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近世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当前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摘编自陈祖武《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有删改)材料二: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争或不争,都是自己的选择。争,既要念着自己,还要防着别人,必然掺杂许多不必要的情绪,心就安不下来。不争,如果是彻底不作为,那么心安就没有了支柱,即便暂时心安,也无法长久。那么,该怎样“不争”呢?古人说“为而不争”,意指处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凡事可为,而不去争。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成功了自然高兴,不成功也不必太沮丧,相信自己,相信坚持,这样心就安稳许多。所以,“不争”不是“躺平”放任,而是指为而不争,自己要有所作为。如果把“不争”视作随波逐流或放弃,做事的标准降了,干劲减了,精气神没了,甚至把“不争”作为偷懒和放纵的理由,都是对“不争”的错误理解。不争,是不刻意地跟别人争,但不是不跟自己比。杨绛先生曾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颇有同感。对别人的争,我们不必在意,做人做事保持非功利心,但要有自我认定,要有内在的价值追求。与其与他人争,搅得心烦气躁,不如做好自己,不断进步。如果想做到为而不争,那么不妨下决心远离一些热闹的消遣,保持一些对应酬的疏离,让自己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提升自我。如此,心会获得安定和自在,读书、学习、工作、生活会更舒心和踏实,幸福指数自然也会上升。为而不争还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把盯住自己的对手剔除,把真心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伙伴留下来。如此,静下心来,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点实事。在喧嚣里,为而不争尤为难得,它是宽容处世的姿态,是良好修养和人生智慧;“为”是超越过去的自己,只要尽全力努力过,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遗憾。(摘自陈启银《为而不争心自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蕴含着丰富思想道德资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B.《老子》最后一章提及“为而不争”,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这里说的“不争”,前提条件相同。C.不管别人是否要和自己争,一个人只要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就会得到安稳的人生。 D.为而不争,可以拥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可以提高幸福指数,也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奋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在指出危害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为而不争”思想。B.材料一运用张载、顾炎武等古代学人的事例,证明中国学人一直将“为而不争”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C.材料二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为而不争”进行了多角度解读,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D.对“为而不争”的理解,材料一侧重分析《老子》书中的思想,材料二则侧重谈作者的主观解读。3.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为而不争”思想的一项是()A.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清·车万育《增广贤文》)B.不与人争得失,唯求己有才能。(某网友)C.勇者无惧,我们应该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某网友)D.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为而不争”内涵的具体阐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老子的籍贯历来争议颇多,尤以安徽省涡阳县和河南省鹿邑县争议较大。2022年1月1日,河南省盐洛高速鹿邑收费站更名为“老子故里”站,引发两地网友新一轮“名人故里”之争。请结合材料,给两地网友写一段话劝说其停止争论。不写称呼。【答案】1.D2.D3.C4.同:两则材料都认为“为”是“不争”的前提;“为”均有严格律己之意,需要做好自己。异:材料一认为还有对别人有利的含义,材料二无此含义;在“做好自己”层面,材料二更强调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5.示例:既是老子乡人,应懂“为而不争”。老子故里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同做好老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既利己,也利他利国。何乐而不为呢?【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偷换概念,材料一是“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指的是“中华传统美德”,而不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前提条件相同”错。材料一中老子的“不争”“以‘为’作前提”;孔子的“不争”“前提是‘矜’”,可见二者前提条件不同。C.“一个人只要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就会得到安稳的人生”断章取义。材料二是“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成功了自然高兴,不成功也不必太沮丧,相信自己,相信坚持,这样心就安稳许多”,可见要想“安稳”,除了“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之外,还有“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等其他条件。选项表述不全面。