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题高二语文2022.06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_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何以看成“至高的善”呢?这个问题涉及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其实这种见解也并不减低神的身分。耶稣教的神只是一班穷叫化子中的一个肯施舍的财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则是以宇宙为乐曲而要在这种乐曲之中见出和谐的音乐家。这两种观念究竟是哪一个伟大呢?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做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这番话似乎有些玄妙,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我自己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籍。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哲学和科学穷到极境,都是要满足求知的欲望。每个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他自己所见到的一点真理(无论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觉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热忱去欣赏它。真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了。“地球绕日运行”,“ 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一类的科学事实,和《密罗斯爱神》或《第九交响曲》一样可以摄魂震魄。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的事实,穷到究竟,也正因为它们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摘编自朱光潜《谈美:“慢慢走,欣赏啊”一人生的艺术》)材料二:问人类生活于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生活于趣味。”这句话虽然不敢说把生活全内。容包举无遗,最少也算把生活根芽道出。人怎样会活得无趣呢?第一种,我叫它做石缝的生活:挤得紧紧的没有丝毫开拓余地。第二种,我叫它做沙漠的生活:干透了没有一毫润泽,板死了没有一毫变化。这种生活是否还能叫做生活,实属一个问题。所以我虽不敢说趣味便是生活,然而敢说没趣便不成生活。趣味之必要既已如此,然则趣味之源泉在哪里呢?依我看有三种。第一,对境之赏会与复现。人类任操何种卑下职业,任处何种烦劳境界,要之总有机会和自然之美相接触。只要你在一刹那间领略出来,可以把一天的疲劳忽然恢复,把烦恼丢在九霄云外。倘若能把这些影像印在脑里头令它不时复现,每复现一回,亦可以发生与初次领略时同等或仅。较差的效用。人类想在这种尘劳世界中得有趣味,这便是一条路。第二,心态之抽出与印契。人类心理,凡遇着快乐的事,把快乐状态归拢一想,越想便越有味,或别人替我指点出来,我的快乐程度也增加。凡遇着苦痛的事,把苦痛倾筐倒箧吐露出来,或别人能够看出我苦痛替我说出,我的苦痛程度反会减少。我们要求趣味,这又是一条路。 第三,他界之冥构与蓦进。对于现在环境不满,是人类普通心理,脱离不掉它,这便是苦恼根源。然则怎样救济法呢?肉体上的生活,虽然被现实的环境捆死了,精神上的生活,却常常对于环境宣告独立,或想到将来希望如何如何,或想到别个世界,例如文学家的桃源、哲学家的乌托邦、宗教家的天堂净土如何如何。忽然间超越现实界,闯入理想界去,便是那人的自由。(摘编自梁启超《美术与生活》,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耶稣教将“神”看作肯施舍的“财主佬”,哲人将“神”当作会创造、会欣赏的艺术家,从中可见哲人更尊重“神”。B.生活愈美满,情趣才会愈丰富,因此,美满生活才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人生的情趣,从而实现人生的艺术化。C.因为缺少生活的趣味,“石缝的生活”“沙漠的生活”已不能再叫做生活了,而趣味实则是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得的。D.把美的影像印在脑里头令它不时复现,每复现一回,对“美”的感受会逐渐衰退,可见这未必能让我们在烦劳生活中得到趣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的“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与肉体需求完全矛盾的,只要摈弃全部的肉体需求,就一定能成为最上的理想。B.用艺术的视角去欣赏,倘若能达成情趣人生,做到“无所为而为”的自由,就能通向人生真善美相贯通的境界了。C.比生活内容本身更为重要的是生活中诸如自由开拓、变化创造这样的生气,因为这些能产生出生活中源源不断的趣味。D.努力学会调整心境或改善精神状态,是能帮助自己从对现实环境的“不满”中脱离出来,从而进入理想境界的。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A.生活清贫,老屋破旧,归有光仍能“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感受“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美景。B.夙愿无法在污浊的现实中实现时,陶渊明便愤然归隐,过着“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的生活。C.屈原独自面对黑暗的政治斗争,仍能装饰内心,服洁自芳,高歌“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D.面对背叛,女主人公内心极不平静,躬身反省后,她的态度决绝,如“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一般。4.梁启超和朱光潜的观点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伟大的作品往往能洞察“现实界”,却在同时也能赋予深刻的力量去勇敢地面对命运、追求“理想界”。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这一人物的理解。【答案】1.C2.A3.D4.①都强调“情趣”(“趣味”)的价值。梁启超提出趣味是生活的动力和价值,朱光潜提出生活要“觉得有趣味”。他们都把“趣味”提高到和“生命”一样的“本体”高度。②都探讨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梁启超提出了“人生生活于趣味”,朱光潜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他们都主张把人生的艺术化看作是一种超越小我利害的境界追求。