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群五文言文阅读课件部编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37

2/437

3/437

4/437

剩余43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群五 文言文阅读语文 内容索引启航课 能力是核心,方向是关键任务一 文言实词和文化常识任务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任务三 掌握五种文言句式任务四 掌握文言断句的技巧与方法任务五 概述文意任务六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任务七 从三个方面决胜主观简答题特色任务 古诗文复合文本参照阅读 启航课 能力是核心,方向是关键 文言文阅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阅读涉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四个任务群32篇文本(选段)。这些作品,时间跨度大,上从春秋战国,下至辛亥革命;文本类型多样,“经”“史”“子”“集”都有出现,涉及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和依据。高考对文言文阅读各项能力的要求,均与课内文本密切相关。一、学情与考情,从教材到高考 考情纵览试题信息考点考题卷别出处题材体裁断句实词文化常识文意翻译简答2022新高考Ⅰ卷《战国策·魏策》孟尝君游说燕赵国别体√√√√√√新高考Ⅱ卷《东观汉记》吴汉刚毅木讷近仁纪传体√√√√√√2021新高考Ⅰ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纪事本末体√√√√√新高考Ⅱ卷《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胸怀大志纪事本末体√√√√√ 试题信息考点考题卷别出处题材体裁断句实词文化常识文意翻译简答2020新高考Ⅰ卷《明史·左光斗传》为人刚直,勤于政事纪传体√√√√√新高考Ⅱ卷《明史·海瑞传》简朴刚正,以死报国纪传体√√√√√ 命题规律1.从选材上看,2021年之前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是典型的史传文,以刻画人物为核心;2021年新高考卷都选用了纪事本末体文章,都是以记事为主;2022年新高考Ⅰ卷取材于《战国策》,首涉国别体,新高考Ⅱ卷虽然仍是史传文,但已摆脱了二十四史的限制。值得注意的是,全国乙卷选取了刘向的《说苑·贵德》,在高考中首次选用杂史小说。可见,命题取材范围扩大,文学色彩在增加,也越来越贴近课本。2.从题型上看,三道选择题两道简答题的考查形式和分值没有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第二个选择题。这道题由单纯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转为兼考文言实词甚至成语,且采用了与课文中的词语比较的方式,全国甲卷和乙卷更是完全与课文词句对照,命题贴近教材的意图非常明显。 真题热身(一)(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精读落实】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将要②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③动词,去,到④孟尝君姓田,名文,这是他的自称⑤使动用法,使……听到⑥介词,表比较,比⑦年,每年⑧危险 ⑨连词,因为⑩将要⑪连词,即使⑫献上⑬离开(撤离)⑭全,尽,倾尽⑮依靠 ⑯连词,加强肯定⑰容易,方便⑱同“悦”,高兴⑲快⑳使动用法,使……回去,归还 [高效读文]请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事件人物言行表现起因魏王秦将伐魏,向孟尝君请教对策,并派他出使孟尝君镇定自若,从容说出对策过程一孟尝君①表示忠心,分析魏国存亡对赵国的利弊赵王先是拒绝,后来果断许诺出兵过程二孟尝君②威胁恐吓,魏国将率四国军队攻燕燕王找理由两次拒绝,最终答应了孟尝君的要求结局魏王大悦,归燕、赵之兵,封赏田文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 [真题试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可先在题干处圈出断点相异处,然后分析不同之处。第一处,“魏歃盟于秦”中,魏国“歃盟”的对象是秦国,“于秦”前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第二处,“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所以”是固定词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答案为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词语的能力。C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解说有误。“为赵蔽”的“蔽”指屏障,《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指“被蒙蔽”,二者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理解有误。从原文“寡人愿子之行也”可以看出,是魏王请求孟尝君去做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参考答案(1)我们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要怎么办呢?(2)如果燕国不救助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把国家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对待赵国:分析利弊。对待燕国:威胁恐吓。(如答“对赵国进行劝说,对燕国进行威胁;向赵国阐释借兵的好处,向燕国阐释不借兵的后果”也可以) 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您替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救援,那么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助您的军队来救援魏国!”赵王说:“我不能这样做。”孟尝君说:“我之所以敢于向您求借军队,是效忠于大王啊。”赵王说:“(我)能听听(您的想法)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不比魏国的军队强大,魏国的军队也并不比赵国的军队弱。可是赵国土地每年没有丢失的危险,并且老百姓每年没有死亡的威胁,可是魏国的土地每年有丢失的危险,百姓有死亡的威胁,什么原因呢?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 现在(如果)赵国不去救援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那赵国就将与强大的秦国毗连,赵国土地每年有丧失的危险,并且老百姓每年有死亡的危险了。这就是我说的忠于大王的意思。”赵王同意了,为(魏国)派出十万士兵、三百辆兵车。(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要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救援,这将给燕国带来好处。现在魏王一出魏国国都的城门就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别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我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局势将有大的变化。”燕王说:“您说的大变化,我可以听听吗?”(孟尝君)说:“如果燕国不救助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把国家一半的土地送给秦国, 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秦军撤离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千里驰援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好?四国军队到燕国的距离很近而且运输也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回国复命吧,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非常高兴地说:“您借到燕、赵的大军又多又快。”秦王非常恐慌,割让土地向魏国请求讲和。(魏王)于是使燕、赵的军队回去,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二)(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ī):人名,与孔子同时。 【精读落实】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我②通过③陈述④蒙受,承蒙⑤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⑥到⑦外在形式⑧主张 ⑨只是⑩一定⑪不受屈⑫类比⑬重用,此处表被动⑭委托⑮约束⑯放,放置⑰歪曲或真实 ⑱符合⑲相信我⑳窘迫还是泰达㉑思虑 [高效读文]请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角度内容人物蔡襄与谢景山事件谢景山曾给作者数十篇新写的文章。这是作者蔡襄给谢景山的一封回信。信中集中讨论了①“文与道”“进与退”等问题,表达了作者对于治学与做人的一些看法。感情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②为他人言语议论所左右,不仿效③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文章逐层辩驳,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 角度内容义理作者在与谢景山交流思想的同时,阐述了④“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等道理,对谢景山沉溺于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文章充满了哲理、思辨的色彩。 [真题试做]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A解析“唱”同“倡”,倡导。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答案D解析A项,“于”,前者为介词,被;后者为介词,到。B项,“而”,前者为连词,表顺承;后者为连词,表转折。C项,“若”,前者为连词,表假设,如果;后者为动词,像。D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于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B.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C.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D.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世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答案C解析C项,“不攀附孔、孟圣人”错误,由原文“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可见,作者并不是要求朋友不攀附孔孟,而是请朋友不要相信前人所说的孔孟也汲汲营营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认为孔孟不过“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参考答案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解析“谆谆其词”其实是“其词谆谆”,指言语恳切,在其后断开。“景山”作“胜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己之所守”作“陈”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也”字表句末停顿,在其后断开。“非是”作“以为”的宾语,在其后断开。“焉”为句末语气助词,在其后断开。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参考答案(1)(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辞,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2)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 参考译文答谢景山书蔡襄叩首景山足下:夏季有辱您向我展示几十篇新文章,这中间为景山您所称赞而我不愿意做的,通过一些事情而前往问询,幸而不时切中,想让景山您思考并听从我的想法,不敢在文辞中陈述。最近承蒙您给我写信,满满千百字,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犹如固守信念而绝不动摇的样子。我想要始终不说出来,然而如果景山您坚持而不改变,且特地为此而向人倡导一些观点,这也是我的大过错。 我曾经不满景山喜欢称赞学习韩愈、杜甫的文笔,告诉别人,现在却说:“(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辞,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我认为由学道而学文辞,只要道理通达了,文辞也就写得好了;由学写文辞而到学道,被道理困惑的人则很多。因此,“道”是文辞之本,文辞是“道”的外在形式。与其用文辞诱导人,不如先用道理诱导人吧?景山先前的书信中主张文辞的重要,因此我才说这些话。我哪里敢轻视文辞呢?只是事情有先有后罢了。我写文章,没有能超过他人的,句读的高下,有时也类似于古人,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我还不满景山嗟叹世上的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凭借文辞来求得自己有地位,如今却说:“我凭借文章向皇帝寻求正道,对于寻求正道来说也不受屈。古代的人看重自谋仕进,我仕途将要困顿跌落,向他人寻求了解并没有什么值得愧疚的。”又说:“如果我有几顷田地,必到海边归隐耕种。”景山为什么乐于自谋仕进,而又勇于自我退隐呢?这是还没有脱离浮躁心态啊。狂妄的人容易仕进却难以退隐,狷介的人难以仕进却容易退隐,狂妄与狷介,君子都不遵从。君子对于进退,只看重道义罢了。景山又多拿前代掌权之人的自我仕进来类比,如果他们的说法跟我不同,即使是前代掌权之人,我也不会听从的。您引用孔子之例,说佛肸征召他,他也想要前往,孟子不被鲁侯重用,那么这两个人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 我还不满景山忧虑仕途的坎坷,如今又说:“并不是忧虑没有得到好的官职,而是愤怒遭受意外的欺辱。”这也是景山没有仔细考虑吧?圣人的话,我敬畏它;贤人的约束,我惭愧自己没做到。有人对我评价,我把喜怒情绪放到一边而分辨他话语中的歪曲或真实。如果他的言语符合圣人贤者的言论,我敬畏而且感到愧怍;如果他的言语和圣人贤者不同,我将会同情他,怎么有空闲接受他的言论而感到受辱呢?小人的侮辱,君子不认为是侮辱,景山您听取这个劝告吧,听取这个劝告吧,悲愤抑郁的心一天比一天损害您啊!景山又说:如果让我蔡襄也年已四十而地位卑微,未必就能像现在这样恬然自得而不苟且。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 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还指望普通人中的哪一个呢?即使这样,我不打算向他人求得信任,我相信自己,十分明确。身处窘迫还是泰达的境地,我不能知道,做学问的远近,只需要尽力就罢了,我所自信的,是不轻易退缩而积极行动。如今看看从前的日子,尚且能够为自己认为正确的高兴,而遗憾自己不能到的地方;如果年龄越增加而思虑得越广泛,怎么肯舍弃自己所喜爱的而遵从自己所遗憾的呢!(我)和景山离别太久了,很想见您一面,来说清自己心中所怀着的想法。如今虽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又不知道景山认为是不是这样的。如果认为它不正确,也希望您能告诉我。我不敢再多次烦扰您了。不说了。蔡襄叩首呈上此信。 (一)写人叙事类文言文1.了解文类特征写人叙事类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体量很大,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史书等都以写人叙事为主,另外还包括行状、碑志和古代寓言、小说等体裁。二、知识与能力,从积累到运用 (1)纪传体纪传体文言文的人物多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一般先介绍人物的名字、籍贯、家境身世、科举为官;然后叙述生平,包括主要事迹。这些事迹大多由典型片段组成,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以品行为纲决定取舍,以官职变动作为行文标志。最后交代人物的朝野声望、人生结局及卒年、谥号,有的作品还有作者的简单评价。《屈原列传》《鸿门宴》《苏武传》可为代表。 (2)编年体编年体的文章,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按一定次序记载史事,容易使人看清事件之间发生的因果联系。与纪传体不同的是,纪传体重在写人,而编年体重在叙事。如《左传》是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历法、地理形胜、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录了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并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出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可为代表。 (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纪事本末体作为中国史书体裁,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4)行状、碑志、寓言、小说古代行状、碑志和寓言故事、文言小说,都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前者为真人真事,后者主要是虚构。《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和《促织》可为寓言故事和文言小说的代表。 2.掌握阅读技巧关注“三标志”与“一评价”写人叙事类文言文,阅读时可以按事件分层,“时、地、人”是事件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人”有一点发生变化,事件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人”不同,事件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件划分层次。另外,这类文章,有的有评价性文字,这些文字往往是写作意图的体现,也是主要的关注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时间,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开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份,如:武德九年。③年号+末,如:建安末。④皇帝+年号+干支,如: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地方长官。 (3)人物主要注意什么人,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要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这类文本中,因为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他(她)与直接相处之人及对其有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的影响等。 (4)评价评价性的文字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二)论辩杂记类文言文1.了解文类特征(1)论辩类论辩文章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有代表性的文体之一。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春秋战国时期,论说文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阶段。所谓“诸子百家”大都属于论说文的范畴。从秦汉开始,论说文有了新的发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论一般说来,“论”指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进行逻辑严密的论证。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等。②说“说”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如韩愈的《师说》等。③辩“辩”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如韩愈的《原毁》,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④奏议“奏”是“进”的意思。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奏议包括表、奏、疏、议、上书、札子、封事、对策等。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李密的《陈情表》等。⑤书信古代文人的书信或抒发胸中情怀,或描绘山水美景,富有文学特质,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唐宋人书信的内容更为广泛,议论时事,感叹际遇,切磋诗文,不一而足,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等。明清时期的书信,短札小品是其特色,如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等;另外家书、家信也别具特色,真挚感人,如林觉民的《与妻书》。 ⑥书序序也作“叙”,或称“引”,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时超过了所序的书籍或文章,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 (2)杂记类杂记类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形成较晚,内容也颇为驳杂。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皆属于“记”的范围。高中教材涉及的主要有以下两类。①游记游记是杂记的一种,专记游历所见所感。游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类,是从唐代才开始的。在这方面,柳宗元有开创之功,正是他在贬谪生涯里撰写的山水游记,尤其是著名的“永州八记”,标志着这一文类的独立成型。宋人的游记往往还会运用学问思考辨析,充满了理性色彩,如苏轼的《石钟山记》。明清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和鼎盛时期,著者迭起,风格多样,突出的代表如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②笔记文笔记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以记事为主,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逸闻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学考证、读书杂记等。《项脊轩志》就属于这种文体。 2.掌握阅读技巧关注“六方面”,理清“四关系”(1)内容上的六个方面论辩杂记类文言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是人、事、景、物、情、理六个方面。具体到某一篇文章,不可能六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仔细分析,任何一篇文章所写的都不外乎其中某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人物这类文章,往往选取两三个片段,描写人物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如《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是通过子路、冉有等人物的言行片段来表现人物的志向精神。 ②事件这类文章,描写事件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如《庖丁解牛》,就是通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这件事,来阐述道家“养生”的道理。一篇中如果写到几件事,要把握贯串这几件事情的主线。③景物古代游记,总是选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如姚鼐的《登泰山记》,生动地描写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情怀。 ④事物有些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如《项脊轩志》,“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少时于轩中读书的美好时光,家庭的衰败,母亲的早逝,祖母的仙逝,爱妻的中道离去……一件件、一桩桩,作者围绕着“阁子”慢慢道来。