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错,材料一首先明确话题是谈中华传统美德中“为而不争”的思想,然后分析了“为而不争”思想的渊源,再指出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因此不是从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写起的。B.“一直将‘为而不争’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偷换概念,原文是“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选项将“凝聚人心、扶正风气”换成了“为而不争”。C.“正、反两个方面”错,材料二第二段“古人说‘为而不争’,意指处世之道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凡事可为,而不去争。我的理解就是……”是在古人“为而不争”的基础上谈了自己的理解,二者没有形成对比。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老子的“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即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孔子的“为而不争”意思是君子无所争,强调庄敬持己。A.意思是自身要多做义举,做好当下。符合“为而不争”思想。B.意思是不和他人去争名利上的得与失,只求自己能够具有智慧与才干。符合“为而不争”思想。C.强调勇敢、创新与突破。与“为而不争”无关。D.意思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正因为它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符合“为而不争”思想。故选C。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同:结合材料一“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及材料二“‘不争’不是‘躺平’放任,而是指为而不争,自己要有所作为”“对别人的争,我们不必在意,做人做事保持非功利心,但要有自我认定,要有内在的价值追求。与其与他人争,搅得心烦气躁,不如做好自己,不断进步”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为”是“不争”的前提;“为”均有严格律己之意,需要做好自己。异:结合材料一“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可知,材料一认为还有对别人有利的含义;材料二无此含义;结合材料二“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可知,在“做好自己”层面,材料二更强调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是安徽和河南两地“争”老子的籍贯,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给两地网友写一段话劝说其停止争论。不写称呼”。“结合材料”就是利用材料一中老子的“为而不争”的含义领会老子的思想,从而找到劝说双方的着力点;“劝说其停止争论”是目的;注意“不写称呼”的要求。两地争的是老子的籍贯,而材料一中老子却恰恰主张“为而不争”,既是老子乡人,应懂“为而不争”。老子的“为而不争”中以“为”作前提,意思是“‘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对于两地来讲,老子故里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同做好老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既利己,也利他利国。何乐而不为呢?(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读韩愈梁衡①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方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宪宗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愤而上《谏迎佛骨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心境之冷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了那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④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有钱人养奴成风。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起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⑥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只有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 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⑦面对人生的逆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这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⑧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由潮州的山水人文都姓“韩”而设疑,引发对韩愈“霸得一方山水”的思考。B.“韩愈也是这样”指出韩愈既有反对革命新潮的顽固,也有对逆流邪说的坚决抨击。C.“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一句,回应开篇时的疑问,警示深刻。D.尾段借“山河易姓”点明李渊父子虽得天下,但不为百姓做实事,没有得到百姓认可。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以李白、柳永作比较来突出韩愈仕途所受打击之大,衬托其精神的伟大。B.第⑥段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连用多个假设,凸显出韩愈人品与贡献的难能可贵。C.第⑥段尾句通过动作和肖像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韩愈从政路上默默无闻的孤寂。D.第⑦段引用韩祠中的诗,意在赞美韩愈大开教育之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8.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9.文章结尾说“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请结合全文加以理解。【答案】6.D7.C8.