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0
2
/20
剩余1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龙岩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我们粗略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作梳理,就会发现,尽管不同的诗歌类型具有不同的载事能力和叙事方式,但都与“事”有着不解之缘。感事、纪事、述事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之所以未将诗歌流于“记叙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诗体叙事的“审美化”。以事表情,化事为境,通过叙事丰富诗歌的情感表现和诗境空间是诗体叙事的美学导向。诗歌不仅有在场的“情”与“事”,还有不在场的“情”与“事”,两者共同影响着诗歌的美学意蕴;诗歌不仅有“记事”与“言情”的功能区分,更多的还是“以事表情、挟情叙事”的审美交融。为了更通透地认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审美特质,我们需要把“诗歌叙事”放在一个在场与不在场共同营构的审美语境中,分析“情”与“事”相互交织,“抒”与“叙”分工合作的诗学内涵。根据诗歌文本中“事”与“情”的在场与否以及抒叙倾向,我们将诗歌分为感事诗、纪事诗、述事诗等。“感事诗”经常又被称为“抒情诗”,原因在于事在诗外,诗中或有情有事、或情大于事,甚至有时看不到事,诗中所抒之情、所叙之事皆是受到诗外之事的强烈刺激,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寓情于景,要么事因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隐喻假借、寓言故事、景象碎片等都是经常出现在此类诗歌文本中的叙事方式。曹植的《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诗中看似散漫无章的景象碎片、人生感慨、寓言故事之所以能意脉贯通又情深境邃,不得不归于诗人身世经历的无形介入。曹丕继位掌权后,立即将曹植的“至交”杀害,曹植却因争立失败而无力相救。高树悲风、海水扬波承载的是满腔的悲愤怨恨,“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隐含着诗人痛苦的人生经历,“拔剑救雀”的故事分明就是诗人幻想出的利剑在手、救友于危难的感人画面。中国古典“感事诗”很少呈现出完整、清晰的故事脉络,其“语言次第”也经常会散漫无章,其人物形象也会时常被人为地物化变形,但这并不能影响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意味。重要的一点就是诗外之事与诗内之情、之事的参互成文,让诗歌“因事起情,事为情用”,虚实贯通,深沉含蓄。“纪事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史”的意味,但并不等同于“史”。历史叙事力求直接、客观、简要,事外之情的介入势必会影响到历史记录的客观性、真实性。而“纪事诗”事在诗内,情在诗外,诗中 事大于情,叙述者看似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实则是化情为事、以事表情。情节完整、事象鲜明、铺陈直录、不露声色是“纪事诗”常见的叙述方式。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自言并食寻常事,惟念山深驿路长。”这首题为“遣怀”的悼亡诗,却没有一字直抒感怀之情。信中所描述的只不过是“读信”的事象,然而读来感人至深。诗人与亡妻生前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意营构成浓郁的情感语境,使得诗中所叙之事都饱蘸着诗人的思念之情。宋代文论家魏泰说:“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直抒胸臆往往容易使诗歌余味不足,寄情于事,以事表情,以鲜活的事象触人耳目,以潜隐的情感击人内心,往往会令诗歌韵味更加绵长。“述事诗”所叙之事可实可虚,所表之情可切身切己,也可切人切物,有着相对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诗中载事载情,有叙有抒,诗外亦有情有事,诗境开阔。与西方以时间顺序或因果逻辑来叙事的长篇史诗不同,中国古典“述事诗”大多是切取自身经历的一个事件片段,以“镜像式”的叙事方式将“一时、一事、一情、一景”合成一片,再以“蒙太奇式”的组接方式连缀成篇的中短诗篇。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古典诗歌注重对“此时此地、此事此人、此情此景”的在场性呈现,以及从在场通达不在场的蕴藉性生成。清代文学家翁方纲就提到:“所谓置身题上者,必先身入题中也;射者必入彀而后能心手相忘也。诗必能切己、切时、切事、一一具有实地,而后渐能几于化也。”翁氏所谓“实地”即“在场”,没有在场的切己、切时、切事的切身体验,诗中之事很难生情化境。除了上述“自传切片式”的述事诗之外,还有一种“故事型”的“述事诗”,诗歌多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对人物及事件做尽可能完整、详尽的叙述,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突出。诗中故事是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审美空间。叙述者尽可能地以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引人入胜,读者往往因鲜活的故事而意往神驰,作者、故事、读者因此神交在一个虚构的审美空间中,并可能不断向现实空间延伸,达致物我两忘、融会贯通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无论是感事诗、纪事诗,还是述事诗,我们很难以诗中情与事的比重多寡来分析其属于“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无论在场的是怎样的事,情感总是诗歌叙事的审美导向,无论在场的是怎样的情,其背后总会有让人动情的事,情不虚情、以事表情、挟情叙事、情事交融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不二法门。