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突破练二十六从三个方面决胜主观简答题部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任务突破练二十六 从三个方面决胜主观简答题第一组 教考衔接对点练1.(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道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目的: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解析:《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后世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参考译文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清明,臣下正直。”裴矩对隋朝奸佞却对唐朝忠贞,不是他的生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目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跟随移动了。2.(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大兴三年,(祖)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迫于局势压力,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祖逖允许双方贸易,并禁止诸将侵暴后赵百姓。解析:本题涉及的关键信息是“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的原因。根据原文“大兴三年,(祖)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可以概括得知:祖逖多次拦击后赵军队取胜,使后赵的疆土逐渐缩小,并且训练军队,积聚粮食,为收复河北做准备,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根据原文“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可以概括得知: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不要侵犯后赵百姓,使得两国边境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参考译文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屡次派兵在后赵之军行军途中加以攻击,后赵戍边士兵归顺祖逖的很多,领地日渐缩小。秋季七月,(晋王)下诏加任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约束自己,乐善好施,鼓励、督促耕织,安抚招纳新近归附的军民,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卑贱的 人,(他)都施以恩惠,以礼结交。祖逖训练士卒,囤积粮食,为收复黄河以北失地而做准备。后赵王石勒为此担忧,于是命令幽州官吏为祖逖修葺(他)祖父、父亲的坟墓,安置两户人家看守墓地,借机给祖逖写信,请求互通使节、往来贸易。祖逖不回信,但听任双方互通贸易,获取十倍的利益。发布禁令不让众将侵犯、欺凌后赵百姓。(两国)边境之间,逐渐得以休养生息。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改)概括汪容甫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参考答案:(1)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2)为文:取法于古,自成一家。解析:通过阅读锁定相关信息:治学方面,根据“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可概括出治学特点;为文方面,根据“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可概括出为文特点。参考译文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的学问,没有不通览的。于是广泛地查考夏、商、周三代的典礼制度,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方面,也给它们撰文论述,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入研究《春秋》,著有《春秋述义》,见解、议论超出常人,看过的人认为自唐朝以来没有赶得上的。他写文章源于经、史,受汉、魏的熏陶,不沿袭欧、曾、王、苏的流派,而取法古人,所以卓越自成一家。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时赤眉暴乱三辅,乃遣异讨之。拜为征西大将军,与邓禹共攻赤眉。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选自《后汉书·冯异传》,有删改)冯异是如何打败赤眉军的?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①派壮士穿上与赤眉军一样的服装。②埋伏在道路两旁,突然出击。③乘胜追击。解析:找准信息区域“异使……大破之”,共三句话,分别提取、转述即可。参考译文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喜爱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当时赤眉军在三辅发动暴乱,于是派遣冯异讨伐他们。拜任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和邓禹一同攻打赤眉军。冯异派精壮士兵改换服装和赤眉军相同,埋伏在路边。(打仗时)伏兵突然出现,穿的衣服相混,赤眉军不能分辨识别,士兵于是惊恐溃散。(冯异率军队乘胜)追击,大败赤眉军。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张存仁,辽阳人。崇德元年,始设都察院,班六部上,以存仁为承政。 顺治二年七月,疏言:“近有民号召为逆,若反形既著,重劳大兵,莫若速遣提学,开科取士,下令免积逋,减额赋,使读书者希仕进,力田者逭[注]追呼,则莫肯相从为逆矣。”得旨,谓“诚安民急务也”,令诸行省皆准施行。(选自《清史稿》,有删改)注逭:避免。针对“有民号召为逆”的危情,张存仁的建议体现了怎样的治理理念?请概括说明。参考答案:①防微杜渐,遏止叛乱于萌芽之时。②重视教化,认为开科取士胜过武力镇压。③施行仁政,轻赋薄役。解析:首先找出张存仁针对“有民号召为逆”的危情的建议,然后理解其意思,分析其治理的理念。如“近有民号召为逆,若反形既著,重劳大兵,莫若速遣提学,开科取士……”,这是说要在民众有这苗头的时候进行制止,也就是把叛乱的苗头消灭在萌芽阶段。如“速遣提学,开科取士……使读书者希仕进”,这是说用开科取士的方式来阻止叛逆,表明对教化的重视。