①突出韩愈被贬的原因和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反被贬黜至远方、难以生还的悲愤心境;②与下文韩愈被贬官后仍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高尚情怀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韩愈崇高的精神境界;③ 与结尾处的诗句相互照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韩愈遭遇的同情和对韩愈高尚人品的推崇。9.①面对宪宗迎佛骨的闹剧、贬到潮州当地方小官、藩镇割据严重、文坛重形式求华丽,韩愈势单力薄,微不足道;②但他心系百姓,以国为任,以民为本,愤而上书直陈利害,在潮州施政八月,办了四件兴利除弊的大事,亲自平定叛乱,倡导古文运动,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③因此山河因其而易姓,成就了“一片江山尽姓韩”的伟业。【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点明李渊父子虽得天下,但不为百姓做实事,没有得到百姓认可”错。原文第八段“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据此看出,并未提出李渊父子不为百姓做实事,没得到百姓认可的内容,而是为了突出韩愈的功绩。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了韩愈从政路上默默无闻的孤寂”错。原文“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是用细节描写来凸显韩愈崇高伟大的精神境界。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的作用:这一首诗是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前往潮州,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挥泪写下的诗篇。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却有八千里之遥,路途的困顿不言而喻。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 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化用典故,《左传·停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承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作用一,在内容上,突出韩愈被贬潮州的原因和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反被贬黜偏隅,抒发了韩愈凄楚难言的悲愤心境;作用二,此诗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韩愈被贬前的主要经历,下启韩愈被贬后的心灵历程(精神世界),诗歌衔接了韩愈被贬前的主要经历和被贬后的心灵历程的描写,据此可分析出,与下文韩愈被贬官后仍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高尚情怀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韩愈崇高的精神境界;作用三,结尾作者的诗句“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据此看出此诗也与文末的诗句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韩愈遭遇的同情和对韩愈高尚人品的推崇。【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结尾说“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主要体现在:①第二段“韩愈愤而上《谏迎佛骨表》,……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第五段“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据此可看出,面对宪宗迎佛骨的闹剧、贬到潮州当地方小官、藩镇割据严重、文坛重形式求华丽,韩愈势单力薄,微不足道;②第四段“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第五段“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又倡导古文运动,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据此可分析出,但他心系百姓,以国为任,以民为本,愤而上书直陈利害,在潮州施政八月,办了四件兴利除弊的大事,亲自平定叛乱,倡导古文运动,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③第七段“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第八段“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据此可分析出,因此山河因其而易姓,成就了“一片江山尽姓韩”的伟业。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注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衣柜,悉上送官。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七年,将伐李煜。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太祖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文本二:七年,帝遣知制诰李穆谕江南主李煜入朝,李煜不从。帝乃命曹彬等将兵十万以伐之。彬等入辞,帝诫曰:“江南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且以剑授彬,曰:“ 副将而下,不用命者斩之。”八年二月,曹彬等连破江南兵。十月,江南主危迫,遣学士徐铉求缓师。铉至,言于帝曰:“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帝曰:“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九年正月,曹彬俘李煜还汴。(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注】觌(dí):相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B.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C.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D.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也泛指各种礼器。