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下)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期末)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天下”是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同时也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理念。挖掘“天下”理念蕴含的丰富思想意义,不仅能够让现代中国人理解它在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让现代世界思考它可能对现代人类多元文明共存的重要意义。在中华历史上,“天下”一词除了地理空间的字面意义之外,还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一,政治秩序的“天下”制度。上古华夏经历了从单一氏族方国的“五帝”到“协和万邦”的夏商周王朝,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国家。特别是西周王朝通过分封制,将不同地域纳入一个“九服”制度的政治共同体,形成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天下政治体系。秦汉帝国的“天下”政治秩序又发生变化,实行中央王朝直接统治地方的郡县制,加上中央王朝通过朝贡、册封的藩属,以及遥远的蛮荒之地,构成后世中国政治秩序的“天下”空间。无论是西周王室通过分封制主导的天下,还是秦汉帝国通过郡县制统辖的天下,均是建立在亲疏尊卑基础上的一种政治制度。其二,人文价值的“天下”理念。当西周的天下体系解体后,为了重建天下秩序,春秋战国诸子纷纷推出未来天下的不同构想,而此时诸子开始思考并倡导新的“天下”意义。开创民间讲学的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建构了仁义价值的天下有道理念。早期儒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希望在礼崩乐坏的东周重建礼治秩序的天下,但是他们普遍具有“天下有道”的超越精神。所以,孔子开创的“天下有道”理念,完全是一个不断提升、超越的价值序列,他从和谐的礼治秩序提升出普遍性的仁义价值,又不断将人间仁义与超越天道融通起来,与“天下”相关的价值理念进一步获得超越的永恒性。中国天下理念标榜一种王道精神,批判霸道政治手段。王道是要建立一个平等互爱的人文世界,而霸 道却是用暴力强化等级差别的政治秩序。中国传统天下理念孟子区别了“得国”与“得天下”的不同,他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认为不仁的霸道者虽然可以获得一时的政治权势,但是绝不能够获得长久的天下,因为得天下者必须首先能够得天下民心,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一切政治家希望能够得天下民心,必须首先坚持以仁义得天下、治天下,也就是以王道而得天下。显然,仁义、王道的天下理念都是理想化的,而儒家的天下理念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又是从西周、两汉的政治现实出发,并且希望兼顾现实可能的。早期儒家提出天下理念的同时,又提出区分小康与大同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人既向往最高的大同理想,同时又承认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小康”时期,“小康”之世是从现实出发的不得已的主张。但是,人类不能满足于小康,而应该在“天下为家”的时代想到还有一个“天下为公”的理想,这恰恰是天下理念中包含“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所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理想,既是我们批判小康时代不足与缺陷的参照,也是我们奋斗前行的长远目标。因而,仁义的天下,也是王道的天下,最终目标是大同的天下。(摘编自朱汉民《天下、天下为公及其现代意义》)材料二:从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各国全球责任的关系看,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积极担当国际责任的行为,为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重要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国强必霸和冷战思维等固有逻辑的破解和重构,着眼于缓解世界难题的需求与理论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国际上蕴含着迫切要求深刻变革世界旧秩序的巨大需求与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重塑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制度与制度之间以及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就是要以心系人类共同命运的立场去构建未来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帮助各国之间实现持续对话协商、相互尊重、同舟共济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凝聚全人类的共同心愿与期待,合力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摘编自申森《全人类共同价值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的“天下”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丰富思想意义有助于现代人类多元文明共存。B.