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二语文2022.1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作答第I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材料一: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意在表现与抒发个人的性情,以求表达其“善”,表现其“美”。因而,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需要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那么,文本意义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味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一方面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是无表达的表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意识到,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生成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什么是创作空白?在创作中,作家和艺术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经常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因此,空白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 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因而,发现创作空白,就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文本的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作者的创作意识向读者的接受意识转换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意义的空白召唤着读者的期待,诱发了读者的想象。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又使想象得到进一步加工,逐渐填补了空白,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了解空白如何触发联想等动态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与文本进行畅通的对话。(摘编自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材料二: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但是,效果仍然不彰,原因是此等对话只限于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文本对话。拘于读者身份,只能顺着文本的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必然陷于被动,而被动则自卑,对文本仰视(甚至“跪着”阅读)。救助之道乃是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写了,而且看到作品为什么避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个原则,是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提出来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奥列塞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在中国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小说和戏曲评点中比比皆是。“推敲”已经进入口语,“春风又‘过’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脍炙人口。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李泰伯读之者三,建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钱穆先生认为:“范仲淹以‘德’指其人之操守与人格,但此只属于私人。”“风”则是可感的,还能引起“风貌”“风神”的联想。一字之易,比出了不应该那样写,读者就有可能和作者一起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的境界。朱光潜先生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作者的意图是隐秘的,一般只把应该这样写显示出来,读者自发的欣赏,往往囿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洞察了不应该那样写的提炼过程,才可能知其所以然,共享作者的匠心,向作者的水准攀登。(摘编自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与表层意无法一致,读者在理解时需借助已有经验进行联想想象。B.与文本的不对称交流,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C.作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创设意义空白,符合创作规律,也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D.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的意义在于阅读,读者不参与,文本意义就无从产生,读者是文本的对话主体。B.读者不能与文本有效对话,是因为读者受限于阅读视角,对作者及其作品驯服地追随。C.若不对照《严先生祠堂记》原稿,读者可能领会不到李泰伯一字之易带来的意蕴变化。D.在朱光潜看来,会读书的人能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去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读者主体性”论述的是()A.读《天净沙·秋思》,通过几组名词性词组,还原诗歌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B.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描述其画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C.