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语文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9
2
/19
剩余1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琪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因为他们的雕刻是团块,中国就很不同。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中国的画特别注意线条,是一个线条的组织。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行动,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美的形象。翁偶虹介绍郝寿臣所说的表演艺术中的“叠折儿”说:折儿是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的意思。这个特点正可以借来表明中国画以至中国雕刻的特点。中国的“形”字,字旁就是三根毛,以三根毛来代表形体上的线条。这也说明中国艺术的形象的组织是线纹。由于把形体化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这从汉代石刻画和敦煌壁画(飞天)可以看得很清楚。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例如东汉石画像上一幅画,有两根流动的线条就是画家凭空加上的。这使得整个形象表现得更美,同时更深一层地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这好比是舞台上的伴奏音乐,伴奏音乐烘托和强化舞蹈动作,使之成为艺术。用自然主义的眼光是不可能理解的。荷兰大画家伦勃朗是光的诗人。他用光和影组成他的画,画的形象就如同从光和影里凸出的一个雕刻。法国大雕刻家罗丹的韵律也是光的韵律。中国的画却是线的韵律,光不要了,影也不要了。从中国画注重线条,可以知道中国画的工具——笔墨的重要。中国的笔发达很早,殷代已有了笔,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已经有用笔画的鱼,在楚国墓中也发现了笔。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二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我国现存的一幅时代古老的画,是1949年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对于这幅画,郭沫若作了这样极有诗意的解释:画中的凤与夔,毫无疑问是在斗争。夔的唯一的一只脚伸向凤颈抓拿,凤的前屈的一只脚也伸向夔腹抓拿。夔是死沓沓地绝望地拖垂着的,凤却矫健鹰扬地呈现着战胜者的神态。的确,这是善灵战胜了恶灵,生命战胜了死亡,和平战胜了灾难。这是生命胜利的歌颂,和平胜利的歌颂。画中的女子,我觉得不好认为是巫女。那是一位很现实的正常女人的形象,并没有什么妖异的地方。从画中的位置看来,女子是分明站在凤鸟一边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画的意义是一位好心肠的女子,在幻想中祝祷着:经过斗争的生命的胜利、和平的胜利。 画的构成很巧妙地把幻想与现实交织着,充分表现着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这里有斗争,而且有斗争必然胜利的信念。画家无疑是有意识地构成这个画面的,不仅布置匀称,而且意象轩昂。画家是站在时代的焦点上,牢守着现实的立场,虽然他为时代所限制,还没有可能脱尽古代的幻想。这是中国现存的最古的一幅画,透过两千年的岁月的铅幕,我们听出了古代画工的搏动着的心音。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一幅表现了战国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含义丰富的画,它的形象正是由线条组成的换句话说,它是凭借中国画的工具——笔墨而得到表现的。(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姿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画和雕刻都不注重立体性,而特别注意线条,使作品有虚有实,能够疏通。B.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是因为它把形体化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C.伦勃朗的画由光和影组成,如同从光和影里凸出的雕刻,而中国画不要光和影。D.中国的笔富有表现力,所以它不仅是绘画和书法的工具,也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中国绘画和雕刻等艺术的分析,证明了中国艺术的形象的组织是线纹。B.文章第二段以汉代的一幅石画为例,论证了中国绘画带有舞蹈意味是不可理解的。C.文章后半部分以晚周帛画为例,论证表现丰富时代精神的画,其形象是由线条组成的。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中国绘画等艺术理论变得较易理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埃及和希腊的建筑、雕刻作品都是团块的造型,即使从山上滚下来,也是滚不坏的。B.从象形字的意义上来看,“形”字旁的三撇可以证明中国艺术的形象的组织是线纹。 C.画家通过构思,加上虚构的线条,即可使得形象表现得更美,表现内容的内部节奏。D.站在时代的焦点上,牢守着现实的立场,画家可以不受时代限制,脱离古代的幻想。【答案】1.D2.B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说法不当,原文的意思是“笔墨”“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论证了中国绘画带有舞蹈意味是不可理解的”曲解文意。文章第二段以汉代的一幅石画为例,论证了流动的线条使中国绘画带有舞蹈意味。而且段尾说的是“用自然主义的眼光是不可能理解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根据原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因为他们的雕刻是团块”可知,选项说法扩大了范围,应该不包括建筑在内;且说法过于绝对,是“好的雕刻作品”,不是所有的作品。C.“加上虚构的线条,即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东汉石画像上一幅画,有两根流动的线条就是画家凭空加上的。这使得……”。D.“画家可以不受时代限制,脱离古代的幻想”表述错误,和原文“画家是站在时代的焦点上,牢守着现实的立场,虽然他为时代所限制,还没有可能脱尽古代的幻想”表述的意思正相反。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新能源行业不断发展,产业化日益成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存在发展的不足之处。首先,供给端高质量发展。2020年,我国新能源装机超过5.3亿千瓦,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位居全球首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量超过美国、德国、印度和英国的四国太阳能发电总和,我国在光伏制造的重要环节不仅实现了国产化,还成了全球的制造基地。