(摘编自张晶李晓彩《以事表情化事为境——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化叙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看,几乎所有的诗歌类型都含有或隐或显的叙事成分。B.以事表情、化事为境的审美化叙事,是中国古典诗歌区别于记叙文的重要因素。C.感事诗抒情含蓄,蕴藉深沉;隐喻假借、寓言故事、景象碎片都是感事诗常用叙事方式。D.纪事诗与述事诗的内容都以叙事为主,前者所叙之事为实,后者所叙之事则可实可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感事诗,了解诗人所处时代,所经历的事,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明晓诗歌的妙处。B.不露声色的“零度纪事”才能使诗歌韵味绵长,而直抒胸臆的诗歌则余味不足。C.纪事诗不同于历史,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叙事的繁简不同,情感的介入与否不同。D.中国古典述事诗重视在场性切身体验,这决定了其采用的叙事方式迥异于西方史诗。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作与诗歌类型对应正确一项是()A.《诗经·氓》——纪事诗B.《离骚》——感事诗C.《春江花月夜》——述事诗D.《孔雀东南飞》——纪事诗4.文章是怎样做到把不同的诗歌叙事类型介绍得深入浅出的?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5.王夫之曾批评杜甫的《石壕吏》诗味寡淡,“于史有余,于诗不足”。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答案】1.C2.B3.B4.①着重突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典型特征:抓住诗中情与事的在场与否及抒叙倾向,区别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鲜明特点。②举例论证:以典型诗歌为例,如列举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将不同的诗歌叙事类型介绍得更为通俗易懂。③引用论证:引用宋代文论家魏泰,清代文学家翁方纲的论述,进一步强调不同类型诗歌的叙述特征,增强说服力。5.不同意。①杜甫的《石壕吏》属于纪事诗,事在诗内,情在诗外,看似不露声色,实则以事表情,含蓄蕴藉。②《石壕吏》的叙事虽偏于纪实,却在看似无情的纪事中,寄寓了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诗人博大的情怀,诗韵绵长。【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抒情含蓄”错。从第三段来看,“感事诗”又被称为“抒情诗”,诗歌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寓情于景,要么事因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可见感事诗并非都是“抒情含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不露声色的“零度纪事”只是纪事诗的叙述方式,并非使诗歌韵味绵长的唯一方式;“直抒胸臆的诗歌 则余味不足”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叙述者看似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实则是化情为事、以事表情。情节完整、事象鲜明、铺陈直录、不露声色是‘纪事诗’常见的叙述方式”以及“直抒胸臆往往容易使诗歌余味不足”。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A.《氓》中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并非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并非纪事诗。C.《春江花月夜》并无相对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非述事诗。D.《孔雀东南飞》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对人物及事件做了完整、详尽的叙述,属于故事型的述事诗。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者在文中说“根据诗歌文本中‘事’与‘情’的在场与否以及抒叙倾向,我们将诗歌分为感事诗、纪事诗、述事诗等”,此后则分别针对感事诗、纪事诗、述事诗这几种诗歌类型进行了具体介绍。而想要让读者区分清楚几种诗歌类别的具体特征,作者在写作时着重突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典型特征。如介绍感事诗说“原因在于事在诗外,诗中或有情有事、或情大于事,甚至有时看不到事,诗中所抒之情、所叙之事皆是受到诗外之事的强烈刺激,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寓情于景,要么事因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强调“情”,介绍纪事诗说“事在诗内,情在诗外,诗中事大于情,叙述者看似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实则是化情为事、以事表情。情节完整、事象鲜明、铺陈直录、不露声色是‘纪事诗’常见的叙述方式”强调“事”,介绍述事诗说“所叙之事可实可虚,所表之情可切身切己,也可切人切物,有着相对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强调“事”的相对完整。这其中,作者都抓住诗中情与事的在场与否及抒叙倾向,区别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鲜明特点。原文中,根据“曹植的《野田黄雀行》……诗中看似散漫无章的景象碎片、人生感慨、寓言故事之所以能意脉贯通又情深境邃,不得不归于诗人身世经历的无形介入”“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这首题为‘遣怀’的悼亡诗,却没有一字直抒感怀之情。信中所描述的只不过是‘读信’的事象,然而读来感人至深”可知,作者在论证时用了举例论证,以典型诗歌为例,列举曹植的《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感事诗的特征,用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来论证纪事诗的特征,将不同的诗歌叙事类型介绍得更为通俗易懂。