小说家毛姆认为,“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D.关注到《复活》定稿中丰富了玛斯洛娃出庭受审前的外貌描写,在比较中体会修改意图。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是如何论述“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5.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请以《雷雨》第二幕选段(下表)为例,就读者如何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提出阅读建议。原稿定稿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周萍:你是谁?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答案】1.C2.B3.D 4.①从当下阅读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主动对话原则(即阅读时不仅要看到作品为何这样写还要看到为何避免那样写);②(运用引证法)引用鲁迅的文章论述这一原则的理由;③(运用例证法)例举几个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证明这一原则的价值;④引用朱光潜名言强化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这一观点。5.①善于发现并借助经验和想象去读懂作品的创作空白。读者要能发现选段中运用的省略号、破折号等艺术技巧,借助经验和想象去体会其中欲语还休、语意转换的表达效果,读懂人物的复杂内心。②将定稿与原稿对比,进行主动阅读。读者要在对比中发现定稿增加了鲁侍萍台词,这既能凸显她此时渴望认子又不敢相认的痛苦内心,又丰富了人物形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无法一致”说法绝对。由原文“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往往有很大差距”可知,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与表层意往往有很大差距。B.“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一种不对称的交流”不是“不能与作者对话”,“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说的是文本一样,不是读者“理解的文本意义”。D.“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曲解文意。由原文“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可知,只有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文本的意义才能产生。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读者不能与文本有效对话”说法错误。由原文“效果仍然不彰”可知,并不是不能与文本有效对话,只是效果不明显。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二中读者主体性主要是指向阅读时洞察“为什么避免那样写”。A、B两项均为对现成文本“这样写”的赏析;C.与阅读方法无关。故选D。【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有四段。第一段,“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但是,效果仍然不彰”“救助之道乃是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从当下阅读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主动对话原则(即阅读时不仅要看到作品为何这样写还要看到为何避免那样写);第二段,运用例证法,由第一段“这个原则,是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中提出来的”过渡到引用鲁迅的文章论述这一原则的理由;第三段,运用例证法,“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在中国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小说和戏曲评点中比比皆是”“推敲”“春风又‘过’改为又‘绿’江南岸”“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例举几个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证明这一原则的价值;第四段,“朱光潜先生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引用朱光潜名言强化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这一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二“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写了,而且看到作品为什么避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可知,一是将定稿与原稿对比,进行主动阅读。分析原稿和定稿,二者的区别在于定稿增加了鲁侍萍台词,从这个角度分析为什么这样改,从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人物心理刻画的角度分析即可。结合材料一“与‘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发现创作空白,就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可知,要善于发现并借助经验和想象去读懂作品的创作空白。分析选段中的特殊标点如“……”“——”,体味这些标点的特殊用法以及背后蕴含的丰富语意,把握言外之意,才能准确读懂人物的复杂内心。(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草原上的日出[英]多丽丝·莱辛早晨四点半,分秒不差,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男孩迅速起身穿衣,为了不吵醒父母,他只能赤脚出门了。现在可还是夜里啊:星星还在眨眼,树在身后静伫。他试图寻找天亮的迹象,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他在落满树叶的黑色小道上疾行……第一只鸟在他脚边醒了过来,接着一群鸟冲向天空,尖叫着宣布新一天的开始。