在风力发电领域,我国风能发电量接近美国和德国的两国风能发电量总和,掌握的低风速风电技术让我国风能发电位居世界前列,并且国内90%以上风电装机采用国产风机。 其次,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高速且高质量增长。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145.46艾焦耳,同比增长2.1%;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费31.71艾焦耳,其中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7.79艾焦耳,为全球贡献了能源消费主要的增长。推动高能耗的传统行业向绿色低碳领域升级,新能源产业化逐渐转化为新能源+(产业新能源化)。再次,通过产业、货币双重协调政策,加大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产业政策主要分为三类:总量目标政策、财政补贴政策、重点领域针对性政策。总量目标政策是针对需求端,对终端产品设定量价目标的政策,比如上网电价限制、新能源汽车补贴后价格规定等;财政补贴政策是中央或地方加大对新能源企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的政策;重点领域针对性政策是从实际出发,对重点领域给出针对性支持的政策。这三类政策并不是单独实施,而是在新能源发展的不同阶段协调配合进行。综上所述,我国新能源经历数十载的发展已取得可喜的成绩,这中间离不开我国全方位的政策优惠,从初始阶段进行粗犷式补贴政策,再到重点领域针对性扶持。新能源行业经历了政策驱动阶段、政策+市场驱动阶段、市场驱动阶段这三个阶段。同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成本高、融资约束大等难题。(摘编自《浅析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现状》)材料二:世界能源结构发展变化趋势表能源重大转换第一次能源转换(薪柴向煤炭)第二次能源转换(煤炭向油气)第三次能源转换(油气向新能源)生产力变革农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能源时代资源型“开发能源”技术型“创造能源”(摘编自《全球能源转型趋势与人类碳中和选择》)材料三: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于2022年9月9日举行盛大仪式,正式启动全国最大的沙漠光伏发电基地——腾格里沙漠3GW光伏发电复合能源基地建设项目。这是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举措。 该项目总投资152.5亿元人民币,每年可以节约192万吨标准煤。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方案,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建设大型的光伏发电基地和输变电网络,工程投资规模将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输变电线路项目建设需要300亿元人民币,新能源项目520亿元人民币。为了稳定电力供应,将配套建设煤炭发电项目和电力储备项目,投资大约130亿元人民币。茫茫戈壁沙漠光伏发电基地建成之后,清洁能源将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华中地区,解决当地电力短缺问题。按照设计规划,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到湖南省,中间经过甘肃、陕西、重庆、湖北等中西部地区,输变电线路长达1467千米。这是中国战略性规划项目,它将彻底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使中国成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摘编自乔新生《社评: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兴未艾》)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已经位居全球首位。B.我国掌握的低风速风电技术让风能发电位居世界前列,风能发电量超过美国、德国、印度和英国四国总和。C.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持续增长,推动了国内行业升级或产业转化,为全球贡献了能源消费主要的增长。D.为了加大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我国实施的三类产业政策在新能源发展的不同阶段协调配合进行。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能源在经历了由薪柴向煤炭的第一次转换后,经过了短暂的由煤炭向油气转换的过程,又快速走向了新能源转换。B.生产力的前四次大变革,都未能使能源时代发生变化;直到生产力的第五次变革,才让能源进入新时代。C.宁夏回族自治区启动腾格里沙漠3GW光伏发电复合能源基地建设项目,其中投资最多的是配套设施建设。D.全国最大的沙漠光伏发电基地建成,彻底改变了中国的能源结构,使中国成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领头羊。6.怎样才能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长足发展?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答案】4.B5.B6.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争取继续保持供给端高质量发展;②把握工业革命智能化机遇,开创技术型“创造能源”,保证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高速且高质量增长;③加大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通过产业、货币双重协调政策等,解决融资约束大等难题。 【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风能发电量超过美国、德国、印度和英国四国总和”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量超过美国、德国、印度和英国的四国太阳能发电总和”,而“风能发电量接近美国和德国的两国风能发电量总和”。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错误,从材料二的表格中,既看不出由煤炭向油气转换的“短暂”,也看不出第三次能源转换的“快速”。C.“其中投资最多的是配套设施建设”错误,材料三只是说“该项目总投资152.5亿元人民币”,至于这个项目资金如何分配,材料并无交代。D.“彻底改变了”错误,把未然说成已然,材料三最后一段说的是“光伏发电基地建成之后,……它将彻底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成本高、融资约束大等难题”“供给端高质量发展。