根据原文“宋代文论家魏泰说:‘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直抒胸臆往往容易使诗歌余味不足,寄情于事,以事表情,以鲜活的事象触人耳目,以潜隐的情感击人内心,往往会令诗歌韵味更加绵长”可知,作者引用宋代文论家魏泰的话,强调诗歌直抒胸 臆方式存在的不足。在介绍述事诗时,作者在“文学家翁方纲就提到:‘所谓置身题上者,必先身入题中也;射者必入彀而后能心手相忘也。诗必能切己、切时、切事、一一具有实地,而后渐能几于化也。’翁氏所谓‘实地’即‘在场’,没有在场的切己、切时、切事的切身体验,诗中之事很难生情化境”引用了清代文学家翁方纲的论述,并加以阐释。这些引用论证手法的运用,都进一步强调不同类型诗歌的叙述特征,增强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给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原文给出理由。杜甫的诗歌往往被冠以“诗史”,对此再结合原文“‘纪事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史’的意味,但并不等同于‘史’”以及“而‘纪事诗’事在诗内,情在诗外,诗中事大于情,叙述者看似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实则是化情为事、以事表情”可看出,杜甫的《石壕吏》属于纪事诗。对此,就可结合纪事诗的优点对杜甫的《石壕吏》加以评判,如可结合前者以及“情节完整、事象鲜明、铺陈直录、不露声色是‘纪事诗’常见的叙述方式”说明杜甫的《石壕吏》属于纪事诗,事在诗内,情在诗外,看似不露声色,实则以事表情,含蓄蕴藉。此外,结合杜甫本人的人格精神以及诗歌《石壕吏》的主旨情感可知,杜甫在诗歌中寄寓了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对此,可结合原文“直抒胸臆往往容易使诗歌余味不足,寄情于事,以事表情,以鲜活的事象触人耳目,以潜隐的情感击人内心,往往会令诗歌韵味更加绵长”对于王夫之批评杜甫的《石壕吏》诗味寡淡的评价予以反驳,说明《石壕吏》的叙事虽偏于纪实,却在看似无情的纪事中,寄寓了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诗人博大的情怀,诗韵绵长。(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枫木坳①沈从文到了河坎上眺望对河,虽相隔将近一里路,夭夭眼睛好,却看得出枫木坳上祠堂前边小旗杆下,有几个过路人坐在石条凳上歇憩。几天来枫树叶子被霜熟透了,落去了好些,坳上便见得疏朗朗的。夭夭看不真老水手人在何处,猜详他必然在那里和过路人谈天。她想叫一叫,看老水手是否听得到,因此锐声叫“满满”②。叫了五六声,还得不到回答。夭夭心不悦服,又把喉咙拖长,叫了四五声“满满”,这一来,果然被坳上枫木树下的老水手听到了,踉踉跄跄从小路走下河边来,站在一个乌黑大石墩子上,招呼夭夭。人隔一条河,不到半里路宽,水面传送声音远,两边大声说话听得清清楚楚。老水手嘶着个喉咙大叫夭夭。夭夭说:“满满,我叫了你半天你怎么老不理我?”“我还以为河边扇把鸟雀儿叫!你怎不上青溪坪赶场?我以为你早走了。” “早走了?爹不让我去。我说:‘不让我去我要哭的!’爹爹说:‘你要哭,好,一个人到河坎边去哭,好哭个尽兴。’我就到河边来了。”“真哭够了吗?”“蒸的不够煮的够;为什么我要哭,我说来玩的。”“太平溪老爷杨金亭,送了我两大口袋油板栗,一个一个有鸡蛋大,挂在屋檐口边风干了半个月,味道又香又甜,快来帮我个忙,把它吃掉。”夭夭说:“那好极了,我来帮你忙吃掉它。待一会儿我就来。”夭夭返身就走。母亲却叫住了她。“夭夭,带点橘子送满满吧。堂屋里有大半箩顶好的,你自己背去。”……河边水杨柳叶子黄布龙冬,已快脱光了,小小枝干红赤赤光溜溜的,十分好看。夭夭借刀削砍了一大把水杨柳细枝,预备编篮子和鸟笼。溪口流水比往日分外清,水底沙子全是细碎金屑,在阳光下烁烁放光,玛瑙石和蚌壳,在水中沙土上尤其好看。有几个村中小孩子,在水中搬鹅卵石砌堤坝堵水玩,夭夭见猎心喜,也脱了袜子下溪里去踹水,和小孩子一样,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将近坳上时,只见老水手正躬着腰,用个长竹笤帚打扫祠堂前面的落叶。夭夭人未到身边声音先到:“满满,满满,我来了!”老水手带笑说:“夭夭,你平日是个小猴儿精,手脚溜快,今天怎么好象八仙飘海,过了半天的渡,还不济事。神通到哪里去了?”“我在溪口捡宝贝。满满,你看看,多少好东西!”她把围裙口袋里水湿未干的石子蚌壳全掏出来,塞到老水手掌心里:“全都把你!”“嗨,把我!我又不是神仙,拿这个当饭吃?好礼物。”夭夭自然也觉得好笑。“满满,这枫木叶子好,你帮我做顶大帽子,把这些石子儿嵌上去。福音堂洋人和委员见到,一定也称赞。”两人一面说笑一面向祠堂走去。到了里边侧屋,老水手把背笼接过手,将橘子倒进一个大簸箕里,“夭夭,这橘子真大,我要用松毛盖好留下,托你大哥带到武昌黄鹤楼下头去卖,换一件西口大毛皮统子回来。这里橘子不值钱,下面值钱。你家园里的橘子树,如果生在鹦鹉洲,会发万千洋财,一家人都不用担心,住在租界上大洋楼里,冬暖夏凉,天不愁地不怕过太平日子。哪里还会受什么连长排长欺压。”夭夭说:“那有什么意思?我要在乡下住。”老水手说:“你舍不得什么?”“我舍不得橘子树。”“我才说把橘子树搬过鹦鹉洲!” “那么我们的牛,我们的羊?我们的鸡和鸭子?我知道,它们都不愿意去那个生地方。路又不熟习,还听人说长年水是黄浑浑的,不见底,不见边,好宽一道河。满满,你说,鱼在浑水里怎么看得见路,不是乱撞?地方不熟习我就有点怕。”“怕什么?一到那里自然会熟习的。当真到那里去,就不用养牛养猪了。”“我赌咒也不去。我不高兴去。”“你不去那可不成!说好了大家去,连家中小花子狗也得去,你一个人不能住下来的。”两人把话说来,竟俨然像是一切已安排就绪,只差等待上船神气,争执得极其可笑。到后两人察觉园里那一片橘子树,纵有天大本领也绝无办法搬过鹦鹉洲时,方各在微笑中叹了一口气,结束了这种充满孩子气的讨论。老水手把一大棕衣口袋的栗子从廊子前横梁上叉下来,放到夭夭背笼中去。夭夭一时不回家,祠堂里房子阴沉沉的,觉得很冷,两人就到屋外边去晒太阳。夭夭抢了个笤帚,来扫除大坪子里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半个月以来,树叶子已落掉了一半,只要一点点微风,总有些离枝的木叶,同红紫雀儿一般,在高空里翻飞。太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静美到不可形容。夭夭一面打扫祠堂前木叶,一面抬头望半空中飘落的木叶,用手去承接捕捉。“唉,世界上有多少东西,都是无用的。