春秋战国诸子为了重建天下秩序推出了未来天下的不同构想,其中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建构的仁义价值 的“天下有道”理念最受欢迎。C.儒家的天下理念虽然是理想化的,但也希望兼顾现实,提出区分“小康”与“大同”的不同历史阶段,其中“大同”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的社会理想。D.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强必霸和冷战思维的固有逻辑不利于世界发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论述了“天下”理念的丰富内涵,材料二重点论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B.材料一介绍中国“天下”收治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并指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天下都建立在亲疏尊卑基础上。C.中国天下理念推崇“王道”,批评“霸道”,《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就是很好的例子。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旨在彻底解决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3.下列选项中的“天下”与材料一中政治秩序的“天下”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A.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白居易《长恨歌》)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D.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4.材料一谈到的“天下大同”理想与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联系?请简要概括。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2.D3.D4.①大同理想为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②“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天下大同”理想继承与丰富、实践与发展。5.背景:①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②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对诸多共同挑战。作用:中国积极担当国际责任,为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重要方案。【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其中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建构的仁义价值的‘天下有道’理念最受欢迎”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第四段只是说开创民间讲学的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建构了仁义价值的天下有道理念,“最受欢迎”的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旨在彻底解决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错误。曲解文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助于解决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但不能说能够彻底解决。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材料一中政治秩序的“天下”的含义是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A.泛指,普天之下,不合题意。B.泛指,普天之下,不合题意。C.指所有的人,不合题意。D.指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符合题意。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天下’是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同时也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理念”、最后一段“人类……想到还有一个‘天下为公’的理想,这恰恰是天下理念中包含‘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所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理想,……也是我们奋斗前行的长远目标。