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南充高中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2021级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审题:高2021级历史学科命题组)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夏商周三代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宗法制度(  )A.家国一体化的典型特征B.原始宗教的内隐特征C.把神权与王权结合起来D.以血缘为衡量的标准2.表1为战国时期不同人物对儒学的看法。这集中反映了这时期(  )人物看法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墨子“有强执有命以说议……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韩非子“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A.儒家学说违背历史潮流B.持续社会动乱难以避免C.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D.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3.表2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  )时期史实汉高祖时期汉高祖十一年,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汉文帝时期赵佗除帝号复归汉朝,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窃用皇帝的名号。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A.消除了地方与中央对立B.体现了民族平等政策C.旨在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促进了南越经济繁荣4.秦朝建立后,统治者崇尚法家学说;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汉武帝统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这说明秦汉时期(  )A.学术思想异常活跃B.政治形势影响主流思想C.文化专制有所弱化D.尚未实现思想高度统一5.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据此可知两税法(  )A.确保了农民有地可种B.简化了税收名目C.减轻对农民人身控制D.加重了百姓负担6.隋唐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属名门望族,但到宋代,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甚至发展到后来,连僧道也可参加考试。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  )A.降低了官员的政治素质B.铲除了特权阶层的根基C.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不利于选拔人才的质量7.唐代政府曾下令“诸坊市邸店楼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到了宋代,起楼限制放宽,邸店楼屋逐步向立体空间扩展。这一变化说明宋代(  )A.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建设B.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8.据史书记载,明朝内阁与皇帝寝宫有1公里左右的距离,而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的寝宫只有50米的距离。这种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B.皇宫布局更趋合理C.政府行政效能提高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9.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声。两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B.冲击儒学正统地位C.构建新儒学体系D.重建对儒家的信仰10.明末清初时期,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好奇”内涵发生变化,“奇”不再是以往描写牛鬼蛇神,而是在“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发现“奇”。这说明,“奇”的变化(  )A.反映了封建迷信日渐淡薄B.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C.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D.标志着世俗文学开始兴起11.17世纪中叶,江南地区的农学家、学者、官员,甚至连康熙皇帝本人都大力提倡种植双季稻,可是并未推广开来。这是由于(  )A.人地矛盾趋于缓和B.经济结构多样化C.重农抑商政策解体D.农民缺乏进取心12.表3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该表格反映出中华文化(  )中国戏剧京剧、秦腔、昆曲、湘剧、豫剧、河北梆子木偶戏、梨园戏、歌仔……传统文学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结、泥人、千层底……A.缺乏转型的根本动力B.维系了中国大一统局面C.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D.蕴含着明显的民族差异13.有学者指出,就文化层面看,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的是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相似的愿望。据此可知,两者(  )A.都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回应B.都立足于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C.都迟滞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步伐D.目标都是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2021级历史试题第11页(共6页)2021级历史试题第12页(共6页) 14.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度降低,出口税率也比过去降低。这反映出(  )A.列强进一步加强商品倾销B.中国扭转了贸易逆差局面C.关税已成为政府主要财源D.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15.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农民造反是“心腹之患”,外国侵略是“肢体之患”,从而调整了对待农民起义和外国侵略之间的政策。这一政策调整(  )A.使汉族地方官僚获得更多实权B.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使得洋务运动获得了广泛支持D.使外国列强加紧打压清政府16.表4所示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新的城市用语。城市流行用语的变化反映出(  )时间新的城市用语1872年租界、洋房、礼拜、女王、啤酒、香水、电表1893年电气灯、电报、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1906年领事、公司、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师范学堂、银行A.西方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近代生活理念深入人心C.物质生活取得巨大进步D.中西方文明对抗与融合17.根据图1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1881~1911年中国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发展数量统计图A.摆脱了外国资本主义控制B.初步具备社会变革条件C.迎来了民族工业发展春天D.民族资本主导中国经济18.辛亥革命以“反满”为革命号召,革命后社会改革的重心从朝廷转向人民,反传统则首当其冲。这说明当时中国(  )A.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B.深谙西方国家富强之道C.解放人民思想任重道远D.继续坚持在传统中求变19.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注意到欧美资本主义内部经济危机、贫富悬殊、社会分化、阶级冲突的混乱现象,以及其对外扩张、掠夺的野蛮形象。这种认知(  )A.使得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B.成为新三民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源C.加速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D.促使资产阶级客观认识西方文明20.新文化运动引入了科学的概念,就是要改变劳动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引入了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人的权利”,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B.以解放中国农民阶级为宗旨C.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D.强调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觉悟21.“五四”以前,中国的先进分子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取代封建专制主义;“五四”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表明五四运动(  )A.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B.推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发展C.使中国进入了“现代社会”D.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2.1928年秋天,井冈山根据地粮食普遍获得大丰收,宁冈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27年增产20%,茶油生产更是迎来十几年所没有过的丰收,永新、莲花、遂川等地也出现了空前的好收成。