⑤感情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事物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如《与妻书》,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⑥义理很多文章,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附托于景物、事物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如《石钟山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2)情理上的四种关系论辩杂记类文言文阅读要理清四种关系:①人、事、景、物与感情的关系;②人、事、景、物与义理的关系;③感情与义理的关系;④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理清四种关系,目的是把握作者表情达意的角度,即明确文章为抒情见义的需要,对人、事、景、物是如何进行剪裁的,抒发的感情是褒是贬、是冷是暖,与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是否一致,表达的主题与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与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更好地推断字、词、句的语境义,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更好地分析表现手法,更好地对文章主题及其艺术特色进行鉴赏、评价。 任务一 文言实词和文化常识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2022年新高考卷将实词的理解和文化常识融合在一个选择题中,考查的形式为课内外词义结合;全国甲卷和乙卷,则采用与课内词语比较的形式直接考查了文言实词的含义,特别是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文言文断句、文意理解、语句翻译和简答题都是对文言实词的间接考查,因此,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复习的重要一环。 题点1通假字[知识梳理]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从而形成了通假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中,是造成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 通假字的类型类型阐释举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同“智”。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蚤”是“早”的假借字,“蚤”同“早”。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 [方法导航]辨析通假字“三法”1.字音辨析法类型阐释举例音同通假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而写法不同。“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要”同“邀”。音近通假两个字读音部分相同而写法不同。“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供”。难辨读音通假两个字就现在的读音来看差别太大,但在古代读音相同或者相近,需借助双声、叠韵、旁转等音韵学知识推断。“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而”同“能”。 动动手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①虽有槁暴(“有”,同“又”)(《劝学》)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赤壁赋》)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齐桓晋文之事》)④技盖至此乎(“盖”,同“盍”,何、怎么)(《庖丁解牛》)⑤批大郤(“郤”,同“隙”,空隙)(《庖丁解牛》)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鸿门宴》)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鸿门宴》)⑧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同“才”)(《促织》)⑨蒲苇纫如丝(“纫”,同“韧”,坚韧)(《孔雀东南飞》) 2.字形辨析法类型阐释举例添加偏旁指通假字与本字比较,多了偏旁,可以通过减少偏旁找出本字,疏通文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指”同“旨”。减少偏旁指通假字与本字比较,少了偏旁,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偏旁找出本字。“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不”同“否”。 动动手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①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念奴娇·赤壁怀古》)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劝学》)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同“性”,天性)(《劝学》)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师说》)⑤须臾成五采(“采”,同“彩”)(《登泰山记》)⑥鼓瑟希(“希”,同“稀”,稀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字义辨析法文献中某个字,以这个字解释完全不能解释清楚或仅有部分清楚,可考虑其为通假字,需要找出本字,这样文意才能豁然贯通。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中“被”同“披”。“被”如果解释为“被着”“受”等都不通,故应为“披散”。动动手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①山川相缪(“缪”,同“缭”,盘绕、围绕)(《赤壁赋》)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同“震”,威吓)(《谏太宗十思疏》)③曰余食赘行(“行”,同“形”,形体)(《老子》)④“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受)(《屈原列传》) 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参考答案(1)同“返”,返回(2)同“座”,座位(3)同“汝”,你(4)同“赈”,救济参考译文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就忧心苦思,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处、卧处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自语:“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妻子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降低身份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吊唁死去的人,与百姓共同劳作。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文中加点的字有四个是通假字,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①“归”同“馈”②“时”同“伺”③“涂”同“途”④“知”同“智”⑤“逝”同“失”⑥“与”同“欤”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⑥C.①②③④D.②③⑤⑥ 答案C解析在这六个字中,⑤“逝”是“流逝”之意,不是通假字。⑥“与”是“给予”之意,不是通假字。排除这两个即可。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②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参考答案①有才能却怀揣着不用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作仁爱吗?②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聪明吗?参考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愿见他,(阳货)便赠送孔子一只小猪。孔子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前往拜谢以还礼,在路上遇见阳货。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跟你讲话。”(阳货接着)说:“有才能却怀揣着不用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作仁爱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聪明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答应你去做官。” 题点2一词多义[知识梳理]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多种含义,乃至拥有不同词性。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最为普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 类型阐释举例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中的“斤”,篆文作,像一把斧子,本义为砍伐树木的工具。在这句话中“斤”用的就是本义。引申义就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中的“兵”篆文作,两只手举着斧头,此处是本义,武器;而在“而秦兵又至矣”中则是引申义,“拿着武器的人”,指“士兵”了。 类型阐释举例比喻义就是由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意义。“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中的“苗”和“裔”现在已经是一个词了,表“后代”的意思。其实“苗”是庄稼以及一般植物的幼株,“裔”是衣服的边缘。在《离骚》中,这两个字用的就是比喻义。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的“悟”同“晤”,其假借意义为“面对”。 [方法导航]巧辨一词多义“三法”1.知识积累是基础文言实词的积累,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只有脑中储备了足量的文言词语,记住了它们的常见义项,才能在阅读时游刃有余。2.语境分析是关键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 3.学会推断很重要(1)观字形,究其义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其中形声字占80%以上,分析字形结构可以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有益的帮助。 ①系燕父动动手请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子以组(绳索)(《五代史伶官传序》)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名词用作动词,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③抚军亦厚赉成(赠送,赏赐)(《促织》)④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吃饭)(《种树郭橐驼传》)⑤拔剑切而啖之(吃)(《鸿门宴》)⑥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咬)(《促织》)······· (2)依对举,推其义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动动手请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①籍吏民,封府库(造册登记)(《鸿门宴》)②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合)(《促织》)③追亡逐北(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过秦论》)④忽魂悸以魄动(因惊惧而心跳)(《梦游天姥吟留别》)⑤忍尤而攘诟(责骂)(《离骚》)····· (3)循语法,断其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动动手请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①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抬高)(《促织》)②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鸿门宴》)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并列,排列)(《师说》)④鸷鸟之不群兮(合群,结为一群)(《离骚》)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陈情表》)····· 另外,文言文考查有“教考衔接”这一特点,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课文或熟知的成语典故或同义组词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要充分展开联想,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任①安石不可大任()②武字子卿,少以父任()③简能而任之()④不任区区向往之至()⑤曷不委心任去留()·····名词,职责动词,任用动词,任命动词,胜,禁受动词,顺随 (2)度①宰相自有度()②变风俗,立法度()③度,然后知长短()④度义而后动()⑤银汉迢迢暗度()⑥皇览揆余初度兮()······名词,气度,度量名词,制度动词,丈量动词,考虑动词,渡过动词,出生 (3)容①安石狷狭少容()②一肌一容,尽态极妍()③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④整顿衣裳起敛容()····名词,包容心名词,姿容动词,容纳名词,脸色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安石果用,天下困扰必矣,诸公当自知之。(2)人皆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参考答案(1)王安石果真被重用,天下一定会陷入困顿之中,你们应该知道。(2)别人都认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清楚世务。 参考译文皇帝想启用王安石,曾公亮极力推荐。唐介说王安石不可担当大任。皇帝问他原因,唐介回答说:“王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合实际事理,如果他当政,恐怕政策会经常变更。”唐介退朝后,对曾公亮说:“王安石果真被重用,天下一定会陷入困顿之中,你们应该知道。”皇帝问孙固,孙固回答说:“王安石文学才能很高,处于侍从献纳的职位是可以的。宰相自有宰相的度量,王安石气量狭小不能容人。必想求得贤明的宰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是适合的人选。”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重用王安石,对王安石说:“别人都认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的。”皇帝说:“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俗,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题点3古今异义[知识梳理]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及词语色彩的变化等。 类型阐释举例词义范围的变化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劝学》的“劝”字,古义有“鼓励”“规劝”的意思,今义只有“规劝”“劝告”的意思了。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中的“美人”,古义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现在指“漂亮的女子”。 类型阐释举例词义轻重的变化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闻汉天子甚怨卫律”(《苏武传》)中的“怨”,古义是“仇恨”“怀恨”,今义是“埋怨”“责备”。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恨”,古义是“遗憾”,今义是“怀恨”“仇恨”。 类型阐释举例词语色彩的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中的“钩心斗角”,古义是“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中性义;今义是“各用心机,互相排挤”,贬义。说法名称的改变原来的单音词不用或很少使用。如“目”改称“眼睛”,“寡”改说“少”等。 [方法导航]辨析古今异义词“四法”方法举例根据语音辨析“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谏太宗十思疏》)“长”在现代汉语里有两种读音“zhǎng”和“cháng”,此处“长者”不读“zhǎngzhě”,应读“chángzhě”,“长”意为“长远”,“者”是语气词,不译。根据停顿辨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以”字和它前面的“无”构成古汉语中的一个固定结构“无以”,意思是“没有什么用来……”;“至”是动词,意思是“到”。因此,在朗读时,我们可以在“以”字后面有一个简单的停顿“无以/至千里”,来区别它们的古今词义的差异。 方法举例比较互证法“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孔雀东南飞》)与杜甫的“行人弓箭各在腰”(《兵车行》)互相印证,可知“行人”指出行在外经商的人或者从军戍边的战士。结合上下文语境辨析“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可怜”是一个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值得怜悯”,根据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词义理解此句,句意不通。这句话是焦仲卿的母亲所说,她劝焦仲卿速遣刘兰芝,娶东家女为妻,因此,“可怜”是用于形容东家女的,在此处是“可爱”之意。 动动手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十分。(3)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6)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琵琶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义。(1)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古义:。今义:指作家或艺术家在创作成果中所表现出的格调特色,泛指事物的特色。(2)乃强调为洛阳令古义:。今义: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3)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古义:。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4)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古义:。今义: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5)虽后进布衣与均礼古义:。今义: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参考答案(1)风度品格(2)勉强调任(3)旧例,旧日的典章制度(4)声威名望(5)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2)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参考答案(1)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2)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 参考译文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被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度品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韦陟升任礼部侍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 题点4词类活用[知识梳理]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为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便具有了新的含义(临时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1.名词的活用类型用法链接教材活用为动词①名词+名词。族秦者秦也。(族:灭族)(《阿房宫赋》)②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劝学》)③所+名词。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鱼)(《陈涉世家》)④名词+补语。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吹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⑤方位名词作谓语。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军)(《赤壁赋》)⑥名词与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用“而”“则”“以”连接。扣舷而歌之。(歌:唱歌)(《赤壁赋》) 类型用法链接教材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指名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施行和谓语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烛之武退秦师》)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即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侣友:以……为友)(《赤壁赋》) 类型用法链接教材名词作状语①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同“影”,像影子一样)(《过秦论》)②时间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岁:每年月:每月)(《庖丁解牛》)③方位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劝学》) 2.动词的活用类型用法链接教材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败逃的军队)(《过秦论》)使动用法动词不支配宾语,而是含有“致使”的意思,使宾语成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鸣鼓而聚之。(聚:使……聚集)(《种树郭橐驼传》)为动用法表示动词“为宾语怎么样”。伏清白以死直兮。(死:为……而死,为……而献身)(《离骚》) 3.形容词的活用类型用法链接教材活用为名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不是表示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圣人愚:愚人)(《师说》)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鸿门宴》)·· 类型用法链接教材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使动。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过秦论》)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即“认为……怎么样”,则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数词的活用数词在古代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有时可活用为形容词。类型用法链接教材活用为动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贰:使……两样,有二心)(《氓》)活用为形容词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形容词,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岳阳楼记》)活用为名词数词被确定用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上,一般用作名词。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一体)(《过秦论》) [方法导航]从语法角度判断词类活用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又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着传承关系,故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判断词语的词性。在判断词语的词性是否发生变化(活用)时,我们要重点关注语句中的三种句子成分。 方法阐释举例关注主语和宾语主语(宾语)一般都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时,就有可能是活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高”是形容词,意为“高的”,在句子中作动词“登”的宾语,活用为名词,意为“高处”。关注谓语谓语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来充当。如果名词处在该位置上,就要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作谓语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一般也要活用为动词。