5.①加西莫多外貌丑陋,身体畸形,五官失灵,但他精神上没有丢失对“美丽”的追求,他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是“无所为而为”的纯美之情,他的人生敢于去追求“情趣”。②加西莫多情趣丰富,即使贫穷,还是会把他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分享给美丽的人,比如加西莫给爱丝梅拉达唱忧伤而又古怪的歌曲、送给爱斯梅拉达两只花瓶。③加西莫多最终突破现实困境,选择为爱情献身,他的人生是有“情趣”的人生。虽然最后是悲剧,但体现出了人的尊严,是对自己人生的追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从中可见哲人更尊重‘神’”错误。原文表述与“尊重”无关,是表明“无所为而为的玩索”观念的伟大;B.“生活愈美满,情趣才会愈丰富,因此,美满的生活才能……”逻辑错误,原文是“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可见生活困苦仍能有情趣;D.“并会逐渐衰退”错,原文表明的是美感复现,与初次领略同等或较差的效用,也能给我们“趣味”。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只要摈弃全部的肉体需求,就一定能成为最上的理想”错误。结论的说法太绝对,原文 的表述是“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做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材料二的观点是谈论趣味生活的必要性,没趣便不成生活。D.“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意思是: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这是客观的描述,无“趣味”,不符合两则材料的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结合“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所以我虽不敢说趣味便是生活,然而敢说没趣便不成生活”分析可知,梁启超提出趣味是生活的动力和价值,朱光潜提出生活要“觉得有趣味”,二者都强调“情趣”(“趣味”)的价值,他们都把“趣味”提高到和“生命”一样的“本体”高度。结合“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问人类生活于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生活于趣味’”分析可知,梁启超提出了“人生生活于趣味”,朱光潜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他们都主张把人生的艺术化看作是一种超越小我利害的境界追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结合“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分析可知,敲钟人加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身体畸形,五官失灵,但是他仍然有“欣赏”的权利,他精神上没有丢失对“美丽”的追求,爱丝梅拉达美丽、热情、善良,激起了加西莫多的欣赏,这种欣赏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纯美之情,他的人生敢于去追求“情趣”。结合“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所以我虽不敢说趣 味便是生活,然而敢说没趣便不成生活”分析可知,加西莫多情趣丰富,即使贫穷丑陋,依然对许多事物充满着欣赏,觉得有趣味,于是他把他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分享给美丽的人,比如加西莫给爱丝梅拉达唱忧伤而又古怪的歌曲、送给爱斯梅拉达两只花瓶。结合“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分析可知,加西莫多的人生是有“情趣”的人生,他虽然生活不幸,但是面对人生有着自己的追求,体现出了人的尊严,是对自己人生的追求。(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边城(节选)沈从文夜间果然落了大雨,换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翠翠在暗中抖着。祖父也醒了,知道她害怕,且担心她着凉,还起身杂把一条布单搭到她身上去。祖父说:“翠翠,不要怕!”翠翠说:“我不怕!”说了还想说:“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圮声。两人皆以为一定是溪岸悬崖崩落了!担心到那只渡船,会早已压在崖石下面去了。祖孙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雨声雷声。但无论如何大雨,过不久,翠翠却依然就睡着了。醒来时天已亮了,雨不知在何时业已止息,只听到溪两岸山沟里注水入溪的声音。翠翠便从塔后哗哗地流来,从前面悬崖直堕而下。并且各处皆是那么一种临时的水道。屋旁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了,菜秧皆掩在粗沙泥里了。再走过前面去看看溪里一切,才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已漫过了码头,水脚快到茶缸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正同一条小河一样,哗哗地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统绳,已被水淹去了。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翠翠看看屋前悬崖并不崩坍,故当时还不注意渡船的失去。但再过一阵,她上下搜索不到这东西,无意中回头一看,屋后白塔已不见了。一惊非同小可,赶忙向屋后跑去,才知道白塔业已坍倒,大堆砖石被凌乱地摊在那儿。翠翠吓慌得不知所措,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就赶回家里去,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 翠翠于是大哭起来。过一阵,有从茶峒过川东跑差事的人,到了溪边,隔溪喊过渡,翠翠正在灶边一面哭着一面烧水预备为死去的祖父抹澡。那人以为老船夫一家还不醒,急于过河,喊叫不应,就抛掷小石头过溪,打到屋顶上。翠翠鼻涕眼泪成一片地走出来,跑到溪边高崖前站定。“喂,不早了!把船划过来!”“船跑了!”“你爷爷做什么事情去了呢?他管船,有责任!”“他管船,管了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翠翠一面向隔溪人说着一面大哭起来。那人知道老船夫死了,得进城去报信,就说:“真死了吗?