因而,仁义的天下,也是王道的天下,最终目标是大同的天下”可知,大同理想为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结合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重塑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制度与制度之间以及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就是要以心系人类共同命运的立场去构建未来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帮助各国之间实现持续对话协商、相互尊重、同舟共济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凝聚全人类的共同心愿与期待,合力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天下大同”理想的继承与丰富、实践与发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背景:①结合材料二“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 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可知,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②结合材料二“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可知,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对诸多共同挑战。作用:结合材料二“从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各国全球责任的关系看,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积极担当国际责任的行为,为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重要方案”可知,中国积极担当国际责任,为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重要方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下山的人(节选)王族零公里。路碑上的这三个字,李小兵看了很久。李小兵是汽车营长,身高一米八五,人称“大个子营长”。他平时在队伍前讲话,嗓门大,声音粗,胆小的战士会发抖。李小兵的弟弟李大军也在汽车营当兵,他在三天前就应该下山,但直到昨天也没有消息,李小兵等了两天,到了今天再也无法镇定,便来“零公里”等弟弟。车队下山要经过“零公里”,他在这里等,不会落空。李大军这次下山后,将复员回河南老家。今天早上,汽车营突然接到阿里军分区的命令:昆仑山上的多尔玛边防连缺少人手,让汽车营调整出一百个人,补充上去执行冬天的巡逻和守防。李小兵接到命令后心中一紧,汽车营凑不够一百个人,弟弟和其他老兵复员的事,恐怕得延迟。今天早上还传来一个消息,山上的一个车队遇上暴风雪,一名汽车兵被冻掉了脚指头。李小兵的心一下子收紧,像是被什么压得喘不过气,这样的事该不会发生在弟弟身上吧?李小兵希望全连人都平安下山。多尔玛,一个说起来就让人头疼的地方,他曾在那里住过两个晚上,因为缺氧,他在那两个晚上没有合眼,至今对头疼胸闷的情景记忆犹新。但是上面把命令下给了汽车营,再苦再累,也要去完成。李小兵决定回营区等弟弟,如果弟弟真的被冻掉了脚指头,不管在营区还是在这里,他都得面对。李小兵刚转过身,看见一团影子在那片小树林边闪了一下。他愣了一下,又出现了幻觉?他这次看见那个影子径直向他闪了过来。是弟弟李大军。李小兵清醒过来,弟弟能像影子一样闪动,说明他的脚指头没有被冻掉。 李大军笑了一下,算是给李小兵打了招呼,也算是叫了一声哥。李小兵放心了,但还是怒斥一声:“你躲在树林里干什么?”李大军咬了咬嘴唇:“当年来这里当兵,就想抚摸一下‘零公里’路碑,但三年了都没有顾得上抚摸一次,我这三年忙了个啥?现在要复员走了,就想抚摸一下‘零公里’路碑,但是你一直站在这儿,我怕你不同意,所以就躲着,等你走了再出来。”李小兵不接弟弟的话,而是直接问:“什么时候下山的?”“刚下来。”“被冻掉脚指头的战士是谁?”“是另一个汽车团的人。”李小兵放心了,但他作为老汽车兵,还是为那个被冻掉脚指头的战士难过,也为奔波在昆仑山上的汽车兵感慨。李大军看着李小兵,一脸茫然。在李小兵手下当兵,李大军一直觉得李小兵不是哥哥,只是营长。“回去吧。”李小兵说着,转过了身。这时候的他既是哥,又是营长,他说什么,弟弟听从便是。李大军却站着不动。李大军的脸憋得通红,鼓了鼓劲才说:“哥,我想抚摸一下‘零公里’路碑。”李小兵想,弟弟要复员走了,就让他抚摸一下“零公里”路碑吧,如果连这么一件事都满足不了他,自己就不是哥哥,只是营长了。不,即便只是营长,也不能这样无情。于是,他对李大军说:“去吧。”李大军高兴地叫一声,飞奔向“零公里”路碑。风突然刮了起来。李小兵看见弟弟变成一团影子,从地上浮起来,向路碑飘了过去。风在刮,呼呼的声音传过来,间或还夹杂着弟弟的声音。他的眼睛又眨了几下,视野变得模糊起来。他一愣,用手揉了一下眼睛,弟弟身上的影子不见了,又变成了敦实的小伙子。他向弟弟喊出一声:“慢一点,刚从缺氧的山上下来,不要剧烈运动。”李大军应了一声。李小兵看见弟弟又变成一团影子,飘到“零公里”路碑跟前。风中好像传来一个声音。李小兵扑过去,一把抱起李大军。李大军脸色苍白,“哥,我的脚疼。”李小兵脱下李大军的鞋子,只见弟弟的双脚发青。他问李大军:“咋弄成了这样?”李大军一脸茫然:“没咋弄,不知道……”“一直没有感觉吗?”“没有。” “冻了没有?”“冻了。”“冻了多长时间?”“一个晚上。”“不知冷暖的东西,冻了一个晚上都不知道吗?”“知道,但是没有顾上。”“顾了啥?”李大军犹豫了一下说:“哥,有一个不好的消息,我本来打算回营里后给你说,但是我怕我说晚了你骂我,所以现在告诉你。”“有什么事,你赶紧说。”“排长田一禾死了。”“什么?田一禾死了!怎么回事?”李大军便把田一禾去一号达坂执行任务,不幸坠下悬崖摔死的经过如实告知李小兵。然后又说:“哥,你刚才问我一晚上都顾了啥?我一晚上都守着田一禾排长,他的头摔烂了,我一直用毛巾按着,不想让他的血流出来。”李小兵的手一松,李大军的双脚掉了下去,叫出一声:“疼。”李小兵扶弟弟站起,要背弟弟回去。脚指头还疼,但应该不会有麻烦。李大军却着急地说:“哥,等一下,还没有摸‘零公里’路碑。”李小兵吼了一句:“不摸了,回。”一周后,李大军的脚痊愈了,走路却一瘸一拐,要两个月才能恢复正常。他不时扭头往昆仑山方向张望,好像昆仑山上的什么,在死死拽着他。(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汽车营接到阿里军分区支援多尔玛边防连的命令,李小兵担心会延误弟弟和其他老兵复员,更担心汽车营难以完成这项又苦又累的工作,B.一名汽车兵被冻掉脚指头的消息让李小兵担心弟弟的安危,“不管在营区还是在这里,他都得面对”这句话体现了李小兵作为军人的坚强。C.“笑了一下”“咬了咬嘴唇”“一脸茫然”“脸憋得通红”等写出了李大军的神态,表现了李大军的腼腆与朴实D.