突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 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正在清醒的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他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腾,他大声说道:“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突然,好像传来一种陌生的回声!他侧耳倾听,迷惑不已,因为那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他狂乱地四下张望,接着低头看去。地上黑压压的全是蚂蚁,又大又壮,它们对他视而不见,急匆匆地向挣扎着的什么东西奔去,好像亮闪闪的黑水在草中流淌着。之后,他屏住呼吸。怜悯和惊惧攫住了他,只见一只野兽倒在地上并停止了尖叫。此时此刻,他只听见一只鸟儿在鸣唱,以及行色匆匆的蚂蚁的沙沙声。他抬头冲那只不住扭动、时而抽搐的黑色东西望去。它比刚才安静了。从那团微微扭动的东西尚能模糊看出是只小鹿。他突然想到他可以开枪射击,让它结束痛苦;于是,他举起枪。然而,他又缓缓地放下了枪。那只鹿再不可能有什么感觉了,它的挣扎是神经的机械反射。但使他放下枪的并不仅仅是这个,而是一种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此时,他脚下的蚂蚁们嘴里衔着粉红色的肉片正浩浩荡荡地返回。他的鼻子闻到了新鲜鹿肉的酸味。他极力控制着空胃徒劳地抽搐,然后提醒自己:这些蚂蚁也需要吃东西!那东西已经小了。现在,它看上去已经难以辨别。他不晓得时间已经过去了多久,随后看见那个黑影渐渐变小,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他跨步前行,信步踩碎了几只蚂蚁,直至他站到那具骨架前。它已经被剔净了肉。除了白骨上粉红色的碎肉块,仿佛它已经在那里躺了好多年。骨头四周,蚂蚁嘴里衔着肉,渐渐稀少。那个男孩朝它们——又大又黑又丑的蚂蚁们望去。其中有几只站住,正用闪亮的小眼睛盯住他看。“滚!”他冷酷地对那些蚂蚁说,“我不喜欢你们!不管怎么样,都不喜欢。滚吧!”说完,他想象着那些蚂蚁转身离去的情景。他在那些骨头边弯下腰,触摸头颅上的孔穴:那是眼睛所在的地方,他想到了鹿那水汪汪的黑眼睛,觉得这一切难以置信。那天早上,也许一小时前这只小生灵还骄傲又自由地走在灌木丛中,感受着皮肤上的凉意,就像他自己感受到的那样,感到兴奋。它自豪地踩着大地,轻轻地甩动着漂亮的白尾巴,嗅着清晨寒冷的空气。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自由漫步在这片灌木丛中。每片草叶为它而生长,闪亮纯净的河水供它饮用。 但是,接着——发生了什么事呢?谁会想到这样一只箭步如飞的动物会被一群蚂蚁困住呢?(选自《现当代英国短篇小说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男孩在清晨的草原上飞奔、喊叫,无拘无束,此刻他眼里尽是大自然的美好,加剧了他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幻想。B.小男孩最终放弃了以“开枪”来帮助小鹿“结束痛苦”的想法,是“愤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C.小鹿垂死挣扎暗示着小男孩内心的天真自负与现实的残酷无情之间的矛盾冲突,只能给他带来心灵成长上的痛苦和恐惧。D.草原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一幕,展现了大自然的残酷无情,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草原是主人公生活与成长的背景,作者通过对外部典型环境的烘托洁染,使小男孩性格得以逐步发展和完善。B.作者将小鹿行走的姿态形容成“国王和统治者们”,此处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小鹿作为一个鲜活生命体的自豪骄傲。C.小说以两个问句结尼,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同时可以引发读者关于生命哲理的思考。D.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活泼,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记叙、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8.小说在叙述人称的变化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妙处。9.“草原上的日出”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A7.B8.①全文整体以第三人称叙述,男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则以第一人称叙述。②第三人称叙述更加客观真实,同时作者的叙述更加灵活多变,可在场景描绘和人物心理描写之间自由切换。③第一人称的运用能直观深刻的揭示人物心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男孩情感变化的过程。9.“草原上日出”有三层含义:①日出是草原上的自然现象,是新一天的开始。②日出是小男孩思想意识的革新,由“人类至上”的天真,转变为对自然规律有所顿悟的成熟。③“蚂蚁食鹿”的惨象之后“太阳照常升起”,大自然以一种“无情”的状态展现“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的客观和永恒。【解析】【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是因为‘愤怒、痛苦和抗拒感’这一系列主观情绪使然”错,根据后文可知小男孩通过理性的思考,知道了这一切是“生命的演变过程”,他“阻止不了”“无能为力”。C.“只能给他带来心灵成长的痛苦和恐惧”中“只能”错,目睹这一事件最终给小男孩带来了思想的成熟,虽然过程是痛苦的。D.“深刻揭示了人类应该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的道理”错,小男孩由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到认识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揭示的是人不可能违背和战胜自然规律的道理。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B.写小鹿形象的部分综合运用了拟人和比喻,而题干所指原句“它像国王和统治者们那样行走”是一个典型的比喻句。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极其作用的能力。文章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描写男孩的动作、行为和所见所闻时,采用第三人称。当他说话和产生心理活动时“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我不喜欢你们!