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023.4姓名:考号:考生注意: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签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这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界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体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国:人敦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和选择性公修下册第一、三单元。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诗,古人音容笑貌知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 大精神力量。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C.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D.唐宋诗词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3.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诗经》《楚辞》等也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但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B.唐诗宋词中表达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普通人的基本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故其内容与现代人没有距离。C.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虽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5.下面这段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材料,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对此简要说明。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答案】1.B2.D3.D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唐宋词。5.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诗人对话),王国维 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错误,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材料以第二段表述为“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可见这既不是作者的观点,也不是陆机的观点,陆机的“诗缘情”并非否定“诗言志”;文中是说“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D.“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错误,曲解文意。结合“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等分析可知,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同“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错误,强加因果。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选项颠倒了二者关系。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能力。材料一的标题是“《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再结合“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等可知,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结合“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等可知,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分析,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来鉴赏。结合“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分析,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结合“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分析,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出发①老舍不要说高粱与玉米,就是成熟最迟的荞麦,也收割完了。平原变得更平了,除了灰暗的村庄,与小小的树林,地上似乎只剩下些衰草与喜欢随风飞动的黄土。近处的河流与铁道,和远处的山峰,都极明显的展列着,仿佛很得意地指示出这一带的地势。这是打仗的好时候。大山在西边。我们不要说出它的名字吧,因为它仿佛已经不是山,而是一个伟大的会放射与接受炮火的,会发出巨响与火光的,会坚决抵抗暴力的武士。山下有向东流的一条不很大,也不很小的河。河的北边,无论是在靠近山脚,还是距山一二百,甚至于好几百里的地方,都时常有我们的军队驻扎。我们的军队时时渡过河去杀敌;敌兵也不断地渡过河来偷袭。这条浑黄,没有什么航船,而偶尔有几座木筏子的河,也正像西边的大山,时常发出火光与炮响,成为决不屈服的战斗员。大山的脚底下,现在,有我们的一军人。河南边,铁路东边,是被敌人攻陷的文城。 河北边,在文城的东北约五十里的王村,驻着我们的一旅人。文城的敌军,望见远远的西山,便极度不安地想起山下的一军人——他们必须消灭这一军人,才能逐渐的“扫荡”山里的军队;他们只有消灭了山下与山上的军队,文城和其余的好多地方才能安安稳稳地爬伏在他们的脚底下,他们怕和恨西边的大山,正好像小儿在黑暗中看见一个丑恶的巨人一样。同时,我们的驻在文城东北王村的那一旅人,就像猎户似的,不错眼珠地,日夜监视着文城的敌人。只要文城的敌马一往西去,他们便追踪而至,直捣敌人的老巢。地上连荞麦也割净了,西山的远峰极清楚地给青天画上亮蓝的曲线。山峰高插入云,也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右纵队自文城附近渡河,再向西;左纵队自文城先向西,而后再渡河,敌人分南北两路进攻大山脚下的我军。王村的一旅接到紧急命令,以先头部队两营渡河南进,相机袭击文城和车站。由全旅选派的便衣队首先出发。他们的任务是:一,要混进城去,探听敌情;二,要把旅长给城内维持会会长——王举人——的劝告书送达;三,要在城内散布开,以便里应外合,克复文城;四,假若攻城不得手,他们便到车站上破坏交通,并毁坏堆栈。任务是艰巨的,可是三十二条好汉的脸就像三十二面迎风展动的军旗那样鲜明,壮丽,严肃。他们似乎不知道什么叫作危险,而只盼着极快地混进城去——一到城里便好似探手到敌人心脏里去,教敌人立刻死亡!对化装、入城、埋伏、袭击……他们都是老内行。只要还有中国人的地方,他们便能钻进去;像只要有风便能放起风筝那么简单而有把握。副队长中尉丁一山虽然已经从军二年,却还像个学生。他原本是位衰落了的大户人家的少爷。在胆量上吃苦耐劳上,他是个顶好的军人——要不然他也不会被派为副队长。但是,在他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还保留着一些少爷气。他决不想再做少爷,也丝毫没有以身家做人的意思;可是,不知不觉地在像一定神或一微笑的小动作上,他老遗露出一点他的本色。因此,他在军队中的绰号便是“大少爷”。在初一得这个绰号的时候,他心中时时感到不大舒坦。及至被大家叫惯了,而且看清大家丝毫无恶意,他也就不大理会了。久而久之,以他的勇敢、忠诚和知识,他给“大少爷”挣来一些光辉,使喊他的人不能不表示出亲热与尊敬。在朋友中,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写信最多。他用邮票之多,每每教勤务兵惊讶。他的信,十封倒有八封是寄往文城的。文城的王举人——现在的维持会会长——曾经教过他的书,而王举人的女儿,梦莲,是他的未婚妻。他的信都是写给梦莲的——自从他的岳丈附逆,他的信中永没提及那个老人一个字。 从王村一出发,丁副队长的脸就是红的。他异常地兴奋。偷入文城,除了职分上的任务而外,他还要去看看他所爱的人,而他所爱的人的父亲却是汉奸!把所有的主意都想过了,他想不起怎样处理这件事才好。在途中,他把文城城内的形势告诉了大家,并且本着他在抗战前对文城的认识,说出哪里可以隐避,和哪里应当作为联络的中心。在大家打尖休息的时候,他请示石队长:“我愿意最先进城,看看情形。下午两点钟,咱们在东门外松树林里相会。”得队长的许可,他揣起几个馒头,快步如飞地向文城走去。他所提到的松树林是在东门外,离城门大概有五里地。松林的西端有个人家,孤零零的从松枝下露出点黄色的茅草屋顶。树林越往东越靠近河岸。假若看见树再渡河,过了河便可以跑入松林去隐藏起来。丁副队长便是走这条路的。到了树林的西端,他在那孤零零的人家门外耽误了两三分钟。这里住着王举人的佃户老郑,和老郑的儿子,儿媳妇。丁副队长嘱咐老郑帮忙他的朋友,假若他们也走到这里来。他又再三嘱咐老郑,切莫说出他自己与王家有亲戚的关系。老郑让他喝水,他不喝;让他吃东西,他不吃;让他看一看郑家娶来不到一年的儿媳妇,他摇头。就好像有什么鬼怪追着他似的,他连一句客气话没说,便急急地跑去。老郑莫名其妙地呆呆地望着王宅的姑老爷的后影。他呆立了许久。在他刚要进屋里去的时节,他仿佛听到远处响了两枪。注解]①选自老舍创作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火葬》第一部分,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简练的语言将抗战时期文城附近的敌我态势作了介绍,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B.选文由“一军”“一旅”“左右纵队”到便衣队“三十二人”,由大到小地展现了英雄群像。C.选文具体地介绍了全旅和便衣小分队的作战任务,给读者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D.选文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中国人民不可侮、誓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民族情感。