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A.农村生产力提高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C.军事斗争的胜利D.打破了敌人经济封锁23.1938年,从香港、澳门、广州输入的物资约占中国进口总量的80%,其中包括飞机、武器、汽油、医药、车辆、机械、各种金属及通讯器材等。这主要是由于(  )A.华北华东沦为敌占地区B.欧美各国全力援助中国C.东南沿海工业基础坚实D.沿海民族工业大量内迁24.1948年4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提出召集社会各界人士讨论政治协商会议事宜,组建联合政府。该文件(  )A.标志进入战略反攻阶段B.宣传了中共统一战线政策C.实现了农民经济的解放D.传播了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和28题任选一题15分)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2021级历史试题第11页(共6页)2021级历史试题第12页(共6页) 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向近代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2分)(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时间会议内容1921年7月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纲领和中心任务。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提出民主革命纲领。1923年6月中共三大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7年8月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1945年春中共七大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批准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并协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从表格中选择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会议,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围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法宝”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选做题】请在27和28题中选择任意一题,注意在答题卡上填涂相应的题号。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采纳贾谊的建议实行币制改革。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武帝一朝还创设“国家企业”,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国营专利的实业,政府将盐铁和酒的经营权收归国家。酒的专利办法是由政府开店制造出售,叫做“榷酤”。盐、铁的专利是由政府治“盐官”、“铁官”负责盐、铁的采冶和售卖。其二是推行国营非专利的商业政策。将以前郡国每年对皇帝贡献的土产,不再直运京师,专门设官经理,运去行市最高的地方售卖,得钱归公。这叫做“均输”。在长安设了一所可以叫做“国立贸易局”的机构,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这叫做“平准”。此措施终西汉之世不变。——摘编自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经济改革的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经济改革。(9分)28.【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读通鉴论》具有丰富的史学思想。王夫之不信“正统”论,“五德始终说”等传统历史观,主张“趋势更新”。反对“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同时,王夫之主张“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所谓“势”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理”就是历史发展规律。“理势合一”就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致性。除此之外,王夫之认为治史应该“垂于来今以则”,批评宋元以来“浮谈”的学风,主张“求适于用”。在民族观上,王夫之认为各民族之区域、气质、习俗都不相同,故不可共处,主张对少数民族应“暴则惩之。顺则远之,各安其所,我不尔侵,而后尔不我虐”。——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1)根据材料概括王夫之的观点。(6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王夫之的主张。(9分)高二期中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ACCBCCADABBC2021级历史试题第11页(共6页)2021级历史试题第12页(共6页) 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ADAABCDDBBAB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宗法制度的最重要特点是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实行以父系血缘为依据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结合使得国家内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也是家庭内部血缘关系,因而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特点,故选A项;宗法制度的依据是父系血缘,和原始宗教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将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主要是商代的政治特征,夏和周并未将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排除C项;宗法制以父系血缘为依据,不能简单说血缘,血缘包括父系血缘和母系血缘,排除D项。2.【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墨子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尚贤、非命,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他们站在各自政治立场上,从不同方面批判否定儒家学说,这集中说明了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答案】C【解析】由西汉政府要求南越归化汉朝到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说明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旨在维护国家政治统一,故C项正确;A项夸大了这一措施的作用;B、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崇尚法家,汉初信奉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秦汉主流思想的变化都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都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故选B项;学术思想的异常活跃是在战国时期而非秦汉时期,材料重在强调主流思想的变化,排除A项;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说明文化专制加强了,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思想实现了大一统,排除D项。5.【答案】C【解析】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说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在减轻,故选C项;两税法是一种赋税制度,不是土地制度,所以不能保证农民能够有地可种,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两税法不再以人身为主要收税的标准,而不是强调税收名目的简化,排除B项;题干仅体现了两税法使得收税标准发生了变化,而没有提到税收的数量变化,所以与百姓负担是否加重无关,排除D项。6.【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与隋唐相比,宋代科举制放宽了科举考生的门第出身,应试范围扩大,这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项正确;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宋代科举制度改革,有利于选拔人才的质量,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唐代……不得起楼阁。宋代,起楼限制放宽”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经济发展影响城市楼阁高度,故选A项;宋代城市经济职能增强,材料中无城市其他职能的对比,无法说明城市的主要功能,排除B项;中国古代始终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中国古代商人的政治地位始终很低,排除D项。8.【答案】D【解析】略9.