不管怎么样,都不喜欢”,以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的叙述是客观视角,显得真实而冷静,同时,也属于全知视角,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事情的经过,从而能详细地描绘场景和透视人物的心理。第一人称则直接揭露男孩的心理,能够拉近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男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表层含义,是指草原上的日出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新一天的起始。深层含义,“新的一天”往往也寓意着新的人生起点,新的人生领悟。对于男孩来说,他原来“觉得自己将来的生命是一件伟大而神奇的东西,这东西完全是他自己的。血液在脑中升腾,他大声说道:‘只要我愿意,我能改变世界上发生的一切’”,认为自己(人类)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是可以掌控一切、改变一切的。但当他发现那只被蚂蚁围困分食的小鹿时,“在脑海里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拒感;如果我没来,它也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类似这样的事情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是生命的演变过程。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他发现自然规律是自己无法 抗衡、阻止和改变的,他的思想发生了革新。当小鹿这样美好生命死去后,“些许白色从中显露出来,在阳光中闪闪发亮。是的,是太阳刚刚升起来了,它照耀在岩石上。唉,整个事情不可能超过几分钟”,大自然并没有为一个美丽健康的生命逝去而感伤,太阳照常升起,一切生命在自然规律面前都被一视同仁地对待,“日出”照常出现,大自然以一种“无情”的状态展现“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的客观和永恒。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攻守二策状范仲淹臣某言:窃观西事以来,每议攻守,未见适中。或曰:“必行进讨,以期平定。”臣谓诸路进讨,则兵分将寡,气不完盛。绝漠风沙,迷失南北。馈运辎重,动有钞掠。贼之巢穴,夐阻河外,非有奇将,不能远袭。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但求虚弱之处,以剽窃为功,既不能大振兵威,故不能少分贼势,此进讨牵制之无效也。或曰:“宜用守策,来则御之,去则勿逐。”臣观今之守边,多非土兵,不乐久戍;又无营田,必烦远馈。久戍则军情危殆,远馈则民力将竭,岁月绵久,恐生他患,此守御之未利也。臣窃见延安之西,庆州之东,有贼界百余里,侵入汉地。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阻延、庆二州径过道路,使兵势不接,策应迂远。可攻之地,其在于此。军行入界,乃大为城寨,以据其地。俟城寨坚完,当留土兵以守之。必严其戒曰:“贼大至,则明斥候,召援兵,坚壁清野以困之;小至,则扼险设伏以待之。”如取下一处,城寨平定,则更图一处,为据守之策。臣观西戎居绝漠之外,倚远而险,未易可取。国用民力,日以屈之,此中原积兵之忧。臣观今之边寨,皆可使弓手土兵以守之,因置营田,兵获余羡,中粜于官。人乐其勤,公收其利,则转输之患,久可息矣。且使其兵徙家塞下,重田利,习地势,顾父母妻子而坚其守。傥朝廷许行此道,庶几守愈久而备愈充。臣观孝文时,将军陈武请议征讨,孝文曰:“兵,凶器也,难克所愿。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兵。”故百姓得息肩于田亩,鸡鸣犬吠,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臣谓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久,而民力不匮。臣谨议。(选自《范文正集》,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B.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 C.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D.至若寇常并兵来/扰一路/每有朝旨令/入界牵制/其如将帅方略/非有素定/茫然轻进/不知所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路最初有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B.营田即屯田,汉以后政府利用兵士或流民于驻扎地购置田地,经营产业。C.斥候,古代的侦察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重要的兵种。D.息肩,让肩头得到休息,也比喻免除劳役或者卸除责任,文中指休养生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仲淹认为,采用攻策存在兵力分散、环境恶劣、运送辎重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无法达到平定边事的预期。B.金汤、白豹、后桥三寨,挡在延、庆二州的必经之路上,范仲淹认为可以先攻占三寨,进而谋取延、庆二州。C.孝文帝反对征讨匈奴,他认为加强边境防御、派遣使者与匈奴缔结友好关系等措施,更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D.范仲淹认为攻守二策各有其弊,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攻取近的地方作为据守的依托,并制定长远的防守策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用民力,日以屈之,此中原积兵之忧。(2)且使其兵徙家塞下,重田利,习地势,顾父母妻子而坚其守。14.范仲淹认为守策的弊端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案】10.C11.B12.B13.(1)国家用度和百姓物力财力,一天天地亏损,这是中原集聚兵甲的忧患。(2)而且让士兵搬家到塞下,他们会因为重视耕种田地的利益,熟悉地势,照顾父母妻子儿女而坚守。14.①长久戍守就会使军情危险;②从远方输送粮食会使民力枯竭;③可能滋生其他祸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至于贼寇侵略边境,常常联合军队来侵扰一路,每当有朝廷旨意,命令军队进入边界牵制贼寇,将帅的方针策略,不是预先确定,贸然进军,不知道图谋什么。“朝旨”指的是朝廷的旨意,而朝廷的旨意下达后是命令将帅官兵去做某事,且“有”的宾语是“朝旨”,因此“令”应与后面的内容构成一句话,故应在“令”前断开,排除AD。 “茫然”作“轻进”的状语,二者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营田”指汉以后政府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驻扎地区种田,以供军饷,而不是购置田地、经营产业。