不要哭吧,我回城去告他们,要他们弄条船带东西来!”那人回到茶峒城边时,一见熟人就报告这件事,不多久,全茶峒城里外便皆知道这个消息了。河街上船总顺顺,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岨撑去。城中杨马兵却同一个老军人,赶到碧溪岨去了,砍了几十根大毛竹,用葛藤编作筏子,作为来往过渡的临时渡船。筏子编好后,撑了那个东西,到翠翠家中那一边岸下,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自己跑到翠翠家去看那个死者,眼泪湿盈盈的,摸了一会躺在床上硬僵僵的老友,又赶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到后帮忙的人来了,从大河船上运来的棺木也来了,住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许多法器,一件旧麻布道袍,并提了一只大公鸡,来尽义务办理念经起水诸事,也从筏上渡过来了。家中人出出进进,翠翠只坐在灶边矮凳上呜呜地哭着。到了中午,船总顺顺也来了,还跟着一个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大腿猪肉。见了翠翠就说:“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各方面看看,就回去了。到了下午入了殓,一些帮忙的回家去了,晚上便只剩下了那老道士、杨马兵同顺顺家派来的两个年轻长年。黄昏以前老道士用红绿纸剪了一些花朵,用黄泥作了一些烛台。天断黑后,棺木前小桌上点起黄色九品蜡,燃了香,棺木周围也点了小蜡烛,老道士披上那件蓝麻布道袍,开始了丧事中绕棺仪式。老道士在前拿着个小小纸幡引路,孝子第二,马兵殿后,绕着那具寂寞棺木慢慢转着圈子。两个长年则站在灶边空处,胡乱地打着锣钹。老道士一面闭了眼睛走去,一面且唱且哼,安慰亡灵。提到关于亡魂所到西方极乐世界花香四季时,老马兵就把木盘里的纸花,向棺木上高高撒去。到了半夜,事情办完了,放过爆竹,蜡烛也快熄灭了,翠翠眼泪婆娑的,赶忙又到灶边 去烧火,为帮忙的人办消夜。吃了消夜,老道士歪到死人床上睡着了。剩下几个人还得照规矩在棺木前守夜,老马兵为大家唱丧堂歌取乐,用个空的量米木升子,当作小鼓,把手剥剥剥地一面敲着升底一面唱下去——唱王祥卧冰的事情,唱黄香扇枕的事情。翠翠哭了一整天,也同时忙了一整天,到这时已倦极,把头靠在棺前眯着了,但只一会儿,翠翠又醒了,仿佛梦到什么,惊醒后明白祖父已死,于是又幽幽地干哭起来。“翠翠,翠翠,不要哭啦,人死了哭不回来的!”老马兵接着就说了一个做新嫁娘的人哭泣的笑话,因此引起两个长年咕咕地笑了许久。黄狗在屋外吠着,翠翠开了大门,到外面去站了一会,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翠翠想:“这是真事吗?爷爷当真死了吗?”“呀……”一颗大流星使翠翠轻轻地喊了一声。文本二: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的,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地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节选自《边城·题记》)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翠翠夜里在被惊醒之后很快就睡着了,反映出翠翠是一个虽平时有一点小心事、爱生一点小气,但总体单纯乖巧的少女。B.从发现祖父离世到参与办丧事的全过程,翠翠一直在哭,从大哭到呜呜地哭再到干哭,表明她不愿接受祖父死亡这个事实。C.老马兵在守夜时唱王祥卧冰和黄香扇枕的故事,意在借古人事亲至孝的行为和精神,赞扬翠翠孝敬祖父的可贵品质。D.沈从文认为小说中人物“营养不足”,“营养不足”更多的是指当时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中国社会给百姓带来的伤害。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倾盆大雨、吓人的炸雷、刺眼的闪电等极端天气,把人物的活动和命运置于一个恶劣的典型环境之中,有很强的渲染效果。 B.“我不怕!”这句语言描写表现了翠翠对祖父的安慰与关心,“爷爷你在这里我不怕!”这个心理描写暗示翠翠已经预料到祖父的离世。C.小说对老船夫丧事的描写,富有古朴的地方色彩,使人窥见湘西地域的丧葬风俗,此类的风俗写作展现了湘西地域的人情美和人性美。D.小说在写景时语言优美生动,引发读者对牧歌式湘西画卷的遐想;在写人叙事时语言平和简约,如拂面的春风,给读者以清新放松之感。8.小说写白塔的坍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汪曾祺认为《边城》“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请结合本文谈谈“《边城》是希望之歌”的理由。【答案】6.C7.B8.①照应上文暴雨雷电中的“洪大闷重倾圮声”,使小说情节在发展上更加合理;②代表老船夫的离世,加重了老船夫带着遗憾离世的悲情色彩;③白塔是翠翠的一个精神世界,白塔的坍倒表明翠翠的成长过程将面临重大转折。9.①从人物角度: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芒,只要人性美存在,希望就不会破灭。如翠翠在悲痛于失去祖父庇护之时已经表现出坚强能干的一面,顺顺、老马兵、报信人、老道士等主动为老船夫操办丧事,顺顺对翠翠的承诺等;②从边城地域角度:边城依然保持虫鸣遍地、月色皎洁、星星沉静温柔的自然美,暗示边城这个区域充满生机,不会轻易被侵蚀。③从创作目的角度:《边城》的创作倾向于通过叙述“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之处”以及底层百姓坚强地“活下去”的精神风貌,给读者以勇气和信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赞扬翠翠孝敬祖父的可贵品质”错误,老马兵唱王祥卧冰和黄香扇枕是为了取乐,没有赞扬翠翠的意思。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暗示翠翠已经预料到祖父的离世”错误,翠翠没有预料到祖父的离世,只是担忧祖父离开她。故选B。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情节结构上:上文写“訇的一个大雷,接着是一种超越雨声而上的洪大闷重倾圮声”,小说写白塔的坍倒照应上文,使情节发展合理、自然,结构严谨;人物塑造上:结合下文“翠翠……只锐声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可知,白塔坍倒后,翠翠发现祖父也去世了。白塔的坍倒意味着老船夫离世,渲染了老船夫离世的悲情色彩;表现手法上:白塔是翠翠的一个精神世界,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写白塔坍倒,祖父随之去世,表明其的成长过程将面临重大转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边城》结局虽然祖父和天宝死了,傩送走了,只剩下翠翠孤零零的,但是作品中描绘的地域美、人性美仍会让人看到希望,作者的创作目的也在于给人希望和信心。