小说结尾“他不时扭头往昆仑山方向张望,好像昆仑山上的什么,在死死拽着他”,表明昆仑山的经历让李大军刻骨铭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A.“李大军这次下山后,将复员回河南老家”解释了后文李大军想要抚摸一下“零公里”路碑的原因,情节设置符合人物心理。B.小说在塑造李大军这一人物时,使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塑造了一个年轻的边防战士的形象。C.小说中对于“风”的描写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符合昆仑山的特征,同时“风”也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D.李小兵发现李人大军双脚发青后,兄弟二人有一段对话描写,语言简洁,在一问一答中引出了李大军对排长田一禾牺牲的叙述。8.“零公里”路碑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李小兵是营长,又是李大军的哥哥,双重身份集合于一身带来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A7.B8.①从结构上看,“零公里”路碑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的线索。②从内容上看,“零公里”路碑串联了李小兵和李天军兄弟俩的对话,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③从主旨上说,“零公里”路碑具有象征意义,是一个精神坐标,象征着军人保卫国家,坚守阵地的精神,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崇敬与赞美之情。9.①小兵具有双重身份,在他身上既有作为营长的责任与担当,又有作为哥哥的柔情和关爱,人物形象丰满生动。②双重身份集于一身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李小兵在营长和哥哥的双重身份下,将公事放在私事之前,表现了边防战士以国事为重的崇高的精神。③双重身份集于一身有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能带领读者思考不同身份下的李小兵会如何处理一系列的事情,让读者有代入感。【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更担心汽车营难以完成这项又苦又累的工作”错误,原文是“再苦再累,也要去完成”。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B.“心理描写”错误,小说在塑造李大军的形象时并未使用心理捕写。故选B。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从结构上看,“零公里”三字开篇;主体部分,李小兵来“零公里”等弟弟,李大军想抚摸一下“零公里”路碑,最终没有摸上“零公里”路碑……“零公里”路碑贯穿小说始终,是小说的线索。从内容上看,李大军咬了咬嘴唇:“当年来这里当兵,就想抚摸一下‘零公里’路碑,但三年了都没有顾得上抚摸一次,我这三年忙了个啥?现在要复员走了,就想抚摸一下‘零公里’路碑……”李大军的脸憋得通红,鼓了鼓劲才说:“哥,我想抚摸一下‘零公里’路碑。”“零公里”路碑串联了李小兵和李天军兄弟俩的对话,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从主旨上说,“当年来这里当兵,就想抚摸一下‘零公里’路碑,但三年了都没有顾得上抚摸一次,我这三年忙了个啥?现在要复员走了,就想抚摸一下‘零公里’路碑……”,“零公里”路碑具有象征意义,是守边战士们的一个精神坐标,凝聚着守边军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象征着军人保卫国家,坚守阵地的精神,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崇敬与赞美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塑造艺术效果的能力。“李小兵是汽车营长”“李小兵的弟弟李大军也在汽车营当兵”“昆仑山上的多尔玛边防连缺少人手,让汽车营调整出一百个人,补充上去执行冬天的巡逻和守防。李小兵接到命令后心中一紧,汽车营凑不够一百个人,弟弟和其他老兵复员的事,恐怕得延迟”“李小兵的心一下子收紧,像是被什么压得喘不过气,这样的事该不会发生在弟弟身上吧”,李小兵具有双重身份,作为营长,他要考虑整个队伍的责任与上级的要求,作为哥哥他很是挂念弟弟,在他身上既有作为营长的责任与担当,又有作为哥哥的柔情和关爱,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双重身份集于一身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昆仑山上的多尔玛边防连缺少人手,让汽车营调整出一百个人,补充上去执行冬天的巡逻和守防。李小兵接到命令后心中一紧,汽车营凑不够一百个人,弟弟和其他老兵复员的事,恐怕得延迟”,得知田一禾排长牺牲的消息后,马上停止让弟弟摸石碑而往回赶,李小兵在营长和哥哥的双重身份下,将公事放在私事之前,表现了边防战士以国事为重的崇高的精神。既是弟弟的首长,又是弟弟的哥哥,面对各类问题怎么处理,如何转换身份?双重身份集于一身有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能带领读者思考不同身份下的李小兵会如何处理一系列的事情,让读者有代入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稍群聚,常思岁熟得归乡里,众虽万数不敢略有城邑转掠求食日阕而已。诸长吏牧守皆自乱斗中兵而死,贼非敢欲杀之也,而莽终不谕其故。是岁,荆州牧发奔命二万人讨 绿林贼。贼帅王匡等相率迎击于云杜,大破牧军,杀数千人,尽获辎重。牧欲北归,贼马武等复遮击之,钩牧车屏泥,刺杀其骖乘,然终不敢杀牧。贼遂攻拔竟陵,转击云杜、安陆,多略妇女,还入绿林中,至有五万余口,州郡不能制。又,大司马士按章豫州,为贼所获,贼送付县。士还,上书具言状。莽大怒,以为诬罔,因下书责七公①曰:“夫吏者,理也。宣德明恩,以牧养民,仁之道也。抑强督奸,捕诛盗贼,义之节也。今则不然。盗贼不辄得,至成群党遮略乘传宰士。