2020年,我国新能源装机超过5.3亿千瓦,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位居全球首位……”可得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争取继续保持供给端高质量发展;②由材料二图表可知,当下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换——油气向新能源的阶段,也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时代,能源要依靠技术型“创造能源”,因此要把握工业革命智能化机遇,开创技术型“创造能源”,保证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高速且高质量增长;③由材料一“通过产业、货币双重协调政策,加大对新能源行业支持”“我国新能源经历数十载的发展已取得可喜的成绩,这中间离不开我国全方位的政策优惠,从初始阶段进行粗犷式补贴政策,再到重点领域针对性扶持……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弱、生产成本高、融资约束大等难题”可得出:加大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力度,通过产业、货币双重协调政策等,解决融资约束大等难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灰色的月亮① 【日本】志贺直哉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儿就突然进来了。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这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车子过滨松町,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期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那时候,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吗?”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是有病吗?”“恐怕是喝醉了吧?”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缝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 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喂!”站在前面的那个汉子,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无意地,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身边的乘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有删改)【注】①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我”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描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我”的思考和感受引发读者思考。B.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肖像描写等来刻画少年工人及其他乘客的形象,从正面表现当时日本国民的迷无奈。C.小说以小见大,通过车厢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来展现投降后日本悲惨的广阔社会图景。D.小说作者善于捕捉人们习惯忽视事物,以简洁的写作手法将世态人情的一隅生动而又清晰地表现出来。8.请按照叙述顺序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9.小说以“灰色的月亮”为题目,有什么丰富的意蕴?请加以分析。 【答案】7.B8.①开端:灰暗的夜晚,“我”坐上电车,看到似打瞌睡的少年工人。②发展:越来越多的乘客不自觉地观察和悄声议论,弄明白了饥饿的少年工人的濒死现状。③高潮:通过细致的肖像描写和少年工人绝望无奈的话语交代其长期饥饿的状态,揭示了他最后黯淡的命运。④结局:乘客都无能为力,“我”黯然下车。9.①与小说开头描写的“烧焦的废墟”等景象契合,烘托了荒凉衰败的气氛,也奠定了小说阴沉压抑的调;②与小说中的“我”不同阶段的“黯淡的心情”相互呼应,反映了在战败后荒凉的社会中艰难生存的日本民众残破的内心;③象征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匮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从正面表现”错误,应该是“从侧面表现”。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概括的能力。①开端:从开头到“我出于本能地跟这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时间是“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人物是“我”,事件是“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儿就突然进来了。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由此概括出:灰暗的夜晚,“我”坐上电车,看到似打瞌睡的少年工人。②发展:从“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到“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主要写乘客们对少年的观察、议论和猜测,“那时候,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吗?’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是有病吗?’‘恐怕是喝醉了吧?’”,“差不多”的意思是少年已经濒临死亡。由此概括出:越来越多的乘客不自觉地观察和悄声议论,弄明白了饥饿的少年工人的濒死现状。③高潮:从“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缝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到“到哪,都没有关系”,这部分描写了少年的肖像“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缝上了块手巾布,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写了少年的语言,“到上野去”“在涩谷上车的”“到哪,都没有关系”。由此概括出:通过细致的肖像描写和少年工人绝望无奈的话语交代其长期饥饿的状态,揭示了他最后黯淡的命运。④结局:从“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到结尾。由“身边的乘客们,以后再没 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概括出:乘客都无能为力,“我”黯然下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由“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左右,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可知,“灰色的月亮”的灰暗意象营造了阴暗不祥的氛围,与阴沉寒冷的天气、小说开头描写的“烧焦的废墟”等景象契合,烘托了荒凉衰败的气氛,也奠定了小说阴沉压抑的调;②“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小说开头写“我”独自在阴冷的天气等车,心情黯淡;“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上车后看到少年的样子,心里不好受;“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知道少年面临濒死的境地,体重那么轻,“我”心里难受;“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我”内心沉重,却又无能为力。