B.顿首,最隆重的九拜之礼,因头触地时间较长,所以叫顿首。C.忝,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常用词如“忝列门墙”。D.知制诰,古代官名,唐宋两朝专掌内命,典司诏诰的官吏的官职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彬出使吴越,既坚持原则拒绝借公务谋取私利,为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B.在宫门外等候李煜回宫整理行装时,部下提醒曹彬李煜可能会有阴谋,曹彬不认为李煜还有叛乱的决心。C.曹彬认为自己依仗天威、遵照皇上的妙计,才能打败李煜,况且太原还没有平定,自己不会被封为宰相。D.太祖严词拒绝了徐铉暂缓进兵的请求,认为李煜即使能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宋朝,也不能不入朝臣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2)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14.为了实现太祖“切勿暴掠生民,务广威信,使自归顺”的战略主张,曹彬在讨伐李煜时都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0.A11.B12.B 13.(1)吴越地区的人用轻快的小船追上来赠送给他,推让了达到多次,曹彬还是不接受。(2)我的病不是药石所能治好的,只需要诸公诚心立誓,在攻克城池的那一日,不乱杀一人,我的病就会自动痊愈了。14.①在长期的围困中,曹彬常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能归降。②要求诸将立誓,在攻克城池的那一日,不乱杀一人。③城池被攻陷后,李煜与他的大臣们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的礼仪来接待他,并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李煜君臣,最终得以保全性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微微发笑。皇帝察觉了,急忙(立即)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用实际情形来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美”指文中的潘美,是“窃视彬微笑”一句的主语,所以要从“美”的前边断开,排除BD;“上亦大笑”中的“上”指太祖,是此句的主语,所以要从“上”前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顿首,最隆重的九拜之礼”说法错误,“最隆重的九拜之礼,因头触地时间较长”是稽首。顿首礼是拜礼中次重者。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部下提醒曹彬李煜可能会有阴谋,曹彬不认为李煜还有叛乱的决心”理解错误,根据文本一第4段“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可知,部下提醒曹彬怕李煜自杀,曹彬认为李煜向来懦弱,处事不能果断,一定不会自杀。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用;“遗”,赠送;“数四”,多次;“犹”,仍然,还。(2)“惟”,只;“须”,通“需”,需要;“妄杀”,乱杀;“愈”,治好。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曹彬讨伐李煜的内容在文本一第4段。根据文本一第4段“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可知,在长期的围困中,曹彬常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能归降。根据文本一第4段“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可知,曹彬要求诸将立誓,在攻克城池的那一日,不乱杀一人。根据文本一第4段“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可知,城池被攻陷后,李煜与他的大臣们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的礼仪来接待他,并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李煜君臣,最终得以保全性命。参考译文:文本一曹彬字国华,曹彬才生下来满一周岁时,他的父母把许多的玩具罗列在席子上,曹彬左手拿的是刀枪之类的兵器器具,右手拿的是俎、豆之类的器具,一会儿他又拿取了一枚印章,其他的看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很特别。显德五年,曹彬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后即刻返回。私下见面时别人送的礼物,他一点也不接受。吴越地区的人用轻快的小船追上来赠送给他,推让了达到多次,曹彬还是不接受。后来曹彬说:“我最终再拒绝接受它们,这有点近乎沽名钓誉了。”于是他就接受并登记了礼物后拿回来,全部上交给官府。当初,太祖主管禁军,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未曾登门,众人共处宴饮聚会时,他也很少参与,因此被器重。建隆二年(961),曹彬从平阳被召回朝,太祖对他说:“往昔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恭谨地坚守职位,还恐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有结交呢?”显德七年,朝廷将要讨伐南唐李煜统治的长江以南的地方。在长期的围困中,曹彬常常放缓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能归降。城即将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处理公事,诸将都来探问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所能治好的,只需要诸公诚心立誓,在攻克城池的那一日,不乱杀一人,我的病就会自动痊愈了。”诸将答应了下来。第二天,曹彬的病情稍微好转。再过一天,城池被攻陷。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的礼仪来接待他,并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装,曹彬率领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部下悄悄对曹彬说:“李煜进入宫中一旦发生意外,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处事不能果断,一定不会自杀。”李煜君臣,最终得以保全性命。起初,曹彬统领军队的时候,宋太祖对他说:“等到打败了李煜,我会让你做使相。”副帅潘美预先拿这件事来祝贺他。