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暑期检测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年级暑期检测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3.答题前,务必将自已的班级、姓名、考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其一,爱无等差。“‘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 护。为什么要“兼爱”呢?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法仪》篇说得更明确:“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对每个人都平等以待,“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从而保护每一个人,不准肆意“相恶相贱”,做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中》)。可见,“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其二,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与孔、孟的“仁者爱人”不同,后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亲”、“尊尊”为原则,主张仁爱有等,“轻重厚薄”有别;前者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基础,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儒家的爱发自内在心理的“仁”,以伦理为本位;而墨家的爱源于外在互利的“义”,具有功利主义色彩。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墨子的爱重“兼”,《说文》释“兼”:“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并持二禾而不专持一禾,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墨子视爱人若己为兼,亏人自利为别,并据此作出了“兼士”与“别士”、“兼君”与“别君”的区分,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通过“兼以易别”(《兼爱下》),达到人格平等地位的最终实现。(摘编自马作武《墨子,让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第一人》)材料二: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1939年4月24日,他在“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他还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中心的一条就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他对陈伯达研究墨子称赞有加:“《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毛泽东视墨子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表达了他对墨子的高度评价。陈独秀也推崇墨子,他说过:“设若中国自秦汉以来,或墨教不废,或百家并立而竞进,则晚周即当欧洲之希腊,吾国历史必与已成者不同。”又说:“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摘编自郑林华《<墨子>与中国共产党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他缅怀与追思无等级的氏族时代,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B.因为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主张“兼爱”,无分彼此厚薄,将别人的国、家、身当作自己的国、家、身一样尊重和爱护。C.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别”是祸乱之源。他主张“以兼为正”,“别非而兼是”,认为“兼以易别”是实现人格平等地位的途径。D.陈独秀认为墨家的思想如果不废止,将改变中国的历史,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执着于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谓的体制和秩序存在局限性,也将遭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阻挠。B.墨子“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既有对墨子救世情怀的肯定与赞美,也隐含着对其理想难以实现的感慨。C.墨家的“爱”以平等为原则,儒家的“爱”注重等差和分别。通过两者的对比,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D.材料二中,毛泽东和萧楚女推崇墨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墨子的思想对共产党人的影响,都体现着时代的烙印。3.下列哪种思想符合墨子主张()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C.“顺应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结合材料内容,简述墨子的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答案】1.B2.C3.D4.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接着,结合兼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证其隐含着平等观;第三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平等观。5.(1)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2)“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3)墨子的“非攻”,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4)墨 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5)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6)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他的大同理想堪称绝唱”错。原文是“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可见大同理想不是墨子提出的,文中是说兼爱学说是大同理想的绝唱。C.“在墨子看来,远近、贵贱、亲疏、上下有别”错。儒家的爱重“别”,“别”者区别也,注重远近、贵贱、亲疏、上下之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D.