士得脱者又妄自言:‘我责数贼:“何故为是?”贼曰:“以贫穷故耳。”贼护出我。’今俗人议者率多若此。惟贫困饥寒犯法为非,大者群盗,小者偷穴,不过二科;今乃结谋连党以千百数,是逆乱之大者,岂饥寒之谓邪!七公其严敕卿大夫、卒正、连率、庶尹,谨牧养善民,急捕殄盗贼!有不同心并力疾恶黠贼,而妄曰饥寒所为,辄捕系,请其罪!”于是群下愈恐,莫敢言贼情者,州郡又不得擅发兵,贼由是遂不制。唯翼平连率田况素果敢,发民年十八以上四万余人,授以库兵,与刻石为约。樊崇等闻之,不敢入界。况自劾奏,莽让况:“未赐虎符而擅发兵,此弄兵也,厥罪乏兴。以况自诡必禽灭贼,故且勿治。”后况自请出界击贼,所向皆破。莽以玺书令况领青、徐二州牧事。(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注】①七公:指四辅加三公。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众虽万A数B不敢略C有城邑D转掠E求食F日阕G而已。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谕,指明白、理解,与成语“不言而喻”“借古喻今”“不可理喻”的“喻”意思相同。B.辎重,古代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包裹箱笼,后经演化,系指行军时携带的物资。C.科,指品类、等级,与《窦娥冤》中“鼓三通、锣三下科”中的“科”字的意思不同。D.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分左右两半,合并才能调动军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莽时期的起义军,最初就是吃不上饭的流民聚集在一起,靠打家劫舍过活,他们总想着庄稼熟了就回家。B.荆州牧率兵进山讨伐绿林军,被打得大败,而绿林军也不敢杀掉他;大司马士去豫州办案,被绿林军抓住,后被送到县府。C.大司马士回去上书王莽,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的情况,却惹得王莽非常生气,认为他诬陷欺骗,还专门下发文书责骂他。D.王莽的处事态度让官员非常害怕,没人敢再说贼人的情况,只有田况敢带领百姓对抗盗贼,使得樊崇等人不敢侵入郡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德明恩,以牧养民,仁之道也。(2)有不同心并力疾恶黠贼,而妄曰饥寒所,辄捕系,请其罪!14.王莽如何看待百姓做盗贼这件事?采用了怎样的政策对待盗贼?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A12.C13.(1)宣扬政德,彰明恩泽,去治理百姓,这是仁政的原则。(2)如果有人不同心合力憎恨狡猾的盗贼,却胡说是因为饥饿寒冷才做盗贼,就逮捕下狱,查办他的罪!14.①王莽认为百姓做盗贼不是因为贫困饥贫,是大的叛乱。②逮捕消灭盗贼。【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有一万多人,但不敢攻占城市,辗转抢掠寻求食物,维持当天生活就可以。“众虽万数”是说“虽然有一万多人”,表意完整,与后面“不敢略有城色”构成转折,中间断开,且“城邑”是“略有”的宾语,应在“数”“城邑”后断开,故BD处需断开;“求食”是“转掠”的目的,中间不应断开,且“食”是“求”的宾语,结构完整,宾语“食”后应断开,故F处需断开。综上分析,需要断句的三处为: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意思不同。“谕”:指明白、理解。/明白。/比喻。/使……明白。句意:可是王莽始终不懂得这个道理。/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借古喻今: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不可理喻:指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强横,丝毫不讲道理。B.正确。C.正确。“科”,品类、等级。/指科介,用来称角色动作。句意:不过这样两类。/打三遍鼓,敲三遍锣。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还专门下发文书责骂他”错误,从原文“士还,上书具言状。莽大怒,以为诬罔,因下书责七公曰”来看,王莽下发文书责骂的是“七公”,而非大司马士。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宣德”,宣扬政德;“明恩”,彰明恩泽;“牧”,治理;“道”,原则。(2)“疾恶”,憎恨;“黠贼”,狡猾的盗贼;“妄”,胡乱;“捕系”,逮捕下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看法:据原文(王莽的话)“今乃结谋连党以千百数,是逆乱之大者,岂饥寒之谓邪!”可得出:王莽认为百姓做盗贼不是因为贫困饥寒,是最大的叛乱。②政策:据原文(王莽的话)“七公其严敕卿大夫、卒正、连率、庶尹,谨牧养善民,急捕殄盗贼”可得出:王莽要求七公必须严厉命令属下官员,赶快逮捕消灭盗贼。参考译文:起初,各地人民都由于饥寒贫苦才起来做盗贼,众人聚集在一起,时常盼望着年景好时能够返回家园。聚众虽然以万计,但不敢攻占城市,劫掠到食物,当天吃完而已。各县长官和州牧、郡太守都是自己乱斗被武器杀伤而死的,盗贼并不敢存心杀死他们,可是王莽始终不懂得这个道理。这一年,荆州牧动员称做奔命的部队二万人攻击绿林贼寇。贼寇首领王匡等率部众在云杜迎战,大破州府官军,杀数千人,把所有的军用物资全部掳获。荆州牧准备向北撤退,绿林将领马武等再予截击,钩住荆州牧车上挡泥的装饰板,刺杀在车上陪乘的人,然而,却始终不敢杀害州牧。贼寇于是攻陷竟陵,转而袭击云杜、安陆,大量掳掠妇女,退回绿林山中,此时已增加到五万余人,州郡官府已无法制止。此外,有个大司马的属吏到豫州办案,被盗贼俘虏了,盗贼把他送交县里。此人回来后,上书详细报告情况。王莽大怒,认为这是诬蔑欺骗。于是下文告责备四辅、三公道:“吏的意思就是管理。宣扬德政,彰明恩泽,去管教养育人民,这是仁政的原则。压制豪强,督察奸邪,逮捕诛杀盗贼,这是正义的节操。而今却不是这个样子。盗贼(发生了),总是不能够逮捕,直到结成大帮大伙,拦劫乘坐传车的官吏。官吏脱了身的,又妄自说‘我曾谴责盗贼:“为什么干这种事?”盗贼回答说:“是因为贫穷的缘故。”盗贼还护送我出来。’现在庸俗的人谈论事情多是这样。