曹彬说:“ 不会这样的,这次征讨,依仗着天威,遵照朝廷的谋略,才能够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极为重要的位置呢!”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呢。”等到得胜返还朝廷,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要任命你做使相,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稍微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微微发笑。皇帝察觉了,急忙(立即)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用实际情形来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文本二七年,太祖派知制诰李穆诏令李煜入朝。李煜坚决推辞不去入朝。太祖于是命曹彬等人带领十万士兵讨伐江南。这时,曹彬等人入宫辞行,太祖告诫他们说:“平定江南的事情就全都委托给你们了,一定不要抢掠百姓,一定要广施威信,要让百姓自己归顺。”并且把剑授予曹彬说:“自副将以下,不遵守命令的就杀了。”八年二月,曹彬等人接连打败江南军队。十月,李煜感到危险紧迫,派学士徐铉向宋朝请求暂缓进兵。徐铉到了宋,对太祖说:“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从来没有过失,为什么要被讨伐呢?”太祖说:“你认为父子是两家人,合适吗?”徐铉不能回答。九年正月,曹彬俘获江南主李煜回到汴京。(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小题。江城子蔡珪王温季自北都归,过余三河【注】,坐中赋此。鹊声迎客到庭除。问谁欤?故人车。千里归来,尘色半征裾。珍重主人留客意,奴白饭,马青刍。东城入眼杏千株,雪模糊,俯平湖。与子花间,随分倒金壶。归报东垣诗社友,曾念我,醉狂无?【注】三河:在今河北,词人在此任主簿,本词作于此间。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尘色半征裙”一句中的“半”字,形象地说明灰尘之多,主客相见之不易。B.上片写待客之酒宴,虽只写款待仆人与马匹,也可看出主客之间深挚的情谊。C.下片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仲春图:杏树匝匝,杏花如雪,一湖春水映入眼帘。D.末尾三句写希望故人归家后问一下家乡的朋友是否因为思念自己而酒醉轻狂。16.本词中,作者的情感可谓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5.D16.开篇以“鹊声”写出作者因客至而产生的喜悦,见客后发现他征尘沾满身,喜之余又有一些惊;宴客时用招待奴马侧面烘托作者的殷勤与盛情;下片不继续写待客,却以铺写景物开端,暗示待客之盛情;接着又继续写主客开怀畅饮,相欢之意溢于言表;最后笔势陡转,由留客之乐,转为别去之念。【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因为思念自己而酒醉轻狂”错误。“归报东垣诗社友,曾念我,醉狂无”意思是:你回去询问一下,东垣诗社的老诗友,还曾思念不思念我,还像当年那样酒醉清狂不。词人故设疑问,不言自己如何想念故乡的亲友,而问亲友是否还记得他往日的醉态和狂态。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鹊声迎客到庭除”,不写客来而用象征吉祥的喜鹊着笔,由其欢快的声音引出来客,使人未闻见其人,先感到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问谁欤?故人车。”既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承接了前意,又使人进一步产生一种渴望,只见到车未见到人,仍然感到一种渴望。“千里归来,尘色半征裾。”终于见到从车中走下来的是千里迢迢而来,满身灰尘的老友。一句“尘色半征裾”衬托主人见到友人既惊又喜的心情,喜的是千里之外相见,惊的是征尘沾满身。“珍重主人留客意,奴白饭,马青刍。”词人从侧面写出殷勤待其侍从的表现。“珍重”三句,写主人待客之殷勤。不写待客人之酒宴,只写款待客人仆马,从侧面写出主人的盛情,进而看出他们之间情谊之深挚。下片写与友游乐,游湖赏景对饮之趣。以铺写景物发端,“杏千株,雪模糊”,以雪花比杏花,简单六字,便勾勒出一幅仲春图画:杏树匝匝,白花纷纷,透过那树间花隙看去,只见一泓春水,满湖涟漪。以铺写景物开端,暗示待客之盛情。“与子花间,随分倒金壶”,绮丽春光之中,但见主客开怀畅饮,觥筹交错。主客相会畅叙,相得之乐;相处之雅表现得淋漓尽致。“归报东垣诗社友,曾念我,醉狂无?”末笔词人笔锋又转,文势随之一折,留聚虽乐但也难脱别离。因而在别去之后,希望老友回到故乡,见到亲朋好友之后不要忘记“我”。“归报”以下三句,笔势陡转,由留处之乐,衍为别去之念,不说我怀念故人,而以故人是否忆念我一问煞拍,其笔致通脱潇洒,巧妙地传达了词人乐极生悲的心境。(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陈涉起兵攻秦时天下人的反应。(2)柳永《望海潮》中描绘了杭州西湖国泰民安的图景,其中从声音的角度进行描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鹧鸪”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辛弃疾曾用这一意象营造一种悲伤的气氛,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天下云集响应②.赢粮而景从③.羌管弄晴④.菱歌泛夜⑤. 江晚正愁余⑥.山深闻鹧鸪(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赢,羌,菱,鹧,鸪。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故乡在珠江口狮子河畔,那里有莲花山。山上湖泊和潭中种着各种荷花。每年夏季,各种荷花顶着骄阳,争相竞馥。没有玫瑰的妖艳,没有金菊的清高,没有腊梅的刚烈,荷花有的是从容不迫的泰然,贫贱不移的气度。雍容华贵的牡丹只可用于观赏,而优雅的荷花还可以入药,(①)。莲藕、莲叶、莲花、莲蕊等都是人们喜爱的药膳食品;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小吃更是举不胜举。人们常说“菊残犹有傲霜枝”,可他们忽视了菊花种植过程中病虫害较多的现实。荷花虽然植根于淤泥中,(②),成熟莲子果皮的气孔道缩得很小,其特殊的组织结构甚至可保证莲子埋在地层中千百年而不致损坏。荷花,并不只有观赏的价值。“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荷花可以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团结等的象征。故乡的荷花使我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浮躁,不急躁。每当想起荷花湖上一片片翠绿欲滴的荷叶,一朵朵洁净无瑕的荷花,我就会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联想到高洁的品质,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关系。