可见“灰色的月亮”与小说中的“我”不同阶段的“黯淡的心情”相互呼应,反映了在战败后荒凉的社会中艰难生存的日本民众残破的内心;③小说最后写乘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所描写的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灰色的月亮”象征着二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困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将它作为标题,深化了主旨,启人深思。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是则然矣,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暇给,岂无一事可关心者哉?其初相齐,闻胶西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然入相汉时,未尝引盖公为助也。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 居深山,蒯彻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彻以告参,参皆以为上宾。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受。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曹参不荐士》)文本二: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B.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C.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D.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皇帝,指我国古代部分开国皇帝的庙号,简称“高帝”,借此彰显其德行好、功劳高。B.处士,古时称有德有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也泛指所有未做过官的读书人。C.关中,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与《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的“关中”意思相同。D.漕,指可供运输的河道,也指通过水道运送粮食,文中指后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的一项是()A.曹参接替萧何担任相国后,不再勤勉于政事,甚至还用天下太平,法令明晰,如今只需遵守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B.曹参对待胶西盖公的态度和他对待东郭先生、梁石君的态度是不同的,洪迈认为曹参有不举荐士人的过失。C.刘邦在评定各诸侯的位次时举棋不定,最后认同了鄂君的观点,两人都认为曹参的功劳无法使他排在前列。D.刘邦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数年,军中多次缺少现成的口粮,萧何从关中运来粮食,为刘邦提供了良好的后 勤。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参于是避正堂以舍之,其治要用黄、老术。(2)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答案】10.B11.A12.C13.(1)曾参于是搬离正屋来让盖公住下,他治理齐国主要使用了黄帝、老子的学说。(2)期和和齐国人安其生交好,曾一同求见项羽(来献计献策),但项羽没有采纳他们的计策。【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对蒯彻说:“先生对于曹相国的意义,是帮他弥补缺漏,找出错误,显扬贤良,推荐贤能之人,像东郭先生、梁石君这二人,是普通人比不上的,为什么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呢?“拾遗举过”“显贤进能”结构一致,应各自断开,排除AC;“何不……乎”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庙号”错,“高皇帝”指我国古代部分开国皇帝的谥号。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举棋不定”说法错误,刘邦心里想让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的功劳无法使他排在前列”说法错误,实际上曹参排在了第二位,属于前列。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舍”,让……居住;“治”,治理;“要”,主要。(2)“善”,和……交好,友好;“干”,求请;“用”,采纳。参考译文:文本一: 曹参接替萧何担任了汉朝的相国,整天喝酒不处理政事,还为自己狡辩说:“高祖皇帝和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只要遵守,不出现失误,不就可以了吗!”这道理是这样,但是从他所处的时代杂考察他的行事的话,(他的行事就不正确了,)当时汉朝紧接着暴虐的秦朝之后立国,高祖创下的基业还不稳定,每天没有闲暇,难道就没有一件事值得他重视吗?曹参刚开始担任齐国的相国时,听说胶西盖公擅长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就派人用丰厚的财物来邀请他。盖公对他说,治理政事最重要的就是无为而治,那么百姓自然也就安定下来了。曹参于是搬离正屋来让盖公住下,他治理齐国主要使用了黄帝、老子的学说。所以在他担任齐相国的九年中,齐国人安居乐业。但当他入京作汉朝相国时,并没有推荐盖公来帮助他。齐国的士人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在荒僻的山岭中,蒯彻是曹参的宾客,有人对蒯彻说:“先生对于曹相国的意义,是帮他弥补缺漏,找出错误,显扬贤良,推荐贤能之人,像东郭先生、梁石君这二人,是普通人比不上的,为什么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呢?”于是蒯彻把两人推荐给了曹参,曹参把他们都奉为了尊贵的宾客。蒯彻和齐国人安其生交好,曾一同求见项羽(来献计策),但项羽没有采纳他们的计策。后来项羽想要授予这两个人官职,这两个人最终没有接受。总之,这几位贤士,曹参都没有任用,如果不是史书遗失了关于他的传记的话,那么曹参不举荐士人的过失就有很多了。文本二:列候全都已经完成封赏,等到向高祖皇帝进言评定位次时,各位大臣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克城池、夺取土地,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位。”皇帝已经使功臣们委屈,较多地封赏了萧何,到评定位次时就没有理由再次为难大家,但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关内侯鄂君进谏说:“各位大臣的主张都是不对的。曹参虽然有转战各处、夺取土地的功劳,但这只不过是一段时期的事情。