许多东西,譬如你问它为什么活下来,它照规矩是不理会你的。它就这么活下来了!这事信不信由你。”夭夭一面笑一面说:“满满,我听人说县里河务局要请你做局长,因为你会认水道,信口开合(河)!”老水手舞着个烟杆说:“好,委任状一来,我就走马上任。民国以来,有的官从局长改督办,有的官从督办改局长,有人说,这就是革命!夭夭你说这可像革命?”其时坳前有马项下串铃声响,繁密而快乐,越响越近,推测得出正有人骑马上坳。当地歌谣中有“郎骑白马来”一首四句头歌,夭夭心中狐疑:“什么人骑了马来?莫非是……”【注】①本文选自《长河》。全文共十一章,本文节选自第九章,有删改。②满满:小叔叔通称。老水手是夭夭家的远房宗亲,老年孤寡,在枫木坳祠堂守祠堂,在渡口摆渡为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夭夭和《边城》的翠翠都是天真的少女,符合作者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翠翠天真中有忧郁,夭夭天真中见坦率。B.“蒸的不够煮的够”一句中“真”与“蒸”谐音异形,此处是夭夭故意曲解的回答,体现了少女的活泼与机敏。C.文中的景物描写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画面感强烈。既渲染出静美明丽的意境,又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D.小说语言诗意灵动,又加入了湘西特色的方言,如“全都把你”等,使作品在诗意美中又透露出乡土风味。7.关于文中夭夭和老水手谈论搬橘树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水手想将橘子树搬到“下面”去“发万千洋财”,是因为橘子在当地价钱低,也是他不满于夭夭一家受军官欺压。B.天夭选择在乡下住,舍不得乡下的诸多事物,表现出了乡下人的淳朴,也暗含他们对未知的社会变革感到恐慌。C.对这充满孩子气话题,文中一老一小讨论得很认真,生动地展现出老水手有趣的灵魂和未经俗世沾染的天真。D.老水手搬橘树的奇想与下文他对“革命”的发问呼应,都透露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传统与现代交替的历史背景中。8.《长河》在作品创作上注重“常”与“变”的错综。请结合全文,分析湘西农村社会的“常”与“变”。9.有人认为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人物对话,可以直接用作剧本台词。你认为可行吗?【答案】6C7.C8.如常之处有:静美的自然风光:温和中略带寒意的太阳光,清澈的溪口流水,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朴素的生活场景:守祠人简单的生活,隔河应答的日常,孩子在河中嬉戏等;温暖的人情关系:老水手和夭夭两人之间彼此关爱的真情。变化之处有:社会背景中的变革因素:如福音堂洋人和委员、橘子在各地价格的不同,革命等;人们对待未知变革的态度:有隐约的恐慌,也有顺其自然的接受。9.(1)剧本的人物语言强调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和丰富的潜台词。(2)本文的人物对话虽能突出人物个性,但缺乏矛盾冲突,全文表现出散文化的特征,不适宜用作剧本台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又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错误,文中的景物描写没有展现独特的民俗风情。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生动地展现出老水手有趣的灵魂和未经俗世沾染的天真”错误。可见老水手对夭夭平等的态度和怜爱的心理,老水手并没有“未经俗世沾染的天真”。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如常之处有:静美的自然风光:结合“太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景物越发清疏而爽朗,一切光景静美到不可形容”“溪口流水比往日分外清,水底沙子全是细碎金屑,在阳光下烁烁放光,玛瑙石和蚌壳,在水中沙土上尤其好看”可知,温和中略带寒意的太阳光,清澈的溪口流水,五色斑斓的枫木叶子;朴素的生活场景;结合“到了河坎上眺望对河,虽相隔将近一里路,夭夭眼睛好,却看得出枫木坳上祠堂前边小旗杆下,有几个过路人坐在石条凳上歇憩。几天来枫树叶子被霜熟透了,落去了好些,坳上便见得疏朗朗的。夭夭看不真老水手人在何处,猜详他必然在那里和过路人谈天”可知,守祠人简单的生活,结合“她想叫一叫,看老水手是否听得到,因此锐声叫‘满满’。叫了五六声,还得不到回答。夭夭心不悦服,又把喉咙拖长,叫了四五声‘满满’,这一来,果然被坳上枫木树下的老水手听到了,踉踉跄跄从小路走下河边来,站在一个乌黑大石墩子上,招呼夭夭。人隔一条河,不到半里路宽,水面传送声音远,两边大声说话听得清清楚楚。老水手嘶着个喉咙大叫夭夭。夭夭说:‘满满,我叫了你半天你怎么老不理我’”可知,隔河应答的日常,结合“有几个村中小孩子,在水中搬鹅卵石砌堤坝堵水玩,夭夭见猎心喜,也脱了袜子下溪里去踹水,和小孩子一样,从沙砾中挑选石子蚌壳”可知,孩子在河中嬉戏等;温暖的人情关系:结合“太平溪老爷杨金亭,送了我两大口袋油板栗,一个一个有鸡蛋大,挂在屋檐口边风干了半个月,味道又香又甜,快来帮我个忙,把它吃掉。”“夭夭自然也觉得好笑。‘满满,这枫木叶子好,你帮我做顶大帽子,把这些石子儿嵌上去。福音堂洋人和委员见到,一定也称赞’”可知,老水手和夭夭两人之间彼此关爱的真情。变化之处有:社会背景中的变革因素:结合“满满,这枫木叶子好,你帮我做顶大帽子,把这些石子儿嵌上去。福音堂洋人和委员见到,一定也称赞”“夭夭,这橘子真大,我要用松毛盖好留下,托你大哥带到武昌黄鹤楼下头去卖,换一件西口大毛皮统子回来。这里橘子不值钱,下面值钱。你家园里的橘子树,如果生在鹦鹉洲,会发万千洋财,一家人都不用担心,住在租界上大洋楼里,冬暖夏凉,天不愁地不怕过太平日子。哪里还会受什么连长排长欺压”可知,福音堂洋人和委员、橘子在各地价格的不同,结合“好,委任状一来,我就走马上任。民国以来,有的官从局长改督办,有的官从督办改局长,有人说,这就是革命!夭夭你说这可像革命”可知,革命等;人们对待未知变革的态度:结合“那么我们的牛,我们的羊?我们的鸡和鸭子?我知道,它们都不愿意去那个生地方。路又不熟习,还听人说长年水是黄浑浑的,不见底,不见边,好宽一道河。满满,你说,鱼在浑水里怎么看得见路,不是乱撞?地方不熟习我就有点怕。”“怕什么?一到那里自然会熟习的。当真到那里去,就不用养牛养猪了。”“我赌咒也不去。我不 高兴去。”“你不去那可不成!说好了大家去,连家中小花子狗也得去,你一个人不能住下来的。”“唉,世界上有多少东西,都是无用的。