如“下令免积逋,减额赋”“力田者逭追呼,则莫肯相从为逆矣”,这是说要轻赋薄役,让百姓不受过重赋役的压迫,是施行仁政。参考译文张存仁,是辽阳人。崇德元年,开始设置都察院,位在六部之上,任命张存仁为都察院承政。顺治二年七月,上书进言:“最近有人号召聚集造反,如果在造反情形明显之后,再加倍烦劳大军(清剿),不如赶紧派遣提学使,组织科举考试选拔士人,下令免去积欠的赋税,减少额定的赋税,让读书人希求入仕做官,耕作的人免受胥吏催租逼役的追赶呼喊,这样他们就不会相从成为逆贼了。”得到圣旨批复,认为他的建议“确实是安定百姓的紧急要务”,命令各行省都依此施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皇考①讳承之,字嗣伯。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为建威府参军,善于绥抚。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虏乘胜破青部诸郡国,别帅安平公寇济南,皇考率数百人拒战,退之。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手书与都督长沙王义欣曰:“承之理民直亦不在武干后,今拟为兖州刺史,檀征南②详之。”皇考与道济无素故,事遂寝。氐③帅杨难当寇汉川,梁州刺史弃城走,皇考轻军前行,攻氐伪魏兴太守薛健于黄金山。健既溃散,皇考即据之。氐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据州城,闻皇考至,退据小城,薛健退屯下桃城,立柴营,皇考引军与对垒,相去二里。健与伪冯翊太守蒲早子悉力出战,皇考大破之,健等闭营自守不敢出。难当又遣步骑万余人援赵温,攻逼皇考。相拒四十余日。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捶其后,贼不能当,乃焚营退。梁州平。诏曰:“承之禀命先驱,蒙险深入,全军屡克,奋其忠果,可龙骧将军。”文帝以平氐之劳,青州缺,将欲授用。彭城王义康秉政,皇考不附,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选自《南齐书》,有删改)注①考:特指已故的父亲。②檀征南:征南大将军檀道济。③氐:当时的少数民族。6.萧承之为什么能够成功守住济南城? 参考答案:①能够知己知彼。②懂得虚虚实实的军事思想。③胆大果敢。7.诏书评价萧承之为“忠果”,请结合第三段内容说说如此评价的理由。参考答案:①奉命前进,冒险深入,抵抗时日长,艰苦战斗。②面对敌情,果断采取应对措施。8.萧承之作为战将,军功显著。文中是通过哪些事表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①元嘉七年,率数百人击退胡人进攻,保全了济南城。②在梁州刺史弃城逃走的情况下,萧承之率军多次战胜氐族军队,平定了梁州。9.第二段是如何塑造萧承之的形象的?请对此加以分析。参考答案: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萧承之有勇有谋。②通过属下的进谏与宋文帝的评价从侧面突出萧承之的军事才能。10.作者对传主萧承之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对此加以评析。参考答案:作者称赞萧承之的才能与功绩,惋惜他不被重用。因作者与传主是亲属关系,有这种复杂的情感是必然的,萧承之能为国为百姓作出贡献,未必在意被授予重大官职。参考译文太祖的父亲名承之,字嗣伯。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才智勇力超乎常人。同族的丹阳尹萧摹之、北兖州刺史萧源之都很器重他。任建威府参军,善于安抚。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胡人乘胜攻占青州所属各郡国,偏帅安平公进犯济南,太祖的父亲率数百人阻击,打退敌兵。胡人集结大批兵力,太祖的父亲命令按兵不动,打开城门。众人进谏说:“敌众我寡,为什么这样轻敌!”太祖的父亲说:“如今孤立无援地守卫这与外界隔绝(被围困)的城池,事情已经很危险紧急了,如果再表示软弱,一定被他们屠杀,只能够表现得强一些来等待他们了。”胡人怀疑有伏兵,就撤走了。宋文帝认为太祖的父亲有保全济南城的功劳,亲笔写信给都督长沙王义欣说:“承之在管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现在拟让他做兖州刺史,檀征南具体安排。”太祖的父亲与檀道济平素没有什么交情,这事也就作罢了。氐族统帅杨难当进犯汉川,梁州刺史弃城逃跑,太祖的父亲率兵轻装前进,在黄金山向氐族伪魏兴太守薛健进攻。薛健部队溃散之后,太祖的父亲就占领了黄金山。氐族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是占据州城,后听说太祖的父亲到了,退而据守小城,薛健后退到下桃城驻守,设立营寨。太祖的父亲率领军队与他们对垒,相距二里。薛健与伪冯翊太守蒲早子全力出战,太祖的父亲大败敌军,薛健等关闭营门自守不敢出战。杨难当又派步兵骑兵一万多人援助赵温,逼近太祖的父亲。太祖的父亲抵御敌人四十多天。贼兵都披着犀牛皮甲,刀箭无法伤身。太祖的父亲命令部队将槊截断成几尺长,用大斧捶其后身,贼兵难以抵挡,就焚烧营寨败退。梁州平定。皇帝下诏令说:“承之奉命做先锋,冒险深入,全军屡次战胜敌人,发扬了忠勇果敢的精神,可以封龙骧将军。”宋文帝知道太祖的父亲平定氐族有功,青州刺史空缺,准备任命他去任职。彭城王义康执政,太祖的父亲不愿依附,于是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元嘉二十四年去世,终年六十四岁。第二组 素养提升综合练[学科素养]经史子集——名家文集类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把所有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经部包括儒家经传和小学方面的著作。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也包括地理书。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包括诗、文、词、赋等。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圬①者王承福传韩 愈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嘻!吾操镘以入贵富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贵富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节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改)注①圬(wū):粉刷墙壁。②镘(màn):粉刷墙壁的工具。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B.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C.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D.