“非能水也。”(《劝学》)“水”为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必然要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游泳”。“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敝”是形容词,作谓语本来不能带宾语,但这里带了宾语“之”,“敝”就要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损害”。 方法阐释举例关注状语状语一般在主语后,谓语前。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那就是动作的修饰限制者,也就起到了状语所起的作用,此时的名词作状语。“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五代史伶官传序》)“夜”位于动词“呼”之前,不作主语,那就只能作状语,表时间。 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戴嵩画牛 指出画横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参考答案(1)宝:名词用作动词,珍藏(2)锦、玉:名词作状语,用锦缎,用玉石(3)然:意动用法,认为……正确(4)耕、织:动词用作名词,耕种的事,织布的事 参考译文蜀中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他有一幅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太荒谬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正确。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1)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2)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 参考答案(1)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而后使他们臣服,创业难啊!(句中的“臣”为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2)魏征协助我一起使天下安定,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句中的“安”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参考译文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而后使他们臣服,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人不是在艰难的情况下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守成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使天下安定,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题点5偏义复词[知识梳理]古汉语中有少量的双音节词,偏义复词是其中特殊的一类。这类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词义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不了解这类词的特点,就会产生误解。为避免误解,要紧扣语境加以揣摩。 两类偏义复词类型举例语素意义相反“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中“契阔”的“契”意思是“投合”,“阔”意思是“疏远”,在这里是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讌”意为“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语素意义相关“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中“父母”“弟兄”是偏义复词,此处只取“母”“兄”意,单指母亲和兄长。 注意同义词、反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学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反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方法导航]判断偏义复词“三法”方法举例把握词语所在的语境,根据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进行判断。《孔雀东南飞》中“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从故事中可知,这里单指婆婆,所以“公姥”是偏义复词,偏指“姥”。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即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如《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异同”作谓语,“异同”前省略状语“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故“异同”应为偏义复词,偏指“异”。关注词语与前后文的照应关系。如《芙蕖》中“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从后面的“观”可以推断“耳目”偏指“目”。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①,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②还之,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③而归耳。”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④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皇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选自《宋史·忠义·郭永》,有删改)······ 注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②牒:授官的文书。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④文移:公文。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答案C解析“刺诸县短长”,“短长”应该是取“短”的意思,故“短长”是偏义复词。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2)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参考答案(1)太守大怒,气势汹汹地面对郭永,郭永不因此而改变,太守就假装说好话把他推荐给朝廷。(2)他离去几年后,又经过那里,老幼百姓拦住挽留他就像郭永刚刚离去时一样。 参考译文郭永,是大名府元城人。年轻时刚正聪明、英勇果断,身高七尺,须髯如神仙一般。因为祖父官任丹州司法参军,丹州太守是军人出身,谋取私利无所顾忌,郭永多次依法制裁他。太守大怒,气势汹汹地面对郭永,郭永不因此而改变,太守就假装说好话把他推荐给朝廷。后来太守要改变已经定案的案卷,郭永力争不被听从,用袖子举起文书还给他,拂衣而去。(郭永)调任清河县丞,不久管理大谷县。太原帅一般都由重臣担任,每次宴请花费千金,从各县收取用于供给,从大谷县收敛得尤其厉害。郭永写信给幕府说:“不是十分之一的收取,都是民脂民膏,用它来作为宴请的费用可以吗?如果没有得到命令,我将检举揭发而回去了。”郡府不敢强迫他。 县里有一个水潭能产生云雨,当年干旱,巫觋乘着这个时候对百姓们喧哗鼓动,郭永用杖打巫觋,让他们在太阳底下暴晒,雨立刻下起来,县里的人刻在石头上记载这种奇异的现象。府里派遣几批士卒称为“警盗”,刺探各县的长短,游荡作恶而不回去,没有人敢违抗他们,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带到郡府,郡府为此一并把其他县的人都追回来了。于是他对部使者以及郡里的文告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必定反复条陈利弊,有的就废止而不实行。有人对郭永说:“世人正在随声附和,你不要因此而取得灾祸。”郭永说:“我只知道实行我的志向罢了,无暇顾念其他的事情。”大谷县的百姓安心于他的治理,认为自从有县令以来没人能和郭永相比。他离去几年后,又经过那里,老幼百姓拦住挽留他就像郭永刚刚离去时一样。 题点6文化常识词语[知识梳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涵盖了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科举文化、礼制官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古代文化常识是我们阅读文本、感知文意不可回避的内容。古代文化常识词语是连续多年的单独命题点,2022年新高考卷将它与其他文言实词合并为一道题进行考查。这类词语范围较广,大多散见于教材中。比如,2021年全国甲卷中的“庙社”一词,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它的关联的词语,“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五代史伶官传序》)、“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庙”和“社”的义项与高考设题选项相近。··· [方法导航]一、回归课本,分类识记对这类词语含义的把握,积累是最好的方法。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回归课本,以教材为原点,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分类识记。如可利用新教材整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 (一)名号、称谓1.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如: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差事,工作。本句中是对秦伯的敬称。2.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用于尊长和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寡人: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古代帝王使用的谦称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穀(不善)等。······ 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陈情表》)“陛”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请侍者代为转告。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4.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是对人的鄙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5.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古人用以代指本人名字。6.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种树郭橐驼传》)做官的。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君子”指当时的统治者。后来指有道德的人。······ (二)官职、官署1.毋内诸侯。(《鸿门宴》)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此处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楚国官名。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3.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孔雀东南飞》)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4.稍迁至栘中厩监。(《苏武传》)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转调叫转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及百戏的教习、演出等事务。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主要职责是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 (三)宗法、礼俗1.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五代史伶官传序》)古代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牛、羊、猪三牲全备,叫“太牢”。)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叔父。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兄弟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3.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两膝着地,上身挺直。“跽”表示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4.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此风俗。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一般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5.修禊事也。(《兰亭集序》)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详,称为“修禊”。····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天子的宗庙。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古代服丧的亲族。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四)天文、历法1.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孔雀东南飞》)古人最初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2.岁在癸丑。(《兰亭集序》)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五十年称“癸丑年”。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3.七月既望。(《赤壁赋》)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4.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斗宿和牛宿。中国有二十八宿之称,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和牛都在其中。5.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集序》)“永和”,年号纪年,东晋穆帝年号。······ 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日落以后天还没有完全黑的时间,一般是指19点至21点。“人定”,是亥时,夜深人静的时候,21点至23点。7.仲秋至冬。(《归去来兮辞》)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各季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季”是第三。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五)古代地理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路”,宋元时行政区划,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2.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称为关中。3.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顾名思义,指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等数种不同的山,因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此处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不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5.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在广袤田野上呈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小路。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小路,“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小路。6.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六)民俗、节日1.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初七: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2.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阴阳家以月建与日辰的地支相合为吉日,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3.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古代坐具。······· 4.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黑色单衣。在古代指代内容非常丰富:①古时学子所穿之服;②借指学子、书生;③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后借指失意的官员;④泛指官职卑微。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6.吾妻归宁。(《项脊轩志》)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7.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七)文化、科举1.妇女无所幸。(《鸿门宴》)通常指封建君主到达某地,也叫巡幸。也可以指皇帝对妻妾的宠爱。此处为后一种意思。2.登泰山记。(《登泰山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主要还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过秦论》)战国四公子。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侵扰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等)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就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故被称为“战国四公子”。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5.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文体。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6.死当结草。(《陈情表》)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 二、文化常识词语正误判断“三方法”调动积累直接判断(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下”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2)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词、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剖析词语进行推断有些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结合语境加以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 动动手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如错误,请说明错误理由。①(2021·新高考Ⅰ卷)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正确。)②(2021·新高考Ⅰ卷)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一般性事务,也指琐碎繁杂的事务。)③(2021·全国乙卷)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正确。)④(2021·全国乙卷)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错误,“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意为达到,意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并不一定外加上尸体示众。) ⑤(2021·全国甲卷)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正确。)⑥(2021·全国甲卷)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错误,闰某月指加于某月之后的那个月。)⑦(2021·新高考Ⅱ卷)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正确。)⑧(2020·全国Ⅲ卷)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错误,太守不掌管军事、科举事务。)⑨(2020·全国Ⅰ卷)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错误,殿试由皇帝主持。)⑩(2019·全国Ⅱ卷)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错误,“汤武”中的“武”指周武王。) 对点训练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选自《明史·郭宗皋传》,有删改) A.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或关押钦犯的牢狱。文中指后者。B.夺俸,指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领的薪金。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答案D解析D项,“存问”,“存”有慰问、省视的意思,“问”有问候、慰问的意思。从前文郭宗皋以自己年老请求退休,并得到准许判断,朝廷只是通过慰问表示关心,所以选项中“进行请教”“虚心纳谏”的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进士。提拔为御史。郭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宽容敦厚,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一味把严格作为治国方式。皇帝大怒,把他关进钦犯监狱,杖打四十释放了他。他被定罪罚扣两个月俸禄。不久他晋升为兵部右侍郎。隆庆元年,他从戍卫的地方起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协助管理军政。不久晋升为南京右都御史,改任兵部尚书参与机要事务。郭宗皋自己也因年老请求离职,(皇帝)下诏准许他的请求。万历年间,(皇帝)两次慰问(他),每年供给俸粮和役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选自《宋史·章得象传》,有删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祖,有多种含义,可指曾祖父的父亲,与之对应的亲属称谓是玄孙;也可用于开国皇帝的尊号,如汉高祖。文中为第一种。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竹片、玉或象牙制成,上面可以记事。C.及第,指古代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D.封,即“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答案A解析“也可用于开国皇帝的尊号”表述错误,应是“也可用于开国皇帝的庙号”,如汉高祖、唐高祖等。“庙号”和“尊号”不同。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尊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如嗣位皇帝尊称前帝为太上皇,尊称前皇后为皇太后。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全国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的机构。B.拜,授予官职,任命。古汉语中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升、擢、陟、迁、除、封、授等。C.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因此称节度使。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以提前退休。