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历史
>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3
2
/13
剩余1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二年级暑期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周礼·大宗伯》中记载朝觐盟会诸侯见天子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虽然时间不同,但都是为了国家大政。周朝定期朝觐反映了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的加强B.集体商讨国家大事开始出现C.诸侯朝见有利于周王集权D.西周礼乐制度开始全面形成【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定期朝觐是诸侯对周王臣服的象征和基本的礼仪,也是王室监督诸侯的一种方式。材料“都是为了国家大政”,说明诸侯朝见天子为了商讨国家大事,实质上都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的臣服,体现了对地方控制的加强,A项正确;集体商讨国家大事在夏、商、周之前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诸侯朝见天子是基本的礼仪,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法体现周王集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诸侯见天子的制度,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方面之一,不能说明全面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谤”字本义是指议论或批评别人过失,相传尧舜时代广树“谤木”,以便民间批评权力的运行。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皇权官僚体制确立B.民众言论空间狭窄C.儒家成为正统思想D.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至秦汉时‘谤木’已完全失去原有的功用,而‘诽谤’也由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可知,“诽谤”由先秦时期批评权力的激赏,衍变为秦汉时期无中生有毁人名誉的罪名,这一变化的原因与秦汉时期皇权官僚体制确立具有较大的关系,A项正确;民众言论空间狭窄,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之后,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3.唐代的驿兼有“官旅”(官员旅店)和“邮传”(文书传送)两种职能;宋代时,驿成为单纯的官员旅店,“邮传”职能由新设的、较为密集的“递铺”承担。这一变化() A.提升了国家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C.密切了各地民众联系D.促进了各地商品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时,“邮传”职能由“递铺”专门承担,而且比较密集,有利于保证文书的及时传送,提升国家行政效率,A项正确;“递铺”为新设机构,并且较为密集,不利于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排除B项;“递铺”的职能是传送文书,不会加强各地民众的联系,排除C项;“递铺”的职能是传送文书,不会促进各地商品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4.明熹宗时期,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极受宠信,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然而,崇祯帝即位后即逮捕法办,迫其自缢而亡,余党亦被肃清。这反映出明朝()A.专制体制的稳定性B.皇权受到太监钳制C.内阁失去辅助功能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权力的大小甚至生死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能够削弱专权太监的权力,稳定国家政局,A项正确;“崇祯帝即位后即逮捕法办,迫其自缢而亡,余党亦被肃清”说明太监的权力取决于皇帝的信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皇帝对太监权力的制约,无法体现内阁辅助功能的丧失,排除C项;明朝皇帝逮捕法办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中枢机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D项。5.2022年6月,研究人员对三星堆“祭祀坑”新出土文物中的近200个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前1012年,3号坑、4号坑、7号坑和8号坑的埋藏年代一致,为商代晚期,从而解决了过去三十年来关于“祭祀坑”埋藏年代的争议。这说明()A.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变化B.考古发现弥补了文献的缺失C.考古发现丰富了历史认知D.科技进步影响史学研究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新出土文物中的近200个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前1012年,3号坑、4号坑、7号坑和8号坑的埋藏年代一致,为商代晚期”,可知考古学家通过对三星堆“祭祀坑”遗址不断研究,最终确定了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解决了多年的争议,从而深化了对三星堆遗址的历史认知,C项正确;“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变化”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文献缺失被弥补,排除B 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资料的丰富对历史认知的影响,并不是科技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6.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凯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些变化()A.说明罗马建筑风格渐趋奢华B.促进民主共和精神广泛传播C.体现罗马城政治地位的提升D.利于推动罗马政治体制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这促进了罗马共和政体向罗马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罗马城建设经费的来源,而非强调其建筑风格,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罗马城建设经费的来源,而非强调促进民主共和精神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罗马城政治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7.英国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时,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国会成为一项稳定的制度。他们联合向国王提出请愿书,请愿书活动渐成为国会立法权的渊源,而英国国会也在14世纪下半期形成上、下院分别开会的习惯。由此可知,英国形成了()A.等级君主制B.立宪君主制C.贵族共和制D.议会君主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国会成为一项稳定的制度。他们联合向国王提出请愿书,请愿书活动渐成为国会立法权的渊源,而英国国会也在14世纪下半期形成上、下院分别开会的习惯。”可以看出骑士和市民阶层通过议会参与到政治事务中,这是英国中世纪议会君主制的特征之一,D项正确;法国是典型的等级君主制,排除A项;立宪君主制的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罗马共和国是典型的贵族共和制,排除C项。故选D项。8.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B.政党已经沦为专制工具C.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D.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答案】A【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可以看出宋教仁反对袁世凯独裁,依靠的是政党政治,袁世凯同样是依靠政党,进行排除异己,体现政党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A项正确;政党也可以是反对专制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政党的局限性,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北洋派内部纷争严重,排除D项。