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答案:B解析:“易强而有功”“难强而有智”中的“而”均为连词,前后连接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易为无愧”均修饰“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弃之来归”与“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B.“取其直,虽劳无愧”与“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两句中的“直”字含义相同。C.“有再至、三至者焉”与“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D.“吾能薄而功小”与“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两句中的“薄”字含义不同。答案:B解析:A项,前者是“返回”的意思,后者是“女子出嫁”的意思。B项,前者是“报酬”的意思,后者是“价值”的意思。C项,两者都是“第二次”的意思。D项,前者是“轻微、小”的意思,后者是“迫近”的意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承福在天宝之乱期间,被征兵打仗十三年,建立了功勋,本可以为官,却放弃了功劳,回来为人刷墙来养活自己,自食其力。B.王承福有自己的一套生存理论:君王、大臣和普通百姓都有自己的职事,任何人都不能只想着吃饭而不做事,否则就受上天惩罚。C.王承福认为自己能力低下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活自己尚且吃力,所以不便娶妻生子,而圣人也是既不可劳力,也不可劳心。D.王承福的经历和言论让韩愈起初感到疑惑,继而思考之后又觉得他是一个通达事理的贤者,因此为他作传,也为了让自己引以为鉴。答案:C解析:“而圣人也是既不可劳力,也不可劳心”错。原文为“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是说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同时一身二任,既劳力又劳心。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2)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参考答案:(1)然而人不能够做所有的事,应该各自献出自己的技能(能力)来相互养活。(2)(我也)把富贵当作快乐而把贫贱当作悲伤,我难道与别人不一样吗?5.韩愈对王承福的评价充满了辩证的色彩,请简要概述其评价要点。(3分)参考答案:①批评他为自己考虑过多,为他人考虑过少,没有责任担当。②赞扬他对生存之道有清醒的认知,心态端正平和,远胜过患得患失无所作为或因私欲而奸邪无道的人。参考译文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把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他)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他)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屋主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有剩钱,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患病、饥饿的人。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之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然而人不能够做所有的事,应该各自献出自己的技能(能力)来相互养活。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就像器 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的泥镘子去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智慧。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的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所说的光吃饭不做事(做事懈怠)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去一来,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我也)把富贵当作快乐而把贫贱当作悲伤,我难道与别人不一样吗?”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我听了他的话,起初还很疑惑不解,再进一步思考,觉得他这个人大概是个贤人?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杨朱之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有利于天下。而王承福把有家当作劳心费力的事,不肯操点心来养活妻子儿女,难道会肯操劳心智为其他的人吗?尽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一心唯恐得不到富贵,得到后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生活上的欲望,以致贪婪奸邪无道以致丧命的人,又好上太多了。而且他的话对我多有警醒之处,所以我替他立传,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宋]欧阳修苏君,讳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义,闻于蜀之人久矣。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书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世。苏氏父子文章遂擅天下。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曾祖讳佑。祖讳杲。父讳序,赠尚书职方员外郎。职方君三子,曰澹,曰涣,皆以文学举进士。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职方君纵而不问,乡闾亲族皆怪之。或问其故,职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材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畜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盖其廪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自来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 学其文以为师法。