“墨子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我国的国粹”扩大范围,原文是“墨子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被陈独秀成为“国粹”的是墨子的“兼爱”而非墨子的思想。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论证了墨家的‘兼爱’思想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有进步意义”错。结合原文“儒家的爱重‘别’……而在墨子看来,‘别’是祸乱之源……隐含互相平等、相互尊重的意味,这是一个涉及人的平等性问题的概念”,对比的目的在于证明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的意识,不是为了证明其更具有进步意义。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A.是孟子的推己及人思想;B.是孟子的仁政思想;C.是庄子的顺应自然思想;D.是墨子的兼爱思想。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部分第一段,先说墨子自立门户,聚徒讲学,热衷游说,然后说他的政治主张有十项,最后突出 “‘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可见材料一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墨子的兼爱思想隐含着平等观。第二部分第二段,接着引用德国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和《淮南子•要略》对墨子的评价,论述“兼爱”思想的内涵;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隐含着平等观,“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第三部分第三至五段,然后先总说墨子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接着分别论述,“其一,爱无等差”“其二,兼以易别”,从“爱无等差”“兼以易别”两个方面论证“兼爱”思想隐含的平等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首先看墨子的“兼爱”思想,材料一中“‘兼,尽也。尽,莫不然也’。兼爱,谓尽人而爱之”,这种思想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从当前现实来看,墨子的“兼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材料一中墨子主张爱无等差,“‘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主张兼以易别,“以‘爱无差等’为原则,主张‘远施周遍’,不分亲疏厚薄”,“墨子认为在‘天志’之下,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兼爱”思想蕴含着平等意识,“墨翟所讲的兼爱含有反抗压迫和等级歧视的意义”,可见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法治观念。材料一中墨子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这种“非攻”思想有助于形成热爱和平的思想。材料二中李大钊赞同墨家“节用”的经济主张,认识到“《墨子》《节葬》《节用》《非乐》等篇,均以节用去奢侈为主旨”,墨子的“节用”思想对于厉行节约有教育意义。材料二中萧楚女非常推崇墨家那种裂裳裹足、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墨翟,不需要陶潜、李白”;他还认为“墨子的伟大人格与列宁相同,学习墨子有助于革命者去除自身潜藏的种种个人主义”。可见墨子的忘我的牺牲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大力倡导墨子之道,他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子椅子”。可见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参加劳动,对于劳动教育有意义。(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他和收废品的女人 李建华耿嫂第一次来技校,朝他办公室窗户探一探头,很快又缩了回去。他在做学期规划,没注意到她。她又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老师!”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去,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儿从椅子上站起来……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绷着脸朝窗外问:“你找谁?”她还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旧书旧报纸卖啊,老师?”“哦。”他犹豫了片刻,脸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他叫她从走廊那边进门来。她进来了。她的动作比脸上的表情要勤快许多,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归到了一起,包扎好了。“送你,都拿去吧。”他说。“这么多,好几块钱呢!”她有点儿吃惊,又有点儿喜出望外。“没事。你拿去吧。”他轻声道。“哦……那我去拿袋子装。”她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弄脏了地,把地拖一下吧,老师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用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好的好的。您这老师人真好……”她麻利地把这些旧书旧报纸塞进蛇皮袋,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却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瘦小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这个突然出现的收废品的女人,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母亲如果在世,年龄比她大多了,但是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给他的记忆中的样子……她第一次出现之后,他留了心把所有的旧报纸都留给这个不知名的收废品的女人。他心里有了份奇怪的牵挂,屋角的旧报纸堆得有点儿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她算是个灵活的女人,保安称她耿嫂。学校的门卫其实是很难对付的,不知为什么,她总是有办法混进来。有一回,他到另一幢教学楼开会,看到走廊的尽头堆满了旧书、废纸、废练习本,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呢。耿嫂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头发,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耿嫂渐渐在学校跟保安和大部分老师混熟了。他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耿嫂的手里扛着拖把,倚靠在门侧,跟保安在聊天。她的谦卑和勤奋渐渐获得了老师们的同情和帮助,她几乎包揽了学校废品收购的业务。