故选A项。9.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规定废止刑讯,人民享有选举权、参政权,改变“贱民”身份,赋予妇女以同男工完全平等的权利等。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减免厘金,取消了清政府一些苛政。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A.不断改进完善民生问题B.结束了封建帝制C.力图除旧布新建设国家D.践行了主权在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颁布了一些比较积极的举措,废除了清政府的一些苛政,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力图除旧布新建设国家,C项正确;材料不仅涉及到民生问题,还涉及到民主权利,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排除B项;材料里面主要是南京临时政府的规定,没有显示其具体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10.以下出自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所制定的策略路线。当时,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A.发动工农群众巩固根据地苏维埃政权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C.总结民主革命经验加强全党团结统一D.调动一切力量夺取民主革命最后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改变过去的‘工农共和国’,为‘人民共和国’,以更充分的表明苏维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 可知,把民族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这是抗日时期团结一切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表现,B项正确;“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说明已经超出工农政权的范畴,排除A项;“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改变过夫对富农的政策,对富农的土地和财产,除了封建剥削外,给予保护政策”可以看出其团结的对象为中华民族,因此体现的是民族革命,而不是民主革命,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主义主张而奋斗的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可以入党”这里就排除了国内阶级的区别,超出了民主的范畴,而重在民族对外,因此为民族革命而奋斗,排除D项。故选B项。11.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考察延安时,有记者说:“共产党施行三三制,并非假的……而今确然有不少党外人士参加行政工作,例如边区政府中,副主席李鼎铭,是米脂富绅,建设厅厅长霍子乐、教育厅厅长柳湜都是有名的党外人物。”这一记述可以用来说明()A.右倾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影响深远B.边区对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探索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初步形成D.国民党开始承认边区的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对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B项正确;陕甘宁边区政府实行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正确探索,排除A项;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就已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排除C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党政府就已承认边区的政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2.1948年,山东解放区发生严重灾荒,陷入“国困民穷”的境地。中共中央华东局将救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心,通过“以工代赈、民间互济”等方式进行救灾,使山东解放区得以继续为战争提供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援。这一做法()A.适应了解放战争需要B.标志着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C.赢得了全体农民的支持D.利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解放战争。山东解放区发生灾荒,中共中央华东局通过救灾,使山东解放区获得了战争的人力、物力支援,这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条件,适应了战争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作中心的转移,排除B项;“全体农民”表述绝对,排除C项;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13.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A.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D.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954年开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章程不再叫“法”,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是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人民政协变成了统一战线组织,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故A正确;人民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而不是曲折,排除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是在建国前,而不是建国后,排除C。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结束是在1956年,而不是1954年,排除D项。故选择A项。14.商鞅变法将过去“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开拓为240步一亩,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这一做法()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直接壮大了秦的经济实力C.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赋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商鞅变法采取了“废井田”“开阡陌”的具体举措,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A项正确;直接壮大秦国的经济实力是奖励耕织的影响,排除B项;“废井田”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C项;“废井田”与增殖人口征发赋役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5.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据此可知,戊戌变法()A.挽救了当时的民族危机B.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D.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可以看出戊戌变法传播了近代民主自由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C项正确;变法失败了,并没有拯救民族危机,排除A项;变法失败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B项;变法失败了,并没有推翻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6.建国初期,国家鼓励创作新年画。