人物角度:“河街上船总顺顺,……即刻向碧溪岨撑去。城中杨马兵却同一个老军人……到翠翠家中那一边岸下,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又赶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住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许多法器”“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有我!”,爷爷死后,顺顺、老马兵、报信人、老道士等主动为老船夫操办丧事,船总顺顺对翠翠说的话都可以体现出当地人善良、质朴的人性美,只要人性美存在,希望就不会破灭。边城地域角度:“耳听到各处是虫声,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夜晚的虫鸣、皎洁的月色、沉静温柔的星星等景物体现了边城的自然美,暗示边城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创作目的角度:文本二“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的,……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作品……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作者通过叙述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以及底层百姓坚强地“活下去”的精神风貌,表明其创作目的即给读者以勇气和信心,给人以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材料二: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节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10.关于下列文言现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致其性焉尔”的“致”和“必复之全之”的“复”、“全”都是使动用法。B.“不抑耗其实而已”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C.“故不我若也”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属于同一种句式类型。D.“以求重价”和“辟病梅之馆以贮之”两句中“以”的用法是一样的。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C.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D.子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号,多是他人所取,蕴含褒贬,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文中的“号”即是此用法。B.江宁,南京旧称,意为“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南京的简称“宁”便是取自于此。C.诏,既可专指皇帝发布命令,也可指一般意义上的上告下。文中的“诏”属于后者。D.记,一种古代文体,可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感、阐述观点,如《石钟山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2)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14.《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中蕴含的道理对人才培养的启示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D12.A13.(1)树根拳曲,土又换成了新的,他们培土的时候,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2)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无知的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14.尊重天性、敢于放手、正确引导。【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致”,使动用法,使……达到;/复,使动用法,使……恢复;全,使动用法,使……健全。三者都是使动用法。句意:使它的本性得以发展罢了/一定使它们恢复和使它们完好。B.它的果实/它实际上。二者都是古今异义。句意: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它实际上有一百倍。 C.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我”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故不若我也”/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石者”。二者句式不同。句意: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D.二者相同,都是目的连词,来。句意:来谋求大价钱/开设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我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于是发誓要治疗它们:我放开它们,使它们顺其自然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棕绳的束缚。“三日”是修饰“泣”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疗之”作“誓”的宾语,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纵之顺之”是“疗之”的具体做法,所以“疗之”与“纵之顺之”之间应断开,排除C。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错误,“号”可以自取,也可为他人所取,“五柳先生”是自号。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拳”,拳曲;“易”,更换,“培”,培土。(2)“欹”“疏”“曲”,都是形容词作名词,倾斜的枝干、稀疏的枝叶、弯曲的枝条;“智力”,智慧和力量;“为”,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根据“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吾又何能为哉!”