想想看,由于贫困饥寒,犯法胡作非为,大的是一伙人去抢劫,小的是一个人去偷窃,不过这样两类;现在竟然谋划结党,人数以千百计算,这是大规模的叛乱,难道是饥寒可以解释得了的吗?四辅、三公应当严肃告诫卿大夫、卒正、连率和各庶尹,认真管教抚养善良的平民,迅速捉拿歼灭盗贼。如有人不同心合力,不憎恨狡猾的盗贼,而胡说他们是由于饥寒所迫才这样干的,就逮捕监禁,查办罪行!”于是官吏们更加惶恐,没有谁敢说盗贼的真实情况,州郡又不能擅自调动军队,盗贼因此无法制服。只有翼平郡连率田况一向果断勇敢,他发动年龄在十八岁上以上的民众四万多人,发给他们库存的武器,把军令刻在石碑上向他们宣布。樊崇等听说了,不敢进入郡界。田况自动弹劾自己,王莽责备田况:“没有发给虎符而擅自调集军队,这是擅动干戈,这种罪过与耽误军事调动一样。因为你自己保证一 定捉拿消灭盗贼,所以姑且不予处分。”后来田况自动请求越过郡界攻打盗贼,他所攻击的盗贼都被打败了。王莽用诏书命令田况代理青州和徐州两州牧的职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悯农于谦无雨农怨咨,有雨农辛苦。农夫出门荷犁锄,村妇看家事缝补。可怜小女年十馀,赤脚蓬头衣蓝缕。提筐朝出暮始归,青菜挑来半沾土。茅檐风急火难吹,旋爇山柴带根煮。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泪如雨,将奈何。有口难论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对于农人来说至关重要,无雨时农人怨恨嗟叹,有雨时农人要辛苦劳作。B.“赤脚蓬头衣蓝缕”以白描手法刻画了十几岁的农家姑娘的外貌,画面感极强。C.“茅檐”写农家的房屋,“带根煮”写农人的饮食,“泪如雨”写农人内心之苦。D.“夜归夫妇聊充饥”是写夜归农夫村妇吃不饱饭,只能靠聊天消除饥饿。16.这首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抒情手法多样,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直抒胸臆。“可怜小女年十馀,赤脚蓬头衣褴褛”中的“可怜”直接表明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②叙事抒情。诗中详细叙写农夫早出晚归荷犁锄劳作而只能以青菜充饥的日常生活,寄寓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③议论抒情。“有口难论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两句,诗人说自己难以言尽劳动人民的辛苦,呼吁县官应当安抚百姓。【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D.“只能靠聊天消除饥饿”错误。“聊”是姑且、暂且的意思。诗中“聊充饥”指姑且靠带根煮的青菜充饥饿。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可怜小女年十馀,赤脚蓬头衣褴褛”,写十几岁的小姑年小女孩,光着脚丫,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很 破旧,说明其家里贫穷。“可怜”一词直接表明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②“农夫出门荷犁锄,村妇看家事缝补”“提筐朝出暮始归,青菜挑来半沾土”,农夫早出晚归荷犁锄辛苦劳作,村妇在家缝缝补补,辛劳不停,十几岁的小女儿也早出晚归,忙着挑菜为家人准备充饥的食物,详细写出了一家人日常生活的辛劳,运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寄寓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③“有口难论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辛苦多”是说百姓辛勤劳作,但仍生活艰难,对此诗人难以言尽;呼吁县官能够安抚百姓,使百姓的生活状况能够得到改善。所以,结尾两句运用议论抒情的手法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在表情达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词描写初春美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感。(3)“落木”是中国文人常用的文化符号,用“落木”可以表达情感,如“______,______”。【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木欣欣以向荣④.泉涓涓而始流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善、繁、寡、涓、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博物馆作为承载、传播文化历史的主要平台和工具,成为了解一座城市、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全息投影展示、VR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共享、增强公众互动性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在博物馆实现了融合的深度。数字化的多年实践,使得数字化与博物馆已经超越了体与用的关系。古人将历史写在竹简上、写在丝绸上、写在纸张上,但所有的当代史写在数据中。一些在文博领域①的准则被打破,灰飞烟灭不再成为必然,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成为现实。在几年以前,我们曾感慨科技发展让古老文博有了一张现代的脸,而今天数字化则让博物馆有了现代的心、数据的心,反而是线下的展品变为了数据的具身。从内到外,②的博物馆将带给人们什么样 的惊喜与体验,让人期待。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传播的方式,也在③中改变了时空观——一眼千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文物从此“活起来”,文物会“开口说话”,古人的生活可观可感,历史与现实产生交叠……而也是在这样的变革中,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有了更大的可能性与可塑性。