他远远地旁观着这微妙的变化,有时思绪就突然飘远了。耿嫂对他还是那么尊重,少了初次见面的谦卑,但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老师,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但看着她,不免又想起了母亲,她讲话的声音太像母亲了。耿嫂第一次被他 拒绝搞卫生后,她再没提出为他拖地做卫生什么的,但是能看得出来,对他每一次的馈赠,她总是面带微笑。有一天,耿嫂又来到他的窗前,问:“老师,前几天我在外面收购废品的时候,人家卖给了我几样东西,老式的收音机,还有铁的轴轮什么的,我想你们技校可能教学生有用,我已经拿来了,你们要吗?”出乎意外,他重新打量了她,忙说:“有用,你卖给我们吧!”耿嫂说:“你们有用,那正好,就送给你们学校。”耿嫂的废品收购生意越做越顺,他看到她已经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快放暑假的时候,学生已经考完了试,各个班级大扫除,清理出的旧书旧练习本旧报纸等废品特别多。她忙了一天半,第二天上午,她带了个帮手来,那是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默不作声慢慢地走了过去。耿嫂骑在三轮车上,那个小男孩跟在车后面。“小明,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车上的东西遮住了她的视线,她并不知道,他就站在车后面。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急刹住了。她和她载满废品杂物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这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情绪有些激动。“师傅,我一直在这学校收东西的……我不骗你……”“你别叫好听的。”这个新来的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这时候,耿嫂看到了他。“老师……”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耿嫂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出去了,那个小男孩跟在后面。她骑得很慢,小男孩走得更慢。他目睹着这一切,心里涌起了一种酸楚。过了一个暑假,又要开学了。上班以后,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主任,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你家亲戚……”“你说什么?谁的亲戚?你没看到她拉的都是学生清理出来的废品吗?”他的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我不认识她,但我知道,这些废品是她出钱买的。”可是后来,耿嫂再也没有出现在这所技校。(原载《微型小说选刊》)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他“惊得差点儿从椅子上站起来”,是因为眼前这张“干瘦而谦卑的脸”太像他的母亲,勾起了他的回忆。B.耿嫂之所以能够包揽学校废品收购的业务,这主要得益于她的谦卑和勤劳,这其中与他对耿嫂的帮助也不无关联。C.小说写新来的保安对待耿嫂的态度前倨后恭,是因为保安看到了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表明保安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 D.小说结尾写当他听到保安道歉说耿嫂是他的亲戚时“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这与先前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的伪善。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故事,在“他”和“耿嫂”之间自由切换,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B.小说善用标点符号表情达意,一句“老师,你人真好”,同样的话语,省略号和感叹号的使用,契合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态。C.小说对耿嫂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手法,渐次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收废品的女性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D.小说语言质朴,但也不乏清新之句,如第五段中有意通过“表情”和“勤快”一词的错配移用,产生了新人耳目的表达效果。8.小说中小男孩的形象,看似闲笔,但闲笔不闲,请说说作者设置这一人物的作用。9.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多余,删去反而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B7.C8.①小男孩人物形象的设置,让底层人物耿嫂的艰辛生活具体可感,丰富了文章内容;②通过写小男孩和耿嫂走得很慢,象征人物生活的艰难,使得主题变得厚重;③通过写“他”目睹小男孩,“心里涌起了一种酸楚”,让读者产生丰富联想;④小男孩的形象使小说隐含的情节更加曲折,引起读者更多设想。9.同意。①小说结构已经完整;②没有结尾这一句,小说主题更加集中;③加上后画蛇添足,不仅显得突兀,也不利于小说对“他”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意。①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形成情节的反转,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小说的文学张力;②这个结尾能够突出人性的复杂,同时还表现耿嫂作为下层人的尊严;③更加有利于表现小说的多元主题,呼吁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与尊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太像他的母亲,勾起了他的回忆”错,从下文可知勾起他联想到母亲的是“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瘦小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等;C.“前倨后恭”谈不上,也不能因此说明保安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选项过度解读;D.“突出人物的伪善”错。“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原因很复杂,也许有对保安不能同情那个女人的愤怒,不能由此看出他“伪善”。故选B。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心理描写”错。小说是以“它他”的视角来写的,文中写“他”时运用了心理描写,对耿嫂的描写中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①原文“第二天上午,她带了个帮手来,那是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耿嫂骑在三轮车上,那个小男孩跟在车后面。‘小明,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小男孩也许是耿嫂的儿子,这么小的孩子也跟着母亲来收废品,可以相见她们的生活多么艰难。