可知,《种树郭橐驼传》中, 郭橐驼种树,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培养人才也如同种树,只有尊重天性、敢于放手、正确引导,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根据“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可知,《病梅馆记》中,作者治疗病梅,就是放开它们,使它们顺其自然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棕绳的束缚,就一定使它们恢复完好。由此可见,培养人才也如同疗梅,只有尊重天性、敢于放手、正确引导,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参考译文材料一: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 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材料二: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无知的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没有一盆完好的。我为它们流了好几天泪之后,于是发誓要治疗它们:我放开它们,使它们顺其自然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棕绳的束缚;把五年作为期限,一定使它们恢复和使它们完好。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心甘情愿受到辱骂,开设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唉!怎么能让我有多一些空闲时间,又有多一些空闲的田地,来广泛贮存南京、杭州、苏州的病态的梅树,竭尽我毕生的时间来治疗病梅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孟浩然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案岸傍密。鲛人①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②,归来恨如失。【注】①晋代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②鹿门山:在襄阳城南三十里,王迥家住于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和《屈原列传》都借“渔父”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B.诗歌七至十句回忆了与友人泛舟汉江的情景,兴致无穷,不一而足。C.最后两句中的“望”和“恨”写出了自己悠然神往又怅然若失的心绪。D.全诗脉络清晰,诗人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浑然一体,一气呵成。16.沈德潜评价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请结合这首诗作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诗歌的语言自然简淡、平白如话,体现“语淡”;②诗歌写了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多角度表现了汉江的美丽神奇,体现“味不薄”;③诗人回忆了与友人泛舟的无限快乐,凸显了对友人浓烈的思念之情,体现“味不薄”。【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A.“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错误。本诗写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先诗歌的语言自然简淡、平白如话,如“归来恨如失”等句,直抒胸臆,体现“语淡”;其次,诗人将汉江、汉江两岸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体现“味不薄”;最后,“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诗人回想起与朋友分手的时候,泛舟的情景就像在昨日。诗人回忆了与友人泛舟的无限快乐,凸显了对友人浓烈的思念之情,体现“味不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批评士大夫“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屈原在《离骚》中也有类似的愤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蜀道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蜀地与外界隔绝时间之久。【答案】①.天下云集响应②.赢粮而景从③.背绳墨以追曲兮④.竞周容以为度⑤.尔来四万八千岁⑥.不与秦塞通人烟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赢,墨,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录者,是文化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作为与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的相遇之地,博物馆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现在,并打开心灵去接受未知的事物、全新的观念,这正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力量。精美珍贵的文物、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庄重严肃的革命旧址、____的世界遗产地……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的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重要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公共文化机构。在博物馆,历史文物并不只是时间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只是一个静止的存在,更____着文化血脉,与我们的生活和所处的时代_____。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之中,人们总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得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____,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丰富多彩流传休戚相关启示B.类型多样传承息息相关启迪C.丰富多彩传承息息相关启示D.