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第一段的“百科全书”引号的作用。【答案】18.①恪守不渝②焕然一新③潜移默化(不知不觉)19.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共享、增强公众互动性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在博物馆实现了深度的融合。20.①“百科全书”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②将“博物馆”比作“百科全书”生动形象,写出了博物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古人保存历史与当代采用数字化记录历史完全不同,一些在文博领域严格遵守的准则被打破,所以此处应用“恪守不渝”。恪守不渝:严格遵守,决不改变。第二空,前文语境说的科技发展、数字化给博物馆带来了从内到外的全新变化,所以此处应用“焕然一新”。焕然一新:改变旧面貌,呈现崭新气象。第三空,“传播的方式”是外在的变化,“时空观”是内在的变化,后者的变化是不知不觉中或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此处应用“潜移默化或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等”后缺少介词“在”的宾语中心词,应在“等”后面添加“方面”;二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实现了融合的深度”语序不当,“深度”应是“融合”的修饰语,改为“实现了深度的融合”。修改后: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共享、增强公众互动性和体验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 步,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在博物馆实现了深度的融合。【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百科全书本义是记录人类过去积累一切知识门类或某一知识门类的工具书,句中的“百科全书”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书”,所以,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句中说博物馆成为了“百科全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博物馆”比作“百科全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博物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玉米学名玉蜀黍,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也俗称苞谷、玉麦等。玉米对土壤气候水肥的适应性强,要求低,生长快,产量高,耗工费时少,便于贮藏,又耐旱、抗冷、耐瘠,其优点众多,因此在大约两个世纪内传遍了全世界。玉米的传播、进一步改良和被培育出新品种,极大地解决了各洲人民的吃饭问题和饲养畜禽所需的饲料问题。玉米传入中国,①。简单来说,一是从西亚中亚沿陆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西北(陕甘);二是由葡萄牙人把玉米带往印度,然后经印支、缅甸等传入我国西南(云南),后推广及川黔;三是越印度洋、中国南海,由葡萄牙人和华商把玉米传入我国东南沿海(闽浙粤)。这三条途径传入玉米的时间,都在16世纪中叶偏后。在玉米的加工食用方面,②:包括水煮、烧烤、汽蒸玉米棒吃,炒玉米粒做菜吃,把玉米粒磨成粉做馍吃,把玉米粒打碎与大米或小米一起煮粥吃等。③,例如,形成了流行的歇后语:“猴子(或狗熊)掰玉米(或苞谷)——掰一个丢一个”等。21.歇后语是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参照文中画横线的歇后语的特征判断下面有关“玉米”的歇后语,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米开花——顶上见B.老玉米里搀白面——粗中有细C.口含玉米说话——糊里糊涂D.风吹苞谷(玉米)穗——天花乱坠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C22.①大概有三条途径②中国人开发了多种食法③在语言文化方面也有玉米的影子 【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熟语的能力。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C.谜面是“口含玉米说话”,并不会造成糊涂,而玉米一般是黄色或白色,谜底应为“金口玉言”。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此处为段首总领句;据后文“简单来说,一是由……传入我国西北(陕甘);二是由……传入我国西南(云南),后推广及川黔;三是越印度洋、中国南海,由……传入我国东南沿海(闽浙粤)。这三条途径……”可知,横线处是说玉米传入中国大概有三条途径,所以此处应填“大概有三条途径”;第二处,上文说在玉米的加工食用方面,由冒号可知,此句为下文总领句,下文列举了很多种吃法,所以此处应填“中国人开发了多种食法”;第三处,下文举例说的是与玉米有关的歇后语,横线处说的应是玉米与语言文化的关系,结合前文“在玉米的加工食用方面”的句式,所以此处应填“在语言文化方面也有玉米的影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高尔基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感染,被他人的情绪左右。