许多东西,譬如你问它为什么活下来,它照规矩是不理会你的。它就这么活下来了!这事信不信由你”可知,有隐约的恐慌,也有顺其自然的接受。【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剧本的人物语言强调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和丰富的潜台词。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并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富于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丰富的潜台词,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结合“满满,我叫了你半天你怎么老不理我?”“我还以为河边扇把鸟雀儿叫!你怎不上青溪坪赶场?我以为你早走了。”“早走了?爹不让我去。我说:‘不让我去我要哭的!’爹爹说:‘你要哭,好,一个人到河坎边去哭,好哭个尽兴。’我就到河边来了。”“真哭够了吗?”“蒸的不够煮的够;为什么我要哭,我说来玩的”可知,夭夭故意曲解的回答,体现了少女的活泼与机敏,本文的人物对话虽能突出人物个性,但缺乏矛盾冲突;小说语言诗意灵动,又加入了湘西特色的方言,如“全都把你”等,使作品在诗意美中又透露出乡土风味。全文表现出散文化的特征,不适宜用作剧本台词。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选自韩愈《送孟东野序》)材料三: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 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选自《古文观止·梅圣俞诗集序》)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予A友B梅C圣D俞E少F以G荫H补I为J吏K累L举M进N士O辄P抑Q于R有S司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拘,指被拘禁,“百里奚举于市”的“举”表示被选拔、被任用,两者用法相同。B.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代官爵或功勋而受到封赏,文中梅尧臣因家族亲属而受荫。C.辟,指征召,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中的“辟”词义相同。D.雅颂是《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12.下列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指出古代不得志的诗人更能体悟生活,抒发沉郁的胸臆,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情感。B.梅圣俞常用诗歌抒发不得志的感情,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C.梅圣俞诗作很多,但他却没有收集保管。通过谢景初的努力,使梅圣俞的诗作得以保存。D.序文以评述梅诗为轴心,融议论、叙事、抒情为一体,饱含了作者对梅圣俞的倾慕和同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2)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14.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的文学创作理论。 【答案】10.EKO11.C12.B13.(1)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既然这样,那么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大概是诗人处境困厄后才能写出工巧的诗来。(2)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14.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解析】【10题详解】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梅圣俞”是“予友”名字,共同做句子的主语,起强调作用,单独成句,“梅圣俞”后断句;“为吏”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其后断句;“进士”作“举”的宾语,其后断句。故选EK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C.“‘辟’词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文中“犹从辟书”的“辟”指征召,《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的“辟”是“批驳”。句意:还接受聘书。/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所以当时不论贤愚,人们谈论诗歌一定会向他求教”错误。由原文“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可知,人们向他求教和他常用诗歌来抒发不得志的感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穷”,处境困厄;“然则”,既然这样;“殆”,大概、恐怕;“工”,工巧;(2)“自”,从……起;“惊”,使……惊叹;“长老”,年长的人。【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可知,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结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可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结合“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可知,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蔡遭遇了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而写了《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材料二: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就会发出声音。