皇帝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逃走很多士兵,多次只身逃脱,然而萧何常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的缺额,这些都不是皇帝下令让他做的,但数万士兵开赴前线时正值皇帝军队、粮食等供应不上的时刻,这种情况有过多次了。汉军和楚军在荥阳对垒多年,军中没有现成的口粮,萧何从关中通过水道运送粮食,供给军粮从不匮乏。陛下虽然多次失掉崤山以东的地区,但萧何常常保全关中来等待着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现在即使没有上百个像曹参这样的人,对汉朝又有什么损失呢?汉朝得到了这些人也不一定得以保全。怎么能让一段时间的功劳凌驾在万世的功勋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排在第二位。”高祖皇帝说:“好。”于是便下令让萧何排在第一位,赏赐他能佩剑穿鞋进入宫殿,上朝觐见时可以不用小步快走。(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面小题。采莲曲刘孝威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值采莲时节,一条精致华丽的小舟在水中缓缓划动,采莲女边玩耍边采莲。B.淡雅的莲香隔着长满蒲草的渡口传来,莲叶密布,江面上铺满了鲜艳的颜色。C.莲蓬低垂,很容易就可以摘下;莲茎弯曲,使莲花和莲蓬自然下垂接近莲叶。D.本诗写莲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明快流畅,给人以清新之感。15.刘孝威的这首《采莲曲》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答案】14.D15.①表现了采莲女采莲时嬉戏的欢愉。②表现了采莲女收获的喜悦。③表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的赞美。【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D.“虚实结合”错误,本诗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写正值采莲时节,一条精致华丽的小舟在水中缓缓划动,采莲女一边采莲一边玩耍。“戏采”一词,表现了采莲女采莲时嬉戏的欢愉。颈联“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写满江莲叶将小船掩映其中,果实饱满莲蓬垂下了头,伸手就可以摘下。“易入”和“自临”写出了采莲女收获时的轻松与喜悦。尾联“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写晨起的露水打湿了采莲女的发簪,微风乍起,拂过了珠宝的美饰,发出清脆的声响。露湿发簪,风拂珠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统一,表现了作者对此的赞美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人们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才完善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道理。(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邹忌对客人评价自己的话的思考结果。(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充满哲理,给人以前进的力量。 【答案】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客之美我者④.欲有求于我也⑤.山重水复疑无路⑥.柳暗花明又一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需要重点注意的字,如“参”“知”“复”等。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早写香山红叶的恐怕要数金代诗人周昂,“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香山》脸炙人口。此后,佳作代代迭出,香山因之①。然而谈到诗歌蕴含时代精神,诗与情完美结合,就要数共和国元帅陈毅的《西山红叶》了,老革命家触景生情,“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将他的磊落情怀和诗意表现得②。景因诗而扬名,诗也给景增加了历史韵味和文化色彩。于是,在每年寒霜初降时,西山披上红黄杂乱的新装成为北京的一道景观,慕名观赏者十万甚至数十万地如潮水般涌向西山。然而近年来,北京的秋天,枫树黄栌独大的格局被悄然打破,似乎一切都在③的变化之中。人们突发现,一种更具魅力、更具风采、更能体现古都北京秋色韵味的树木,已经登上了北京秋天的舞台,它一出现,便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以金碧辉煌的典雅气质,为首都北京增添了诗意。它大有和香山红叶④之势,让北京的秋天换了装。这就是北京的银杏。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7.①声名远播(闻名遐迩)②淋漓尽致(酣畅淋漓)③悄无声息(无声无息)④平分秋色(分庭抗礼)18.在每年寒霜初降时,西山披上红黄相间的新装,成为北京的一道景观,十万甚至数十万慕名观赏者如水般涌向西山。19.①排比:“更具魅力、更具风采、更能体现”三个语句连用,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对“银杏”的肯定和赞美有层次地表达出来。②拟人:把新进入人们视野的银杏,描写成登上舞台的人,增强了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指这些佳作让香山的名气很大,可填“声名远播(闻名遐迩)”。声名远播:名声传得很广,远近闻名。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②语境是说诗歌将他的磊落情怀和诗意表现得很充分,可填“淋漓尽致(酣畅淋漓)”。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非常痛快。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③前面有“悄然”,可知强调变化的轻、不惹人注意,可填“悄无声息(无声无息)”。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也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无声无息:意思是一点声音也没有,没有气息。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④语境是说银杏树和香山红叶打成平局,可填“平分秋色(分庭抗礼)”。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第一处语病“杂乱”搭配不当,应改为“相间”;第二处语病是定语误作状语,“十万甚至数万”应为“慕名观赏者”的定语。故修改为:在每年寒霜初降时,西山披上红黄相间的新装,成为北京的一道景观,十万甚至数十万慕名观赏者如水般涌向西山。【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排比:“一种更具魅力、更具风采、更能体现古都北京秋色韵味的树木”中“更具魅力、更具风采、更能体现”三个语句结构一致构成排比,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连用,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更”字有比较中突出的意思,把对“银杏”的肯定和赞美有层次地表达出来。