——白岩松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自信生活,不被他人左右高尔基认为自信地生活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白岩松也说我们活得累的原因是受他人左右。我深以为然。因为,只有自我信任,才会听从内心意愿去生活;而被他人左右,就丧失了人生的主动权,成为被动 的牵线木偶。所以,人生在世,若既能自信地生活,又不被他人所左右,这才是健康阳光的生存状态,这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自我。“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正所谓“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自信,是由衷的自我悦纳,是内在的自我激励,能够激发自我无限潜能,实现个人鸿鹄之志。陈胜吴广以人皆平等的自信,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撼动了不可一世的赢氏王朝,敲响了大秦的丧钟。凭我非凡人的自信,面对秦始皇出游的盛大场面,项羽嗟呼“彼必可取而代也”,成为西楚霸王,刘邦感叹“大丈夫当如此也”,建立大汉帝国。携满腹才情的自信,李白慨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入朝可令力士脱靴贵妃磨墨,归野就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自信,让他们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顺着自己的意愿,朝着自己的理想,走向辉煌,走向瞩目,走向千秋万代,走向万古流芳。但是,你若生活在别人的眼神里,就会迷失在自己的心路上。因为,千人千面,若我们活在别人的眼神里,为他人所左右,便只会顾此失彼,疲于奔命。若能早日醒悟,还可及时止损。若是深陷其中,就彻底迷失自我,仿佛不曾来过。有一个父子俩骑驴去赶集的故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若父骑驴,子牵驴,舐犊者说父亲狠心;若子骑驴,父牵驴,敬老者说儿子不孝;若父子皆骑驴,爱物者说爷俩狠心;若父子皆不骑驴,聪明者说爷俩愚蠢。这一路行来,为了迎合众人的说法,父子俩忙得不亦乐乎,又无所适从。故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不禁引人深省:为他人左右,便是受制于人,忽略自己的需求,不顾个人的实际,既自卑又毫无主见,就如同一粒被海水左冲右击的沙子,混乱的人生轨迹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丝清晰的印记。生活如麻,千丝万缕;生活如味,酸甜苦辣;生活如舟,摇摆不定。在如歌的行板中,我们应不被别人左右,也不去左右别人,自信优雅地生活,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默默一生,我们都在告诉世界,我曾来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则名人名言构成。高尔基的名言强调自信地生活才能实现自己的意志,白岩松的名言强调我们活得累的原因是受外界的影响。综合两句名言来看,材料的主题是该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我们对待自己应该自信,一个自信的人,能够形成自己的认知,懂得接纳自己;懂得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并拼尽全力去努力;有充分的自我价值感。这种自信,源自于不断探索自我的价值,看到自己的局限,并不断改变自己。自信就是,做 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无论别人怎么评论,也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自信就是,用行动改变自己,相信自己能做到,无条件地相信自己。自信就是,在成长中不断累积,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而是坦然地面对一切。自信能激发人的意志力和潜能,是成功的基石。同时,我们又不应该过多地被外界左右,应该掌握主动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的不被他人影响,不被他人左右,我们时时刻刻都想掌控自己的脑袋与思想,但是又在时时刻刻的受他人影响。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思想且能够掌控自己脑袋与行为的人,要始终坚信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千万不要成为一个被别人所影响与左右的人,选定自己的目标和方法,不要被别人的言语所左右,才有可能更快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一个处处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会什么都办不成。我们要每天善待自己,不被别人左右,也不去左右别人,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首先阐释做人要自信,自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我们不要受外界左右,要理性面对外界的影响,掌握人生的主动权。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运用层进式结构,阐述生活中要自信/不要受外界影响,自信的重要性/外界影响对我们的禁锢,如何做一个自信的人/如何摆脱外界影响。立意:1.自信生活,不被他人左右。2.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3.锤炼定力,做最自信、最真实的自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25 10:42:01 页数:19
价格:¥2 大小:51.6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