下图:《建政权,选好人》登载在内蒙古日报上。这一作品反映了() A.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B.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C.基层民主政治日益完善D.农民获得了平等选举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民主选举制度得到落实,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B项正确;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排除A项;农民参与选举是在行使民主权利,与基层民主完善与否无关,排除C项;宣传画反映的是农民积极参与选举,而不是民主权利的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没有对诸侯国的监察制度,惠帝、文帝时,对中央直辖的郡由丞相直接派员“分刺州,不常置”。汉武帝时将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域,每个区域各派刺史1员,监察郡级官员(郡守、国相),并有权监督诸侯王,正式创立了刺史制度。刺史巡行监察,无固定治所。汉元帝之后,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和佐吏掾属。西汉末年,新莽政权以州牧取代刺史,赋予州牧统兵作战之权,并参与地方政务,州牧开始向地方官转变。东汉初年,尽管光武帝复置刺史,但刺史已经变成固定的地方官,行政权也进一步扩大。东汉末年,再改刺史为州牧,以便集中所辖州内各郡军事、民力和财力镇压起义,州牧正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州牧(个别仍称刺史)乘机专兵揽权,扩充实力,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对地方州牧的控制,“汉之殄灭,祸源乎此”。——-朱华《西汉至隋刺史制度的演变》材料二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所谓得失,即根据其实际利弊而判定。而所谓利弊,则指其在当时所发生的实际影响而觉出。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结合汉朝刺史制度发展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作出解释。【答案】钱穆提出评价制度优劣要依据其在当时的影响,全面认识其积极和消极作用。汉朝刺史制度的发展演变体现了这一观点。汉初,由于缺乏完备监察制度,出现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和诸侯国的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对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但西汉末年以后,刺史权力扩大到行政、军事,一方面有助于镇压起义,维护统治,又形成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东汉末年,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州牧(刺史)逐渐演变成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导致了东汉政权的瓦解和魏晋分裂局面的形成。钱穆先生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评价刺史制度的方法。汉朝刺史制度的发展说明,完备的刺史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但监察权失去制约(刺史制度的异化)导致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解析】【详解】本题设问是“对材料二中钱穆的观点加以阐释”,第一步要归纳出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通过阅读材料可知,他认为任何制度都有利弊,对利弊的阐释要注意当时的实际影响。第二步结合材料一中所涉及的汉朝刺史制度的发展史进行阐释。尤其关于汉朝的刺史制度的阐述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汉朝有西汉和东汉之分,西汉时期,刺史主要属于监察部门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对于巩固大一统有积极意义;东汉时期,刺史的职能不断增加,权利越来越大,发展到后来,刺史拥有行政权和军权,一方面有助于镇压起义,维护统治,又形成了地方割据的隐患。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材料二设置宣政院……负责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等,这些机构的官员中,更多的是当地民族首领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1)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边疆治理的方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得失。 (2)据材料二,简析元朝地方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答案】(1)方案:唐朝是藩镇模式,宋朝是分权模式。唐:得:加强边防力量;失:引发安史之乱,导致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宋:得:中央集权强化(地方权力削弱)失: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引发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任答一点)(2)影响: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土司制度由此开始)提高了行政效率。启示:注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统筹中央和地方利益);兼顾不同民族利益;创新国家治理方式。【解析】【小问1详解】方案:根据材料中的“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可知唐朝是藩镇模式;根据材料中的“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可知宋朝是分权模式。唐边疆治理得失: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开元年间,唐朝边疆形势随版图拓展而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疆重地增置军镇,随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边防也得到加强;但是,到了唐玄宗统治的后期,国家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和部将史思明一起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在平叛过程中,许多地方拥兵自重(即边疆一带的节度使向内地漫延),中央集权被严重地削弱了,从此唐朝由盛转衰。宋边疆治理得失:根据所学并查阅原著可知,宋为彻底改变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控制地方(含边疆)并集权中央的措施。——北宋的分权模式是一切都跟藩镇模式反着来。首先,收兵权,所有精兵收归中央,编入“禁军”,成为天子卫兵,营盘扎在首都及京畿地区,兵力布防呈现内重外轻局面。其次,在军事力量的管理上,高度贯彻“兵权宜分”的理念:将资深的禁军将领换作资浅的;边防州县需要驻军,从中央派兵,并定期轮换;在边疆地区,负责组织、训练、指挥边防军的,不是禁军原有的指挥体系,而是另外一套指挥体系、另外一拨人(影响行政效率,军队战力不高)。军权拿出去,州县级地方政府就只管老百姓了,这是军民分离。基本上,边防军的将领和边防军之间、边防军和地方政府之间,都很难勾结起来形成利益集团,威胁到中央的权力。北宋模式很安全,但对国家财政能力挑战极大,而宋朝政府的财政能力虽然叫苦不迭,也撑住了(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北宋模式安全的前提是不要打仗,一旦打仗将无以为继。最终女真人打来,北宋模式宣告破产。综上所述,北宋强化了中央集权,但过细的权力分割,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导致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和财政危机,进 而也必然引发边防压力。【小问2详解】影响:根据材料中的“设置宣政院……负责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等,这些机构的官员中,更多的是当地民族首领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可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中的“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推动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提高了行政效率。