类型多样流传休戚相关启迪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公共文化重要机构。B.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的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C.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D.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的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公共文化重要机构。 20.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答案】18.B19.C20.①“保护者”和“记录者”写出博物馆是收藏、保护民族文物、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②使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博物馆不仅对民族文化具有收藏、保护意义,还能激活历史,让参观者认识历史、了解历史;③句式整齐,结构一致,清晰明确地阐释了博物馆的特点和意义。【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丰富多彩”,指内容丰富,花色繁多。“类型多样”,种类多样。语境用于修饰“世界遗产地”,与内容、花色等无关,应用“类型多样”;第二空,“流传”,事迹或作品等从历史上传下来并传播开去。“传承”,传递继承,泛指对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泛指对前人的经验进行传授和继承并发扬发展的过程。语境指历史文物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文化,应用“传承”;第三空,“休戚相关”,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语境与祸福无关,应用“息息相关”;第四空,“启示”,启发指示,直接提示、揭示出事物的道理;“启迪”,开导、启发,符合语境。语境说“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受到启发所得,应用“启迪”。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为我国博物馆提供的”错误,应将“的”改为“了”;二是语序不当,“重要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公共文化机构”多项语序不当,“重要的”应修饰的是“公共文化机构”,语序应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C项修改全部正确。故选C。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语句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内容、形式、手法等角度加以分析。内容上,“文物的保存者”“历史的记录者”点明了博物馆的特点和作用,博物馆充当了收藏、保护民族文物、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手法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博物馆比作“存储卡”和“解码器”,生动形象,写出了博物馆具有收藏文化和激活历史的意义;形式上,句子连用“是……”的句式和偏正短语,句式整齐,结构一致,清晰明确地阐释了博物馆的特点和意义。(二)语言文字运用I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多读书自然没错,但前提是必须给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倘若______而不去质疑、去追问——无论是作者所指还是观念导向,也就是尽可能的“想得多”,或者说只是单纯地追求正确的答案和指导,而不是去赋予阅读以意义,我认为阅读就没太大意义。就像那些痴迷于网络小说情节,而没有“想得多”的个体那样,埋头读了数以千万计的字,抬起头来,脑子还是和读之前一模一样,这样的阅读,实在是浪费生命。阅读的时候,如果没有满脑子的疑惑,就像《魔山》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面对两极观点时被折腾那样,恐怕“阅读者”自己___②_____,如此这般,读书再多,收获一如果有的话一顶多也就是跟着人流盲目前行而已。诚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确是读书爱好者的“人生指南”,但比较起来,我仍旧________,除非您放弃自己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必须去思考、推敲那些旧有的价值体系和判断坐标,尤其是在阅读的日子里。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否则,要想有独立人格,有与世俗见识有别的独立判断,您就必须“想得多”B.如果,要想有独立人格,有与世俗见识有别的独立判断,您就必须“想得多” C.只要“想得多”,您就必须要有独立人格,有与世俗见识有别的独立判断D.否则,您要“想得多”,就必须要有独立人格,有与世俗见识有别的独立判断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A22.①仅仅是追求阅读的数量②是找不到生活方向的③倾向于“想得多”【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能力。语段强调“想得多”的重要性,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强调“有独立人格”与“有与世俗见识有别的独立判断”,排除。“否则”,意思是如果不这样,与前文“除非您放弃自己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语意连贯。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的能力。第①空,前文强调“必须给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不能一味“多读书”,故可填写“仅仅是追求阅读的数量”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后文“如此这般,读书再多,收获一如果有的话一顶多也就是跟着人流盲目前行而已”,“这般”,应是“阅读者”找不到生活方向,故可填写“是找不到生活方向的”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根据后文“必须去思考、推敲那些旧有的价值体系和判断坐标,尤其是在阅读的日子里”可知,作者强调阅读时要多思多想,故可填写“倾向于‘想得多’”之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校图书馆文艺类图书居多,而科技类图书数量偏少,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中小学图书馆科学类藏书比例标准。