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助于老郑的心理活动描写,再次强调了丁一山王宅准女婿的特殊身份。B.“呆呆”“呆立”写出了老郑的善良和淳朴,也表现了他对丁一山的担忧。C.“仿佛”二字写出了老郑对枪响听而不闻,反映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D.最后一句不交代枪声的来源,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后来故事的期待。8.选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大少爷”绰号,试作分析。9.景物描写对作品的人物刻画、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任选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B7.C8.①交代人物身份。从“大少爷” 绰号可知丁一山出身没落大户人家,从小受到传统教育,有一些文人气质,大敌当前,投笔从戎,显出勇于报国的责任感。②交代人物关系。从“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可知其与王举人家的关系,其与未婚妻的通信,与老郑对他们的关系的认可,都表明了丁一山是处在真实人物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物。③体现人物性格。从他愿意接受“大少爷”绰号可知他和战士们没有情感隔阂,同袍同泽,共赴国难的大义精神。他对未来丈人附逆投敌后不再在信中提及,表现出和汉奸势不两立的民族正义感。④暗示作品主题。他的忠勇报国的行为给“大少爷”挣来一点“光辉”,表现了在大敌当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社会现实。⑤推动情节发展。“大少爷”丁一山对文城情况很熟悉,他主动请缨前往文城侦察敌情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9.①景与人同,用景物来暗示人物的形象特征。采用拟人写法,把最想象成,“会抵抗暴力的武士”,“成为绝不屈服的战斗员”,显出了战士们的抗敌意志。②景与境同,用景物来渲染战场的环境。采用比喻写法,用比喻手法“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既展现了庄稼割尽、适合打仗的秋天景象,也表现了战士们立志消灭敌人的决心。③景与事同,用景物来交代战争的具体场所。描写的景物,多和战场形势结合起来,如写文城周围的山川地形、老郑家附近的松林,为将来战事的发生提供了真实具体的场所。④景作转换,用景物描写改变小说的节奏。写景和叙述穿插,在叙述内容转换时,借助景物描写过渡,舒缓小说的节奏,扩展小说的内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本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展现了英雄群像”错误,从“右纵队自文城附近渡河,再向西;左纵队自文城先向西,而后再渡河,敌人分南北两路进攻大山脚下的我军”可见,“左右纵队”是文城敌军,不属于“英雄群像”。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C.“老郑对枪响听而不闻”错误,不是“对枪响听而不闻”,而是不确定是否有枪声。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大少爷”是丁一山的绰号,而他得此绰号的原因,是因为“原本是位衰落了的大户人家的少爷”“在他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还保留着一些少爷气”,这交代了他的身份;而作为一个颇有“少爷”气息的人,他能够在国难当头时投笔从戎,可见他拥有报销国家的责任感。 从“在初一得这个绰号的时候,他心中时时感到不大舒坦。及至被大家叫惯了,而且看清大家丝毫无恶意,他也就不大理会了”可见他这个人平易近人,与战士们能够同仇敌忾,融洽相处,体现出他的人物性格;而他“自从他的岳丈附逆,他的信中永没提及那个老人一个字”,可见“大少爷”的出身并不影响他热爱国家民族的感情,他怀着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即使对方是自己最爱的未婚妻的父亲,也绝不妥协。从“他决不想再做少爷,也丝毫没有以身家做人的意思”“以他的勇敢、忠诚和知识,他给‘大少爷’挣来一些光辉,使喊他的人不能不表示出亲热与尊敬”可见,无论是他还是一同从军的人们,都同仇敌忾,没有了阶级身份的隔阂,表现了在大敌当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社会现实。从“在朋友中,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写信最多。他用邮票之多,每每教勤务兵惊讶”“这里住着王举人的佃户老郑,和老郑的儿子,儿媳妇。丁副队长嘱咐老郑帮忙他的朋友,假若他们也走到这里来。他又再三嘱咐老郑,切莫说出他自己与王家有亲戚的关系”等可见,他的“大少爷”绰号也交代了人物关系,他经常给未婚妻写信,并请未婚妻家的佃户老郑给自己的队员帮忙,这样的人际关系刻画出他是处在真实人物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物。从“在途中,他把文城城内的形势告诉了大家,并且本着他在抗战前对文城的认识,说出哪里可以隐避,和哪里应当作为联络的中心”“他请示石队长:‘我愿意最先进城,看看情形。下午两点钟,咱们在东门外松树林里相会。‘得队长的许可”可见,他作为“大少爷”,对于文城情况很熟悉,所以会主动请缨侦察敌情,从而推动了情节发展。