致事、致政、休致等都是指官员退休归家。答案B解析“升、擢、陟、迁”这几个词语都有提升官职之意。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官名,汉武帝始置。主要职责是纠察吏治事务,监督中央官员。宋时虽有刺史一职,仅属虚衔;习惯上用作知州的别称。B.赠,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官爵曰赠。C.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之后加给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D.亲戚,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一般来说,“亲”指族内,“戚”言族外。答案A解析“监督中央官员”错误,主要监察对象为地方官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夺服,朝廷官员遭逢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的丧事,弃官家居守制期间,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称为“夺服”。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C.乘舆,可指天子、诸侯乘坐的车,也可泛指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独断》载:“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后用作皇帝的代称。D.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始设于唐。在明、清两代,读书人只要考中了进士就可以做翰林。文中指翰林院。答案D解析翰林是从进士中选拔出来的,但不能说考中了进士就可以做翰林。 参考译文章得象,字希言,世代居住在泉州。章得象的高祖章仔钧,在福建任建州刺史,于是全家定居在浦城。章得象的母亲怀孕时,梦到登山,遇到神人授予玉象;到章得象降生时,他的父亲章奂又梦见家里庭院中笏板堆积如山。章得象考中进士,担任大理评事。真宗将要向东到泰山祭祀天地,章得象以殿中丞签书兖州观察判官的身份侍奉,后任台州知州,历任南雄州知州,调往洪州任职。过了一年,担任翰林学士,升任右谏议大夫,因为丧事辞去官职,在丧期未满时朝廷下诏命他出仕,他的哀号哭诉没被听取。 升任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晋升为承旨兼侍讲学士,升为户部侍郎,于是被拜为集贤殿大学士。庆历五年,章得象被拜为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被封为郇国公。调往河南府任职,在司空职位上退休,去世。按照惯例,退休的官员去世,皇帝不亲临祭奠,仁宗特地前往祭奠他。章得象被追赠为太尉兼侍中,谥号“文宪”。皇祐年间,改谥号为“文简”。章得象在翰林院十二年,章献太后执掌朝政,宦官势力正盛,太后每次派遣内侍到学士院,章得象一定脸色严肃地接待他们,有时不说一句话。章得象在中书省任职共八年,宗族亲朋全都受到抑制而不得进用。 任务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六类。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目前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往往融合到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在文言虚词中,“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最常见、最常用的。 一、六类虚词系统归纳1.代词分类例子解释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我、我的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你、你的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他(们)、他(们)的复数属、辈、侪、类、徒我们、你们、他们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疑问代词代人谁、孰谁、哪一个代事物何、胡、曷、盍、奚什么、哪里表处所安、焉在哪里、哪里 动动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代词的含义。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第一人称代词,我)(《项脊轩志》)②某所,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代词,你的)(《项脊轩志》)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第三人称代词,他)(《师说》)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六国论》)⑤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第三人称代词,他)(《孔雀东南飞》)⑥若属皆且为所虏(第二人称代词,你们这些人)(《鸿门宴》)⑦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指示代词,这)(《赤壁赋》)⑧或师焉,或不焉(无定指代词,有的人)(《师说》)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疑问代词,谁)(《师说》)··········· 2.连词分类例子解释表并列与、及、暨/且、而、以/且……且……和/又/又……又……,一边……一边……表承接而、则、因、乃、遂/而后/若夫于是、就、便/然后/至于表递进而、且并且、而且表因果以、为、因、由、缘/故、是故、是以、以故由于、因为/因此、所以表假设向、向使、使、而、即、若、必、今/即、纵、纵使、纵令、藉第令如果、假如/即使表转折而、然、则、然则、可却、可是、但是、但 注意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谓语动词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和“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前例的“撞”与“破”,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再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和“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动动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连词的含义和用法。①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表并列关系,又)(《迢迢牵牛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关系,而且)(《劝学》)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表因果关系,因此)(《师说》)④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表假设关系,假使,如果)(《阿房宫赋》)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转折关系,却)(《师说》)⑥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假设关系,即使)(《陈涉世家》)········· 3.介词分类例子解释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以、因拿、凭借、依据引出动作的对象于、与、因、为、乎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引出动作的原因于、以、为由于、因为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于、乎、自、从、缘在、从、到、沿着 动动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介词的含义和用法。①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凭借)(《过秦论》)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引出动作的对象)(《师说》)③欲呼张良与俱去(引出动作的对象)(《鸿门宴》)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引出处所)(《阿房宫赋》)⑤生乎吾前(引出动作的时间)(《师说》)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引出对象)(《鸿门宴》)⑦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介词,跟,引出对象)(《鸿门宴》)⑧相与枕藉乎舟中(引出处所)(《赤壁赋》)········ 4.副词分类例子解释时间副词表过去既、业、已、曩、向、乡、适已经、过去、刚才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表将来且、将、欲、行将、将要表短暂斯须、俄而、寻、暂/旋不久、一会儿/立即表持久常、雅、素经常、时常、平素、一向否定副词表否定不、弗、莫、无、未、匪不、没有表禁止毋、勿、莫、无不要、别范围副词表全部俱、毕、凡、皆、咸、举全、都、总共表部分或个别但、唯、止、特、第、仅只、只是 分类例子解释程度副词表程度殊、极、甚、绝很、太、特别、非常表比较益、弥、尤、愈、加、滋更加、尤其、越情态副词表方式俱、并/间、微、窃/固一起/暗中/坚决表速度遽、卒(猝)急迫、急促表频率数、亟、累、屡多次、重复语气副词表确认即/必、定/诚、信、果就是/一定/实在、的确、果真表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议论语气其、盖、殆大概(是)、恐怕(是)表出乎意料曾竟然表祈使其可、要表反诘岂、其、庸、宁难道、哪里、怎么 分类例子解释指代副词表对方或自己相、见相互、自己、我谦敬副词表敬请、敬、谨、幸、垂、蒙、伏承蒙、有幸、请让我表谦敢、窃、忝、猥冒昧、私下、有愧于、辱 注意(1)“相”字有三种用法:①表示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译为“互相”。这是最基本的用法,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②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如“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相”,意为“一个接一个地”。③表示偏指,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偏指“我”还是“你”或“他”,要视语境而定。如“嬉戏莫相忘”中的“相”就是偏指“我(刘兰芝)”。(2)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动动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副词的含义和用法。①适得府君书(时间副词,刚才)(《孔雀东南飞》)②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否定副词,没有)(《氓》)③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范围副词,全都、一概)(《六国论》)④但见悲鸟号古木(范围副词,只是)(《蜀道难》)⑤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程度副词,很)(《赤壁赋》)⑥烟涛微茫信难求(语气副词,确实)(《梦游天姥吟留别》)⑦尔其无忘乃父志(语气副词,祈使语气,一定)(《五代史伶官传序》)⑧久久莫相忘(指代副词,代指“我”)(《孔雀东南飞》)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谦敬副词,表谦,辱)(《陈情表》)⑩伏惟启阿母(谦敬副词,表示恭敬)(《孔雀东南飞》)·········· 5.助词分类例子解释音节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乎(词尾)不译;……的样子句首助词夫、盖、维、惟、唯表要发议论等,不译句中助词也、兮表停顿,不译句末语气词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不译;罢了,了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夫呢、吗感叹语气:哉、乎、也、夫、兮呢、啊 动动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助词的含义和用法。①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不译)(《师说》)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发语词,不译)(《师说》)③夫战,勇气也(表要发议论等,不译)(《曹刿论战》)④而又何羡乎(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呢、吗”)(《赤壁赋》)⑤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呢、吗”)(《六国论》)⑥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陈述语气词,不译)(《鸿门宴》)⑦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陈述语气词,不译)(《鸿门宴》)········· 6.叹词 动动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助词的含义和用法。①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感慨,哎呀)(《师说》)②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表感叹)(《苏武传》)③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算了吧)(《归去来兮辞》)④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表惊奇,噫)(《种树郭橐驼传》)⑤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表感叹,好啊)(《庖丁解牛》)·········· 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1)复音虚词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 (2)文言兼词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相当于“于之”或“于是”)、盍(相当于“何不”)、曷(同“盍”,相当于“何不”)、叵(“不可”的合音)等。 二、文言虚词推断“五法”1.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表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师说》)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动动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看哪些起标志作用。(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有删改) 参考译文武王战胜殷商后,抓到两个俘虏,问他们说:“你们国家有怪异的事吗?”一个俘虏回答说:“我们国家有怪异的事,白天出现星星,天上降下血雨,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怪异之事。”另一个俘虏回答说:“这诚然是怪异之事,即使这样,但还算不上大的怪异。我们国家特大的怪异是儿子不顺从父亲,弟弟不服从兄长,君主的命令不能实行,这才算最大的怪异之事呢!”武王急忙离开座席,向他行再拜之礼。这不是认为俘虏尊贵,而是认为他的言论可贵。 2.对称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动动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看看哪些可用对称分析法。 3.语法分析法同一个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故前两个分句中的“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第三个分句中的“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第三个分句中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不表示实在意义。 动动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看看哪些可用语法分析法。(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有删改) 参考译文有位客人诘难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学贯古今,文武双全,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重视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金、玉经过琢磨,就比未经冶炼的矿、璞更美;一截木头、一块石头,总是比经过雕刻的要丑陋。但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就胜过尚未琢磨过的金、玉呢?所以,不能拿有学问的人的贫贱,去和没有学问的人的富贵相比。” 4.位置推断法同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如“其”的用法:“今者项庄拔剑舞,其(代指项庄)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用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吾其(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用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 动动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看看哪些可根据位置推断。(选自《欧阳修全集·偃虹堤记》,有删改) 参考译文事情不怕干不成,就怕容易败坏。建造者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后人常常疏于保护,使它废弃。自古以来有才德智慧的人,为了百姓清除祸患,兴办有利的事,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后人都像建造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可以受到它们的恩惠,天下哪还会丢掉有利的事物呢?这也是滕子京忧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5.句意推断法理解句意是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前提,因此,可以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动动手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看看哪些是通过句意推断出来的。(选自苏舜钦《沧浪亭记》,有删改) 参考译文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洒脱地忘记了回去。(有时)举起酒杯放声歌唱,(有时)坐着仰天长啸,人迹罕至,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得到了休息,心灵得到了净化,看到的、听到的没有邪恶,那么人生的道理也就明白了;回过头来想想以前动荡不安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阻隔,不是太庸俗了吗! 对点训练1.解释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凭借……的人然而因此开始逐渐就虽然完全用来……的平素,平常 因为于是,就他自己的他最终他的大概的从在比只是略微 参考译文我们郡县凭借诗歌闻名于天下,到嘉靖年间达到顶峰;嘉靖年间众多号称能作诗的人,又独以皇甫氏为最;皇甫氏兄弟四人,又独以皇甫子循先生为最。先生既身负才华,有了盛名,然而秉执刚劲的节操,多受他人抵触。因此从虞部郎开始被贬谪辅佐黄州,逐渐升迁为南司勋部郎,就又被贬谪去辅佐开州,遇赦酌情调迁婺州。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而先生也不因为自己被贬谪的缘故,就厌恶轻视他自己的为官的责任。他做官吏,也最终不肯为了文饰当时而让自己的诗歌屈心抑志,他的诗歌工整自然不必说。大概先生的诗歌的精巧,是从其窘迫取得的佳妙,而不是在其窘迫处境中使用他巧妙的诗词。我不知道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比起那些诗人谁早谁迟,只是对于所说的兴与群与怨的原因,大概读了三遍而略微领会了一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题。(选自《东坡志林·秦废封建》,有删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参考答案(1)已经(2)本来(3)助词,表判断语气(4)固定搭配,所说的(5)认为……不对(6)最终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2)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参考答案(1)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2)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参考译文秦始皇已经吞并天下,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这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世人没有认为他不对的。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任务三 掌握五种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主要包含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式等。文言句式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单独命题,多在文言翻译中考查。 题点1判断句[知识梳理]判断句的七种类型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见下表: 类型例句①“……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②“……者”“……者,……”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③“……,……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④无标志判断句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⑤用“为、乃、即、则、皆、诚”等表肯定判断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马谏议书》)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类型例句⑥用“非”或“匪”表否定判断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②所守或匪亲(《蜀道难》)⑦是指示代词,这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表判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行》) [方法导航]准确辨析并翻译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直接对主语作出判断。1.辨析时,要注意把握其如下特征。(1)名词性成分作谓语。谓语是名词性成分,这是判断句的主要特征,也是一个句子成为判断句必不可少的条件。(2)有“……者,……也”“……者”“……也”“……者也”等结构形式的外在语言标志。如《鸿门宴》中的“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等。 (3)用判断动词“为”“乃”等表示判断。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陈涉世家》中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等。2.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句。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就是”“本来是”“就是”。 对点训练1.翻译下面的语句,体会判断句的特点。(1)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2)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5)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6)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参考答案(1)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2)死和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呀。(3)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4)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5)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6)没有关系,这就是行仁政的方式。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败恒归于医。