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谋取延、庆二州”说法错误,文章的表述是“中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阻延、庆二州径过道路,使兵势不接,策应迂远。可攻之地,其在于此”,并未说“谋取延、庆二州”。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国用”,国家的用度;“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屈”,消耗,亏损。(2)“徙家”,搬家;“重”重视;“习”,熟悉;“顾”,照顾。【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范仲淹认为守策的弊端从文中“臣观今之守边,多非土兵,不乐久戍;又无营田,必烦远馈。久戍则军情危殆,远馈则民力将竭,岁月绵久,恐生他患,此守御之未利也”可知,因为戍守的士兵多不是本地人,所以不愿意在远离家乡的边地长期戍守,如果长久戍守就会使军情危险。同时,当地没有营田,就必然要从后方运送给养,这样就会使民力枯竭。如果这种情况时间长了,还可能滋生其他祸患。参考译文:臣范仲淹上言:我看西部开始战事以来,每次议论攻守问题,没有见到适当的建议。有人说:“一定施行进兵讨伐的策略,来期待局势安定。”我认为各路进军讨伐,就会让军队分散,将领缺少,气势不能达到顶点。大漠多风沙,让人迷失方向。运送的军用物资,动不动就被抄掠。贼寇的巢穴,远在河外,除非有奇异才能的将领,才能远袭。至于贼寇侵略边境,常常联合军队来侵扰一路,每当有朝廷旨意,命令军队进入边界牵制贼寇,将帅的方针策略,不是预先确定,贸然进军,不知道图谋什么,只求攻打薄弱的地方,把掠夺财物作为功劳,不能大大地振奋军威,又不能稍稍削弱敌人势力,这说明进军讨伐牵制是没有效果的。有人说:“适宜用防守的策略,敌人侵犯就抵御他,离开也不要追逐。”我看现在把守边关的士兵,大多不是地方兵,不愿意长久的戍守;又没有营田,一定劳烦远方输送粮食。长久戍守就会使军情危险,从远方输送粮食就会使民力枯竭,时间一长久,恐怕生出其他祸患。这是防御没有好处啊。 我看延安的西边,庆州的东面,有贼寇的边界一百多里,侵入到汉地。中间有金汤、白豹、后桥三寨,为延、庆二州的必经之路,使军队不能衔接,策应迂回绕远。可以攻取的地方,就在这里。军队进入边界,就大修城寨,占据土地。应该留下士兵把守。一定要严肃警告他们说:“敌人大举进攻,就让侦察兵侦查,请求援兵,坚固营垒,清除郊野的粮食房舍来困住敌人;小规模的进攻,就占据险要地势设下埋伏来等待他们。”如果攻取下一处,就修建城寨,平定后就再攻取另一处,作为据守的策略。我看西戎在大漠以外,凭借遥远险要的地势,不容易攻取。国家用度和百姓物力财力,一天天地亏损,这是中原集聚兵甲的忧患。我看现在的边寨,都可以让地方军队来守卫,乘便设置营田,多收的归兵士所有,可卖给官府。百姓乐于耕种,公家收获利益,那么运输粮食的困难,将来可以停息了。并且让士兵搬家到塞下,他们重视耕种田地的利益,熟悉地势,照顾父母妻子儿女并坚守。倘若朝廷允许实行这个办法,可能守卫越久储备越充足。我看孝文帝时,将军陈武请求出征讨伐,孝文帝说:“兵器是杀人的工具,难以实现愿望。现在不能消除抗拒,愿暂且坚守边防、设立斥候,派遣使者缔结友好,让北部边关得以休养生息,功劳就算很大了。现在就不要再讨论兴兵的事了。”所以百姓得以在田间从事耕作,鸡鸣犬吠之声相闻,烟火万里,可以算得上和平安乐了!我认为国家采取攻的策略,应当攻取近的地方,那么军队不危险;采用防守的策略,一定要长久谋划,民力就不匮乏。我恭敬的讨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B.“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运用典故,将丧偶之痛和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寂寞之情,溢于言表。C.“原上草,露初晞”一句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由此下文“新垅”就不显得突兀了。D.“旧栖新垅两依依”,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6.这首词和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诗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各自的最后两句分析。【答案】15.C16.苏词最后两句,从对面落笔,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人在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亲人,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描写月色短松之景,抒发黯然魂销之情。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贺词:细节描写,通过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诗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细节怀念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用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错,兴比颠倒。过片“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后两句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意思: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对面落笔,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人世、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使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哀思绵长。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贺词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意思: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诗人夜间辗转难眠,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却再难重见。这两句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妻间恩爱体贴、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都通过这一平实的细节得以表现出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诗人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读来令人哀惋凄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书信不能传达,暗含相思之苦。