【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它仿佛已经不是山,而是一个伟大的会放射与接受炮火的,会发出巨响与火光的,会坚决抵抗暴力的武士”“偶尔有几座木筏子的河,也正像西边的大山,时常发出火光与炮响,成为决不屈服的战斗员”的描写,把景物拟人,实际上是借景物来写我军战士们永不屈服的战斗意志,景物描写也同样是人物刻画。“地上连荞麦也割净了,西山远峰极清楚地给青天画上亮蓝的曲线。山峰高插入云,也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此处的景物写山峰如利剑,实际上是写我军战士如利剑一般插入敌人中心,景物描写与战场环境一致,渲染了气氛,烘托出战士们消灭敌人的决心。随着情节发展,有着不同的景物描写,如文章开头对于文城周围大山、河流、收割干净的平原的描写,是大的战争环境描写;而丁一山前去文城侦察时,又写了文城东门外的松树林、松林西端的人家、树林东边近河等环境,从而让景物随着战事变化而变化,为将来战事的发生提供了真实具体的场所。景物描写在文中还有过渡的作用,如刚开始写山与河,通过对山河如战士般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大山的脚底下,现在,有我们的一军人”“河北边,在文城的东北约五十里的王村,驻着我们的一旅人” ,介绍完敌我双方形势后,又描写战场景物,并过渡到战事的变化和进展上,用景物描写改变了小说的节奏,作描写和叙述之间的转换,从而舒缓节奏,丰富内容。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竞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节选自《汉书·匈奴传》)材料二: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求之皆不与。献于孝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辉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节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昭A君B怨C恚D日E久F不G得H侍I列J乃K更L修M饰N善O妆P盛Q服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倍,指加倍,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信”字意思不同。B.形容,文中指容貌神色,与成语“形容枯稿”的“形容”意思相同。C.幸,指有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字意思不同。D.厚,指丰厚,与《苏武传》中“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的“厚”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入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家,怨恨贯穿一生。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这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则材料都提及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这是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主题决定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14.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答案】10.FJN11.D12.B13.(1)元帝就问后宫,想把一位女子赐给单于,谁是能远行的人,起立。(2)单于死后,儿子世违继位成为单于。凡是胡人,父亲死了可以娶母亲为妻。14.①昭君来自偏远之地,未被皇帝宠幸。②昭君心怀怨愤,主动请求远嫁。③匈奴使者在场,皇帝不便反悔。【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昭君因为心里怨愤很久,不能得到侍奉皇帝的机会,就更换了妆饰,化精致的妆容和穿漂亮的衣服。“昭君怨恚日久”,是结构完整的主谓句,“日久”是“怨恚”的补语,中间不断开,其后要断开,故选F;“不得侍列”是“昭君怨恚”的原因,“得”作谓语,“侍列”作宾语,中间不断开,其后要断开,故选J;“乃”是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更修饰”和“善妆盛服”是昭君的两个行为,之间要断开,故选N。故选FJN。【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倍”:加倍。句意:都比黄龙年间增加一倍。/“倍”:通“背”,背叛。句意:希望你详细地(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可见,两处的“信”字意思不同。B.正确。“形容”:容貌神色。句意:故意不修饰自己的容貌神色。/“形容”:容貌神色。“形容枯稿”:身体瘦弱,精神萎靡,面色枯黄。可见,两处的“形容”意思相同。C.正确。“幸”:指有幸。句意:我有幸在后宫充数。/“幸”:皇帝到某处。句意: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可见,两处的“幸”字意思不同。D.