(选自《赠医氏汤伯高序》,有删改)(1)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2)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参考答案(1)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2)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参考译文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失败永远归于医生。 题点2被动句[知识梳理]被动句的五种类型“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类型: [方法导航]准确辨析并翻译被动句1.被动句的辨析角度主要有以下三个。(1)从标志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于’字句”“‘见’字句”“‘为’字句”“‘被’字句”四大类(见前表),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事者。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事者。如《劝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事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 (3)巧借“添”“变”二法。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2.被动句的翻译必须加上“被”字。 对点训练1.翻译下面的语句,体会被动句的特点。(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2)方正之不容也。(《屈原列传》)(3)律知武终不可胁。(《苏武传》)(4)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苏武传》)(5)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6)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参考答案(1)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遭诽谤。(2)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3)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被胁迫投降。(4)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5)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6)(成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充当里正一职。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节选自王安石《取材》,有删改)参考答案(被选中的)人才有能胜任其职的,被错误举荐的也不乏其例。 参考译文圣人对于治理国家,必须要先遴选那些贤能的人,核查是否名实相符,然后放手使用他们才会使事情成功。所以说选取人才的事,在任何时代都是当务之急,自古以来保守祖宗基业的君主,有谁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呢?然而他们当中有真正得到人才的,而失去人才的也不乏其人,(被选中的)人才有能胜任其职的,被错误举荐的也不乏其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有删改)参考答案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参考译文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钦犯监狱,受到严刑拷问。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于是他们都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左光斗被定罪收受贿银二万两。 题点3省略句[知识梳理]省略句的五种类型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主要有五种类型。 类型例句省略主语承前省略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蒙后省略(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对话中省略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省略谓语承前省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蒙后省略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共喻省略(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两朝开济(足见)老臣心(《蜀相》) 类型例句省略宾语动词宾语省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介词宾语省略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介词“于”省略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介词“以”省略陈胜、吴广皆(以)次当行(《陈涉世家》)介词“自”省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自)日边来(《望天门山》)省略兼语比及三年,可使(之)足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方法导航]准确辨析并翻译省略句在古代汉语中,省略是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1.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瞻前顾后”,明确省略内容。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异蛇)黑质而白章”。 (2)借助语法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里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可判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2.省略句翻译时,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 对点训练1.翻译下面的省略句,注意补出省略的内容。(1)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2)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4)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记》)(5)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6)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琵琶行》) 参考答案(1)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2)只是看到凄凉的鸟儿(在)古老的树木间啼叫。(3)我自从十五岁(在)轩中读书。(4)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5)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6)第二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2)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3)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参考答案(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之间游学,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2)仲长统探访高干,高干对他很友善,向他询问当时的事情。(3)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参考译文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爱好学习,广泛地阅读书籍,富于文辞。二十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之间游学,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高干向来重视有名之人,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仲长统探访高干,高干对他很友善,向他询问当时的事情。仲长统对高干说:“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高干向来自视很高,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没过多久,高干以并州为根据地叛乱,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奇异。仲长统生性卓异不凡,敢于直言,不拘小节,缄默言谈无常,当时的人中有的称他为“狂生”。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常常认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要立身扬名而已,然而名不长存,人生容易消亡,悠闲自得,可以自娱,想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来满足自己的心志。 题点4倒装句[知识梳理]倒装句的四种类型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和主谓倒装。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相比较而言的,因此首先要知道现代汉语的标准句的语句结构,再看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文言文倒装句的类型: [方法导航]准确辨析并翻译倒装句倒装句翻译时,必须用“调”的方法将语序调整到位。如:介词结构后置,译时要将介词结构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 对点训练1.翻译下面的倒装句,指明倒装的类型。(1)为降虏于蛮夷。(《苏武传》)(2)请其矢,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3)客何为者?(《鸿门宴》)(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五代史伶官传序》)(6)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 参考答案(1)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介词结构后置句)(2)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介词结构后置句)(3)(这个)客人是干什么的?(宾语前置句)(4)大王来时带了什么?(宾语前置句)(5)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介词结构后置句)(6)宋国有一个善于制造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定语后置句)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参考答案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穷得厉害,就可以知道了!解析两处倒装为重点:“敛以嫁时之衣”,介词结构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参考译文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她去世的那晚,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穷得厉害,就可以知道了!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1)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2)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参考答案(1)晏婴字平仲,是莱地夷维人。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2)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解析(1)“……者……也”是判断句;“事”,侍奉;“重于齐”是被动句。(2)“显名于诸侯”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参考译文晏婴字平仲,是莱地夷维人。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他担任齐相国之后,吃饭不同时有两样肉食,姬妾不穿绢帛。他在朝廷上,国君对他说到的事,他就直言以对;没有说到的事,他就秉公而行。国君有法度,他就服从命令;国君没有法度,他就斟酌而行。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 题点5固定句式[知识梳理]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结合在一起,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的句法格式。熟练掌握这些句式,对快速、准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 类型句式标志翻译陈述语气无从没有什么用,没有办法,不能有所……有以……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无所……无以……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比及等到……的时候 类型句式标志翻译疑问语气奈何?奈……何?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何所……?所……的是什么?如……何?对……怎么办?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与……相比,谁更……?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 类型句式标志翻译反问语气何……哉(也)?怎么能……呢?何……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有……呢?如之何……?怎么……呢?为什么……呢?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庸……乎?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不亦……乎?不是……吗?……非……欤?……不是……吗?顾……哉?难道……吗?岂独……耶(乎、哉)?难道……吗? 类型句式标志翻译感叹语气何其多么,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惟……耳只是……罢了揣度语气无乃……乎(与)?恐怕……吧?只怕……吧?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其……欤?岂不是……吗?……庶几……与(欤)?……或许……吧?选择关系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邪(耶),其……邪(耶)?是……呢,还是……呢? 类型句式标志翻译假设关系诚……则……如果……那么(就)……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转折关系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虽然虽然这样,即使如此其他常见固定结构何乃怎么这样既……又……又……又……且夫再说,而且是故所以,因此是以所以,因此,因而所谓所说的,所认为的未尝从来没有,不曾 类型句式标志翻译其他常见固定结构何者、何则为什么呢?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作所以……的原因,之所以……;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以故,以……故所以,因为……的缘故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用……作……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之谓叫作,就是,才算;这就叫作;说的就是至于到了,一直到;到……结局,到……时候 [方法导航]准确辨析并翻译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固定句式一般搭配是固定的,并且翻译也是固定的。在识别和翻译时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牢记搭配要注意将固定句式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随意搭配或张冠李戴。如“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句式,可以翻译成“与……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句式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翻译成这种形式。 2.灵活套用虽为固定句式,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但在实际翻译的时候其意思是一样的。如“今奈何忽为此举”中的“奈何”和“虞兮虞兮奈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可翻译成“为什么(为何)……”“把……怎么样”,所以,对固定句式还要注意灵活套用。3.异中求同有些固定句式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是翻译时其意思是一样的,如“岂……耶”“岂……乎”“独……哉”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因此,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 对点训练1.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固定句式的翻译。(1)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十二章》)(2)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十二章》)(3)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十二章》)(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5)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6)诸侯以惠爱为德。(《归去来兮辞》) 参考答案(1)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固定句式,“如……何”)(2)直到死才能停止,这不是很遥远吗?(固定句式,“不……乎”)(3)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固定句式,“何莫”)(4)我没有祖母的抚养,就没有今天。(固定句式,“无以”)(5)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固定句式,“何以”)(6)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固定句式,“以……为”)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又一日,先生(吕徽之)与陈治中(人名)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选自《南村辍耕录》,有删改)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参考答案当时还是平民,看见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先生吧?”解析“得非……乎”为固定句式。其他关键词有“布衣”“风神”“高简”。参考译文又有一天,吕徽之与陈治中在路上相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见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先生吧?”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刘显)迁尚书左丞,除国子博士。时有沙门讼田,帝大署曰“贞”。有司未辩,遍问莫知。显曰:“贞字文为与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魏使李谐至闻之,恨不相识。叹曰:“梁德衰矣。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选自《南史·刘显传》,有删改)梁德衰矣。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参考答案梁国的德行衰败了。有道德的人是国家起纲纪作用的人,却调出他,恐怕不可以吧?解析“善人国之纪也”为判断句,“无乃不可乎”为固定句式。“出”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刘显)升任尚书左丞,任国子博士。当时有僧人为田地诉讼,皇帝写下一个大大的“贞”字。主管官员不能辨明其中意思,到处问也没有人知道。刘显说:“贞字拆开是‘与上人’(所以田地归僧人所有)。”皇帝于是忌惮刘显的才能,将他外调出去。北魏使者李谐来到后听说了这件事,为不能与刘显相识感到遗憾。感叹道:“梁国的德行衰败了。有道德的人是国家起纲纪作用的人,却调出他,恐怕不可以吧?” 任务四 掌握文言断句的技巧与方法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断句是文言的基本功。文言文断句需要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新高考卷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目前采用四选一的客观题形式,但不排除考查主观题断句的可能。因此,掌握选择题断句的技巧和主观题断句的方法十分重要。 题点1客观题形式断句一、断句“三原则”1.内容要符合情理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2.字句意思要讲通示例:夫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断开,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示例(1):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示例(2):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此句标点应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二、客观题断句“三步骤”第一步,明语境,知文意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客观题中,需要断句的语段在内容上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断句前要明确语境,结合前后文大致把握断句文字的大意。如是记叙型的,应首先弄清讲了什么人、什么事,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如是议论型的,则应弄清观点是什么,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断句的前提,也是检验断句正确与否的标准。 第二步,看选项,找差异客观断句题是高考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设置6至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两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四个选项分两组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对四个选项进行分组。其次两级排除定答案先排除一组:根据第一步的分组,将两组进行比对分析,排除有明显错误的一组。再排除一项: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依据所掌握的知识,排除错误选项,确定正确选项。 第三步,断后读,查连贯断句完成后,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与文章体裁、语言风格是否相符。无论客观断句题还是主观断句题,这一步都很重要。 [典题精析][例1](2021·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3分)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思维点拨第一步,明语境,知文意这段文字处于段首,结合后文可知,这段文字讲述的是戴胄和太宗在对待诈冒资荫者处理方式上的不同意见。从“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可知,上文表现的是戴胄“守法”,皇上可能因戴胄守法而“失信”。 第二步,看选项,找差异首先四个选项分两组比较四个选项,可以发现第一处差异在“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中间断不断开上,A、D两项断开,B、C两项不断开,据此可分为两组。其次两级排除定答案第一处差异:“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两项。第二处差异:“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诈冒事觉者”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引领一个新的句子,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项。从而确定答案。 第三步,断后读,查连贯这句话的意思是: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应当被流放。” 参考译文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应当被流放。”