小男孩人物形象的设置,让底层人物耿嫂的艰辛生活具体可感,丰富了文章内容;②原文“耿嫂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出去了,那个小男孩跟在后面。她骑得很慢,小男孩走得更慢”,这里的“慢”含义丰富,一是因为废品太多太沉重,耿嫂和男孩走不快;二是这个“慢”象征他们生活的艰难。通过写小男孩和耿嫂走得很慢,象征人物生活的艰难,使得主题变得厚重;③原文“第二天上午,她带了个帮手来,那是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默不作声慢慢地走了过去”“耿嫂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出去了,那个小男孩跟在后面。她骑得很慢,小男孩走得更慢。他目睹着这一切,心里涌起了一种酸楚”,“眼睛一亮”“心里涌起了一种酸楚”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通过写“他”目睹小男孩,“心里涌起了一种酸楚”,让读者产生丰富联想;④小说原本写耿嫂在技校收废品的事,结果小男孩的出现使得情节更加丰富,内容也变得更有意味,他是谁?他这么小就帮助大人干活,生活一定不容易,小男孩为什么引起文中的“他”的复杂情感?总之,小男孩的形象使小说隐含的情节更加曲折,引起读者更多设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小说结尾是“可是后来,耿嫂再也没有出现在这所技校”,分析结尾是否多余,可从情节、人物、主题、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同意删掉,从情节上看,上文写他帮助耿嫂,并且通过对保安发怒“我不认识她,但我知道,这些废品是她出钱买的”写出他对耿嫂的理解和同情,小说结构已经完整;从主题上看,以他对保安说的这句话结尾,更能凸显作品歌颂人与人之间不分地位,应当互相理解、帮助的主题,没有结尾这一句,小说主题更加集中;从人物塑造来看,他对保安说的话更能塑造他善良的形象,加上后画蛇添足,不仅显得突兀,而且耿嫂再也没有出现在技校,也不利于小说对“他”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如不同意删掉,从效果上看,上文他理解、帮助耿嫂,连保安都误以为耿嫂是他的亲戚,耿嫂在学校的生意应该更好做,然而结尾“可是后来,耿嫂再也没有出现在这所技校”,这个结尾出人意料,形成情节的反转,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小说的文学张力;从人物形象上看,耿嫂为何不再到技校来?或许是因为有人不让她来了,因为毕竟她不是主任的亲戚;或许是她自己不愿意来了,因为保安的阻拦伤害了她的尊严,总之,个结尾能够突出人性的复杂,同时还表现耿嫂作为下层人的尊严;从主题上看,耿嫂不再来了,原因可能多元,这样写更加有利于表现小说的多元主题,呼吁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与尊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晏字休默,仕宋,初为建安国左常侍。晋熙王燮安西板晏主簿,时齐武帝为长史,与晏相遇。府转镇西,板晏为记室。沈攸之事难,随武帝镇盆城。齐高帝时威权虽重,而众情犹有疑惑,晏便专心奉事,军旅书翰皆见委,渐见亲待,常参议机密。建元初,为太子中庶子。武帝在东宫,专断朝事,多不闻启,晏虑及罪,称疾自疏。武帝即位,为长史兼侍中,意任如旧。迁侍中祭酒,遭母丧,起为司徒左长史。晏父普曜藉晏势,多历通官。普曜卒,晏居丧有礼。永明六年,为丹阳尹。晏位任亲重,自豫章王嶷、尚书令王俭皆降意接之,而晏每以疏漏被责,连称疾。久之,转为江州刺史,泣不愿出,留为吏部尚书,终以旧恩见宠。时尚书令王俭虽贵而疏,晏既领选,权行台阁,与俭颇不平。俭卒,礼官欲依王导谥为“文献”,晏启上曰:“导乃得此谥,但宋来不加素族。”武帝崩,遗旨以尚书事付晏及徐孝嗣。郁林即位,转左仆射。及明帝谋废立,晏便响应接奉,转尚书令,封曲江县侯,给鼓吹一部,甲仗五十人入殿。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时人以此窥之明帝与晏东府语及时事,晏扺掌曰:“公常言晏怯,今定如何?”建武元年,进号骠骑大将军,给班剑二十人,又加兵百人,领太子少傅,进爵为公。晏笃于亲旧,为时所称,至是自谓佐命惟新,言论常非武帝故事,众始怪之。明帝虽以事际须晏,而心相疑斥,料简武帝中诏,得与晏手诏三百余纸,皆是论国家事。永明中,武帝欲以明帝代晏领选,晏启曰:“鸾清干有余,然不谙百氏,恐不可居此职。”乃止。及见此诏,愈猜薄之。晏性浮动,志欲无厌,自谓旦夕开府,人或讥之。(节选自《南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时人以此窥之/B.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时人/以此窥之/C.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时人以此窥之/D.时明帝形势已布/而莫敢先言/萧谌兄弟握兵权/迟疑未决/晏频三夜微步诣谌议时人/以此窥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元,南齐高帝萧道成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在汉武帝时始设。 B.迁,指调动官职或贬谪。此处与《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字含义相同。C.崩,指帝王去世。古代把国君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陵塌陷来比喻,这一称呼最早见于周代。D.厌,在文中为“满足”之意,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字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高帝称帝前就已经威权很重,但众人心里仍然有疑惑,王晏则专心侍奉他,逐渐受到宠信。B.王晏的父亲王普曜借着王晏的势力,历任许多显达官职。王普曜死后,王晏居丧有礼节。C.王俭去世,礼官想给他加“文献”的谥号,王晏不同意,认为自宋以来就不给寒族加此谥号。D.明帝虽然在关键时刻需要王晏,但心里却怀疑他,直到翻阅武帝给王晏的手诏后才消除疑虑。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帝在东宫,专断朝事,多不闻启,晏虑及罪,称疾自疏。(2)久之,转为江州刺史,泣不愿出,留为吏部尚书,终以旧恩见宠。14.王晏为什么被当时的人称赞?后来又为何受到责怪?请简要概述。【答案】10A11.B12.D13.(1)齐武帝做太子时就常独断朝政,很多事情都不上报,王晏担心这会牵连自己,便自动疏远他。(2)时间久了,转任为江州刺史。他哭着不愿离京任职,又留在京城担任吏部尚书,最终因为旧恩而被宠信。14.①王晏对亲戚旧友十分真诚,被人称赞;②后来他自认为辅佐维新,言谈之间常常非议武帝旧时的事情,因此受到责怪。【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明帝形势已经公开,而没人敢于先说,萧谌兄弟握有兵权,迟疑不决,王晏接连三夜便装步行到萧谌家中商议,当时的人们因此观望着他们。“萧谌兄弟”是“握兵权”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时人”意思是“当时的人们”,是“以此窥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文中“迁侍中祭酒” 指升迁为侍中祭酒;《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指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迁”字含义不同。C.正确。