份,从“中国”“政治信仰”“科学工作”三个角度表达了他的感受,“为今天的中国感到骄傲”是爱国,“对我的政治信仰始终不悔”是爱党,“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感到欣慰”是热爱科学。语句表达了他无悔的追求和坚定的信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灵活,可拉伸的计算芯片,该芯片通过模仿人脑来处理信息。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工作将可穿戴技术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功能强大的设备,可直接分析人体的健康数据。目前,人们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①。在未来,人们的健康可通过可穿戴电子设备持续追踪,甚至可在症状出现之前检测到疾病。研究团队新设计的芯片可通过多个生物传感器收集数据,并使用尖端的机器学习方法,得出关于一个人健康状况的结论。重要的是,它可以穿戴在身上并与皮肤无缝融合。研究人员找列了一种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可用于制造半导体和电化学晶体管,而且具有拉伸和弯曲的能力。他们利用这种聚合物制成一种芯片设备,这种芯片设备可基于人工智能对健康数据进行分析。该芯片称为神经形态计算芯片,不像典型的计算机那样工作,②,能够以集成的方式存储和分析数据。为了③,研究团队用它来分析代表人类心脏电活动的心电图数据。结果表明,无论芯片是拉伸还是弯曲,都能准确地对心跳进行分类。21.下列句子中的“尖端”和文中加点处的“尖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在树枝的尖端上,一朵漂亮的小花迎着阳光绽放了。B.攻不下尖端技术,拿不出国家急需的产品,就是失败!C.文学是语言艺术,在语言艺术的阶梯上,诗站在尖端。D.剑的尖端十分锋利,能够刺伤身穿盔甲的士兵的身体。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B22.①需要前往医院或诊所②其功能更像人脑③测试新设备的实用性【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处的“尖端”指发展水平高。A.指树枝的末梢;B.指发展水平高;C.指顶端;D.指尖锐的末梢;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由后文“在未来,人们的健康可通过可穿戴电子设备持续追踪,甚至可在症状出现之前检测到疾病”可知,此处要填写目前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的途径,故可填写“需要前往医院或诊所”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后文“能够以集成的方式存储和分析数据”可知,其功能已经接近大脑,故可填写“其功能更像人脑”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此处填写表目的的句子,根据后文“研究团队用它来分析代表人类心脏电活动的心电图数据。结果表明,无论芯片是拉伸还是弯曲,都能准确地对心跳进行分类”分析可知,应是测试新设备的实用性,故可填写“测试新设备的实用性”之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日前,一条父亲带九岁的儿子在工地上搬钢筋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一名年仅九岁的小男孩刚上四年级,却非常叛逆,老师和家里老人说的话他都不听,总是调皮捣蛋不学习。在外地打工的父亲听说后赶回家,想了各种办法劝儿子好好上学,但小男孩就是不听,说“宁愿吃打工的苦也不想再吃学习的苦”。无奈之下,父亲就想让小男孩体验一下打工生活,让他知难而退,于是带着小男孩返回了他所在的加工钢筋的工地,给小男孩找来工装和安全帽,安排他每天搬一些废钢筋,体验打工生活。干到第二天,小男孩就哭着说要回去继续读书。有人认为这是很好的劳动教育方式,说不如再多体验一下;也有教育专家表示,这种方法是值得商榷的,这是“恐吓式劳动教育”,而且给孩子灌输了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不健康价值观;网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 以体罚式劳动促学习,是开错了药方儿子不肯好好上学,父亲带他体验了在工地搬钢筋的生活,不到两天儿子就后悔了。在广东深圳打工的杨先生这样教育9岁的儿子,在网上引发热议。这种教育方式是否合适,网上众说纷纭。而我认为,以体罚式劳动促学习,这样做恐怕是开错了药方。类似的“教子有方”屡有报道。就是孩子不爱学习时,带去挖藕、搬砖之类,让孩子尝到劳动的苦后,转而选择上学。网上也有“读书的苦是最容易的苦”“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之类说法。鼓励读书没有错,知识改变命运,教育能让人逆袭,这都是无疑的。但如果只看到劳动的苦,无视读书的苦,也可能会陷入误区。实际上,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有辛苦在其中,负重都不能过度,否则会让人吃不消。学习的苦、脑力劳动的苦,也不能被忽视。有的人宁愿弃学打工,不肯读书,也许是学习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克服。遇到厌学的情形,需要帮忙分析原因所在,是学习遇到了坎,还是在学校遇到其他困扰,还是孩子贪玩,都不妨捋一捋。只有找到症结,才能帮孩子摆脱厌学,只有内心上有动力学习,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如果只是让孩子以害怕劳动来解决厌学问题,这可能是开错了药方。因为对孩子来说,学习上的障碍并没有克服,只是在劳动与学习上,两苦相较取其轻。如果是为逃避体力劳动的苦选择了吃学习的苦,未必能有真正的兴趣学习。就如专家说的,这实际是对孩子进行“恐吓式教育”,带给孩子不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如今学校都开有劳动课,既要鼓励孩子喜欢学习书本知识,也要鼓励孩子热爱劳动,两条腿走路才能行稳致远。因为劳动能磨砺孩子坚韧的性格,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是有益处的。但如果给孩子灌输劳动是苦的观念,恐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家长带孩子体验体力劳动,以此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倒是不错。可以让孩子知道劳动不易、挣钱不易,要珍惜生活,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尊重劳动者。但如果只是让孩子承受不了劳动的苦,去接受学习的苦,可能并非一个好方法。“苦难教育”可以激励孩子一时,启动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才是真正的良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讲述九岁的小男孩总是调皮捣蛋不学习,而且不接受老师和家里长辈的教育,父亲带着小男孩返回了他所在的加工钢筋的工地,体验打工生活,引发网友对这位父亲“劳动教育”孩子方式的热议。 父亲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体验劳动的艰辛,珍惜学习生活。但让九岁的孩子从事有风险的搬钢筋工作,这不仅有违未成年人保护法,而且也确实是在给孩子灌输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不健康价值观,教育方式简单而粗暴。材料引导我们思考劳动教育的问题。劳动教育是必要的,适当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珍惜学习生活。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劳动教育”不可取。劳动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搞“一刀切”,要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历练,有所感悟,但又不能让孩子在接受劳动教育时受到伤害,形成扭曲的价值观。考生可以先认可这位父亲的教育理念,爸爸带厌学男孩工地搬钢筋,无非是想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的不易和赚钱的艰难,用“生活的苦”倒逼孩子去吃“学习的苦”,从而达到敦促教育的效果。但需要警惕的是,家长不能把劳动教育变成“劳动惩罚”,如此反而会让孩子对“劳动”心生反感,不利于孩子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真正的劳动教育既要保护好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好保护好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通过劳动享受成功的快乐,得出劳动光荣的正确认知,从而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最后可以针对劳动教育方式,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立意:1.劳动教育是必要的,但不能走样。2.反对简单粗暴的“劳动教育”。3.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4.劳动教育要培育正确的的价值观。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10-07 21:22: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2.8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