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3)古诗词中有很多以“空”字营造意境氛围,或写空寂的环境,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英雄的失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鸿雁长飞光不度②.鱼龙潜跃水成文③.物有本末④.事有终始⑤.空山新雨后⑥.天气晚来秋(示例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示例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示例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潜跃、文、鬓、斑。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一反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的形式,赋予了更为亲切和柔性的效果。巴洛克风格不仅脱胎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式,而且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它追求宏伟、生动、热情、奔放的艺术效果,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多表现于奢华和夸张和不规则的排列形式。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远达美洲。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理性崇敬金科玉律以至B.理性崇拜清规戒律以至C.理智崇拜金科玉律以致D.理智崇敬清规戒律以致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巴洛克风格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B.巴洛克风格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C.巴洛克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D.巴洛克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是充满阳刚之气的。 20.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答案】18.B19.C20.关联词错误,将“不仅……而且”改为“虽然……但却”;调整语序,改为“它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追求宏伟、生动、热情、奔放的艺术效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理性”是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功能。“理智”是人们自我情绪管理的功能,侧重于人。根据前面的定语是“古典主义”,故选“理性”。崇敬:十分推崇和尊敬。“崇拜”着重指特别钦佩,程度比“崇敬”重,有时甚至达到过分迷信的程度,此处应用“崇拜”,与前面的“盲目”相搭配。“清规戒律”指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规章制度,尤指死板、保守的规章制度,贬义词。“金科玉律”指不可变更的法令或者规则,褒义词。句中应选“清规戒律”,与后面的“向往自由”相对。“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以致”,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句中“以至”远达美洲,表示范围之广。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由括号前面说,“巴洛克风格……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这句话告诉大家巴洛克风格有自己的特点,那么这个特点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括号中的句子来解说回答,所以括号中的句子应该先总括巴洛克风格的特点,先排除AB;然后具体解说巴洛克极端男性化的风格的特点,由男性化推导出阳刚之气,由阳刚之气推导出汹涌狂烈和坚实,越来越细腻而形象,排除D。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一是不合逻辑,“不仅……而且”是递进关联词,而句中是转折关系,改为“虽然……但却”;二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先说“摒弃了……”,再说“追求……”。(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白萝卜是冬季的时令蔬菜,也是养生的好食材。萝卜根开胃顺气,萝卜叶补钙。白萝卜性凉,味甘辛,对肺胃有热、疾多的人尤为适用。大雪节气,人们需适当调整日常饮食,保证身体获得充足的钙源,因此①。白菜被誉为“百菜之王”,还有“冬日白菜美如笋”的说法。白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苹果和梨,与柑橘类居于同一水平,而且热量还要低得多。除了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之外,②。中医认为,白菜有解热除烦、生津止渴、清肺消疾、通利肠胃之功效。大白菜含有丰富的水、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有补水滋润、护肤养颜的效果,常吃白菜可以使皮肤光滑滋润,防止皮肤变得干燥,粗糙,失去光泽。大白菜中所含的膳食纤维及微量的钿,可抑制人体的亚硝酸胺的生成,吸收,起到防癌的作用。白菜建议竖着切,③,水溶性营养素丢失也会减少。亲爱的朋友们,在时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高油脂高热量的饮食习惯的时候,为了让咱们的身体更加健康,不妨让萝卜白菜成为餐桌的常客,烹调出各色美食。21.下列句子中的“咱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咱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马先生听伊牧师说请温都太太喝茶,心里一动,低声问马威:“咱们的茶叶呢?”B.咱们是小药铺,存不住你这根大人参。C.老师,您辛苦了,我怀念您带咱们走过的分分秒秒。D.“啊,累坏了,给咱们做点饭吃。”客人说得很亲切,很像自家人的口吻。