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闻而哀之,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于蜀。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君生于远方,而学又晚成,常叹曰:“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三十五,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B.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C.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D.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答案:A解析:“霸州文安县主簿”是官职名,作“为”的宾语,故在其后断开,排除C、D两项;第二个“书”是“成”的主语,“书成”为主谓结构,所以在“书”前面断开,排除B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讳,指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文中的“卒”是大夫死亡的讳称。B.百家之说,先秦诸子学说。《论语》《庄子》《史记》等是各家代表作。C.戊申,用以纪年月日,此处和《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都用来纪日。D.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此处和《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有司”均为此意。答案:B解析:“……《史记》等是各家代表作”错误,《史记》成书为汉代,因此,不是先秦诸子学说的代表作。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眉州眉山,苏洵的品行道义早就受到家乡百姓的敬仰;在京城,他的文章受到公卿士大夫们的一致追捧,争相传阅,名动京城。B.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恢弘,读书人对他的文章感到惊讶,都想要一睹他的风采;他文思敏捷,写文章纵横捭阖,深入细微。C.苏洵科考坎坷,不论是参加科举考试,还是秀才异等考试全都没有考中,随后,因欧阳修的举荐,朝廷召他做官,他却辞不就职。D.苏洵重义轻财,乐于交往,急人所难,救济抚养亡故朋友的孤儿,乡邻因此很感激他;对于父亲和欧阳修,他也常怀感恩之心。答案:C 解析:“随后,因欧阳修的举荐”,说法有误。原文为“初”,意为“开始的时候”;且苏洵的科考与欧阳修的举荐无内在逻辑关系。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世。(2)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参考答案:(1)他的两个儿子考中了进士,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受到人们的赞许。(2)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把它)当作典范来效仿。10.在文中,欧阳修认为苏洵“学又晚成”(大器晚成),我们能从苏洵的学习经历中得到哪些学习方面的启示呢?请概括说明。(3分)参考答案:①一个人只要勤勉发奋,终会学有所成;②任何时候读书都不算迟;③学习需要心志诚实,厚积薄发,不能一蹴而就。参考译文姓苏的君子,名洵,字明允,是眉州眉山人。苏君的品行道义,在蜀地人中广为传播。在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来到京城,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苏洵所写的文章把它献给了朝廷。文章印刷后,公卿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他的两个儿子考中了进士,都在前列,在当时也因文采学识而受到人们的赞许。苏洵父子的文章从此独占天下。苏洵的文章广博雄辩气势宏大,读到的人感到惊讶,(并由此)想要见到他,等见面后,发现他老实温和似乎不像一个健谈的人。等到逐渐接近他,跟他相处越久,就会发现他越发可爱,断断续续地谈出他所知道的,越询问他就觉得他像什么都知道一样。哎呀!他可以称得上是纯明笃实的君子了。苏洵的曾祖名字为佑。祖父名字为杲。父亲名字为序,曾被朝廷授予尚书职方员外郎之职。苏序有三个儿子,长子苏澹,次子苏涣,两人都凭借文章考中进士。而苏洵最小,唯独(他)不喜欢学习,已经成人了,还不知道读书,他的父亲也放任他而不过问,乡邻和亲戚都对这感到奇怪。有人询问原因,他的父亲只是笑笑而不回答,而苏洵本人也依然我行我素。到二十七岁时,(他)才发愤努力学习,谢绝了先前交往的伙伴,关起门来读书,写文章。一年多后,去考进士,接连考两次都没考中。又考秀才异等,也没有考中。回家后感叹道:“这些都不值得我学习。”于是把自己先前写的数百篇文章拿来全部烧掉,闭门读书越发用功,有五六年时间不动笔写文章,于是潜心地研究了六经和百家的学说,考证古今太平与动乱、成功与失败的变迁和圣贤们的挫折、顺利、出仕、退隐的原因,获得了它们的精华,涵养、积蓄丰富,但抑制着不表达出来。这样很长时间后,自己感慨地说:“可以了!”从此下笔写文章,顷刻之间写出千言,文章纵横驰骋,思路开阖自如,必定达到深入细微的地方才停下来。大概是他禀赋深厚,所以才表现出来得晚;他的心志诚实,所以学到的东西精深。从他来到京城,一时之间,年轻人、求学者都尊崇他的贤能,学习他的文章,并(把它)当作典范来效仿。开始的时候,欧阳修向朝廷推荐他的文章,(朝廷)召他到紫微阁供职,他推辞没有到任。恰逢太常编修建隆年间以来的礼书,于是让他做了霸州文安县主簿,使他拿主簿的俸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共同编修礼书,写成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编成后,正当要上奏朝廷而还没有上报的时候,他却因病去世了。当时是治平三年四月戊申日,享年五十八岁。天子知道后为他感到哀痛,命令负有专责的官吏准备船,载着他的尸体回蜀地下葬。苏洵喜欢跟人交往,急人所难,友人死了他就周济抚养友人的儿女,(因此)乡邻大都很感激他。苏君出生在偏远的蜀地,而且通过学习大器晚成,他常常感叹:“了解我的人,只有我的父亲和欧阳公呀。”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 游江阴三山记[元]朱德润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两山之间,浦溆萦带,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鸟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①焉。