……人在言论上也是这样。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后才表达出来,他们歌唱是有了思念的感情,他们痛哭是有所怀念。凡是从口中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材料三:我听见世上的人说诗人得志的少,处境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困窘不得志的诗人的作品。大凡读书人胸里蕴藏他所有的学问、抱负,却无法在当世施展的,大都喜欢游山玩水,过着隐居的生活,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一类东西,往往探究描述它们种种奇怪的形状。他们心里充满着忧虑、愤慨的情绪,产生怨恨、讽刺的念头,倾诉羁旅之臣和寡妇的哀叹,因而能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话语。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既然这样,那么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大概是诗人处境困厄后才能写出工巧的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只能在州县做小官,总共有十多年。他年纪快五十了,还接受聘书,做人家的幕宾,压抑着胸中怀藏的本领,不能够在事业上施展出来。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长大后,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说,他写的文章,简洁古雅精粹,不想苟且迎合来博得世人的欢心。世上的人也只知道他的诗罢了。可是当时不论是贤能还是庸愚的人,一谈到做诗,必求教于圣俞;圣俞自己也喜欢把他不得志的心情在诗里表现出来;所以他平生所写的,以诗最多。世上的人已经知道他了,可是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从前王文康公曾经见到他,叹息说:“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作品 了!”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终究没有推荐。如果能够使他在朝廷发挥作用,做了《雅》、《颂》一类的诗,来歌颂大宋王朝的功业和德泽,把他奉献到宗庙里去,赶上《诗经》中的《商颂》、《周颂》和《鲁颂》,难道不是伟大的事业么?怎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却写些穷困人的诗,只是借虫、鱼一类的东西来抒发羁旅、愁闷的感叹?世人只是喜欢他诗作的技巧,却不知道他长期穷困潦倒并且将要衰老了,这难道不可惜吗?圣俞写了很多诗,不肯自己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他的诗多了容易散失,就把他从洛阳到吴兴居留期间所写的诗,编成十卷。我曾经特别喜欢圣俞的诗,而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我立刻高兴谢景初能够替他分类编排起来,就写了这篇序,把它珍藏起来。过了十五年,圣俞因为患病在京城去世。我在哭吊之后,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趁便向他的家人索取遗作,得到他的一千多篇遗稿,和原先收藏的,选择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编成十五卷。唉!我对圣俞的诗已经论述得很详细了,因此这里就不再说了。庐陵欧阳修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①苏轼小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注】①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②障泥:用锦或布制作的马鞯。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的五十四字,就交代了地点、时间、景物,并写出词人的动作和感受,充满诗情画意。B.上片首二句“照野”点明月色之佳,“横空”写出天宇之广,云霄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更映衬了月色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C.“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有一石三鸟之效。D.“可惜”句用拟人手法写作者对一溪风月的惋惜。琼瑶本指美玉,这里喻指月色。作者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手法写出水月之美。16.本词最后二句颇有妙趣,请简要赏析。【答案】15.D16.①前后呼应,“解鞍欹枕绿杨桥”与上片“我欲醉眠芳草”句呼应,写出词人沉浸于 自然,忘却世俗纷扰的自适快乐;②以声衬静,“杜宇一声春晓”一句以杜鹃的啼叫衬托出野外春晨的空灵寂静;③以景结情,在物我相融的诗情画意中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以顺处逆(面对逆境的超然与洒脱)的襟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可惜’句用拟人手法写作者对一溪风月的惋惜”分析错误。本句没有运用拟人手法。“可惜”的意思是“可爱”,表达作者对一溪风月的喜爱。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本词的最后一句“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的意思是: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此句中“解鞍欹枕绿杨桥”写作者在绿杨桥上睡着,与上片“我欲醉眠芳草”形成呼应,词人在桥上以马鞍作枕头席地而睡,表现出沉浸于自然,忘却世俗纷扰的自适快乐。同时,这一句中还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杜宇一声春晓”一句中,清净的早晨本是非常安静的,此处词人偏要写杜鹃的啼叫,以杜鹃的啼叫衬托出野外春晨的空灵寂静。