“意思相同”错误。“厚”:指丰厚。句意:认为汉朝给予自己的十分丰厚。/“厚”:交情深厚。句意:单于听说我(李陵)与你交情一向深厚。可见,两处的“厚”字意思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昭君去意已决”错误。从材料二来看,昭君出塞和亲无法改变是因为“单于使者在旁”,昭君虽然是主动求去,但结合“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也只能看出怨恨和讽刺,“去意已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于是,就;“能行者”,能远行的人;“起”,起立,起身。(2)“继”,继位;“立”,成为单于;“妻母”,娶母亲为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可知,昭君来自偏远之地,未被皇帝宠幸。从“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诚愿得行。’”可知,昭君心怀怨愤,主动请求远嫁。从“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可知,匈奴使者在场,皇帝不便反悔。参考译文:材料一:竞宁元年,单于又来到汉朝,汉朝对他的礼遇和赏赐还像以前一样,并增加衣服、锦帛、粗丝棉的赏赐,都比黄龙年间增加一倍。单于自己说愿意做汉朝的女婿,以亲近汉朝。汉元帝把后宫良家女子王墙字昭君赐给单于为妻。单于十分高兴,向天子上书,说自己愿意保护上谷以西至敦煌的汉朝边塞,并永远传下去。材料二: 王昭君,是齐国王襄的女儿。昭君十七岁时,容貌洁白靓丽,闻名齐国,很多人家求亲,家里都不答应。后来献给汉元帝。因为来自偏远地方,没有被宠章,只是在后宫充个数。累积了五六年,昭君心里有怨恨,故意不修饰自己的容貌神色。元帝每次来后宫,都粗疏忽略不经过她的住处。后来单于派遣使者来朝贡贺,元帝安排了歌舞音乐,就命令后宫女子妆扮出席。昭君因为心里怨愤很久,不能得到侍奉皇帝的机会,就更换了妆饰,化精致的妆容和穿漂亮的衣服,形貌带着夺目的光辉来出席。都坐下来了,元帝对匈奴使者说:“单于希望得到什么喜欢的东西?”匈奴使者回答说:“奇珍异宝,我们那儿都有。只有女人丑陋,不如中原的女子。”元帝就问后宫,想把一位女子赐给单于,谁是能远行的人,起立。这时,昭君喟叹一声,越过前面的席位,走上前来说:“我有幸在后宫充数,长得粗丑又身份低微,不能合于陛下心意,我非常愿意出行。”当时单于使者就在旁边,元帝大惊,后悔也无法阻止。过了好一会儿,才叹息着说:“我错过了!”于是只好将昭君给了单于。昭君到了匈奴,单于非常高兴。认为汉朝给予自己的十分丰厚,就派遣使者回报汉朝,送了一双白壁,十匹骏马,以及胡地的珠宝之类。昭君心里怨恨元帝开始不能好好对待自己,心里不开心,又思念故土,就作了《怨旷思帷歌》:“……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昭君有儿子名叫世违,单于死后,儿子世违继位成为单于。凡是胡人,父亲死了可以娶母亲为妻。昭君问世违:“你想做汉人,还是做胡人?”世违说:“我想做胡人。”昭君于是吞药自杀。单于举全国之力为她行葬礼。胡地植被以白草为主,只有昭君的墓上长满青草。(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古诗,完成小题。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解】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不讲究对仗,信笔写来,妙笔天成。写景疏朗有致,抒情含蓄不露。B.首联直接点明“牛渚夜泊”之景,诗人文笔大气,将广阔的天空与浩瀚的西江融为一体,境界空阔、渺远。C.颔联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古及今的联想;“空”字指出不得志的处境,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D.颈联抒发不遇知音的感慨。尽管自己也像袁宏那样富有才华,而谢尚却不可复遇,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感喟。16.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答案】15.C16.①运用了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是虚写;两岸枫叶纷纷飘落,是实写,虚实结合,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诗歌的意境。②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用秋风萧瑟枫叶飘落的寂寥、凄清的环境烘托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惆怅。③选取意象“枫叶”,枫叶呼应“秋月”的时节特征,诗人借枫叶飘落的萧瑟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由古及今”错,诗句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是虚写;两岸枫叶纷纷飘落,是实写,虚实结合,突破时空的限制,扩大诗歌的意境。尾联写景,属于以景结情,满天枫叶飘落纷纷,诗人以萧瑟、凄凉的秋景烘托自己怀才不遇的寂寞,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枫叶落纷纷”中的“枫叶”是秋天的典型景物,呼应了上文“秋月”的意象,“秋月”代表怀人,而像“谢将军”和袁宏道那样的知音可遇不可求,一个“空”字写出世无知音的寂寞;因而诗人只能在纷纷飘落的枫叶中寂然离去,借枫叶飘落的萧瑟之景,表达了诗人的愁苦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武侯祠庄严肃穆的气氛,抒发凭吊之情。