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小”和“大”比较起来,“小”总是被人轻视的。B.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C.“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里的落叶,是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D.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A19.①可以被制成各种佳肴②却没有什么虫害20.排比:连用三个“联想到”的语句,形式整齐,层层递进,节奏感强,把荷花的象征意义有层次的表达出来;反问:加强语气,加深读者印象,激发读者感情,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引发人们对“崇尚荷花”的意义的思考。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原句:“荷”与“和”“合”谐音,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突出强调。A.表示突出强调。加引号强调“小”和“大”。B.表示特定称谓。“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加引号表称谓。C.表示直接引用。“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是直接引用的两句诗。D.表示讽刺。“大师”“发扬国光”是反语,表讽刺。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莲藕、莲叶、莲花、莲蕊等都是人们喜爱的药膳食品;莲子粥、莲房脯、莲子粉、藕片夹肉、荷叶蒸肉、荷叶粥等小吃更是举不胜举”,前文“而优雅的荷花还可以入药”,表明此处说荷花可制成药膳和小吃,因此应该补写“可以被制成各种佳肴”。②处根据前文出现“可他们忽视了菊花种植过程中病虫害较多的现实”“荷花虽然植根于淤泥中”,后文是“成熟莲子果皮的气孔道缩得很小,其特殊的组织结构甚至可保证莲子埋在地层中千百年而不致损坏”,据此可填充“却没有什么虫害”。【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我就会联想到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联想到高洁的品质,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好的关系”,运用排比手法,用三组相同的“联想到……”的句式,突出由荷花联想到的美好事物和品质,因此,形式整齐,层层递进,节奏感强,把荷花的象征意义有层次的表达出来。“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运用反问手法,意在强调追求的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因此,加强语气,加深读者印象,激发读者感情,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引发人们对“崇尚荷花”的意义的思考。(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红楼梦》阅读状况专项调查信息,根据要求完成小题。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时间 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原因接触原因百分比看了影视曲艺等相关作品59.4%老师、家长指导、朋友介绍44.0%书店、图书馆里看到8.2%书摘书评中看到3.1%现场或电视讲座2.9%相关社团、读书会等影响1.5%浏览网上论坛、贴吧、读书频道等1.2%其他3.6%21.请概括上面图表反映出的主要信息,要求语言简明,概括准确条理,表述中不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80个字。22.调查显示,从人们对《红楼梦》各方面内容的关注度看,超过半数的国民对《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印象深刻,近三成的国民对诗词印象深刻,对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的精雅生活方式和建筑、园林艺术印象 深刻的占两成左右,对美食、养生和服饰印象深刻的都超过一成。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红楼梦》哪一方面内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答案】21.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时间大多是在初中或小学;大部分国民都是因为看了相关影视曲艺作品,或者在老师、家长指导和朋友介绍后,才开始接触《红楼梦》的。22.《红楼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最突出的是林黛玉。她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姐妹兄弟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字相伴,进入京城后,便长住贾府与宝玉相亲相爱。她生性孤傲,纯洁率真,小气多疑,是封建的叛逆者。她藐视功名权贵,和宝玉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真心相爱,但爱情被王夫人等残忍的扼杀了。林黛玉德才兼备,天生丽质,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恨。【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结合“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红楼梦》阅读状况专项调查信息”可知表头信息和调查意图。然后分析比较数据寻找规律,根据百分比的大小了解调查结论。概括时注意不能出现具体数字。结合图表一“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时间”和“初中41.7%”“小学30.5%”可知,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时间大多是在初中或小学;分析图表二“国民初次接触《红楼梦》的原因”“看了影视曲艺等相关作品,占比59.4%”“老师、家长指导、朋友介绍,占比44.0%”,其他各项占比较小。通过分析以上条件可以得出:图表反映出第十二次全国国民接触《红楼梦》作品的原因来看,大部分国民都是因为看了相关影视曲艺作品,或者在老师、家长指导和朋友介绍后,才开始接触《红楼梦》的。