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说:“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的,所以想要杀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对点训练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选自《宋史·施师点传》,有删改) 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答案D 解析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倍输”意为加倍的赋税,“重”的意思是“又”,故“倍输”之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分析C、D两项,“今明堂肆赦”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排除C项。 参考译文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他十岁就通晓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到太学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深湛淳厚,有古人的风尚。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校的官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去参加殿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没等到上任,遭母丧。乾道元年,陈康伯推荐他,皇上召施师点对答问题,施师点说:“以往各年屡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上的)恩惠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百姓已经为加倍的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好,屋子里也将近空了。赋税不能按期交纳,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拖欠。现在祭祀明堂大开恩赦,民户从四等以下,从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部免除。”皇上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诏令有关部门遵从(施师点的)意见。 题点2主观题形式断句一、主观题断句“六标识”主观题断句相比于客观题断句,难度大,要求高,更能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对主观题形式断句,除要把握文意这条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六种标识。1.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文言文中,动词是常见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充当谓语,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一种主要成分。因此,可以用抓动词找主干的方法来断句。断句时,可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找出谓语动词,然后前追主语,后问宾语、补语,即可确定句子的标点。如果句子里出现了几个动词,就应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先弄清动词间的关系,如两个动词是连动式,则不需要断开。 动动手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太元七年……冬,十月,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秘书监朱肜曰:“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海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坚喜曰:“是吾志也。”(选自《资治通鉴·肥水之战》,有删改)答案陛下恭行天罚/必有征无战/晋主不衔璧军门/则走死江海/陛下返中国士民/使复其桑梓/然后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此千载一时也。解析在这段文字中,有多个动词“行”“有”“衔”“走”“死”“返”“复”“回”“巡”“告”等,结合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关系,可以断开。 参考译文太元七年……冬天的十月,秦王苻坚在太极殿会见群臣,苻坚提议说:“自从我继承了大业,至今将近三十年,四方大体上安定,只有东南方的那一块地方,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现在约略计算我的士兵,能够达到九十七万人,我想亲自率兵去征讨他们,怎么样?”秘书监朱肜说:“陛下奉行天意惩罚东晋,一定能不战而胜,如果东晋的国君不口衔璧玉到军门(投降称臣),就一定会逃跑客死他乡。陛下使(逃难到南方去的)中原士民回到他们的家乡,然后调转车驾东巡,在泰山祭告天地庆祝大功告成,这是一千年才有的一个时机啊。”苻坚高兴地说:“这就是我的愿望啊。” 2.名物标识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也可能断句。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重要的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等。 动动手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边归谠字安正,幽州蓟人。归谠弱冠以儒学名后唐末客游并邠晋祖镇太原召置门下表为河东节度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改太原府推官试大理评事。天福初,拜监察御史。历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充户部判官。历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尝上言:“使臣经过州县,券料外妄自征需,以丰傔从,多索人驴,用递行李。挟命为势,凌下作威,供亿稍迟,即加鞭棰,吏民受辱,宁免怨嗟。欲望察访得情,严示惩戒。”从之。俄迁右散骑常侍。(选自《宋史·边归谠传》,有删改) 答案归谠弱冠以儒学名/后唐末/客游并邠/晋祖镇太原/召置门下/表为河东节度推官/试秘书省校书郎/改太原府推官/试大理评事。解析在这段文字中,“归谠”“儒学”“后唐末”“并邠”“晋祖”“太原”“门下”“河东节度推官”“秘书省校书郎”“太原府推官”“大理评事”都是名词,很多处停顿的地方,就是动词和名词组成的动宾短句。 参考译文边归谠字安正,幽州蓟人。边归谠年轻时以儒学闻名。后唐末,在并、邠客居。晋祖镇守太原,召来安置在门下,表奏为河东节度推官、试任秘书省校书郎,改任太原府推官、试任大理评事。天福初年,为监察御史。历任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充任户部判官。历任右谏议大夫、给事中。边归谠曾上奏:“使臣经过州县,在俸禄以外自己随便索取,以补贴仆从,多要民夫和驴,用来运送行李。挟令之威,欺凌百姓作威作福,供给所需之物稍有迟缓,就进行鞭打,官吏百姓受到侮辱,怎能避免怨恨。希望察访到实情,严办以示惩戒。”(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边归谠随即升为右散骑常侍。 3.文言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句首时间词“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前可断句。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且夫、嗟夫、嗟乎、呜呼、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一般可用于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况、而况、且、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注意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①“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②“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④“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点断。如:“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动动手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至忠》,有删改)答案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 参考译文齐王得了恶疮,派人到宋国接文挚。文挚到了,察看了齐王的病,对太子说:“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愈。虽然如此,大王的病一旦痊愈,就一定会杀死我。”太子说:“什么原因呢?”文挚回答说:“如果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但如果大王真的被激怒了,那我就必死无疑。”太子叩头下拜,极力请求说:“如果治好父王的病而父王真的要杀先生的话,我和我的母亲以死向父王为您争辩。父王一定哀怜我和我的母亲,望先生不要担忧。”文挚说:“好吧。我愿拼着一死为大王治病。” 4.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者……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式(有时省略“者”或“也”);“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动动手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介子)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选自吕祖谦《东莱左氏博议》,有删改)答案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 参考译文介子推是个高士。不容易用凡心来窥视,不容易用利害之心来衡量。事情本来就有外表相似而内心实际相差很远的情况,怎么知道介子推果真是出于怨恨呢?用怨恨来断定介子推的罪名,不是我的话,是介子推自己的话,也不是介子推的话,是他母亲的话。介子推自己说:“既然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吃他的俸禄了。”他母亲也说:“为什么不去求俸禄呢?以死亡来怨恨谁呢?”母亲与儿子之间,说出了真话和本来想法,都是自我披露,介子推又怎么逃得掉真情呢? 5.对偶、排比等修辞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技巧,断句时可以此为依据。动动手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8处。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已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答案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参考译文古人说:“国君好比是盛水的容器,百姓好比是水,水的形状是方是圆决定于装它的容器,而不决定于水本身。”所以尧、舜用仁义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仁义;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而人们也跟着行暴虐。下边的人做的事情,都是跟着上面人的喜好。至于像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只喜欢佛教、道教。武帝末年,经常驾临同泰寺,亲自讲解佛经,随从的官僚们也都跟着戴大帽穿高靴,乘车随从,整天谈论佛家教义,不曾把军机要务、法典制度放在心上。等到侯景率兵攻打京师时,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多数不会骑马,徒步狼狈逃窜,被杀死的人在路上一个接一个。 6.句间结构关系利用语句间的组织结构或固定结构短语的相对固定性断句,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动动手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7处。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而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选自苏轼《论养士》,有删改) 答案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参考译文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名城,杀戮豪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分子,把他们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人以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二、主观题断句“三步骤”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意思的准确理解。看到一个文言文片段,先不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了解这个文言文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如果是史传类文本,要明确“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如果是议论性散文,要明确论点、论据等内容。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断句标志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重点把握前述六类断句标识。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断句完成后,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与文章体裁、语言风格是否相符。 [典题精析][例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10处。(5分)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思维点拨第一步,理解大意初判断这段文字的文体是传记。根据传记的“六要素”,大致可以弄清这段文字的意思。表时间、地点的词有“元祐元年”“庭中”;涉及的人物有“苏轼”“寒士”“巡铺内侍”;事件是元祐三年,苏轼掌管礼部贡举,因大雪苦寒,便放松对士子的禁令,使他们能够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却常侮辱甚至诬陷士子们,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了。 第二步,先易后难抓关键先根据大意,初步断开,如“三年”“权知礼部贡举”等;然后结合句意,根据标志,逐一切断:依据具体运用依据动词在这段文字中,依据“权”“坐”“言”“宽其禁约”“使得尽技”“摧辱”“诬”“奏”“逐”等动词或动词短语,就可大致断开。依据名物在这段文字中,“轼”是人名,“巡铺内侍”是官名,均应作主语,其前须断开,使其联后而使句子有主语。依据虚词在这段文字中,可做断句参考的虚词有“会”“且”“之”。其中最关键的是“且”字,为句首语气词,故“且”前要停顿。依据句式“士坐庭中”,句子成分(主谓补)齐全,其后应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 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做完题目后,通读一遍全文。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断错,需要结合文意,重新思考。答案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对点训练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博措闲雅,殆尽其妙。(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 参考译文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学习普通人关注的眼前的事,年少擅长射箭。他到山林,每次打猎收获都很大。他担任后将军钟毓的长史,钟毓与参佐玩射箭的游戏,魏舒常为他们做统计。后来赶上朋友不够时,就让魏舒凑足人数,魏舒射箭没有不中的,加上举止优雅,差不多穷尽美妙。 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选自《陆游家训》,有删改)答案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参考译文才思敏捷的年轻人,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值得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规定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件。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药和石针,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后悔。 任务五 概述文意 文言文的“概述文意”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方面,采用客观选择题;内容方面,既有对文中信息的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的归纳与概括、综合判断与推理,也有对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表达的看法的分析与评价。 化整为零,比对分析文意概述题,既考查对文章的内容、观点、层次的宏观把握,也考查对文章词语、句子、手法的微观分析。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1.宏观上,大框架阅读从目前文言文选用的文体看,有记叙性文本和议论抒情性文本。写人叙事性文言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阅读这类文章,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理清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什么事,文章如何开端、发展、演绎高潮乃至结束。(2)文章写了哪些事?中心事件是什么?主次详略如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用了哪些手法?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情感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3)注意作者的感情色彩,注意作者的评说褒贬,乃至议论抒情。 议论抒情性文言文是以事件或景物为依托,发表作者观点或表达某种情感的文章,这类文章的阅读,我们要关注如下几点:(1)整体把握,抓住要点,看清作者是围绕什么事(什么物)展开议论的,围绕这件事(这种物)牵涉到哪些人,每个人物有怎样的观点,作者对此有怎样的评价。(2)看清层次,文章大致分为几层,每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层进,使用什么说理手法,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或情感,观点在文中是隐是显,情感在文中有无变化。 2.微观上,字斟句酌字斟句酌是解答概述题的关键。题目虽然以概述出现,但牵涉到关键实词、虚词的把握,牵涉到时间、地点、事件、情感、态度的分析。因此,答题时要化整为零,落实细节,力求找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结果。看题目表述的准确性、恰当性,是不是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 [典题精析]一、叙事性文本,切片比对第一步,还题入文,找准对应点[例1](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原文选项【A项】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 原文选项【B项】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原文选项【C项①】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C项②】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於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 原文选项【D项①】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D项②】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 第二步,切片比对,发现设误点A项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原文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比对分析]选项由两个句子组成。前一句使用“但”“因为”等词语构成连贯的复句,改变了原文内容的顺序,但对“惠王患之”的原因表达更突出了;后一句压缩了原文文意,概括性强。A项正确。 B项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原文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比对分析]选项一、三部分的信息几乎是原文翻译,无误;第二部分的信息对应的原文中的“德”是从楚国的角度说的,是“施加恩惠”的意思,“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中的“而”表递进关系,“而且”的意思,可见“德于秦”并不是指“得到秦国的恩惠”(即获得六百里土地),而是指“对秦国有恩惠”的意思。B项错误。 C项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於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原文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比对分析]选项要点较多,但都能与原文一一对应。C项正确。 D项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原文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张仪……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楚王大怒……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比对分析]选项有三方面的内容要点,一是张仪的言行,二是楚王的态度和做法,三是楚国失败的原因。这三点均与原文准确对应。D项正确。 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取得了(秦地)曲沃。之后秦国想要攻打齐国,(可是)齐、楚两国交好,秦惠王为此感到忧虑,对张仪说:“我想发兵攻齐,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您为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子和礼物,允许我试试看。”张仪去南方见楚王,说:“现在齐国的罪恶,对秦王来说是很严重的,秦国准备发兵征讨齐国,但是贵国跟齐国交好。大王如果能关闭边关跟齐国断绝邦交,我愿意让秦王献上商於方圆六百里土地。如果能这样,楚国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私下里更是获得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的好处,这一计策能使三项利益一起到来。”楚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得到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群臣听了都来向楚王道贺,陈轸最后拜见楚王, 唯独不表示祝贺。楚王说:“我不发一兵,没有死伤一个人,却取得了商於方圆六百里的土地,我自认为这是明智的!各位士大夫都来道贺,偏只有你不道贺,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依我看,商於的土地不可能得到,而且祸患还必定会到来。”楚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国尊重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的帮助)。如今土地还没有得到就与齐国先断交,这就使楚国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尊重一个孤立的国家呢?况且先与齐国绝交,后(向秦国)索取土地,必将受到张仪的欺骗。这样在西边就会产生秦国的祸患,在北边又与齐国断交,那么秦、齐两国的大军必将临境了。”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楚王派人去与齐国绝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齐、秦暗中缔结盟约。 楚国于是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使臣返回楚国向楚王报告,楚王大怒,要兴兵讨伐秦国。陈轸说:“讨伐秦国不是好计策。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向秦国贿赂一座大城,与秦国共同攻齐。这样,我们在秦国方面损失了土地,但从齐国取得了补偿。”楚王不听陈轸的劝告,于是兴兵讨伐秦国。秦国同齐国联合起来,楚兵在杜陵一带大败。所以说楚国的土地、士、庶民(的力量)没有减弱,但只能(做到)阻止(国家)灭亡,就是因为楚王没有采纳陈轸的正确意见,错误地听信了张仪的谎言。 