(3)《过秦论》中,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背绳墨以追曲兮②.竞周容以为度③.映阶碧草自春色④.隔叶黄鹂空好音⑤.天下云集响应⑥.赢粮而景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竞”“度”“隔”“赢”“景”。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供给侧和消费端深刻变革,一批文化新业态应运而生。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方位调动观众感官;在音乐、设计等平台上,人工智能创作成为一种新型内容生产模式;文娱领域的虚拟主播、虚拟歌手,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和交互体验。随时可以畅玩的云游戏,关注度持续攀升的数字藏品,城市青年热衷的推理游戏……蓬勃发展的文化新业态种类丰富,各有千秋,但都呈现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动力的基本特征。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文化新业态能够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提高文化广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基于新技术进行内容开发是文化新业态发展的必由之路。融合餐饮、影视、动漫、游戏等不同领域的跨界明星深圳“客家小镇”,通过推出一系列包括虚拟现实体验、古镇生态旅游等在内的内涵丰富的文旅项目带动了当地客家村落的发展振兴。与此同时,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重视数字内容版权保护,通过不断完善版权体系,调动文化企业和创作者的积极性,以有效的制度安排为文化新业态的发展保驾护航。18.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跨界明星深圳“客家小镇”带动了当地客家村落的发展振兴。它融合餐饮、影视、动漫等不同发展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文旅项目,这些项目包括虚拟现实体验、古镇生态旅游等。19.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文化新业态能够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水平。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能力。句子的陈述对象是“跨界明星深圳‘客家小镇’”,主要时间事件是“推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文旅项目”“带动了当地客家村落的发展振兴”。据此可以拆分出两个短句:跨界明星深圳“客家小镇”带动了当地客家村落的发展振兴;推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文旅项目。剩余内容“融合餐饮、影视、动漫等不同发展领域”的主语依然是“跨界明星深圳‘客家小镇’”,“包括虚拟现实体验、古镇生态旅游等”的主语是“这些项目”。据此又可以拆分出两个短句:它融合餐饮、影视、动漫等不同发展领域;这些项目包括虚拟现实体验。古镇生态旅游等。最后再按照一定的逻辑对几个分句的顺序进行重组,并检查是否流畅、是否有信息的遗失,主谓宾是否搭配就可以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个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据……表明”句式杂糅,需要去除“据”或者“表明”;二是“提高”少了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可以在后面加“水平”,或者把“提高”改为“促进”。故病句改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文化新业态能够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水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时候,我喜欢看大人下象棋,感觉隔着楚河汉界两军对垒、刀兵相见,既刺激又有趣。看着看着,(①),而且懂得了下棋规则以外的规矩: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修养高的人下棋,彬彬有礼,或是让对方先手,或是让一两子;修养差的人下棋,赢了沾沾自喜取笑对方技艺太差,输了骂骂咧咧诬陷对方耍赖,要是真急了,一言不合还能动起粗来。我那时候还小,对“真君子”“大丈夫”的理解,还只局限在棋局之中。现在看来,其实这种棋品见人品的优良品质,一直在A地熏陶着我。学生时代,我一直保持着闲时下象棋的爱好。有时晚自习结束回到宿舍,熄灯后,一时兴起,就与室友顶着被子、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一较高下。不过,那时候的我棋艺并不算出色,只是挂点小彩头赌一碗方便面而已,经常会输得一塌糊涂。