【答案】A【解析】张载主张以强烈的担当精神,承担起家国天下的责任;顾炎武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两者都反映了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故选A项;二者的观点是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没有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排除B项;张载的人生理想与顾炎武的呼吁不可能构建新儒学体系(包括董学及理学),排除C项;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完成,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由材料“奇不再是以往描写牛鬼蛇神,而是在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发现奇”可知明清文学作品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所学,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文学作品内容的变化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需求,故选B项;“淡薄”不符合史实,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深远,排除A项;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是对人性的束缚,与材料关注生活日常不符,排除C项;“开始兴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由材料“江南地区的农学家、学者、官员,甚至连康熙皇帝本人都大力提倡种植双季稻,可是却并未推广开来”可知江南地区的农民依然固守传统的农业作物,不愿意接受高产的双季稻,因为在传统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水稻种植需要大量劳动力,而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变化,种植水稻的人数较少,故选B项;明清时期人口剧增,江南地区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排除A项;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农民不种植双季稻是基于自身生活的需要,不是缺乏进取心的表现,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来看,仅中国戏剧就有如此多样,传统文化也是内容丰富,而民间工艺更是不胜枚举,说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故选C项;表格中其实涉及到文化日益平民化(适应了近代转型),无法看出文化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否缺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排除A项;表格中每一种文化类型复杂多样,体现了多样性特点,而不是大一统的特点,排除B项;以戏剧为例,这些不同的戏剧并不能代表不同的民族,也无法反应民族的差异,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是对西方列强侵略挑战的回应,故选A项;两者都冲击了天朝上国规制,排除B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洋务派和抵抗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而不选;两者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非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度降低,出口税率般也比过去降低”,可知《五口通商章程》降低了我国海关的进出口税,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关税自主权,故选D项;材料只是条约的规定,并未涉及列强商品倾销的实际情况,排除A项;1843年中国还处于贸易顺差地位,排除B项;当时中国自然经济仍然为主体,农业税是政府重要的财源,排除C项。15.【答案】A【解析】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放权给汉族官僚地主组织地方武装,使汉族地方官僚获得更多实权,故选A项;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来洋务运动得到广泛支持,排除C项;这一时期列强并未改变对华策略,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事物涌进中国国门,并成为了新的上海流行的城市用语,说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各方面都受到西方近代新文明的影响,故选A项;在上海出现了新的城市用语,说明西方近2021级历史试题第11页(共6页)2021级历史试题第12页(共6页) 代文明对上海产生了影响,但“深入人心”要体现出它影响的范围广、程度深,材料当中看不出其对中国国民生活的影响程度,排除B项;女王、领事、师范学堂等并不是物质生活,排除C项;“对抗”一词应体现为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文明的抵制,新城市用语体现了上海出现了西方文明,没有二者的冲突抵制,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据上表,可知1881——1911年中国企业发展数量急剧上升,尤其是商办企业的增加很多,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才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排除A项;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春天,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到民族资本在中国经济的比重,而且当时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的节制,所以民族资本并未主导中国经济,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革命后社会改革的重心从朝廷转向人民,反传统则首当其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推进社会变革与解放人民的关键是反传统,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民众的觉悟不高,故选C项;“反传统则首当其冲”说明人民仍然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需要进行思想解放,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没有将西方富强之路与中国国情结合,是未能真正理解西方富强的体现,排除B项;“反传统则首当其冲”说明并没有继续坚持传统,而是进行反传统,排除D项。19.【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此时资产阶级已经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西方资本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故选D项;这种认知与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思想产生于1924年,排除B项;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已经注意到资本主义的不足,不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20.【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表明新文化运动强调促进劳动者的思想觉悟,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劳动问题,且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发生了变化,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唤醒民众意识,且劳动者不等于劳动阶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内容,排除C项。21.【答案】B【解析】题目材料以对比的形式,展示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先进分子”进行的民主革命指导思想的差异,说明五四运动对民主革命发展的进步意义,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D项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显不符,故而不选。22.【答案】B【解析】据材料“1928年秋天,井冈山根据地粮食普遍获得大丰收,宁冈全县粮食总产量比1927年增产20%,茶油生产更是迎来十几年所没有过的丰收,永新、莲花、遂川等地也出现了空前的好收成”,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实施“打土豪,分田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实现了增产,故选B项;当时的农村生产力仍然是小农经济,生产力并未提高,排除A项;“军事斗争的胜利”有利于农业生产,但不是农业丰收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1928年农村革命根据地依然受到敌人的经济封锁,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据材料“1938年,从香港、澳门、广州输入的物资约占中国进口总量的80%”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华北华东被日本侵略者占据,输入物资较为艰难,因此主要从港澳地区输入,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1938年输入中国的物资主要从香港、澳门、广州进入,没有涉及输入货物的主要国家,看不出欧美全力援助中国,排除B项;据材料“其中包括飞机、武器、汽油、医药、车辆、机械、各种金属及通讯器材等”可知,进口物资主要是战略物资,与东南沿海工业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沿海民族工业大量内迁是迁往西南地区,与从香港、澳门、广州输入进口战略物资无关,排除D项。2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社会各界人士为了共同的目标“反对三座大山”而团结起来,这其实就是在宣传共中统一战线,故选B项;1947年6月即进入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排除A项;农民在政治经济上实现解放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C项;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开始召开,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5.