二、议论性文本,定点分析第一步,文题齐读,找准关键点[例2]下列对选文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原文与曹操论盛孝章书孔融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①,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②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③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④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注①孙氏:指孙权。最终,曹操任命盛孝章都尉,未及赴任,已被孙权害死。②吾祖:指孔子,曾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说。③朱穆所以绝交: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④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的长官称牧,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选项A.孔融从交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方面来写此信之目的,是想请曹操出手援救其好友盛孝章。当时盛孝章正受孙权困辱。B.信中引举《春秋传》中齐桓公未能成功援救诸侯小国而引以为耻,而燕昭王重用郭隗,招引了魏国乐毅等人,振兴燕国等事例,其目的是暗示曹操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情。C.孔融在信中说自己的引经据典不是为了炫耀和卖弄知识,而是在于援救朋友,推荐人才,说得既委婉又恳切。D.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是个恃才傲物、刚毅坦诚之人。但为了援救好友性命,他在曹操面前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委曲求全,足见其重情重义,义薄云天。 第二步,依项寻文,发现设误点A项孔融从交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方面来写此信之目的,是想请曹操出手援救其好友盛孝章。当时盛孝章正受孙权困辱。原文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正之之术,实须得贤。其人困于孙氏。[比对分析]从信的内容和写信的目的两个角度概述,第二段结尾写营救盛孝章能弘扬“友道”,第三段引述“燕君市骏马之骨”是为了说明人才的可贵,且说“实须得贤”;第一段中有“其人困于孙氏”,可知A项表述正确。 B项信中引举《春秋传》中齐桓公未能成功援救诸侯小国而引以为耻,而燕昭王重用郭隗,招引了魏国乐毅等人,振兴燕国等事例,其目的是暗示曹操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情。原文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比对分析]此项也可切分为三个片段,第一句由“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印证;第二句由“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的实例印证;第三句从兴复汉室,“惟公”一人的角度暗示曹操责无旁贷、义不容辞。B项正确。 C项孔融在信中说自己的引经据典不是为了炫耀和卖弄知识,而是在于援救朋友,推荐人才,说得既委婉又恳切。原文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比对分析]文章结尾是此项的命题依据。这句话的意思是,“上面谈到的人和事,本来就是您知道的,但我还是再次提及,是想要您推崇重视这交友的道义”。作者虽救友心切,却说“欲公崇笃斯义也”,可见“既委婉又恳切”。C项正确。 D项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是个恃才傲物、刚毅坦诚之人。但为了援救好友性命,他在曹操面前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委曲求全,足见其重情重义,义薄云天。原文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欲公崇笃斯义也。[比对分析]“他在曹操面前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委曲求全”错误。从这些关键句看,孔融态度磊落,不卑不亢,谨慎从事。既揣摩到了曹操要建功立业、网罗人才的心理,又注意到了曹操位高权重,所以说话时谦逊有礼,很有分寸。D项分析不当。 参考译文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五十岁的年龄,很快就到了。您是才满,而我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召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在天下有盛名的人,天下人都称赏赞美他。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更何况贤士们是生了脚的啊!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却得到厚待,终于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去的人了。上面谈到的人和事,本来就是您知道的,但我还是再次提及,是想要您推崇重视这交友的道义。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对点训练(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将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答案D解析D项,“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理解有误,原文“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说的是在春季修筑亭台耽误农时,不是使百姓安身立命而被后世称为人君的办法。 参考译文圣人对天下的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呀!饥饿时就喂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穿,扶持他调养他,抚育他成长,唯恐他不能长大。魏武侯渡西河顺流而下,行到中流,回头对吴起说:“真壮美啊,河山这样险固!这是我魏国的珍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依靠的是德政而不是险要的地形。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大泽,(但)不修道德仁义,因而大禹消灭了他们。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太华山,伊阙山在它南边,羊肠坂在它北边,(夏桀)执政而不讲仁爱,因而商汤放逐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的稳固)依靠的是德政而不是险要的地形。如果君王您不修好德政,那么现在船上的这些人都会变成您敌国的人。”魏武侯说:“讲得好。” 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要是喜欢一个人,连他房上的乌鸦都会喜欢;要是憎恶一个人,连他房外的篱笆都会憎恶。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使他们留下残余,怎么样?”武王说:“不可以。”姜太公退出,邵公进来,武王问:“对他们的官员和民众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他,无罪的让他们活下去,怎么样?”武王说:“不可以。”邵公退出,周公进来,武王说:“对他们的官员和民众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土地,不改变对旧人新人的态度,只要是仁德的人就亲近他。百姓有了罪过,都是国君一人的责任。”武王说:“胸怀真广大啊,天下能够平定了。”大凡君王之所以尊重士和君子,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齐景公怜悯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吏供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爱有才德的人而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现在您怜悯老人并且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齐景公面带喜色。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有才德的人就喜爱有才德的人,见到没能力的人就同情没能力的人。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齐景公说:“好。”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养,鳏夫寡妇有了家室。晋平公在春季修筑亭台,叔向说:“不可以。古代的圣王注重德政并致力施行,宽缓刑罚并催促民时。现在春季修筑亭台,这是耽误农时。难道这是使百姓安身立命,而被后世称为人君的办法吗?”晋平公说:“好。”于是停止了修筑亭台的劳役。 任务六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理解文言文句子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做到“信”“达”“雅”。“理解”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并领会某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能理解句子内部以及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句子的内涵和深层含意。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需注意翻译的重点和翻译的方法。 一、落实三类赋分点文言文翻译题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选取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目,考查该句的实词、虚词或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要求翻译的句子其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赋分点命题点得分点关键实词从考查频率上看,常用文言实词及次常用实词(课本中出现的)是重要实词。从特殊性上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本义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可能是重要实词,如“累其心”中的“累”;还有,需临场推断的多义词及疑难词语也可能是重要实词。思考是否为4种特殊实词 赋分点命题点得分点关键虚词虚词在辅助实词构成句子语法结构或表达语气方面有重要作用。考生应对虚词的差别能作细微的分析,并对高频虚词及一些特殊虚词重点把握。对于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思考译或不译特殊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特别是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思考是否为特殊句式 提示(1)从文言知识点看,实词主要放在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及疑难词上;虚词主要放在高考常考的18个虚词上,尤其是高频虚词以、之、其、为、乃等;特殊句式主要放在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上。(2)从命题人角度看,主要在三个层面设得分点:字词层面,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层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语意层面,语意通顺,语气一致。(3)从批改实践看,主要是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及省略的句子成分(因为省略关乎语意通顺);3~4个关键词语,1处特殊句式,1~2处文意通顺。 二、用好两种翻译法从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赋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赋分点。在答题时,既要参照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标准,又要掌握“留、换、调、删、补、变”六种翻译方法。 (一)翻译两原则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发语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的词,可不必译出来。 例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13题第(2)小题: “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 动动手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得分点,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今:表假设,如果;虽:即使;鸣:使动用法,使……鸣;况:何况。)(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六跪(省略量词)、二螯(省略量词)、寄托(古今异义词)、“……者,……也”(判断句)。〕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我郭橐驼并没有本领使树木活得长久且孳长茂盛,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寿:名词用作动词,活得长久。且:表并列。孳:繁殖。顺:顺应。天: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致其性:使它依照本性生长。致,使达到。焉尔: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2.意译为辅,文通句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词语,要根据意思来翻译。客观地说,意译比直译更难,需要根据词语的本义及上下文来揣摩。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翻译含有这些修辞手法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意译。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一定的文言文修辞知识,留心文言文修辞现象;二是要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使用的修辞手法,恰当翻译。 (1)比喻的翻译①明喻,译为“像××一样”。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中的“云”“响”“景”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②暗喻,译为“像××一样+××比喻义”。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鸿门宴》),可译为“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③借喻,翻译时需把喻体还原成本体,译出它所比喻的事物。 (2)借代的翻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如果把古代汉语中的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指的人或物。如“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这里的“杯杓”代指“酒力”,整句话可译为“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3)夸张的翻译①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在翻译时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等。如“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中的“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可译为“头发好像都直竖起来,眼眶都快要裂开了”。②数量方面的夸张,可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等副词或形容词。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可译为“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4)互文的翻译互文又叫“互辞”,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翻译。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应译为“我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又如“朝歌夜弦”(《阿房宫赋》),应译为“早晚吟唱弹奏”。(5)并提的翻译并提,就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情。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常用并提法行文,考生在翻译时,需要将并提句分开翻译。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时,一定要遵循“由合而分,各自配对”的原则,对并提的部分进行分解,译为“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6)婉曲的翻译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婉曲。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如“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中的“有事”,特指发动战争。(7)用典的翻译古人为了使文章典雅,言简意丰,常常会引用典故。翻译典故常采用点义法,即不照抄典故,只点明典故的内涵。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引用了廉颇晚年还想为国征战,一饭斗米的典故,翻译时,就可以译成“廉颇年老了,为了显示自己能为国征战,一饭斗米。如今谁会来问我,您是否还能像廉将军那样善饭?” 动动手指出下列句子中需要意译的部分,并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是切肉用的刀和板,我们就像是鱼和肉,还辞谢什么呢?(“为刀俎”“为鱼肉”需要意译。)(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随时都可能离世。(“日薄西山”“朝不虑夕”需要意译。) (二)翻译方法——“6字诀”翻译时注意合理运用“6字诀”。运用“6字诀”翻译语句,并非单纯考虑某种方法和技巧,而应是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诀1——留“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动动手运用保留法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京师”“齐河、长清”“泰山”“长城”“泰安”这些表时间、地点的专有名词可以保留不译。) 诀2——换“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动动手运用替换法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无:无论;“愚、智、贤”这三个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愚笨、明智、贤明”。)(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景:同“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诀3——调“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词结构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动动手运用调整法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因为郑伯曾对晋侯无礼。(“无礼于晋”为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调整语序为“于晋无礼”。)(2)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少年好事者”定语后置,翻译时调整语序为“好事者少年”。)(3)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不吾知也”宾语前置,翻译时调整语序为“不知吾也”。) 诀4——删“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语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动动手运用删减法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马谏议书》)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盖”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 诀5——补“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动动手运用补充法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别)。〔原句是“(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省略了主语(公)和谓语(辞),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原句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省略了介词“于”,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 诀6——变“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纨绔”翻译成“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翻译成“出兵征伐”。 动动手运用变通法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金城千里”运用了比喻,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见背”是委婉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死”,应按现代汉语翻译成“去世”。) (3)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过秦论》)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是行刑用的棍杖,代指严酷的刑罚。) 对点训练1.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选自《宋史·查道传》,有删改)(1)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2)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参考答案(1)百姓中有被告发拖欠赋税的,有时查道拿出自己的钱替他代缴,不予追究。(2)和人相交,情意恳切,十分周到;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人,(他)待之更加厚道,大多给以周济。 参考译文查道,字湛然,是歙州休宁人。查道为人淳朴厚道,有人冒犯他也不计较,所到之处务必宽恕,手下小吏犯有过错,从来没有鞭打责罚过,百姓中有被告发拖欠赋税的,有时查道拿出自己的钱替他代缴,不予追究。一次外出巡查,路边有甜枣,仆从摘来献给查道,查道计算枣的价值将钱挂在枣树上然后离开。查道儿时曾在地上画了一座大宅院,说:“这宅院应该分给孤独无依的人。”到居住京城,家中很贫困,亲戚族人中的孤独者大多居住在他的家中,所得俸禄,因散施而随得随完,连留下一丝一毫的心意也没有。和人相交,情意恳切,十分周到;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人,(他)待之更加厚道,大多给以周济。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弘玄先生老而贫,日以著述为事;出无舆从,一童子挟书自随,步履如飞。间以所序生平示予者如此,可以知其志之所存矣。先生以国子上舍生,倅霍邑、夷陵。今世为官,耻不出进士,不肯为尽力。人亦以非进士待之,虽有志,终不获见。故予复述先生为两州之迹,其志有足悲者。使为进士,岂非世之所称才贤者哉?(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有删改)(1)间以所序生平示予者如此,可以知其志之所存矣。(2)人亦以非进士待之,虽有志,终不获见。 参考答案(1)(他)有时把自己所写的生平事迹给我看,内容就是如此,可以凭借这些知道他志向所在了。(2)别人也不把他当进士看,(他)虽然有志向,最终不被赏识。参考译文弘玄先生年老贫穷,每天把撰写文章作为主要事务;外出的时候,没有车马随从,只有一个仆童携带着书本跟随着他,走起路来快速如飞。(他)有时把自己所写的生平事迹给我看,内容就是如此,可以凭借这些知道他志向所在了。弘玄先生凭借国子监上舍生的身份,担任霍邑、夷陵两州的副官。当今世道做官,以不是出身进士为羞耻,不肯出尽全力。别人也不把他当进士看,(他)虽然有志向,最终不被赏识。所以我再次叙述弘玄先生治理两州时的事迹,他的志向有值得悲叹的地方。假使他是进士出身,难道不是世人所称道的有才华有贤德的人吗? 任务七 从三个方面决胜主观简答题 在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从新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这一题型涉及面广,提问形式多变,考生答题出现的问题较多,如:读不懂相关文段,找不准对应区域,分不出答题要点,看不清设问角度,不会用自己的话表述。 