【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题目要求“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红楼梦》哪一方面内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解答时可以结合题目要求,谈谈“《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对诗词印象”“对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的精雅生活方式和建筑、园林艺术印象”等,还可以谈谈你认为印象深刻的地方,比如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手法,对小说主题的多重理解等。写出让你印象深刻之处,得出阅读体验即可。注意贴合作品,语言简明,表达准确。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位科学家,在20岁时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坚持做了30多年的研究,发表了许多与此相关的 论文,也给其他科学家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启发。但是,最后他发现这个问题的思路竟然是错的,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于是有人评价这位科学家,说他的研究都是浪费生命,而科学家却不以为然。你在生活或求学生涯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无解”同样有意义科学家坚持做三十年研究,最终自己发现问题无解,有人嘲笑其浪费生命。然而科学家“不以为然”的态度,犹如掷地有声的响雷,警醒人们:无解同样具有非凡意义。“无解”,应该包括三十年研究的坚持精神,亦应包含带给其他科学家的启发和灵感,更应包纳自己最终发现“竟然是错的”的结果。有时,无解、无用甚至错误,带给人类的意义甚于有解、有用和正确,因其更符合事物发展、历史进程的规律。没有人比“无解”科学家更珍视生命的了,他的“不以为然”给予那些评价者犹如当头棒喝。无独有偶,孔子至死都没有说服诸侯采纳其“仁德”治国理念,但丝毫没有影响思想光芒的闪耀;你能说孔子的“无解”是浪费生命的一种注解?人类历史长河滚滚东去,被淘尽被湮没被遗忘的沙子有多少,就有多少无解的人生;但是他们还是留下了皇皇巨著和泽被后世的精神。正是一代一代的“无解”,提供巨人肩膀,实现了“有解”;正是一个一个的“无解”,为“有解”提供借鉴,少走了弯路。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无视甚至误视此等“无解”,或许是因为他们包括我们缺乏坚持不懈之磨砺精神。做事,坚持一年抑或几年容易;但是要保持三十年,绝非易事。坚持,就是深刻透彻的非凡精神。荀子早就告诫我们:“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科学家的科研答案无解,但是其坚持的精神足够让我们学习和珍视,这难道不是生命价值和意义中的一种吗!你能说他浪费生命!有人会说:都像此科学家这样,结果无解有意义;那么无所谓无解与有解了。不可否认,结果有解是令人振奋的;但是,更不可否认的是,结果不可能都是有解的。像居里夫人、屠呦呦、袁隆平等科学家是幸运的,他们的坚持有了灿烂的结果。如果,他们一开始研究的时候,就能预测到一定有有解的美妙结果,那么他们一定不是成为名垂千史的科学家。因为功利心、浮躁心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致命的。当然,此等心态对整个社会也是贻害无穷。疫情之下,检验出多少徒有功利心、浮躁了事的“砖家”,他们大嘴一咧,贻害多少民众。现在的教育,许多人注重结果、分数要比培养人品、素养多得多,结果呢?“培养”了一群自私自利、道德低下的“高智商者”,北大高材生弑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曾经的“三年出成效,五年上台阶”等“大跃进”式言论、做事方式,带给我们的警醒应该不少!如果整个社会少一些对“有解”“错误”的嘲讽、埋怨和打击,就会多一些谅解、理解和支持;那么,科学家或者普通人,做事时就会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增加信心,就会摒弃急功近利想法、沉潜到过程的享受当中。 一言以蔽之,我们应该多一些注重过程;少一些关注结果;多一份踏实认真态度;少一份浮躁功利心态。相较“有解”,“无解”同样具有非凡意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科学家,为了获得那“惊鸿一瞥”,抛却了功利,付出了一生,结果却发现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是错误的。面对他人“白忙活”的否定评价,科学家坦然面对,他的一番话让人看到了一个科学家最可贵的人格魅力与献身科学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对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一个民族的进步兴盛是必不可少的。考生可以从材料中汲取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另外,材料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方向错误的科研是否是有价值的?材料给出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再加上有科学家的一番话作提示,答案是显然的。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人生追求、事业发展,从来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正是一批批仁人志士的不断“试错”才最终为后人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并且,从过程本身而言,不论是对是错,充分享受过程本身,或许比结果更有意义。写作时,考生可以从“科学家”“有人”这两个对象切入来展开。从“科学家”的角度而言,科学家进行科研时不带“功利色彩”,这才是真正的科研精神;科学家“做了30多年的研究”“用一辈子去试”,才能“最后发现不对”,“才有了做成功的那些人”。而这对我们生活或求学生涯来说,则启发我们抱着充分体验学习或生活本身的态度去学、去活,而不是忙忙碌碌,只为功利而活。从“有人”的角度而言,有些科学家历经失败,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的探索是没有价值的。他们或许从反面证明了一些科学真理,或者他们的精神本身就是巨大的财富。科学家研究思路的错误引来了否定评价,这与科学家的解释形成了对比。科学家的科研方向错误在有人看来是“白忙活”,但在科学家看来,其也有价值,是另一种美。对此,则可结合我们自己的学习体验或人生经历,针对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展开思辨性分析。立意:1.无惧失败,勇于试错。2.科学休得近功利,研究莫要染纷华。3.在“纯粹”中找到人生价值。4.勇于实践,敢于失败,才会离成功更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21:30:03 页数:22
价格:¥3 大小:138.6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