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意思是“满足”。句意:私欲没有满足。/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直到翻阅武帝给王晏的手诏后才消除疑虑”错,依据原文“明帝虽以事际须晏,而心相疑斥,料简武帝中诏,得与晏手诏三百余纸,……及见此诏,愈猜薄之”可知等看见这张诏书后,明帝更加猜忌和鄙薄他。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闻启”,上报;“虑”,担心;“罪”,获罪;“疏”,疏远(2)“出”,离开京城;“以”,因为;“见”,被。【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依据原文“晏笃于亲旧,为时所称”可知王晏对亲戚旧友十分真诚,因此被人称赞;②依据原文“至是自谓佐命惟新,言论常非武帝故事,众始怪之”可知后来他自认为辅佐维新,言谈之间常常非议武帝旧时的事情,因此受到责怪。参考译文:王晏字休默,在宋朝做官,起初是建安国左常侍。晋熙王刘燮在安西任命王晏为主簿,当时齐武帝为长史,与王晏相遇。军府转为镇西,又任命王晏为记室。沈攸之发难后,他跟随武帝镇守盆城。齐高帝当时虽然威权很重,但众人心里仍然疑惑,王晏则专心侍奉,军事文件都委托给他。他逐渐受到宠信,常常参与议论机密。建元初年(479),他担任太子中庶子。武帝在东宫,专断朝政,很多事情都不上报,王晏担心会获罪,便称病自动疏远他。武帝即位,他做长史兼侍中,信任如旧。升为侍中祭酒,中间遭到了母亲的丧事,后来起用为司徒左长史。王晏的父亲王普曜借着王晏的势力,做了许多显达官职。王普曜死后,王晏居丧有礼。永明六年(488),担任丹阳尹。王晏地位重要而且很受信赖,豫章王萧嶷、尚书令王 俭等都放下架子和他结交,而王晏常常因为工作出现疏漏受到责备,所以连连称说有病。时间久了,转为江州刺史。他哭着不愿离京任职,结果留下担任吏部尚书,终于因为旧恩而被宠信。当时尚书令王俭虽然官位高贵,却被疏远,王晏负责选拔官吏以后,权力管到台阁,和王俭很不融洽。王俭去世,礼官想依照王导的先例给他追加谥号为“文献”,王晏上奏说:“王导才能得到这样的谥号,但宋朝以来不加给素族。”武帝去世,遗旨把尚书事交给王晏和徐孝嗣。郁林王即位,转为左仆射。后来明帝谋划废立皇帝,王晏便响应推举,转为尚书令,封为曲江县侯,配给乐队一部、卫队五十人入殿。当时明帝形势已经公开,而没人敢于先说,萧谌兄弟握有兵权,迟疑不决,王晏接连三夜便装步行到萧谌家中商议,当时的人们因此观望着他们。明帝与王晏在东府谈到时事,王晏和他击掌说道:“您常说王晏怯懦,现在如何?”建武元年(494),晋升官号为骠骑大将军,配给班剑二十人,又加兵一百人,兼太子少傅,晋升爵位为公。王晏对亲戚旧友十分热情,为当时人所称赞,现在自认为辅佐维新,言谈之间常常非议武帝旧时的事情,众人才开始加以责怪。明帝虽然在关键时刻需要王晏,但心里却怀疑排斥。他翻阅武帝时的诏令,得到给王晏的手诏三百余张,都是议论国家政事。永明时期(483-493),武帝想让明帝代王晏兼管选举,王晏启奏说:“萧鸾精明干练有余,然而不熟悉诸姓百家,恐怕不能担任这一职务。”于是停下了。等看见这张诏书后,明帝更加猜忌和鄙薄他。王晏性情浮躁,私欲无厌,自己声言旦夕之间就可以官至开府,有人便对他进行讥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如梦令·春景(秦观①)莺嘴啄花红溜②,燕尾点波绿皱③。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④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注】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诗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15.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D.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鸡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16.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案】15.C16.①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②化用。诗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③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④反复。“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诗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综合赏析诗歌手法、感情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错误,题目是《春景》,《小梅》是一首曲子,这里表达的是伤春凄冷之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只是因为思念远方之人,因此内心忧思不断,借《小梅》曲传达内心情感。“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运用拟人与反复手法表达情感。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提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去践行的。(2)智、仁、勇是孔子提倡的三种美德,他在《论语·子罕》中这样评价具有这三种美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勇敢的人无所畏惧。(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就不能实行礼,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告诉士人“________________”,因为士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答案】①.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知者不惑④.仁者不忧⑤.人而不仁⑥.士不可以不弘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己”“惑”“弘”“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长征的伟大首先体现在军事史上的独创性,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称赞长征是①______的事件。她还认为: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则②______,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长征让世人惊叹和赞扬,其存在着什么样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的谈话中读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途中,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对其精神内涵的解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所言更形象。他说:“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习近平主席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这种理想信念让人超越自我,超越自然,因此敢于“爬雪山,过草地”。