②拟人:“登上了北京秋天的舞台”,运用拟人手法,把新进入人们视野的银杏,描写成登上舞台的人,给人眼前一亮的感受,这样写增强了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不知从何时起,书店待售的图书大都被塑封包裹得严严实实,读者只能看书封,不能拆阅,似乎成了 约定俗的规矩。图书,真的有必要塑封吗?不可否认,①。它使得图书无论是在运输还是售卖过程中,皆可免污损,保持良好品相。但塑封的存在,不啻在读者与图书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一本书究竟合不合读者之意,起码要大致翻一翻才能约略知晓内容和文字风格,可因塑封阻隔,翻阅愿望化为泡影,这在一定程度上②。塑封也增加了图书成本。塑封一本书约需两毛钱,看起来似乎不是多大的事儿,但在图书出版持续增长、图利润率愈益下滑的今天,每本书若能节省这两毛钱,集腋成裘,书业整体由此形成的绝对节约额亦还可观。图书是否采用塑封包装,③。众所周知,塑料含有聚丙烯、聚乙烯等,是不可降解材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不言而喻。为了应对“白色污染”,国家一再倡导尽可能减少塑料的使用。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请简要概括上文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不超过30个字。【答案】20.①塑封有利于保护图书②打消了读者购买的欲望③还涉及环保问题21.图书大量使用塑封,既增加图书成本,浪费了资源,又会危及环境。【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①根据“图书,真的有必要塑封吗”“不可否认”可知此处应是表明塑封的好处,应填“塑封有利于保护图书”。②根据“一本书究竟合不合读者之意,起码要大致翻一翻才能约略知晓内容和文字风格,可因塑封阻隔,翻阅愿望化为泡影”可知,塑封阻隔会影响读者的购买,故此处可填“打消了读者购买的欲望”。③根据“众所周知,塑料含有聚丙烯、聚乙烯等,是不可降解材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不言喻。为了应对‘白色污染’,国家一再倡导尽可能减少塑料的使用”可知,此处可填“还涉及环保问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由“塑封也增加了图书成本”可知,塑封增加图书成本;由“塑封一本书约需两毛钱,看起来似乎不是多大的事儿……众所周知,塑料含有聚丙烯、聚乙烯等,是不可降解材质,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不言而喻”可知塑封图书浪费了资源,又会危及环境。故第二段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图书大量使用塑封,既增加图书成本,浪费了资源,又会危及环境。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巴尔扎克说:“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也有人说:“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后 来慢慢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的重视和肯定的情感。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爱护自己,从身体、仪表到行为、心灵,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现实生活中,人需要彼此尊重,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不要畏缩;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不要骄纵。一个有自尊心,懂得自重的人,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自己都贬低自己,自己都放任自己,又怎么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呢?第二句话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尊重他人。越是能力卓越的人,越是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懂得尊重别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若没有尊重,就不会有长久的关系。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尊重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学会赞美别人;多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将心比心去理解不同,我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在一次次地成就更完美的自己。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将自我尊重转化为尊重他人是一个人真正优秀的表现。“尊重”的含义非常丰富,又富有思辨性,而“启示意义”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写作时,必须包含对“尊重”的丰富含义的阐释。写作时可以先分别阐述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的表现和意义。如尊重自己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要对自己的生命和价值有所认识和尊重,只有自我尊重、自我认可,这是人际交往的前提。而尊重他人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身边的亲友,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意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不要轻易地批评或者贬低他人。我们要学会关注他人,并尝试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信任和凝聚力。最后阐述二者关系,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是相辅相成的:尊重自己才能赢得他人尊重,尊重他人会让自己变得优秀,如此才能更尊重自己,也会更有胸怀和能力去尊重他人。立意:1.自尊赢得尊重。 2.尊重别人,成就优秀的自己。3.既要自我尊重,又要尊重他人。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鹰潭市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五地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上饶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上饶市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吉安市202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9-02 23:20:01
页数:19
价格:¥3
大小:541.7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