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22.①萝卜叶是最佳补钙食物之一(或“宜多吃萝卜叶”);②白菜还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③菜内的水分会损失减少【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咱们”包括说话人及听话人。A.“咱们”与画线处相同,包括说话人及听话人;B.“咱们”用作单数,指称说话人自己;C、D两项的“咱们”不包括听话人,指说话人及其伴随一方。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因此”是结论,前文说萝卜是“养生的好食材”,“萝卜叶补钙”,以及萝卜的其它功用,语境是说冬季补钙的话题,故可以填:“萝卜叶是最佳补钙食物之一”或“宜多吃萝卜叶”;②处,“除了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之外”说的是白菜的其它价值,而后文“中医认为,白菜有解热除烦、生津止渴、清肺消疾、通利肠胃之功效”主要是说药用价值,据此应填“白菜还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③处,“建议竖着切”目的是保存白菜内的水分,后文有“水溶性营养素丢失也会减少”,应填“菜内的水分会损失减少”。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朴素简约之美的观点:《诗经》中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论语》中说“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古人的这些话如今品来依然含义隽永,意味无穷,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请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朴素无华,生活之美青山绿水,素白长衣,竹杖鞋,每提到“素”这个字,脑海中总浮现出古代隐士素衣的美好画面。素是白色,象征着朴素,简单纯真,不慕羡世俗的华丽。素是质朴,象征着人性最本真的一面。朴素无华,是人性之美,是生活之美。朴素无华,美在人性中的不慕世俗。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多追名逐利,唯利是图,陶渊明只为治国平天下而入世,但空凭才华无门第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彭泽县令,最后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 儿折腰”,激发出内心最朴素的想法,褪去官服,开荒南野,虽“草盛豆苗稀”但也无车马喧闹,有时甚至还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摒弃追名逐利的世俗,追求朴实,终成流芳百世的五柳先生,朴实无华之美就在此中体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丘这样赞美颜回的朴素。朴素之心使颜回安贫乐道,奋发努力,终成一代“复圣”。朴素无华之美更在于能使人不关注物质,而是超越物质,走向精神远方。一代名相宋濂,家境贫寒,但坚持朴素之风,遇好书必手抄笔录,同舍生都衣着富丽,灿然若神人,而他却因“心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孜孜以求,终成一代名相。朴素之美,使人忘却物质的羁绊,超脱肉体的局限,走向精神的纯正。试想若陶渊明无朴素之心,怎写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美妙诗文?川端康成若无朴素之心,怎写出“凌晨三点,看海棠花未眠”的美句?朴素让人发现生活之美。坚持朴素需要人们提高自己内心的纯真美好,需要有一颗摒弃浮躁、纷扰而宁静平和的心,需要人们发现生活中最美好最纯真的事物。朴素并不意味着摒弃精致,但朴素是精致的基础,坚持朴素要摒弃矫揉造作,做最本真的自我。时代在快速发展,但我们的内心却不能够浮躁,要朴素生活。倏忽间,我又看到李白穿着素衣,吟诗舞剑;苏轼素衣素帽,竹杖芒鞋,在雨中漫步;陶渊明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朴素无华,生活之美,让我们去尽情拥抱“素”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为引语式材料。材料话题为“朴素简约之美”,论述的核心是“朴素简约之美”的内涵。《诗经》中提到的“素以为绚”,意思是“洁白的布上画出绚丽的图画”,也可以解释为“用素粉来打扮漂亮”。“素”为纯真质朴、不加装饰的意思,“绚”为文采灿烂、多彩多姿的样子。“素以为绚”强调了“绚”与“素”的关系,“素”是漂亮、绚丽的基础。考生可联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论语》中说“绘事后素”,是孔子以“绘事”与“素”的关系来阐发“素”的义理,即“绘画先以素粉地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以修正和定稿。”进一步理解“素”,即为崇尚纯真自然的天成美质,引申为质朴纯真的本质才是最为可贵的,胜过任何虚伪矫饰。不仅在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上要以朴素为美,追求“平淡自然”的意境,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以及简洁实用的生活理念。可进一步引申为:青年人物质生活要质朴,精神世界要富足,既要通过立志和阅读不断开垦自己精神的沃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保持质朴纯真的生活本色。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人应平衡好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物质生活,力争做精神富足生活简单的新青年!作文要求写一篇议论文,在行文中可围绕“追求质朴纯真,摒弃虚伪矫饰”的观点,可采取何谓质朴纯真,为什么在追求质朴纯真的过程中要摒弃虚伪矫饰,怎样做到质朴纯真。在论述的过程中,在层递式结构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引用名言诗句,列举事例,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可列举的事例很多,如节约朴素,一心为国的周恩来;质朴自谦,苦心创作的老舍;质朴单纯,拼搏奋斗的全红婵等。立意:1.追求质朴纯真,摒弃虚伪矫饰。2.做精神富足生活简单的新青年。3.崇尚简约之美,绘就精彩人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9-23 22:20: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2.1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