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③______的。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项是()A.别里科夫说:“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B.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C.周公馆内,鲁侍萍大哭着对周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D.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答案】18.①独一无二②相形见绌③坚不可摧19.①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长征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②句式整齐,简短有力,增强语势。 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史沫特莱在此处是突出长征的独特性,将它与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等著名事件相比较,指出这些事件无法和长征相比,故可以填入“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第二空,从后文“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可以推知,列举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是为了突出长征的伟大,那么,由此可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虽然是历史上一件非常成功的军事行动,但它与长征比起来就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可以用“相形见绌”。“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之后,显出了不足。第三空,通过前文“长征路上的苦难、曲折、死亡,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可知,通过检验,证明苦难、曲折、死亡,是无法摧毁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的。所以可以填入“坚不可摧”。“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的运用,可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句中将长征说成“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属于比喻中的暗喻。将长征比喻为宣言书等,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长征的重要意义。同时,这句话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以同一语素“长征是……”构成排比句式,“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通过排比修辞的运用,可以让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连绵,增强了句子的语势,加强了表达的强度,强调内容、加重了感情,突出了长征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巨大作用。【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A.表示补充说明。B.表示语意转折。C.表示内容转换。D.表示解释说明。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家的思想核心是“有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不为”,表现为一种①______。这两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但②______,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老子的“无为”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庄子的“无为”是保全自我,遵从个性;而汉初采取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与民休养生息,不去扰民,让百姓安心恢复生产,以利于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儒家的“有为”③______。《论语》中不仅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而且《孟子》《荀子》中也有很多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顺应自然的退避精神②事实证明③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22.不仅《论语》中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的言论,而且《孟子》《荀子》中也有很多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语境对比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不同,此处形式和内容上照应前文儒家“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一句,再结合道家“无为”“知其不可而不为”概括其精神特点,应填:顺应自然的退避精神。②处,上句说“这两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强调思想不同,下句“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强调两家在历史上是互补的,“但”表转折,过渡到下句,应填:事实证明。③处,此句位于句首,具有概括性,下文是举例,指出儒家的思想中也有对道家“无为”思想的肯定,据此应填: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连接的递进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主语“《论语》”后;二是成分残缺,“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后加“的言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材料二:2020年12月29日,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要求: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教育惩戒,大张四维教育,已在今天的社会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使人进步,使人明智。而教育惩戒,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了教育惩戒,可以让教育更进一步地发挥好处,可以大张四维,振兴国家。