我的棋艺真正B的时候,是在参加工作以后。结束学生时代的我来到北方工作,开始了独立生活,我懂得了细心去做每一件事,懂得了珍惜眼前所拥有的。这种转变,(②)。过去我总会以杀掉对方有生力量为制胜的主攻方向,(③),变得会通盘考虑哪些子可以丢、哪些子必须保护好,从以前C 落子逐渐变成慎重布局、以大局为重,以前浮躁焦虑的心性逐渐变得沉稳平和。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请再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答案】20.①我不仅学会了下棋②也作用在下象棋上③独立生活后我变了21.A潜移默化B突飞猛进C不假思索22.学生时代我爱好下棋,但棋艺不高;工作后,我懂得通盘考虑,棋艺进步很大。【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后文关联词是“而且”,因此前文是“不仅”,前文说一直看下象棋,后文说“而且懂得了下棋规则以外的规矩”,因此空缺处填写“我不仅学会了下棋”一类的句子。第二处,前文说“我懂得了细心去做每一件事,懂得了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后文说“过去我总会以杀掉对方有生力量为制胜的主攻方向”,可见是作者的转变使得下象棋时的主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填写“也作用在下象棋上”一类的句子。第三处,前文说“过去我总会以杀掉对方有生力量为制胜的主攻方向”,后文说“我”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结束学生时代的我来到北方工作,开始了独立生活”造成的,因此填写“独立生活后我变了”一类的句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语境说的“熏陶着我”,可推知此处是说“我”受到棋品见人品这样优良品质的影响,故可选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第二处,根据语境说的“那时候的我棋艺并不算出色”可知,此处是说我的棋艺真正进步得很快的时候,故可选用“突飞猛进”。突飞猛进:急速飞腾,猛烈的向前跃进。比喻发展进步得很快。第三处,根据语境说的“以前浮躁焦虑的心性”可推知“我”以前一般不做认真思考,故可选用“不假思索”。不假思索:用不着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说话做事迅速。【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的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根据“学生时代,我一直保持着闲时下象棋的爱好…… 那时候的我棋艺并不算出色,只是挂点小彩头赌一碗方便面而已,经常会输得一塌糊涂”概括为:学生时代爱好下棋,但棋艺不高;根据“我的棋艺真正突飞猛进的时候,是在参加工作以后……这种转变,也作用在下象棋上。过去我总会以杀掉对方有生力量为制胜的主攻方向,独立生活后我变了,变得会通盘考虑哪些子可以丢、哪些子必须保护好,从以前不假思索落子逐渐变成慎重布局、以大局为重,以前浮躁焦虑的心性逐渐变得沉稳平和”概括为:工作后,懂得通盘考虑,棋艺进步很大。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他人是桥,也是岸,是单数,也是复数,是倾听者,也是诉说者。他人是一种境遇,也是一个镜像。他人是我的延长线,也是我们撬动共同命运的支点。以上材料给你带来怎样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出自《南方周末》2023年新年献词。材料前面,看似讲的都是他人,但对其的评价“桥”“岸”“单数”“复数”“倾听者”“诉说者”,其实都与“我”有关。他人可以是桥,帮助我们沟通,也促使我们到达彼岸。而“他人”可以是听“我”诉说的倾听者,也可以是让“我”作为听众的诉说者。说“他人是一种境遇”,是因为“我”能借助他人的力量有所突破、有所改变。说他人“也是一个镜像”,是因为我们能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反思己身。而材料最后一句话,则告诉我们,要借助他人的力量,要团结他人,来一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做出努力。所以,材料表达了对“他人”“我”“我们”关系的理解。写作时,首先需要明确材料表达的中心话题,从更深广的角度思考“他人”对于“我”或“我们”的意义。同时还需要联系当今时代背景与现实生活,体现思考的深度和对现实的关注。就立意而言,可以立足“他人”,从“我”的角度旁观、理解和审视他人;也可以立足于“我”,从他人的视角反思自我,把他人与自我等同、换位、结合;还可以立足“我们”,联系“他人”与“我”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从关注和思考他人,到审视和理解自我,乃至思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联,写作具有指向生命本体的现实价值和思辨意义。立意:1.独木难成林,团结力无穷。2.人类世界,从来都不是一片孤岛。 3.借鉴他人,关照己身。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00:3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0.7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