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篁苍翠,石磴丹垩,或颇然如屋,或顽然如虎;洼然而湫,林然而壁;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溙市桥而泊焉。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亻兀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有删改)注①朱陈村:在今江苏丰县东南,传说中仅朱、陈两姓,世为婚姻,男耕女织,风俗淳朴。②傲亻兀:动摇不安的样子。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B.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C.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D.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答案:B解析:句中,“至佗村”意思是到达佗村,“至”与“佗村”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晚”是时间状语,“谒翟仲直州尹”是谓语和宾语。因此“晚”不能跟在前句后,应与下句相连。排除C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至正,元惠宗的年号,“至正”意思为“最中正之道”。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B.丁亥,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C.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十六。“望”即“望日”,一般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即“过了十五”为“十六”。D.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 答案:A解析:A项,“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解说错误,其中“武帝”是谥号,“太祖”是庙号。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的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冈连绵,屋瓦参差。B.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C.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而且句式上也富有特色,骈散结合,错落有致。D.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好暂时记下这次游历做个时间的记录。答案:C解析:C项,“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分析错误,第三段的前半部分并非以行舟为立足点,如“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应为以游踪为立足点。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溙市桥而泊焉。(2)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参考答案:(1)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溙市桥停泊下来。(2)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恐怕超不过江阴三山。15.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他在感叹什么?(3分)参考答案:①三山景色秀丽,但在荒远的郊野,寂寂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②遗憾不能和友人一起游览并品题美景。参考译文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名山,从来没有过不写文章记下它们美丽的景色。江阴离苏州一百八十里,没有听到有什么佳山秀水的名胜。至正丁亥年冬天的十一月十六日,我同永嘉通守余德汇,相约进行京口之行。余公的递舟行驶速度很快,我的船被落下很远,追不上他,于是由无锡的北门外几里的大石桥穿入。经过水滨渔村,(看到)广阔的田畴,荒远的房屋,草木枯萎,树叶凋零。船行驶了六十多里,到达青阳镇,才见到挂着酒帘的村庄集市,客船并排聚在一起。又行十里,到佗村,堤岸高一丈多,河流弯弯曲曲,像蛇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州尹翟仲直,夜里停宿在桥边堤岸下。第二天朝西兜回,登临高丘,东面俯瞰长江,南面与吴越通连。又从湾河经过佗村向北,(看到的)都是美丽的田野,肥沃的土壤,一路上都可看到有斥堠在守卫,两岸绵延的青山迎送着舟船,樵夫牧童的山歌,此唱彼和。人在船上,准备返回,顺着山前的一条小河行驶。村落一个接着一个,岸上的柳树交相掩映。两座大山之间,这条小河犹如一条长长的绸带,向北通到江口,这里的地名叫石堰。不久,船转过弯曲的河岸,向前穿过一座木板桥,到达三山坞。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参差,稻秸垛一个接着一个,水路通畅,街巷众多,犹如城墙,又如梳篦;这里民风习俗淳朴,老人呼唤孙子应答,妇女到田头 送饭,姑娘在水井打水;牛羊在山上,猪狗在圈内,鸟在林间鸣叫,鸡飞上了屋顶,一片和睦友好太平丰收的景象,像古时候的朱陈村。这里山都不太高大险峻,但松林竹丛苍翠欲滴,石级上涂刷着朱红色和白色的泥土。有的平坦如屋面,有的突兀如猛虎;有的低洼如水潭,有的林立如峭壁;不一会儿,退出山坞,有一横山在前面,田野开阔,水道港湾渐趋宽。询问是什么地方,已是常州的晋陵县地界。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溙市桥停泊下来。啊!大自然的灵气,自亘古而来,归集于大山与湖泊,孕育着秀美的山水;处在荒僻的角落,不经过著名的贤士游览,便默默无闻,江阴的一些山就是如此。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恐怕超不过江阴三山。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暂且记录下来;况且在船上动摇不安,观察得不详细,姑且写下来做个时间的记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24 13:33: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51.23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