《礼记》有云:“四维不张,则国亡矣。”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它代表着人们的价值观、廉耻观以及道德品行。教师在教育惩戒的帮助下,带领学生走上正轨,磨炼其品质,进而大张其四维。教育惩戒,可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对学生过度宽容,则会造成无尽的伤害。多少学生由放松变为放纵,多少学生对自己的过错不以为意,多少学生凭借教师的宽容肆意顶撞教师?“民之于国,则如木之于林。若无良木,则无茂林”,民族的树林需要良木,可人非圣贤,便需要依靠教育惩戒,来敦促学生、警醒学生,使他们朝着品学兼优、明辨廉耻的方向发展前行。鲁迅曾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成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这也便是教育惩戒中最重要的一点,正确地使用教育惩戒,方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不少教师也许是恨铁不成钢,过度打骂学生。虽然这亦体现出了教师对学生前途未来的关心与担忧,但却更多地给学生带来了阴影,使他们意志消沉,学习消极,如果这样,又谈何张其四维呢? 教育惩戒,便应像寿镜吾老先生那样,偶然有而不常有,同时给学生留下严肃形象,使惩戒规则成为帮助学生严而律己的工具。当然,教育惩戒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或者说,还不够深入人心。家长因教师打骂学生而大闹学校的事件在全国已经见多不怪。许多家长仍未意识到教育惩戒对学生们的好处,而只看到了自己的孩子难受、抱怨。所以,只有当惩戒意识深入人心后,教育惩戒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大张四维。教育家曾说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我相信,有着教育惩戒的良好发挥,教师们能够更好地用心点亮学生之心,大张四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审题】一、限制性1.内容限制。本题给了二段材料,材料一引自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话“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强调有时宽容比惩罚效果好。材料二从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角度提出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考生在阅读材料时,既要分析归纳各则材料大意,还要认真思辨、深入探究,全面把握和理解材料内容,防止偏题或跑题。2.立意限制。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综合立意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思考“综合上面两则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应该是相对的,一个强调宽容,一个强调惩戒,考生可以站在其一立意,比如谈宽容相待融化学生的内心,或者以柔克刚,也可以写以教育戒尺,育时代新人;一条戒尺,一次新生;教育惩戒,必不可少。也可以辩证分析,比如刚柔相济,但不可脱离教育这个前提背景。4.文体限制。“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可见文体有一定限制,不能不能写成诗歌。二、开放性1.写作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对以上材料思考的角度不同,立意便有所不同,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的角度不同,立意也会有所不同。考生可以谈对教育惩戒的认识,也可以谈如何进行教育惩戒。2.思维是开放的。思维品质的差异性,使得考生关于“教育惩戒”话题探究的独创性与批判性、广阔性与深刻性会各有不同。【提示】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综合立意的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惩戒”这一社会热点的理解、分析和探究能力。既有对理性思维的考查,也有对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追问。阅读材料时,要全面把握二则材料内容,综合材料大意。确定立意时,要联系当下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构思文章时,要理清“教育惩戒”与“个体发展”“国家”“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分析探究,抓住思考的兴趣点,写出独到的、言之有物的、有深度的作文。 【立意】1.惩戒也是良药。2.明确教育惩戒权是社会的进步。3.无金箍,不成佛。4.惩戒是素质教育的钙质。5.惩戒乃师之担当。6.教育惩戒是教师的权利。7.从“刑赏忠厚之至论”谈教育惩戒的必要性。8.严惩未必有效果,宽容可以柔克刚。9.宽严相济,相辅相成。【素材】精彩语段型:(1)“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惩戒能够规范学生行为,维护教学秩序。小孩的天性本是顽劣的。如今,有多少孩子12岁13岁便辍学,当混混,化妆、谈恋爱。这是因为当今社会,教育惩戒成为学生和家长共同指责的行为,以致老师、学校不敢惩戒学生。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知鲁迅也受到过惩戒,不过,他小时候的顽劣却因先生的惩戒而变得乖顺。所以后来他才能在世界文坛上赫赫有名,可见,教育惩戒能够规范学生行为。(2)教育惩戒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当今我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教兴国。教育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任何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都会有一定的惩戒制度。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身心并没完全发展成熟,很容易冲动,做出一些后悔一生的事情。而教育惩戒则在此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学生因一些观念上的误解而与同学产生矛盾,教师可以进行教育惩戒,并与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优秀地走下去。(3)教育惩戒让教师能去教,敢去教,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你公然违反校规班纪时,一次小小的罚站可以让你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当你作为班干部却并未很好地履行职责时,一次小小的检讨可以让你明白承担责任、完善自我的重要意义。这些价值与功能都是其他教育方法难以替代的。教育惩戒这一把戒尺给了学生一次新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2:10: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5.7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