最后,词人在最后一句中以景结情。词人当时遭受贬谪,正处于政治上失意的时期,但词人完全不以为意,酒醉之后就睡在桥上,又在杜鹃的鸣叫声中感受自然之美,所以,这一句在物我相融的诗情画意中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以顺处逆(面对逆境的超然与洒脱)的襟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不直抒时光流逝之慨,睹物思人之伤,而借写庭中的枇杷树“______,______”,寄寓深沉的情思,含蓄隽永。(2)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抒情迂回婉转:诗人本想“______”,举起杯来却如鲠在喉,欲歌不能;感慨人心终非草木,悲愤几欲喷薄而出,却终“______”。(3)借乐景抒哀情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表达技巧,古人多借美好景色无人欣赏,侧面寄托忧国伤时的凄怆之感,如“______,______”。【答案】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②.今已亭亭如盖矣③.酌酒以自宽④.吞声踯躅不敢言⑤.映阶碧草自春色⑥.隔叶黄鹂空好音(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亭”“盖”“酌”“踯”“躅”“碧”“隔”“鹂”“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乡土中国》一书有理性的光辉,有人文的忧思,更有家国情怀,它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动脉,透析社会变化的原因。“乡土性”是农耕文明留下的历史烙印。中国人喜欢扎根土地,喜欢用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古代知识分子和贵族崇尚田园,官员被贬了绝不去经商,而是回归田园,并常常把“耕读传家”当做座右铭。中国是农业大国,这是①的。依靠着农业发展,古代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令一衣带水的日本②。中国人的安全感是源自土地的,只要自己拥有一块土地,就意味着成功。因此,部分人甚至愿意一辈子与土地捆绑,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农民以种地为生,靠泥土生活,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不同于海洋文明,中国的商品化进程出现较晚,这也导致了中国是“小”社会,而非“大”社会,这样的状况使农民的视野受限,也正是后世所评价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除了“乡土性”,中华民族的其他特色,如“无讼”“尊老爱幼”等思想,都③地影响着中国发展。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②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③这也导致了中国是“小”社会,而非“大”社会。④也正是后世所评价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A.①②相同B.②③相同C.③④相同D.②④相同20.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相似性和表达效果。【答案】18.①毋庸置疑(众所周知)②艳羡不已(为之倾慕)③潜移默化19.D20.①句中把扎根土地的人比作在一个地方生根的植物,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更鲜明深刻地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乡土性”特色。【解析】【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前文“中国是农业大国”是基本的事实,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信息,是不容怀疑的。故可以填入“毋庸置疑”或“众所周知”。“毋庸置疑”,不容怀疑。“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第二空,“古代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这一成果是让日本羡慕的,故填入和羡慕有关的成语,可以填入“艳羡不已”或“为之倾慕”。“艳羡不已”,十分喜爱,十分羡慕。“为之倾慕”,十分向往爱慕。第三空,根据语境,文中是形容“无讼”“尊老爱幼”等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中国人。“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①中引号作用是特定称谓。②中引号作用是引用。③中引号作用为强调突出。④中引号作用是引用。故①②不同,②③不同,③④不同,②④相同,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这里把扎根土地的人比作在一个地方生根的植物,其中“扎根土地的人”为本体,“在一个地方生根的植物”为喻体。两者都具有在某一地不移动的特点,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在表达效果上,将抽象的具有特定含义的人比喻为常见的植物,这样就化抽象为具体,将“扎根土地的人”对乡土的眷恋形象化为植物对土地的依靠,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更鲜明深刻地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乡土性”特色。(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______①______,它们是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_______②_______ ?庑殿顶是指屋顶上有四面坡、五根脊,庑殿顶是级别最高的屋顶。北京故宫级别最高的建筑使用的是重檐庑殿顶。歇山顶顾名思义就是建筑山墙上出了一个檐子,匠人们干活间隙可在檐子上歇会儿。歇山顶的外形别致漂亮,多被颐和园这类园林使用。悬山顶是指屋顶悬在山墙之外。