启示:根据材料“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以分析出注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统筹中央和地方利益);根据材料“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等,这些机构的官员中,更多的是当地民族首领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可以分析出兼顾不同民族利益、不断创新出国家治理方式。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九三O年一月五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斗争。一九三O年六月十一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中强调:“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并分别分析这两种革命道路在中共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经过这两次大的反复,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是如何实现转折的。【答案】(1)不同主张: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左”倾者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历史地位: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犯“左”倾错误,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 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在其指导下中共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来该道路被放弃。(2)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博古等人犯“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实现由内战向民族抗战的转折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不同主张:依据材料“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得出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依据材料“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得出“左”倾者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历史地位:从中国实际的国情出发分析,得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犯“左”倾错误,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从教条主义以及最后的结局分析,得出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在其指导下中共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来该道路被放弃。(2)转折:依据材料“一次是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依据材料“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得出博古等人犯“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实现由内战向民族抗战的转折奠定了基础。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商鞅变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德”“仁”“义”一类字眼,而大多是“吉凶”“祸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冯太后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关于鲜卑汉化的改革。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 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孝文帝熟读儒经,探究兴亡,以此为法制改革的思想基础,使北魏法制由前期严刑尚罚向后期德刑兼重转变。——摘编自于彦梅《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考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进变法的策略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法制改革的作用。【答案】(1)策略:顺应秦国重功利、轻伦理的传统观念;寻求统治者的支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长期持续改革);利用宗法观念淡漠的文化传统打击反对势力、确立君主权威;讲求诚信(取信于民)。评价: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增强改革动力;但过于注重法治,忽视社会教化,为秦朝暴政理下伏笔。(2)内容:礼法结合,德刑兼重;重视用法律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强调执法严格。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北魏统治;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或鲜卑族的汉化、民族交融)。【解析】【小问1详解】策略:根据材料“商鞅反对以‘礼义’治国,而以‘霸道’说孝公,提出强化君主集权.厉行法治、以经济和军事实力称霸天下等功利主义理论”可知,顺应秦国重功利、轻伦理的传统观念;根据材料“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18年”可知,寻求统治者的支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长期持续改革);根据材料“他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可知,利用宗法观念淡漠的文化传统打击反对势力、确立君主权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讲求诚信(取信于民)。评价:根据材料“利用秦人宗法观念淡漠的传统,对反对变法的太子势力进行严厉镇压,限制和削弱贵族的世袭特权,推行郡县制和官僚政治,进而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和崭新的宗法秩序”及所学知识,辩证评价商鞅推进变法的策略,可知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增强改革动力;但过于注重法治,忽视社会教化,为秦朝暴政理下伏笔。【小问2详解】内容:根据材料“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可知,礼法结合,德刑兼重;根据材料“此外,孝文帝还着手修改关于治理官员的法律条文,以便具体地约束官员行为。新的法律条文以俸禄制为主,辅以定官制和考绩两种程序,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可知,重视用法律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材料“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可知,强调执法严格。 作用:根据材料“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施政效率,也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他强调执法要以法律为准绳,惩罚枉法官吏,整顿司法机构,以求立法与执法相一致”可知,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北魏统治;根据材料“他宣扬礼教治国的理念,把礼教治国思想作为法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刑罚的同时辅以礼教,礼法结合”可知,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或鲜卑族的汉化、民族交融)。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暑期测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9-21 19:00:02
页数:13
价格:¥2
大小:383.9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