同时,学生借阅科技类图书的人数也非常有限。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请你以郑华的名义给校长写一封信。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让科技点亮未来尊敬的校长:您好!我叫郑华,是一名高三学生。写这封信的目的是想向母校提出一些建议,望采纳。万千繁华,世上总有一种力量,能让人生获得尊严、生命拥有襟怀,那就是阅读。是阅读,开拓出生命的宽度;也是阅读,延展开人生的长度。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图书馆的建设,让学生爱上图书馆爱上阅读。学校图书馆文艺类图书居多,科技类图书数量偏少。我想咱们应该提高科技类图书的数量和质量,以提升学生借阅这类书籍的兴趣和人数。增加科普类书籍,可以让科学不再“高冷”。科技知识普及、前沿科学研究、科技历史探索、科学巨匠故事、科技哲学思考、科幻文学经典……相信总有一本能触动学生的心扉。顺便向校长推荐四本利于中学生阅读的科学类书籍。首先是《走近钱学森》。这本书深度解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既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也为“两弹一星”群体画像。它是一部记录了共和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历程的史著,充满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昂扬格调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鼓励年轻人蓬勃向上。然后是《三体》,这本书虚构了一个令人惊诧的世界,讲述了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本书包揽了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银河奖特别奖。其次是《漫步中国星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人把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映射到漫天星斗,“天上人间”般的中国星象是历经千年相传的世界文化瑰宝。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典故,呈现星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寓意。最后是《万物皆数:从史前时期到人工智能,跨越千年的数学之旅》,本书带领读者穿越回史前时代、四大文明古国、欧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巧妙运用历史学方法,构建了无数历史或现今的场景,将数学从亭台楼阁之上带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将数学之美化为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娓娓道来。科技的作用有目共睹,当今世界与其说是综合国力的角逐,毋宁说是科技的较劲。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习总书记说“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跃升,科学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一些领域正由“跟跑 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大有作为的新天地,需要我们青年一代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肩负起科技强国的使命。怎样才能让青年们肩负起科技强国的责任呢?首先,通过多读有关科技方面的书籍,让我们明白科技的重要性。再次,通过读一些科学家的爱国故事,让青年们肩负起科研强国的责任。另外还应营造出科技兴国的氛围,科技方面的书籍多些,就可以少看一点娱乐明星,多接触一些科研专家;少看一些选秀节目、肥皂剧,多阅读一些科研事迹……营造科技强国的氛围,使青年人们肩负起科研兴国责任的助推剂。明白科技的重要性,能让青年们自觉自愿地承担起科研强国责任;营造科技强国的氛围,让青年人承担责任时充满自豪,把科技强国作为己任,开创出科技腾飞的新时代!科技托起强国梦。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强国路上,应该通过多读有关科技方面的著作,让我们心装大爱和祖国一起出发。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高三学生郑华20xx年xx月xx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科技类图书数量偏少”“学校图书馆文艺类图书居多,而科技类图书数量偏少”展现了图书馆和阅读者不够重视科技类图书重要性的现象。对阅读者而言,他们不阅读科技类图书,一方面是因其专业性过强,而导致他们接受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可能是他们认为科技专业类图书不像其他书一样具有普及性,而更多的是相关专业人员的事情。对图书馆而言,借阅量少了,他们准备的藏书也就少了。而“远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中小学图书馆科学类藏书比例标准”这一信息则说明该校图书馆在管理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工作中存在尚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现实情况。对此,试题要求给学校校长写一封信,注意书信格式,内容上写作时不要离题,科技类图书 的重要性、建议学生多看科技类图书等。给校长写信谈论材料中的问题,首先,结合材料先明确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议。首先要增加科技类图书比例,以符合国家要求这一硬性要求。其次,在如何选择图书上,也可以从读者角度出发,让校长不要直接选择那些专业性过强、文字过于晦涩的科技类图书,而尽量精挑细选那些能在平视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或议论说明中就能把道理讲明白的科技类图书。立意:1.选适合中学生的科技类图书。2.既要诗与远方,也要基本的科学素养。3.提高科技类图书比例。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3:02:02 页数:23
价格:¥2 大小:51.1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