一、读懂是“王道”文言阅读的主观题,只要懂得文意,回答起来不算难。但问题就在这里,不少考生读不懂文章,在组织答案时一脸茫然。读懂是“王道”。读懂的关键在于勾连前后文的情节内容加以推断分析。从逻辑上推理、从情节上推断、从事理上分析、从人物的表现上揣测、从选择题对文意的概述等多方面来找到正确的理解。 [典题精析][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熊概,字元节,丰城人。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皇上提拔熊概为大理寺卿的原因。(3分)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干要求“简要概括皇上提拔熊概为大理寺卿的原因”,“概括原因”一般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从“擢概大理寺卿”一句,往前寻找相关事件,分析其中的原因。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从人物的表现上揣测赵居任不体恤百姓,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前几任官员不称职。赵居任死后,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从情节上推断仁宗监国时,曾经任命熊概以御史署刑部,知他贤能。仁宗知道熊概有才能。从事理上分析周干回来后,说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布政使周干回报有司不得人,急于换人。 第三步,分要点,拟答案参考答案①前几任官员在江南治水无功,不体恤百姓,还有的欺骗皇上每年都上报说丰收。②熊概以御史之衔代理刑部事务,仁宗知道他贤能。③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 参考译文熊概,字元节,是丰城人。洪熙元年正月,命他以原官的身份和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当初,夏原吉在江南治水回京后,朝廷让左通政赵居任代替他,且兼管农业方面的事务。赵居任不体恤百姓,每年都上报说丰收。成祖也知道他欺骗。他死后,左通政岳福继任,岳福平庸懦弱,不做事情。仁宗代理国政时,曾命熊概以御史之衔代理刑部事务,仁宗知道他贤能,因此有这个任命。这年八月,周干回京,说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宣宗召回岳福,升熊概为大理寺卿,与叶春一同前往巡视安抚。南畿、浙江设巡抚之职自此而始。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谏官所论,得失未足言。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异时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豫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选自《宋史·吕公著传》,有删改)右司谏贾易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为何替他说情?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为了不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因为皇上还年轻,需要直言规劝国君的臣子,以防有人谄媚惑乱皇上。 参考译文右司谏贾易因说话直率诋毁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为此进言,(贾易)仅降为怀州知州。吕公著退朝对同事说:“谏官对问题的议论,对与不对不值得说。但皇上还年轻,担心今后有人进邪言来惑乱皇上,正要依赖左右诤臣,不能预先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众人没有不叹服的。 二、找准最关键文言阅读简答题,题目会要求就文中的某一处情节内容,或某一个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概括。明确题目要求后,要迅速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答题区域,细读文本内容,然后进行概括。找不准,就答不好。 [典题精析][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请简要说明。(3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要求简要说明为什么“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是原因概括题。应从欧阳修上疏的内容去寻找答案。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观点“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四个人是贤才,欧阳修不忍心有才能的人被诬陷。上疏原因之一。理由正面“正士在朝,群邪所忌”。在内能避群邪;在外能慑敌国。不用可惜。上疏原因之二。反面“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 第三步,分要点,拟答案参考答案①杜衍等四人是治国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②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和敌国的大忌。如果这四个人被罢黜,就会让在朝奸邪之徒阴谋得逞,让敌国高兴。参考译文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分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黜,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愿生入玉门关。乃征超还。以戊己校尉任尚代为都护。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后竟失边和,如超所言。(选自《资治通鉴·卷四十八》,有删改)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班超对任尚任职的建议。参考答案①为政宽松简易;②宽恕小的过错;③把握大的原则。 参考译文班超久在西域,年纪大了,思念故土,上书请求回来,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进入玉门关。于是皇帝征召班超回朝,而以戊己校尉任尚代替他为都护。任尚对班超说:“您在西域已经三十多年了,如今我将接任您的职务,责任重大,而我的思虑短浅,应该有什么话来教导我!”班超说:“我年老了,智力衰退。你多次担任要职,哪里是我能赶得上的呢!如果实在要我说,我愿意谈谈我的愚见:塞外的官吏士卒,本来就不是守法的子民,都是因为犯罪而被流放边境戍守的人;而蛮夷怀有离散之心,难以教养,容易败坏法纪。你个性比较严厉急切,要知道水太清大鱼就无法生存,过于明察,事事计较便不能够使社会和谐,我建议你稍微放松一些,力求简易,宽恕小的过错,把握大的原则就可以了。”班超离开了,任尚私下对亲近的人说:“我以为班超会有什么奇谋,如今他所说的,都是平常的话。”任尚后来最终没能使边境保持和平,果然如班超所说的。 三、答案要点化简答题分值为3分,得分点多为2~3个。作答时要有采准得分点的意识,用小序号①②③标明。然后依据文段内容,对照题目要求,仔细阅读,条分缕析,准确写出每个要点的内容,做到不交叉,不重复。 [典题精析][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于场屋[注],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选自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讲义》,有删改)注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又称科场。 朱熹请陆九渊将讲稿写成《白鹿洞书院讲义》,作为学子必读之文。从节选内容看,怎样做才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呢?请简要概括。(3分) 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目要求简要概括“怎样做才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这句话在文段的末尾,要梳理整个文段作答。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第一层“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斯喻于义矣”,这就是说,要志向高远,追求道义;“志乎利……斯喻于利矣”,这是说舍弃利欲。志向高远,追求道义。第二层“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这就是说,要善于反省,时时勉励。善于反省,勉励自己。第三层“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强调在志向高远、善于反省的基础上,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第三步,分要点,拟答案参考答案①要志向高远,追求道义;②要善于反省,时时勉励;③在志向高远、善于反省的基础上,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样就能成为文中所说的利国利民的君子。 参考译文人们所通晓的事理,是由他学习的内容所决定的,而学习的内容又是由他的志向决定的。如果志向在于道义,那么他的学习内容就合乎道义,他的学习内容合乎道义,他就明白道义。如果他的志向在于利欲,那么他的学习就一定在利欲上,他的学习在利欲上,他就只明白利欲。所以说求学的人的志向,是不能不分辨的。如果切实能深深地反思自身,那么就不可以让自己同小人同流合污。那些追求利欲的行为,实在让人感到痛心疾首,真是悲伤啊!一心一意地追求道义,并且每天勉励自己,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定地实践自己的志向。做到了这样再走进科场,他的文章一定能写出平日所学,抒发心中所想,而不会违背圣人之道。做到了这样再进入仕途,他就一定能够胜任他的职责,勤于政务,心系国家,关心百姓,而忽略个人的得失,这样的人不能不称为君子吧!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顺治二年七月,张存仁疏言:“近有民号召为逆,若反形既著,重劳大兵,莫若速遣提学,开科取士,下令免积逋,减额赋,使读书者希仕进,力田者逭[注]追呼,则莫肯相从为逆矣。”得旨,谓“诚安民急务也”,令诸行省皆准施行。(选自《清史稿》,有删改)注逭(huàn):避免。针对“有民号召为逆”的危情,张存仁的建议体现了怎样的治理理念?请概括说明。参考答案①防微杜渐,平定叛乱于萌芽之时。②重视教化,认为开科取士胜过武力镇压。③施行仁政,轻赋薄役。 参考译文顺治二年七月,张存仁上书进言:“最近有人号召聚集造反,如果在造反情形明显之后,再加倍烦劳大军(清剿),不如赶紧派遣提学使,组织科举考试选拔士人,下令免去积欠的赋税,减少额定的赋税,让读书人希求入仕做官,耕作的人免受胥吏催租逼役的追赶呼喊,这样他们就不会相从成为逆贼了。”得到圣旨批复,认为他的建议“确实是安定百姓的紧急要务”,命令各行省都依此施行。 特色任务 古诗文复合文本参照阅读 从新高考命题的选文看,现代文阅读大多是复合文本,以文本一为主,文本二补充参照,这种命题方式很有可能延伸到古代诗文阅读中,以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辩证思考的能力。从教材课文的编排看,无论是文言文还是古代诗歌,“一课多篇”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为这种命题方式预设了依据。 所谓参照式阅读,又叫多文本阅读或跨文本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思辨性阅读”中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并且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1/2。这更增加了古诗文参照阅读的可能性。 参照式阅读材料的两种关系与信息类阅读的各则材料之间的关系一样,古代诗文的参照式阅读材料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一般来说,所选材料或有共同的人物、事件,或有相似或相反的观点,或是基于某一题材、体裁的两篇文章;同时,每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材料之间的关联性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是角度同层,二是角度异层。 1.角度同层,材料之间互相补充如部编教材必修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任务群中,第10课选了《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两篇文章都从学习者的角度阐述怎样学习,怎样从师。《劝学》强调的是:学习不可以停止,学习能够提高道德修养,增长才干,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精诚专一,学习贵在坚持不懈。《师说》强调的是从师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从师不要计较地位高低、年龄大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角度异层,材料话题不断深入如部编教材必修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任务群中,第1课选了儒家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与道家庄子的《庖丁解牛》,第三篇文章与前两篇明显是角度异层,儒、道对社会与人生的观点是不同的。这种观点不同、内容各异,或对立、或递进的材料,能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辩证分析。 参照式阅读解题“三法”1.全面读文,把握大意。参照式阅读可以从全篇设题,也可以从某一点设题,无论哪一种,对所给文本的全面阅读是必需的,不仅要熟知内容,还要对结构、技巧、语言乃至文章的某个典故有充分的理解。这是解题的前提。2.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是参照式阅读的本质。异中求同是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同中求异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3.补充阐发,观点印证。有的阅读材料,以一则为主,另一则为辅。为辅的一则或从侧面补充另一则材料,阐发含意,或从评价角度,印证观点。这种材料的安排方式,也是我们的答题方式。 [典题精析][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文本一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有删改) 文本二与王介甫第三书①[宋]司马光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②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 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③。”又曰:“予岂汝威?用奉畜④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盖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尽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幸恕其狂愚。不宣。光惶恐再拜。(有删改)注①本文为司马光回复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书信。②泉府:周朝时的政府财政金融机构。③荡析离居:家人离散,没有定居。④奉畜:抚养。 文本一、文本二中都使用了盘庚的事例,但作用迥异,请简要分析。(3分)思维点拨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题干指明“文本一、文本二中都使用了盘庚的事例,但作用迥异”,可知这是同中求异。根据常识可知,议论文的材料是用来论证观点的,故此题要从两篇文章的观点出发,寻求答案,而两文观点相左,呈现的是“角度异层”材料。 第二步,读文本,找依据全面读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阐述了变法的理由,决定力排众议,锐意变法。《与王介甫第三书》中,司马光希望王安石听从众意,不要固执己见,执意变法。同中求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用盘庚的事例说明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从而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盖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尽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司马光用盘庚的例子表明盘庚迁都不是一意孤行,是听取了大家意见的,意在劝王安石能体察不同的意见,适当改变。 第三步,据要求,拟答案参考答案①文本一用盘庚的事例说明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②文本二用盘庚的事例表明盘庚迁都是听取了大家意见的,而且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意在劝王安石能听取意见,适当改变。 参考译文文本一略文本二我惶恐向您致敬。再次有劳您给我回信,愈发感觉您没有舍弃我,能接纳并给予教诲,不胜感激之至。制订法令并交给执行部门去施行,这当然是您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抓大放小,保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不应不分巨细,只图新奇而将所有旧的法令全部改变。况且法令需要人来执行,倘若介甫您能选择良才在执行部门任职,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倘若执行部门不任用良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没有益处。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是指的周朝的泉府所做的赊贷吗?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 况且先王好的政策有很多,反而要独独以此为要务吗?今日所贷出的青苗钱,不问百姓的贫富,也不问愿意不愿意借贷,便强行贷出,收他们十分之四的利息,要说这还不是向百姓征利,我是不能相信的。至于说到排除邪说,责难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但是恐怕介甫您与变法和逐利的人走得越来越近,身边少不了那些好歪理邪说的奸佞小人。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许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尚书》中盘庚说:“而今我们的百姓家人离散,居无定所。”又说:“我不是要耍威风,迁都是为了奉养你们过上好日子。”又说:“百官务必将民众的意见传达上来。”又说:“这是听取了大家意见,从中选出的最好方案。” 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希望您能宽恕我的狂妄和愚昧。不一一细说。司马光惶恐向您致敬。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选自《旧唐书·王维传》,有删改)·文本二右丞崛起开元、天宝之间,才华炳焕,笼罩一时;而又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人事之升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选自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B.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C.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D.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 答案B解析“行在”为一个词,意思是“旧时帝王巡幸所居之地”,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中“缙”为人名,作主语,其谓语为“请”,后文“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为“请”的内容,作宾语,故不能断开。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擢第,科举考试及第。文中指王维参加科举殿试并及第。B.“禄山素怜之”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的“素”含义相同。C.昆仲,指称呼他人为兄弟的敬辞。年长曰昆,次之曰仲。D.“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与“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缀”含义相同。答案D解析“含义相同”错。前一个“缀”意思是“连结”,后一个“缀”意思是“跟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禄山攻陷京城,王维来不及跟上朝廷出逃的队伍被俘虏。王维服药诈称哑疾躲避。叛军逼迫他接受伪官。B.王维以诗名著称,书画更是极其神妙,非一般画手所能及;在音律上的造诣,也令人佩服他的精思。C.王维兄弟都信佛,平时吃蔬菜不吃荤,到晚年不穿有花纹的衣服;退朝后焚香独坐、专心诵经,妻子去世后三十年不再娶。D.唐代宗仰慕王维诗文,让王缙进献。于是王缙在内外亲朋好友间相互搜集,汇编了王维诗文四百多篇。 答案C解析有花纹的衣服,与文中的“文彩”并不一致,依据原文,“文彩”应该是“华丽的衣服”。“妻子去世后三十年不再娶”,理解有误,应该是妻子去世后就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2)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参考答案(1)(王维)和弟弟王缙都有俊才,在博学多艺上也齐名,兄弟友好,为士人们推崇。(2)在京师时每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把玄谈当作快乐。斋中没有别的,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5.文本二主要总结了王维诗歌的什么特色?赵殿成认为王维诗歌这种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材料二总结了王维的诗歌特色:清妙空灵,真实自然,超脱凡俗。他认为一方面跟个人才华有关,另一方面与王维在人世浮沉中能超脱有关。 参考译文文本一王维,字摩诘,是太原祁县人。父名处廉,官位终于汾州司马,家迁到蒲,于是成为河东人。王维在开元九年考中进士。奉养其母崔氏以孝见称。(王维)和弟弟王缙都有俊才,在博学多艺上也齐名,兄弟友好,为士人们推崇。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为母亲守丧,因哀痛毁伤得骨瘦如柴,几乎不能胜任服丧。丧满除服,拜授吏部郎中。天宝末年,任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两都,玄宗避难出逃,王维来不及跟随,被叛贼俘虏。王维吃药使自己下痢,诈称哑了。安禄山平素怜爱他,派人把他接到洛阳,拘禁在普施寺,强迫他接受伪官。安禄山在凝碧宫宴会他的徒众,乐工都是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王维听了很悲伤,暗中作诗说:“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后,陷没在叛贼中的官分三等定罪。王维因为《凝碧诗》传闻到皇帝驻跸之地,肃宗称赏他,恰好王缙请求削免自己的刑部侍郎官职来赎兄罪,于是特别赦免他,责授他任太子中允。乾元年间,迁任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又拜任给事中,转任尚书右丞。 王维以诗名著称于开元、天宝年间,兄弟在两都做官,凡是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恭迎他,宁王、薛王待他如同师友,王维尤其擅长五言诗。书画更是极其神妙,笔迹措思,和造化相参,而创立画意经营图绘,就有所不足,至于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于天机,不是一般绘画的所能企及了。有人得到《奏乐图》,不知道奏的是什么,王维看后说:“这是《霓裳》第三叠第一拍。”有好事的人召集乐工来演奏,一点也不差,都佩服他的精思。 王维兄弟都信佛,平时经常吃蔬菜,不吃荤血,到晩年长斋,不穿华丽的衣服。得到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在辋口,以辋水周绕房舍,修建竹洲花坞,和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歌咏整天。曾汇集他在田园所作的诗,称为《辋川集》。在京师时每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把玄谈当作快乐。斋中没有别的,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专心禅诵。妻子去世后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完全屏除尘世之累。乾元二年七月去世。临终之际,因为王缙在凤翔,忽然索笔作辞别王缙的书信,又给平生亲友作告别书几幅,大都是勉励朋友信佛修心的意思,扔下笔便去世了。 代宗时,王缙任宰相,代宗好文,常对王缙说:“卿兄在天宝年间诗名冠于当世,朕曾在诸王座上听到过奏他的乐章。现在有多少文集,卿可以献进来。”王缙说:“臣兄在开元年间有诗百千余篇,天宝乱事后,十不存一。最近在中外亲故间相互搜集汇编,总共得到四百多篇。”次日把它献上,皇上优诏褒赏。王缙另有传。文本二王右丞声名鹊起于开元和天宝年间,才华绝伦,冠盖一时;而且本人性情高远,超尘脱俗,不与他人相争外物,在人事浮沉之中能够毫不沾惹。因此他写诗,趣味和真性情洋溢在诗中,远离俗世,清丽端严而不会轻浮,安逸快乐而不过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24 12:42:02 页数:437
价格:¥3 大小:4.37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