庑殿顶、歇山顶和悬山顶均是明朝以前的古代建筑经常使用的屋顶。明朝后期出现了硬山顶,就是房子屋顶的木头砌在墙里,使用大量烧砖和石灰,这样既防水,又防止木头腐烂。硬山顶常见于北京民居四合院。因为中国古代没有防水材料,常常使用石灰,但是石灰不防水,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很少使用平顶。欧洲古建筑使用的火山灰(硅酸盐)是天然水泥,_______③_______,所以平顶建筑远多于古代中国。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有四种②什么是庑殿顶呢③水泥防水性能优异22.明朝后期出现的硬山顶,就是使用大量烧砖和石灰将房子屋顶的木头砌在墙里,这样既防水,又防止木头腐烂。【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下句“它们是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和硬山顶”可知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有四种,此处为领起句,所以应该填写“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有四种”。第二空,结合下句“庑殿顶是指屋顶上有四面坡、五根脊,庑殿顶是级别最高的屋顶”可知,具体介绍的是庑殿顶,再结合问号可知,应该是在问什么是庑殿顶,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什么是庑殿顶呢”。第三空,根据上句“欧洲古建筑使用的火山灰(硅酸盐)是天然水泥”和下句“所以平顶建筑远多于古代中国”可知,火山灰(硅酸盐)是天然水泥,欧洲古建筑又多平顶建筑,说明水泥防水性能优异,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水泥防水性能优异”。【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偷换主语,“明朝后期出现了硬山顶”的主语是“明朝”,“就是房子屋顶的木头砌在墙里,使用大量烧砖和石灰”的主语是“硬山顶”,偷换主语,把“明朝后期出现了硬山顶”中的“了”改为“的”。二是语序不当,“就是房子屋顶的木头砌在墙里,使用大量烧砖和石灰”语序不当,应改为“就是使用大量烧砖和石灰将房子屋顶的木头砌在墙里”。四、写作(60分)23.作文。 1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习近平2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朱光潜以上两句话对新时代青年在为人与处事方面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两句名言。第一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意思是:功绩、事业的成功的决定因素不必一定要在于我,但成功的过程一定有我的参与贡献。这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体现出了担当与奉献的精神。第二句“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中蕴含着“出世”与“入世”、“做事”与“做人”这两组关键词。对此,考生要先明白“出世”与“入世”的内涵,“入世”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表现为一个人心怀天下,积极作为,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出世”可理解为视功名利禄如敝屣,摆脱功名利禄的禁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出世”与“入世”的关系。题干中“对新时代青年在为人与处事方面颇具启示意义”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写作时,应从“为人”与“处事”两大方面切入辩证分析何时出世,何时入世。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出世与入世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对待出世与入世,何时出世,何时入世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如何正确对待出世与入世”时,可以横向切入、辩证分析。如青年一代要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奉献社会,埋头苦干;要有超然物外的出世态度,心胸豁达,修身养性;要将出世与入世相结合,方能行稳致远,实现人生价值。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送无数女孩走出深山、改变命运的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等人的事例,论证时代青年应以入世的精神担当时代发展重任。也可以引用朱光潜先生“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的名言,论证出世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出世与入世的关系。还可以立足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汲汲功名等社会现象进行反面论证,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2.兼顾出世与入世,行稳人生发展之路。3.出世渡己,入世渡人。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4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漳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漳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福建省南平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8-11 03:48:01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3.5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