【答案】(1)特点:(1)特点:本土性,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连续性,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多样性,古代传统文化领域广阔;包容性(创新性),不断吸收其他文化;重伦理,传统文化注重儒家人伦秩序。(任四点8分,若答“高度繁荣”、“批判继承”等也可酌情给分)(2)表现:批判封建礼教;重视人的个性;倡导民主人权、自由平等;提倡科学,反对愚昧。(任三点6分)原因:民族危机的严重;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辛亥革命推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冲击国人思想。(任三点6分)(3)价值: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任三点5分)【解析】(1)从材料整体来看,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产生发展的整个历程,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到明清,儒家核心思想贯彻始终,体现了其传承性;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从内容上涵盖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体现了多样性;在儒家文化形成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来发展完善自己,如汉代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宋明理学又吸收了道教、佛教的理论来完善自己,体现了它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发展完善自己,但在吸收外来文化是又注重和中国社会的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其本土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想想占据主流地位,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22021级历史试题第11页(共6页)2021级历史试题第12页(共6页) )第一小问表现,从材料二“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传统的封建礼教,倡导新的资产阶级的道德价值观念,由为专制服务到为民主政治服务;从材料二“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来看新文化运动主张个性解放,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的向近代的转向是由中国社会现实决定的。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转向提供了条件。(3)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心理认知,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为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借鉴,还可以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26.【答案】(12分)论题:建立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成功的重要法宝(3分)阐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被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残酷镇压;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并认识到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的重要性。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基础。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政治纲领和口号,极大地促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新政协的召开,新政协会议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极大地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有利于革命的胜利。(8分)总结:综上所述,统一战线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1分)(若学生选择其他“法宝”,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均可酌情给分:坚持武装斗争;加强党的建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等。)【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会议信息,明确中国革命取胜的法宝,如由材料“中共二大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结合三次会议的共同点得出法宝:统一战线。其次,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分析论述,如1921年中共成立之后,领导了工人运动,在运动中意识到敌人的强大,中共二大立足于国情,提出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共两党合作,组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开创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新局面,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革命失败后意识到创建武装的重要性,随后领导了武装起义和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随着日本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提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卢沟桥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年9月,国民党政府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政治纲领和口号,极大地促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最后,总结升华,统一战线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27.【答案】(15分)(1)统一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每点2分,共6分)(2)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打击了富商大贾和地方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经济基础;对后世王朝的经济政策产生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活力,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每点3分,共9分)【解析】(1)从材料“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可知把铸币权收归中央;从材料中实施“国营专利的实业”,可知盐铁官营;从材料“把郡国进献的产品售卖,得钱归公”,可知均输;从材料“网罗天下货物,贱买贵卖”,可知平准。(2)从材料一可知,汉武改革的措施包括:中央铸币、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结合所学知识,中央收回铸币权,打击了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这两项措施使得国家通过商品交易增加了收入,打击了地方豪强富商的势力,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后世王朝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的范本;但是这些措施也阻碍了私商发展,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28.【答案】(1)主张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具有一致性;提出治史应“经世致用”;主张汉族与少数民族彼此隔绝,互不侵犯;汉族应积极抵抗外来民族入侵。(任三点6分。)(2)否定了传统的唯心史观,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对当时和后世的史学有一定启迪作用;民族观上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操,但是带有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每点3分,答满3点即可得满分9分。)【解析】(1)据材料“王夫之不信‘正统’论,‘五德始终说’等传统历史观,主张‘趋势更新’”可知反对传统史学观,主张历史是不断发展的;由材料“‘理势合一’就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致性”得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具有一致性;从材料“治史应该‘垂于来今以则……主张‘求适于用’”可知出治史应该对今天有所借鉴,倡导“经世致用”;由材料“对少数民族应‘暴则惩之。顺则远之,各安其所,我不尔侵,而后尔不我虐’”可知主张汉族与少数民族应彼此相隔,互不侵犯,汉族应积极抵抗外来民族入侵。(2)据材料“王夫之不信‘正统’论,‘五德始终说’等传统历史观,主张‘趋势更新’”分析否定了传统的唯心史观,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从材料“治史应该‘垂于来今以则……主张‘求适于用’”分析对当时和后世的史学有一定启迪作用;由材料“对少数民族应‘暴则惩之。顺则远之,各安其所,我不尔侵,而后尔不我虐’”分析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操,但是带有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2021级历史试题第11页(共6页)2021级历史试题第12页(共6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10-05 01:00:01 页数:6
价格:¥2 大小:134.7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